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演讲稿 > 关于孔子思想的演讲稿

关于孔子思想的演讲稿

时间:2014-08-03 20:07

有关孔子思想的演讲稿

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虽说他“述而不作”,但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

后世并尊称他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认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称《易经》十翼,或称易传),作《春秋》。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而且古代,小孩进学堂第一个拜的就是孔子。

  美国诗人、哲学家爱默生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会议结束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2500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

”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62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安贫乐道   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

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

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 从吾所好。

”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

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

” 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

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

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

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

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

怀着 与人为善的理念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给你一点素材

演讲名人孔子的演讲稿~

这麼一个名流千古的人,其实,他从没想过让自己名流千古,他只想,原原本本做自己。

「做自己

」是的。

那是一个礼乐逐渐崩坏的年代,似乎,被后人称为春秋时代。

祖先虽是宋国贵族,但他却两袖清风,在那个价值与尊严都荡然无存的时代里,只有血液,还留有身为贵族的傲气吧

幸得,他还有一项能走遍天下的技能,那便是知识。

虽然他总告诉学生他喜欢风乎舞雩,但没有人发现他更爱深夜无人的星空,思索人生的意义。

有时他会感慨:如果没有这个乱世,他是否需要这麼飘荡流离

但是,没有这个乱世,他却永远可能醉生梦死。

「十五而志於学」,它比同年的小孩要更早熟,不是他看到什麼样的未来,只是懂得空想毫无益处。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这麼两句彷佛轻描淡写的两句话,却是他用生命刻画来的。

辗转求用,历经了大半辈子,做过「委吏」、「乘田」、「中都宰」,五十岁时,还曾经当过彷如宰相的司寇。

只是,他心爱的鲁国不肯重用,他只有黯然的率领弟子离去,周游列国。

这麼一段颠沛流离的日子,应该是苦难吧

但是他活的快乐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吃东西嘛

贪点口腹之欲,人之常情,那又何妨

只要不过分即可。

「惟酒无量,不及乱。

」酒呢

偶尔来那麼一点,那也是人生快意

高兴的时候,他也会听点音乐,击节而歌。

与学生聊天时,他也会像个朋友般,拉著学生谈笑。

遇到学生能举一反三,他高兴的称赞,自己不小心发点牢骚,被学生指证,他也会立刻承认。

谁说他望之俨然

他从没端过架子,也没有刻意要装出道学样

他只是原原本本的,以他心目中的价值观过活。

渐渐地,大家都知道他在说什麼了

说「仁」,讲「礼」,主张「正名」,强调文艺的「兴、观、群、怨」。

这些,都是他用生命体验来的智慧,「朝闻道,夕死可以。

」好的东西,怎麼能不跟好朋友分享呢

是的,分享

不就是生命的分享吗

尽管没有太多的人听进去,他仍风尘仆仆,执意让更多人分享他生命的智慧。

有一天,他终於觉得自己老了

以往走惯了的田野大道,突然觉得遥远了

学生体恤的,刻意慢下了步伐,但他终於还是知道了,自己的年龄不再适合奔波。

望著那麼一大群跟著他的学生,总有那麼几个,是可以栽培的,自己年少的志向,就由他们去实现吧

自己老了,总要留些什麼吧

整理「诗」、「书」、「礼」、「乐」,并删鲁史、修春秋。

自己在星空下领悟得来的道理,不自觉的全灌在书中了。

他,不写书,却仍藉著整理书而把自己的意念灌注其中,一如千百年后不断追随的史笔春秋。

於是,也许大家爱称他至圣先师,可是,他永远还是喜欢那个志於学、孜孜不倦於礼,总被唤做「仲尼」的自己

急需对孔子评价的一篇演讲稿

孔子是个大骗子 孔子希望恢复礼乐制度,这种礼乐制度是西周建立的属于一种奴隶制社会的旧制度,后来到了春秋时期礼乐开始瓦解。

孔子一生都在维护这个礼乐制度,其目的就是在人们心中树立等级观念。

孔子的思想有利于封建君主欺骗镇压剥削人民,维护封建统治。

后来儒家思想被封建君主大力推广,成为正统就是因为孔子的思想带有很强的欺骗性。

直到今天在人们心中儒家思想都占统治地位。

因而孔子的思想导致中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十分顽固,阻碍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的传播阻碍了整个中华民族的长久的可持续发展。

