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钟的演讲稿、、诗歌类
青春奋斗演讲当清晨的一缕阳亮了我们惺忪的睡眼,当午后的细雨洒进了我们尘封的,当夜幕上斑斓的星光点缀着我们构画的明天,这时候,我们幸福地感受到自己手持青春的特权,走在青春的路上展现着自己独特的魅力。
走在青春的路上,我们一路成长。
青春似水留下我们奋进的脚步;青春如烟留下我们美好的记忆;青春如画载着我们自由飞翔;青春如歌唱出我们波动的心弦;青春如光映射我们无穷的魅力;青春如风催动我们自由的飞翔;一次次的跌倒,一次次的失败,一次次的总结,一次次的努力。
最终,捧着那用泪水和汗水换来的成功向世界宣告:“我能”。
然而,成功的背后,我们也曾想过放弃,失败让我们忧郁,痛苦折磨着我们。
当有一天,和煦的青春梳理了我们思想,启明星照亮了我们前行的路,我们便不再沉沦,我们战胜了自己,开始一步一步地走向成功。
朋友们,我们正走在青春的路上,梦想之航已启碇,也许,沿途的风景旖旎迷人,但我们不能陶醉于此而蹉跎岁月,时代的跫音已踏响,你是否扬起了风帆驶向梦想的彼岸
青春的思绪牵出我们缠绵的情窦;青春的誓言谱写我们无悔的进取;青春的激情让我们尽情的放飞;我们的理想,我们的抱负让我们用青春谱写一曲生命的乐章
让我们去植树面对温暖的春天的风走在轻快的步伐亲爱的少先队员我们去植树 荒地,沟渠山坡和道路 ... 我们的欢呼声和笑驰名到处每一个清新,绿色的树伴随我们的童年是金色的一棵树是绿色工厂所有叶子格式的音乐给我们新鲜的空气让每个人都健康,快乐植物多了一棵树添加更多新的绿色数百数以百万计的树木加入 Clolor我们美好的家园绿色今天我们种植绿色的希望明天将达到天空,让风沙弓使所有的鸟儿,舞翩翩森林是人类的朋友我们需要绿色的宝库当我们的家园建设失去的大树地球将成为荒地面对温暖的春天的风走在轻快的步伐亲爱的少先队员我们去植树让我们去植树 网上找的希望对你有用
古诗词演讲稿
木兰辞 拟古决绝词柬友 ,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夜雨霖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
短短七个字,道尽多少悲凉的尾巴。
初初相识,人若孔雀,本能的尽极绚丽,礼貌羞涩着收敛脾气,绽放美好。
而那些观者也大都怀着欣赏,暗暗叫好,怜爱有加。
久已,孔雀颓累,羽翼渐退,间或,还会转身,留一光稀、褪色的突兀,逐生尴尬。
生人如此,恋人之间也不能幸免。
儿时,读温婉缠绵的古典故事,才子佳人,王子公主,总受奸人所害,却也终能柳暗花明,双宿双飞。
童话的结尾,会是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便也认定从此,接了,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地幸福美满、地老天荒。
可长大后,看过许多支离破碎的章节,方约略明白,起初地两情相悦总是美好,柴米油盐却也造就了纷争烦扰,更不论,性格差异的细枝末节。
,愿我们把邂逅时刻谈笑自若、百无禁忌地刹那心动凝固。
有情不必终老,暗香浮动恰好。
无情未必就是决绝,我只要你记着,初见时彼此的欢笑。
人生若只如初见,优伤的美丽只能定格在回忆中。
也许哪天转身而去,留下一个美丽的远去背影。
完美的弧线,会诉说着对昨日的依恋。
也许,在我们认识的人中,有过误会,有过得失,你就会想起初见时的美丽。
或者,那天在某个特定的地方,,突然发现多年未见的你,一下子就回到了初见的情景,初相遇,那是怎样一种让人难以忘怀的感情呢?! 人生若只如初见。
这一句,实在是令人哑然。
小时候看红楼,从不愿意去碰后40回。
不是瞧不起,而是没办法接受:怎么那么好好儿的鲜花着锦、烈火烹油,变作了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后来读书,看到一句话: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这才明白过来。
原来所有的名字所有的故事,都是写在水上的。
那些波澜和涟漪,在当时看来是惊心动魄,而长江滚滚,只是一朵小小的浪花而已。
流过,终无迹。
年少的意气风发,最初的感动和梦想,在时间的浸润下渐渐磨灭;一见如故的亲切,山盟海誓的诺言,只剩下一个依稀的背影。
