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于谦“一任潇潇雨满帘”全诗。
1.于谦生平 (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汉族。
字廷益,浙江钱塘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
七岁的时候,有个和尚惊奇于他的相貌,说:“这是将来救世的宰相呀。
”永乐十九年,于谦考中了进士。
宣德初年,任命于谦为御史。
奏对的时候,他声音洪亮,语言流畅,使皇帝很用心听。
顾佐任都御使,对下属很严厉,只有对于谦客气,认为他的才能胜过自己。
护从皇帝驻扎在乐安时,高煦出来投降,皇帝让于谦口头数说他的罪行。
于谦义正词严,声色俱厉。
高煦伏在地上战保,自称罪该万死。
皇帝很高兴。
班师回朝北京,给于谦赏赐和各大臣一样。
于谦外出巡按江西,昭雪了被冤枉的几百个囚犯。
他上疏奏报陕西各处官校骚扰百姓,诏令派御史逮捕他们。
皇帝知道于谦可以承担重任,当时刚要增设各部右侍郎为直接派驻省的巡抚,于是亲手写了于谦的名字交给吏部,越级提升为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
于谦到任后,轻装骑马走遍了所管辖的地区,访问父老,考察当时各项应该兴办或者革新的事,并立即上疏提出。
一年上疏几次,稍有水旱灾害,马上上报。
正统年间,宦官王振专权,作威作福,肆无忌惮地招权纳贿。
百官大臣争相献金求媚。
每逢朝会期间,进见王振者,必须献纳白银百两;若能献白银千两,始得款待酒食,醉饱而归。
而于谦每次进京奏事,从不带任何礼品。
有人劝他说:您不肯送金银财宝,难道不能带点土产去
于谦潇洒一笑,甩了甩他的两只袖子,说:只有清风。
还特意写诗《入京》以明志: 手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两袖清风的成语就是这样来的。
闾阎就是里巷的意思,此句的意思是免得被人说长道短。
此诗写成后远近传诵,为一时佳话。
于谦如此不阿,自然引起了宦官王振的极度不满。
正统六年,于谦上疏说:“现在河南、山西各自储存了数百万谷物。
请于每年三月,令各府州县上报缺粮的贫困户,把谷物分发给他们。
先给菽秫,再给黍麦,再次给稻。
等秋收后还给官府,而年老有病和贫穷无力的,则免予偿还。
州县吏员任满应该提升时,储存预备粮达不到指标的,不准离任。
并命令监察官员经常稽查视察。
”下诏令照此执行。
河南靠近黄河的地方,常因水涨冲缺堤岸。
于谦令加厚防护堤,计里数设置亭,亭有亭长,负责督促修缮堤岸。
又下令种树、打井,于是榆树夹道,路上没有干渴的行人。
大同单独远在边塞之外,巡按山西的人难于前往,奏请另设御史管理。
把镇守将领私自开垦的田全部收为官屯,用以资助边防经费。
他的威望恩德遍布于各地,在太行山的盗贼都逃跑或隐藏起来。
在职九年,升任左侍郎,领二品官的棒禄。
当初,杨士奇、杨荣、杨溥主持朝政,都很重视于谦。
于谦所奏请的事,早上上奏章,晚上便得到批准,都是“三杨”主办的。
但于谦每次进说商议国事时,都是空着口袋进去,那些有权势的人不能不感到失望。
到了这时,“三杨”已经去世,太监王振掌权,正好有个姓名和于谦相似的御史,曾经顶撞过王振。
于谦入朝,推荐参政王来、孙原贞代替自己。
通政使李锡逢迎王振的指使,弹劾于谦因为长期未得晋升而不满,擅自推举人代替自己。
把他投到司法部门判处死刑,关在狱中三个月。
后来王振知道搞错了,把他放出来,降职为大理寺少卿。
山西、河南的官吏和百姓俯伏在宫门前上书,请求于谦留任的人数以千计,周王、晋王等藩王也这样上言,于是再命于谦为巡抚。
当时的山东、陕西流民到河南求食的,有二十余万人,于谦请求发放河南、怀庆两府积储的粟米救济。
又奏请令布政使年富安抚召集这些人,给他们田、牛和种子,由里老监督管理。
前后在任共十九年,他父母去世时,都让他回去办理丧事,不久便起用原职。
正统十三年,于谦被召回京,任兵部左侍郎。
第二年秋天,也先大举进犯,王振挟持皇帝亲征。
于谦和兵部尚书邝野极力劝谏,不听。
邝野跟随皇帝管理军队,留于谦主持兵部的工作。
待到明英宗在土木堡被俘,京师大为震惊,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办。
郕王监国,命令群臣讨论作战和防守的方略。
侍讲徐珵说星象有变化,应当迁都南京。
于谦厉声说:“主张南迁的,该杀。
京师是天下的根本,一摇动则国家大计完了,难道没有看见宋朝南渡的情况吗
”郕王肯定了他的说法,防守的决策就这样定下来了。
当时京师最有战斗力的部队、精锐的骑兵都已在土木堡失陷,剩下疲惫的士卒不到十万,人心震惊惶恐,朝廷上下都没有坚定的信心。
于谦请郕王调南北两京、河南的备操军,山东和南京沿海的备倭军,江北和北京所属各府的运粮军,马上开赴京师,依然策划部署,人心稍为安定。
于谦立即被升为兵部尚书。
郕王暂代皇帝出朝,廷臣们请求将王振灭门九族。
而王振的党羽叫马顺的,便出来斥责言官。
于是给事中王竑在明廷上打马顺,大家都跟着他。
朝上秩序大乱,卫卒声势汹汹。
郕王害怕得要起来走开,于谦推开众人走上前去扶住郕王不要起来,而且告诉郕王宣谕说:“马顺等有罪该死,不予追究。
”大家才安定下来。
于谦的袍袖因此全部撕裂。
退出左腋门,吏部尚书王直握着于谦的手叹道:“国家正在倚赖你呢,今天虽然一百个王直又有什么作用
”当时,上下的人都依赖重视于谦,于谦亦毅然把国家的安危视为自己的责任。
当初,大臣担忧国家没有君主,太子年幼,敌寇将至,请皇太后立郕王为皇帝。
郕王一再害怕地推辞。
于谦大声说:“我们完全是为国家考虑,不是为个人打算。
”郕王于是受命。
九月,郕王即帝位为景帝,于谦进去回答问话,情绪激昂地哭着说:“敌寇得意,留住了皇上。
必然轻视中国,长驱南下。
请命令各边境的守臣竭力防守遏制。
京营士兵的器械快要用完了,需要马上分道招募民兵,令工部制造器械盔甲。
派遣都督孙镗、卫颖、张辄、张仪、雷通分兵据守九门重要的地方,军队驻扎在外城的外面。
都御史杨善。
给事中王竑亦参与这些事,迁徙外城附近的居民进入城内。
