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演讲稿怎么写
如果你能登上百家讲坛,说明你水平超群,广大网友只有仰望,未必能指导编写讲稿。
请移步向曾在坛上讲过的老师们咨询。
或与电视台节目主持人讨论
5年级小小百家讲坛演讲稿150字
\\\\ 迅雷里好象有全部讲稿.你自己去下吧. (一) 大江东去 这是一个三足鼎立的舞台,这里曾经走过一批个性张扬的英雄。
然而,这又是一段被演义笼罩的历史。
三国,究竟是英雄的传奇,还是智者的比拼
穿透演义迷雾,还原历史真实。
《易中天品三国之大江东去》即将播出,敬请关注。
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这是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这是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
正史记录,野史传说,小说演义,戏剧编排。
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评点,不同作品有不同的描述。
是非真假众说纷纭,成败得失疑窦丛生。
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站在平民立场,通过近代视角,运用三维结构,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性。
在本集节目中,易中天教授将就几个大家熟悉的三国人物和三国故事为您梳理三国历史的多重形象。
画龙点睛品三国,继往开来说三分。
易中天: 观众朋友们大家好,从今天开始我们讲三国。
说起三国,我们就会想起著名的赤壁之战,而说起赤壁之战,我们就会想起苏东坡那首著名的《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 苏东坡这首词写得可真是大气磅礴,它使我们想到三国时代的英雄气概、浪漫情怀。
苏东坡这首词是他47岁的时候在湖北黄州赤壁所写,黄州赤壁不是三国周郎赤壁,这一点苏东坡是知道的,因此他说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也就是有人这么说。
但他还是写了这首词,因为当他站在黄州赤壁岸边,看着那万里长江滚滚东流水的时候,他没法不想到三国,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就说周瑜吧,周瑜是赤壁之战孙刘联军的前线总指挥,当时34岁,迎娶江东美女小乔已经十年,并非小乔初嫁了。
但是苏东坡把小乔初嫁和赤壁之战联系在一起,是要着力表现周瑜风流倜傥的儒将风采。
所以下面说“羽扇纶巾,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羽扇就是羽毛做的扇子,纶巾就是青丝做的头巾,这个打扮在当时是儒雅的表现。
我们知道汉代的服饰,贵族和官员是要戴冠的,高高的冠,宽宽的衣,峨冠博带,是所谓汉官威仪。
但是到了东汉末年呢,贵族和官员开始时髦穿戴平民的服饰,这就是戴头巾。
如果是军事将领,而一身平民的服饰,羽扇纶巾,那就是儒将风采。
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周瑜就是这样的一个形象。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赤壁之战当时的场景,赤壁之战打响的时候,曹操已经基本上统一了北部中国。
我们知道曹操是一个乱世英雄,他以微弱之身起兵靖难,讨董卓、伐袁术、杀吕布、降张秀、灭袁绍、征刘表,获得了当时北部中国的统治权,这个时候他决定南下,一举剿灭盘踞在江东的异己力量,这就是孙权的军事集团。
这对于曹操来说,是他一统天下、九合诸侯的一个战略举措;而对于孙权集团来说,那可谓危急存亡之秋。
当时曹操亲提大军十几万人,号称八十万沙奔江东而来,列阵于长江的西北岸,地点是现在湖北省的赤壁市附近。
当时曹操的军队在长江西北列阵,战舰连成一片,军旗在江风中飘拂,虎视眈眈,雄心勃勃。
而江东的君臣谈虎色变,魂飞魄散,胆颤心惊,纷纷向孙权提出立即投降曹操。
但是34岁的青年将领周瑜却不把曹操的几十万人马放在眼里,他头上戴着青丝做的头巾,手上拿着羽毛做的扇子安之若素、指挥若定,谈笑风生之间曹操的几十万人马就灰飞烟灭了
不可一世的敌人就立即遁逃了。
* 通过以上易中天先生对《赤壁怀古》这首词的分析,可以看出,作为赤壁之战的主角周瑜是一位光彩照人的少年英雄形象。
而根据小说《三国演义》的描写,赤壁之战的主角应当是诸葛亮,周瑜不过是作为衬托诸葛亮智谋形象的配角而已,是一个气量狭小之人。
那么,历史上的周瑜究竟是一个具有怎样性格的英雄呢
事实上历史上的周瑜确实是这样一个英雄的形象,他24岁的时候就被孙策任命为建威中郎将,吴中呼为周郎,就是当时他们这个地方的人都管他叫周郎,叫孙策为孙郎。
“郎”是小伙子的意思,这个时候呼他们为郎有赞美的意思,所以孙郎就是孙帅哥,周郎就是周帅哥,帅哥都是招美女喜欢的,帅哥也都是喜欢美女的。
我们古人有两句话,自古美女爱英雄,自古嫦娥爱少年,所以美女最喜欢的那就是少年英雄,周瑜和孙策恰恰就是这样的少年英雄。
