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主持词 > 2018年村终会议主持词

2018年村终会议主持词

时间:2013-10-01 07:35

廉江有哪些名人

XXX镇XXX村代表大会主持词 (2011年1月5日) 同志们: 面贯彻落实《山东省村务条例》,进一障农民群众对村级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切实做到“事情让群众知道、管理让群众参与、村务让群众决策、干部让群众监督”,建设“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根据关于切实开展好全县第十个“民主日”活动的通知精神和我镇开展村务公开“民主日”活动的安排部署,今天,我们 村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进行村务公开,对村务活动进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下面,村民代表大会开始。

大会进行第一项:由村委主任 同志向村民代表大会报告2010年度工作情况和2011年工作打算。

大会进行第二项:由村会计 同志逐笔报告村级财务收支情况。

大会进行第三项:由村民理财小组组长 同志就村财务收支情况作审核说明。

大会进行第四项:由村务公开监督小组组长 同志对整个村务公开情况作基本评价。

大会进行第五项:村民代表就村级事务发表意见和建议,就有关问题向村“两委”成员提问,村“两委”成员现场答复。

大会进行第六项:村民代表就村“两委”提出的重大村务进行表决。

(同意的请举手,请放下;不同意的请举手,没有;弃权的请举手,没有。

一致通过。

) 大会进行第七项:村民代表对村“两委”成员工作情况进行民主测评,秘密写票,公开唱票、记票,当场公布测评结果。

(1、通过监票人、记票人:经村务公开领导小组提议, 同志为监票人, 同志为记票人。

下面进行表决,同意 同志为监票人的请举手,请放下;不同意的请举手,没有;弃权的请举手,没有。

一致通过。

同意 同志为记票人的请举手,请放下;不同意的请举手,没有;弃权的请举手,没有。

一致通过。

2、由工作人员清点村民代表人数,发测评表;3、村民代表秘密写票;4、记票人 记票;5、宣布测评结果) 各位村民代表、同志们: 我村的村民代表大会,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全部完成了各项程序,整个会议开的严肃认真、富有成效。

下一步,我们要按照会议的要求和村两委提出的工作目标任务,解放思想,真抓实干,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中国古诗词大会第二季第二期诗词汇总

人生自有诗意——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诗词全记录(根据中国诗词大会网络视频整理)第一期(20170129)主持人:董-卿嘉宾:康-震,蒙-曼选手:冯子一、扎西才让、张超凡、刘泽宇、彭敏获胜:彭-敏定场诗: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个人赛: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停车做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万里长征战,三军尽衰老。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千里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苦恨年年编金线,为他人做嫁衣裳。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第二期(20170130)主持人:董-卿嘉宾:康-震,蒙-曼选手:陈-更,李浩源,姜闻页,孙东辉,时秀元擂主:彭-敏获胜:陈-更定场诗: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个人赛: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我欲东夷访文献,归来中土校全经。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但愿苍生俱保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烹秀宰羊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慈恩塔下提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深宫锁二乔。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种桃道士今何在,前度刘郎今又来。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

侯门一如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飞花令:花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做田。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擂主赛: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第三期(20170131)主持人:董-卿嘉宾:康-震,蒙-曼选手:叶飞,张淼淼,朱捷,王子龙,王婷婷擂主:陈-更获胜:陈-更定场诗: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个人赛: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日照香炉生紫烟,要看瀑布挂前川。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甫能炙得灯儿了,雨打梨花深闭门。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琉璃世界白雪红梅,脂粉香娃割腥啖膻。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头重脚轻根底浅,嘴尖皮厚腹中空。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天街小雨润如酥,遥看草色近却无。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飞花令: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

擂主赛: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怎样产生村民代表

由村委会组织本村的村民代表选举委员会,由选举委员会主持全体具有选举权的村民参加的普选,通过普选,选举出本村的村民代表

湖北浠水历史名人

名人名家  庞安时(1042-1099),字安常,本县麻桥人,出生于中医世家,为北宋名医。

安时幼时,其父授以脉诀,他不以为足,后读黄帝扁鹊的脉书,渐通晓医理,悟出新意。

年近弱冠病聋,刻苦钻研《灵枢》、《素问》等秘籍,融会贯通经传百家所涉及的医术。

他曾说:世传所谓医书,予皆见之。

惟扁鹊之方深矣。

盖所谓《难经》者,扁鹊寓术于其书,而方之不详,意者后人自求之欤

予之求盖出于此。

  安时为人治病,愈者十有八九。

登门求治者,则设坊(医疗室)留诊,亲视汤药,悉心护理,治愈后始允其回家,据《宋史·庞安时传》记载:有民家孕妇将产,七日而子不下,百求无所救,安时之弟子李百全适在傍舍,邀安时往视之,才见,即连呼不死(不会死),令其家人以汤温其腰腹,自为上下抚摩,孕者觉肠胃微痛,呻吟间生一男子。

其家惊喜而不知所以然。

  宋人黄庭坚,多称道安时医术,苏轼的《东坡杂记》、《仇池杂记》,袁文之的《瓮牖闲评》,均记有安时的医迹。

苏轼评安时精于伤寒,妙得长沙(指汉代名医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遗旨,张耒《柯山集》中记载:淮南人谓庞安常能与伤寒说话。

后世医家论庞安时医能启扁鹊之所秘,元化(即华佗)之可法,使天假其年,其所就不在古人下。

  安时58岁时发病,门人请他视自脉,他笑着说:今予胃气已绝,死矣。

拒饮汤药,数日后,与客坐语而卒。

后人为了纪念他,于浠水县城内建有药王庙(亦名洞天福地)、妙华庵(庙内设庞安时泥塑像),均毁。

庞著有《难经辨》万言、《主对集》(一卷)、《本草补遗》、《伤寒病总论》(九卷),在药理、医理、医疗诸方面,为祖国中医学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伤寒总病论》)(九卷)于1957年由商务印书馆特予印行,推为中医学经典著作。

  杨思义(生卒不详),本县人。

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称吴王,启用杨思义,命掌起居注,后调任司农卿。

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朱元璋即皇帝位,设六部,司农为户部,杨思义任户部尚书。

在任期间,他对土地丈量、户口清查、财粮收支等办理得井井有条。

明初经历战乱,百姓流亡,土地荒芜,他奏请朝廷下诏,招抚流亡,开垦荒地,广种麻桑,免税四年,以利民生。

当时朝野上下,无不称赞其理政才能。

后调任陕西参政,不久病逝。

归葬于本县黄草湖。

  王聪(1362-1409),巴河镇人,明代将军。

王聪出身农民,臂力过人。

他习武投军,隶属燕王棣部下,智勇兼备,能谋善战。

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他随燕王巡视边境,以军功升任都指挥使,靖难之役,燕王夺取帝位,聪被封为武城侯。