储存在通州的粮食,令官军自己去支领,用装足的米作为代价,不把粮食留给敌人。
文臣像轩倪这样的人,应该用为巡抚。
武臣像石亨、杨洪、柳博这样的,应该用为将帅。
至于军队里面的事情,我自己承担,没有成效就判我的罪。
”对他的意见,皇帝全都认真地接纳了。
十月,敕令于谦提督各营军马。
而也先挟持着上皇(英宗)攻破紫荆关直入,进窥京师。
石亨建议收兵固守使敌兵劳累衰竭。
于谦不同意,说:“为什么向他示弱,使敌人更加轻视我。
”马上分别调遣诸将带领二十二万兵士,在九门外摆开阵势:都督陶瑾在安定门,广宁伯刘安东直门,武进伯朱瑛朝阳门,都督刘聚西直门,镇远侯顾兴祖阜成门,都指挥李端正阳门,都督刘得新崇文门,都指挥汤芦宣城门,而于谦自己和石亨率领副总兵范广、武兴在德胜门外列阵,抵挡也先。
把兵部的事交给了侍郎吴宁,把各城门全部关闭,自己亲自督战。
下令:临阵将领不顾部队先行退却的,斩将领。
军士不顾将领先退却的,后队斩前队。
于是将士知道必定要死战,都听命令。
副总兵高礼、毛福寿在彰义门北面抵挡敌人,俘虏了一个头目。
皇帝高兴,令于谦选精兵聚集在教场,以便调动;再命太监兴安、李永昌同于谦一起管理军务。
当初,也先部队深入,以为早晚就可以攻下京城,及至见到明朝官军严阵以待,有些丧气。
叛变了的宦官喜宁教唆也先邀明朝大臣迎接上皇,索取黄金和丝织品以万万计;又邀于谦及王直、胡濙等出城谈判。
皇帝不准许。
也先更加沮丧。
庚申,也先部队窥伺德胜门。
于谦令石亨在空屋里设下埋伏,派几个骑兵引诱敌人。
敌人用一万骑兵逼近,副总兵范广发射火药武器,伏兵一齐起来迎击。
也先的弟弟孛罗,平彰卯那孩被炮打死,也先部队转移到西直门,都督孙镗抵御他,石亨亦分了部分兵力来到,敌寇撤退。
副总兵武兴在彰义门攻打敌军,和都督王敬一起挫败了也先的前锋。
敌军正要退却,而几百个骑着马的宦官想争功,冲马争着向前。
阵脚乱了,武兴被乱发的箭射死。
寇兵赶到土城,居民爬以屋顶,呼喊着用砖石投掷敌人,喧声震天。
王竑和福寿的援兵赶到,敌军于是撤退。
相持了五天,也先的邀请没人理他,作战又失利,知道不可能达到目的,又听说各地勤工的部队马上要开到,恐怕截断了他的归路,于是拥着上皇由良乡向西去。
于谦调各将领追击,到居庸关才回来。
评功,加于谦少保、总督军务。
于谦说:“四郊多保垒,是卿大夫的耻辱,怎么敢求取赏赐功劳呢
”坚决推辞,皇帝不准。
于是增兵守真定、保定、涿州、易州等府州,请求用大臣镇守山西,防止敌寇南侵。
景泰元年三月,总兵朱谦奏称敌兵三万围攻万全,敕令范广担任总兵官抵御他:不久,敌寇退,于谦请求即驻兵居庸关,敌寇来则出关剿杀,敌寇退则回京师驻守。
大同参将许贵奏北面有三个人到镇上,想朝廷派使者讲和。
于谦说:“以前派指挥季锋、岳谦前往讲和,而也先跟着入寇。
接着派通政王复、少卿赵荣,见不到上皇就回来了。
显然,不能依靠和谈。
况者我和他的仇不共戴天,从道理上来说也绝不可以讲和。
万一和了他要满足无穷无尽的要求,答应则给我们造成很大的困难,不答应又会发生变乱,这形势也不能讲和。
许贵是武臣,而这样恐惧畏缩,怎能敌汽同仇,按法律该处死。
”发出文书严厉谴责他。
从此边境的将领人人都主张坚守作战,没有敢说讲和的。
当初,也先诸多要挟,都是由喜宁策划的。
于谦秘密下令镇守大同的将领抓了喜宁,把他杀了。
又给王伟想办法,让他引诱杀了间谍田小儿。
而且利用间谍实行离间,请求特别释放了忠勇伯把台家,答应封给爵位,让他从中想办法。
也先开始有放回上皇的意思,派使者来联系,京师的戒备才稍稍放松了一点。
于谦上言:“南京重地,需要有人加以安抚稳定。
中原有很多流民,假如遇上荒年,互相呼应聚集成群,这是很值得担心的。
请敕令内外守备和各处巡抚用心整顿,防患于未然,召回派往内地召募发兵的文武官员和镇守中宫。
” 到了八月,上皇被留在北方已经一年。
也先见中国没有什么事端,更想讲和,使者接连前来,提出把上皇送回。
大臣王直等商议派使者前往迎接,皇帝不高兴地说:“朕本来不想登大位,当时是被推上来的。
”于谦从容地说:“帝位已经定了,不会再有更改,只是从情理上应该赶快把他接回来罢了。
万一他真有什么阴谋,我就有话说了。
”皇帝看看他便改变了面色说:“听你的、听你的。
”先后派遣了李实、杨善前往。
终于把上皇接了回来,这是于谦的功劳。
上皇已经回来,瓦剌请求朝贡。
先前贡使不过百人,正统十三年增加到三千余人,对给予的赏赐总不满足,便入侵。
”现在又派三千人来朝,于谦请求列兵居庸关以备不测,在京师隆重陈兵,设宴招待。
因此说到和议很难依靠,逐条进上安定边境的三个策略。
请求敕令大同、宣府、永平、山海、辽东各路总兵官增修墙准备防御。
京兵分别隶属于五军营、神机营、三千营,虽然各设有总兵。
但不相统一,请求选择精锐十五万人,分为十营团操,从此开始了团营的制度。
这事记载在《明史·兵志》中。
瓦剌入贡,常常携带以前掳去的人口来。
于谦一定奏请酬劳使者,前后赎回了几百人。
当初,永乐年中,投降过来的人被安置在京畿附近的很多。
也先入侵时,很多成了内应。
于谦想分散遣送他们。
因为西南有战事,每次出征,都挑选他们精锐的骑手,从厚资助他们前往,然后再遣送他们的妻子,内患得以平定。
杨洪以独石入卫,八个城都给了敌人。
于谦使都督孙安率轻骑兵出龙门关占据了它,招募百姓屯田,边战边守,八个城得以收复。
贵州苗未平定,何文渊建议撤去布使、按察两司。
专设都指挥使司,用大将镇守。
于谦说:“不设两个司,是放弃了这地方。
”建议遂作罢。
于谦认为上皇虽然回来了,但国耻未洗雪,正值也先和脱脱不花结怨,请求趁机派大军,自己前往征讨他,以报复从前的仇恨,清除边患。
皇帝不准。
于谦主持兵部工作时,也先的势力正在扩张,而福建邓茂七、浙江叶宗留、广东黄萧养各自拥有部众和自封的封号,湖广、贵州、广西、瑶、侗、苗、僚到处蜂起作乱,前后的军队征集调遣,都是于谦独自安排。
当战事匆忙急迫,瞬息万变的时候,于谦眼睛看着手指数着,随口讲述奏章,全都能按照机宜采取正确的方针方法。
同事和下属接受命令,彼此看着都感到惊骇佩服。
号令严明。
虽然是勋臣老将稍有不守法度,立即请圣旨切实责备。
一张小字条送到万里外,没有不谨慎小心执行的。
他才思的畅通敏捷,考虑的周到仔细,一时没有人能比得上。
他性情淳朴忠厚过人,忘身忧国。
上皇虽然回来了,一点也不说自己的功劳。
