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片上写着连进三元什么意思?
连中三元一词来源于中国古代的科试制度,意思是一个人才高,学富五车。
科举制度称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为解元、会元、状元,合称“三元”,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中了第一名,称“连中三元”。
出自: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十八:“论他的志气,便象冯京商辂连中三元,也只算他便袋里东西,真个是足蹑风云,气冲斗牛。
” 以清代为例,旧时科举考试全过程是从府、州、县基层开始,叫做童试。
赴考者叫做童生,考中之后叫秀才,第一名叫案首。
正式较高级别的国家考试叫做乡试,在省城进行,赴考人是各地的秀才,考中之后称举人,第一名是“解元”;再高一级是会试,在礼部举行,赴考者是举人,考中之后称贡生,第一名是“会元”,第二至五名是“经元”;殿试则在皇上的金銮殿举行,皇帝亲自主持,赴考者是贡生,考中之后称进士,此殿试的第一名为“状元”。
状元是中国科举金字塔的顶尖人物,就是进士的第一名。
考中状元就意味着“一举成名天下知”。
古代的科举考试每三年举办一次,三年中只产生一名状元,可见考取状元是相当艰难的。
倘若没有超人的才华、坚强的毅力、健康的体魄,高中状元是不可能的。
从隋代到清朝的1300多年科举史里,共产生文状元596名,武状元182名。
而能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蝉联第一,“连中三元”的,更是凤毛麟角。
“连中三元”是古代读书人毕生之夙愿,历史上“连中三元”者,版本不同,数量不一。
中国科举史上“连中三元”的确切人数应是18位,其中文状元15人,武状元3人。
下页连中三元人物列表 【唐代三名】 崔元翰(729-795年),博陵安平(今河北定州)人,名鹏,字以行,唐德宗建中二年(781)辛酉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及第十七人,崔元翰是中国第一个“连中三元”的人。
武翊黄,字坤舆,官大理卿,府选为解头,及第为状头,宏词为敕头,时号武氏三头,生卒不详。
唐官方正史记录其人其事甚少,吾在这里为其扶位正名。
张又新,字孔昭,工部侍郎张荐之子,深州陆泽(河北深县)人,元和九年(814年) 状元及第。
生卒不详,流传诗作17首,所撰《煎茶水记》一卷,是继陆羽《茶经》之后我国又一部重要的茶道研究着作。
有资料记载唐后期宰相白敏中(白居易堂弟)也是“连中三元”的,此属误传,白敏中虽然状元及第,但乡试时却并非第一。
【宋代六名】 孙何(961-1004年),蔡州汝阳(今河南汝南)人,字汉公,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壬辰科状元,英年早逝,着有《驳史通》十余篇,文集四十卷传世。
王曾(978-1038年),青州益都(今山东益都)人,字孝先,谥号文正,宋真宗咸平五年(1002)壬寅科状元,官至宰相,无较大政绩,着有《王文正公笔录》传世。
宋庠(996-1066年),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人,字公序,初名郊,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甲子科状元,曾因弹劾范仲淹,被贬扬州,一生久居相位,终无建树。
杨寊(1014-1044年),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字审贤。
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壬午科状元。
中状元后,授将作监丞,通判颍州,因母亲病逝,未及赴任。
丧事办完不久,杨寊亦一病不起,日渐羸弱,终于撒手人寰,年仅三十岁。
冯京(1021-1094年),鄂州江夏(今湖北武昌)人,字当世。
宋仁宗皇佑元年(1049)己丑科状元。
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多次被贬,后为司马光所看重。