而且,他们也都娶到了江东最美丽的女孩子,那就是乔公的两个女儿,大乔和小乔。
这个时候的周瑜真可谓官场、战场、情场场场得意。
想想看吧,一个24岁的年轻人,担任了一个地方的高级将领,驰骋战场,建功立业,而且娶得这个地方最美丽的女孩子为妻,作为一个男人还有比这更令人羡慕的吗
连苏东坡提起这件事情来还表现出他的无限羡慕呐
我们去品读一下苏东坡的词,“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出家了”是什么样的一种感受
反正我是羡慕他,你想这样的一个人他怎么可能会去忌妒别人呢
我们忌妒他还差不多。
他又怎么可能因为忌妒别人而会被别人气死呢
那是不可能的。
事实上,历史上的周瑜气量是非常大的,《三国志》对他的评价是“性度恢廓”,就是气量大,品质好;当时的人对他的评价也非常高,刘备说他“器量颇大”;蒋干说他“雅量高致”。
顺便说一句,蒋干这个人也是受冤枉的,蒋干确实到过周营,因为蒋干和周瑜是同学,但是蒋干没有盗什么书。
看来历史有时候离我们真的是非常地遥远啊,我们已经很难弄清楚历史的本来面目是什么样子了。
事实上任何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有三种形象。
一种是历史的本来面目,我们称之为历史形象,这是历史学家主张的样子,比方说《三国志》的记载。
第二种是文学艺术作品当中的面目,我们称之为文学形象,这是文学家、艺术家主张的样子。
还有一种,是一般老百姓主张的样子,我们称之为民间形象,比方说民间信仰中历史人物的形象,以及我们每个人心目中历史人物的形象。
其实我们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个自己的历史人物的形象,因此一个历史剧,电视连续剧,或者电影拍出来以后,我们的观众会发表评论说某某演员演得不像,这个曹操不像,这个周瑜不像,这个林黛玉不像,这个贾宝玉不像。
你怎么能说不像,你见过吗
可见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个形象,这个我们称之为民间形象。
这三种形象是有差距的,对于三国来说,形象最离谱的是诸葛亮。
* 一提起诸葛亮,人们就会想到空城计,而说起空城计,则展现出了人们对诸葛亮军事天赋的无比推崇。
那么,诸葛亮的空城计究竟发生过没有
人们对诸葛亮的追捧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易中天先生对诸葛亮的历史形象又有着怎样独辟蹊径的品评呢
诸葛亮这个人,至少从晋代开始就已经是很多人追捧的对象。
当时有一个叫郭冲的人,
谁有百家讲坛康震讲的关于杜甫的演讲稿
赵晓岚: 今天我们要讲的这个历史人物,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的最后一位君主,我们称他为“后主”李煜。
李煜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他首先是一个错位的帝王,但他同时又是一个天生的情种。
但我认为,这个李煜他人生最重要的一个角色是什么呢
他是一个天才的、杰出的文学艺术家。
他所创作的歌词,几乎首首都上了那个时代的“最流行金曲榜”,其中有些歌词至今都是脍炙人口呀。
我想在座的大家很多都听到过,可能还唱过。
比方说《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再比如有一首《乌夜啼》,大家也可能比较熟悉——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那么李煜,他是怎样地把这多重的人生角色集于一身的呢
在他故国的雕栏玉砌边,他究竟留下了哪些令他永生难忘的往事
在他的传奇而复杂的一生中,他又品尝过什么不同于一般的滋味呢
要了解这些,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李煜的人生和心灵的真实世界。
公元961年的7月,在南唐的首都金陵,就是今天的南京,一场盛大的登基典礼正在举行,一位名叫李从嘉的青年,身着黄袍,踩着红地毯,一步一步地向那张象征最高权力的龙椅走去。
从此他将拥有另一个新的名字--李煜。
“煜”是照耀的意思,就象征着他今后将要像太阳一样把他的光辉洒遍他的国土和人民。
我们想,这样的时刻有多少人是梦寐以求的,又有多少人为它争得是天昏地暗、血流成河呢。
但是对于李煜来讲,这样得时刻绝对是个意外。
关于这一点,我们从他登基以后写给宋太祖得报告中间,我们就可以知道: 自出胶庠(xiang),心疏利禄,披父兄之荫育,乐日月以优游,思追巢许之余尘,远慕夷齐之高义。
胶庠是古代对学校的称呼,荫育就是指的庇护和抚育。
巢父、许由、伯夷、叔齐这四个人是古代宁做隐士也不当皇帝的高人。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我自从出了学校,对功名利禄是心不在焉,靠着父亲和兄长的庇护和抚育,我的日子是过得自由自在,心里只希望追随着巢父、许由、伯夷、叔齐的足迹,仰慕着他们,宁当隐士也不继承王位的高风亮节。
那么这个自小生长在皇宫,而且最终也登上了皇位的年轻人,他为什么连一点权力欲都没有呢
赵晓岚: 李煜的父亲李璟是南唐的第二任皇帝,历史上称为“中主”。
这个李璟要论治国的本事,那时稀松平常。