永乐七年(1409年),随征虏大将军邱福出征。

福与本雅失里(鞑靼人)交战,本雅失里佯败,福追击,聪知其计,劝谏福止,福不听从,终中埋伏。

聪战死,时年58岁。

其尸毁于战场,未能收骨,后追封为漳国公,立碑敕葬。

衣冠冢在县西司家畈。

  文质 (生卒不详),本县人,字东进。

善骑射,有异材,明嘉靖年间会试第一。

清光绪十年版《黄州府志》及其墓志均记载为武状元,任锦衣卫都督。

其子应诏,由进士任锦衣卫都指挥佥事。

父子二人,一封为昭义将军,一封为昭勇将军。

其墓在县北。

  姚明恭(1583-1644),字昆斗,人称姚阁老,本县巴河人。

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进士,授庶吉士,初任詹事,礼部右待郎。

崇祯十二年(1639年)入阁,加太子少保,文渊阁大学士,任户部尚书参与机要。

相位一年,回归故里。

光绪《黄州府志》载:黄之九属,数百年来,居相位者,惟明恭一人而已。

明恭宅心仁厚,曾致信告诫其弟居恭(任剑州牧)洁已爱民,虚心听狱,严胥役,禁家奴。

  明恭回居乡里时,蕲水漕米在蕲州兑军(作为年粮缴纳,由军队验收)。

路远,又无押运者,军旅任意科旅。

他为此向有关方面建议,改兑军为兑会城(漕米直接交专收粮的机构),百姓得免其苦。

  陈沆(1785-1826),亦名学濂,字太初,号秋舫,本县巴河人。

10岁随父读书,以诗赋见长。

15岁应试科举,县试,乡试、会试,皆名列第一名。

学使鲍星读其试卷,击节叹赏。

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保和殿对策,陈中第一甲第一名(状元)。

其策论文章,气势雄浑,论述精辟,笔力奇健(原卷手抄本藏于县博物馆)。

授翰林院修撰。

出任四川道监察御史。

清道光二年(1822年),任广东省主考(学政)。

次年,任清礼部会试同考官。

道光六年,病逝于北京,归葬于本县调军山南麓。

  在文学史上,陈沆被列为清代古赋七大家之一。

其组诗《河南道上·乐府四章》中的《卖儿女》、《狗食人》、《吃草根》、《逃饥荒》等诗,用极其辛酸的笔调,活灵活现地写出了当时河南道上的悲惨景象。

陈的友人魏源,称其诗是香山乐府之遗。

陈的赋文,铺叙多用白描,代表作有《简学斋赋存》。

陈著作《简学斋诗存》、《课馆试律存》、《诗比兴笺》、《白石山房诗钞》、《简学斋赋续存》为后人整理出版。

学术著作《近思录补注》14卷,补宋代朱熹、吕祖谦及清代江永之缺,受到学术界的重视。

  瞿瀛(1857-1949),亦名炅,号干琴。

本县人。

幼就读私塾,勤敏笃实,县试名列前茅,府试名列第二,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乡试中亚元。

回县创办学堂。

广西提学使李翰芬慕其人品,于1907年函召赴桂襄办学务。

辛亥武昌首义时返鄂,被推为浠水县议会议长。

年底应黎元洪之约入军政府任机要主任。

因办事干练,深得信任,几次提名担任国税厅长、民政司长,瞿坚辞不就,仅任副秘书长。

1912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1周年之际,北京及各省代表来鄂集会,追悼先烈。

瞿奉命撰写演讲词,言武汉所居的地位,谋人民之福祉,以慰先烈于九泉。

洋洋7万余言,时传诵甚广。

  1913年12月,袁世凯将副总统黎元洪幽处瀛台,瞿随侍,持正不移。

1914年袁要黎为参政院长,并结为儿女亲家,瞿愤而归隐。

1914年劝黎辞去参政院长。

1916年袁世凯密称帝,封黎为武义亲王,瞿劝黎拒绝受封。

同年8月,黎元洪担任大总统,拟选瞿为秘书长,瞿辞之,乃改任副职仍掌机要。

1917年张勋复辟,黎授命段祺瑞戡平叛逆,瞿多方参赞。

事定,随黎隐居天津。

1922年黎元洪复任总统,瞿复原职。

1928年黎元洪逝世,国府明令国葬于武昌卓刀泉,瞿赴武汉,主持丧事。

后又将黎从政轶事,编辑成书,躬任校勘,数载始成。

  瞿返乡后,杜门谢客,家居20年,足不入公门。

1930年川军驻浠水,纪律极坏,邑人吴剑安激于义愤,投诉当局。

川军旅长竟捕吴拟置之死地。

瞿闻讯,星夜奔驰十里,赶至师部,请以身代吴。

吴获释至瞿府长揖拜谢。

瞿一一还拜曰:足下为民请命,是仆应怀惭以叩谢者。

1947年11月,瞿光照、王细伢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活动于浠(水)、黄(冈)、罗(田)边境,被国民党县政府逮捕,瞿力保释放。

  瞿一生俭朴,在京作官,不穿皮袄,不坐车轿,热心公益事业,为本村人修水井、建祠堂、办学校。

1935年大旱,四处募捐,买面粉救活700余人。

博览群书,尤对考古、音韵训诂之学造诣较深。

著有《瞿典》、《文字考证》、《历代政治家言行考》、《清末明初政史纪实》(其中有辛亥革命始末)、《文物考古》、《从政篆文日记》、《浠水县志》(均未刊印)。

1949年病逝。

  孔庚(1873-1950),又名照焕,字文轩,号雯掀。

本县王祠人。

清末秀才。

1898年,因带头殴打学官和劣绅之子,被捕下武昌府狱,后释放。

1903年与吴禄贞等暗组革命机关。

后赴日本,入陆军士官学校期骑兵科。

1905年加入同盟会及铁血丈夫团。

1907年毕业回国,任广西新军督练公所参事官兼经理科、教育科科长,办陆军小学堂,训练新军后,任职于军咨府。

留学生考试赐兵科举人。

  汤化龙(1874-1918),字济武,本县南凉人。

县禀膳生,肄业于黄州经古书院。

清光绪壬寅(1902年)中举于乡,甲辰(1904年)试礼部,中进士,授刑部主事。

旋应山西学政宝熙之聘,任山西大学国文教习。

后二年自请赴日留学,攻读法政。

在此与鄂籍同学自办留学生教育会及《教育杂志》。

历时二年回国。

时鄂督陈夔龙奏请地方自治,汤化龙返鄂筹草自治事宜,旋任咨议局筹备处参事。

次年当选为副议长,不久任议长。

后赴京参加全国咨议联合会议,被推举为会议主席。

  1918年,汤怀着失意的心情出国考察,由日本及美国,历时半年,同年9月初,在加拿大维多利亚市候船回国,被中华革命党人--华侨理发师王昌刺死,时年45岁。

  闻一多(1899-1946),又名亦多,辈名家骅,字友三,本县巴河人。

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民主革命战士和杰出的诗人、学者,中国民盟早期领导人之一。

清光绪二十五年十月二十二日(1899年11月24日)生于湖北省蕲水县(今浠水县)下巴河镇的一个书香门第。

  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

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

同时创作旧体诗。

1919年五四运动时积极参加学生运动,曾代表学校出席全国学联会议(上海)。

  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

同年9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

  1921年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次年3月,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

  1922年7月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

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

 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把反帝爱国的主题和唯美主义的形式典范地结合在一起。

  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国立第四中山大学(1928年更名为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任文学院首任院长并设计校徽)、青岛大学、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政治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曾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长、青岛大学文学院长。

  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在颓废中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

此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

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后汇集成为《古典新义》,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

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

  在西南联大时期,特别是1943年以后,闻一多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和领导下,积极投身于反对国民党政权的独裁统治、争取人民民主的斗争的洪流。

1944年,参加西南文化研究会,随后加入中国民主同盟。

从此,他以民主教授和民盟云南省支部领导人的身份,积极参与社会政治活动,成为广大革命青年衷心 爱戴和无比尊敬的良师益友。

  在“一二.一”学生爱国运动中,闻一多始终站在广大爱国学生一边,指导和鼓舞他们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为“一二.一”运动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闻一多1945年为中国民主同盟会委员兼云南省负责人、昆明《民主周刊》社长。

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会上,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徐复观(1903-1982),亦名秉常、佛观,其师熊十力为之改佛为复。

晚年居香港时,用名天行。

浠水县团陂人。

是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其一生中就儒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问题,中国知识分子的性格及历史、命运问题发表大量论著。

如他与唐家毅、牟宗三、张君励联名发表的《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系统阐述他们的中西文化观,《中国人的耻辱,东方人的耻辱》驳斥胡适等人的全盘西化论。

