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演讲稿
骄傲的曾国藩 奔奔曾经说过:“你对历史不感兴趣,所以历史对你不感兴趣。
”过去是现在的历史,现在是未来的历史。
过去的已经是历史,而历史一再重演。
所以历史存在的意义就是让活着的人思考如何把正在进行的历史故事演义得更加有趣。
我今天要讲的让“独服”的“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让蒋介石称赞“足为吾人之师资”,被后人推崇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立德立功立言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的——曾国藩——骄傲的曾国藩。
我说的骄傲既不单是褒义也不单是贬义。
曾国藩被许多人评价过,但我认为曾国藩是骄傲的,所以曾国藩一出生下来就是骄傲的。
1811年,曾国藩出生在湖南一个豪门地主家庭,兄妹九人,其祖父阅历丰富,父亲是个秀才。
所以曾国藩受到了很好的文化教育,而且作为老大的曾国藩6岁时入塾读书,8岁能读八股文诵五经,14岁时能读周礼,16岁童子试第7,23岁考取秀才。
曾国藩作为8个弟弟妹妹的榜样怎么能不骄傲呢
曾国藩考取进士之后由翰林院庶吉士到侍读到侍讲学士到文渊阁值阁事到内阁学时到稽察中书科事务到礼部侍郎及署兵部到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职。
十年七迁,连跃十级,从七品一跃而为二品大员。
作为汉人当时做官能做到“中兴第一名臣”曾国藩能不骄傲吗
当官的时候曾国藩讽刺身边的人说:“好便宜不可与共财,狐疑者不可与共事”。
曾国藩还说:“吾不如者,吾不与处,累我者也。
与我齐者,吾不与处,无益我者也。
惟贤者,必与贤于己者处,贤者之可得与处也,礼之。
”就是说他不跟一般人相处只跟像自己那样贤明的人相处。
作为理学家学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曾国藩的“文傲”不是一般人能看出来的。
曾国藩写过很多书《京史百家杂钞》《求阙文集》《诗集》《读书录》《家调》《家书》《求学道》《五箴》等不下百十数本卷。
首先曾国藩很骄傲自我感觉良好,所以噶写书,他写书之后更加骄傲了于是一写几十本。
于是骄傲成了曾国藩的本性。
曾国藩的治学论道,识人修身,持家教子,为官当将成了曾国藩骄傲的资本,并且他还要把他的骄傲传授给别人。
所以很多人如左宗棠李鸿章看见曾国藩时喊他老师而不是大人。
其实曾国藩真正走上历史舞台还是因为他的“武傲”。
有句话为证“经商要学胡雪岩,当官要学曾国藩”。
当太平天国起义轰轰烈烈时,清政府很恐慌,曾国藩很高兴。
因为清政府的八旗、六营军腐败到不堪一击,而曾国藩的湘军正在卧薪尝胆。
于是曾国藩开始发挥自己笔杆子的骄傲,在《讨粤匪缴》中说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是“荼毒生灵”“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之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
此岂独我大清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泉”等等。
他都把自己与孔孟并列了,你说他骄傲不骄傲
1854年初,湘军组成陆军十三营,水师十营,共一万七千多人,同时正式出师与太平天国作战。
湘军进围九江时,曾国藩得意忘形地叫嚷:“肃清江面,直捣金陵”。
为了扭转这种被动局面,太平天国派石达开等率军西援,在湖口、九江战役中,痛歼湘军水师。
1855年2日11日,太平军放火焚毁停泊在江面的湘军大船百余艘,夺得曾国藩座船,曾国藩走投无路,几次跳水自杀未遂。
然后仓促逃入南昌,陷入太平军的包围之中,使他“呼救无人”,“梦魂屡惊”。
这是曾国藩表露无疑的骄傲,所以曾国藩吃到了骄傲的苦果,然后曾国藩羞愧难当要自杀。
也正是因为曾国藩还是湘军的骄傲,是曾氏家族的骄傲,是汉人为官的骄傲,所以曾国藩自杀未遂,他为了别人的骄傲而活着。
1856年,太平天国内部发生变乱,湘军乘机卷土重来,12月攻下武汉,接着李续宾率领湘军主力投入江西战场,陷九江,进逼太平军重要军事据点三河镇。
显然,曾国藩意图是先拿下武汉、九江,然后以湖北、江西为后方,同太平军争夺安徽,特别着重争夺安庆。
他认为只要占领安庆,就可以沿江东下,直取太平天国的首都天京。
1858年11月,太平军将领陈玉成、李秀成在三河发起对湘军垢猛攻,三路大军包围了李续宾的大营,湘军大败,李续宾以下文武头目四百余人全部被歼。
曾国藩不得不承认:“三河之挫,敝邑阵亡达六千人,士气大伤
” 这就是著名的三河大捷。
曾国藩的骄傲再次被打击,所以有人说后期的曾国藩很抑郁。
曾国藩的湘军,虽然在三河遭到惨败,但力量并未溃灭,他仍然坚持夺取安庆进取天京的战略。
1860年曾国藩亲率湘军八万实现了对安庆的包围。
这时太平军击溃江南大营,东征苏、常,咸丰帝气急败坏,要曾国藩赶快发兵救援,但是他拒绝应命,说:“安庆一军,目前关系淮南之全局,将来即为克服金陵之张本”。