朋友是用来出卖的,情感是用来遗忘的,美丽是用来摧毁的,忠诚是用来背叛的……金甲的战神披着天边的彩霞在故事中定格成,猜得中绚烂的开头,又有谁见到了那早已注定的结尾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这么深情的句子,居然是出自一个男子之手,我想,容若翩跹世间的时候,定是令无数少女为之倾倒。
纳兰词长于情也深于情,短处是有的时候过于直抒胸臆,显得浅了,反而没有多少余味。
比如这一阙,就有点这个毛病。
但有了第一句话,整个的问题都可以忽略不计。
初相遇的时候,一切都是美好的,所有的时光,都是快乐的。
即使偶有一些不如意的地方,也甘心消受,因为抱着憧憬,所以相信一切只会越来越好。
所有的困难,都是微不足道,满天的星辰,都在你面前失色,我的世界没有我,全部是你。
“初见惊艳,再见依然”,在我看来,这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
初见,惊艳。
蓦然回首,曾经沧海,早已是、换了人间。
流年似水,世事难料。
许多既定的开始都有一个想不到的结果,所以才耐人寻味,不管是喜的还是悲的,是自己期待的还是自己拒绝看到的,矛盾和落差给这个世界太多的美丽。
人生若只如初见,所有往事都化为红尘一笑,只留下初见时的惊艳、倾情。
忘却也许有过的背叛、伤怀、无奈和悲痛。
这是何等美妙的人生境界。
时光匆匆,我们已经回不到过去,也许曾经一见倾心,但是再见之时,也许会是伤心之时。
若是如此,不如初见时的那份感觉 …… 深情的怀旧,原是美好的恍惚,记得的也是幸福,那一刻,仿佛时光倒流,繁花盛开。
温柔与感动,渴盼与甜蜜,原来只是初初相见。
潮生潮灭,沧海桑田,换了人间。
所以,如果不能继续,那么,宁愿切断所有退路。
愿一切只若初见时般美好。
初见惊艳,再见依然。
但愿再次见到你的时候,还有初见时那份心情。
人生如此,浮生如斯,情生情死,乃情之至。
不是吗
相信每个人都对那个自己一见倾心的人永存记忆,记忆中的他她,或潇洒英俊,风度翩翩;或美丽温柔、……是的,这是人与人的距离所产生的美感,得不到原来也是有好处的,那就是可以拥有无尽的幻想,幻想中的他她可以永远美好,永远在镜花水月之中迷幻着醉人的美丽……哪怕明知道这是自己心生的幻境,却也足够让人沉迷其中…… 不明白的是,为何还有许多人竟然还会有再续前缘的想法。
当某天,自己原本以为永不会再相见的他出现在自己面前,或许他还算风度翩翩,也还算潇洒英俊,甚至比原来更增加许多成熟,但自己却再也找不回,找不回自己原来如同小鹿碰撞的砰砰乱跳的心… …这就是人生,这就是心境,失去了便是失去了,永远也回不到从前…… 和他拉家常似的谈话,才发现,自己根本就没有懂得过他,也根本不明白他当初想要的是什么
虽然他的眼中依然闪现出曾经让我心醉的光芒,他的口中说出曾经梦寐的语言。
但,近十年的光阴,虽然他一直存在心里,终不过是个影子,是个疲惫时自我安慰的影子,当这个影子真的出现在面前,竟然产生那么多的不真实,那么多的不敢置信,甚至觉得他不应该出现在这个人世间,他应该永远只存在梦境里…… 人生若只如初见,这句是谁说的
若只如初见,他依旧是往日谈笑风生,风流倜傥的浪子,而我也只是一个天真娇憨不懂世事的少女,若不是他初次的亲吻,也许他也只是个路人,不会进入自己心里,若不是刚好在不懂情感的年龄遇上,也许我也不会轻易的放手,但最终……遇上了……还是分开了……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来秋风悲画扇
初见,惊艳。
蓦然回首,沧海已变桑田,却早已是、换了人间……
寻求一篇励志,积极向上的诗歌演讲稿,……
轻轻推开青春的七重门 朗诵者:甲乙丙 甲:青春其实一直没有离开过你 乙:而是你主动离开青春 甲:青春啊,这翱翔的羽翼一直在你双肩上等待 乙:除非你丢弃追求幸福的行囊 丙:今天,让我们轻轻地推开满目雏菊的花园里 那氤氲着心语的七重门 甲乙(一起):赤橙黄绿青蓝紫,七道阳光渗透到心灵之岸 丙:静谧,安详 (以下七重门门题都由甲深沉念出) 第一重门:爱,以红色的热情澎湃着人类的希望 乙:一切真理都起源于爱 所有真谛都被珍藏于爱的胸怀 青春不仅仅是健康,是肉体上的年轻 丙:青春是即便行走在黑到无法再黑的茫茫极夜里—— 理想和希望仍然沸腾、跃动
