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关于双11现象的演讲
老师、朋友们大家好!; 今天我想跟大家聊的是一个既新鲜又熟悉的话题,那就;那么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这个由怨气发展到狂欢的神奇;然而就在6年前,可能谁也没有想到,“光棍节”这个;那么淘宝的光棍节从2009发展到现在已经六岁了,;当然了在开启了“双十一”盛世的同时也开启了电商的;当然了,在剁手由电影特效镜头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同时;接下来我们来欣赏一下今年双十一的那些数字那么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这个由怨气发展到狂欢的神奇节日是怎么来的。
1993年,南京大学“名草无主”寝室在每晚惯例的卧谈中创想出了以即将到来的11月11日作为“光棍节”来组织活动,从此,光棍节逐渐发展成为南京高校以至各地大学里的一种校园趣味文化,随着学生毕业进入社会,这种文化也由此慢慢流行起来。
现在随着成年单身男女群体的庞大,以及群体活动和网络媒体的传播,光棍节在社会流行开来。
如今, 11月11日已成为社会中广大”单身贵族”的节日。
然而就在6年前,可能谁也没有想到,“光棍节”这个趣味节日会有如此巨大的生产力。
那时候,天猫还叫“淘宝商城”,京东还没崛起,苏宁和国美还专注于传统渠道,和今天大家所看到的战斗力满格的光棍“剁手族”不同,那时候我们的许多前辈还只是一个安静的小光棍。
到了2009年中下旬,淘宝商城为了做大自己的品牌,策划了一个嘉年华式的网上购物节,时间决定选在十一黄金周和圣诞促销季中间,但11月没有节日,只有被网友戏称为 “光棍节”的11.11。
所以淘宝为了挖掘顾客户人群,决定以此为噱头,这才再创造了一个“光棍儿没事干就多买东西”的节日。
那么淘宝的光棍节从2009发展到现在已经六岁了,让我们看看经过六年的发展,双十一取得了哪些让人惊叹的成就当然了在开启了“双十一”盛世的同时也开启了电商的疯狂“造节”狂欢:如今的购物节早已不再孤单,除了双十一外,还有“双十二”购物狂欢节、“京东618”、“苏宁818全民疯抢”、“唯品会撒娇节”??再加上传统的情人节、感恩节、圣诞节,全年的网上购物景象一派生机勃勃。
人们有了各种冠冕堂皇的花钱理由和源源不断的消费冲动。
当然了,在剁手由电影特效镜头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网购正逐渐演变成为新的经济结构中的重要一环。
购物节的日益增多,反应了国人的消费能力的增强和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日益成熟。
双十一之后,不单单是传统节日,网络节日,趣味节日,甚至是数字稍稍吉利点的日期都成为了网络卖家、平台供应商、物流企业的必争之地。
接下来我们来欣赏一下今年双十一的那些数据(见图表)这些疯狂上涨的营业额背后是数以万计的“剁手党”们的默默 “奉献”,朋友们,你们是这912.17亿分之一吗,如果是,我想问一句,你的双手实现了你的梦想吗。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剁手党们的相关数据分析通过这些数据,从宏观角度来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以下特点:1、从“小众”到“大众”。
从“双11”的狂欢到平时网购业务的不断扩大,已经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新的消费习惯和观念,已经不再是年轻人的“专利”,大量的中老年人也在逐步加入到网购和互联网消费的行列;也不再是城市人的“专利”,大量的农村人也开始学会利用网络来选购自己喜欢的商品。
2、从“不接受”到“接受”。