为了解安庆之围,太平天国决定分兵两路,突入敌人后方,攻取武汉。
这一行动,引起了湘军内部的一片惊慌,有人主张撤安庆之围,回师救援湖北,可是曾国藩不为所动,仍坚持原议,说:“吾但求力破安庆一关,此外皆不遽与之争得失”。
果然,太平军西取武汉的计划未能实现,而曾国藩孤注一掷,如愿以偿。
经过五个月的争夺,1861年9月5日,安庆终于落入湘军手中。
这时的曾国藩找回了骄傲的资本,准备有所作为。
当曾国藩打败太平天国时,很高兴,他说廉颇只能三遗矢。
1864年,曾国藩攻取南京,湘军在南京屠杀三天三夜,共杀人10余万。
曾国藩不仅自己直接杀人,他的父亲和四个弟弟也杀人,当时人们就称呼曾国藩为“曾剃头”“曾屠户”。
据说,南京小孩夜哭,妈妈说“曾剃头来了”,小孩就不哭了。
有人曾经为曾国藩辩解说那是形势所迫,身境所绕,不得已而为行之的谋略而已。
试想一下,我们在拿老鼠兔子做实验时,是不是因为我们觉得动物的生命比人低贱得多
所以曾国藩认为湘军是骄傲的,至少曾国藩认为自己是骄傲的。
1861年8月21日,咸丰帝病逝,年仅6岁的载淳继承皇位。
这时候的曾国藩掌握的湘军已经强大到可以让他称帝。
但曾国藩为什么没有称帝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曾国藩很骄傲。
儒家思想是曾国藩的骄傲,孝悌忠信是曾国藩的骄傲,个人的完美是曾国藩的骄傲,对旧王朝的愚忠是曾国藩的骄傲。
要说龙袍加身对曾国藩没有半点儿诱惑,肯定是一句假话。
但要他放弃一生所坚持的骄傲是不可能的。
1870年6月21日,天津数千名群众因怀疑天主教堂以育婴堂为晃子拐骗人口、虐杀婴儿,群集在法国天主教堂前面。
法国领事丰大业认为官方没有认真弹压,持枪在街上碰到天津知县刘杰,因发生争执开枪射击,当场击死刘杰仆人一人,民众激愤之下先杀死了法国驻天津领事丰大业及其秘书西门,之后又杀死了10名修女、2名神父、另外2名法国领事馆人员、2名法国侨民、3名俄国侨民和30多名中国信徒,焚毁了法国领事馆、望海楼天主堂以及当地英美传教士开办的4座基督教堂。
事件发生后,英、美、法等国联合提出抗议,并出动军舰逞威。
曾国藩到天津后,考量当时局势,不愿与法国开战,“但冀和局之速成,不问情罪之一当否”,在法国的要求下,商议决定最后处死为首杀人的18人,充军流放25人,并将天津知府张光藻、知县刘杰被革职充军发配到黑龙江,赔偿外国人的损失46万两银,并由崇厚派使团至法国道歉。
这个交涉结果,朝廷人士及民众舆论均甚为不满,使曾国藩的声誉大受影响,引起全国朝野的垂骂,连他的湖南同乡,也把他在湖广会馆夸耀其功名的匾额砸烂焚毁。
这时候的曾国藩很生气,因为曾国藩很骄傲,他不允许别人鼾睡在自己的榻边。
曾国藩气自己的祖国那样懦弱无能,毁了他的声誉,毁了他的骄傲。
于是以“师以长技以制夷”为目的的洋务运动在曾国藩的领导下蓬勃发展。
1872年,曾国藩骄傲地病死在南京。
因为他死的时候,他提拔的人如左宗棠李鸿章,一个个都像那样很骄傲了,他的洋务运动也早就了一批批骄傲的人才,如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清末外交部尚书(部长)梁敦彦、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安等。
评价历史人物时“伟大”只用来形容那些力争上游的人,随波逐流的那些人只能用“可怜”形容,我用骄傲来形容曾国藩是因为他使得中国近代历史前行的步履,变得那么迷惘而惶惑、彷徨而犹豫、蹒跚而踉跄……
中国历史演讲稿
我今天所说的题目叫《历史的精神》,在讲述之前,我们来明确几个基本的概念:历史和历史学。
一般来说,经典作家通常将历史定义为:历史是以往一切事物的运动和发展的过程。
而历史学,则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学问。
我们今天所说的历史的精神,其实就是基于两个基本的概念:历史的时空性和对象的客观性。
之所以使用精神这一个词来表示我个人所建构的关于历史的一些看法,这是因为我很难以使用一个确切的语词来表示,本来可以命名为历史文化,但是按照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所说的: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的一切。
这样看来,命名为文化的确范围太广了,很难以确切的传达所言表达的意思。
如果命名为,历史的观念,历史的理念之类,则范围显得太窄。
英国历史学家柯林伍德有一本书《历史的观念》,说的是关于历史学的一些发展问题。
而我们今天所要讨论的则不仅仅限于历史学,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要这个题目的原因所在。
\\\/S9J\\\/u*iW9n)Z*B那么什么是历史的精神呢
举个例子来说,科学的精神是我们所熟知的,但是那天我们被问到什么叫科学的精神呢
大多数人可能说不清楚,就像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说到的:熟知的东西未必是你所了解的。