东宫改易以后,景帝命令凡是兼东宫太子宫属者支取两份俸禄。
诸臣都表示推辞,只有于谦一再推辞。
自己的生活很简单俭朴,所居住的房子仅仅能够遮挡风雨。
皇帝赐给他西华门的府第,推辞说:“国家多难,臣子怎么敢自己安居。
”坚决推辞,皇帝不准。
于是把皇帝前所赏赐的玺书、袍服、银锭之类,全部封好写上说明放到那里,每年去看一看罢了。
皇帝很了解于谦,所议论奏请的事没有不听从的。
皇帝曾经派使者到真定、河间采择野菜,去直沽制造鱼干,于谦一说便马上停止。
任用一个人,一定悄悄访问于谦。
于谦实事求是地回答,没有隐瞒,也不躲避嫌疑怨恨。
因此那些不称职的人都怨恨他,而不像他那样被皇帝信用的,亦往往嫉妒他。
当敌寇刚刚撤退时,都御史罗通立刻上奏章弹劾于谦登记的功劳薄不实在。
御史顾(日翟)说于谦太专权,干预六部的大事奏请实行,好像他就是内阁一样。
于谦根据祖制反驳他们,户部尚书金濂亦上疏为他争辩,但指责他的人还是不断收集他的材料。
各御史多次用苛刻的文词上奏弹劾他,全靠景泰帝力排众议,加以任有,他才得以尽量实现自己的计划。
于谦的性格很刚强,遇到有不痛快的事,总是拍着胸脯感叹说:“这一腔热血,不知会洒在那里
”他看不起那些懦怯无能的大臣、勋臣、皇亲国戚,因此憎恨他的人更多。
又始终不赞成讲和,虽然上皇因此能够回来,但上皇并不满意。
徐珵因为提出迁都南京,受到于谦斥责。
这时把名字改为有贞,比较得到提升进用,经常咬牙切齿地恨于谦。
石亨本来因为违犯了军法被削职,是于谦请求皇帝宽恕了他,让他总理十营兵,但因为害怕于谦不敢放肆,也不喜欢于谦。
德胜门一仗的胜利,石亨的功劳并不比于谦大,而得到世袭侯爵,内心有愧,于是上疏推荐于谦的儿子于冕。
皇帝下诏让他到京师,于谦推辞,皇帝不准。
于谦说:“国家多事的时候,臣子在道义上不应该顾及个人的恩德。
而且石亨身为大将,没有听说他举荐一位隐士,提拔一个兵卒,以补益军队国家,而只是推荐了我的儿子,这能得到公众的认可吗
我对于军功,极力杜绝侥幸,绝对不敢用儿子来滥领功劳。
”石亨更是又愧又恨。
都督张辄因为征苗时不守律令,被于谦弹劾,和内侍曹吉祥等都一向恨于谦。
景泰八年正月壬午,石亨和曹吉祥、徐有贞迎接上皇恢复了帝位,宣谕朝臣以后,立即把于谦和大学士王文逮捕入狱。
诬陷于谦等和黄囗制造不轨言论,要另立太子,又和太监王诚、舒良、张永、王勤等策划迎接册立襄王的儿子。
石亨等拿定这个说法,唆使科道官上奏。
都御史萧维祯审判定罪,坐以谋反,判处死刑。
王文忍受不了这种诬陷,急于争辩,于谦笑着说:“这是石亨他们的意思罢了,分辩有什么用处
”奏疏上呈后,英宗还有些犹豫,说:“于谦实在是有功劳的。
”徐有贞进言说:“不杀于谦,复辟这件事就成了出师无名。
”皇帝的主意便拿定了。
丙戊改年号为天顺,丁亥,把于谦在闹市处死并弃尸街头,抄了他的家,家人都被充军边疆。
遂溪的教谕吾豫说于谦的罪应该灭族,于谦所推荐的各文武大臣都应该处死。
刑部坚持原判这才停止了。
千户白琦又请求写上他的罪行,刻板印刷在全国公布。
一时要讨好皇帝争取宠幸的人,全都以于谦作为一个话柄。
于谦自从土木之变以后,发誓不和敌人共生存。
经常住在值班的地方,不回家。
一向有痰症病,景帝派太监兴安、舒良轮流前往探望。
听说他的衣服、用具过于简单,下诏令宫中造了赐给他,所赐东西甚至连醋菜都有了。
又亲自到万岁山,砍竹取汁赐给他。
有人说皇帝太过宠爱于谦,兴安等说:“他日夜为国分忧,不问家产,如果他去了,让朝廷到那里还能找到这样的人
”到抄家的时候,家里没有多余的钱财,只有正屋关锁得严严实实。
打开来看,都是皇上赐给的蟒袍、剑器。
于谦死的那天,阴云密布,全国的人都认为他是冤枉的。
一有个叫朵儿的指挥,本来出自曹吉祥的部下,他把酒泼在于谦死的地方,恸哭。
曹吉祥发怒,鞭打他。
第二天,他还是照样泼洒在地表示祭奠。
都督同知陈逢被于谦的忠义感动,收敛了他的尸体。
过了一年,送回去葬在杭州。
陈逵,是六合人。
曾被推举为有将领之才,是从李时勉门下举荐的。
皇太后开始时不知道于谦的死,听说以后,叹息哀悼了几天。
英宗也后悔了。
于谦已死,由石亨的党羽陈汝言任兵部尚书。
不到一年,所干的坏事败露,贪赃累计巨万。
皇帝召大臣进去看,变了脸色说:“于谦在景泰帝朝受重用,死时没有多余的钱财,陈汝言为什么会有这样多
”石亨低着头不能回答。
不久边境有警,皇帝满面愁容。
恭顺侯吴瑾在旁边侍候,进谏说:“如果于谦在,一定不会让敌人这样。
”皇帝无言以对。
这一年,徐有贞被石亨中伤,充军到金齿口。
又过了几年,石亨亦被捕入狱,死于狱中;曹吉祥谋反,被灭族,于谦事情得以真相大白。
成化初年,将于冕赦免回来,他上疏申诉冤枉,得以恢复于谦的官职,赐祭,诰文里说:“当国家多难的时候,保卫社稷使没有危险,独自坚持公道,被权臣奸臣共同嫉妒。
先帝在时已经知道他的冤,而朕实在怜惜他的忠诚。
”这诰文在全国各地传颂。
弘治二年,采纳了给事中孙需的意见,赠给于谦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谥号肃愍,赐在墓建祠堂,题为“旌功”,由地方有关部门年节拜祭。
万历中,改谥为忠肃。
杭州、河南、山西都是历代奉拜祭祀不止。
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 2.纪念于谦 1.于谦祠 在东城区西裱褙胡同23号,原有门匾书“于忠肃公祠”。
成化二年(1466),宪宗皇帝特诏追认复官。
将其故宅改为忠节祠。
万历十八年(1590)时改谥“忠肃”,并在祠中立于谦塑像。
清顺治年间,像毁,祠也废。
清光绪年间又重建。
祠坐北朝南,东为于谦故宅,院内东侧建有奎光楼,为两层小楼。
上层为魁星阁,悬“热血千秋”木匾,正房5间为享堂,硬山合瓦顶,内供于谦塑像。
1890年,义和团曾在此设神坛。
1976年魁星阁在地震时被震毁,小楼亦被拆除。
祠为北京市重点保护文物。
3.于谦诗词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
于谦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
