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节日的主持词
1.新年(New Year's Day): 一月一日美国人过新年,但最热闹的是除夕晚上。
是夜,人们聚集在教堂、街头或广场,唱诗、祈祷、祝福、忏悔,并一同迎候那除旧更新的一瞬。
午夜十二点整,全国教堂钟声齐呜,乐队高奏有名的怀旧歌曲(一路平安\\\/ Auld Lang Syne)。
在音乐声中,激动的人们拥抱一起,甚至素不相识的人也可以互相亲吻。
人们就这样怀着惜别的感伤和对新生活的向往共同迎接新的一年。
虽然元旦并不是最热闹的一天,但仍有不少州举行极富地方色彩的庆祝活动。
纽约市除夕夜,万人挤在时代广场看「大苹果」缓缓从空落下,也是极有名的庆祝活动。
2.情人节(St. Valentine's Day): 二月十四日,是情侣们交换礼物,表示爱意的欢乐节日。
3.圣派克节(St. Patrick's Day): 三月十七日,纪念爱尔兰(Ireland)守护神圣派克。
美国的圣派克节这一天,人们通常要举行游行,教堂活动和公共晚宴。
4.复活节(Easter): 复活节是基督教纪念耶稣复活的一个宗教节日。
每年春分过去,第一次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就是复活节。
如果月圆那天正好是星期日,复活节将延迟一周举行。
彩蛋和兔子是复活节的象徵。
复活节的传统食品主要有羊肉和火腿。
5.阵亡将士纪念日(Memorial Day): 阵亡将士纪念日是美国大多数州都要纪念的节日,许多州将它订在五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人们开始在阵亡将士纪念日这一天祭奠所有战争的死难者,后来在民间又逐渐发展为一般家庭祭奠逝去的亲人,今天已成为一个普遍的扫墓日。
6.独立日(Independence Day): 独立日即美国的国庆节,日期为七月四日,以纪念一七七六年七月四日大陆会议通过「独立宣言」。
每逢这一天,全美大大小小的教堂钟声齐呜,首先敲响的是费城自由钟 (Liberty Bell),各地居民自发地进行庆祝游行,各种彩车、模型车、杂技和小孩玩具车同欢乐的人群一起排成浩浩荡荡的队伍。
7.劳动节(Labor Day): 劳动节是美国全国性节日,为九月的第一个星期一,放假一天,以示对劳工的尊重,通常各地会有游行活动。
8.万圣节(Halloween): 万圣节(All Saints' Day)是西方的传统节日,时间为十月卅一日。
万圣节前夜,孩子们装扮成妖魔鬼怪,手提「杰克灯」,跑到邻居家门前,高声喊着:「Trick or Treat」,不给糖果的邻居就会遭到小孩的恶作剧,学校通常也有庆祝万圣节的化妆晚会。
9.感恩节(Thanksgiving Day): 十一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四是感恩节。
是美国人合家欢聚的节日,因此美国人提起感恩节总是倍感亲切。
人们还要按习俗前往教堂做感恩祈祷。
火鸡是家人团聚吃感恩节大餐的传统主菜。
除此之外,还有红莓子果酱、甜山芋、玉蜀黍、南瓜饼及各种蔬菜和水果等。
10.圣诞节(Christmas): 十二月二十五日圣诞节,纪念耶稣诞辰,是美国最大最热闹的节日。
圣诞节的庆祝活动是从十二月二十四日夜间开始,半夜时分达到最高潮。
这一夜就被称为圣诞夜。
有的聚在酒馆、舞厅、俱乐部中盛情欢乐;有的全家共进丰盛的晚餐,然后围坐在熊熊燃烧的火炉旁,共叙天伦之乐;虔诚的信徒们则在灯火通明的教堂里,参加纪念耶稣诞生的午夜礼拜。
这是个一年一度大家交换礼物、卡片、叙旧问好的时节。
到处可见装饰的琳琅满目的圣诞树,商店里挤满了买礼物的人潮,全国沉浸在一片温馨喜气的气氛中。
英文 西方传统节日
我给你打一点点吧罗大佑曾红遍大江南北,脑海中,总有那么多关于他的记忆,下面让我们来听一首耳熟能详的歌曲 <童年>相信这首温婉的歌曲也勾起了许许多多人对童年的回忆吧,天真,活泼,富有激情。
那么,接下来的街舞表演将带你们回到过去刘谦是现代很有影响力的明星,他的一手绝活被无数人赞叹。
请欣赏翻版刘谦为你们带来的精彩表演6月是毕业季,很多的学生都在这个时候毕业了,挤在人才市场拼命投简历的他们听到老狼的《同桌的你》一定会潸然泪下就这些吧 后面的按照我写的套就好了 好了 上课啦
年会主持词
一、活动目的:1、增强公司员工的内部凝聚力,加深员工对企业的感情,增进员工之间的沟通,交流和团队协作意识,丰富企业文化和党建工作,提升公司的综合竞争优势。