这也就是我们从小说历史、学历史,恰恰我们对历史知之甚少,刚才说到的历史的概念就是一个例子。
对于历史的精神来说,我个人认为它是一个多层次的体系,因为受众的不同,可以分为:面向大众的,面向历史学家,以及和历史存在相对应等三个层面。
今天我们所要谈到的就是这样的一个体系,它是超越时空的,是从人类社会诞生以来便逐渐积累起来的,严文井有一篇童话《小溪流的歌》用来形容这种精神最为恰当,人类历史的精神像小溪流一样开始发端,由最初的涓涓细流逐渐扩大最终汇流成河,集河成江,最终融入人类文化的海洋中。
庄子说:若夫水之积也不厚,其负大舟也无力说的就是这样的道理,只有侯德载物的情怀,才可以支持人类的发展,这才是历史的精神所在。
.\\\\-G.E6j\\\/q!g!w其实我们也没有必要按照刚才的体系去理解历史的精神到底是什么
无论换一个什么样的视角,只要抓住问题的本质就可以了,这也是我所要说的第一点:独立,自由。
我们知道在九十年代中期兴起了一股文化英雄热,其中著名历史大师陈寅恪先生最受大家的关注。
有关陈寅恪先生在历史研究上的成就,今天恐怕很少有人知道,就是历史系的学生也未必能够说出的所依然。
当时引起大家兴趣的是一本叫《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在这本书里作者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事情,其中最典型的是陈寅恪先生在答复当时的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邀请他担任中古史研究所所长一职的情况时,提出以不学马列主义为出任所长的条件。
大家都知道,在建国以后,马列主义、思想就是最至高无上的理论,尤其是当时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如当时的北大校长马寅初就上书党中央,请求等人来北大指导工作。
像著名的哲学家冯友兰的思想改造报告四次才通过。
在这样的氛围下,陈寅恪先生提出这样的条件简直有一种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勇气。
其实,陈寅恪先生有这样的举动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一直就强调学术研究必须有其独立自由的精神,这一点用他在给王国维先生的遗著《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的序言中写道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理想,这句话就是陈寅恪先生一生的写照。
)t2q)j$]2A!W国学论坛其实,陈寅恪先生也并非是唯一的追求自由独立的学者。
庄子就曾经因为对自由独立的追求而拒绝楚王的聘请,其实楚王也知道庄子的心性,他说:愿以楚国之境累先生,但是面对来促驾的官员,庄子问道,如果你可以选择作为一只已经失去的神龟在庙堂上被后人祭祀,还是愿意做一只在烂泥中打滚的乌龟呢,那位使者毫不犹豫地说到:吾愿曳尾泥中,庄子微笑的说到,我也一样。
当然对庄子来说,这种独立自由更多带有一种对心性的宽纵。
庄子是一名哲学家,思想的放纵可以理解,那么对于历史学家来说呢
文天祥在《正气歌》: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作为正气的代表是有其根据的。
在齐太史简说的是齐国大臣崔杼杀死了齐国的国君,太史当时就记录崔杼弑君,崔杼就把他给杀了。
继任的太史是被杀的太史的弟弟,他仍然这样记录,崔杼又把他杀了,第三个太史还是这样记录,崔杼无可奈何,只好接受了这样的结果。
晋董狐笔说的也是晋国的太史董狐书法不隐,秉笔直书的事实。
'U#x9w(Y w国学论坛其实不管我们所说的陈寅恪也好,还是那两位太史也好,他们都有一个共有的特征就是追求刚才我们所说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理想。
这种精神之所以是历史的精神所在,并不是仅仅因为他们对秩序的挑战,更主要的是这种精神自萌发之日的开始,就成为中国知识分子普遍具有的对危机的认同感和对现实的关注,从庄子到陈寅恪莫不如此。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刚才我们所提到的庄子和陈寅恪都具有一个背景,他们都是那个时代的精英。
我们刚才也说过,历史精神因为受众的不同,可以分为大众的和历史学家的层面。
那么独立自由的精神是不是仅仅存在于这些精英中呢
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我们知道在社会的文化结构中,有一组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概念。
在文化结构中,精英文化有着导向的作用,它影响着整个民族的文化水平和文化素质。
这里所说的精英文化也就是我们刚才提到存在于那些历史学家之间的文化,也就是我们一直提到的独立自由。
但是,这些民族优秀文化的保存和发扬光大,并不仅仅存在于精英阶层中,这主要得益于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的转移。