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
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
“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
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
第三句“粉身碎骨全不怕”。
“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全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
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
明英宗时,瓦剌入侵,英宗被俘。
于谦议立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
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
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于谦选集 平阳道中 杨柳阴浓水鸟啼,豆花初放麦苗齐。
牙逢尽道今年好,四月平阳米价低。
咏煤炭 凿开混沌得乌金,蓄藏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入京 手帕蘑姑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咏石灰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顾,要留清白在人间。
除夜宿太原寒甚 寄语天涯客, 轻寒底用愁。
春风来不远, 只在屋东头。
荒村村落甚荒凉,年年苦旱蝗。
老翁佣纳债,稚子卖输粮。
壁破风生屋,梁颓月堕床。
那知牧民者,不肯报灾伤。
岳忠武王祠 匹马南来渡浙河,汴城宫阙远嵯峨。
中兴诸将谁降敌,负国奸臣主议和。
黄叶古祠寒雨积,清山荒冢白云多。
如何一别朱仙镇,不见将军奏凯歌。
北风吹吹我庭前柏树枝。
树坚不怕风吹动, 节操棱棱还自持,冰霜历尽心不移。
况复阳和景渐宜,闲花野草尚葳蕤, 风吹柏枝将何为
北风吹,能几时
除夜太原寒甚寄语天涯客,轻寒底用愁。
春风来不远,只在屋东头
千锤百炼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所咏之物是什么
瞿通瞿通,合肥人,有子瞿能,随朱元璋开国有功,在江淮军中以使长枪有名,勇武有加。
洪武年间官授凤阳都指挥使,大都督府监事,正二品,统领全国各地的卫所。
瞿通墓园在合肥长丰县桃山村。
瞿能《明史·卷一百四十二·列传第三十》:瞿能,合肥人。
父瞿通,洪武中,累官都督佥事。
能嗣官,以四川都指挥使从蓝玉出大渡河击西番,有功。
又以副总兵讨建昌叛酋月鲁帖木儿,破之双狼寨。
燕师起,从李景隆北征。
攻北平,与其子帅精骑千余攻彰义门,垂克。
景隆忌之,令候大军同进。
于是燕人夜汲水沃城。
方大寒,冰凝不可登,景隆卒致大败。
已,又从景隆进驻白沟河,与燕师战。
能父子奋击,所向披靡。
日暝,各收军。
明日复战,燕王几为所及。
王急佯招后军以疑之,得脱去。
薄暮,能复引众搏战,大呼“灭燕”,斩馘数百。
诸将俞通渊、滕聚复帅众来会。
会旋风起,王突入驰击。
能父子死于阵。
通渊、聚俱死。
精兵万余并没。
南军由是不振。
瞿能——靖难之役历史事件简介:朱棣起兵“靖难”的时候,跟随李景隆北上讨伐朱棣。
在攻打北平的战役的时候,和他的儿子率领数千骁勇善战的起兵攻进了彰义门,就在快要取胜溃敌的时候,李景隆嫉妒他的功劳,下命令让他们等候后方大军一同前来,于是便贻误了这千载难逢的战机,使得燕军在短时间内迅速修正补充,终因寡不敌众,瞿能父子率众被迫又退出了北京城。
恰逢当夜天气寒冷,燕军便用水浇在城墙上,不一会水便凝结成冰,等到再次攻城的时候,因为城墙湿滑而未成功,最终,李景隆全军覆没。
后来,瞿能跟随李景隆大军驻扎在白沟河与燕军作战,瞿能父子奋勇杀敌,骁悍难当,所向皆为所破。
第二天在此作战的时候,瞿能等人更加骁勇,几乎擒获了朱棣,正在危急时候,朱棣假装召来后续部队来掩护自己,使得南军怀疑而不敢追击,因此朱棣才得以逃脱。
天快黑的时候,瞿能等人又率领军队寻找燕军主力作战,同时全军高呼“灭燕”来涣散燕军军心,提升自身士气,一战斩杀燕军数百人。
后来,南军将领俞通渊、滕聚等人又率领军队和瞿能会和,一时间,南军士气大振,大有顷刻间将燕军踏为齑粉的势力和气魄。
但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就在燕军士气低落,即将溃败的时候,上天将自己的同情降落到了朱棣身上,突然之间,一阵狂风突起,将南军的将旗吹折,在“天人感应”大行其道的那个时候,这对南军的打击是致命的,一时之间,军中为之相视而动,南军即使胜算在握,但此时军心大乱,无心作战,而燕军则是争先恐后,奋勇杀敌。
朱棣遂乘机以精骑突出绕其后乘风纵火,挥师猛攻,瞿能、瞿郁父子及俞通渊、滕聚等将领为国尽忠,李景隆无奈,率领残军败将逃往济南坚守不出,从此,战争的优势开始转向朱棣一方,最起码从天意上可以这样说。
明成祖朱棣登基后,有感瞿能英姿威武,瞿家一门三代为国尽忠尽烈,昭告天下向瞿能学习。
福王朱由菘巡视长丰县时听闻乡里传说瞿能事迹后,赐封“平阳伯”,在瞿能墓、其父瞿通墓前渡碑立记。
清乾隆年间,皇诏敕赐在合肥城中(现合肥市省委省政府位置)建“瞿都督宗祠”,香火祀奉。
瞿佑字宗吉(1334—1427),号存斋,钱塘(今浙江省杭州)人,明初著名文学家。
少时即有诗名,他的诗绮艳柔靡,但终生怀才不遇,仅在洪武年间任教谕、训导、长史之类小官。
永乐年间因写诗蒙祸,被贬谪十年。
著有《香台集》、《咏物诗》、《存斋遗稿》等20多种,还著有小说集《剪灯新话》等著作瞿俊明苏州府常熟人,字世用,号学古。
成化五年进士,由御史迁广东按察副使。
性廉介,人不能干以私。
以病致仕归,不取岭南一物。
工书画,兰竹行笔瘦劲,书法二王。
善为诗。
