晚会上有员工唱<花木兰>,我是主持人应该怎么串词
秀出每个人的精彩
我们的员工也有着绚丽的明星梦
木兰诗主持词
戎马关山报国志,魂牵梦绕女儿情。
一身戎装透出一股勃发的英雄气,我们看到的是英姿飒爽的少年将军,而对镜疏理云鬓,秋波顾盼流转,我们看到的则是一位楚楚动人的闺中女红妆。
这二者在花木兰身上的统一,世世代代向人们传达着这样的信号:中国女性的伟大、坚韧与温情。
六一节目《花木兰》串词怎么写
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人生若只如初见)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心人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快乐和感动往往来自于不求甚解,这是一件无可厚非的事。
比如一句我们经常用以自励的话:言必信,行必果,我们觉得这才是君子气概,古人真是教会了我们很重要的人生哲理呀。
--这两句确实是孔子的名言,但在《论语》里,原文还有后半句的: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如果再往下看:抑亦可以为次矣,这就是说:这种言必信,行必果的人虽然都是不怎么样的小人,但也不算太糟糕,也算凑合了吧。
现在,这首容若最著名的《木兰花令》也有相似的情况在。
人生若只如初见,我们如果只读这最最感人肺腑的头一句,必然以为这是一首情诗,也必然会把这一句抄录在心里,作为一则亘古而永恒的爱情箴言。
容若这句词的魅力在于:他直指人心地写出了一种爱情世界里的普世情怀,尽管他的本意未必如此。
我们还是先从词题看起吧。
词题拟古决绝词,首先点明这首词是拟古,也就是说:我下面要模拟古诗的风格与题材写上一首。
拟古是诗人们常见的写法,一般是模拟古乐府,容若这回拟古拟的决绝词便可见于《宋书·乐志》所引的《白头吟》:晴如山上云,皎若云间月。
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意思是:我的心明明白白、透透亮亮,听说你现在脚踩两只船,所以我要来跟你一刀两断。
--注意这个主题:绝交。
这可不是什么缠绵悱恻的爱情,而是毅然决然的分手。
后人来拟这个决绝词,最著名的是元稹的一组三首《相和歌辞·决绝词》: 乍可为天上牵牛织女星,不愿为庭前红槿枝。
七月七日一相见,故心终不移。
那能朝开暮飞去,一任东西南北吹。
分不两相守,恨不两相思。
对面且如此,背面当何知。
春风撩乱伯劳语,况是此时抛去时。
握手苦相问,竟不言后期。
君情既决绝,妾意已参差。
借如死生别,安得长苦悲。
噫
春冰之将泮,何余怀之独结。
有美一人,于焉旷绝。
一日不见,比一日于三年,况三年之旷别。
水得风兮小而已波,笋在苞兮高不见节。
矧桃李之当春,竞众人之攀折。
我自顾悠悠而若云,又安能保君皓皓之如雪。
感破镜之分明,睹泪痕之馀血。
幸他人之既不我先,又安能使他人之终不我夺。
已焉哉,织女别黄姑,一年一度暂相见,彼此隔河何事无。
夜夜相抱眠,幽怀尚沉结。
那堪一年事,长遣一宵说。
但感久相思,何暇暂相悦。
虹桥薄夜成,龙驾侵晨列。
第62节: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2) 生憎野鹊往迟回,死恨天鸡识时节。
曙色渐曈昽,华星次明灭。
一去又一年,一年何时彻。
有此迢递期,不如生死别。
天公若是妒相怜,何不便教相决绝。
第一首写得残酷:情人之间最好要学牛郎和织女,虽然常常见不着面,但心心相守,终老不移;可别学庭院里的红槿,早晨开得艳艳的,可才到晚上就一任东风吹得南北东西了。
在一起的时候也不渴望相守,分开之后也没多少相思。
面对面尚且如此,背对背谁知道会怎么样呢
还是一刀两断了吧,省得活受罪。
第二首写得无耻:那个美女呀,实在美艳绝伦,我和她相别一日便如三秋,又何况一别三年呢
下边化用晴如山上云,皎若云间月:我自问如白云般干净,可谁知你在这三年里是不是也像白雪般纯洁呢
我很庆幸我是你生命中的第一个男人,但我实在没把握我会不会也是你生命中的最后一个男人。
我们实在分别太久了,就像牛郎、织女一年一见,见面那天虽然高高兴兴的,可见不着面的那三百六十四天里,隔着那么宽的一条河,谁知道对方都干了些什么呢
第三首写得绝情:男女之间就算夜夜睡在一起,尚且有很多隐秘沉在心底,像牛郎、织女那样一年只睡一晚,又怎能长叙这一年中的诸般事情呢
与其这样一年一会,不如干脆一刀两断算了。
我们读元稹的悼亡诗,难免不被他的深情所感动,但读这三首,只觉得除了薄情、绝情之外,还有一副小人嘴脸。
此诗背后有其本事,就是元稹(张生)和双文(崔莺莺)的一段始乱终弃的恋情。
元稹大义凛然地说:都怪那个狐狸精不好
以上,就是《古决绝词》从源头到拟古的一番面貌。
那么,容若,这个多情种子,突然也来了这么一首《拟古决绝词》,这是要干什么呀
他和哪位女子如此毅然决然地决绝了呢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第63节: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3) 这是唐代张籍的一首名诗,手法上也是拟古,拟汉乐府。
全诗是一个女子对一个男子的表白口吻:你知道我是有丈夫的,但你还是送给我一双明珠。
我对你的情义非常感动,便把明珠系在了我的衣服上。
但是,我家并不是小户人家,我丈夫也不是贩夫走卒,我虽然知道你对我好,但我誓要与丈夫同生共死。