在中国古代,虽然我们知道我们这个民族有重视教育的传统,但是如果以识字率作为受教育水平的衡量标准,那么我们的古人受教育的水平一直不高,但是我们确是最具礼仪的民族,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我个人认为,除了我们一直农业社会的经济体制和建立在这上面的宗族社会外,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的渗透和转移是维系这种精神的关键所在。
举一个例子来说,陆游有一首诗: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
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
这首诗就非常清楚的描写了一个事实,那就是精英文化通过说书、戏曲、神话、宗教故事等方式逐渐的渗透到大众文化。
在大众文化中,一个显著的事实是大众接受到这种文化是通过上面的种种可以在大众流行的方式而接受一些优秀的传统。
其实精英文化在向下转移和渗透的过程中,有一个非常显著的事实就是大众在接受这种文化的时候,通常经过他们的改变,以便用一种更有效的形式来传播它,作为历史精神核心的独立自由在向下的转移过程中,不仅仅是一些空洞说教,清朝人王梦生在《梨园佳话》中说到:二十四史忽化声能语,自声入而心通。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K,TA'K6D\\\/z7@国学论坛在一开始我们就说过历史的精神首先存在于精英阶层,然后才是向大众文化的转移。
我们对历史的精神尤其是对独立自由的接受与理解以及在实践中的运用;我要说的我们是不是真正理解了这种精神呢
这种状况不用我多说,大家也十分清楚。
从学术研究上说,抄袭剽窃屡见不鲜;就平常为人处世来说,除了阿谀逢迎就是干什么事不是凭借真实本领,除了耍一点小聪明什么也不能做。
&@9c7@&sS8v['Z(A;n+R\\\\$L X,h国学论坛3c*`9q$k-m'~+R8V%s\\\/z;y第二部分我想和大家所说的是史学工作者的责任问题。
在座的诸位将来很多是要从事历史工作的,不管以后从事的是学术研究工作还是历史普及工作,都需要面对一个责任问题。
这里有两个问题是我们需要面对的:第一,我们作为历史工作者的职业特点,首先的使命就是将这种历史的精神向大众的转移;第二,我们还要接受不同层次文化受众的优秀文化,以创造更优秀的文化。
关于第一个问题,我们该怎样将这种精神向我们所要面对大众转移
我们都知道,一名历史工作者的精神不仅有着别人的传授,还有的在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的独立的研究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对文献的解读,如何正确的理解文献不仅关系到继承的问题,同时也关系到创新和传授的问题。
这里单单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现在有许多人连书都没有读懂,就在那里胡说八道,害人子弟,这本身就是一个责任的问题。
很多人天天和别人谈论什么独立自由,但是在工作中避重就轻、阿谀逢迎;生活中毫无诚信可言,只知道以煽风点火为能事,这种人即使有一定的水平,我们也只能说他并不能做一个历史精神的传播者。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我们在道德修养上不仅要能够做到达到一种约定俗成的标准,而且我们要明白我们所从事工作的重要性。
对于历史工作者来说,不管他所从事的职业是什么,比如说教师、专业的研究者、作家、编辑、记者等职业,我们都要有一种意念,就是我们所从事的职业将会影响很多人。
假如你去当一名老师,受你影响的就是你所教授的学生。
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刍狗是什么呢
刍狗就是古代在祭祀的时候用草扎的一个用具,他的唯一作用就是只是做一个摆设而已,祭祀完了以后就把他丢弃。
我觉得老子的这个说法非常恰当,比如说你有一天心情不好,看什么都不顺眼,走在路上总想踢两脚,踩在你脚下的花花草草可就倒霉了。
所以说,一个人的地位无论高低,他总是要影响一部分人的。
如果没有责任心,那就是害人不浅。
国学论坛\\\/f5{,o `0D5Y+t第二,我们还要接受不同层次文化受众的优秀文化,以创造更优秀的文化,这就是一个在学习基础上创造的问题。
大家知道,司马迁在创作《史记》就很清楚的体现了继承和创造的统一。
在司马迁在创作《史记》之前,曾经作为汉武帝的侍从随汉武帝周游全国,到处采访他个人所关注的历史事实,比如他在《史记。
信陵君列传》中写道:候生者,为大梁夷门监者。
司马迁为了具体说明夷门到底是什么门,在这篇传记的最后的就说明了这个问题,他亲自到了大梁,访问当地的居民,最后才知道夷门就是东门。
当然,司马迁还有一个继承的问题,当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临死的时候,就拉着司马迁的手说: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