与欧美等国家相比,中国人长期养成的习惯,则是储蓄,亦即把钱存放在银行,一点点地进行积累,待积累到一定程度以后,再用于购买住房、家具等“大件”商品,并做好防老、防病、防读书等的准备。
3、从“线下”到“线下+线上”(互联网+)。
以“双11”购物狂欢为核心的互联网+消费,给了我们一个启示,那就是中国的消费潜力还是很大的,只是没有找到打开消费通道的钥匙。
而互联网+消费,则极有可能是让中国人改变消费习惯、转变消费观念的一个极为有效的手段。
然而大家也看到,无论从年龄跨度,学历占比还是消费心态上来看,其实那些默默奉献地剁手党们很大一部分就隐藏我们当中,一个没有收入的人群,却充当了消费的绝对主力,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反省我们自身的消费观?古人云:“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我们中的许多人真的是因为单身才参加购物狂欢吗
真的是为了排除寂寞才不得已选择购物吗
我们一方面抨击那些富豪们奢侈浪费的行为,一方面却尽情享受着大大脱离自身水平的疯狂消费,攒几个月的生活费就为买一台手机,降低半个月的饮食标准就为穿一件名牌的服装,这么做真的合适吗
供我们读书的父母他们能够拥有这样的待遇吗
,都说90后是富有个性和创造力的一代,如果我们把经历都放在了攀比的物质追求上,盲目追随着那些被热捧的名牌,各类消费产品,我们怎么有时间和精力活出自己的个性,怎么激发自己的创造力
我们都肩负着父母的期望,不要求为家族扬名立万,也不能成为家族的吊车尾,成为别人瞧不起的啃老族,以后父母的双手年迈的无法再抬起来工作的时候,我们能给他们留下什么
能给我们自己留下什么
我们都曾经怀揣自强的梦想,为什么到了真正需要坚定立场,展现魄力的时候那么多人又都选择临阵退缩
所以请不要再以安抚自我为借口,当我们在网络商城中纵情购物时我们的父母他们可能还在狭窄的办公室里熬夜加班,可能还在菜场为廉价的商品讨价还价,还可能在和难缠的客户们唇枪舌战。
在确认那多如牛毛的网上消费清单时,多想想他们辛苦赚来的钱更希望我们拿来干什么。
最后希望我们都能够在以后形形色色的各类网上“双十一”中保持住自己的那颗理智的心,不要让那满满的购物车中,只有父母的苟且,和你拿来炫耀的所谓的诗和远方。
怎样评价马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南区熊猫链接:来源:知乎我们从可靠的信息来源得到了2月10日,阿里巴巴集团高管在北京的小范围演讲概要。
实际上本次演讲的主要内容和阿里巴巴、蚂蚁金服的主要战略体现在两位高管的演讲之中。
一、阿里云:数据光沉淀下来没有用,关键看怎么运用。
阿里云要做互联网的基础设施建设平台演讲人:王坚阿里巴巴集团首席技术官不同于百度云、金山云等B2C产品,阿里云定位于B2B。
B2C产品容易陷入恶性竞争,用户的付费习惯在竞争面前也不容易培养。
而企业客户对云资源的计算是真实存在且愿意付费的。
过往的企业如果涉及互联网,总免不了服务器、网络架设这些方面的支出。
但是单个企业的支出及人力资源总是有限,如果其数据涉及到一个很大的量级,那么在设备支出、系统架设方面就会有很大的瓶颈和负担,甚至为限制公司的进一步发展。
同时,由于跨平台或公司之间的限制,很多数据都在自己内部沉淀下来了。
数据本身是没有价值的,沉淀就沉淀下去了,如何发挥数据的价值关键要看怎么运用,而很多企业由于自身能力有限,并不能合理地运用起来。
(马云:当时我和王坚谈到阿里巴巴的流量,虽然阿里巴巴的总体流量一直在往上涨,但王坚认为如果再以目前的架构持续下去,为了能够支持流量的承载,阿里巴巴购买IBM\\\/ORACLE这些服务器、数据库产品的支出就足够让阿里巴巴破产。
所以我们后来也下定了决心,2013年对阿里巴巴全面实行去IOE化,并且把我们的数据全部搬到阿里云上来。
) 阿里云就是基于企业的需求来确定自己的定位的,并且阿里云的目标就是成为互联网的基础设施平台。
各个领域的数据在阿里云上面沉淀,并且实现汇集和运用。
在这里举四个领域的例子,物流、医药、交通和金融。