演讲稿观于孔子300字

(前551-前479)名丘,字,英文名字:Confucius。

在家排行第二,故也有人称为孔二,春秋后期鲁国人,汉族。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二十七日)生于鲁国邹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十一日)逝世,享年72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他的祖先是宋国贵族,大约在前几世就没落了。

年轻时做过几任小官,但他一生大部分时间是从事教育,相传收弟子多达三千人,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

孔子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鲁,专心执教。

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

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曾修、,定 、,序,作。

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关于孔子和儒家文化的英语演讲稿

Thought of Confucius in Chinese history of great significance, has already affected more than two thousand years in China, Confucius's position in history is also very high. Now, more and more and more Chinese and foreigners start studying Confucian culture. Confucius, are worthy of great philosophers of ancient China! (注:孔子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已经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孔子在历史上的地位也很高。

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和外国人开始学习儒家文化。

孔子,不愧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

弘扬民族精神 有关爱国的演讲稿

弘扬民族精神演讲稿各位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弘扬民族精神什么是祖国

祖国就是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和土地上的人们,是每一个中国公民,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

祖国是我们大家的家。

祖国在那里

祖国就在我们面前,就在我们的教室里,就在我们的校园里,就是我们每天面对的同学、老师、家人。

祖国的兴亡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是我们每个人每天的行为积累起来的。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适应环境、改造世界、形成自己特有语言、习俗和人文传统的长期发展历程中,表现出来的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志向。

它具有民族性、时代性和先进性特征。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综合国力的根本要求,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核心内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

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宏人。

”曾子说:“士不可以弘毅,任重而道远。

”然而,在这所谓的道义背后,在一桩桩英雄事迹之中,始终有一个千年不变的精神内容存在,这便是—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在民族适应环境,改造世界,形成自己特有语言,习俗和人文传统的长期发展历程中,表现出来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志向。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各族人民互相融合成为伟大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为全人类的发展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伟大的民族必定有伟大的民族精神,

《孟子》两篇演讲稿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这样一个有趣而另人深思的实验,把一只青蛙冷不防扔进滚烫的油锅里,青蛙能出人意料地一跃而出,逃离陷境。

然后又把同一只青蛙放在逐渐加热的水锅里,这次它感到舒服惬意,以致意识到危险来临时却欲跃乏力,最终葬身锅底。

由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看出,青蛙对眼前的危险反映敏感,对还没有到来的危险反映迟钝。

由此我想到了人,其实人在这方面也是如此,正如孟子所说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人生旅途中,逆境催人警醒,激人奋进,而安逸优越的环境却消磨人的意志,使人耽于安乐,尽享舒适,常常一事无成。

有的人甚至在安逸之时沉溺酒色,自我毁灭。

这于青蛙临难时的奋起一跃和温水中的卧以待毙是何其相似。

“生于忧患”是千古不变的名言,春秋时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是它最好的注册。

那时,勾践屈服求和,卑身事吴,卧薪尝胆,又经“十年生聚,十年数训”,终于转弱为强,起兵灭掉吴国,成为一代霸主,勾践何能得以复国

这是亡国之辱的忧患使他发愤、催他奋起的结果。

这说明,当困难重重、欲退无路时,人们常常能显出非凡的毅力,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潜能,拼死杀出重围,开拓出一条生路。

但是,有了生路,有了安逸,人们却往往不能很好地把握,而“死于安乐”。

这方面的例子莫过于闯王了。

1644年春,闯王攻入北京,以为天下以定,大功告成。

那些农民出身的新官僚把起义时打天下的叱咤风云的气魄丧失殆尽,只图在北京城中享受安乐,“日日过年”,李自成想早日称帝、牛金星想当太平宰相,诸将想营造府第。

当清兵入关,明朝武装卷土重来时,起义军却一败不可收拾。

这令我想起欧阳修说的“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句话老。

险情环生时人们能睁大眼睛去拼搏,因此化险为夷;安逸享乐中却意志消退,锐气全无,结果一败涂地。

从五四运动开始打倒了“孔家店”,人们不再讲孔、孟,讲也是批判对象,把中国落后的原因不归罪于一言九鼎的皇帝和封建制度,而归罪于孔、孟,到了文化大革命更把孔子和林彪绑在一起批。