后世中衰,绝于予乎
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
司马迁正是在他的父亲的遗言下,开始遍读他当时所可以见到的书籍,开始了《史记》的创作。
从司马迁的例子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继承固然重要,但是创造也非常关键。
具体说来,这种创造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是民间的。
比如在历史上有许多民歌得以流传下来,知识分子在其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像一些民族早期的一些史诗作品,例如印度的《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希腊的《荷马史诗》等,这一点在中国古代显得尤为突出,早在周朝的时候,政府就有一个机关专门从事民歌的收集,在《诗经》中许多民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得到保存,同时收集人还对此进行了相应的处理。
这种情况发展到后来,就成为文人自觉地学校民间文学的举动,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例如刘禹锡根据民歌创作的《竹枝词》,像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还有情这样的句子民歌的痕迹就非常明显。
更不要说后来的话本、小说了。
第二个来源是外来的文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如何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直到今天仍然是一个常讲常新的问题。
例如,佛教传入中国,对我们的文化影响极大,且不说深入生活中的佛教观念,只要听一个例子就可以说明,中国语言学中的音韵学就是在借鉴佛教翻译中的注音。
到了近代,这种文化的交流就显得越来越明显,比如说在历史研究中,我们本国史的研究在许多方面,已经与远远落后于外国,尤其是日本。
著名的历史学家陈垣就曾经对他的学生说:一定要把汉学的中心夺到中国来。
这一点,在今天的形势下,显得更为突出。
历史演讲稿
屈辱的中国历史:我向你诉说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列宁 今年,景德镇、临沂、十堰、成都等上百城市都鸣警报,其中,天津、拉萨、昆明、杭州、郑州等多个城市是首次在9月18日鸣警报,浙江全省均鸣响防空警报。
九月,与许多重大事件联系在一起,在近代中国历史上让国人刻骨铭心
历史有时相似的让人心碎,如果没有真实的镜头、详尽的文字、残破的遗迹,我们简直难以相信过去中国近代的一幕幕。
历史终归是历史,虽然历史已经过去,但不会消逝得无影无踪,历史流下的不仅仅是一堆资料、几块碑刻,数处遗址。
留住历史,可以温故而知新。
人类社会日新月异,没有记载,任何伟大的东西,就会从地平线上消失。
但人们总是习惯于牢记胜利、成功和辉煌,但往往把失败、伤痕和屈辱遗忘。
历史总是不断沉淀的,历史是民族和人类的集体记忆,如果一个民族不知道“从哪里来”,就不知道“到哪里去”。
我们中的不少人似乎选择了沉默。
不知道沉默的理由是什么,但愿不是因为麻木,也不是因为健忘,依某些国人的观念,对于过去,尤其是痛苦,就会采取“过去了就过去了,再提它有什么用”轻率态度,这些年来,一些亲痛仇快的现实,还是“商女不知亡国恨”常常让我们深感“遗忘文化”在一些国人头脑中颇有市场。
一些商家不顾历史的伤疤,以“南京大屠杀”作为电脑游戏;把日本军刀、军服作为卖点;一些艺人竟然把军旗装穿在身上招摇过市等等。
如果“集体健忘症”过于严重,人们将容易越来越浅薄、轻浮、狂躁、极端和急功近利。
我们的同胞中,对战败之耻和对割地赔款之痛了解的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一个民族,若忘记了自己的历史,实际上也就等于失去了民族的记忆功能;失去记忆的民族是可怕的,它会在今天的纷纭变幻的世界大潮中,失去方向,随波逐流,更会不断地重复自己的[“文秘港”还有更多精彩文章等着您
]错误。
不是从沉没中爆发就在沉没中死亡。
据说,冰心老人晚年曾构思写作一部反映甲午战争的纪实大作,但是每每提笔,“竟然一个字都没有留下”,“因为哭,因为大哭,因为一握起笔就禁不住老泪纵横地痛哭
哭得完全不能下笔,纸上惟有落下的热泪。
”人人都是从昨天走到今天,又从今天走向明天。
任千古风流人物,无一例外都成为匆匆的世间过客。
对历史不断触摸和反思的过程,就是文化沉淀的过程。
历史是永不间断的时间长流,人们在现实中感知的只是这一发展长河中的一段,多少兴亡盛衰,唤起人们对星转斗移、物似人非的感叹,从那些已经消失的人和事中,正是司马迁所说的“述往事,思来者”。
历史,将会给你一个制高点。
