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分钟介绍唐山的演讲
唐山,是一座具有百年历史的沿海重工业城市。
地处环渤海湾中心地带 ,南临渤海,北依燕山,东与秦皇岛市接壤,西与北京、天津毗邻,是联接华北、东北两大地区的咽喉要地和走廊。
现辖 2 市 6 县 6 区,4个开发区和曹妃甸工业区及汉沽管理区。
总面积 13472 平方公里,人口 714.5 万。
市区面积 3874 平方公里,人口 299 万,是全国较大城市之一。
历史沿革 唐山,因市区中部的大城山(原名唐山)而得名。
唐山历史悠久,早在 4 万年前就有人类劳作生息。
商代属孤竹国,战国为燕地,汉代属幽州,清代分属直隶省永平府和遵化直隶州。
这里在唐朝时原为一片村落,从明朝起有一定程度的开发,主要为农业、采石业和制陶业。
随着清代晚期“洋务运动”的兴起,清光绪三年( 1877 年)在唐山设开平矿务局,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办矿挖煤。
1878 年唐山建乔屯镇, 1889 年改名唐山镇, 1938 年正式建市,是中国近代工业发祥地之一。
中国第一座近代煤井、第一条标准轨距铁路、第一台蒸汽机车、第一袋水泥、第一件卫生瓷均诞生在这里,被誉为“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和“北方瓷都” 。
自然资源 唐山气候温和,地貌多样,土质肥沃,是多种农副产品的富集产区,被称为“京东宝地”。
北部山区盛产板栗、核桃、苹果、红果等干鲜果品,“京东板栗”驰名中外;中部平原盛产玉米、小麦、水稻、花生等农副产品,素有“冀东粮仓”之美誉;南部沿海既是渤海湾的重要渔场,又是原盐的集中产区 , 南堡盐场是亚洲最大盐场。
沿海陆域海岸线长 196.5 公里 ,滩涂和浅海开发潜力很大。
矿产资源品种多、储量大、质地优良、分布集中、易于采选。
目前已发现并探明储量的矿藏有 47 种。
煤炭保有量 62.5 亿吨,为全国焦煤主要产区;铁矿保有量 57.5 亿吨,是全国三大铁矿区之一。
石油、天然气、石灰岩、黄金等储量也十分可观。
风物文化 唐山文化底蕴丰厚,人杰地灵。
“不食周粟”、“老马识途”、戚继光“改斗”等典故都发生在这里。
唐山是中国评剧的发源地,评剧、皮影、乐亭大鼓被誉为“冀东三枝花”,在国内外有着广泛的影响。
清东陵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建筑体系最完整的皇家陵寝,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还有长城关隘、景忠山、菩提岛、金银滩、李大钊纪念馆及其故居等众多人文自然景观,现在都已成为旅游的好去处。
唐山饮食属京东菜系,蜂蜜麻糖、棋子烧饼、万里香扒鸡等特色小吃享有盛名。
这里人才辈出。
享誉世界的文学巨匠、《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祖籍是唐山丰润人;中国评剧主要创始人成兆才出生在唐山的滦南县;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先驱、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的家乡在唐山乐亭县。
唐山人民勤劳智慧,坚韧不拔,富于创造精神。
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铸成了开滦矿工“特别能战斗”精神、西铺“穷棒子”精神、沙石峪“当代愚公精神”、还有在抗震救灾中凝成的抗震精神,这些都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城市环境 唐山是震后崛起的新型城市,城市功能分区明确,市政设施配套,环境清新优美,现代化水平较高。
城市自来水普及率、燃气普及率、污水集中处理率、供热普及率分别达到 100% 、 97% 、 65% 和 83% ,均居全国同等城市领先水平。
1990 年唐山在全国第一个荣获联合国“人居荣誉奖”, 2004 年获得联合国“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
唐山交通四通八达。
与北京联合建设的京唐港,已与国内外 120 多个港口实现通航,跻身全国港口 20 强;曹妃甸深水码头已全面开工建设。
京哈、京秦、大秦三条干线铁路和京榆、唐秦、京唐三条国道穿境而过,京沈(唐山段)、唐津、唐港、西外环四条高速公路交织成网,环城立体互交,构成了现代化交通网络。
经济社会。
改革开放以来,唐山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迅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由于 1976 年大地震的原因,改革开放初期,唐山处于边恢复边建设的时期。
1986 年恢复建设基本完成后,唐山经济发展驶入了快车道。
1988 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实现第一个翻番; 1994 年实现了第二个翻番; 1996 年跨入全国综合实力 50 强。
2005 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 2027 亿元 ;全部财政收入 226 亿元。
农业农村经全面发展,果菜、乳业、瘦肉型猪、板栗、花生、水产品六大龙型经济规模不断壮大,农业产业化经营率 55% 。
工业已形成煤炭、钢铁、电力、建材、机械、化工、陶瓷、纺织、造纸等 10 大支柱产业,机电一体化、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四个高新技术产业群体扎实起步。