谁还敢再谈孔子

“谈孔色变”。

孔子是一个两千年前的历史人物,不谈就不谈吧,可是我们中国人,中华民族还有没有信仰

我们的民族精神是什么

今天有的人信仰佛教,有的人信仰基督教,这些都是外来的,不是我们民族本有的。

而且在全国人口中信仰佛教、基督教的毕竟是少数,而且带有浓郁的功利色彩,它们不能代表我们民族精神。

现在中央台“百家讲坛”正在播放诸子。

哪一子能代表我们民族精神

墨子的兼爱,不论是谁都一样爱

不。

老庄的清静无为,不。

法家的只认法,不认情

不。

中华民族的精神是仁义。

圣人孔孟,以其超人的智慧“得我心之所同然”。

人心都是一样的,人的本心是什么呢

是仁义。

圣人掌握了他,也就是掌握了我们民族的精神,为我们创立了儒家学说。

我们民族的精神是“仁义”,是孔子首先提出来,创立了儒家思想。

现在中国在世界各国创建了140多个学院,这个学院叫什么名

叫孔子学院。

为什么不叫别的名

老子

庄子、墨子、荀子都不行。

只能叫孔子学院,世界各国也点头。

讲孔孟思想,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学术问题,是关乎树立我们民族精神的问题。

圣人孔子“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孔子这样总结自己的人生历程,说明在这一阶段,已经悟到宇宙,人生最根本之理,已经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孔子还对曾子、子贡说过:“吾道一以贯之。

”孔子悟到的理和贯串整个思想的“一”就是“仁”。

不过“子罕实利与命与仁。

”《论语》里共有109个“仁”。

大部分是孔子说的。

为什么还“罕言”呢

孔子说“仁”主要有两种意义,一是指人的品德一仁厚、仁慈,例如孔子说:“雍也仁而不佞。

”(冉雍的为人,仁厚但不善于口才),另一意义是指人的本心、本质。

《论语》里的“仁”,大都是仁厚、仁慈的意思,作人的本心,本质讲的很少。

所以十大弟子之一的子贡说:“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子贡说的“性与天道”就是“仁与命”。

宋朝理学家对“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解释的很好,他说:“计利则害义,命之理微(天命的义理微妙),仁之道大(总体宏大),皆夫子罕言也。

”孔子罕言仁,但弟子们,特别是接近孔子的弟子们都知道“仁”在孔子思想中的地位,都向老师问什么是“仁”。

记在《论语》里的,就有六个人,愚笨的樊迟一个人就问了三次。

我们把孔子回答弟子们问仁的答案综合在一起看:《论语》樊迟第一次问仁,孔子说:“仁者先难而后获。

”(仁者先从难的做起,不计较所获的多少。

)樊迟第二次问仁,孔子说:“爱人。

”樊迟第三次问仁,孔子说:“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在家里恭敬、规矩、办事情严肃认真,和人交往要忠实诚恳)子贡问仁,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让别人站得住,自己的一切顺利,同时也让别人一切顺利)颜渊问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

(克服自己的私欲,使言行都合于礼)冉雍问仁,孔子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出门办事如接待贵宾那么恭敬,传唤老百姓,如去承当重大的祭祀那么严肃。

自己所不喜欢的,不要加给别人)司马牛问仁,孔子说:“仁者其言也韧。

”(仁者,他是不轻易说话的)子张问仁,孔子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哪五者

“恭宽信敏惠。

”从回答看,孔子是因材施教但都没有谈到仁的本质,明末大儒冯少墟在《疑思录》中说:“《论语》一书,论工夫,不论本体(形而上);论见在,不论源头。

盖欲学者由工夫以悟本体,由见在以觅源头耳。

”孔子是否知道仁的本质

当然知道。

前面已经说了,孔子已把“仁”和“心”连在一起“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

”孔子一再说:“吾道一以贯之。

”孔子的每句话,都像宝玉那样珍贵,贯串其中的是“仁”。

5月19日易中天教授在“百家讲坛”讲“诸子”,头一位就是孔子。

(孔子、孟子是否属于“子”里面,有争论。

我家有两套子书,一套有孔子的《论语》和《孟子》,一套就没有我认为“四书五经是经书,不属于子书。

)易中天教授讲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孔子解释仁是“爱人“;己欲立而立人,自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都对。