与渔民为邻,时时席地与饮,酒酣吟诗作画,分赠之,权北京时间富室以金帛请求莫能得。
年六十八卒。
有《留余堂集》、《学古斋集》。
瞿镛清江苏常熟人,字子雍。
瞿绍基子。
岁贡生。
瞿氏以藏书著名,藏书之精,与山东杨以增海源阁有“南瞿北杨”之称。
镛秉承父志,笃志藏书,不为名利所动。
传说光绪帝欲得其一珍秘本,赏以三品京官,并给银三十万两,竟不奉诏。
有《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续海虞文苑诗苑稿》、《续金石萃编稿》、《集古印谱》、《铁琴铜剑楼词稿》。
瞿九思明代理学家,字睿夫,黄梅人。
父晟,嘉靖三十二年进士。
历官广平知府。
凿长渠三百里,引水为四闸,得田数十万亩。
卒于官。
九思十岁从父宦吉安,事罗洪先。
十五作《定志论》。
后从同郡耿定向游,学益进。
举万历元年乡试。
居二年,县令张维翰违制苛派,民聚殴之,维翰坐九思倡乱。
巡按御史向程劾维翰激变。
吏部尚书张瀚言御史议非是,九思遂长流塞下。
子甲,年十三,为书数千言,历抵公卿,讼父冤。
甲弟罕,亦伏阙上书求宥。
屠隆作《讼瞿生书》,遍告中外,冯梦祯亦白于楚中当事,而张居正故才九思,乃获释归。
三十七年,以抚按疏荐,授翰林待诏,力辞不受。
诏有司岁给米六十石,终其身。
乃撰《乐章》及《万历武功录》,遣罕诣阙上之。
卒年七十一。
九思学极奥博,其文章不雅驯,然一时嗜古笃志之士亦鲜其俦。
甲,字释之,年十九举于乡,早卒。
罕,字曰有,七岁能文。
白父冤时,往返徒步,不避寒馁,天下称双孝。
崇祯时,辟举知州。
瞿景淳明代官员。
字师道(1507-1569),号昆湖,谥号文懿。
常熟五渠人。
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以一甲二名(榜眼),授翰林院编修。
清廉刚直,不畏权贵。
曾奉敕往凤阳封郑王子朱载
为世子摄国事,拒受重礼。
倭寇侵江南,返京面质大学士严嵩,揭发总督胡宗宪坐拥重兵御敌不力。
历官太常寺卿、南京国子监祭酒、吏部右侍郎。
隆庆元年(1567年)被召为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总校《永乐大典》,修《嘉靖实录》,所著《石经大学质疑》,得后世的推崇。
后以疾归,卒赠礼部尚书。
瞿汝说瞿景淳次子,万历年间官到湖广提学佥事,以刚正而著称,著有《皇明臣略》一百卷,学术成就也很高。
瞿式耜南明文渊阁大学士,抗清志士。
字伯略(1590-1650)、起田,号稼轩。
瞿景淳孙。
常熟五渠人。
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进士,授江西永丰知县,政绩卓著。
崇祯初,擢户部给事中,后被诬入狱,去职家居。
清兵入关,于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出任广西巡抚,立志抗清。
隆武二年(1646年)拥立桂王于肇庆,建号永历,晋文渊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
自请留守桂林,多次击退清兵进攻,收复湖广大片失地。
永历四年,清兵大举围攻桂林,城破后与总督张同敞被俘。
坚贞不屈,数拒招降,以文天祥自比,赋《浩气吟》明志。
同年十一月从容就义于桂林风洞山仙鹤岩。
永历五年,被追赠粤国公,谥文忠。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又追谥忠宣。
著有《瞿忠宣公诗文集》等。
瞿鸿机清湖南善化人,字子玖(1850-1918),号止庵,晚号西岩老人。
同治十年进士,授编修。
光绪间累迁内阁学士,典福建、广西乡试,督河南、浙江、四川学政。
迁礼部侍郎,光绪二十六年,随慈禧太后避八国联军西行,晋工部尚书、军机大臣,兼充政务处大臣。
曾建议以西安为陪都。
旋任甸务部尚书,充中日议约全权大臣。
又参与“新政”及预备立宪筹划。
授协办大学士,以忤西太后意罢归。
辛亥后寓上海。
瞿中溶清代篆刻家。
字镜涛(1769-1842),号木夫。
生于长至日,故又号苌生。
晚号木居士。
江苏嘉定县(现属上海市嘉定区)人。
同里清朝知县钱大昕之婿。
嘉庆十九(1814)年进士,官湖南布政司理问。
博学多识。
尤精金石考证之学,广搜访,富收藏,工书画。
好篆刻。
其篆刻宗汉人,得浙派神韵,布局尚稳,用刀生涩。
因生平勤于著述。
故篆刻、书画作品存世较少。
但他自谓:“白文不如陈鸿寿,朱文则过之。
”一生著作颇多。
著有《湖南金石志》、《吴郡金石志》、《汉金文编》、《集古官印考》《三体古经辨证》、《弈载堂古玉图录》、《集古虎符鱼符考》、《武梁祠画像考》、《说文地名考异》、《春秋三传经异备考》、《汉石经考异辨正》、《弈载堂文集》、《古泉山馆诗集》等。
瞿应绍字陛着(1778-1849),号子冶,又号月壶,上海人。
清嘉庆年间廪贡生,诗文甚佳,擅篆刻,善绘画,师宗恽南田。
生平收藏古物甚多,宅内陈设皆尊彝及古今名人墨迹。
一生制壶不少,多摹陈曼生之作。
他雇陶工多人,用宜兴陶土制成各式壶模,自己在壶上画竹题诗,由友人邓符生篆刻。
晚年创制月壶,人称“瞿壶”,制壶法未能传世。
瞿壶有粗、细二种:粗沙制作工致;细沙皆画竹,寥寥数笔,更显古朴。
上海开埠后,日人搜求瞿壶,携至日本,一壶可售数十银元。
咸丰年间,上海小刀会起义,瞿应绍所藏书画古玩在兵燹中散失,仅有所作《月壶题诗画》存世。
瞿绍基字厚培。
又字荫棠。
少时。
家中曾为聘邑中著名学者教读,学识渊博。
授廪贡生,曾当过阳湖(今武进县)县学训导,奖掖后进,业绩显赫。
但他不乐仕进,不久便回家奉母。
他生活俭朴,独乐于慷慨买书,广积善本,不遗余力,经他校阅的书不下万余卷,丹黄满架,怡然自得。
十年之中,藏书达十万卷之多。
瞿方书湖南省保靖人,一作永顺人。
名一作方思(1884-1947),字孙娄,亦作荪娄。
早年肄业桃源漳江书院。
1900年参加自立会,后入华兴会。
1906年留学日本,入东京明治大学,并加入同盟会,襄理《民报》事务。
1907年任吉林法政学堂教习。
后又加入南社。
