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翟鸿燊演讲稿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不耻下问》。
这个成语来源于《论语.公冶长》,敏而,不耻下问。
春秋时代,卫国有个大夫叫孔圉(音yu),虚心好学,为人正直。
当时社会有个习惯,在最高统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给他另起一个称号,叫谥(音shi)号。
按照这个习俗,孔圉死后,授于他的谥号为“文”,所以后来人们又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有些不服气,他认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于是就去问孔子:“老师,孔文子凭什么可以被称为‘文’呢
” 孔子回答:“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意思是说孔圉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
不耻下问的意思,就是说不以向地位、学问较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形容虚心好学。
我认为:不耻下问,不仅是一种学习方法,更是一种学习态度。
大家常常赞叹别人学术高深时,往往称他为有学问。
什么是学问
所谓“学问”,即不会就学,不懂就问。
只有不断地学习和求问,才能不断地丰富和 提高自己。
坚持学习固然重要,积极求问更属难能。
遇到问题时,既要向年长者去问,又要向年轻人去问;既应向资深的专家学者问,也要向普通劳动者问。
向比自己年轻或职位低的人请教是很不容易的。
那么,让我们看看被称为“万世师表”的孔圣人是怎么做的。
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人们都尊奉他为圣人。
然而孔子认为,无论什么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
孔子说“余非生而知之者”,有不懂的事情便求问于人。
一次,孔子去太庙参加鲁国国君祭祖的典礼,他一进太庙,就向人问这问那,几乎每一件事都问到了。
当时有人讥笑他说:谁说孔子是有学问的“圣人”,懂得礼仪
你看,他来到太庙,见什么人都要问,遇到什么事都要问。
孔子听到人们对他的议论,说道:我对于不明白的事,遇人必问,这恰恰是我要求知礼的表现
孔子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给我们做了非常好的榜样。
大科学家哥白尼从小喜欢“问”,导致他对科学的不懈追求。
我国气象、地理学家竺可桢,84岁高龄时,当他得知外孙女婿来到他家,便迫不及待地叫他讲授高能物理基本粒子的基本知识。
这种谦逊好学,不耻下问,甘拜人师,永不满足的精神,在一个大科学家身上的生动体现,正是他能走向人生光辉顶点的基本要素。
我们作为学生,学习是我们的任务,追求学问是我们的目标。
要做到不耻下问,虚心求问。
学习知识没有虚心求问的态度是不行的。
任何领域都有许多尚未被你了解的知识,任何人身上都有你可以学习的地方。
只要你虚心就可以发现你要学的东西,也只有你虚心才能学到你要学的东西。
所以,不耻下问要从虚心的治学态度开始。
我们要不耻下问,勤于求问。
聪明的人知道多问就会增长知识。
只有勤学、勤问,才能不断积累知识,不断更新知识,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适应时代的需要。
同学们:不耻下问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古至今都受到人们的赞颂。
学而知,问而广。
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的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
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知而好问然后能成才。
我们要提倡和发扬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
要获真知识,必得口常开,“遇事一问,必长一智”,问能者、智者、强者,也问不如己者,知识学问才能不断丰富提高。
“多问”与“勤学”的关系。
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希望我们所有的同学在今后的学习中都能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做学习的主人,在知识的天空自由翱翔