又出版《中国人性论史》、《中国艺术精神》、《公孙龙子讲疏》等书,探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撰《西汉思想史》(上、中、下)对西汉思想史进行缜密研究。

他对研究、传播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作出重要贡献,成为名扬海内外的现代大儒。

  汤佩松(1903-2001),本县南凉人。

小时在父亲汤化龙身边就读。

1917年入清华留学预备学校。

1925年秋,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学习。

1928年夏,考入当时以植物生理研究而颇负盛名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两年后毕业。

1930年9月,受聘于哈佛大学普通生理学研究室。

  1933年秋回国,在武汉大学任教。

1938年9月,应聘西南联合大学植物生理研究室主任。

抗战胜利后,任清华大学农学院院长。

1948年,被当时的国立中央研究院选聘为首批院士。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北京农业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名誉所长。

主要从事植物生理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提出完整的植物呼吸代谢的控制理论。

1955年被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院士)。

1998年6月,又被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首批资深院士。

  闻允志(1904-1940),字永之,浠水县巴河人。

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家乡领导工农运动,曾任国民党蕲水县党部执行委员、青年部长。

1928年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经济系,与中共党员温健公等组织留日学生会及社会科学研究会。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回国。

由中共党组织派往河南偃师中学任教,从事地下工作。

1935年春调北平,任《世界日报》社编辑,秘密进行抗日活动。

同年到天津法商学院任辅导课主任,利用合法身份开展党的工作。

  同年,天津爆发一二·八学生救亡运动,文化界以法商学院为中心组织文化劳动者协会天津分会(后改称文化职业者协会),闻任执委,帮助成立天津学生联合会。

1936年秋,参与领导天津各学校和各机关反对强迫填写反共自愿书的斗争。

1937年春,受中共组织委派,到河北省地方实力派张荫梧部做统战工作。

同年赴豫北林县、安阳、汤阴一带开展抗日活动,组织抗日力量,又争取团结河北民军副总指挥王长江和国民党驻军黄宇宙及其他地方武装。

1938年10 月,民军第十一团团长朱程在山西陵川成立河北民军晋察豫边区办事处,闻任该部十一团部政治部主任,闻积极争取朱程,并在部队建立中共党组织。

  1938年春调晋东南抗日军政大学一分校任训练教育科科长。

同年,朱程因张荫梧公开反共反人民,遂率部反张。

八路军总部改编朱部为华北抗日民军,闻任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并以抗大一分校带去的部分军政骨干,在部队重建党组织。

1940年任冀鲁豫军区第一军分区政治委员兼华北抗日民军政委,并任冀鲁豫军区党委委员,领导军民粉碎日寇多次扫荡,建立沙区抗日根据地。

同年8月调八路军总部,由冀中南下。

8月21日拂晓抢渡卫河时,遭日军汽艇袭击,不幸牺牲。

  徐楚光(1909-1948),又名建豫、祖芳、楚狂、席正,浠水县华桂人。

1926年入黄埔军校第五期步科班,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9年任鄂豫皖边区直属团连长;秋,受边区党组织派遣潜入国民党军内部,任蕲水县自卫队中队长。

1930年,任罗田县自卫队大队副。

1932年打入武汉第四集团军十八军和江汉师管区任连长、营长等职。

1934年随李济深、宣侠父赴广西南宁争取桂系反蒋,后任豫西师管区兵役局局长。

1937年兼任河南伊川县第三科科长。

1938年春,打入冀察游击司令孙殿英部任教育大队中校教育主任。

秋,冀察游击队改编为国民党第五军,孙殿英军长委其为该军后方司令部作战参谋兼官佐子弟学校校长。

1940年初,调至中共北方局党校学习。

不久,通过同乡九十七军参谋主任杨自绳的关系潜入该军,顺利完成对朱怀冰部的侦察和反正任务。

后调任抗大总校任教官。

1942年受八路军总部秘书处(情报处)派遣,入汪伪首都南京。

他通过旧时的朋友、汪伪自卫军总司令金龙章介绍,拜南京洪门大亚山首领朱亚雄为大哥。

复以黄埔军校学生身份广交军政朋友,在汪伪中央军官学校任上校战术教官。

1943年,任伪陆军部第六科上校科长,挂名为伪军参赞,兼伪中央政治感化院上校教官。

秘密发展伪中将参赞武官洪侠和朱亚雄参加地下情报工作。

得以会见军统南京站少将站长、伪军委会少将科长周镐。

遂秘密建立苏北抗日根据地的地下交通运输线。

12月潜入汪伪军委会政治部情报局,任上校秘书。

为取得京沪(今宁沪)铁路线的行动方便,徐任秘书主任兼督察长,不断获得蒋汪内情,并截取蒋汪联合剿匪军事计划及江浙日伪联合清剿行动计划等重要情报。

  1944年1月,汪伪创建警卫第三师,他利用伪中央政治训练班总队副赵鸿学潜入该师任政训主任,争取师长钟健魂起义。

旋在人民地方武装六合支队政委魏然策应下,钟、徐、赵亲率三师官兵3000余人至淮南解放区钟家集宣布起义,改编为人民解放军独立第一军。

钟任军长,徐任副政委兼参谋长和第二师政委。

  1946年,徐楚光调华中局联络部筹组第三工作委员会任主任。

后由于三工委遭保密局侦破,徐于1947年4月在长沙组建湘鄂民主联军,任政委。

9月,他从长沙抵武汉,不久即被捕,交保密局审讯。

1948年3月,敌人以保密局特种政治问题研究组第二组少将副组长的头衔,诱他投降,遭拒绝。

1948年10月9日,被保密局秘密杀害于南京,时年 39岁。

  苏哲文(1915-2006),原名苏有威,1915年8月出生,浠水县人。

1935年考入清华大学电机系。

积极参加一二·九、、一二·一六抗日救亡运动。

1936年参加革命工作,1938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6年由中共重庆办事处派往东北解放区工作。

自1950年起,历任中央燃料工业部计划司副处长、处长、副司长。

1955年任中央电力工业部计划司副司长。

1958年任水利电力部计划司副司长、司长。

1975年先后任水利电力部规划设计院副院长、院长。

1979年先后任电力工业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水利电力部总工程师。

1985年离休后,担任国务院技术经济研究中心顾问,国务院上海经济区规划办公室领导成员,三峡工程论证领导小组成员、三峡工程综合经济评价专题论证主持人,长江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专家组副组长。

  饶兴礼(1925-2000),浠水县清泉镇十月村人。

1949年6月投身革命,1951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曾被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九、十、十一、十二届中共中央委员。

1966年被华中农业学院聘为客座教授。

1993年被评为高级农艺师。

  徐复观(1903-1982)原名秉常,字佛观,后由熊十力更名为复观。

湖北浠水人。

徐复观在抗战时期曾师事熊十力,接受熊十力“欲救中国,必须先救学术”的思想,从此下决心去政从学。

其为学不喜形而上学的哲学,以为探讨中国文化不能离开具体平实的现实世界,着重于历史时空中展现的具体世界。

徐复观在先秦两汉思想史研究方面颇有建树。

主张要在中国文化中找出可以和民主衔接的内容,力图揭示历史上个人主义与专制政体、道德与政治的对立和冲突。

强调对中国封建专制主义与传统思想文化应加以区分,认为儒家思想在长期专制压迫下必然会歪曲和变形,说明专制政体压歪和阻隔了儒家思想的正常发展,却不能说儒学就是专制的“护符”。