曾任南京临时政府法制局编纂、参事,参与起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二次革命失败后主办天津《公民报》,宣传反袁。
之后,历任北京大学、湖南大学教授。
著有《中国文学史》。
瞿秋白瞿秋白(1899.1.29-1935.6.18),原名瞿双,后改名瞿霜、瞿爽,再后才改名瞿秋白,江苏省常州县人。
出生于没落士大夫家庭。
1921年夏秋在莫斯科加入苏联共产党(布)。
1922年转为中国共产党。
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继陈独秀之后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文艺批评家、散文家、翻译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奠基者之一。
在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中,瞿秋白与张太雷、恽代英,被后人尊为“常州三杰”,均为中国革命事业立下了丰功伟绩,慷慨献身。
民主革命时期,1910年考入常州府中学堂(今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曾到武昌外国语学校学英文。
1919年到北京(北洋)外交部办的俄文专修馆读书,参加了“五·四”运动,是北京中等以上学校联合会领导成员。
同年冬创办了《新社会》旬刊和《人道》月刊,后加入李大钊组织的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
1920年10月以北京《晨报》、上海《时事新报》记者身份赴苏俄采访考察,真实地、系统地向国内报导了16万字的通讯,介绍苏联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情况。
在苏俄期间,出席过远东民族代表大会和共产国际第三、四次代表大会,会见过列宁,并在莫斯科东方大学中国班主讲社会学课程。
1923年1月从苏联回国,任中共中央机关刊物《新青年》、《前锋》主编,《向导》编辑,是这三个刊物的主要撰稿人。
同年6月,参加中共“三大”,主持起草党纲,当选为中央委员。
会后同邓中夏一起筹办上海大学,任教务长兼社会学系主任。
大革命时期,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参与修改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宣言和翻译工作,并参加国民党“一大”,当选为国民党中央候补执行委员,不久担任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
1925年1月在中共“四大”上当选为中央局成员,后参与领导上海“五·卅”运动。
创办的《热血日报》,在反帝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27年4月,在中共“五大”上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大革命失败后,参与决定和指导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以及其他地区的武装起义。
1927年8月7日,在汉口主持召开中共中央紧急会议,纠正和结束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路线,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屠杀政策的总方针,号召党和人民继续斗争。
会后担负起中共重要领导人的重任,主持中央工作。
1928年8月,在中共“六大”上作政治报告,并当选为政治局委员,会后留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
1930年8月回国后,召集并主持了中共六届三中全会,停止了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路线在全党的推行。
在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受到王明等人的排挤打击,被解除中央领导职务。
此后在上海与鲁迅一起领导“左翼作家联盟”,在文化战线上进行革命斗争。
1934年初到达江西瑞金,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人民教育委员兼苏维埃大学校长。
同年10月中央红军撤离瑞金开始长征,被留下坚持斗争,任中共中央江西分局宣传部部长兼临时中央政府后方办事处教育人民委员(教育部部长),坚持游击战争。
1935年2月24日,在福建省长汀县水口镇附近的转移途中被国民党反动当局逮捕,先隐姓埋名,后被叛徒出卖。
在狱中始终坚持革命立场,面对死的威胁,傲岸地说:“为革命而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我们革命党人的哲学,就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6月18日,在押往刑场途中,神态自若地唱着《红军歌》、《国际歌》,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
”“共产主义万岁
”到达刑场后,盘膝而坐,点头微笑说:“此地甚好……”在枪声中倒下,牺牲时36岁。
瞿秋白共有8个兄弟姊妹,依次分别是:瞿轶群(1900-1981),女,晚年定居杭州。
瞿昀白(1902-1958),男,即瞿云白。
瞿红红(1904-1908),女,早夭。
瞿景白(1906-1929),男,于苏联莫斯科失踪。
瞿垚白(1909-1937),男,自幼患有癫痫病,病逝于汉口。
瞿鑫白(1912-1917),男,早殇。