作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基地,唐山现有开滦、唐钢、冀东水泥、机车车辆、三友碱业、唐山陶瓷等一大批大型骨干优势企业。
对外开放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格局。
2005 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5.04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4.61亿美元。
全年进出口总额26.48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11.97亿美元。
产品出口到韩国、美国、日本等169个国家和地区。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精神文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先后荣获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卫生城、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等国家荣誉称号。
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
2005 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0488元和4582元。
未来发展 当前,我们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唐山今后的发展面临着良好机遇。
省委、省政府对唐山的发展寄予厚望,要求我市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领头羊,成为区域经济中心。
我们决心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坚持以科学发展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充分发挥区位、资源、港口及海洋优势,抓住曹妃甸工业区开发建设的空前机遇,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创新务实,奋勇争先,深入实施外向带动、科教兴市、城镇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化发展环境,保持社会稳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构建和谐唐山,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实现走在全省最前列的目标不懈奋斗。
求采纳
一次表演的作文
唐山,是一座具有百年历史的沿海重工业城市。
地处环渤海湾中心地带 ,南临渤海,北依燕山,东与秦皇岛市接壤,西与北京、天津毗邻,是联接华北、东北两大地区的咽喉要地和走廊。
现辖 2 市 6 县 6 区,4个开发区和曹妃甸工业区及汉沽管理区。
总面积 13472 平方公里,人口 714.5 万。
市区面积 3874 平方公里,人口 299 万,是全国特大城市之一。
历史沿革 唐山,因市区中部的大城山(原名唐山)而得名。
唐山历史悠久,早在 4 万年前就有人类劳作生息。
商代属孤竹国,战国为燕地,汉代属幽州,清代分属直隶省永平府和遵化直隶州。
这里在唐朝时原为一片村落,从明朝起有一定程度的开发,主要为农业、采石业和制陶业。
随着清代晚期“洋务运动”的兴起,清光绪三年( 1877 年)在唐山设开平矿务局,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办矿挖煤。
1878 年唐山建乔屯镇, 1889 年改名唐山镇, 1938 年正式建市,是中国近代工业发祥地之一。
中国第一座近代煤井、第一条标准轨距铁路、第一台蒸汽机车、第一袋水泥、第一件卫生瓷均诞生在这里,被誉为“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和“北方瓷都” 。
自然资源 唐山气候温和,地貌多样,土质肥沃,是多种农副产品的富集产区,被称为“京东宝地”。
北部山区盛产板栗、核桃、苹果、红果等干鲜果品,“京东板栗”驰名中外;中部平原盛产玉米、小麦、水稻、花生等农副产品,素有“冀东粮仓”之美誉;南部沿海既是渤海湾的重要渔场,又是原盐的集中产区 , 南堡盐场是亚洲最大盐场。
沿海陆域海岸线长 196.5 公里 ,滩涂和浅海开发潜力很大。
矿产资源品种多、储量大、质地优良、分布集中、易于采选。
目前已发现并探明储量的矿藏有 47 种。
煤炭保有量 62.5 亿吨,为全国焦煤主要产区;铁矿保有量 57.5 亿吨,是全国三大铁矿区之一。
石油、天然气、石灰岩、黄金等储量也十分可观。
风物文化。
唐山文化底蕴丰厚,人杰地灵。
“不食周粟”、“老马识途”、戚继光“改斗”等典故都发生在这里。
唐山是中国评剧的发源地,评剧、皮影、乐亭大鼓被誉为“冀东三枝花”,在国内外有着广泛的影响。
清东陵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建筑体系最完整的皇家陵寝,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还有长城关隘、景忠山、菩提岛、金银滩、李大钊纪念馆及其故居等众多人文自然景观,现在都已成为旅游的好去处。
唐山饮食属京东菜系,蜂蜜麻糖、棋子烧饼、万里香扒鸡等特色小吃享有盛名。