2 、对2011年公司的发展成绩进行总结,并制定2012年公司的总体规划,明确新年度工作方向和目标3、表彰业绩优秀的员工,通过激励作用,将全体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起来,争取新年度所有员工在工作中都能有出色表现。
二、年会主题:******三、年会时间:2011年 月 日晚上 点到 点.***总致辞、***总讲话、各部门经理述职报告、表彰优秀员工、文艺节目、互动游戏、员工生日、2011年工作启动仪式四、年会地点:XX酒店X楼XX厅五、参加人员:公司全体员工、公司领导、合作伙伴六、年会组织形式:由公司年会工作项目小组统一组织、执行。
年会策划总监:***策划指导: ***组员:***、***、***、***主要工作:年会策划、资讯采集、会场流程、跟进年会工作组各项工作实施进度会场总负责:***主要工作:确定年会会场工作、后勤保障工作、会场安全纪律及舞台器材、道具保障工作组员:安管组、楼层督导艺术总监负责: ***主要工作:年会视频短片、道具等素材制作、会场布置、现场音响灯光、摄影 组员:企划部工作人员. .嘉宾接待礼仪负责: ***主要工作:公司高层领导、合作伙伴、嘉宾邀请和接待工作、会场礼品、奖金准备和发放礼仪工作组员:***、财务室工作人员、VIP工作人员、公司员工(人员待定)节目负责:***、***主要工作:行管节目、各楼层员工节目彩排和筛选工作组员:***、楼层督导: 保障审核工作负责:***主要工作:统计和审核年会各项开支工作、受表彰员工花名册(含PPT素材制作)和奖金金额分配组员:财务室、人力资源部工作人员(人员待定)年会预备行动工作负责:*** 主要工作:年会策划建议工作、会场临时及突发预备工作组员:楼层经理主持工作负责:***主要工作:会场主持工作,把控会场流程主持人:***、(***、 、 待定)、***(旁白部分)策划主线:增强员工的内部凝聚力,提升正中的竞争力,丰富企业文化和党建工作。
以中西结合的节目加时尚元素打造一场视听盛宴气氛:和谐、欢乐、感恩、热烈年会流程篇年会短片二、主持人开场白,介绍到会领导、嘉宾及年会流程三、***总致辞,2013年公司发展小结和2014年公司发展目标愿景及寄语四、***总讲话,宣布2013年年会正式开始五、公司各部门经理述职报告六、文艺节目、互动游戏七、优秀员工表彰部分;八、年会结束、合影部分、离场主持人开场白就可以写成: 尊敬的各位嘉宾,亲爱的女士先生们,人见人爱的姑娘们以及现场的小朋友们: 大家晚上好
今天,我们欢聚在一起,踏着新年宁静的钟声,共同迎来了一个平安、祥和、激情的夜晚,首先我代表酒店的老总及全体员工向您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感谢您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选择与我们一起共度,一起狂欢
今晚,我们一起狂欢,一起庆祝元旦这个美好的节日。
今夜,我们欢聚一堂、载歌载舞; 今夜,我们激情满怀、心潮澎湃; 今夜,我们送去我们的祝福; 带着祝愿、带着嘱托; 埋藏已久的期盼,化做今日相逢的喜悦。
看,阳光灿烂,那是新年绚丽的色彩, 听,金钟朗朗,这是新年动人的旋律。
结束词: 今天,是节日的喜悦和欢乐让我们相聚在一起; 今天,是热情的缘聚和友情让我们相逢在一起; 同时,感谢所有的来宾和朋友们,一起来参加这个圣诞晚会,和我们共同度过这个快乐、祥和的夜晚。
让我们用歌声和祝福迎接圣诞的钟声;愿明天更加美好,让我们为明天的平安和幸福虔诚祈祷、祝愿
尽情地高歌狂欢。
伴着北国飞舞的雪花,伴着我们的欢声笑语,新年来了。
在这欢乐的节日气氛里,带着来年新春的祝福,带着对幸福美好的憧憬。
伴着新年的钟声,伴着元旦快乐的歌声,愿每一个虔诚祈祷和心愿,在来年都能够实现。
你走来,我走来,我们走到一起来,带着新年的祝福,我们走到一起来。
愿我们的友谊地久天长。
愿大家笑口常开,歌声常伴,爱永相随; 祝愿大家在新的一年里万事如意,好运常在,平安快乐
让我们举起杯,为美好的明天祝福
愿世界美好,生活更美好
朋友们,带上此刻这份愉悦的心情,带上我们真挚的祝福,去迎接美好的明天吧
因为相聚,让我们分享了这快乐的时光, 因为圣诞,让我们承载无尽的祝福。
让我们真心地祝愿:happy new year
新年快乐
愿我们今晚许下的所有心愿来年都一一实现。
我们明年再见!!