一生政绩平平。
王岩叟(约1043—1093),字彦霖,宋代大名清平(今临清杜洼村)人。
《宋史王岩叟传》载:“岩叟十八、乡举、省试、廷对皆第一。
”性格耿直,刚正不阿,官至丞相。
有人认为陈尧叟、彭汝砺两位状元郎亦曾“连中三元”,余细心考证后,毅然把二者排除。
【辽代一名】 王棠(?-1094年),涿州新城(河北涿县一带)人,字号不详。
辽兴宗重熙十五年(1046)丙戌科状元。
官拜南府宰相,后病逝于任上。
在任期间,法度修明,较有政绩。
宋、辽官方很少记载此案,余在此修订补上。
【金朝一名】 孟宋献,生卒年不详。
开封(今属河南)人,字友之,号虚静居士。
辽世宗大定三年(1163)癸未科状元。
高中后不久,因母亲病逝,哀伤过度,在服丧期间病逝于家。
【元代一名】 王崇哲,生卒年不详。
中山无极(今河北无极)人,字元举。
元至正八年(1348)左榜(即汉人、南人榜,考题较难)状元。
在历史上无甚功勋。
【明代两名】 黄观(1364—1402),字澜伯,又字尚宾,安徽省贵池县清江人,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殿试策论中主张“屯兵塞上,且耕且守,来则拒之,去则防之,则可中国元扰,边境元虞”,取殿试一甲第一名,至此六次考试(县考、府考、院考、乡试、会试、殿试)均获第一名,时人称“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间无。
” 商辂(1414-1486),浙江淳安人,字弘载,号素庵,谥号文毅。
1435年乡试第一,之后屡试不中,10年后会试第一,继而殿试第一,为明英宗正统十年乙丑科状元。
严格地说商辂不能称之为“连中三元”,而应该叫做“独中三元”。
【清代两名】 钱棨(1734-1799年),江南长洲(今江苏苏州)人。
字振威,号湘舲。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辛丑科状元,同榜进士有陈万青和汪学金等。
一生建树不多。
陈继昌(1791-1840年),广西临桂人。
原名守睿,字哲臣,号莲史。
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庚辰科状元。
同榜进士有徐乃普和陈銮等,官至江苏巡抚。
着有《如话斋诗存》、《殿试策》。
有书上说乾隆四十三年(1778)戊戌科状元郎戴衢亨为“连中三元”者,此纯属误传。
【武状元三名】 连中三元的武状元历史上仅有三名 尹凤(1523—1598),字德辉,别号在竹,江苏南京人。
明世宗嘉靖二十五年(1546)丙午科武举乡试第一名,嘉靖二十六年(1547)丁未科会试、殿试中,连获第一,官拜参将。
后随抗倭英雄俞大猷在福建、浙江地区抗倭,屡建大功,万历年间官至都督佥事。
尹凤的事迹,为南京人津津乐道,都道是南京人的骄傲。
今南京现有“三元巷”存世,以纪念其连中三元的。
王名世,字、号、生卒年均不详,浙江永嘉英桥(今龙湾)人,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丁酉科武举顺天乡试解元,万历二十六年(1598)戊戌科武举会元、状元。
因明崇祯四年之前武举没有殿试,故会元即可称状元。
王名世勉强可以算做“连中三元”。
王玉壁(1617一1706年),字楚珩,浙江富阳人,十三岁开始向外祖父学习武艺。
臂力过人,能开强弓,作左右射,明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他二十岁,参加浙江乡试,中武解元(第一名)。
清顺治八年(1651年)再应浙江乡试武科,中解元。
次年,进京会试,中会元;殿试钦点一甲一名武状元。
官至总兵,律己甚严,双锏终日不离身,治军颇有成效。
1706年无疾而终,享年89岁。
延陵吴氏族谱
施耐庵 放分 人物、江苏、小说、作家、水浒传 (12961371年) 子安(一说名耳),又名 肇瑞,字 彦端,号 耐庵。
籍贯:江苏兴化人。
祖籍泰州海陵县,住苏州阊门外施家巷,后迁居当时兴化县白驹场(今江苏省大丰市白驹镇)。
身份:中国古代著名作家,元末明初人,长篇古典小说《水浒传》作者。
生平: 有关施耐庵生平事迹材料极少,搜集到的一些记载亦颇多矛盾。
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在今江苏省兴化、大丰、盐都等地陆续发现了一些有关施耐庵的材料,有《施氏族谱》、《施氏长门谱》等,另有《兴化县续志》卷十三补遗载有《施耐庵传》1篇,卷十四补遗载有明初王道生撰《施耐庵墓志》1篇。