这里人才辈出。
享誉世界的文学巨匠、《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祖籍是唐山丰润人;中国评剧主要创始人成兆才出生在唐山的滦南县;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先驱、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的家乡在唐山乐亭县。
唐山人民勤劳智慧,坚韧不拔,富于创造精神。
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铸成了开滦矿工“特别能战斗”精神、西铺“穷棒子”精神、沙石峪“当代愚公精神”、还有在抗震救灾中凝成的抗震精神,这些都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城市环境。
唐山是震后崛起的新型城市,城市功能分区明确,市政设施配套,环境清新优美,现代化水平较高。
城市自来水普及率、燃气普及率、污水集中处理率、供热普及率分别达到 100% 、 97% 、 65% 和 83% ,均居全国同等城市领先水平。
1990 年唐山在全国第一个荣获联合国“人居荣誉奖”, 2004 年获得联合国“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
唐山交通四通八达。
与北京联合建设的京唐港,已与国内外 120 多个港口实现通航,跻身全国港口 20 强;曹妃甸深水码头已全面开工建设。
京哈、京秦、大秦三条干线铁路和京榆、唐秦、京唐三条国道穿境而过,京沈(唐山段)、唐津、唐港、西外环四条高速公路交织成网,环城立体互交,构成了现代化交通网络。
经济社会。
改革开放以来,唐山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迅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由于 1976 年大地震的原因,改革开放初期,唐山处于边恢复边建设的时期。
1986 年恢复建设基本完成后,唐山经济发展驶入了快车道。
1988 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实现第一个翻番; 1994 年实现了第二个翻番; 1996 年跨入全国综合实力 50 强。
2005 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 2027 亿元 ;全部财政收入 226 亿元。
农业农村经全面发展,果菜、乳业、瘦肉型猪、板栗、花生、水产品六大龙型经济规模不断壮大,农业产业化经营率 55% 。
工业已形成煤炭、钢铁、电力、建材、机械、化工、陶瓷、纺织、造纸等 10 大支柱产业,机电一体化、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四个高新技术产业群体扎实起步。
作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基地,唐山现有开滦、唐钢、冀东水泥、机车车辆、三友碱业、唐山陶瓷等一大批大型骨干优势企业。
对外开放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格局。
2005 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5.04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4.61亿美元。
全年进出口总额26.48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11.97亿美元。
产品出口到韩国、美国、日本等169个国家和地区。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精神文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先后荣获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卫生城、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等国家荣誉称号。
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
2005 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0488元和4582元。
人欢马跃是什么意思
好一幅人欢的秋季车市丰收图。
科鲁兹诠释“无限动力” 伴随着轮胎摩擦地面的尖叫声,一辆1.6T咆哮着驶离发车区,穿梭于T型赛道上
上海的发展历史
上海的历史变迁 几个世纪以来,上海都只是个小渔村,直到13世纪才发展为城镇。
公元751年,在今天的松江首先建起了行政县,称为华亭县;至宋朝(公元991年),松江河南岸青浦东北又有青龙镇。
为了方便交通,商船都选择今天黄浦外滩为停靠码头,河西岸于是逐渐出现一座城市取代青龙镇,成为新的港口和商业中心。
南宋时期(公元1260-1274年),上海地位日益重要,这里商船云集,热闹非凡。
公元1292年,元朝在此设立行政县,到明朝已成为国家的纺织和手工业中心,并建起了第一座厂。
清政府在公元1685年设立上海海关,一个国际性大商埠从此发展起来。
鸦片战争结束后,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根据条约规定,上海被开放成通商口岸,隧进一步沦为国际殖民地。
外国资本的入侵垄断了上海及东南沿岸的手工业,但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了上海的商业、金融、纺织、轻工业和交通运输。