认为中国传统思想始于殷周之际,以人性论为其主干,而孔、孟、老、庄及宋明理学家的人性论就是中国人性思想的主流。

提出一种不同于宗教恐怖绝望意识的“忧患意识”概念,认为正是在这种忧患意识的激发下产生了中国的道德使命感和文化精神,它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徐复观对中国传统作了深入分析,他有一个基本认识,即中国历朝历代一直贯穿着体现人文精神的圣人之道,或曰理,与表现为无限制的君主专制的势的矛盾和冲突,这是“中国历史的死结”。

虽然士大夫始终坚持道尊于势,但是中国数千年政治社会的严酷事实却是势远远强于道,知识分子在这种道与势的紧张冲突中,形成了精神上的重负和奴才性格,变成君主专制的工具。

他的剖析的最终目的是要论证只有引进民主与科学,才能解开中国历史的死结。

此外,他还特别重视从传统深处发掘其内在的精神生命力,把中国固有的人文精神转化为民主和科学。

  主要著作有:《中国人性论史》、《两汉思想史》、《中国思想史论集》、《公孙龙子讲疏》、《儒家政治思想与民主自由人权》、《周官成立之时代及其思想性格》、《中国经学史基础》、《中国艺术精神》、《石涛研究》、《中国文学论集》等。

民国四大高僧谁

弘一 虚云 太虚   【弘1880~1942)】  Hongyi  僧人。

俗姓李,幼名文又名广平,字叔同,别号息霜,法名演音,别号晚晴老人。

原籍浙江平湖,生于天津。

早年就学上海南洋公学,从蔡元培受业。

擅长书画、篆刻、工诗词。

1905年留学日本,入东京美术学校从黑田清辉学西洋画,旁及音乐、戏曲,造诣甚深。

1907年,他与曾孝谷等创“春柳社”于东京,主演“茶花女”,又主编《音乐小杂志》。

1910年回国,初任上海《太平洋报画报》编辑,加入柳亚子发起的南社。

继至杭州任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图画和音乐教师。

1918年舍俗出家于杭州虎跑定慧寺,同年受戒于灵隐寺。

常往来于嘉兴、上海、温州等地,并闭关著述。

1928年入闽,常居厦门南普陀及泉州承天、开元等寺。

弘扬南山戒律,曾创设“南山律学院”,并提出念佛不忘救国,救国不忘念佛的主张。

卒于泉州温陵养老院。

后人为了纪念他,在泉州清源山和杭州虎跑寺分别建塔和设纪念堂。

主要著作有《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南山律在家备览要略》及《佛学丛刊》、《护生画集》等。

音乐作品有《中文名歌五十曲》、《李叔同所作歌曲》、《三宝歌》、《清凉歌》等。

  虚云(1873—1959),俗姓肖,名古岩,又名演初,字德清,自号虚云、幻游,祖籍湖南湘乡,出生于福建泉州。

曾主持真如寺的修复工作。

  虚云出生仕宦之家,父亲肖玉堂官至泉州知府,望子成龙,要他学八股文,以求仕进。

但虚云自幼性情恬淡,爱读儒籍佛典,其志不在功名。

父亲利用种种办法都未能逼他就范。

光绪十七年(1891年),突然潜逃出家,被父探知,勒令回家,越二年,他又逃至鼓山涌泉寺剃度,拜妙莲和尚为师。

随即隐居岩洞,持头陀行,静心观坐三年。

然后离寺云游,先后在浙、苏、皖一带名山大寺,学经参禅。

曾在江宁会见著名佛学杨仁山居士。

光绪二十六年,虚云从普陀山步行北上,到达北京时,恰遇义和团运动爆发,八国联军进攻北京,他随西太后、光绪皇帝逃亡队伍西行,出长城,赴陕西,途中结识了许多王公大臣。

抵西安后,转赴终南山,结庐狮子岩下,改号虚云。

光绪二十八年,虚云游四方、朝拜峨眉,经西藏入西康,转入云南鸡脚山。

鸡脚山是历史上的佛教重地,这时,只剩下十余处破庙,且不容外来和尚挂单,虚云无处落脚。

后来,通过大理提督张松林向当地知县推荐,方在鸡脚山找到一座破庙——钵盂庵住下来,进行宗教活动。

此年,他将钵盂庵改为迎祥寺,接纳四方僧众,募捐兴修寺庙。

光绪三十年,他出国云游,至逻罗(今泰国)、南洋(即东南亚)一带讲经说法,皈依(佛教称身心皈向佛、法、僧)达数万人。

又前往日本参观佛教,途经吉隆坡,得滇中来信,说:“官府兴办新政,遍提寺产”,请他设法挽救。

光绪三十二年,虚云便转道上海,请寄禅(敬安)和尚一同赴北京上诉。

抵京后,得到当年结识的王公权贵支持,获得一道保护寺庙的“上喻”(即通告),云:此后“着各督饬抚令地方官,凡有大小寺院及一切僧众财产,一律由地方官保护。

”从此各地不再提寺产了。

事后,虚云仍继续留京活动,为云南寺庙请龙藏(清廷内务府刊印的佛经)。

经肃亲王善耆等发起奏请,于同年七月降旨将迎祥寺赐名“护国祝圣禅寺”、赐虚云为“佛慈洪法大师”,又赐“紫衣钵具”、“玉印”、“锡杖如意”、銮驾全幅“。

至此,虚云身价百倍,声誉大振。

  1911年(宣统三年),为团结佛教徒,保护寺院,斡旋沪佛教会与宁大同会的对峙,虚云出滇至沪。

接着,与寄禅和尚赴南京晋见孙中山,议定修改佛教会会章,取消各地自立之名目诸事宜。

同年四月,因政府更迭,在见过孙中山之后,又前往北京去见袁世凯。

在上海改组中国佛教会,成立中华佛教总会。

会后,虚云回到云南,晤蔡锷,组织滇黔、滇、藏的佛教支部,并亲襄其务。

在新的“大护法”保护下,祝圣寺的香火依然十分兴旺。

1912年,民国成立,出现逐僧毁寺风潮。

滇军师长李根源亲自督军上山,准备逐僧毁寺,指名捉拿虚云。

虚云只身往见李根源。

李问:“佛教何用

”虚云答:“自古立国皆议国教并化,政能治身而不能治心,惟教能治心。

心为万物之本,本得其正,何心之不治

”他非常明白宗教对于统治者的功用,几经辩论,终于折服了李根源。

  1920年,虚云应云南督军唐继尧的邀请,前往昆明,重修西山华亭寺,施工中掘出“云楼”古碑,遂将华亭寺更名云栖寺。

他按古碑记载,庙产数字,由唐继尧出告示,用低价将数百亩田地及方圆数十里的山场勒赎归寺,引起民众怨愤。

他在财产到手之后,又举办慈善事业来笼络民众。

  1929年,虚云应闽籍国民党官僚林森、杨树庄的邀请,赴福州涌泉寺任住持(僧寺之主)。

初为众僧说戒五十三天,继则改革寺中旧习,再则着手整理道风,兴肃禅堂与念佛堂、恢复复节打七,春末傅戒之禅规。

在这个基础上,修建楼、堂、阁、寮、院、庵、洞等十多处,创办学戒堂,后改为佛学院,以福建省主席杨树庄为名誉院长,虚云自任院长,培训年青僧徒。

杨树庄之母拜虚云为师,杨及闽籍不少官僚便成为虚云的大护法。

涌泉寺藏有明清以来大量经板,虚云聘请观本和尚进行整理,编成《鼓山藏经目录》,刊刻面世。

1933年,福建爆发战争,省内寺庙大多停止留单,僧人无食宿所,惟鼓山仍留海单,云游僧人多至逾千。

虚云为此多方操劳,竭力维持一粥一饭。

  1934年,应李汉魂将军之请,赴广东曲江主持重修南华寺。

南华寺是禅宗六祖慧能的道场。

此时已破败不堪。

虚云提出四个条件,其中第四条为:“所有出入资财、清理产业,交涉诉讼筹事,全由施主负责。

”这条要求概括了他多年来“宏法”的经验,即依仗反动统治者的势力,扩张佛教势力。

李汉魂应允后,当面募集数十万金,待各项筹备工作就绪后,即请当局派人履勘画界,将界内“寺产”,无契没收,有契贱赎。

在收回无尽庵时,驱逐住户,致使二十余户贫民无家可归。

1935年秋,虚云由彭山到曲江主持修建,用警察赶走了庙内的居民,亲自监督工匠兴修。

历时十年,总计兴建殿堂243楹,新修塑大小佛像690尊,使该寺成为广东规模最大的佛教圣地,不久,即举行千佛大戒,受戒者数百人,吸引了广州和港澳的大批富豪前往观光。