春节晚会主持人说话时的背景音乐
春节序曲 情歌曲目介绍 提起关于春节的音乐作品,李焕之的《春节序曲》可谓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老少咸宜、名贯中西。
李焕之实际上主要是一位歌曲作曲家,他的管弦乐作品少之又少,然而每一首都是精品。
《春节序曲》创作于1955年,一年后他又创作了“情歌”、“盘歌”和“灯会”等共同组成一部大型的管弦乐套曲,这就是《春节组曲》。
乐曲展现了一幅革命根据地人民在春节时热烈欢腾的场面以及团结友爱、互庆互贺的动人情景,全部组曲的构思都带有舞蹈形象的特色,并带有浓郁的中国传统节日的风俗情调,生动的描绘了一派动人的节日景象。
由于序曲的知名度和欢快、喜庆的旋律,所以习惯上大多数音乐会只演奏序曲,本录音由中央乐团演奏,姚关荣指挥。
第一乐章“序曲”,是热烈欢快的大秧歌舞的概括描写,有闹秧歌的锣鼓声和歌声、秧声队员的舞姿和灵巧的穿花场面。
该曲是复三部曲式快板,主部由两首陕北民间唢呐曲组成。
中间部(副部,中板)是亲切悠扬的陕北领唱秧歌调。
其主题先由双簧管奏出,后由大提琴重复,最后由小号独奏把音乐推到主部的再现而结束。
第二乐章“情歌”(如歌的行板),象一首抒情诗,是春节中的一个插曲,乐曲开始由英国管奏出引子而带出陕北情歌的主题,象在月光如水的延河边,青年男女漫步谈心、互诉衷肠。
情歌反复了六遍,经过一段心潮起伏的倾诉后,又回到徵调式的主题,这时由小提琴与大提琴以对话的方式奏出,后经过连接句又回到开头的引子。
第三乐章“盘歌”回旋曲式的圆舞由。
作者把第一主题当作人民在节日中团结友爱的主题,另外还有两个副题(即第一、二对比部),这三部分的音调都是从不同的陕北领唱秧歌调中演变出来的。
它们时而象朋友的谈心,时而又象老人同青年的幽默逗趣。
这里,作者根据当年延安周末舞会的实际情况,有意用民间风格的音乐与现代交谊舞曲相结合的写法,将这首具有民族风格的圆舞曲写得颇有新意(让我联想起很多战争题材电影里延安中央领导们跳交谊舞的场面)。
第四乐章“灯会”(快板,生动而有光彩地),三部曲式。
主部是陕北民间队列音乐唢呐曲《大摆队》的音调,健美壮阔,句法连贯首尾一气呵成。
反映了陕北唢呐艺人连续呼吸的高度技巧。
现在虽然管弦乐化了,但仍保留这个连绵不断的特色。
中间部是一个秧歌的小场景描绘,采用了《摘南瓜》、《跑旱船》的旋律交错与重叠出现。
结束部是主部的再现,并以热烈铿锵的秧歌锣鼓节奏作为结束。
全部组曲的构思都带有舞蹈形象的特色,它和传统节日的风俗情调保持密切的联系,同时又是新的节日景象的描绘。
第2段就是 不要着急关 慢慢听
中西方的十大节日
一、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古代称元日,又称正旦、元旦、元正、岁朝、年朝等。
《尚书大传》又称正旦为岁只朝、月三朝、日之朝,故又称撊瘮。
自从公历纪年为主后,俗将公历一月一日称为元旦。
农历正月初一便不宜再称元旦,以免混淆。
因正月初一离立春节很近,故称为春节。
元日为一年之始,故官方民间,皆以为大节日。
宋《野客丛书》云:国家官私以冬至、元正、寒食三大节为大节日,七日假。
春节是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一般从农历腊月最后一天(除夕)起至正月初五。
除夕晚餐最为丰盛,煮猪头猪尾(寓做事有头有尾)、公鸡、鱼(寓年年有余),吃葱(寓聪明)、蒜(有算计)、大杂菜(寓团结和睦),米中掺谷(得“谷子多”的吉利话),以熟食祭天地、灶君、祖宗,举家欢聚,尽情吃喝。
晚上,人人将脚洗干净(寓可有好运气),年长者给年幼者“压岁钱”,数角至数十百元不等。
年轻人守岁到深夜,零点钟声敲过,竞相燃放烟花爆竹,辞旧迎新。
大年初一,早起抢头水,在井边燃香一柱,寓有好兆头。
赶早贴春联(或头天贴好),,穿新衣。
起床时不催喊,在堂中撒零钱,任由孩子们早起而拾。
不动菜刀(认为一年四季可平安),不扫地(认为会把财气扫走),开大门时要念“财门大打开,金银财宝滚进来”。
早点吃蒸糕、米花,中饭吃汤圆(俗称圆宵)或饺子,饭后皆出门玩耍。
不少村寨耍龙耍狮子、唱花灯。
二、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元宵节起源于汉朝,据说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
汉惠帝刘盈死后,吕后篡权,吕氏宗族把持朝政。
周勃、陈平等人在吕后死后,平除吕后势力,拥立刘恒为汉文帝。
因为平息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后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汉文帝都微服出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
并把正月十五日定为元宵节。
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在正月十五。
司马迁在“太初历”中就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我国民间有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
民间相传,元宵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昭王。
某个正月十五日,楚昭王经过长江,见江面有漂浮物,为一种外白内红的甜美食物。
楚昭王请教孔子,孔子说“此果也,得之主复兴之兆”。
元宵和春节的年糕、端午节的粽子一样,都是节日食品。
吃元宵象征家庭象月圆一样团圆,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元宵在南方称“汤圆”、“圆子”、“浮圆子”、“水圆”,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山楂等等,煮、煎、蒸、炸皆可。
元宵节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
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
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节燃灯放火,自汉朝时已有此风俗。
唐时,对元宵节倍加重视。
在元宵节燃灯更成为一种习俗。
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元宵节燃灯的习俗,经过历朝历代的传承,节日的灯式越来越多,灯的名目内容也越来越多,有镜灯、凤灯、琉璃灯等等,“恐龙之乡”的四川省自贡市更是由于采用各式材料制作各式精巧花灯并举办“恐龙灯会”而闻名遐迩。
元宵节除燃灯之外,还燃放烟花爆竹助兴。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
南宋时,首都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
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
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外,还有信仰活动,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她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动。
三、清明节 “春分后十五日,都指定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 在一年二十四节气当中,民间特别重视农历四月五日清明节。
清明祭祀坟墓的俗例,自汉相沿承袭,以后普及民间,历二千年而不衰,部分地区家门上要插柳枝。