历史有两种历史,一种是客观的历史,一种是记忆中的历史。
客观历史早已看不见了,但记忆中的历史还在,我们可以随时摄取,随时揣摩,可以感悟,可以反刍,这对人类现在、未来的发展,未尝不无益处。
叩问历史,掩卷太息
这种情结不仅仅是简单的怀旧。
历史消失的只是时间,永不消失的却是后人对千秋人事的缅怀。
时光的流逝也许会磨灭人们心头的许多记忆,但充满着“血与火”的往事历历在目,警示人们永远引以为戒。
《论语》曾告诫:“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古希腊哲人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里”,不就是从昔日的经验教训中时刻照看着这后视镜缓缓向前跋涉
描述与记录,回忆与解读,是人类永远不会放弃的权利。
“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可以说历史是人类前进的行囊,虽可能沉重但旅程必不可少。
祖国在我心中演讲稿(翻开昨天的历史······
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
翻开昨天的历史,俯瞰江山,多少中国英雄为了祖国,国家的兴旺,为民族的富强而抛头颅、撒热血,不向残暴低头,不对恶魔弯腰。
又有多少优秀的中华儿女,在祖国受屈辱的时候挺身而出,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和侵略者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无数先烈,都有一颗炽热的爱国心。
热爱祖国的豪壮誓言从未停息,现在,我们作为新世纪的好少年,热爱祖国、为国捐躯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们不会忘记,爱国诗人屈原,身沉 泪罗江;抗元将领文天祥,以一腔爱国热枕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迈誓言。
亲爱的祖国母亲,我们要用成绩来表达对您深深地爱。
老师,同学们: 你们好
今天我要演讲的题目是《祖国在我心中》。
因为这个词,曾经有多少人为它抛头颅、洒热血;因为这个词,曾经有多少人为了她同侵略者坚持到底;因为这个词,曾经有多少人为了它奉献出自己的生命。
这个词就是——祖国。
翻开历史的昨天,多少中华儿女用自己的力量保卫华夏大地。
爱国诗人文天祥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的豪迈誓言激励人们为正义而奋斗;七步成诗的曹植曾经说过:“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让我们明白,为了解除国难而献身,死亡在我们眼中也如同回家一样;“鉴湖女侠”秋瑾曾经写过这样一首诗: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
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这首诗让我们知道,为了祖国,上刀山、下火海也都是值得的。
著名作家郭沫若写的《炉中煤》让我们知道了他那像炉火中的煤炭一样炽热的爱国之心;“女中豪杰”刘胡兰在威逼利诱前也不为所动,不向敌人屈服,最后慷慨赴死,年仅十五岁;爱国战士董存瑞、黄继光用自己的身躯抵挡敌人来保卫祖国。
“今天,历史和未来将由我们焊接,时代的接力棒要靠我们相传。
”这是诗歌《中华少年》中的一段,它告诉我们,今天,我们中华的少年要改写祖国的历史。
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外国列强利用洋枪洋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烧毁了人类的瑰宝——圆明园。
但我们也永远都会记得是七月的星火,南湖的航船让东方巨龙从睡梦中惊醒。
而现在,奥运会和残奥会的成功举办以及神舟七号的升空让祖国踏进了新的领域。
著名学者梁启超曾经写过一本《少年中国说》书中有一段写的是: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则吾中国为未来之国,其进步未可量也;使举国之少年而亦为老大也,则吾中国为过去之国,其澌亡可翘足而待也。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意思是,少年是国家的领导者,他的行为举止关系到国家的兴衰。
所以,从现在起,我们中华少年不仅要像冰山上的雪莲不怕风雪,蓝天下翱翔的雏鹰顶着风雨前进,黄河边的山丹丹在恶劣的环境下也能生长,我们还要更加努力地学习,因为,我们有很多很多事情要做:我们要让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都飞上太空,让宇宙里到处飘扬着鲜艳的五星红旗;我们要帮助所有需要帮助的人;我们还要让世界上到处都充满欢声笑语。
我们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因为祖国在我们心中。