(手势) 甲:因为爱的光芒从未消逝过 红色让我们更坚强 红色澎湃着人类的希望 丙:生活的秘密就是“爱一切” (以后六段自己分角色朗诵或一起朗诵) 爱是人类的底色 更是“生而为人”的起点 想在上面矗立起诚信则需要青春去跋涉更长的艰辛 第二重门: 诚信,闪耀橙色的光芒 谎言总是美丽而脆弱的 因为没有人能永远记住自己曾经讲过的每一句话 更没有人能永远记住自己曾经讲过的谎言 诚实是人类最宝贵的种子 往往只有天真烂漫才能与之般配 因为诚实 人类的脚步才能走到今日 一个不热爱诚实的民族 心与心的距离比南极北极还要遥远 最终只能用眼泪和悲怆默默把希望割让 用无知和狂妄悄悄把未来埋葬 花和果实从不欺骗自己的根 狂风暴雨虽然狰狞但总是本色而来 而人类生存的可行性报告里 承认自己是一个复杂的多面体建筑 但庆幸的是 人类幸福大殿还有坦诚与守信做承重柱 所以 我们选择坦诚与守信 因为诚信是钢,经过多少诱惑与背叛的锤炼 因为诚信是路,超越阻碍和艰险的橙色大道 我们选择坦诚与守信 因为诚信是到达“青春之泉”最近的河流 只需翻开宽容这本书 就能找到码头与航船 第三重门:宽容,暖黄色的阳光无人拒绝 衡量生命的尺度是思想和行为 不是时间 行为中最令人惊喜的是宽容 而不是送到眼前的礼物 荆棘密布的人群中 如果您还看重青春 请洒下宽容的谷粒儿 收获的将是比原谅还要厚的报偿 只有勇敢的人才懂得宽容 懦弱者,只能躲在阴影里瑟瑟 即便给他世界上最大的权力 他也不敢开口赦免寒冷的冬天 厚道的阳光却从不挑剔、歧视以及轻慢 因为有一种宽容叫尊重 尊重不会因为别人的态度而放弃自己的坚守 尊重他人的付出 尊重不尊重你的人 青春应该学会良好的教养 良好的教养会不断从宽容里获得营养 从责任里寻找自我 第四重门:责任,橄榄绿诉说刚强和意志 落叶告诉我 凋零其实是生命的延续 因为飘落到大地上的回归也是他的责任 挫折的愤怒遇到责任便戛然而止 虚伪的火焰烧到责任便无奈灭熄 世界上还有什么比“承担”更重的操守 还有什么比“负责”更大的光荣 任谁都有青春的渴望 而青春必须经过责任的担当 才能明白奉献的内涵 第五重门:奉献,蓝色海洋其实从不索取 曾经失去过最心爱的东西的人 曾经得到过最想得到的东西的人 最懂得在奉献的花篮里 装不下“属于”这个词汇 舍己的故事 现在少了 奉献的内涵 现在深了 青春因为奉献而磨砺成珍珠 没有奉献,就没有青春的足印 失去奉献,青春将在苦涩中迷茫 拒绝奉献,将是青春枯萎的开始 多少可歌可泣的奉献将未来定格 多少难能可贵的奉献让汗青铭记 奉献轻轻地向青春吐露一条讯息: 印着停滞二字的沧海 唯有创新才可以使之变为桑田 第六重门:创新,青出于蓝必胜于蓝 在花瓣上舞蹈的露珠 已经在思考如何让明天继续 懂得发掘潜力是一种智慧 明白创造是历史巨轮所依赖的巨轴 这都需要高瞻远瞩的提炼 不断地冲刷能让石头变成溪水 小创新的积累能让世界渐渐改变方向 唯有青春 唯有青春能够证明创造力的无穷 青春从攀爬翻越创新的峰峦中日益成长 青出于蓝,春胜于年(指年龄) 直到创造出更高的峰峦 才能看到自由的曙光 第七重门:自由,高贵的紫色散发出巧克力的芳香 自由是青春成熟的旗帜 两者从来都是一体两面 她的永恒如菩提树下的笑靥 她的身影演绎多少天翻地覆 我们不想给自由过多的赞美 因为言语无法阐释自由的璀璨 不如留下一个问题请您回答: 不给您自由只给您青春 和 不给您青春只给您自由 (一起):两条路,您当如何抉择
尾段 甲:青春其实一直没有离开过你 乙:而是你主动离开青春 甲:青春啊,这翱翔的羽翼一直在你双肩上等待 乙:除非你丢弃追求幸福的行囊 丙:今天,让我们轻轻地推开满目雏菊的花园里 那氤氲着心语的七重门 甲乙(一起):赤橙黄绿青蓝紫,七道阳光渗透到心灵之岸 丙:静谧,安详
求一课前演讲3分钟演讲稿(要有古诗。
要介绍作者,还要有联想的内容)急
求一课前演讲3分钟演讲稿(要有古诗。
要介绍作者,还要有联想的内容)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泰山名气很大,文化内涵很深,历代文人墨客多慕名到此登临游览,留下了众多赋诗题词。
但自从杜甫《望岳》诗面世后,一提起泰山,大家首先想到的,往往就是这篇名作。
如今,泰山上的《望岳》诗石刻共有四处,摘其诗句者更有多处,此诗的知名度可见一斑。
《望岳》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
岳:山高谓之岳,这里特指东岳泰山。
青年杜甫以这首诗热情赞美了泰山的雄伟气象,同时表现了自己的凌云壮志。
诗文解释:泰山是如此雄伟,青翠的山色望不到边际。