据这些材料分析: 施耐庵是孔子七十二子弟之一施之常后裔,唐末施之常后人在苏州为家。
其父名为元德,操舟为业,母亲卞氏(卞氏后裔亦迁至今江苏省大丰市境内)。
施耐庵自幼聪明好学,才气过人,事亲至孝,为人仗义。
19岁中秀才,28岁中举人,36岁与刘伯温同榜中进士。
其曾在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为官三年,因不满官场黑暗,不愿逢迎权贵,弃官回乡。
张士诚起义抗元时,施耐庵参加了他的军事活动。
张据苏以后,施耐庵又在他幕下参与谋划,和他的部将卞元亨相交甚密。
后因张贪享逸乐,不纳忠言,施耐庵与鲁渊、刘亮、陈基等大为失望,相继离去。
施耐庵与鲁、刘相别施时,曾作《新水令秋江送别》套曲,抒发慷慨悲痛之情。
不久,张士诚身亡国灭。
施浪迹天涯,漫游山东、河南等地,曾与山东郓城县教谕刘善本友善,后寓居江阴徐氏初,为其塾师。
随后还旧白驹,隐居不出,感时政衰败,作《水浒传》寄托心意,又与弟子罗贯中撰《三国志演义》、《三遂平妖传》等说部。
他还精于诗曲,但流传极少。
除套曲《秋江送别》以外,还有如顾逖诗、赠刘亮诗传世。
施耐庵为避明朝征召,潜居淮安,染病而殁,就地高葬,享年75岁。
施耐庵殁后数十年,其孙文昱(述元)家道炽盛,始迁其祖耐庵骨葬于白驹西落湖(今江苏省兴化市新垛镇施家桥村),并请王道生作《施耐庵墓志》。
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高儒《百川书志》载:“《忠义水浒传》100卷。
钱塘施耐庵的本。
罗贯中编次。
”嘉靖四十五年郎瑛在《七修类稿》中说:“此书为‘钱塘施耐庵的本’。
”万历年间,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中指出:“武林施某所编水浒传,特为盛行。
”今人一致认为施耐庵是《水浒传》作者。
也有人认为是同弟子罗贯中合著或者有罗贯中续写。
施耐庵纪念馆 施耐庵纪念馆,坐落在大丰市白驹镇 (曾隶属兴化)西郊花家垛上,传为施耐庵当年著书之所。
此处四周环水,芦苇茂密,有着浓郁的《水浒》气息,游人到此,会疑心真的到了梁山水泊蓼儿洼。
纪念馆位于花家垛中央,为前后三进、东西两厢徽式青砖小瓦古民居建筑,四周有粉墙,第一进为门厅,朱漆大门上方是书法大师启功手书“施耐庵纪念馆”匾额。
施耐庵本苏州阊门外施家桥人,据《施氏家簿谱》等有关资料记载,施耐庵,名彦端,系孔子门生七十二贤之一施之常后裔,父操舟为业,他13岁入浒墅关私熟就读,19岁中秀才,娶季氏为妻,29岁中举人,35岁与刘伯温同榜中进士,授任钱塘县事,因受不了达鲁花赤(官名)骄横专断,一年后愤而辞官归里,以授徒、著书自遣。
施耐庵因避战乱迁此隐居写《水浒》。
据民间口碑,张士诚起兵反元,在平江(苏州)称吴王,聘施耐庵为军师,后张士诚降元,施耐庵屡谏不从,因而弃官去江阴祝塘东林庵坐馆。
朱元璋发兵围攻平江,战乱波及江阴,施耐庵想起先后曾任松江同知和嘉兴路同知的好友顾逖是兴化人。
那里地方偏僻,四周环水,交通不便,一向有“自古昭阳 (兴化别名)好避兵”之说,于是特意差人给顾逖送去一封信,并附诗一首: 年荒世乱走天涯,寻得阳山(指昭阳,即兴化)好住家。
愿辟草莱多种树,莫教李子结如瓜。
(当时民谣:“李生黄瓜,民皆无家”) 顾逖见信后,马上给施耐庵回信,欢迎他来兴化避难。
信中也答诗一首: 自江南来问津,相送一笑旧同寅。
此间不是桃源境,何处桃源好避秦? 施耐庵接信后,将大弟彦明留在苏州原籍,带了续娶妻子申氏、二弟彦才和门人罗贯中,冒着烽烟,渡江北上,先在兴化顾逖家中暂住,而后由顾逖相助,在兴化以东人烟稀少的海滨白驹场购置了田地房产,在这里隐居著《水济》,他结识了许多农夫和盐民,他们生活中的许多故事,成了他创作的素材,经过再创造,以惊人的艺术才能,将以宋江为首的梁山108将豪侠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书成之时,施耐庵信笔题诗两首: 太平天子当中坐,清慎官员四海分。
但见肥羊宁父老,不闻嘶马动将军。
叨承礼乐为家业,欲以讴歌寄快文。
不学东南无讳日,却云“西北有浮云”。
大抵人生土一丘,百年落个得齐头。
扶犁安稳尊于辇,负暴奇温胜似裘。
子建高才空号虎,庄生放达以为牛。
