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篇关于农民工进城给农民带来的好处的演讲稿
由于科技的发展,城市里的生活水平太高,导致了农村的生活水平跟不上城市的生活节奏,于是许多农民工为了求生存便纷纷进城找工作,许多人对此持反对态度,可我却不这么认为。
一方面,农民工进城可以改善农村的生活水平,让农民工的家人生活得更好,还可以让乡下的孩子有接受教育的条件,并且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那将来祖国就会有更多的人才,那我们的祖国也会有更美好的未来和无限发展的可能;而另一方面,农民工进城由于知识的差异以及文化的局限,所以他们只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体力活,而不能做一些舒适的工作,这刚好弥补了城市里劳动力不足的缺陷。
所以我认为农民工进城是一件好事,而且这件事有百利而无一害
我认为农民工应当和城市里的居民和谐相处,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为祖国做出更大贡献。
为农民工进城这件事谱写辉煌的历史
谁能帮我写 我是农民工的儿子 演讲稿
龙腾,洞满春晖;青山环抱,碧树绕行;挺拔,红花掩映幢幢漂亮别致的洋山傍水,随处可见;一条条整洁宽敞的水泥公路纵横交错,穿梭其间;一片片整齐划一的稻田在清风催动下,碧浪翻滚,连绵不绝;一间间池塘星罗棋布,点缀其间;一群群孩童或抓鱼戏水,或追跑玩耍,自得其乐;一阵阵欢声笑语不时自洋楼、山林、稻田中传出,随风飘荡……这难道是以前那个闭塞、贫穷、落后的xx村吗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慷而慨
不错,这就是xx,发展的xx、和谐的xx、充满希望的xx
是什么促使它在短短数年内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呢
我想,这得益于党的政策,得益于领导班子的有力措施,得益于人民群众的团结奋进。
首先,注重发挥村民主体作用,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夯实农村基础。
要致富,先修路。
针对我村道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现状,我们采取由村民自筹资金,交村上统一组织施工的办法,完善路基27公里,硬化路面25公里。
同时,我们积极发动群众捐资投劳,掀起了两次大修水利热潮,基本完成标准渠道硬化工程。
让禾苗的成长更茁壮,让村民的出行更方便,让经济的发展更快速,让xx的天空更蔚蓝。
其次,结合改厕改灶,搞好环境整治,改变村容村貌。
我们本着为村民着想的宗旨,要求村民只要自己挖好池,其他费用均由村上负责,为村民免除了繁杂的手续,减轻了负担,大大提高了村民改厕改灶的积极性。
到去年底,所有无害化厕所和沼气池已全部验收合格,改厕工作进入全县先进行列,配合xx独有的自然资源,为大家提供了一个整洁的家园,为游客带来了一个天然的氧吧,为归家的打工者营造了一个温馨的港湾。
第三、保护生态环境,选准主导产业,广开产业发展门路。
xx,传说为龙的住所而得名,刘禹锡曾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可见,这是一块神奇的土地。
所以,我们充分利用优美的生态环境,依托两个佛教古寺的独特优势,一手抓环境保护,一手抓招商引资,选准主导产业,引进了120亩农家乐、开发了龙云养鸽场、xx综合养殖基地、xx竹制品加工厂,他们的加入使得这个村落朝气蓬勃、蒸蒸日上。
第四、浓厚文化氛围,丰富业余生活,共创和谐乡风。
龙飞九天排云上,洞洒春晖带雨来。
您相信这是xx人的信手拈来吗