大自然在这里凝聚了一切钟灵神秀,山南山北如同被分割为黄昏与白昼。
望着山中冉冉升起的云霞,荡涤着我的心灵,极目追踪那暮归的鸟儿隐入了山林。
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那众山,而众山就会显得极为渺小。
作品信息名称:登岳阳楼 年代:大历三年(公元768年) 作者:杜甫 体裁:五言律诗作品原文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①。
吴楚②东南坼③,乾坤日夜浮④。
亲朋无一字⑧,老病有孤舟⑤。
戎马关山北⑥,凭轩⑦涕泗流。
注释译文【注释】 ①岳阳楼:在今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②吴楚:春秋时二国名,其地略在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一带。
坼:裂开。
这句是说:辽阔的吴楚两地被洞庭湖一水分割。
③坼(chè):分开,裂开。
此指洞庭湖分开吴楚两地,极言湖之开阔。
④乾坤(qián kūn)日月(一作“夜”)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
据《水经注》卷三十八:“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出没于其中。
”乾坤:原指天地。
此指日月。
⑤老病: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右耳已聋。
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
诗人晚年是在小船上度过的。
这句写的是杜甫生活的实况。
⑥戎(róng)马关山北:当时吐蕃侵扰宁夏灵武、陕西邠(bīn)州一带,朝廷震动,匆忙调兵抗敌。
戎马:战争。
这年秋冬,吐蕃又侵扰陇右、关中一带。
⑦凭轩:倚着楼窗。
涕泗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
涕泗:眼泪和鼻涕,偏义复词,即眼泪。
⑧字:这里指书信。
【译文】 漂泊到岳阳,今天登上了神往已久的岳阳楼。
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好像整个天地都日夜浮动在湖面之上。
身边没有亲人,年老体衰,疾病缠身,唯有一叶孤舟飘零无定。
国家多战事,多灾多难,不免痛哭流涕,虽悲伤,但不消沉。
早就听说洞庭湖的盛名,今天终于等上了岳阳楼。
雄阔壮观的大湖,将吴楚分割在东南两域,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浮于其上。
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
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倚窗远望泪流满面。
作品鉴赏【题解】 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因兵乱漂流在江陵、公安等地。
此诗是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诗人写出了洞庭浩翰汪洋的不凡气势是触景感怀之作。
首联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
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
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
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
写景虽只二句,却显技巧精湛,抒情虽暗淡落寞,却吞吐自然,毫不费力。
全诗对仗工整用韵谨严,前后映衬,浑然一体。
【赏析一】 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
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