不过写历史的人对他还算客气,有褒有贬,认为他有经营天下的志向,但可惜不会用人。
在他领导期间,南唐曾经一度搞过扩张,想把南方的几个邻国都吃掉,但是因为用人不当,结果是得不偿失,所以当北方后周的部队来进攻南唐的时候,几乎打得他是跪地求饶,最后是以割地、赔款、称臣来收场。
在朝廷内政上,李璟也犯了同样的错误,他任用了像冯延巳这些“问题人物”,冯延巳这个人是很有文才的,也陪李璟读过书,但是品性却很成问题。
他对上是溜须拍马,对同事和下级他就专横猖狂。
被当时的人视为朝廷的“五鬼四凶”之一。
什么叫“四凶”呢
“四凶”是尧舜时代的四个恶名昭著的部族首领,后来就专门用来比喻凶狠贪婪的朝臣,“五鬼”多用来指同时狼狈为奸的五个人,在这里的“四凶”就是指当时南唐朝廷的冯延巳、冯延鲁、陈觉、魏岑,在加上一个查文徽,那就是“五鬼”。
据说有一次冯延巳和一个开国元老对骂,他就讽刺开国元老说,你有什么本事,你居然敢坐这么高的位置。
那个元老他也不示弱,他就回敬他说,我只是一个安分守己的书生,论玩文字的话,十个我也比不上你,要论唱歌、喝酒、说笑话,一百个我也比不上你,若是要比什么拍马屁、玩手段,那我永生永世都不是你的对手,不过,我虽然没有这些本事,但我对国家和人民没有害处,你有这些本事,你足以祸国殃民。
但是就像冯延巳这样的人,李璟他一直是偏心袒护。
有人要弹劾冯延巳,他就出来和稀泥,或者各打五十大板。
史书上曾表扬李璟是仁厚,其实就是说他心慈手软,该出手时不出手,讲人情不讲法律。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朝廷内部拉帮结派,内讧不断。
那么这样的朝政也就好不到哪里去。
不过李璟虽然没有把他的皇帝的本职工作做好,但是他在书法、诗词这些业余爱好上他是样样高手。
比方说书法吧,他的楷书、草书、隶书、篆书样样都写得好。
特别是隶书,他要模仿前代名家得那个手迹,连那个鉴宝专家都分辨不出来。
他写的词,现在只留下了五首,但首首都是精品,足以列入词坛名作家的排行榜。
特别是什么呢
特别是他因为这些爱好,所以就对南唐的文化事业格外的重视,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去兴办学校,搜集图书,然后招揽这些文艺人才。
君臣之间还经常展开一些像研讨会一样的文艺活动。
有一次冯延巳就写了一首词,其中有一个得意的名句,就叫做“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李璟就开他的玩笑,他说,风把一池塘的春水吹皱了,关你什么事呢
冯延巳是很会拍马屁的,他马上接上去说,那可比不上陛下的“小楼吹砌玉笙寒”。
这“小楼吹砌玉笙寒”正好是李璟一首词中的名句。
我们从君臣之间这种轻松随意的谈话中间就可以猜想到南唐宫廷中间的那个文化氛围是怎么样地浓厚了。
有这么一样的一个父亲,那么李煜要去学这个治国的本事,那恐怕是学不到什么了,但是在文艺方面,因为父亲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因为父亲所营造的那个文化环境,李煜是得到了良好的教育和发展。
在这方面,他是表现出来惊人的天赋,不但学了个十成十,而且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什么音乐、书画、诗词,他几乎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
李璟对于李煜来说,他是一个理想的父亲,一个很好的导师。
他不仅魏李煜提供了锦衣玉食的物质生活,他还引导鼓励他走进了一个广阔的文学艺术世界。
在父亲的庇护和抚育下,李煜的少年时代的生活本来是可以过得非常的平静,他本来可以做一个自由自在的富贵闲人,而把艺术只当做生活的调味品。
不过别忘了,我们前面提到过,李煜还有一个兄长,正是这个兄长让李煜平静的生活蒙上了一丝阴影,让他想由富贵闲人进一步去做一个隐士,而把艺术当做生活的全部。
这位兄长有时何许人呢
他和李煜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
实在太多了 可以自己看
求百家讲坛救时宰相于谦的演讲稿
百度文库里有。
导语 五百四十多年前的明代,北京发生了一场异常惨烈的北京保卫战。
在金戈铁马、刀光剑影中,拯救国家于危难之时、力挽狂澜的人,却是一位的书生——于谦。
这场战争成为于谦人生中的一次壮举、一个巅峰。
也成就了他“救时宰相”的美誉。
本书从于谦少年时写起,通过“求学威龙”、“怀才‘有’遇”、“两袖清风 ”、“土木堡之变”、 “北京保卫战”、“英宗复辟”等系列情节,勾勒出一位胆识超人、才华出众、性格刚正、清正廉洁的明臣形象。
这位在大明王朝史上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大臣被百姓誉为“救时宰相”。
他的一生可用《明史》中“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来形容,然而,英雄末路,在明史上有名的“夺门之变”后,于谦含冤走向了身赴刑场的悲剧命运,令人扼腕叹息。
本书生动再现了这位民族英雄传奇的一生。
他那首传诵千古的《石灰吟》生动地印证了他的人生际遇: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