明珠我还是还给你好了,只恨我们认识得太晚
--末句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千古传为名句,但这首诗,通篇是男女之情,实际却和男女之情毫无关系。
这首诗的题目叫做《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当时,藩镇李师道四处笼人,渐成与中央政府分庭抗礼之势,张籍也是个名人,也在李师道的笼络之列,于是,张籍便写了这首诗作为对李师道的婉拒,借节妇的口吻表白心志:您的好意我心领了,但我这辈子是跟定中央政府了。
--这便是诗词自《离骚》以来的一个重要传统:以男女情事寄托别样情怀。
所以,诗词作品里通篇写男女的未必真是在写男女,写花草的未必是真写花草,写美女的未必是真写美女,这便是《离骚》美人香草的传统,把刚的东西柔化,把硬的东西软化,把直的东西曲化,以一种富于审美意味的手法来表达那些不大含有审美意味的内容。
所以,话说回来,容若这首人生若只如初见未必就是在写男女情事的。
词题拟古决绝词,有的版本在后边还有两个字:柬友,这就是说,这首词是以男女情事的手法来告诉某个朋友:咱们绝交吧
这首词,看似明白如话,实则用典绵密。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秋风画扇,是诗词当中的一个意象符号--扇子是夏天用的,等到秋风起了,扇子又该如何呢
汉成帝时,班婕妤受到冷落,凄凉境下以团扇自喻,写下了一首《怨歌行》: 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
裁成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扇子材质精良,如霜似雪,形如满月,兼具皎洁与团圆两重意象,出入君怀袖自是形影不离,但秋天总要到的,等秋风一起,扇子再好也要被扔在一边。
--这就是秋风画扇的典之所出。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人之与人,若始终只如初见时的美好,就如同团扇始终都如初夏时刚刚拿在手里的那一刻。
第64节: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4) 一般的诗词名句总是成双,诸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诸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或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园,而容若这一句却是单句流传,大约因为人生若只如初见通俗晓畅,而何事秋风悲画扇却转而用典,这个典故还不是什么通俗的典故,便造成了单句流传的命运。
其实人生若只如初见与何事秋风悲画扇是一个如果……那么……的句式,连在一起看,语气和意思才都完整。
下面两句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心人易变,有的版本写作故心人,有的版本写作故人心,这个分歧的由来,在于有没有读出这两句当中的用典。
是的,这两句看似白话,其实也是用典,出处就在谢脁的《同王主簿怨情》: 掖庭聘绝国,长门失欢宴。
相逢咏荼蘼,辞宠悲团扇。
花丛乱数蝶,风帘人双燕。
徒使春带赊,坐惜红颜变。
平生一顾重,宿昔千金贱。
故人心尚永,故心人不见。
谢脁这首诗,也是借闺怨来抒怀的,其中还用到悲团扇的典故,正是前边刚刚讲过的班婕妤的故事。
谢脁诗的最后两句故人心尚永,故心人不见,也有版本作故人心,后来基本被确定为故心人,这正是容若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心人易变一语之所本。
两个版本在意思上的差别倒也不是很大,大略是说你这位故人轻易地就变了心,却反而说我变得太快了--当然也可以作其他的解释,但大体都还是围绕着这层意思的。
下片继续用典,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这是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这个长生殿就在骊山华清宫,这便是骊山语罢清宵半,后来马嵬坡事过,唐明皇入蜀,正值雨季,唐明皇夜晚于栈道雨中闻铃,百感交集,依此音作《雨霖铃》的曲调以寄托幽思。
--这也正是《雨霖铃》词牌的来历,柳永那首寒蝉凄切的名篇就是这个词牌。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这里的薄幸锦衣郎还是说的唐明皇,比翼连枝当日愿则是唐明皇和杨贵妃在长生殿约誓时说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这一对第一情侣在深宫夜半的情话不知怎么被白居易偷听了去,后人也就多了这样一则爱情典故。
容若的意思应该是:虽然故人变了心,往日难再,但好歹过去我们也是有过一段交情的。
--以过去的山盟海誓对比现在的故人变心,似有痛楚,似有责备。
但我们始终无法说清容若的这首词到底是真有本事,还是泛泛而谈。
也许这是他一位故友的绝交词,也许只是泛泛而论交友之道,都不好说。
但以容若为词独抒性灵的主张,想来还是前者更容易让人相信些。