  1942年,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在重庆发起“护国息灾大悲法会”,请虚云主持。

虚云到达重庆,主持法会四十九天。

他在法会上赞颂国民党反动统治说:“四方共乐无为化,同颂尧天舜德明。

”蒋介石亲自设斋宴招待,林森等作陪。

1946年,虚云又应广东当局邀请,在广州净慈寺举行超荐抗日阵亡将士法会,再度轰动广州港澳。

其中港澳参与法会的达十余万人。

当时,广州六塔寺住持铁禅因汉奸罪入狱,虚云上书当局为其保释,受到当地部份僧众反对,未能成功。

1947年蒋介石为南华寺“同戒录”题词:“丕正颓风”,表彰虚云的功绩。

  1949年秋,广东解放,人民政府对虚云以礼相待,但虚对在虚门、华南寺进行的民主改革暗加抵制,南华寺住持本焕等,因反革命罪被公安机关逮捕,虚云曾为其叫屈。

(注:1943年,虚云曾推荐在五台山当过汉奸的本焕和尚任南华寺住持)同年冬,虚云应邀赴北京参加佛教协会筹备会议,在广济寺与园英、赵朴初等成立中国佛教协会筹备处。

10月1日,他代表中国佛教徒接受锡兰佛教代表团赠送的“佛舍利”、“贝叶经”、“菩提树”三宝。

同年,被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委员。

12月,虚云赴上海参加“祝愿世界和平法会”。

  1953年,中国佛教协会成立,虚云为四名名誉会长之一。

由于人民政府的争取和团结,使虚云摆脱同华南反动残余势力的纠葛,并为其从事正常宗教活动创造条件。

同年,虚云应真如寺住持性福邀请,于7月5日登上云居山。

目睹这座唐元和初年道容禅师开创、历经一千多年的祖师最胜道场,仅存破大寥三间,殿堂楼阁大多倒塌,瓦砾满目,荒草遍地。

明代铜铸毗卢遮那大佛像,兀坐于荒烟蔓草之中。

虚云遂决心留住云山重修庙宇,并得到有关部门的赞同。

虚云驻云居的的消息传出后,四方僧徒云集,年底达五十余人。

虚云在率众修持的同时,多方筹划修复寺庙,1954年春,响应人民政府号召,坚持“农禅并重”,开荒造田,自给自食。

1955年僧徒增至数百人,至1956年所产谷物与红薯等,基本上满足了寺中僧众口粮需要。

寺庙经虚云募化和设计,历时三年左右,先后重建庙宇、殿、楼、堂等数十座,雕塑大小佛像132尊,将被日军烧毁的寺庙修茸一新。

随之,虚云又组织僧众修复名胜古迹。

1956年秋天,重浚明月湖、疏浚壁溪与改溪工程。

施工中,掘得镌有苏轼题书“石林”的巨石,虚云将其置于佛印桥旁,冠名“淡心石”,辟为一胜景,亲自赋诗以为纪念。

并在白果树下的慧泉加筑花岗石围圈,前方安置一石供桌。

亲笔丹书“慧泉”二字刻于其外沿。

同时,在寺外种植茶树、果树,在寺内开辟花园。

1955年春,虚云身体日衰,但仍心系寺中诸事,这年七月,虚云接到岑吕居士代他编辑整理的《云居山志稿》,非常高兴,抱病写了《重建云居山真如寺事略》与《云居山志重修流通序》。

此志交由香港莲净苑与佛经流通联合出版,流传于世。

  1959年10月13日,虚云因患噎膈慢性消他不良症在真如寺圆寂。

虚云一生,习禅苦行,以长于整顿佛教丛林,兴建名刹著称。

虚云不仅在东南亚诸国蜚身佛坛,在北美大陆也有一定影响。

1982年,美国纽约佛教禅宗中心为他修建纪念堂,将其传记用英文刻于石碑。

虚云平生所作诗歌偈赞甚多,已选三百九十首,编为《虚云和尚法汇》,由香港佛学书局出版。

其余记载其生平事迹的有《虚云和尚事迹》、《虚云和尚年谱》、《虚云和尚画法集》等。

  太虚大师(1890-1947),浙江崇德(今并入桐乡)人。

俗姓吕,本名淦森,出家的示名唯心,别号悲华。

清光绪三十年( 1904),披剃于苏州平望小九华寺,同年礼宁波天童寺寄禅和尚受具。

光绪三十四年,入南京祗洹精舍从杨文会学习佛学。

1911年出任广州白云山双溪地住持,并组织僧侣教育会,自编讲我,进行讲授。

1913年全国各省占寺夺产之风甚炽,僧界陷于纷乱。

太虚与仁山等人在南京创立中国佛教协会(后并入“中华佛教总会”),主张改革佛教,首改镇江金山寺为佛教大学,自办学校以的抵制“庙产兴学”风潮。

旋以“金山寺事件”而告失败。

寄禅圆寂后,在上海静安寺举行的追悼大会上,太虚提出教理、教制、教产三大革命说。

大声疾呼佛教改革以自救。

后又连续撰文宣传佛教革新运动,要求建立新的僧伽制度以顺应时代发展。

1917年后,太虚先后创办了武昌佛学院、闽南佛学院、汉藏教理院等,招收青年学僧,培养佛学人才,并考察日本佛教,历游英、法、德、比、美等国,弘扬佛教。

还分赴鄂、川、闽、晋、苏、浙、赣、粤、黔等地宣扬佛法;并从事撰述。

抗日战争期间,太虚发起组织青年护国团僧侣救护队等,又率领中国佛教访问团,出访缅甸、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诸国,借以联络同教感情,共同反对日寇侵略,宣示中华民族为独立生存与公平正义而奋斗。

抗战胜利后,担任中国佛教整理委员会常委,于镇江焦山筹设会务人员训练班,以全国佛教进行整顿。

1947年,太虚圆寂于上海玉佛寺直指轩。

其著述甚多,后由弟子们汇辑成《太虚大师全书》行世。

  《全书》是中国佛教近代以来承先启后的一部巨著,共700余万言,分为四藏二十编。

全面反映了太虚多层次的佛学思想,举凡佛法的体系与纲要、僧伽制度的改革与培育、唯识思想的融贯与弘扬、人生佛教的揭示与提倡,以至时代思潮的批评与会通等等。

无不包含在内。

  太虚大师一生,主要以僧伽制度改革与唯识学阐扬而卓然名家。

《全书》中涉及僧制改革的主要文章有:《整理僧伽制度论》、《僧制今论》、《建僧大纲》、《菩萨学处》等,集中体现了他革新僧伽制度观点的整个演变过程。

1915年至1947后,在长达30多年的时间里,太虚为革新重整中国佛教制度所作的设想与努力,在上述文章里得到了全面的反映。

  经过“金山寺事件”使变革佛教的运动一开始便受重挫之后,太虚意识到,改革佛教必须有一套新的寺院僧伽制度,与之相配合,否则只能流于空谈。

因为寺院的设立,是绍隆三宝、供养佛祖及僧众用功办道的清净庄严道场,也是为启发社会人士信仰的弘法场所,对于佛教的长工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所以,佛教的改革,绝不能离开寺院,另起炉灶。