为树立健康向上的村风和民风,我们成立了xx村诗联,出版了三期《新村之歌》,开设了图书馆,成立了腰鼓队,丰富了村民的业余生活,办起了敬老院,做到老有所养;完善了老干、关协活动室,做到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组织了党员干部外出参观学习,相互交流工作经验,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能力,形成了由党员干部带动普通民众、先富带动后富的模式,引导村民走富裕路,做文明人,在全村形成了一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互助氛围。
使xx的经济文化生活沿着和谐正确积极的道路阔步前进。
回首过去,我们的新农村建设成就喜人,让一块贫瘠的土地开出了希望的花朵,让一个贫穷的村庄结出了胜利的果实,让每一个xx人都奔跑在阳光下。
展望未来,我们有决心克服前进道路上的种种困难,我们有信心迎接建设事业上的种种挑战,有了政策的保障、有了政府的领导,有了人民的努力,相信,和谐xx的发展将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让我们心手相牵、心心相连,共奏建设凯歌、共谱和谐乐章
800字名人事迹(演讲稿)
周公妙答一位西方记者问周总理:“请问总理先生,现在的中国有没有妓女
”不少人纳闷:怎么提这种问题
大家都关注周总理怎样回答。
周总理肯定地说:“有
” 全场哗然,议论纷纷。
周总理看出了大家的疑惑,补充说了一句:“中国的妓女在我国台湾省。
”顿时掌声雷动。
——这位记者的提问是非常阴毒的,他设计了一个圈套给周总理钻。
中国解放以后封闭了内地所有的妓院,原来的妓女经过改造都已经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这位记者想:问“中国有没有妓女”这个问题,你周恩来一定会说“没有”。
一旦你真的这样回答了,就中了他的圈套,他会紧接着说“台湾有妓女”,这个时候你总不能说“台湾不是中国的领土”。
这个提问的阴毒就在这里。
当然周总理一眼就看穿了他的伎俩,这样回答既识破了分裂中国领土的险恶用心,也反衬出大陆良好的社会风气和台湾的对比。
哎呀,周总理考虑问题周密细致,同时又那么快速反应,你不佩服他也难啊
子产不毁乡校有人问子产为什么不毁乡校,他说:“农民工作完后就来这议论政治,我们根据他们的话改进,我把他们的哈当作治国良药。
”子产是个能倾听他人意见的人,他知道国家靠人民立足,善于发现本质,现在这种人少了。
贝多芬与歌德的差别有次他们两个在散步,见到皇族来了,歌德马上脱帽哈腰路旁,而贝多芬却直接上去了,很多皇族都对他表示尊敬,为了好玩,贝多芬还特意指了他。
这事看出贝多芬蔑视高层贵族,不太注重礼节,行为不受礼教约束,只有这样性格的人才能成为旷世奇才。
真实要求太高啦 悬赏分还那么少 有谁回答啊 咳 只有本姑娘可怜你哟!1华罗庚我国著名大数学家华罗庚同志的成功就得益于他的坎坷经历。
1924年金坛中学初中毕业,但因家境不好,读完初中后,便不得不退学去当店员。
18岁时患伤寒病,造成左腿残疾。
1930年后在任教。
1936年赴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习。
1938年回国后任教授。
1946年赴美国,任普林斯顿数学研究所研究员、和伊利诺斯大学教授,1950年回国。
历任教授,等.2高尔基他的父亲是木匠。
早年丧父,寄居在经营小染坊的外祖父家。
11岁开始独立谋生,其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旧社会的底层度过的。
高尔基早年的不平凡的经历在他著名的自传体三部曲中作了生动的记述。
人间的苦难,生活的辛酸,磨练了他的斗志;他在繁重劳动之余,勤奋自学不息。
对社会底层人民痛苦生活的体验和深切了解成为他创作中永不枯竭的源泉。
3武则天武则天从小性格强直,不习女红,唯喜读书,故知书达礼,深谙政事。
童年时代,曾随父母遍游名山大川,阅历深厚,培养了她的眼界和才干。
4居里夫人在镭提炼成功以后,有人劝居里夫人向政府申请专利权,垄断镭的制造以此发大财。