夜寒薄醉摇柔翰,语不惊人也便休。
前一首是坦陈自己的政治理想,希望有明君清官治世,让人民安居乐业,不再有战乱,后一首是叙述自己隐居著书的恬淡生活,虽不显于当世,却也安逸自在。
可是,事实并不如施耐庵所想,《水浒》成书后不胫而走,传入宫中,朱元璋见之曰:“此倡乱之书也,此人定有逆谋”,下令将施耐庵关进天牢一年多,经刘伯温多方营救,于明洪武三年释归,途中病逝于淮安。
施耐庵死后,他的十二世孙施奠邦发起,将其在白驹镇上的故居改建为施氏宗祠。
后来几经修复扩建,遂成前后三进,旁有偏殿之礼堂。
第一进为门厅,内设茶坊;第二进为书坊,供艺人说《水浒》;第三进为福荫堂,供奉迁兴始祖施耐庵及其后裔的灵牌,每年春秋二季在此祭祖。
施祠不幸毁于抗日战火。
九十年代初,国家文化部、江苏省暨大丰县人民政府多方筹措资金,参照上海复旦大学喻蘅教授绘制的施氏宗祠复原图,由著名古建筑专家、上海交通大学陈从周教授主持设计,于1993年8月20日建成“施耐庵纪念馆”。
一进纪念馆大门,首先映人人们眼帘的是耸立在天井内的一座汉白玉石雕施耐庵造像,该像仿照天津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主任范曾教授创作的国画设计,是南京雕塑家、建筑家协会副会长叶宗镐先生的力作。
施耐庵头戴方巾,身着宽袍,面容清癯,目光深邃,左手握卷,右手拈须,俨然一副愤世傲俗的书生形象。
塑像后面为瞻仰厅,大门上方悬挂女书法家萧娴题额“乡国之光”,四壁陈列着绢制介绍施耐庵生平的连环画48幅。
镇江书法家李宗海撰联曰: 有舍己为人侠骨义肠,却从鲁达、武松、李逵身上画出; 具掀天揭地深谋远略,乃自晁盖、宋江、吴用胸中写来。
再向后为陈列厅,上方悬挂书法大师武中奇题额“文心独运”。
厅内陈列有关施耐庵文物、史料,分施耐庵家世、生平、著书轶闻和社会影响四个部分,陈列有《施氏长门谱》,出土的施耐庵独生子《故处士施公让墓志》和《施让地照》,曾孙《施廷佐墓志铭》等数以百计的文物和史料,为人们解开了数百年悬案“施耐庵之谜”,他并非如胡适所说是“亡是公”之流,而确有其人。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范宁来此参观后,欣然题诗一首: 白驹人说白驹人,世代相传必有因。
斗转星移几风雨,只留孤愤葬孤坟。
在陈列厅中,人们还可看到许多不同版本的《水浒》。
据不完全统计,自明嘉靖始,迄今《水浒传》在国内的各种版本有53种。
在国外流传也很广,朝鲜、印尼、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意大利、法国、俄罗斯、匈牙利、捷克、罗马尼亚等国都有《水浒传》的译本,美国的译本有《水浒传》、《水浒传选集》、《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传》、《水湃传词汇》、《野猪林》等。
日本的译本多达20多种。
施耐庵及其作品《水浒传》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我国有中国水浒学会、浙江水浒学会、山东梁山水浒研究会、盐城市水浒学会、大丰市施耐庵研究会等学术团体专门研究施耐庵和《水浒》,召开研究会,出版刊物。
大型电视连续剧《水浒传》播出后,观众数以亿计。
正如日本汉学家盐俗温称:“《水浒传》是惊天动地的快文,中国小说之冠冕,是雄飞世界文坛的优秀古典小说”。
伦敦大学卢庆滨博士且曾远涉重洋,不远万里来大丰白驹考察施耐庵。
施耐庵不仅是中国的文学巨匠,也是世界文坛的名人;《水浒传》不仅是祖国文学艺术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精华。
由施耐庵纪念馆向西十余里 (今兴化市新垛乡施家桥村境内),为施耐庵墓园。
墓前立一砖砌三门牌坊,正中横梁上,悬有“耐庵公坊”四字石刻,墓在苍松翠柏间,赵朴初手书“重修施耐庵墓记”的石碑立于墓前,邻近还有一绿岛,一条小河环岛流过,人在高处俯视,却似狮子(施子)盘绣球,因而俗称“风水宝地”。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研究员张惠仁有诗赞之曰: 隔岸白驹迷晓雾,盘球狮子沐晨阳。
耐庵泉下泰然卧,评说由人论短长。
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