帮忙给个历史演讲稿 800字左右的
给你一些资料,再参考一下历史书,自己可以去组织,整理一下哦
屈辱史: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屡屡战败,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从封建社会一步一步的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抗争史:中国人民为改变屈辱地位,不屈不挠、前赴后继、奋起抗争、反抗侵略。
例如:林则徐虎门销烟,取得禁烟斗争的胜利;太平军抗击洋枪队,击毙洋枪队首领华尔;左宗棠收复除伊犁外的新疆地区;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为国捐躯。
(我们要学习他们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 在外国列强侵略中国的同时,中国很多民族英雄都起身反抗,但都失败了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但是由于我们中华民族是个绝不屈服的民族 因此不断的出现反抗侵略的英雄 但在当时封建制度的腐败与妥协下其结果只能是失败 只有依靠共产党的领导我们才能走上世界强国之路 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才能击败敢于来犯之敌 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 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列强侵华史,又是一部中国人民的抗争史 清政府政治腐败 中国封建经济落后 军事技术和装备落后 清朝统治集团军事指挥失利 根本原因:腐朽的封建制度 落后就要挨打,向西方学习,推翻腐朽的封建制度,不忘国耻,奋发图强 中国人不应该、不可能更不可以忘记,刻写在中国近代的镜头、侧面或片段,虽然斑斑点点但历历在目:从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从鸦片走私、掠卖华工到火烧圆明园;可谓惨不忍睹、闻所未闻
正义与邪恶、文明与野蛮、爱与恨、和平与暴力被定格在这段屈辱的历史上,痛定思痛总是民族复兴的开始 ,时刻警示着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当勿忘国耻,要振兴中华。
一部近代史就是一部屈辱史,它警醒我们:落后就要挨打,闭关必然落后。
一个民族只有强大起来才能卓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国家只有对外开放积极进取才能不断进步。
一部近代史也是一部抗争史,它告诉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自强不息、不屈不挠、不畏强暴的民族,御侮自强、救亡图存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前进动力。
一部近代史还是一部探索史,它昭示我们:反帝反封建必须同时进行,缺一不可。
任何单一的反帝或反封建斗争都不会取得成功。
只有代表先进生产力和大多数人民利益的无产阶级才能提出彻底的民主革命的纲领,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实现这一历史性巨变。
从1840年至1901年,西方列强通过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使中国从封建社会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列强的侵略和清政府的腐朽无能,激起中国人民的愤怒自从侵略者来的那一天起,不甘屈服的中国人民就举起了爱国主义的旗帜。
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血筑中华的例子举不胜数。
林则徐虎门硝烟禁烟运动,把所有鸦片焚于大火之中,表现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是顶天立地的民族英雄。
左宗棠为了表示收复新疆的决心,所到之处都抬着口棺材,誓与新疆共存亡 黄海大战中邓世昌在定远舰中炮要沉时,毅然命令向敌舰撞去,当舰中鱼雷落入水中,面对救生圈和爱犬有生还的希望时,毅然选择了与将士共存亡,壮中国海军的声威。
真是“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鸦片战争 虎门销烟 第二次鸦片战争 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阿古柏入侵新疆 左宗棠收复新疆 甲午中日战争 黄海大战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义和团运动 屈辱史 抗争史 够详细了吧
急.!历史故事演讲稿.!