瞿坚白(1914-1943),男,牺牲于河北省武安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瞿秋白文集》、《瞿秋白选集》。
1950年为《瞿秋白文集》出版题词说:“他在革命困难的年月里,坚持了英雄的立场,宁愿向刽子手的屠刀走去,不愿屈服。
他的这种为人民工作的精神,这种临危不惧的意志和他在文化中保存下来的思想,将永远活着,不会死去。
”1955年中共中央决定将其遗骨从长汀迁葬北京八宝山烈士公墓。
1985年在其故乡常州瞿氏宗祠的瞿秋白的故居建成了瞿秋白纪念馆,199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瞿启甲藏书家。
字良士(1873-1940)。
清代全国四大藏书楼之一的铁琴铜剑楼第四代楼主。
常熟古里人。
擅文学、书法,维护先世遗书尤谨。
宣统元年(1909),两江总督端方遣人令瞿氏献书,许以官职,不为所动。
1924年,军阀内战,为免兵灾,将全部珍本秘运上海庋藏。
主张文化流通,对求阅学人,一概乐于助成。
以所藏本支持商务印书馆,辑印《四部丛刊》。
又创建常熟县立图书馆,捐献乡邦文献,首任馆长。
辑录出版的瞿氏藏书书目、书影、题跋、集录等著述数种。
重气节,民国初曾任国会众议员,坚拒曹锟贿选而归。
1950年,其子济苍、旭初、凤起遵父遗命,将全部善本书籍捐献国家。
瞿道文瞿道文(1919-——),1932年秋参加儿童团并任团长,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和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35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川陕省委党样秘书,红31军政治部科员。
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总卫生部文书,总卫生部直政部干事,八路军总医院青年干事。
1939年被派到新四军五支队从事锄奸工作,历任五支队政治部锄奸科干事、政治指导员,新四军江北指挥部锄奸部科长。
皖南事变后,负责领导淮南和津浦路西锄奸工作,派人打入敌伪要害部门,获取了大量情报。
1944年升任新四军2师政治部保卫部部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中军区政治部保卫部副部长,1946年任华东野战军10纵政治部保卫部部长,1949年任第三野战军第9兵团政治部保卫部部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调空军,任华东军区空军政治部副主任,华东军区防空军政治部副主任,南京军区空军政治部第二主任,空军第4军副政治委员。
1956年毕业于解放军政治学院,1973年调到北京参加林彪事件专案的调查。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长。
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瞿新发瞿新发(1931-——),笔名海云,江苏省南通市人。
1946年底参加革命。
1947年初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1948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
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入伍后,参加过卞南、淮海、渡江、上海、福建厦门等战役战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长期从事炮兵工作,毕业于武威炮校。
历任第二炮兵第56基地司令部作战处科长、副处长,二炮第56基地副参谋长、副司令员、司令员等职。
1992年冬离休,后参加老年大学学习书画、诗词等。
把参加学习活动作为晚年追求生活的乐趣,部分作品还被编入《共和国百位将军暨书画名家书画精品集》、《中国历代皇帝名人名将书画家笔迹大观》、《纪念鲁迅诞辰100周年国际书画精品集》、《共和国百位将军与书画名家纪念诞辰110周年书画诗词精品集》、《共和国百位将军与书画名家纪念诞辰100周年书画精品宝典》等多部书典。
书法作品多次在军内外展出。
现为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北京诗词学会会员、总参老干部书画协会会员、中国·三味书画院高级艺术顾问。
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
瞿宏堤瞿宏堤(1913-1932),湖北省洪湖县人。
1919年6岁时入学读书,13-14岁时习武健身。
1930年17岁时随父务农。
1929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8年洪湖革命根据地逐步形成。
1929年秋天参加了洪湖县瞿家湾赤卫队。
1931年春在一次反“围剿”战斗中,所在的赤卫队与敌军遭遇。
因寡不敌众,赤卫队迅速撤退,他担任炮手,阻击敌人,掩护赤卫队安全撤退后,背上土炮,抄近路追赶赤卫队。
敌人见他单兵一人,大胆朝他包抄过来。
由于身负土炮,行动缓慢,被敌人开枪击中小腿肚,鲜血直涌,行走不便,匍在麦田,继续向赤卫队撤退的方向爬。
正在这时,敌人已出现在面前,一个为头的敌人向他开枪,子弹射进胸膛,英勇牺牲,时年仅19岁。
瞿云白瞿云白(1902-1958),又名瞿昀白,江苏省常州县人。
瞿秋白之二弟。
早年毕业于北京俄文政法专科学校,受兄瞿秋白的影响参加了“五·四”运动。
大革命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被捕“反省”脱离中国共产党。
大革命时期,到兄长瞿秋白任教的上海大学读书。
同年1月和上海大学的女学生王剑虹结婚。
在上海大学学习期间,被调派到上海总工会参加革命工作,经历了大革命时期许多重要活动。