这一天,家家户户的孝子贤孙都要到郊外祭祖扫墓、立碑垒坟、坟头压钱纸,或在墓地进餐,或返回祭牌位后在家进餐。
近世,孝子贤孙对于清明扫墓,已未必一定遵守于清明节这一日。
有的会在节日以前数天拜祭,也有的会在节日若干日子奉祀,只不过笼统地说是清明上坟拜祭罢了。
踏青是陪衬清明的副节目,扫墓之余,一家大小因利趁便,就在山野间游乐一番,顺手折支柳枝戴在头上,等到入暮回家。
四、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
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
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
民国以前,各家门挂菖蒲,在小孩眼、耳部涂雄黄粉,颈部、手部拴五色钱、挂香包,认为可避虫蛇、邪恶。
早晨吃包子、花卷、粽子,晚餐食酒肉,祭献天地、祖灵牌位。
今逢此节,以吃为主。
端午节的第一个意义就是纪念历史上伟大的诗人屈原。
屈原,名平,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生于楚威王五年夏历正月初七,或谓生于楚宣王二十七年,卒于楚襄王九年。
端午节的第二个意义是伍子胥的忌辰。
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
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
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
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
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
”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节第三个意义是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
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
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端午节第四个意义是纪念现代革命女诗人。
是六月五日殉国,后人为敬仰其诗,复哀其忠勇事迹,乃与诗人节合并举行纪念,而诗人节亦因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定为端午节。
字睿卿竞雄,号鉴湖女侠,小字玉姑,浙江绍兴人,幼年擅长诗、词、歌、赋,且喜骑马击剑,有、秦良玉在世之称。
28岁时参加革命,影响极大,预谋起义,开会时为清兵所捕,不屈,于光绪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绍兴轩亨口英勇就义。
悬钟馗像:,是端午节习俗。
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
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
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
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挂艾叶菖蒲:在端午节,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
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佩戴,以僻邪驱瘴。
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
赛龙舟:当时楚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
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
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
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清二十九年台湾开始有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
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
香港有竞渡,近来英国人也有仿效我国人作法,组织鬼佬队,进行竞赛活动。
吃粽子:荆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为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
饮雄黄酒:此种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
游百病:此种习俗,盛行于贵州地区的。
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
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五、七夕 旧时在民间七月七日是一个很热闹的节日,当时对这一天兴趣最大的,还是年轻女子。
她们穿新衣,拜双星,并乞巧。
宋时杭州的小儿女,七夕之时多效颦“摩侯罗”,穿半臂花衣,胸前装饰乞巧时的楸叶、瓜果等图形,靓妆笑语,竞往湖边放蜡制的鸳鸯等一类水鸟,浮于水上。
妇人喜于盒内贮小蜘蛛,让蜘蛛在盒内织网,看织网之疏密,谓之“巧”之多少也。
穿针乞巧是七夕中小女儿们的节目之一,据说在汉代已经盛行。
《荆楚岁时记》中说: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
也有把“穿针”转为“丢针”的。
形式是在七夕夜晚,盛一碗水,放在星光下。
然后把绣花针丢入水里,让它漂浮在水面上,星光辉映下的针影,照在碗底,会生浮动的阴影,变化多端。
依其形状,就可以占卜投针姑娘针绣工作是拙是巧。
还有一种游戏节目是七位姑娘互相邀约,结伴在七夕之夜的园庭,各以巾帕遮目,然后仰首向天,面对牛郎织女星,根据所看到的景象预卜自己的终身大事。
不过遮目怎能看到天象呢
这自然不是看双星,而是闭目作幻想了。
神话的七夕作为一个“情人节”,也应该是有其意义的。
六、中秋节 八月十五日是秋天的正中,所以被称为中秋或仲秋。
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还要圆,要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
中秋前夕,人们都尽可能和家人团聚,共话丰收,人月双圆,故又叫“团圆节”,此节娘家不接姑娘回家过节。
中秋节是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民间传统节日。
早在三代时期我国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
夕月,即祭拜月神。
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
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
晚上,有赏月、游湖等活动。
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
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以前,江苏地区的中秋夜,妇女们多外出在月下游玩,或互相拜访,或结伴去佛寺尼庵,或举行盛大的文艺活动。