1. 物流 贵州有个企业叫货车帮,2010年开始做的。
他做的就很简单的一件事,当时有一个测算,一辆货车运一次货如果空跑100公里,那基本上这一趟就亏了。
这个老板当时就想要做一个平台,把货物的运输需求和货车信息都放在平台上,让双方能够在上面互相匹配需求,既方便了货物运输,也提高了货车的运营效率。
货车帮做到现在,已经有了超过15万货主,60万车主,在上面沉淀了大量的物流数据,这是很了不起的。
但是过往的数据沉淀后就沉淀了,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货车帮的数据全部迁移到阿里云后,开发了新的功能,将过往的数据用于信贷审核,这些沉淀数据的作用就发挥出来了。
货主过往发过什么货物,有没有及时支付物流款。
车主过往都跑什么线路运多少货,下面多少辆车。
这些都清清楚楚一一对应。
克强总理去微众银行,给微众银行发放的第一个小额贷款,就是发放给了货车帮的一位司机。
而对这些贷款申请人的资信审核,就是基于对货车帮这些数据的分析而做出的判断。
2. 医药 国家药监局原先做了一个很了不起的尝试,就是给所有的药品加上了二维识别码,作为对假药的识别预防机制。
就这样下来累计了大量的医药数据,但是对于这些药品出售后的使用,以及对药品的进一步数据的了解,他们完全不了解。
我们帮药监局把数据迁移到了阿里云上,很多事情突然就找到了解决的新方式。
药监局做了一个试点,医疗保险的报销应该将对应使用的药品二维码扫描一下与之前的购买数据相对应,结果一下发现骗保的金额比假药的金额还大。
现在他们通过阿里云的技术,基于之前沉淀的数据又开始在石家庄做另一个试点。
3. 交通 大家都知道12306抢票特别麻烦,阿里巴巴也帮12306做过很多事情,这么大量级的数据冲击对铁道部的技术是一个极大的挑战,每年总是有很多人抱怨延迟和卡顿。
今年阿里巴巴帮助铁道部对12306做了改进,我们看看能不能有所改观。
12306卖全国所有的火车票,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12308
12308是想要卖全国所有的长途汽车票,实际上这是一个民营企业自己在做的事,当然名字听起来挺山寨的。
根据目前的统计,每卖出一张火车票,就要卖出10张长途汽车票。
但是目前国内并没有一个能够统一购买全国各地长途汽车票的网站。
12308就是想做这样一件事情。
目前他已经接入了全国三百多个城市的售票数据,实现了80多个城市的销售。
2015年他的目标是实现覆盖全国300多个城市的销售,让我们拭目以待。
掌握了全国交通运输的数据是极其有价值的,这个数据很多时候连政府部门都不一定完全掌握,而这些数据可以在将来发挥出巨大的用途。
4. 金融 大家都知道余额宝。
实际上余额宝当时做的时候阿里巴巴并没有想到这个产品会有这样的量级。
选择天弘基金做为余额宝的合作对象时,天弘基金在基金中的排名在50名以外,是一家非常靠后的基金公司。
结果余额宝一推出,三个月就有了500万用户,这个增长速度当时天弘基金完全没法想象,并且此后增长速度一直保持一个高增长的趋势。
按照当时天弘基金的系统,完全没法承载这个量级的用户数。
在升级了两次服务器和系统后,天弘基金最终决定将系统迁移到阿里云上。
迁移之后到现在,余额宝一共有了1.49亿用户,差不多每9个人就有一个用户在使用余额宝。
互联网女王Mary Meeker的报告中,天弘基金已经成为了全球第四大的货币基金,从2013年推出余额宝到现在一年半的时间,天弘基金从一个默默无名的小基金公司成为全球第四大货币基金,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在有了这么多的用户数后,余额宝上面已经沉淀了非常多的用户数据。
虽然现在由于银行的限制,余额宝上面的企业存款增速已经逐渐减慢,但是个人用户数还是一直在维持增长的。
可以说,余额宝是全中国最了解民众收入和消费水平的,因为他们每个月收到工资后都会把部分钱存到余额宝上来,而且也在使用余额宝进行消费。