但他没有说孔子把仁和人心连在一起,仁就是人的本心。

孔子没有直接给“仁”下定义,实际上已暗示了“仁”是人的本心。

孟子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了他的“人性善”的思想。

孔子之后,曾子、子思很好地继承了孔子的学说,也有发展,但有局限性。

庄子说,孔子之后,儒家分为八派,各发展了孔子思想的一个方面。

只有一百五十年后的孟子,在心性论、修养论、政治文化论三个方面全面继承发展了孔子的学说。

5月20日河南大学的王立群教授讲了孟子。

他开始就说“今天孔孟并称,我认为孟子的影响比孔子的《论语》大。

”这是基于他个人的人生经历。

我认为孔子的影响是孟子不能相比的。

孟子影响是强势人格自强不息,孔子教育我们做一个正直的人,哪一个更重要

一、心性论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心性论的思想,又有开创意义。

中国传统的人性论是“生之谓性”(生命的自然资质叫作性)说“生之谓性”,那么人性是什么样子就很难说了。

告子说人性如湍水,荀子说人性恶。

孟子在孔子思想的基础上,另开了一个新领域一人性善。

没有把“仁”说成是性,因为孔子那个时候,人性问题还没有那么众人瞩目,但孔子把“仁”提出来了,而且境界那么高。

过去有人讲“仁”,但从来没有人达到孔子那么高的境界。

这就表明圣人孔子有创辟性的心灵。

到孟子出来,就从仁义礼智说“性”,把孔子说的“仁”,收到性里面来。

这完全是合乎逻辑的。

孟子在《公孙丑章句上》第六章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比如,现在忽然看到一个小孩要跌到井里去了,无论谁都会有惊惧同情之心)孟子举的例子很有说服力。

首先他说“乍见”(忽然看到,事实的发生是突如其来的,事先人们毫无心里准备,来不及考虑。

在这种情况下,人的反应最直接、最真挚。

当中很难渗入其他与此事无关的因素,可以说是本心当下的直接显露。

其次,说的是一个孺子(小孩),一个小孩抓到井边要掉到井里。

谁见了都要动心。

一个大人在井边,那感受就不一样了。

第三,孟子说这时你动心,不是因为你和小孩有什么关系,你和小孩的父母有什么关系。

你的心是自然而纯洁的,没有利害得失的考虑。

孟子说:孟子是怎样论恻隐之心的呢

他说:“恻隐之心是仁之端也。

”恻隐之心仁的开端,只是仁的一个开始,一个起点。

人生来可以成为一个好人,但不就是一个好人。

孟子在“恻隐之心,仁之端也”之后,接着说:“善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这就是说,孟子认为“仁、义、礼、智”都是人的本性。

如果我们扪心自问,的确我们在恻隐之心之外,还有善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孟子是以他那创辟性的心灵,对孔子的理论做了很好的解说和发展,形成了儒学自己的理论系统,奠定了儒家内圣之学的基础。

孔孟的“性善论”,与世界伟大思想家对人性的论述,不谋而合。

佛教惠能法师的《坛经》里大讲人的价值,大讲人的能动作用。

他向人们宣称:“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身有之。

”“世人性本自净,万法(尽)在自性。

”“一念修行,自身等佛。

”还说:“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佛教认为人心里有佛,和儒家的人性善的精神是一致的。