甚至玩到四更鸡鸣,这一风俗当地叫做“走月亮”。
上海的习俗与江苏差不多。
只是中秋夜,妇女外出游玩必须要走过至少三座桥,因而叫做“走三桥”。
古时还有祭月和拜月活动。
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
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
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如果家里有孕妇,就要多切一份。
拜月不是指祭月时的拜月。
这种风俗源于北宋京师。
当夜,满城人家,不论穷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盛谷物插香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
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
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许多地方还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习俗。
如香港的舞火龙、安徽的堆宝塔、广州的树中秋、晋江的烧塔仔、苏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七、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
又因为在我国古代,六为阴数,九是阳数,因此,重九就叫“重阳”。
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
据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
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惨害后,宫女贾某也被逐出宫,将这一习俗传入民间的。
古代,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
唐人登高诗很多,大多数是写重阳节的习俗。
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
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
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
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
重阳节还要赏菊饮菊花酒,起源于陶渊明。
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
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
旧时士大夫,还多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
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很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种。
清代以后,赏菊之俗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
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
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
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
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
重阳节除了佩带茱萸,也插菊花。
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
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
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八、腊八节 腊月最重大的节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
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
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节日,称为“佛成道节”。
腊八这一天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
我国喝腊八粥的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
最早开始于宋代。
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
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
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
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
中国各地腊八粥的花样,争奇竞巧,品种繁多。
其中以北平的最为讲究,搀在白米中的物品较多,如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丝、玫瑰、红豆、花生……总计不下二十种。
人们在腊月初七的晚上,就开始忙碌起来,洗米、泡果、拨皮、去核、精拣然后在半夜时分开始煮,再用微火炖,一直炖到第二天的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了。
更为讲究的人家,还要先将果子雕刻成人形、动物、花样,再放在锅中煮。
比较有特色的就是在腊八粥中放上“果狮”。
果狮是用几种果子做成的狮形物,用剔去枣核烤干的脆枣作为狮身,半个核桃仁作为狮头,桃仁作为狮脚,甜杏仁用来作狮子尾巴。
然后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里,活象一头小狮子。
如果碗较大,可以摆上双狮或是四头小狮子。
更讲究的,就是用枣泥、豆沙、山药、山楂糕等具备各种颜色的食物,捏成八仙人、老寿星、罗汉像。
这种装饰的腊八粥,只有在以前的大寺庙的供桌上才可以见到。
腊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
之后要赠送亲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
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
吃剩的腊八粥,保存着吃了几天还有剩下来的,却是好兆头,取其“年年有余”的意义。
如果把粥送给穷苦的人吃,那更是为自己积德。
腊八粥在民间还有巫术的作用。
假如院子里种着花卉和果树,也要在枝干上涂抹一些腊八粥,相信来年多结果实。
腊八这一天,除了祭祖敬神外,还有悼念亡国、寄托哀思的。
九、小年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
据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