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
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
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
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
“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
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
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
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
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
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
”“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
注:颔联为此诗的名句,因为此句既是实写,又寓想象(或又以夸张的手法),一“坼”一“浮”,使得洞庭湖恢宏阔大、壮观博大的气象跃然纸上。
【赏析二】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杜甫由夔州出三峡,暮冬腊月,泊舟岳阳城下,登楼远眺,触景生情,写了这首诗。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昔闻”写从前对洞庭湖湖光山色的仰慕,“今上”交代时间,“岳阳楼”点明地点,写人生暮年竟能登上岳阳楼观赏洞庭湖的美景风光。
今、昔二句互文,名胜早闻,今始得见,平生一快。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由喜悦之心来观赏洞庭湖,真是辽阔无边,分裂吴、楚两地,吞吐日月星辰,气势宏伟,气象万千。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笔锋一转,回到现实之中,想到自己自成都至湖南,长期浮舟江上,与亲朋隔绝,无一消息,加上年已五十七岁,老病缠身,孤身飘零。
这里,自己的孤寂与上联的湖阔雄壮形成鲜明的对比,愈益显出自己的痛苦之情。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写诗人的博大襟怀。
诗人凭轩老泪横流,不仅是有感于自己凄苦的身世,更重要的是纵目远眺,遥想北方边境,战乱未平,国家艰危,这才是诗人悲痛的真正原因。
这首诗采用以乐写悲的手法,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浑厚深远,感情曲折真挚,发飘零孤寂之悲哀,感战事乱离之不停,一唱三叹,令人扼腕。
【评解】 这首诗意境开阔宏伟,风格雄浑渊深,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之为盛唐五律第一。
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与诗人胸襟的博大,在诗中互为表里。
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
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引蔡绦《西清诗话》说:“洞庭天下壮观,自昔骚人墨客,题之者众矣,……然未若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则洞庭空旷无际,气象雄张,如在目前。
至读杜子美诗,则又不然。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也。
” 全诗纯用赋法,从头到尾都是叙述的笔调。
以往一些学者认为诗用赋法,没有形象,没有诗味。
事实上,赋法是诗歌形象化的重要手法,其特点是不注重诗的语言和局部事物的形象化,而着力创造诗的总体意境。