1195年,太虚痛感于当时政府公布《管理寺庙条例一条》,给地方官吏以限制僧人及侵害教产的权力,审时度势,根据清朝乾隆年间(1736-1795)调查所得中国僧伽有80万之众的现实,以及当时社会国情,又依托教理教史的准蝇,在普陀山闭关阅藏期间,撰写了《整理僧伽制度论》一文,决心开展佛教改进运动,廓清寺院面貌,振兴日益萎靡的中国佛教。

综观太虚大师一生行履,其革新僧制的最高计划,是1947年在延庆寺讲演的《菩萨学处》,这也是他的最后说法,按其设想,建立菩萨学处,必须从结缘三皈开始。

这是指那些虽皈依佛、法、僧三宝,但对三宝还没有正信和正见的徒众。

接下来是正信大皈,此指因对佛教有了正当的了解和信仰而皈依的知识分了,再是五戒信众,受五戒后,有两条路线可走:一条是由此直接发菩提心。

受菩萨戒,成为在家菩萨;另一条是受五戒后,续习八戒,转入出家阶段,作沙弥、比丘,受12年的教育,而成为出家菩萨。

最后是出家菩萨的设计,要求也进一步提高。

  从正信三扳到五年出家菩萨的初级阶段,其中设有干部人才的培训,以造就菩萨学处的干部人才。

而在家菩萨下至结缘三皈的徒众,也都可以成为菩萨学处摄化的大众。

菩萨学处的出家菩萨,要经过12年才出家,但终身作为在家菩萨也适宜,因为在实行上,都是六度四摄,好实行瑜伽戒法。

这是以信众和僧众共同组织菩萨学处,制定僧伽制度,是为太虚的晚年定信论。

  太虚的革新僧制历时多年,其设想屡经更易,从《整理僧伽制度论》的80万僧众数,到《僧制今论》的20万,再至《建僧大纲》的4万而2万,直到最后缩减为一座道场以创立“菩萨学处”。

由此可见,一方面他改革僧制的重心在于对僧团人数力求减少,重质量不重数量,为伪存真;也在于偏重信众,以建立菩萨学处扩大社会青年信仰三宝,达到“人成即佛成”的人生佛教为终极目的。

另一方面,因叠经波折,屡有变更,也足见建立新型僧制有多么的困难

  虽然,从《整理僧伽制度论》到《菩萨学处》是应机改建,有所不同,但弘扬佛法,首重建僧。

其理想的建僧大业,始终未能实现,反而招来不少的毁誉。

但太虚的志向未尝少必,因为他的变革的赣皆从佛教根本信念流出,而非其它,故而能逆流向上,精进不懈。

太虚的革新僧制的实践证明,佛教的存在与发展,必须应时代的需要,同时又应考虑到当时佛教的实际状况进行操作,否则,无论是超前还是滞后,其具体的实践活动都将难以奏效,这是留给后人的有益的经验教训。

