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钟爱孙中山或是孙中山家乡的人请进哈!
孙中山 (1866~1925) 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名文,字德明,号日新,后改逸仙;在日本从事革命活动时曾化名中山樵。
广东香山(今中山市)翠亨村人。
光绪五年(1879),孙中山随母赴檀香山。
当时他的长兄孙眉为该地华侨资本家,资助孙中山先后在檀香山、广州、香港等地比较系统地接受西方式的近代教育。
1883~1885年的中法战争,激起了孙中山挽救民族危亡的爱国热情。
他目睹清政府的卖国、专制和腐败,开始产生反清和以资产阶级政治方案改造中国的思想,经常发表反清言论,同时与早期的改良主义者何启、郑观应等有所交往。
1892年,孙中山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随后在澳门、广州等地一面行医,一面联络有志之士,准备创立革命团体。
1894年,孙中山上书李鸿章,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改革主张,但未被接受。
1894年11月,孙中山从上海去檀香山,组织兴中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为誓词。
1895年2月,建立香港兴中会。
同年10月,兴中会密谋在广州起义,事泄失败。
孙中山被迫亡命海外。
1896年10月,在英国伦敦曾被清公使馆诱捕,经英国友人营救脱险。
此后,孙中山详细考察欧美各国的经济政治状况,研究了多种流派的政治学说,并与欧美各国进步人士接触,产生了具有特色的民生主义理论,三民主义思想由此初步形成。
1897年,孙中山由英国经加拿大转赴日本,结交其朝野人士。
戊戌变法以后,因日本友好人士的活动,孙中山与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派曾商谈过合作问题,但因改良派坚持保皇、反对革命,合作未能实现。
1904年孙中山在日本、檀香山、越南、暹罗(今泰国)、美国等地对华侨及留学生宣传革命,1905年在比、德、法等国的留学生中建立了革命团体,在此期间也与国内的革命团体和革命志士建立了联系。
1905年8月,孙中山与黄兴等人,以兴中会、华兴会等革命团体为基础,在日本东京创建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他所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宗旨被采纳为同盟会纲领。
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同盟会的成立,有力地促进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他派人到国内外各地发展组织、宣传革命。
他自己也向华侨宣传和募集经费,在一些地方创立同盟会的支部。
孙中山成为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
他领导的对改良派的批判,为辛亥革命的爆发作了有力的思想准备。
从1906~1911年,同盟会在华南各地组织多次武装起义,孙中山为起义制定战略方针,并在海外奔走,为起义筹募经费。
各次起义都因缺乏群众基础、组织不够严密而失败,但革命党人前仆后继,英勇战斗,给清政府以沉重打击,给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特别是1911年4月27日的广州黄花岗之役,在全国引起了巨大震动。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纷响应。
孙中山在美国得知消息后,于12月下旬回国,即被17省代表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布就职,组成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1912年2月12日,清朝宣统帝(溥仪)被迫宣布退位。
中国结束长达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国。
3月11日,孙中山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由于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强大压力与革命党本身的涣散无力,孙中山被迫于1912年2月13日辞去临时大总统职,让位于袁世凯,4月1日正式解职。
此后一年多,孙中山积极宣传民生主义,但因政权落在袁世凯手中,孙中山的努力并未取得成果。
1912年8月,同盟会改组成国民党,孙中山被推举为理事长。
1913年3月,袁世凯刺杀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孙中山主张武力讨袁;7月发动二次革命,失败后再度出亡日本。
1914年6月,孙中山在东京组织中华革命党。
1915年5月初回到国内,继续为捍卫共和制度而斗争。
旋又返日,10月25日在东京与宋庆龄结婚。
1917年7月,因段祺瑞为首领的北洋军阀解散国会和废弃《临时约法》,孙中山联合西南军阀在广州建立军政府,9月被推举为大元帅,进行护法战争。
但孙中山在军政府内备受军阀、政客的排挤,不得不于1918年5月辞去大元帅职务,经日本赴上海。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孙中山于1918年夏致电列宁和苏维埃政府祝贺俄国革命。
1919年的五四运动,给予他以很大的鼓舞。
孙中山从1920年开始与苏俄人士接触,1921年12月在桂林会见共产国际代表G.马林。
1922年4月,又在广州与苏俄的全权代表会见。
1919年10月,宣布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