《登岳阳楼》正是运用赋法创造艺术形象的典范。
它所达到的艺术境界,已经使人不觉得有艺术方法的存在,甚至不觉得有语言的存在,只觉得诗人的思想感情撞击着心扉。
作者简介杜甫(公元712~770),汉族,字子美,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杜少陵,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为国为民,英年早衰,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李杜”。
杜甫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市),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杜甫本人出生于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
杜甫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被誉为“诗史”。
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
杜甫的诗对后世影响深远。
创作背景这首五言律诗写于诗人逝世前一年,即唐代宗大历三年(768)。
大历三年冬十二月,杜甫由江陵、公安一路又漂泊到岳阳,登上了神往已久的岳阳楼。
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又想到自己晚年仍飘泊无定,国家也多灾多难,不免悲伤感慨。
从总体上看,江山之壮阔与诗人胸襟之悲壮阔大相表里,故虽悲伤却不消沉,虽沉郁却不压抑。
岳阳楼,即湖南岳阳城西门楼,是我国四大名楼之一(其余三个是武汉的黄鹤楼、南昌的滕王阁及鹳雀楼,最后一个说法众多也有人说是蓬莱阁、越王楼),下瞰洞庭,视野广阔。
唐开元四年,中书令张说任职此州,常与才士登楼赋诗,遂使之声名骤增,成为天下文化名楼。
中华古诗词伴我行演讲稿
晚上给你发在我们中华名族的五千多年的画卷中,有一笔不可磨灭的绚丽色彩,那就是古诗词。
初读“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让我知道了,原来,还有这么一群不为我所知的“种族”,还有这么一种描写事物,抒情达意的方式。
夜空下,手捧古诗词,轻吟着“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啊,我看见了,我看见了那大诗人苏东坡高举酒杯,与月交谈,豪迈地高唱,怀念着远在他乡的弟弟。
虽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遗憾,却最终寄上了美好的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何等旷达的胸襟,何等热切的情怀
在书山中苦苦跋涉的我,正欲退缩,耳畔却传来了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求索”。
是啊,求知是何等重要,求知路漫漫,不能停滞,更不能逃避,对,我也要“上下求索”
中考临近,平日悠闲的我也被这沉重感赋上了一层厚厚的愁思:作业做不完,知识学不完,大考小考总也考不完
唉,“这就是命运”
此时的我,深感李清照那“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可转念一想,人家面对的是国亡,家破,夫死的悲惨,而我只是小小的学习压力,怎能和她相比
况且,不是还有蒋捷的“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吗
前景如此美好,不要被困难吓倒
小考考完了,一股沉重的危机感缓缓地侵蚀着我的斗志,这不堪入目的成绩,如一根尖针直插入我“幼小”的心灵。
“胜斗士”怎能经得起这般残酷的挫折
这一跤,让我再也爬不起
这害人的市质检
百无聊赖中,拿起背得滚瓜烂熟的课本,一行小字映入眼帘“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早已烂熟于心的诗句,今日显得如此耀眼与夺目,一点小挫折,小打击,是人生必备的营养品,为的是日后的成功