居里夫人对此说:“那是违背科学精神的,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应该公开发表,别人要研制,不应受到任何限制”。
“何况镭是对病人有好处的,我们不应当借此来谋利”。
居里夫妇还把得到的诺贝尔奖金,大量地赠送别人。
5李白 他自幼聪明但贪玩,在寺庙读书,本是一顽劣之孩童。
后因在途中偶遇一老妇在那磨一铁棒,并在与之交谈中明白一道理:“只有功夫深,铁锄磨成针”这个道理,并成为一个有名望的诗人。
6林肯 在逆境中,林肯不屈不挠,忍辱负重,副食美利坚民族向着恢复国家统一和解放黑奴的伟大目标稳步前进。
在胜利之时,他从不居功自傲,而是始终保持着谦虚质朴,宽厚仁慈的平民本色,以维护联邦大业和民族国家的长远利益为已任。
最终他功成身亡,成为正义事业的伟大殉道者。
7郑成功郑成功原名郑森,是明朝名将郑芝龙的儿子,出生在日本,所以擅长海战。
因为被明皇赐姓“朱”赐名“成功”,所以人称“国姓爷”,他保明抗清失败后没有根据地,被逼攻台作退守之地。
攻台之战他巧借大雾和涨潮击败荷兰侵略者,收复台湾。
成就了民族英雄。
8但丁1315年,佛罗伦萨被军人掌权,宣布如果但丁肯付罚金,并于头上撒灰,颈下挂刀,游街一周就可免罪返国。
但丁回信说:“这种方法不是我返国的路
要是损害了我但丁的名誉,那么我决不再踏上佛罗伦萨的土地
难道我在别处就不能享受日月星辰的光明吗
难道我不向佛罗伦萨市民卑躬屈膝,我就不能接触宝贵的真理吗
可以确定的是,我不愁没有面包吃
”9花木兰隋代人,花木兰是河南省商丘市虞城营郭镇周庄村人。
隋恭帝义宁年间,突厥犯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疆场一十二载,屡建功勋,无人发现她是女子,回朝后,封为尚书。
唐代追封为孝烈将军,设祠纪念。
10雨果法国伟大作家雨果,把他的书稿寄给一个出版商后,隔了一段时间没有消息,便写了一封信给编辑部,信上只写了一个“
”,那个出版商的回信也只有一个“
”,意思是说这将是一部惊世之作,可以出版。
这恐怕是世界上最短的信了。
11刘备火烧博望坡 曹操攻打新野 刘表派刘备迎击 刘备博望坡烧了自己的粮屯然后假装逃跑 夏侯敦紧追不舍 被刘备的伏兵所破 注意 火烧博望坡是刘备干的 不是诸葛亮干的 而且比里诸葛亮干的还漂亮 12普希金俄国著名文人普希金在成名以前,有一次参加了一个舞会。
他在舞会中看到一个非常漂亮的贵族小姐,禁不住上前去打算请她跳舞。
漂亮的贵族小姐看到这个当年名不见经传的年轻普希金时,傲慢的拒绝了他的邀请,对他说:‘对不起,我是不跟小孩跳舞的
’普希金对这突如其来的无礼,笑着对贵族小姐说:‘ 哦。
。
。
非常抱歉,我不知道你已经怀了小孩,那我邀请别人好了
’说完,很有礼貌的走了。
我只能为你提供这些了 你应该满足吧 这个问题可一直无人问津哦 快把分给我吧
求名人故事的演讲稿。
急
急
八岁的高斯了数学定理 德国著名大科学家(1777~1855)出一个贫穷的家庭。
高斯在还不会讲话就自计算,在三岁时有一天晚上他看着父亲在算工钱时,还纠正父亲计算的错误。
长大后他成为当代最杰出的天文学家、数学家。
他在物理的电磁学方面有一些贡献,现在电磁学的一个单位就是用他的名字命名。
数学家们则称呼他为“数学王子”。
他八岁时进入乡村小学读书。
教数学的老师是一个从城里来的人,觉得在一个穷乡僻壤教几个小猢狲读书,真是大材小用。
而他又有些偏见:穷人的孩子天生都是笨蛋,教这些蠢笨的孩子念书不必认真,如果有机会还应该处罚他们,使自己在这枯燥的生活里添一些乐趣。
这一天正是数学教师情绪低落的一天。
同学们看到老师那抑郁的脸孔,心里畏缩起来,知道老师又会在今天捉这些学生处罚了。
“你们今天替我算从1加2加3一直到100的和。
谁算不出来就罚他不能回家吃午饭。
”老师讲了这句话后就一言不发的拿起一本小说坐在椅子上看去了。
教室里的小朋友们拿起石板开始计算:“1加2等于3,3加3等于6,6加4等于10……”一些小朋友加到一个数后就擦掉石板上的结果,再加下去,数越来越大,很不好算。
有些孩子的小脸孔涨红了,有些手心、额上渗出了汗来。
还不到半个小时,小高斯拿起了他的石板走上前去。