  印光大师(1861-1941):讳圣量,字印光。

别号常惭愧僧,近代著名的净土宗高僧,为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

俗姓赵,名绍伊,字子任。

陕西合阳陈村人,幼时聪慧,随兄熟读儒书,颇以 孔孟之道为自任。

受韩愈、欧阳修等大儒辟佛思想的影响而批判佛教。

至十五岁后,数年之间因病所困,偶读佛经,始悟前非,乃洗心革面,回心向佛。

清光绪七年(公元 1881年)师二十一岁,往投终南山五台莲华铜寺,礼道纯和尚剃度出家。

次年受具足戒于陕西兴安双溪寺印海律师座下。

  印光大师生来便有眼疾,几近失明,后于湖北莲华寺帮忙晾宋体晒经书时,得读残本《龙舒净土文》,而知念佛往生净土法门即 是当生成就、了脱生死之要道。

因为眼疾,乃悟县为苦本。

感悟到若要离苦得乐,势必专修念伟法门为是,即于闲时。

专念佛号,纵是忙于事务,也心不离佛,后眼疾痊愈,由此深信念佛功德不 可思议。

而自行化他,一以净土为归,便肇始于此。

  印光大师修净土,久而弥笃。

光绪十二年(1886)二十六岁时,慕名北京怀柔红螺山资福寺为净土专修道场。

便往亲近善 知识,取继承东晋庐山东林寺慧远大师创导的净宗遗风之意,自号专修念佛法门,使得净业大进。

除此之外,师于红螺山历任上客堂香灯、蔡元等职期间,深入经藏,研读大乘经 教以为助行,与念伟之正行互补,得以圆成净业。

  光绪十六年(1890)师转居北京龙泉寺、十七年(1891)住于国广寺。

光绪十九年(1893)时,应普陀山法雨寺化闻和尚之 请。

护送藏经南下,后便常住法雨寺. 师于寺中精勤修持,念佛不懈,深受大众敬重。

众等便诚请大师讲法以利群机,师辞不过,乃为开讲《阿弥陀佛经便蒙钞》一座。

嗣后,便谢绝众缘,于珠 宝殿侧掩关修行,连闭两期,为时六年。

于关房中自书念佛待死以自策励。

出关后,曾出外住茅篷,未几,源如法雨寺居之。

光绪三十年(1904)师四十岁时,因谛闲法师为浙江温州头陀寺 迎请藏经,又为之助理一切,事毕师仍回法雨寺。

师在此出家二十几年的光景里,始终韬晦,不喜结交,不好名闻利养,惟有用功不止,精进念佛,以期克果。

其后近十年间亦复如是。

全身心地念佛修行,终得念伟三昧。

  民国纪年,(1912)师年五十有二,高鹤年居士取大师文稿数篇,刊入上海《佛学丛报》,署名常惭。

读者虽不知为谁,而文章中所显义理己足以引发见闻者生信念佛。

延至民国六年1918),徐蔚如、周盂由诸居士得读大师文稿,甚感希有难得。

于是一再搜集印光大师的文稿,题为《印光法师文钞》而刊行之。

徐蔚如居士于文钞之跋中赞言:大法陵夷,于今为极,不图当世尚有具正知正见如师者,续佛慧命,于是乎在

其后数年间,复为增广大师文稿,由中华书局印行,名为《增广印光法师文钞》。

大师的文钞,正如徐氏跋中所言: 无一语无来历,深人显出,妙契时机,诚末法中应病良药。

不单是在佛理上精辟入理,,就是一般世俗道理,亦即兼而融会,凡是能使闻者改恶修善,生信 念佛者,不据一格为众宣扬法要。

义理深契众机,且文法典雅,是以凡闻大师名者,人人必争请奉读师之文钞。

因此之故,大师 威名扬于环宇,渴望归依大师门下之善信人等,日益增多。

有登门造访请求慈悲摄受者,有亲写书信乞赐法名者。

一时间,做大师的归依弟子蔚然成风。

前后二十余年来,皈依大师座下的信徒, 无法统计、进而言之,受大师之教,而依教奉行,吃素念佛,精修净业,得以往生西方净土者,亦难枚举。

由此可见大师身传言教之功行实不可思议。

  大师一生勤俭无私,信众之供养,悉皆代为广种福田,或用于流通经籍,或用以救济饥贫。

而其自奉,食唯充饥,不求适口; 衣取御寒,厌弃华丽。

有供养珍美衣食,推却不过者,,转手即送他人。

大多数的普通物品,咸皆交至库房,与大家共享,决不自用。

大师先后在上海、苏州创办弘社。

二十余年来;所印的佛书计有百十种之多,其数不下四、五百万册。

佛像亦有百万余帧 之多,教之内外,普受法益者甚众。

民国十一年,(1923)师六十二岁时,江苏义务教育会成立, 议请省府下令征用寺产作为学校,佛教界为之哗然。

大师为保教护寺故,不遗余力地为之奔走呼吁,终得以扭转危机。

同年,应定海知事陶在东之请,物色讲师,至监狱讲道,乃推智德法师应 聘。

并令其宣讲《安士全书》等关于因果报应、信愿念佛求生净土之佛理。

充分体现大师之无缘慈悲,普化众生之本怀。

后更自任江苏监狱感化会 名誉会长。

这种名誉是大师为利益苦难众生乐意所得。

基于此回,陶在东与会稽道尹黄涵之,将大师之道行事迹呈报政府,得以题赐悟彻圆明之匾额一方,资送普陀,香花供养,极盛一时,僧俗人等,深为欣羡。

师则置若罔闻。

人 虚空楼阁,自无盛德,惭愧不己,荣从何来

其后,数年间常往来江苏、浙江、上海一带,为众开示念佛法要,因果事见闻者如潮,法缘盛极一时。

  民国十九年(1931)二月师住苏州,于报国寺掩关,课余则修订四大名山山志。

掩关期间,灵岩山妙真和尚叩关请示,将灵岩山寺立为十方专修净业道场。

师即为之定下有关规约章程。

前后三、 四年来,大师倾心指导,以使灵岩净土道场成就模样。

在大师之威德感召下,经以妙真和尚为首的灵岩诸师的努力结果,遂使灵岩道风日益振兴,而后更发展成为仅次于红螺山资福寺的净土宗 著名专修道场。

民国十六年冬(1938),师七十七岁,因时势所逼,顺应妙真和尚之请,移锡灵岩山寺安居。

由于大师年事己高,上山方满三年,却台世归西而去。

  大师之示寂,于诸多迹象中证知其预知时至,民国二十九年(1941)春季之时,于言谈书信中己流露出去意。

延至十月,自知时日无多,召集大众会谈,任妙真为住持,并促令其择日升座。

且开示说:净土法门,别无奇特,但要恳切至诚,无不蒙佛接引,带业往生。

十一月初四早一时半,由床上起坐说;念佛见佛,决定生西。

言讫,即大声念佛,二时十五分,索水洗手毕, 起立自言:蒙阿弥陀佛接引,我要去了,大家要念佛,要发愿,要生西方。

说完,即移坐椅上,面西端身正坐,近五时,在大众念佛声中,安祥西逝。

师生于清咸丰十二年(1861,寂于民 国二十九年(1941),世寿八十,僧腊六十。

次年二月十五日,往生后一百日举火茶毗,得五色舍利无数,奉灵骨塔于本山石鼓之东南,复于民国三十六年( 948)九月十九日将师之舍利奉请入塔,后又兴建塔院以供奉之。

大师一生,一以净土为归,自行化他,信愿念佛。

言传身教,为净业学者之榜样,弘传净土,作 世间之慈航。

后人尊之为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盛名永彪净土宗之史册。

纠纷调解案例

邻里纠解案例 生活中邻里纠纷往往是由于人们的理解和沟通,相互之间缺乏谅解礼让,所产生的摩擦 2011年5月,XX社区盘西组居民庄春花与庄永华就两家相邻巷子砌墙一事,发生了矛盾纠纷,双方互不相让,由口角很快发展到动手。

庄春华说这条巷子经常有污水流淌,现在整治酷夏天气炎热,每天都会有阵阵恶臭散发出来,影响了自己家人的生活。

于是庄春华未和隔壁庄永华商量便在在巷子里起了到隔墙。

这一下污水是进不来了,但引起邻居庄永华的强烈反映:你怎么有权随便砌隔墙自己独用?这不成了你自家的巷子了吗?双方很快发生争吵并动起手来,庄永华阻止庄春花继续砌隔墙。

  庄春花向XX街道XX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反映了情况,请求法律帮助。

XX社区调解委员会给予了接待,并及时介入调解。

调解人员先到现场勘察,并向其他居民和双方当事人了解情况。

庄永华说:“我也不是没事找他家麻烦,这个巷子是公共的小道路,她凭什么把它围起来

成了她一家的吗

”社区调解人员针对庄永华提出的问题征询庄春花的意见,问她想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没想到庄春花脱口说:“还能怎么办,他打我也打了,骂我也骂了,我岂不是白吃亏呀?现在谁怕谁啊!”调解人员严厉地说:“现在是法治国家,你说的是不对的。

还有,举国上下都在建设和谐社会,邻里之间互动友爱是一种美德的体现。

古人都晓得远亲不如近邻,你们怎么不明白呢”。

并耐心开导她:“第一火气不要大,第二要讲法,第三要讲德。

你耐心地听我讲,污水引发的恶臭,影响了你正常的生活;你可以跟隔壁商量下怎么解决而不是什么也不说就自作主张的忙活起来。

还有违章砌隔墙有两个不对:第一是违章,第二是占为已有,走道是公用的,不能设障。

你的要求是合理的,是为改善自己的生活环境,但行为却是违法的,要纠正。

他虽然动手是不对的,但是你也有不对的地方,所以双方心平气和的坐下来协商才能解决问题。

  通过调解人员的耐心开导劝说,最终双方达成协议。

一、围墙南至前门小屋,北至庄永华房屋卫生间窗户北侧50厘米处,墙高不超过2米。

二、北侧围墙尽头处由庄春花安装一扇门,庄永华同意在自家房屋墙上打一门栓插孔。

门锁钥匙各人一把,出入时通知对方。

三、建围墙及门的费用由庄春花负责,所有权属庄春花,双方签字后生效。

  在社区平时生活中,邻里难免会出现一些矛盾和纠纷,如果处理不当或多或少会影响着社区安定。

其实邻里纠纷大部分都是些小事,但就因为双方互不相让,导致矛盾激化。

邻里双方应当按照“方便生活,团结友善和公平合理的精神”正确处理相互间的通行、通风、采光、卫生、噪音和互不干扰等相邻关系。

如给对方造成妨碍或损失的,应当停止侵害、赔礼道歉、赔偿损失。

  调解作为一种方便高效率、经济实用的纠纷处理方式,在处理邻里纠纷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人民调解委员会分布在我们城市的大街小巷,贴近我们的生活;人民调解工作人员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人,他们了解我们的生活。

邻里纠纷也就那些小事情,不至于闹的你死我活的,更不至于闹上法庭,而人民调解就很快捷方便的满足了居民的需要,维护了邻里关系的和谐和稳定,促进了社区的健康与文明,是基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

孙中山的个人简历

1866年11月12日,孙中山先生诞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名中山市)翠亨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孙中山幼名帝象,读书时取名文,号日新,字德明,1886年改号逸仙,1897年在日本化名中山樵,辛亥革命后,则常以中山为名。