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
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在灶王爷的嘴上。
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
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
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
等到家家户户烧轿马、洒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
到了腊月,家家户户都准备过年了。
扫尘为的是除旧迎新,拔除不祥。
各家各户都要认真彻底地进行清扫,做到窗明几净。
在北京,通常把腊月二十四日定为“扫房日”。
扫尘主要是将家里进行彻底清洁,主妇通常先将房里的床铺家具遮罩起来,用头巾将头包好,然后用扫帚将墙壁上下扫干净。
扫屋之后,擦洗桌椅,冲洗地面。
扫房之后,各店铺、居民家焕然一新。
新贴的春联,鲜艳夺目,显示着红红火火的鸿福盛景。
活灵活现的门神,抬头见喜的横幅,精美的窗花,五彩的年画,花团锦簇的灯笼,和神龛上丰饶的祭品,无不显示着喜气洋洋、欣欣向荣的节日景象。
十、除夕 年三十,也就是“除夕”。
这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
北方人包饺子,南方人做年糕。
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年饭”,有一家人团聚过年的味道。
吃团年饭时,桌上的“鱼”是不能动的,因为这鱼代表“富裕”和“年年有余”,象征来年的“财富与幸运”,它属于一种装饰,是碰不得的。
关于年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
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
这种猛兽叫“年”,它捕百兽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时,还会闯入村庄,猎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终日。
人和“年”斗争了很多年,人们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于是在冬天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
这天夜里,“年”闯进村庄,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听见震天的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
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
为了纪念这次胜利,以后每到冬天的这个时间,家家户户都贴红纸对联在门上,点灯笼,敲锣打鼓,燃放鞭炮烟花。
夜里,通宵守夜;第二天,大清早互相祝贺道喜。
这样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就成了“过年”。
除夕的高潮是年饭后长辈发“压岁钱”,接着就是张贴春联和门神,并关上大门(到初一的早上才开门“接财神”),接下来就是全家人守岁到凌晨。
除夕夜的灯火,通宵不熄,俗称“光年”。
各地的除夕风俗大致相同,但有些地方的风俗很有特点,如苏州、北京、台湾等。
苏州的除夕守岁时,都要等待从枫桥寒山寺传来的洪亮钟声。
当钟声穿过沉沉夜色,传到千家万户时,就标志着新春的来临。
无论春夏秋冬,每日半夜正交子时,寒山寺中就会传出这口巨钟的洪响,民间称为“分夜钟”。
这口钟,已成为苏州城乡方圆数十里人民生活的时间信息。
寒山寺钟声还出现在诗中,流传最广的就是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 现在,每年除夕,苏州寒山寺仍遵循万古不变的古老习俗,击钟以分岁。
姑苏城乡,到了守岁的最后一刻,会从广播中传出宏亮的寒山寺钟声,报导一年的开始。
千家万户,听到钟声,爆竹齐鸣,使古老的寒山寺钟声成为了一种时代的象征。
北京的除夕这一天更是忙碌,祭祖、接神、接灶。
祭神拜祖的仪式一开始,整个北京城便淹没在一片震耳欲聋的爆竹声中。
人们还在自己家院子里,铺上芝麻秸,全家人都去踩,叫“踩岁”,取长命百岁的意义。
除夕通宵灯火齐明,人们辞岁守岁。
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时,各家的饺子也下锅了,人们尽情的娱乐。
除夕在台湾不叫除夕,而叫“过年日”。
午后,在厅堂神龛前上供牲体。
到了晚上,合家焚香叩拜,然后对长者辞岁。
接着是“围炉”,也就是丰盛的年夜饭,一家人围坐一桌,桌上摆满菜肴,桌下放置火盆。
“围炉”为除夕带来高潮,远在他乡的游子,除非万不得已,再远再忙也要赶回家团圆。
年夜饭后,便高燃蜡炬来守岁,儿媳妇为长辈们添富寿,不能早睡,坐得越久,长辈得富寿越长,这是表示孝心。
情人节 Valentine's Day 二月十四号 每年2月14 日 ,在春回大地之时,欧美各地的人们都会欢度情人节(又名“圣瓦伦丁节”)。
在这个充满了浪漫与幻想的节日里,情侣位互拆衷肠。
许多人选择这一天订婚、结婚;各地 的大学、中学 和一些团体俱乐部主办热闹非凡的情人舞会;商店里推出各种表达柔情蜜意的礼品,剧院里演出以爱情为主题的戏剧节目,报刊杂志则刊登永志史书的罗曼史…… 愚人节 April Fool's Day 四月一号 一年中有一天西方国家的人可以名正言顺地说谎,取笑别人,当然也会被人取笑。
不仅如此,谁编造的谎言最离奇,最能骗人,那么他就会荣获“桂冠”。
在这个尽情开玩笑的日子里,有些玩笑虽然开得过火,近乎恶作剧,可是人们并不在意,因为大家都知道这一天是愚人节。
复活节 Easter Day 春分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 复活节是为了纪念耶稣被钉上十字架,3天后死而复活的基督教节日。
它是基督教与古代所谓异教风俗的结合物。
据说复活节(Easter)一词源于盎格鲁撒克逊民族神话中黎明女神的名字Eostre。
它的愿意是指冬日逝去后,春天的太阳从东方升起,把新生命带回。
由于该词喻意新生,于是被基督教教徒借用过来表示生命、光明、欢乐的恩赐者耶稣再次回到人间。
按照习俗,复活节的日期是3月21日起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
如果月圆正值星期日,则要顺延至下一个星期日。
历年复活节的实际日期最早可在3月22日,最晚则要挪到4月25日。
根据各国不同的规定,人们都会或多或少休假几天。
一般来,大学都从复活节开始放春假,假期长达三四周,短的也有一两周。
过去,在多数西方国家里,复活节一般要举行盛大的宗教游行。
游行者身穿长袍,手持十字架,赤足前进。
他们打扮成基督教历史人物,唱着颂歌欢庆耶稣复活。
如今节日游行已失去往日浓厚的宗教色彩。
节日游行洋溢着喜庆的气氛,具有浓烈的民间特色和地方特色。
在美国,游行队伍中即有身穿牛仔服踩高跷的小丑,也有活泼可爱的卡通人物米老鼠。
在英国,游行多以介绍当地的历史和风土人情为主,游行者化装成为苏格兰风笛乐队以及皇宫卫士,吸引了众多的游客。
复活节的到来还使人们纷纷换上新衣。
过去基督教教徒会在节前去教堂行洗礼,然后穿上自己的新袍,庆祝基督的新生。
穿戴一新的习俗保留至今,因为人们认为节日里不穿新衣是要倒运的。
复活节期间,人们还喜欢彻底打扫自己的住处,表示新生活从此开始。
万圣节 Halloween Day 十月三十一日 假如你在10月的某一天徜徉在美国、英国或爱尔兰等国的街头,忽然发现到处挂满了面目狰狞鬼脸。