“老师,答案是不是这样
” 老师头也不抬,挥着那肥厚的手,说:“去,回去再算
错了。
”他想不可能这么快就会有答案了。
可是高斯却站着不动,把石板伸向老师面前:“老师
我想这个答案是对的。
” 数学老师本来想怒吼起来,可是一看石板上整整齐齐写了这样的数:5050,他惊奇起来,因为他自己曾经算过,得到的数也是5050,这个8岁的小鬼怎么这样快就得到了这个数值呢
高斯解释他发现的一个方法,这个方法就是古时希腊人和中国人用来计算级数1+2+3+…+n的方法。
高斯的发现使老师觉得羞愧,觉得自己以前目空一切和轻视穷人家的孩子的观点是不对的。
他以后也认真教起书来,并且还常从城里买些数学书自己进修并借给高斯看。
在他的鼓励下,高斯以后便在数学上作了一些重要的研究了。
小欧拉智改羊圈 欧拉是数学史上著名的数学家,他在数论、几何学、天文数学、微积分等好几个数学的分支领域中都取得了出色的成就。
不过,这个大数学家在孩提时代却一点也不讨老师的喜欢,他是一个被学校除了名的小学生。
事情是因为星星而引起的。
当时,小欧拉在一个教会学校里读书。
有一次,他向老师提问,天上有多少颗星星。
老师是个神学的信徒,他不知道天上究竟有多少颗星,圣经上也没有回答过。
其实,天上的星星数不清,是无限的。
我们的肉眼可见的星星也有几千颗。
这个老师不懂装懂,回答欧拉说:天有有多少颗星星,这无关紧要,只要知道天上的星星是上帝镶嵌上去的就够了。
欧拉感到很奇怪:天那么大,那么高,地上没有扶梯,上帝是怎么把星星一颗一颗镶嵌到一在幕上的呢
上帝亲自把它们一颗一颗地放在天幕,他为什么忘记了星星的数目呢
上帝会不会太粗心了呢
他向老师提出了心中的疑问,老师又一次被问住了,涨红了脸,不知如何回答才好。
老师的心中顿时升起一股怒气,这不仅是因为一个才上学的孩子向老师问出了这样的问题,使老师下不了台,更主要的是,老师把上帝看得高于一切。
小欧拉居然责怪上帝为什么没有记住星星的数目,言外之意是对万能的上帝提出了怀疑。
在老师的心目中,这可是个严重的问题。
在欧拉的年代,对上帝是绝对不能怀疑的,人们只能做思想的奴隶,绝对不允许自由思考。
小欧拉没有与教会、与上帝保持一致,老师就让他离开学校回家。
但是,在小欧拉心中,上帝神圣的光环消失了。
他想,上帝是个窝囊废,他怎么连天上的星星也记不住
他又想,上帝是个独裁者,连提出问题都成了罪。
他又想,上帝也许是个别人编造出来的家伙,根本就不存在。
回家后无事,他就帮助爸爸放羊,成了一个牧童。
他一面放羊,一面读书。
他读的书中,有不少数学书。
爸爸的羊群渐渐增多了,达到了100只。
原来的羊圈有点小了,爸爸决定建造一个新的羊圈。
他用尺量出了一块长方形的土地,长40米,宽15米,他一算,面积正好是600平方米,平均每一头羊占地6平方米。
正打算动工的时候,他发现他的材料只够围100米的篱笆,不够用。
若要围成长40米,宽15米的羊圈,其周长将是110米(15+15+40+40=110)父亲感到很为难,若要按原计划建造,就要再添10米长的材料;要是缩小面积,每头羊的面积就会小于6平方米。
小欧拉却向父亲说,不用缩小羊圈,也不用担心每头羊的领地会小于原来的计划。
他有办法。
父亲不相信小欧拉会有办法,听了没有理他。
小欧拉急了,大声说,只有稍稍移动一下羊圈的桩子就行了。
父亲听了直摇头,心想:世界上哪有这样便宜的事情
但是,小欧拉却坚持说,他一定能两全齐美。
父亲终于同意让儿子试试看。
小欧拉见父亲同意了,站起身来,跑到准备动工的羊圈旁。
他以一个木桩为中心,将原来的40米边长截短,缩短到25米。
父亲着急了,说:那怎么成呢
那怎么成呢
这个羊圈太小了,太小了。
小欧拉也不回答,跑到另一条边上,将原来15米的边长延长,又增加了10米,变成了25米。
经这样一改,原来计划中的羊圈变成了一个25米边长的正方形。
然后,小欧拉很自信地对爸爸说:现在,篱笆也够了,面积也够了。
父亲照着小欧拉设计的羊圈扎上了篱笆,100米长的篱笆真的够了,不多不少,全部用光。
面积也足够了,而且还稍稍大了一些。
父亲心里感到非常高兴。
孩子比自己聪明,真会动脑筋,将来一定大有出息。
父亲感到,让这么聪明的孩子放羊实在是及可惜了。