对曹操,一直以来我都比较崇拜。
如果说到中国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英雄,我想曹操肯定是可以名列前茅的。
数千年以来,崇拜曹操的人不计其数,对他的评价也褒贬不一,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鲁迅那句话,“他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
在《三国》当中,曹操被作为一个奸雄的典型来对待了,这是不公平的。
这一点也有原因。
一般而言,中国历史上都城设在北方的朝代,就会以直接继承曹魏的西晋司马炎的晋朝为正统。
而定都在南方的,就会以刘备的蜀国为正统。
明朝定都南京,罗贯中于是就取了刘备做正统。
另外封建王朝一直认为不是同姓人篡位的就是乱臣贼子,曹丕废汉称魏,所以曹操也就背了另外一个骂名。
在《三国》开篇没多久,作者就用一个名叫许韶的人物来评价他:“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
”也就是说,作者尽管对他抱有偏见,却还在对他的能力予以认同。
治世,顾名思义,就是太平盛世,就是说,曹操这样的人,不论是清平盛世还是混混乱世,他都能在历史上有难以抹杀的一席之地。
这说明了什么
首先曹操是有能力的,就是反对他的人在这一点也不得不承认。
其次,他对待社会的态度是积极的,他寻求的是入世,而不是遁世。
这点诸葛亮就比他不得。
诸葛出生到了乱世,试想一个“不求闻达于诸侯的人”又何以能想象他在太平盛世有些什么作为呢
我想,能力与态度,决定这个人注定要成为一个英雄了。
据《三国志》记载,曹操小时侯“性聪敏,多机变”,喜欢打猎,终日游荡无度。
有一次他的叔叔为此责怪他,他于是就装作劳累过度中了风,此后他的叔叔就不再勉强他努力了。
曹操起家是靠举孝廉,后来就镇压黄巾起义,逐步靠近了封建统治集团的核心。
当时东汉王朝已经走到了末途,外戚宦官专_政,军阀四处割据,战祸频仍,民不聊生。
曹操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逐步树立起来了自己的势力。
同时军阀势力的此消彼长也造成了小军阀的衰落和大军阀的合并。
曹操在混乱中发挥自己的军事才能渐渐剪除了这些势力,他最可称道的一个战役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官渡之战。
据《三国》记载,当时曹操人困马乏,已经很难支撑了。
他的对手是拥有四世三公身份的河北大族出身的袁绍,无论从哪方面说,他都不占优势。
可是有一个很偶然的因素帮了他。
那时侯袁绍手下的一个谋士许攸因不满袁绍的刚愎自用投奔了他。
据载许攸问曹操还有多少粮草,曹操说“一年”,许攸说怕未必,曹操又说“六月”,许攸说人言曹孟德奸雄,今日一见,果不其然。
曹操于是附在许攸耳朵上,说粮只三月耳。
许攸于是拂袖而去,道:“粮已尽矣”,终于道出了曹操的窘迫状况。
这个故事反映了曹操的性格,也从侧面反映了他的才能。
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在北方的地位,也为他谋求进一步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曹操并未统一中国而结束战乱的局面,可是他对统一的贡献是不可抹杀的。
相反,诸葛亮在此就有点阻碍历史发展的嫌疑了,尽管诸葛半人半仙的智慧令很多人欣羡不已。
评价曹操,除了政治军事才能,还不能忽视他的文学造诣。
曹操与他的两个儿子曹植曹丕在历史上并称“三曹”,他们在文学中已经有了生命意识,对后人的文风影响很大。
在三曹当中,曹操无疑是最有地位的,他的两个儿子无论从哪方面看,都与其父的雄才大略相距甚远。
从来源上看,曹操的诗歌主要吸收了古代乐府诗的精华,而他另外创造了一种大气磅礴的文风。
他的诗歌流传的并不多,可是影响很大。
《短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等至今看来仍然不失为诗歌中的极品。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反映了他的豪气,“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反映了他的志向,“千里无鸡鸣,白骨露于野;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则反映了他对民众的同情。
就是在清代,一些文人还每每还一边朗诵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一边敲打桌子泪流满面,可见他对人们心灵的震撼程度。
总之,曹操是一个英雄,一个不可多得的大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