  孙中山幼年时爱听老人讲述太平天国的故事,少年时代在美国属地檀香山先后就读于英美教会所办的意奥兰尼学校和奥阿厚书院。

1883-1886年,孙中山继续求学于香港拔萃书室、域多利书院。

毕业后,他先进广州博济医院附属南华医学堂学习,后来转入香港西医书院(这所学校后来并入香港大学〕学医。

在校期间,他不但努力攻读医学,而且还广泛研读了西方国家的政治、历史、军事、科学书籍,并结识了不少有志革命的青年朋友。

  1892年7月,孙中山以最优异的成绩在香港西医书院毕业,曾先后在澳门、广州等地行医。

他的医术精明,而且对贫穷病人免费治疗,因此,行医“不满两三月,声名鹊起”。

  1894年6月,孙中山到天津上书李鸿章,要求改革时政,被置之不理。

同年,爆发了中日甲午战争,清政府在战争中接连失败,孙中山进一步认清了清王朝的腐败无能,愈发坚定了救国的信念。

遂赴檀香山,在华侨中宣传革命。

这年11月24日,他在檀香山建立兴中会,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

次年1月,孙中山回到香港,成立了香港兴中会,准备在广州发动起义,因事泄而失败,被迫逃亡海外。

清政府将他作为重要国事犯到处悬重赏通缉。

此后他在海外16年,先后 5次环游世界,在华侨中广泛宣传革命,建立革命组织。

  1896年10月,孙中山在英国伦敦被清政府使馆诱捕后经他的老师英国人康德黎营救脱险。

1905年 8月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孙中山被一致推举为总理。

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的发刊词里,孙中山首次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即三民主义的政治纲领。

  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积极发动武装起义。

孙中山直接领导的起义有1907年5月的黄冈起义、6月的七女湖起义、9月的防城起义、10月的镇南关起义、1908年2月的钦州起义、4月的河口起义,1910年2月的广州新军起义以及1911年4月27日(阴历3月29日)的黄花冈起义,加上1895年的广州起义和1900年的惠州起义,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前共领导了10次武装起义。

这些起义虽然失败,却唤醒了中国人民,敲响了清王朝的丧钟。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孙中山在美国闻讯,立即在欧美各国开展外交活动,争取各国的支持,并于同年12月25日回到上海。

29日,在南京举行的17省代表会议上,孙中山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到南京宣誓就职,建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成了临时参议院,公布了具有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由于立宪派和其他旧势力对袁世凯的支持以及革命党人的妥协态度,孙中山被迫于1912年2月13日向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并荐袁世凯以自代。

3月8日袁世凯在北京就职。

  4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正式解职。

  孙中山与宋庆龄于1915年在日本结婚  袁世凯上台后,逐步实现其变共和为专制的阴谋。

1913年3月20日,他派 人在上海暗杀了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4月,又非法签订善后大借款,准 备发动内战,消灭南方革命力量。

孙中山看清了袁世凯的真面目,发动了二 次革命,江西、南京、上海、四川等地先后起兵讨袁,但因国民党内部涣散, 在袁军的进攻下,不到两个月先后失败。

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被迫逃亡日本。

1914年7月,他在东京成立中华 革命党,被推举为总理,继续领导反袁斗争。

  1915年10月25日,孙中山与宋庆龄在日本东京结婚。

同年12月,袁世凯不顾全 国人民的反对,公然称帝。

12月25日,爱国将领蔡锷首先在云南举起了讨袁护 国的旗帜,各省纷纷响应。

袁世凯被迫取消了帝制,在举国人民的唾骂中一命 呜呼。

袁世凯死后,中国仍处于各派军阀割据混 战的动乱局面。

张勋复辟事件发生后,孙中山 立即举起护法旗帜,号召国会议员南下护法。

1917年9月1日,在广州召开的国会非常会议上, 孙中山当选为中华民国军政府大元帅。

军政府 成立后,滇、桂军阀通过改组军政府排挤孙中 山。

1918年5月4日,孙中山向非常国会提出辞 职,离粤赴沪。

自此到1920年11月,孙中山在 上海完成了《孙文学说》、《建国方略》、《 建国大纲》等箸述。

为了建立一支真正的革命力量,1919年10 月,孙中山把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

此时,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 五四”运动已经爆发。

1920年10月,在孙中山的督促下,陈炯明率粤军攻克 广州。

11月,孙中山回到广州,重新护法军政府。

1921年 5月,孙中山在广 州就任非常大总统,成立正式政府。

  1922年6月,陈炯明发动叛乱,孙中山被迫离开广州再赴上海,二次护法运动又告失败。

此后,孙中山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和苏俄的帮助,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1923年初驱逐陈炯明后,孙中山在广州重建大元帅府,并派出“孙逸仙博 士代表团”访问苏联,邀请苏联政治和军事顾问到广州帮助中国革命。

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党纲、党章,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同时创办黄埔军官学校,训练革命武装干部。

同年10月在镇压 广州商团叛乱后,应北京政府之邀,他扶病北上共商国事,终因积劳病剧,于次年3月12日在北京病逝。

  孙中山的三份遗嘱  孙中山先生临终前十七天,即1925年2月24日,知道自己病已不治,预立了三份遗嘱,这三份遗嘱是《遗嘱》、《家事遗嘱》、和《致苏联遗书》。

前两份遗嘱由孙中山口授,汪精卫笔录。

《致苏联遗书》则是由孙中山以英语口授,他的苏联顾问鲍罗廷等笔录。

孙中山口授遗嘱时,在场的宋子文、孙科、孔祥熙、邵元冲、吴敬恒、戴恩赛、何香凝、邹鲁、戴季陶等人都作为证明人在遗嘱上签了字。

孙中山本来也要签字的,但是,因为听见宋庆龄在邻室悲泣,他不忍心让宋庆龄伤心,这天就没在遗嘱上签字。

直到3月11日凌晨一时,他自知在世不久,才在遗嘱上补签上自己的名字。

  孙中山《遗嘱》的全文是:  “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

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依照余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

最近主张开国民会议及废除不平等条约,尤须于最短期间促其实现。

是所至嘱

”  孙中山在病危之中,仍念念不忘拯救中国、拯救民众。

当时的中国处于军阀割据混战四分五裂状态,段祺瑞坚持召开“善后会议”,实行军阀间的重新分赃,使中国继续处于军阀割据的分裂局面。

孙中山则极力谋求和平统一主张召开有各界民众代表参加的国民会议,决定国家的统一和建设大计,并废除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摆脱政治上和经济上的束缚,从而建设一个新的中国。

孙中山在遗嘱中谆谆以此为嘱,把希望寄托于“唤起民众”,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之心。

  孙中山先生一生奔走革命,真正做到鞠躬尽瘁,他临终时遗留下的私产,除了衣物书籍外,只有一幢南美华侨赠送给他的上海住宅(即今上海香山路7号孙中山故居)。

他的《家事遗嘱》写道:  “余因尽瘁国事,不治家产,其所遗衣物书籍住宅等,一切均付吾妻宋庆龄,以为纪念。

余之儿女,已成长,能自立,望各自爱,以继余志。

此嘱。

”  孙中山先生晚年得到苏联的帮助,俄国革命的成功给他很大的鼓舞,他亲自制订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强调“今后之革命非以俄为师断无成就。

”孙中山临终前夕,再次把希望寄托于苏联,特地口授了《致苏联遗书》。

这份遗书的中文译文是: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大联合中央执行委员会亲爱的同志:  我在此身患不治之症,我的心念此时转向于你们,转向于我党及我国的将来。

  你们是自由的共和国大联合之首领。

此自由的共和国大联合,是不朽的列宁遗与被压迫民族的世界之真正遗产。

帝国主义下的难民,将藉此以保卫其自由,从古代奴役战争偏私为基础之国际制度中谋解放。

  我遗下的是国民党。

我希望国民党在完成其由帝国主义制度解放中国及其他被侵略国之历史的工作中,与你们合力共作。

命运使我必须放下我未竟之业移交于彼谨守国民党主义与教训而组织我真正同志之人。

故我已嘱咐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缚为达到此项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

我深信,你们政府也必继续前此予我国之援助。

  亲爱的同志,当此与你们诀别之际,我愿表示我热烈的希望,希望不久即将破晓,斯时苏联以良友及盟国而欢迎强盛独立之中国,两国在争取世界被压迫民族自由之大战中,携手并进,以取得胜利。

  谨以兄弟之谊,祝你们平安

  孙逸仙(签字)”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