后来,他想办法让小欧拉认识了一个大数学家伯努利。
通过这位数学家的推荐,1720年,小欧拉成了巴塞尔大学的大学生。
这一年,小欧拉13岁,是这所大学最年轻的大学生。
报效祖国宏愿------ 华罗庚的故事 同学们都知道,华罗庚是一位靠自学成才的世界一流的数学家。
他仅有初中文凭,因一篇论文在《科学》杂志上发表,得到数学家熊庆来的赏识,从此华罗庚北上清华园,开始了他的数学生涯。
1936年,经熊庆来教授推荐,华罗庚前往英国,留学剑桥。
20世纪声名显赫的数学家哈代,早就听说华罗庚很有才气,他说:“你可以在两年之内获得博士学位。
”可是华罗庚却说:“我不想获得博士学位,我只要求做一个访问者。
”“我来剑桥是求学问的,不是为了学位。
”两年中,他集中精力研究堆垒素数论,并就华林问题、他利问题、奇数哥德巴赫问题发表18篇论文,得出了著名的“华氏定理”,向全世界显示了中国数学家出众的智慧与能力。
1946年,华罗庚应邀去美国讲学,并被伊利诺大学高薪聘为终身教授,他的家属也随同到美国定居,有洋房和汽车,生活十分优裕。
当时,不少人认为华罗庚是不会回来了。
新中国的诞生,牵动着热爱祖国的华罗庚的心。
1950年,他毅然放弃在美国的优裕生活,回到了祖国,而且还给留美的中国学生写了一封公开信,动员大家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
他在信中坦露出了一颗爱中华的赤子之心:“朋友们
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
归去来兮……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虽然数学没有国界,但数学家却有自己的祖国。
华罗庚从海外归来,受到党和人民的热烈欢迎,他回到清华园,被委任为数学系主任,不久又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
从此,开始了他数学研究真正的黄金时期。
他不但连续做出了令世界瞩目的突出成绩,同时满腔热情地关心、培养了一大批数学人才。
为摘取数学王冠上的明珠,为应用数学研究、试验和推广,他倾注了大量心血。
据不完全统计,数十年间,华罗庚共发表了152篇重要的数学论文,出版了9部数学著作、11本数学科普著作。
他还被选为科学院的国外院士和第三世界科学家的院士。
从初中毕业到人民数学家,华罗庚走过了一条曲折而辉煌的人生道路,为祖国争得了极大的荣誉。
阿基米德(约公元前287~212年) ——希腊物理学家、数学家。
阿基米德的父亲是一位天文学家和数学家,他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特别喜爱数学。
有一次,国王请他去测定金匠刚刚为其做好的王冠是纯金的还是掺有银子的混合物,并且告诫他不得毁坏王冠。
起初,阿基米德茫然不知所措。
直到有一天,当自己泡大一满盆洗 澡水里时,溢出水量的体积等于他身体浸入水中的那部分体积。
那么,如果把王冠浸入水中 ,根据水面上升的情况算出王冠的体积与等重量金子的体积相等,就说明王冠是纯金的;假如掺有银子的话,王冠的体积就会大一些。
他兴奋地从浴盆中跃出,全身赤条条地奔向皇宫,大喊着:我找到了
找到了
他为此而发明了 浮力原理。
除此之外,他还发现了著名的杠杆原理。
伴随着这一发明,还产生了一句众所周知的名言:只要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
在阿基米德的老年岁月里,他的祖国与罗马发生战争,当他住的城市遭劫掠时,阿基米德还专心地研究他在沙地上画的几何图形,凶残的罗马士兵刺倒了这位75岁的老人,伟大的科学家扑倒在鲜血染红了的几何图形上…… 阿基米德死后,人们整理出版了《阿基米德遗著全集》,以永远缅怀这位科学巨匠的伟大业绩。
牛顿(1642~1727) 牛顿英国物理学家、数学家。
曾任英国皇家学会会长。
牛顿是举世公认的、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他的幼年充满了辛酸,在他出生前3个月父亲便去世了,之后母亲改嫁,他是由外祖母抚养成人的。