要一篇改变的演讲稿
心是人动的主宰,也是每个人的喜怒哀主宰,如果你想让自己的行为变得更义,那请你从改变自己的心开始;如果你想让自己的喜乐多一点,哀怒少一点,那也请你从改变自己的心开始。
佛门中常说一句话:“万法唯心,心能转境”说的是心的力量,改变命运的根本是改变自己的心。
虽然我们达不到他们那种幡动说成心动的境界,但是他们重视内心修养的思想很值得我们去学习。
记得国学大师翟鸿燊说过的一句话:“要成功必须先要会变态——改变自己的心态”为什么人与人有那么大的差别,我觉得不是身高的差别,不是体重的差别,也不是相貌的差别,而是心态的差别,当然潘安除外——他是靠帅吃饭的。
下面我要跟大家分享一个故事,也许在座的你们都听说过。
一个叫塞尔玛的年轻女子,陪伴丈夫驻扎在一个沙漠的陆军基地里。
丈夫奉命到沙漠里演习,她一个人留在陆军的小铁皮房子里,不仅炎热难熬,而且没有人谈天。
她太难过了,就写信给父母说要回家。
她父亲的回信只有两行字:“两个人从牢房的铁窗望出去,一个人看到了泥土,一个人看到了星星。
”塞尔玛把这封信读了许多遍,感到非常惭愧,决心在沙漠里寻找自己的星星。
她开始和当地人交朋友,研究那些引人入迷的仙人掌和各种沙漠动植物知识。
她观看沙漠的日出日落,还寻找海螺壳。
这些都是几万年前这沙漠还是海床时留下来的。
沙漠没有变,印第安人没有变,只是塞尔玛的念头和心态改变了。
这一念之差使塞尔玛变成了另一个人,原先痛苦的生活变成了一生中最有意义的冒险。
她为自己的新发现兴奋不已。
两年后,塞尔玛的《快乐的城堡》出版了,她从自己的“牢房”看到了星星,那是满天的繁星,只有用心才能看到。
可见生活大大的改变都是从心态小小的改变开始的。
下面我再想分享一个我成长的历程,虽然没有塞尔玛那样曲折动人,但是很真实。
我出生在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区里面,小时候玩的是原始的游戏,没有电脑,甚至连小霸王都没有。
父亲是个农民工,在外面打拼,也认识到这个社会要出人头地很难,他看到很多人通过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所以他相信了当时一句真理“读书可以改变命运”,他不仅自己信了,而且还想办法让我也信,当时我是被相信了,虽然还不知道什么是命运,也不知道我的命运跟别人的有什么差别。
后来我上初中、高中都很专心读书,专心得“一心只读教科书,两耳不闻窗外事”,有时候看到同学在一起聊得不亦乐乎,特别有女孩子在的时候,心里很是羡慕,然后是嫉妒。
当我又想到“读书改变命运”这句真理,觉得他们都可怜,心中的嫉妒瞬间化为得意一笑——其实他们根本不需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只需要维持自己的命运就行了,他们的命运本来就很好了,幸好当时我不知道,否则我就会少去一份得意。
我就怀着这种自大、排斥的心态,过完孤独但得意的初中和高中上了大学,我还让想以这种方式生活,但是大学重重袭来的挫折,让我一次一次怀疑自己的生存之道,记得大学刚来的时候,班上每个人都要自我介绍,但是我就懵了,以前我连在一个人面前自我介绍的经验都没有,何况面对班上黑压压几十号人,感觉压力很大,像世界末日来临一样,满脸的恐惧。
更悲催的是自我介绍还要介绍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我搜肠刮肚实在找不到一点爱好和特长,后来我说我喜欢读书,突然有个人问我喜欢读什么书,看得出来他是一个韩寒或者郭敬明或者玄幻小说的的爱好者,希望找个一个志同道合者,然后我回答:“我喜欢读教科书”,他很无语,没有再问了。
在军训的时候,我也是很纠结的,休息的时候,教官经常会有叫我们上来表演节目,由于无才无能,每次我上去的时候,都紧张的的说不出一句话,最后低头的回去了。
看到别人个个都能歌善舞的,心里很是羡慕,这次没有了嫉妒。
大一那段时间的我感觉非常自卑,毫无存在的意义,生活过的痛苦不堪。
在痛苦不堪中也慢慢的意识到高中的那一套生存之道已经不适用了,走出困境的办法就是改变,于是开始打开自己的心扉去接纳一些人和事,尝试一些以前没做过或常人没做过的事,于是慢慢的我接触了很多有思想的人,也静下心读过了很多经典的古文,最重要的是我发展一项自己的兴趣爱好——散打。
这些都对我人生有重大的意义。
如今的我相对以前变得更自信、更成熟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改善,今天能有这样的变化,我感到很庆幸,庆幸自己当初能做出这样的决定,走出封闭的自我,去实现真实的自我
所以当我们抱怨自己的背景不好,社会不公,人心险恶的时候,何不去改变自己的心态,换个心情去生活,你会发现,其实世界很美
励志演讲家
提高中文英文
可以读大家的演讲稿,都是不错的~~~安东尼罗宾、林伟贤、曾仕强、彭清一、唐骏、易中天、翟鸿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