这首词,若作情事解,则看似写得浅白直露;若依词题解,实则温婉含蓄,怨而不怒,正是君子绝交,不出恶声的士人之风。
--这样一番解释下来,也许破坏了一些人原来心中存的那一点爱情美感,但是不要紧,前边不是还几次讲过诗人们一直都有断章取义和为我所用的传统吗
那么,继承并发扬好了。
为《木兰诗》抄写不超过100字的主持词
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记述了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
作者借此表达出对古代妇女潜在智慧与卓越才能的充分肯定与敬佩。
让我们走进木兰的世界,看她替父从军之旅。
纳兰性德诗词木兰花
1、《木兰花令 拟古决绝词》年代: 清 作者: 纳兰性德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2、人生若如只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纳兰性德的这句词,极尽婉转伤感之韵味,短短一句胜过千言万语,人生种种不可言说的复杂滋味都仿佛因这一句而涌上心头,叫人感慨万千。
初见,爱恨情愁的开始。
刚登场的意气风发,初相遇的情不自禁,都只开了个头。
大好河山似锦前程,要怎样去指点激扬
偶然遇见或刻意安排,将有怎样一段波澜不惊或铭心刻骨的故事
未知的前方是若隐若现的风景,充满期待和不期而遇的惊喜。
人生若只如初见,所有的惊鸿一瞥定格念念不忘的美丽画面,一切都将保持最初的好奇和新鲜状态,那些踌蹉满志的初生牛犊总是那么朝气蓬勃,那些羞涩的欲言又止有许多种神秘的可能,一切都像清晨的露珠般晶莹剔透,像朝阳般明亮灿烂。
果真如此,又怎么会悲画扇呢
但流光容易把人抛,又岂止是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谁能抵挡光阴的利箭
华年易逝,姹紫嫣红只付与了断井残垣,刻骨铭心只能只归了风轻云淡,相看两不厌产生了审美疲劳,卿卿我我变成了相顾无言。
春风十里后来却是冷月无声,雄姿英发后来只能遥想当年,仙葩美玉后来成了水月镜花。
初见时人面桃花的惊艳,来年却是物是人非的落寞。
长生殿里的信誓旦旦,却变成了马鬼坡前的“江山情重美人轻”。
初见时回眸一笑的百媚,已变成此恨绵绵的哀怨
3、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叶赫那拉氏,字容若,满洲正黄旗人,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讳改名为性德,一年后太子更名胤礽,于是纳兰又恢复本名纳兰成德。
号楞伽山人。
清朝著名词人。
父亲是康熙朝武英殿大学士、一代权臣纳兰明珠。
母亲爱新觉罗氏是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一品诰命夫人。
其家族——纳兰氏,隶属正黄旗,为清初满族最显的八大姓之一,即后世所称的“叶赫那拉氏”。
纳兰性德的曾祖父,是女真叶赫部首领金石台。
金石台的妹妹孟古,嫁努尔哈赤为妃,生皇子皇太极。
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文元赏识,推荐给内阁学士徐乾学。
十八岁参加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
十九岁参加会试中第,成为贡士。
康熙十二年因病错过殿试。
康熙十五年补殿试,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
拜徐乾学为师。
他于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深受皇帝赏识,为今后发展奠定基础。
他的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传神。
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
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纳兰性德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暮春抱病与好友一聚,一醉一咏三叹,而后一病不起。
七日后,于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公元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仅三十岁(虚龄三十有一)。
关于古诗的主持词
女:敬爱的老师。
亲爱的同学们。
合:大家好
女: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
男:华夏源远流长的经典,是文化艺苑中经久不衰的瑰宝。
女:赞美那些古代的诗人们,是他们谱写出了一首首动人的诗句。
男:我们吟颂那些优美的诗文,它们脍炙人口,意境相随,使人得到心灵的熏陶。
女:读千古美文,同经典相伴。
男:诵中华经典圣贤同行。
女:让中华经典的千古风韵在我们心漾。
男:让传统文化的精髓伴我们诗意飞翔。
女:,我们将走进唐诗的海洋,一起感受诗人的“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