23毕业于著名的剑桥大学后留校工作。
后因逃避伦敦流行的鼠疫来到母亲的农场里。
在这里,他被一个常人熟视无睹的现象吸引住了。
有一次,他看到一个熟透了的苹果落在地上,便开始思索为什么苹果会垂直落在地上,而不是飞到天上去呢
一定是有一种力在拉它,那么这种将苹果往下拉的力会不会控制月球
他就是通过这个看起来十分简单的现象,发现了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
这个定律的巨大作用,很快就显示了出来。
它解释了当时所知道的天体的一切运动。
同时,牛顿又完成了一项重要的光学实验,从而证明了白光是由以赤、橙、黄、绿、青、蓝、紫的顺序排列的合成光。
1687年,牛顿出版了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科学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在这里,他钻研了伽利略的理论,并归纳出著名的运动三大定律。
除此之外,他发现的二项式定理,在数学界也有一席之地。
1704年,出版《光学》一书,总结了他对光学研究的成果。
牛顿61岁那年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此后年年连任直至逝世。
作为举世公认的、最卓越的科学巨匠,他仍谦逊地说:“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
”1727年3月20日,84岁的牛顿逝世了。
作为有功于国家的伟人,他被葬在了英国国家公墓,受到世人的瞻仰。
欧拉(1707~1783) 欧拉瑞士数学家,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欧拉从小着迷数学,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数学天才。
他13岁便成为著名的巴塞尔大学的学生,16岁获硕士学位,23岁就晋升为教授。
1727年,他应邀去俄国圣彼得堡科学院工作。
过度的劳累,致使他双目失明。
但是,这并没有影响他的工作 。
欧拉具有惊人的记忆力。
氢说,1771年圣彼德堡的一场大火,把他的大量藏书和手稿化为灰烬。
他就凭着惊人的记忆,口授发表了论文400多篇、论著多部。
欧拉这们18世纪数学巨星,在微积分、微分方程、几何、数论、变分学等 领域都作出了巨大贡献,从而确定了他作为变分法的奠基人、复变函数先驱者的地位。
同时,他还是一位出色的科普作家,他发表的科普读物,在长达90年内不断重印。
欧拉是古往今来最多产的数学家,据说他留下的宝贵的文化遗产够当时的圣彼得堡所有的印刷机同时忙上几年。
欧拉作为历史上对数学贡献最大的四位数学家之一(另外三位是阿基米德、牛顿、高斯),被誉为数学界的莎士比亚。
高斯(1777~1855) 高斯是德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高斯是一个农民的儿子,幼年时,他在数学方面就显示出了非凡的才华。
3岁能纠正父亲计算中的错误;10岁便独立发现了算术级数的求和公式;11岁发现了二项式定理。
少年高斯的聪颖早慧,得到了很有名望的布瑞克公爵的垂青与资助,使他得以不断深造。
19岁的高斯在进大学不久,就发明了只用圆规和直尺作出正17边形的方法,解决了两千年来悬而未决的几何难题。
1801年,他发表的<<算术研究>>,阐述了数论和高等代数的某些问题。
他对超几何级数、复变函数、统计数学、椭圆函数论都有重大贡献。
作为一个物理学家,他与威廉.韦伯合作研究电磁学,并发明了电极。
为了进行实验,高斯还发明了双线磁力计,这是他对电磁学问题研究的一个很有实际意义的成果。
高斯30岁时担任了德国著名高等学府天文台台长,并一直在天文台工作到逝世。
他平生还喜欢文学和语言学,懂得十几门外语。
他一生共发表323篇(种)著作,提出了404项科学创见,完成了4项重要发明。