商店门外的音箱不时发出鬼怪凄厉的叫声,你应该立刻意识到一年一度的万圣节(All Saints's Day or All Holy Ones' Day )再次来临了。
感恩节 Thanksgiving Day 11月第四个星期四 感恩节是北美洲独有的节日,始于1621年。
1863年,美国总统林肯将它定为国家假日,并且规定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为美国的感恩节。
感恩节有四天假期。
借着长假,很多人都会赶回家庆祝佳节,所以,美国感恩节的热闹程度绝不亚于中国的中秋节。
17世纪初,英国的清教徒遭到迫害。
1620年9月,102名清教徒登上“五月花”号帆船,于12月26日到达了美国的普利茅斯港,准备开始新的生活。
然而,这些移民根本不适应当地环境,第一年冬天过后,只有50人幸存。
第二
中国的文化和西方有不同什么
西方文化重分析.东方文化重归纳. 简单举例农业研究:你给东西方学者相同的一块田 让他们分别种一些不同的食物.然后要他们报告心得 西方的学者会给你一份各种不同食物的生长资料 东方学者则通常会直接告诉你哪种食物最适合这块田 西方文化的缺点是经常把简单的事复杂化 东方文化的缺点则经常把复杂的事简单化 不过现代东西方文化经过交流界限已经不太明显了 语言上中西方文化的差别 一、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要了解和掌握两种交际文化的差异,必须先从文化谈起,显然这里所说的“文化”二字与“他没有文化”中的“文化”有所不同,与英语中的Culture一词不达意(狭义指文学、音乐、美术等)的涵义也不一样。
我们这里所说的“文化”的涵义更广泛。
这是一个社会术语,按照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对“文化”所下的定义,我们所说的“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目标和技术的总模式。
“文化包括一切人类社会共享的产物”。
它不仅包括城市、组织、学校等物质的东西,而且还包括思想、习惯、家庭模式、语言等非物质的东西。
简单地说,文化指的是一个社会的整个生活方式,“一个民族的全部生活方式”。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教起着重要作用,正美国著名人类学家古迪纳夫在《文化人类与语言》中指出:“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的文化的一方面,语言和文化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其特殊性表现在:它是学习文化的主要工具,人在学习和运用的过程中获得整个文化。
” 由此可见,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
因此,学习一种语言就意味着必须要了解使用该语言的那个民族的社会文化。
如果忽视了语言教学和社会文化背景知识教学的统一,不仅影响对语言的理解和掌握,而且在交际过程中常常造成语言的误用。
外语教学不仅要介绍语言知识并进行“四会”技能训练,更应注意把这种学习与训练放到文化教学的大背景中进行,最终使学生具有运用能力。
我们职业高中学生在学习掌握外语中,应该比普通高中的学生更加注重外语的生活实用性,因为对于这些学生来说,得体的语言运用将对他们的今后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二、 交际文化差异与外语教学目的: 由于语言是一种民族文化的表现与承载形式,不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也就无法真正学好该民族的语言。
通常,人们习惯上奖文化又分成两类。
一类是知识文化。
包括社会、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科技成就等。
另一类是交际文化。
包括社会习俗、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及行为准则等。
交际文化在语言中的涉及面非常广,从日常谈话中的问候、告别、称赞、致谢、道歉,到了解、掌握委婉语至身势语等。
换句话说,只要我们学习语言就不可避免地接触到所学语言国家的交际文化。
当然大量的文化信息是可以等值传递的,文化有其共性,那么作为文化之一部分的不同语言之间也广泛存有共性。
例如:中国人说:“伤心欲碎“,英国人说heart-breaking;汉语隐喻“他是一只狐狸”,译成英语是“He is a fox”,可以说是非常贴切,因为东西方均把狐狸与狡猾联系在一起,不会引起误解;再如red(红色),无论在英语国家还是中国,红色往往与庆祝活动或喜庆日子有关。
英语里有red-letter days(纪念日,喜庆的日子),在西方一般指圣诞节或其他节日,因为这些日子在日历上是用红色标明的,所以red-letter的转义就是“可纪念的”、“喜庆的”。
在许许多多的文化中,共性是占绝对多数的,在此不想多叙述。
然而共性代表不了差异,妨碍文化和语际交流的正是分属不同文化和语言特殊现象。
这是各族人民的历史文化背景、地理环境、传统习惯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反映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许多地方存在差异,尤其是交际文化上的差异更明显。
下面仅举几例谈谈中西文化上的差异。
我们知道,汉语的“周末”相当于英语的“weekend”。
所有的英汉词典上都用“周末”来注释“weekend”,但是由于历史文化的背景的差异,中国学生对下面这道题的选择就出现了问题。
例如:Which is the middle of the week
It is 。
A、Tuesday B、Wednesday C、Thursday D、Friday 绝大多数的中国学生都选择了C,因为周一到周日,星期四正好在中间,我们的电视预告节目就是这样安排的,殊不知英闰人总将星期天作为一个星期的第一天,英美国家的电视预告节目总是从星期天开始,如果让英美国家的学生做这道题,那将毫无争议,但中国学生做这道貌岸然题,就出现了麻烦。
这就是交际文化差异所致。
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不同,中国人所说的“西风”或“西北风”,指的是凛冽的寒风,而英国人对west wind(西风)的联想却是温暖的风。
因为英国是个岛国,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从西面吹来的风总是暖和的。
诗人雪莱曾经写过一首著名的《西风颂》,一个中国人如果不了解上述这些背景知识,是很难理解英国人对“西风颂”所持有的这种感情的。
在朋友见面时,中国人爱说:“吃饭了没有
”“您去了什么地方来着
”这些在我们看来相应得体的言语一变成英语就是:“Have you eaten yet
”“Where are you going
”“Where have you been
”对英美国家的人来说,这多少触犯了他们的隐私权,即便勉强给你一个答复,心里也会嘀咕,问我吃过饭没有,有何用意
他会以为你想邀请他一起外出用餐。
面对未婚青年来讲,这样问还意味着希望与对方朋友呢。
同样,汉语中的“上哪儿去啊
”和“到哪儿去啦
”用这两句英语打招呼,大部分讲英语的人听后会不高兴,他们的反应可能是: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 (你管得着吗
)难道我就没有一点自由吗
这也难怪外国朋友生气,原来没有弄清楚在中国“你去哪
”是问候语。
实际上,问话人并不想知道答话人去哪,只是为 了礼貌而已。
而在这种场合下,西方人只说Hello、或Hi。
在与朋友第一次相识时,我们会说“幸会”,译成英语就是I am lucky to have met you。