现在很多监管机关,包括人行、银监会、证监会经常来阿里巴巴做调研,这些数据的重要性都是不言而喻的。
二、蚂蚁金服:蚂蚁金服是从为了获取数据而去拿金融牌照,而不是单纯为了做金控公司去拿金融牌照演讲人:彭蕾蚂蚁金服CEO1. 余额宝及“互联网金融”称呼的由来最开始淘宝建立的时候,由于当时的信用体系和网上支付手段落后,支付宝的结算是通过用户将汇款单传真至支付宝,由阿里巴巴的财务部和对应订单核算后,再通知卖家发货。
在当时无论是系统还是流程都完全无法与现在比拟。
如果现在还在采用当时的结算方式,双十一每分钟79万笔交易,对阿里巴巴来讲是完全无法想象的。
发展到后来,支付宝上面沉淀了很多买家和卖家的资金,买家和卖家都没法享受到存款的收益,但是支付宝却可以享受到这部分备付金放在银行的利息。
出于让用户享受到这些资金的沉淀收益的目的,支付宝开始寻找匹配的产品来承接,所以最后选择了货币基金,既能够满足流动性要求,也能够让用户享受到较高的收益。
阿里巴巴当时推出的时点是带有一定运气的,正好赶上了钱荒,并且在支付宝庞大的用户基数上,余额宝用户的量级以我们自己也想象不到的速度开始疯狂增长。
从那以后,业界也开始称呼我们为互联网金融。
2. 蚂蚁金服的现状蚂蚁金服目前涉及的主要业务包括了支付业务、保险、小微银行、贷款、基金业务,这些业务都得到了监管机关的很大支持。
支付宝一直和央行保持着良好的沟通和交流,众安保险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完全网上运营的保险公司,小贷业务及其他普惠金融产品(招财宝)得到了银监会的大力支持,而余额宝更是与证监会的金融创新支持离不开。
蚂蚁金服已经拥有了大量的用户和数据,而金融业务的保密性和对实体经济的重要性又很高,因此我们的原则就是稳妥创新,拥抱监管。
蚂蚁金服现在在做的一个主要的事情,就是将我们的系统向央行、向监管开放,让监管能够直接接入我们的系统,实现对蚂蚁金服业务的实时了解。
互联网是瞬息万变的,监管要求我们提交数据或让他们调研,蚂蚁金服没有问题,但是等到数据打印下来放到他们的桌上,其实早已经过时了,情况可能已经完全不是那样了。
开放我们的系统,让监管可以实时监测,既有利于监管实时了解蚂蚁金服的情况,也是蚂蚁金服践行拥抱监管的承诺。
蚂蚁金服的价值体现在哪里呢
我们拥有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对我们向客户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金融产品服务都是非常有用的。
个人用户通过支付宝、余额宝、招财宝等产品的使用,我们就了解了他的收入水平、投资风险偏好、购买偏好,这些数据到现在已经沉淀了10年,我们能够实现对用户的精准分析和产品推送。
企业用户(特别是在阿里巴巴、淘宝等平台上的用户)的过往销售情况,现金流水平,企业经营现状我们一目了然,因此他一提出贷款需求,蚂蚁金服三分钟就能够分析并告知用户我们能不能给他贷款,能给他贷多少。
这个速度是现在的银行完全没法跟上的。
因此,数据是我们的核心,为了更好的使用这些数据,我们决定成立了蚂蚁金服,并且根据对这些数据的使用需求我们去申请了相应的金融牌照,包括保险、银行、小贷等等,而不是单纯为了做一个金控集团去申请这些金融牌照,出发点的不同,决定了以后我们道路的不同。
另外,我们也注意到另外一个情况。
之前很多挺好的企业或店铺,都在淘宝上面开店做股权众筹,因为从当前的法律来看涉及到了非法集资的风险,我们陆续对这些店铺都进行了关停。
但是,股权融资的需求是客观存在的,而且也是监管推动多层次资本市场一直在强调的。
天猫从创立到现在,这个平台上面原创发展起来的上市公司及正在排队的拟上市公司已经有几十家,这个成长是非常可观的。
而这个平台上面大量的优质小企业,也存在着大量的股权融资需求和未来的成长可能。
因此,我们也正在密切关注着股权众筹融资领域的发展,并且希望能够和证监会保持畅通的沟通和联系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