德国大思想家康德对人性的看法与儒家的人性理论是很接近的。

康德认为:你只要是一个理性的存有,你就要有意志,要有意志的地方,你才有自由。

意思就是:人是一个理性动物,所以人有意志自由。

康德的意志自由是说人生来都是向善的。

譬如你要破坏公物,自然就涌起一个思想:破坏公物是不道德的。

譬如你对朋友撒了谎,自然就涌起一个思想:我骗朋友是不对的。

这些自然涌起的思想,不是由于有外力,而是发自人的本性。

正是因为有这“意志自由”,除少数人外,多数人能自觉改正错误,而不是愈隐愈深。

但是,孟子提出“性善论”之后,并不是所有人都同意。

《孟子》中的《告子篇上》就记下了孟子和告子关于人性的辩论。

譬如告子说人性好比急流的水,从东边开了缺口,水就向东流;从西边开了缺口,水就向西流。

告子的意思是说:人性的善恶在于后天的教育和环境的影响。

孟子说:水的确可向东流也可向西流,但水的本性是向下流的。

人性表面上有善有恶,但人的本性和水流向下一样,是向善的。

孟子的根本主张是“生之谓性”。

(生命的自然资质叫做性)这是一条古训,是一个老传统。

这一条古训模糊了人与禽兽的区别。

你无论怎样讲究吃、穿、住,你还是个动物。

人除了与禽兽相同的气质之性外。

还有义理之性,具体说,人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动物没有这四心。

因为人有四心,社会才能存在和发展。

我们要建立和谐社会,“人性善”应该是它的理论基础。

二、修养论“人性善”,但是否人人都会成为好人呢

理论上可能,事实上不可能。

因为人除了有道德心之外,还有受感性欲求所驱使的私欲。

私欲极易接受周围不良因素的影响,从而把道德心(本心)蒙蔽。

所以,为了克服私欲,恢复本心的纯洁,必须加强修养。

“修养论”是《孟子》中论述的第二个重点。

孔子给学者捐出进德修业的总纲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论语.述而》第六章)人之所以为人,在仁的觉醒。

仁心虽与生俱来,但需要不断修养。

孟子认为,修养的关键是使受私欲蒙蔽的本心,重新呈现出本来的光辉。

这就是:“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告子章句上》第十一章)如何去找回这丢失的本心

关键不是在别人,而在自己。

要主动自发地去寻找。

“(人的善性)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告子章句上》第十五章)怎样思

要“反求诸己”。

“反求诸己”就是要“自省”。

自省什么

要反省:往日的过错产生的根源在哪里

什么才是我心中真正想要的

你自己会做出许多答案。

要知道,最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

在反省过程中,如果良心出来做主(而不是私欲做主),你就会醒悟到,自己良心的本愿是“仁”、“义”的概念。

原来,仁义不是别的,不是外来的,就是自己良心的本性本愿。

人若认请了自己,就能掌握住仁义;自己的言行,按良心的要求去做,就会合乎仁义,就是道德行为了。

这叫做“自得”。

“自得”就是根本的自觉,就是使仁义真正成为自己的性格。

孟子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

”(《离娄章句下》第十四章)“自得”之后,也不是一劳永逸,还要面对环境,锻炼自己。

对内,随时警惕自己的良心是否放失;对外,要积极面对现实,使自己的言行合乎仁义。

一个人如能这样严格要求自己,就会渐渐地在人格上显出其光辉来,就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腾文公章句下》第二章)的大丈夫气概。

我们通常把心性论与修养论合称为内圣之学。

在这里,孟子没有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是孔孟思想与宋以后的程朱学派不同的地方。

三、政治文化心性论的性善说,通过修养论得到证明。

一个人既有仁心的自觉,就不能独善其身,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第三十章),进而通向国家、天下,通向文化传统,扩充到“万物皆备于我”(《尽心章句上》第四章),扩充到“上下与天地同流”(《尽心章句上》第十三章)。

这主是所谓的外王事业的开展与最后完成。

对外王事业的开展,孟子反对功利而主张仁义。

《孟子》开宗明义第一章,当梁惠王问孟子:“叟

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回答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 这就是为孟子的政治理论定下了基础。

主张仁义的是王政,主张功利的是霸政,王霸之分的价值标准在义利之别。

孟子始终认为,政治是人文化成,而不是权利统治。

梁惠王、齐宣王、兵家、纵横家都曾显赫当时,他们也有冠冕堂皇的理由,实际只是杀人盈野、率兽食人罢了。

孟子立身于战国时代,首先要重建人性的尊严,肯定道德的价值,开发文化的理想。

他在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仁政”思想。

这一政治文化的外王开展,既是针对时代,同时也继承发扬了历史传统。

孟子外王理论的针对时代,一是以仁政王道责成梁惠王、齐宣王,以求一统天下,结束乱局;二是力辟扬、墨,驳斥许行,以求孔子之道大行于世。

前者是政治,后者是文化,合在一起为政治文化的外王学。

这是《孟子》论述的第三个重点。

孟子政治文化的理想,固然有来自人性的内在根据,但也继承了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的圣王传统。

如尧舜禹禅让、大禹治水、汤武革命、文王行王道、周公兼夷狄等,这些都是行仁政的最高典范。

但是,圣王传统至周公而断,于是孔子作《春秋》,借用《诗经》蕴涵的褒善贬恶的大义,为外王事业建立了历史评价的标准(《离娄章句下》第二十一章)。

孟子给自己定的使命是“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腾文公章句下》第九章)。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