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纺车,织布机
您说的是第3套旧人民币,现在很具有收藏价值,值得珍藏,具体价格说不准,因为各地市场价格都不一样哦,呵呵(仅供参考,谢谢)
织布的原理
本人在年少起,恰逢抗日战争,棉布匹是日本人控制的战略物大的纺织厂被日寇占据,小织布厂要生存,就从三北等地偷运皮棉,经过轧花后卷成粗条发到农户家中用老式纺车纺纱,用来织土布。
日寇投降后,织布就用机纺棉纱,俗称“洋纱”。
解放前的织布厂,不过是手工作坊,没有机械动力,我自幼时父亲亡故后,刚小学毕业,就在堂姑妈的小布厂去帮了几个月的工,把织布过程回忆一下也颇有些道老古的意思。
织布工序一开始,先要把一绞绞棉纱散开,放进一个大缸中层层叠好,在河中挑水倒入缸里,然后,一人赤脚跳进缸中不断的踏,直到棉纱全部湿透,取出绞干;下一步就是染色,在一个大灶上安有一只大铁锅,水烧开后放入颜料、碱,然后把棉纱一绞一绞的放入染色,颜色一般以兰色、黑色为主,偶尔也染些红、黄、绿色。
染好的纱要再到河水中洗涤,去除余色,并在日光下晒干。
纱染好以后就开始织布的工序了:首先,把纱摇到一个个筒子上(长约20厘米,直径约3厘米的木管子),再把几百个各种颜色的纱筒插到一个有竹棒或铁棒的经纱架上,例如做成兰白条子花纹的则排成假设10根白纱4根兰纱为一组,这样数十组就组成经纱,然后,用带钩工具把一根根纱穿入梳理架孔中,全部穿好把纱头打一个结,套到经纱轮上,经纱轮很大,直径有2米左右。
这样,一个人用手匀速转动,将一组纱绕到经纱轮上,一个人全神贯注观察每一根移动的纱,一有断头就要马上停住轮子把纱头接好,大约转过十几转,有20疋左右(十市尺为一丈,十市丈为一疋布),就截断打一个结,如此往复经纱10多组,(旧时布匹宽度为2.6市尺),在经纱中随时要添换用完纱的筒子。
经好纱以后,就要把绕在经纱轮上的经纱全部并列绕转到轴上,纱轴用木料制作,轴的两边有圆形档板,档板外有大于档板的十字交叉木条,搁在一个木架子上,两个人一起缓慢均匀扳转,等绕转完毕,卸下经纱轴,就进行穿综工序。
综,有用钢丝做的,有用竹做的,形状如梳,有许多综丝排列成一面,每根综丝中间有孔,一个布机有两面综,穿综时要把纱相隔一根穿入综眼、空档,穿好第一面综后,再错开的相隔一根穿过第二面综。
穿了综还要穿扣,是把经纱平面顺序穿到扣中,不能漏下一根,否则织成的布就是次品了,完成后安装到织布机上,就可以开始织布了。
布是由直的经纱和横的纬纱交织而成,过去的织布机有很多种,我在幼时看到的一种是拉手机,一种是脚踏机。
先说拉手布机,把经好纱的轴头装在布机后面,然后再把两个棕前后装上,每个棕上边有二条绳子扎在布机上一个高低活动的木轴子上,棕下边各有一条绳子装在木制的左右踏板上,其次再把扣竖装在前后摆动的梭子架子上,这前后摆动的梭子架两边各有一个活动的套圈,用绳子安装在上方滑轮里,再把二股拉绳合在一个拉手中,木架下边有一条滑道,以使梭子穿过,最后,把经纱空轴固定在织布工的腰前架子上,并紧绷经纱。
梭子是一个船形的的工具,中间镂空,有一个可摇起的小铁棒,能插入纱纾子,纱从旁边的小孔中引出,放置在梭架一边套圈中;纾子用车木车制,外呈圆锥形,内是直孔,事先有摇纱车把纱均匀地绕在纾子上。
织布时女工坐在布机上,双脚左右上下的踩踏板,使经纱在棕上拉成棱形,在扣之前成<形,这时右手拉把手,套圈上的梭子迅速弹出穿过<形经纱,接着左手拉扣子,把穿过的纬纱压紧,如此手脚并用不停地往复,眼睛盯住经、纬纱,发现断头要停机接好,再继续织。
这样,织到有一市尺左右时,就停机把布卷进身前布轴中,直到把经纱全部织成布时才卸下布轴,重新换上新的经纱轴头。
手工织布是十分辛苦的活,产量也很低,质量也差,所以后来就逐步淘汰了。
铁木布机比手拉布机有不少进步,它是用双脚踏动曲轴,使飞轮旋转,带动齿轮使布机工作,其工作原理与手工织布一样,不过它是由机械完成,其棕则可以用三个或四个,能织出斜纹、哔叽等布料,产量和质量都比手工织布提高,但是,还是人工踏动,工人的劳动强度还是很大,一天下来腰酸背痛,也是十分辛苦的工作。
后来有了动力,把飞轮装上皮带、马达,工人的劳动条件大大改善,一人可看管二台以上布机了。
随着现代化,电子化的发展,现在有无梭织布、喷水织布,无纺织布等,这就不在话下了。
想知道纺织前纺线的工作原理也就是纺车的工作原理,尤其想知道古法纺织技术和现在纺织机织布技术是否相同
纺织,准说是纺纱造两个步骤,这两个步骤不一样。
技术原理都是一样的,只是改变了生产方式。
纺纱简单讲就是把各种纤维(比如一坨羊毛)混合然后经过拉伸给予一定强度形成纱线(这里的拉伸是几个步骤,一步一步让羊毛等互相缠绕在一起,并且越缠越紧,互相抱合)。
然后将N多纱线缠绕到盘头(圆筒状的)上开始织布。
在纺纱上的改变在于机械化,织布上的改变在于现在基本把梭子取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