1920年8月,孙中山指示驻闽粤军回师广东,驱逐了桂系军阀。
11月,孙中山回到广州,重举护法旗帜。
1921年5月,在广州就任非常国会推举的非常大总统,接着消灭了陆荣廷的势力,准备以两广为根据地北伐。
掌握广东军队统率权的陈炯明,于1922年6月发动叛乱。
孙中山脱险后率海军反击叛军,因待援无望,被迫离开广州赴上海。
陈炯明的叛变使孙中山陷于极为困难的境地,他决心接受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欢迎李大钊等共产党人以个人身分加入中国国民党。
1923年1月,与苏联代表А.А.越飞发表《孙文越飞宣言》,奠定了联俄政策的基础,随即派廖仲恺赴日与越飞谈判。
1923年2月,孙中山从上海回到广州重建陆海军大本营,以大元帅名义统率各军,综理政务。
与此同时,逐步加紧改组中国国民党的准备工作。
8月,派出以蒋介石为首的“孙逸仙博士代表团”到苏联考察政治、党务和军事。
10月,聘请苏联派来的М.М.鲍罗廷为顾问。
接着,委任廖仲恺、谭平山等组成新的中国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负责筹备国民党的改组工作。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孙中山主持了大会。
大会通过新的党纲、党章,在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选出有中国共产党人参加的中央领导机构。
在大会通过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孙中山对三民主义作了新的解释,充实了反帝反封建的内容。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和革命事业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1924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黄埔长州岛创立陆军军官学校,为建立革命军队打下基础。
孙中山在斗争中认识到,要争取中国独立富强就必须努力推翻帝国主义。
1923年12月,帝国主义各国因广东革命政府截留粤海关关余和要求收回海关主权,集中大批军舰到广州河面对孙中山进行恫吓。
孙中山在关余事件中态度果断坚决,迫使帝国主义各国在1924年5月应允照付广东政府应得的关余。
1924年10月,孙中山镇压广州商团发动的武装叛乱。
1924年10月,奉系军阀的张作霖和直系将领冯玉祥联合推翻曹锟为总统的直系军阀政府。
冯玉祥、段祺瑞、张作霖先后电邀孙中山北上共商国是。
孙中山接受邀请,11月,离广州北上。
12月底,扶病到达北京。
1925年3月12日,因患肝癌在北京逝世。
孙中山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为了改造中国耗尽毕生的精力,在历史上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在政治上也为后继者留下珍贵遗产。
他的主要著作有《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等。
其著述在逝世后多次被结集出版,有中华书局1986年出版的11卷本《孙中山全集》,台北出版的《国父全集》等。
孙中山在1925年3月12日逝世前夕签署的遗嘱。
包括《国事遗嘱》、《家事遗嘱》和《致苏俄遗书》三个文件。
在国事遗嘱中,他总结了40年的革命经验,得出结论说:“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发出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号召,希望他的革命主张和革命主义能够得到实现。
在家事遗嘱中,说明将遗下的书籍、衣物、住宅等留给宋庆龄作为纪念,要求子女们继承他的革命遗志。
在致苏俄遗书中,阐明他实行三大革命政策,坚持反帝爱国事业的坚定信念,表示希望中苏两国在争世界被压迫民族自由之大战中,携手并进,取得胜利。
孙中山还诚挚地请宋庆龄代他到苏联访问,以实现他的遗愿。
孙中山的遗嘱显示了他的爱国反帝和坚持三大政策的伟大革命精神。
简述孙中山一生的革命历程
对孙中山先生的评价 内容:我们都知道孙中山建立了中华民国,可是不久又被袁世凯窜权,紧接着就是军阀混战,孙中山去世后,又由蒋介石控制国民党。
但它的建立又结束了清朝统治,这样的话我们又该怎样对他做出评价呢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要把个人和时代区分开来。
问题中所说的那些悲剧不是孙中山先生个人能力所能够左右和改变的。
比如袁世凯窃取政权问题:由于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强大压力与革命党本身的涣散无力,孙中山经过斗争后被迫接受与袁世凯妥协的条件,在清帝退位后,于1912年2月13日向临时参议院辞去临时大总统职,让位于袁世凯。
这是中国当时的阶级力量对比和外国干涉的结果。
对于孙中山先生本人,我们要完全肯定他。
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历史地位主要体现在: 1:孙中山先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是中国革命民主派的光辉旗帜。
他系统提出了民主革命的纲领——三民主义,并为之奋斗了终生。
先生刚强不屈,连遗言都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2、推翻封建帝制,捍卫共和制度。
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推翻了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创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这是先生最大的历史功绩。