1925年又被派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因学习成绩突出,毕业后就在苏联共产党(布)的中央出版局担任翻译。
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1930年奉命回国,在上海参加中共党的地下工作,是中共开展地下出版工作的重要一员。
1931年以开办绸布庄的名义作掩护,在上海周家嘴路绸布庄内秘密设立中共地下的印刷厂。
1932年又以一家住宅式店铺的名义为掩护,设立上海全总秘密印刷所。
后被捕入狱,狱中结识了难友的邓拓。
又从监狱迁至苏州反省院,在国民党的“反省政策”作用下,与兄、弟走上了一条相反的道路。
当时国民党特务组织吸收了不少从莫斯科回来的中山大学学生,和这些同学成了专门破坏共产党组织的国民党特务。
此外还参加了国民党的反共宣传工作。
解放战争时期,在张国焘主持的《创进杂志》社担任发行会计。
国民党溃败大陆前夕,当张国焘等中共叛徒相继逃出大陆后,瞿云白没有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安排在中国人民大学担任俄文译员。
但是好景不长,因为历史问题,在此后的政治运动中受到管制的处分。
1958年逝世,终年56岁。
走完了历史色彩十分驳杂的一生。
瞿坚白瞿坚白(1912-1943.5.14),江苏省常州县人。
瞿秋白(见下)之五弟。
早年小学毕业,受兄瞿秋白的熏陶,多才多艺,尤其爱好京剧,擅写文章,不时有短小的剧评寄给报馆发表。
大革命时期,分别任职于浙江淳安、嘉善、镇海等县的教育局事务员。
在兄瞿秋白的影响下,刚正不阿,坚决抵制了集体加入国民党的强令。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浙江省镇海县教育局任事务员。
1935年当获悉大哥瞿秋白牺牲的噩耗,强行克制内心的悲痛,毅然抛弃了安逸的生活,继承哥哥的遗志,矢志投身革命。
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历尽艰辛辗转找到武汉中共办事处,经徐特立介绍奔赴革命圣地延安。
先后在陕北公学、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1940年毕业后,主动要求到前线工作,遂在冀鲁豫边区从事教育工作。
后又被分配到八路军太行山抗日根据地第六专署调查研究室工作。
1944年(一说1943年)5月14日在河北省武安县柏草坪村参加反“扫荡”时,与“扫荡”日军遭遇,英勇牺牲,时年32岁。
其遗体被安葬在河北省武安县车谷村,1963年迁葬到武安市烈士陵园,建有瞿坚白烈士碑,刘伯承元帅为之题词:“英名不朽”。
瞿钟斗瞿钟斗(1911-1931),江苏省南通县人。
出生于贫农家庭。
1928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大革命时期,1924年报考了免费就读的江苏省第一代用师范。
在进步青年学生组织“晨光社”的引导下,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启蒙教育。
1925年上海“五·卅”惨案的消息传到南通,代师的学生义愤填膺,迅速行动起来,和同学们于31日晚集结在学校礼堂召开声援大会。
又参加集体素食两周,将节约的膳费捐助上海工人。
1926年代师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组织,追求进步。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8年以读书为掩护,致力于中共的宣传工作。
同年冬,中共南通县委在东乡建立武装小组后,积极配合武装小组,冒着风险,继续散发传单,张贴标语,组织街头宣传。
1930年初夏活跃在通海如泰地区的中国工农红军第14军,向国民党反动武装不断出击。
为了配合农村的革命斗争,中共南通县委发动南通各校党支部展开了声势浩大的宣传活动。
当时任中共南通县委宣传委员,亲自组织编印了大量的揭露反动当局腐败和地主豪绅残酷剥削、压迫人民的罪行、鼓励苦难的工农大众起来革命的传单。
5月8日深夜,于东门外把传单印好后,在返校途经东门小石桥附近时,突然遭到敌警的搜查,因传单被查出被捕。
受尽严刑拷打,始终只字不供。
后被转解到苏州监狱囚禁。
终因敌人的残暴摧残,于1931年不幸病死于狱中,牺牲时年仅20岁。
瞿景白瞿景白(1906-1929.10),江苏省常州县人。
瞿秋白(见上)之三弟。
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民主革命时期,1916年初因家境困窘,母亲又服毒自杀,即随姐投靠杭州亲戚。
1921年夏考入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1923年秋进入上海大学读书,被选为“上大”演说练习会文书。
大革命时期,1925年“五·卅”反帝爱国运动爆发,勇敢地走在学生示威队伍前列,带头呼喊口号,后被租界区巡捕逮捕。
在租界法庭上,慷慨陈词,驳得敌人哑口无言,被迫释放。
同年秋任上海曹家渡共青团团委书记,从事工人运动。
1927年3月随兄瞿秋白转移汉口工作,负责中共中央常委会和政治局会议记录,并试办《每日通讯》。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8年4月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又称中国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被选派到中共“六大”会议上担任秘书,并与秋白合编了《中国职工运动材料汇编》一书,比较系统地总结了中国工人运动的概况。
1929年10月,在公开反对米夫、王明等人宗派活动中屈死于莫斯科,时年23岁。
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