高斯去世后,人们在他出生的城市竖起了他的雕像。
为了纪念他发现做出17边形的方法,雕像的底座修成17边形。
世人公认他是一位和牛顿、阿基米德、欧拉齐名的数学家。
祖冲之(429~500) 中国南北朝时代南朝数学家、天文学家、物理学家。
范阳遒(今河北涞水)人 祖冲之(429-500)的祖父名叫祖昌,在宋朝做了一个管理朝廷建筑的长官。
祖冲之长在这样的家庭里,从小就读了不少书,人家都称赞他是个博学的青年。
他特别爱好研究数学,也喜欢研究天文历法,经常观测太阳和星球运行的情况,并且做了详细记录。
宋孝武帝听到他的名气,派他到一个专门研究学术的官署“华林学省”工作。
他对做官并没有兴趣,但是在那里,可以更加专心研究数学、天文了。
我国历代都有研究天文的官,并且根据研究天文的结果来制定历法。
到了宋朝的时候,历法已经有很大进步,但是祖冲之认为还不够精确。
他根据他长期观察的结果,创制出一部新的历法,叫做“大明历”(“大明”是宋孝武帝的年号)。
这种历法测定的每一回归年(也就是两年冬至点之间的时间)的天数,跟现代科学测定的相差只有五十秒;测定月亮环行一周的天数,跟现代科学测定的相差不到一秒,可见它的精确程度了。
公元462年,祖冲之请求宋孝武帝颁布新历,孝武帝召集大臣商议。
那时候,有一个皇帝宠幸的大臣戴法兴出来反对,认为祖冲之擅自改变古历,是离经叛道的行为。
祖冲之当场用他研究的数据回驳了戴法兴。
戴法兴依仗皇帝宠幸他,蛮横地说:“历法是古人制定的,后代的人不应该改动。
”祖冲之一点也不害怕。
他严肃地说:“你如果有事实根据,就只管拿出来辩论。
不要拿空话吓唬人嘛。
”宋孝武帝想帮助戴法兴,找了一些懂得历法的人跟祖冲之辩论,也一个个被祖冲之驳倒了。
但是宋孝武帝还是不肯颁布新历。
直到祖冲之死了十年之后,他创制的大明历才得到推行。
尽管当时社会十分动乱不安,但是祖冲之还是孜孜不倦地研究科学。
他更大的成就是在数学方面。
他曾经对古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作了注释,又编写一本《缀术》。
他的最杰出贡献是求得相当精确的圆周率。
经过长期的艰苦研究,他计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成为世界上最早把圆周率数值推算到七位数字以上的科学家。
祖冲之在科学发明上是个多面手,他造过一种指南车,随便车子怎样转弯,车上的铜人总是指着南方;他又造过“千里船”,在新亭江(在今南京市西南)上试航过,一天可以航行一百多里。
他还利用水力转动石磨,舂米碾谷子,叫做“水碓磨”。
祖冲之晚年的时候,掌握宋朝禁卫军的萧道成灭了宋朝。
华罗庚(1910~1985) 中国数学家、数学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江苏金坛人。
华罗庚的父亲是经营杂货店的小业主,由于经营惨淡,家境每况愈下,致使上中学不久的华罗庚辍学,当了杂货店的记账员。
在繁琐、单调的劳作中,他并没有放弃最大的嗜好---数学研究。
正在他发奋自学时,灾难从天而降---他染上了可怕的伤寒症,被医生判了“死刑”。
然而,他竟然奇迹般地活了过来,但左腿却落下了终生残疾。
他常挂在嘴边的是这样一句话:“所谓天才,就是靠坚持不断的努力。
”这位没有大学文凭的数学家,凭着坚持不懈的努力,刻苦自学,于1930年,以《苏家驹之代数五次方程式不能成立的理由》的论文,而使中国数学界刮目相看。
后被熊庆来教授推荐到清华大学数学系任助教 。
在这里,他得益于熊庆来、杨武之的指导,学术上得以长足进步,并逐渐树立起他在世界数学界的地位。
1948年应美国一所大学骋请任教。
新中国成立后,他毅然放弃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携妻儿回国,担任清华大学数学系教授,后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