对,我要扬起风帆,度过那挫折的海洋
轻抚着古老的痕迹,我在岁月中成长;低吟着古老的遗痕,我在诗词中成长
推荐几篇关于中华古诗词的演讲稿
古诗词,中国的国粹 演讲稿【By Kaiser3344】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诗歌如是。
无论新诗与古诗,其实质都是源于人们社会实践生活中的思维和感受,都是生活与劳动(劳动也是生活或者说是生活的一部分)的产物,是思想灵感的火花。
因此,诗歌应该是作者出自内心,反应自己及其社会实践生活中的真实感受并且通俗易懂,接近大众而又高雅含蓄的一种文字记录或憧憬,如乐如歌,给人一种轻松自然的乐趣和享受。
无论是作者和读者,如果写诗和读诗成了如果有沉重的负担和累赘感,那就很难说有人喜欢和爱好诗了。
即使对于作者来说尽管写作过程要精心构思、遣词造句相对要花一定的精力或说有一定的难度,那也是与之兴趣、文化素养和学习习惯相匹配的结果。
诗歌尤其是古诗,给人留下难以诉说的想象空间,是人们喜欢它的一个主要原因。
古诗的内容主要就是田园的、边塞的、咏史的、怀古的、咏物的、行旅的、闺怨的、送别的等等。
无论哪样的体裁,其中饱含的深情、隐含的诗意却都是一致的。
就像一幅水墨山水,神韵是凌驾于画幅本身之外的。
诗歌也一样,甚至这方面要大于国画。
诗歌从古至今,从中到外,都不是用来吃的东西。
它是一种形而上的东西,和精神有关。
古代的士大夫、读书人借物言己、咏诗明志,这真是一种最好的选择,一种最能抒发心情的艺术表达形式。
而对现代人来讲,古诗里那种流水潺潺的不绝诗意就好似一个遥远的梦一样,点缀在我们曾经的记忆里。
这也许是古诗今用的一个重要原因。
正因为人们不再可能过以前那种枕戈待旦时、蜀道难于上青天、悠然见南山、可怜无定河边骨、国破山河在、唯见长江天际流的生活,而内心里还依依不舍,古诗的雄奇壮美、幽咽悲声就成了人们最好的心理寄托。
所以,古诗的内容和韵味在现实生活中一去不返,但它留给后人的精神影响还是随处可见。
从语言上看,古诗尽管是古人所创,古人的文字古人的“清规”,尚能让今人读来朗朗上口,清新流畅(如唐诗),这很关键。
据传,唐代大文豪白居易写诗常常送给老翁、老妪读,并认为如果他们能读懂才是好诗。
这里尚不考究此说的史实真伪,单从唐人流传至今的作品就足以证明之,无论是李白、杜甫等名家名人之作,凡是好诗,历史生命较长的诗,无一不是脍炙人口之作。
古人尚且如此,今人就更更应该注重这一点了。
从格律上看,古诗并不是要用那些生僻与晦涩的文字才是古诗。
古诗之所以成其为古诗,是因为它有其特有的诗律,包括平仄对仗和押韵等。
而这种诗律不但不是多余的,从古人的生活习惯和文化潮流而言是必要的、也是理所当然的;它不但不针对读者,而是针对作者和那个时期的文化需求的;不但不是用了诗律就增加了古诗的晦涩和读者的难度,而是增加了古诗的抑扬爽口和清新流畅之美,更加便于朗诵和流唱(古人唱诗啊)。
从起源上看,古诗更是劳动的产物。
如最古老的诗经作品,相当部分都是劳作的人们所发出的劳动号子及其当时吟唱所记录的内心呼号和哼颂。
这就使诗歌形成了从劳动中来,到劳动中去,反过来供人们以鉴赏和娱乐,给人们以激励和鼓舞。
从古诗作品本身来看也的确是如此。
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日照香炉生紫烟……”、“朝辞白帝彩云间……”等等随举几例,人皆尽知。
尽管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是唐宋时期的作品,作者所生活的环境及其语言尚在文言时代,而他们的诗句尚能如此通俗易懂而含义深远,何况我们现在说当今语言的人写诗呢
确实看古诗有很多时候像是在看一幅山水或风俗画,古诗的神韵很多都表现得像用色彩和技法勾勒出来的。
边塞田园山水的不用说,就是《长恨歌》这样的作品,甚至都可以画出来。
这好似《清明上河图》可以用诗歌写出来一样。
古诗确实已经不再是诗歌乃至文学的重要部分,它余音袅袅的韵味却依旧缠绕在有数千年历史和文化底蕴的中国人的心灵深处。
毕竟,古诗曾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楼主】完全按照您的要求来的,适合您当前水平演讲,若您觉得满意,望多多支持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