为了维护之后的共和,从护法到北伐,孙中山先生时刻都没有停歇。
3、孙中山先生晚年更加进步,促进了革命统一战线的成立,直接推动了国内第一次革命高潮的来临。
他对三民主义作新的解释,成为了国共合作的基础。
在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政府支持下,工农运动蓬勃发展,孙中山与工农日益接近,他参加工农群众的集会,称赞工农是革命的先锋和基础,提出“耕者有其田”的口号。
分析孙中山个人的时候(分析别的历史人物也一样),要注意: 1:孙中山先生是资产阶级革命家,受当时的时代束缚。
我们不能用现代的标准去要求人家,也不能用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标准去衡量他。
2、孙中山先生推翻的封建专制制度,并不是封建制度整体。
封建制度是随着封建土地制度的消失而彻底消失的。
这就能解释为什么封建专制制度灭亡了,但是中国的封建势力仍然在阻碍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
1952年,中国才完全了土地改革。
孙中山的个人简历
1866年11月12日,孙中山先生诞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名中山市)翠亨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孙中山幼名帝象,读书时取名文,号日新,字德明,1886年改号逸仙,1897年在日本化名中山樵,辛亥革命后,则常以中山为名。
孙中山幼年时爱听老人讲述太平天国的故事,少年时代在美国属地檀香山先后就读于英美教会所办的意奥兰尼学校和奥阿厚书院。
1883-1886年,孙中山继续求学于香港拔萃书室、域多利书院。
毕业后,他先进广州博济医院附属南华医学堂学习,后来转入香港西医书院(这所学校后来并入香港大学〕学医。
在校期间,他不但努力攻读医学,而且还广泛研读了西方国家的政治、历史、军事、科学书籍,并结识了不少有志革命的青年朋友。
1892年7月,孙中山以最优异的成绩在香港西医书院毕业,曾先后在澳门、广州等地行医。
他的医术精明,而且对贫穷病人免费治疗,因此,行医“不满两三月,声名鹊起”。
1894年6月,孙中山到天津上书李鸿章,要求改革时政,被置之不理。
同年,爆发了中日甲午战争,清政府在战争中接连失败,孙中山进一步认清了清王朝的腐败无能,愈发坚定了救国的信念。
遂赴檀香山,在华侨中宣传革命。
这年11月24日,他在檀香山建立兴中会,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
次年1月,孙中山回到香港,成立了香港兴中会,准备在广州发动起义,因事泄而失败,被迫逃亡海外。
清政府将他作为重要国事犯到处悬重赏通缉。
此后他在海外16年,先后 5次环游世界,在华侨中广泛宣传革命,建立革命组织。
1896年10月,孙中山在英国伦敦被清政府使馆诱捕后经他的老师英国人康德黎营救脱险。
1905年 8月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孙中山被一致推举为总理。
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的发刊词里,孙中山首次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即三民主义的政治纲领。
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积极发动武装起义。
孙中山直接领导的起义有1907年5月的黄冈起义、6月的七女湖起义、9月的防城起义、10月的镇南关起义、1908年2月的钦州起义、4月的河口起义,1910年2月的广州新军起义以及1911年4月27日(阴历3月29日)的黄花冈起义,加上1895年的广州起义和1900年的惠州起义,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前共领导了10次武装起义。
这些起义虽然失败,却唤醒了中国人民,敲响了清王朝的丧钟。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孙中山在美国闻讯,立即在欧美各国开展外交活动,争取各国的支持,并于同年12月25日回到上海。
29日,在南京举行的17省代表会议上,孙中山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到南京宣誓就职,建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成了临时参议院,公布了具有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由于立宪派和其他旧势力对袁世凯的支持以及革命党人的妥协态度,孙中山被迫于1912年2月13日向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并荐袁世凯以自代。
3月8日袁世凯在北京就职。
4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正式解职。
孙中山与宋庆龄于1915年在日本结婚 袁世凯上台后,逐步实现其变共和为专制的阴谋。
1913年3月20日,他派 人在上海暗杀了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4月,又非法签订善后大借款,准 备发动内战,消灭南方革命力量。
孙中山看清了袁世凯的真面目,发动了二 次革命,江西、南京、上海、四川等地先后起兵讨袁,但因国民党内部涣散, 在袁军的进攻下,不到两个月先后失败。
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被迫逃亡日本。
1914年7月,他在东京成立中华 革命党,被推举为总理,继续领导反袁斗争。