他十分重视和倡导把数学理论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并亲自组织和推广“优选法”、“统筹法”,使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显示出了巨大的威力。
他一生勤奋耕耘,共发表200余篇学术论文、10部专著。
作为数学教育家,他培养出陈景润、王元、陆启铿等一批优秀的数学家,并形成了中国数学学派,有的人已成为世界级的数学家。
1985年6月12日,华罗庚在日本讲学时,因突发心肌梗塞而去世,终年75岁。
一生以“最大希望就是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自勉的华罗庚,将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
陈景润(1933~1966) 中国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福建闽候人。
陈景润出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庭,上有哥姐、下有弟妹,排行第三。
因为家里孩子多,父亲收入微薄,家庭生活非常拮据。
因此,陈景润一出生便似乎成为父母的累赘,一个自认为是不爱欢迎的人。
上学后,由于瘦小体弱,常受人欺负。
这种特殊的生活境况,把他塑造成了一个极为内向、不善言谈的人,加上对数学的痴恋,更使他养成了独来独往、独自闭门思考的习惯,因此竟被别人认为是一个 “怪人”。
陈景润毕生后选择研究数学这条异常艰辛的人生道路,与沈元教授有关。
在他那里,陈景润第一次知道了哥德巴赫猜想,也就是从那里,陈景润第一刻起,他就立志去摘取那颗数学皇冠上的明珠。
1953年,他毕业于厦门大学,留校在图书馆工作,但始终没有忘记哥德巴赫猜想,他把数学论文寄给华罗庚教授,华罗庚阅后非常赏识他的才华,把他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当实习研究员,从此便有幸在华罗庚的指导下,向哥德巴赫猜想进军。
1966年5月,一颗耀眼的新星闪烁于全球数学界的上空------陈景润宣布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1972年2月,他完成了对1+2证明的修改。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外国数学家在证明1+3时用了大型高速计算机,而陈景润却完全靠纸、笔和头颅。
如果这令人费解的话,那么他单为简化1+2这一证明就用去的6麻袋稿纸,则足以说明问题了。
1973年,他发表的著名的陈氏定理,被誉为筛法的光辉顶点。
对于陈景润的成就,一位著名的外国数学家曾敬佩和感慨地誉:他移动了群山
诺伊曼 诺伊曼(1903~1957),美籍匈牙利数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
诺伊曼出生在一个犹太银行家的家庭,是位罕见的神童。
他8岁掌握微积分,12岁读懂《函数论》。
在他成长的道路上,曾有这样一段有趣的故事:1913年夏天,银行家马克斯先生登出一则启示,愿以10倍于一般教师的聘金,为11岁的长子诺伊曼聘请一位家庭教师。
尽管这诱人的启示,曾使许多人怦然心动,但终没有人敢去教导这样倾城皆知的神童……他在21岁获得物理-数学博士之后,开始了多学科的研究,先是数学、力学、物理学,又转到经济学、气象学,而后转向原子弹工程,最后,又致力于电子计算机的研究。
这一切,使他成为不折不扣的科学全才。
他的主要成就是数学研究。
他在高等数学的许多分支中都作出了重要贡献,其最卓越的工作 是开辟了数学的一个新分支------对策论。
1944年出版了他的杰出著作 《对策论与经济行为》。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作出重要贡献。
战后 ,运用他的数学才能指导制造大型电子计算机,被人们誉为电子计算机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