对方听了轻则以为你是言不由衷,阿谀奉承,重则以为你想在他身上打什么样主意。
而在这种合下,讲英语的人只说:“I’m pleased to meet you.”(认识你很高兴。
)分手时,他们还要说句“It’s nice meeting you或Good-bye, Bye-bye”。
(能认识你稻高兴,再见)之类的话。
在中国,如有贵客或不太熟悉的人来访,客人离开时,按中国的习惯,主人要把客人送到门口,客人对主人说“请留步”,主人最后要说“慢走”、“走好”之类的话。
这些说法都不能直接译成英语。
如果说Stay here. Go slowly 或Walk slowly,听起来便十分生硬。
其实,微微一笑并作个表示再见的手势就行了。
称呼准则的中国特色不要于其它文化里没有这个准则,而在于称呼语的词项上。
例如“您老、小王等。
在汉语里很礼貌的称呼在英语文化里却可能是很不礼貌的。
例如:“小+姓”,在汉语里是个亲切的称呼语。
但若在此称呼一位美国人,却是极不礼貌的。
反过来美国人喜欢用名子称呼对方,以示亲切。
不仅年龄相近的人之间这样称呼,年龄悬殊的人之间也这样称呼,没有不尊重对方的意思,儿子甚至对其父亲直呼其名。
但在中国,直呼其名在很多场合则显得不够尊重,孩子直呼其父母之名更是忌讳。
别人也会认为这孩子不懂规矩。
这里由于文化不同而产生的语域上的差别。
中国人称呼别人时,有时在此人所担任的职务前加上他的姓,如“张经理”、“王校长”、“刘老师”、“赵阿姨”、“李叔叔”变成英语就成了(Manger Zhang 、Principal Wang 、Teacher Liu 、Aunty Zhao 、Uncle Li )等。
这样的称呼都是属于懂英美文化的“仿制品”。
其实在绝大多数场合下,英美人称呼男的为Mr(先生)女的Mrs(夫人、太太)或Miss(小姐)就足够了。
只有少数职业或职务可用于称呼。
如医生或有博士学位的人称Doctor,有权主持法庭审判的人可称Judge等。
在听到别人赞扬时,中国人往往是否定对方的赞美词,贬低自己一番,而西方人则一般没有贬已尊人现象。
他们听到赞扬后往往表示高兴并如实地说出自己的感受。
例如:一位中国青年妇女在美国,身上穿着一件漂亮的服装,当别人对他说:这件衣服真雅致,颜色美极了。
这位中国妇女很高兴,但有些不好意思,就按中国习惯回答说:“No,it’s just a very ordinary dress.”(这是一件普通的衣服)。
在这个例子中,这位青年妇女的回答不能被人理解,别人也许以为青年妇女的回答是对方不识货,对一件普通的衣服如此大惊小怪,可见美国妇女鉴赏能力有问题。
再如,中国人请客时,无论菜多么丰富,总是谦逊几句“今天没什么好菜,随便做几样”。
本是客套话,可西方人听了认为,你不做好菜招待我,可见没有诚心,同时也说明你不尊重我,同样中国学生听到外国人说:“你的英语说得很好
”之后,往往回答“不,不,我的英语说得不好”以示谦虚,孰不知客人听了这种回答是要生气的。
因为英语是他的母语,他有能力判断语言的好坏,学生的回答等于说他不懂什么是好的英语,相反,西方人在受到表扬时,首先表示感谢,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如: “You speak beautiful Chinese.” “Thank you very much.” 或 “Do you really think so? ” “ Oh, really? Thank you very much.” 另外,由于东西文化形态及心理因素的不同,人的尊卑概念及表达尊卑要领的方式也有很大的差异。
在中国称中年以上的人为“老”是尊敬的表示,可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社会竞争激烈,年青人富有竞争力,而年纪大的却常常被嫌弃。
因此,“老”就意味着风独残年,来日无多,人们都忌讳“老”字。
例如:某院校的学生陪外籍教师乘车旅游,一位学生一上车便热情地给外教让座并用英语说:“您这么大岁数了,可别累着了……”这位外教听后心中十分不快,心想自己才五十多,中国人就把他当作不中用的老头子了,这是由于东西文化的差异产生的语解。
对大多数的美国人来说,打听陌生人或不大熟悉的人的年龄情况,收入多少,是否已婚,政治倾向,宗教信仰等,是不得体的。
因此,同讲英语的外国人谈话时,还应该避免下列问题,尽管中国人不认为这样做有什么不好。
How old are you
(您多大年纪
) How much do you make
(您挣多少钱
) Are you married or single
(您结婚了吗
) Do you go to church
(您信教吗
) 如必须了解这类情况,可以在提问说明理由。
例如:在旅馆里,在医院里或在填写表格时,可以这样说:“为了登记,我要了解一些情况,您能告诉我您的--(年龄,是否已婚等)吗
”或这些人想了解您的情况,您告诉我吗
交际文化差异还体现在思维方式上。
传统的中国人仿佛是面朝过去站着,把已经发生的事情看成是在前面,而把待发生的事情放在后面。
而英美人的说法则恰好相反。
例如某院校的一位外籍教师去资料室借书,临走时他用学得不多的汉语一本正经地对资料员说:“这些书我大前天还给你。
“这话令在场的几个中国教师捧腹大笑,并告诉他应说:“大后天”。
这个外籍教师感到不解。
再如,中国人讲故事时会说“不过我们说到故事的后头去了”,而英美人这样说,“But we are getting ahead of the story.”由此可见,中国西种文化在思维方式和时间观上的差异。
综上所述,外语教学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是学习、研究语言本身,还是掌握语言这个工具
《全日制中学生英语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外语教学的目的是要打好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进行认真严格的听、说、读、写训练的基础上,培养为交际初步运用外语的能力。
而交际能力离不开对所学语言国家文化的了解,学习一种语言必须要学习这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高中新大纲中对语言知识教学与实际能力培养、语言教学与文化的关系的阐述已体现了这一基本思想)。
因此,我们学习语言必须要掌握中西方社会文化背景知识。
如果不掌握这些知识,就不能真正具备交际能力,这是我们自主教学的根本目的所决定的。
但这并不意味着在重视运用英语能力的同时,轻视英语语言知识的培养。
因为语言知识是运用语言进行交流活动的基本材料,缺乏基本的材料,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活动就难以实现,培养为交际运用语言知识是建立在掌握语言知识基础上。
因此,语言知识只有通过运用才能获得巩固和掌握,反过来掌握语言知识规律的体系能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
既然将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定为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那么,我们的一切教学活动必须围绕着个目的进行。
所以对于我们职业高中的英语教师来说,教会学生正确使用语言,有时要比教会他们语言知识更重要。
这就要求我们外语教师从第一天起,就要随时注意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东西方的两种交际文化的差异,应把这种识别和介绍与语言教学同步进行,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培养我们学生真正具备交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