1915年10月25日,孙中山与宋庆龄在日本东京结婚。
同年12月,袁世凯不顾全 国人民的反对,公然称帝。
12月25日,爱国将领蔡锷首先在云南举起了讨袁护 国的旗帜,各省纷纷响应。
袁世凯被迫取消了帝制,在举国人民的唾骂中一命 呜呼。
袁世凯死后,中国仍处于各派军阀割据混 战的动乱局面。
张勋复辟事件发生后,孙中山 立即举起护法旗帜,号召国会议员南下护法。
1917年9月1日,在广州召开的国会非常会议上, 孙中山当选为中华民国军政府大元帅。
军政府 成立后,滇、桂军阀通过改组军政府排挤孙中 山。
1918年5月4日,孙中山向非常国会提出辞 职,离粤赴沪。
自此到1920年11月,孙中山在 上海完成了《孙文学说》、《建国方略》、《 建国大纲》等箸述。
为了建立一支真正的革命力量,1919年10 月,孙中山把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
此时,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 五四”运动已经爆发。
1920年10月,在孙中山的督促下,陈炯明率粤军攻克 广州。
11月,孙中山回到广州,重新护法军政府。
1921年 5月,孙中山在广 州就任非常大总统,成立正式政府。
1922年6月,陈炯明发动叛乱,孙中山被迫离开广州再赴上海,二次护法运动又告失败。
此后,孙中山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和苏俄的帮助,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1923年初驱逐陈炯明后,孙中山在广州重建大元帅府,并派出“孙逸仙博 士代表团”访问苏联,邀请苏联政治和军事顾问到广州帮助中国革命。
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党纲、党章,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同时创办黄埔军官学校,训练革命武装干部。
同年10月在镇压 广州商团叛乱后,应北京政府之邀,他扶病北上共商国事,终因积劳病剧,于次年3月12日在北京病逝。
孙中山的三份遗嘱 孙中山先生临终前十七天,即1925年2月24日,知道自己病已不治,预立了三份遗嘱,这三份遗嘱是《遗嘱》、《家事遗嘱》、和《致苏联遗书》。
前两份遗嘱由孙中山口授,汪精卫笔录。
《致苏联遗书》则是由孙中山以英语口授,他的苏联顾问鲍罗廷等笔录。
孙中山口授遗嘱时,在场的宋子文、孙科、孔祥熙、邵元冲、吴敬恒、戴恩赛、何香凝、邹鲁、戴季陶等人都作为证明人在遗嘱上签了字。
孙中山本来也要签字的,但是,因为听见宋庆龄在邻室悲泣,他不忍心让宋庆龄伤心,这天就没在遗嘱上签字。
直到3月11日凌晨一时,他自知在世不久,才在遗嘱上补签上自己的名字。
孙中山《遗嘱》的全文是: “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
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依照余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
最近主张开国民会议及废除不平等条约,尤须于最短期间促其实现。
是所至嘱
” 孙中山在病危之中,仍念念不忘拯救中国、拯救民众。
当时的中国处于军阀割据混战四分五裂状态,段祺瑞坚持召开“善后会议”,实行军阀间的重新分赃,使中国继续处于军阀割据的分裂局面。
孙中山则极力谋求和平统一主张召开有各界民众代表参加的国民会议,决定国家的统一和建设大计,并废除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摆脱政治上和经济上的束缚,从而建设一个新的中国。
孙中山在遗嘱中谆谆以此为嘱,把希望寄托于“唤起民众”,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之心。
孙中山先生一生奔走革命,真正做到鞠躬尽瘁,他临终时遗留下的私产,除了衣物书籍外,只有一幢南美华侨赠送给他的上海住宅(即今上海香山路7号孙中山故居)。
他的《家事遗嘱》写道: “余因尽瘁国事,不治家产,其所遗衣物书籍住宅等,一切均付吾妻宋庆龄,以为纪念。
余之儿女,已成长,能自立,望各自爱,以继余志。
此嘱。
” 孙中山先生晚年得到苏联的帮助,俄国革命的成功给他很大的鼓舞,他亲自制订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强调“今后之革命非以俄为师断无成就。
”孙中山临终前夕,再次把希望寄托于苏联,特地口授了《致苏联遗书》。
这份遗书的中文译文是: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大联合中央执行委员会亲爱的同志: 我在此身患不治之症,我的心念此时转向于你们,转向于我党及我国的将来。
你们是自由的共和国大联合之首领。
此自由的共和国大联合,是不朽的列宁遗与被压迫民族的世界之真正遗产。
帝国主义下的难民,将藉此以保卫其自由,从古代奴役战争偏私为基础之国际制度中谋解放。
我遗下的是国民党。
我希望国民党在完成其由帝国主义制度解放中国及其他被侵略国之历史的工作中,与你们合力共作。
命运使我必须放下我未竟之业移交于彼谨守国民党主义与教训而组织我真正同志之人。
故我已嘱咐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缚为达到此项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
我深信,你们政府也必继续前此予我国之援助。
亲爱的同志,当此与你们诀别之际,我愿表示我热烈的希望,希望不久即将破晓,斯时苏联以良友及盟国而欢迎强盛独立之中国,两国在争取世界被压迫民族自由之大战中,携手并进,以取得胜利。
谨以兄弟之谊,祝你们平安
孙逸仙(签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