同时,民族工商业也开始成熟起来。
上海不仅成为中国的商业金融中心,也控制了国家的工业命脉。
上海西部在6000年前就已成陆。
市区成陆约在10世纪前叶才全部形成。
公元前223年.秦灭楚后设会稽郡,治所在苏州。
会稽郡辖缪县、由拳县和海盐县。
缪县包括今嘉定、上海两县及青浦、松江两县大部和市区部分地区。
今嘉定县境内还有一个以缪命名的缪城乡。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修筑了一条由咸阳经湖北、湖南而抵江苏、上海一带的宽阔驰道。
据史载,驰道宽50步,每隔3丈植树一株。
驰道通过今松江西北,“经青浦古塘桥,西通吴城”。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率丞相李斯、少子胡亥等一批文臣武将南下巡游,曾通过松江西境和青浦南境的横山、小昆山、三泖地带,看到当地物产丰富,人众熙攘,人们划船在水上交易。
这说明上海那时还没有形成城市。
到了晋代上海地区主要依靠渔、盐之利,经济已相当发达。
南朝梁大同元年(585年),分割原海盐县地域置青浦县和前京县。
唐时将昆山南境、嘉兴东境、海盐北境建华亭县,县治设在今松江县境内,天宝五年(746年),在今青浦东北的吴淞江南岸设置了青龙镇,直属华亭县。
青龙镇原是三国时吴孙权建造和停泊战舰的场所。
青龙港是吴淞江下游的起点,是唐代对外贸易的新兴港口,航运船只不仅可抵沿海和内河重镇,而且可直达日本、朝鲜。
宋初,华亭县改属两浙路秀州(州治在今嘉兴)。
这时华亭县以东的海滩,已经成为重要盐场,“人烟浩穰,海舶辐揍”,商业日益发达。
宋宣和元年(1119年),随着松江航道重新疏浚,青龙镇更见发展。
据宋诗人梅尧臣在《青龙杂志》中记载,青龙镇有二十二桥、三十六坊,还有“三亭、七塔、十三寺,烟火万家”,时人誉称“小杭州”。
青龙镇虽如此繁华,但当年作为华亭一个海口的上海,仍然是个荒凉的渔村。
后来因为吴淞江下游的淤浅,曾经繁华一时的青龙镇,就逐渐丧失了作为长江口良港的地位,而日趋萧条冷落。
宋熙宁年间(l068一l077年),贸易中心转移到华亭东北地区,这里形成居民点,由渔村变成初具规模的小镇。
南宋咸淳三年(1267),在此正式设立镇治,并派镇将驻守。
因地处上海浦西侧,便称“上海镇”。
元朝至元十四年(l277年),在上海镇设立市舶司,与广州、泉州、温州、杭州、庆元、澉浦合称全国七大市舶司。
本埠市舶司的衙门设在后来的上海县署内,即今小东门方浜南路的光启路上。
元朝至元二十八年(l291年),正式建“上海县”,这是上海建城的开始。
到了明代,上海地区商肆酒楼林立,这时,上海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东南名邑”。
明末清初,上海的行政区又进行了沿革,逐步形成了今天上海的规模。
至l840年鸦片战争前夕,上海县东界川沙,南邻南汇,西接青浦,北连宝山。
县城内有街巷63条,商店林立,鲜萃羽集,地大物博,被称为“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
鸦片战争失败后,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指令投降派蓍英和伊里布同英国全权代表璞鼎查签订了《南京条约》。
“条约”第三款规定:“自今以后,大皇帝(清道光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接着,英国又以“理定善后事宜”为借口,于l843年l0月8日又同清政府签订了《虎门条约》。
“条约”第九款规定:“在万年和约(指《南京条约》)内言明,允许英人携带眷赴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港口居住...但中华地方官必须与英国管事官各就地方民情拟于何地方、用何房屋和基地,系准英国人租赁。
”同年l1月8日,英国首任驻上海领事巴富尔到任。
他根据《虎门条约》向上海道台官慕久要求划出一块土地作“居留地”,专供英国侨民使用。
宫慕久居然以为华洋分居能避免“纠纷”,默许巴富尔的要求。
据此,巴富尔在11月l4日发出通告,宣布上海于1843年ll月l7日正式开埠。
在上海被迫开埠后的一百多年里,帝国主义列强纷纷侵入上海,他们在上海竞相设立租界。
先是英国于1845年在上海建立租界继而美、法也分别于l848--1849年在上海建立租界;后来英、美租界合称为“公共租界”。
整整一个多世纪,上海成了外国侵略者“冒险家的乐园”。
在19l9年的“五四”运动中,上海工人、学生和各界人士举行全市性罢工、罢课、罢市斗争,显示了上海人民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精神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5年1月奉军进人上海,当时的北京政府将上海改为淞沪市。
1927年3月29日上海临时特别市政府成立。
1930年7月1日上海特别市改称上海市。
1949年5月2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成立。
柳永人生经历
柳永(约984年—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福建崇,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柳永出身官宦世家,少时学习诗词,有功名用世之志。
咸平五年(1002年),柳永离开家乡,流寓杭州、苏州,沉醉于听歌买笑的浪漫生活之中。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柳永进京参加科举,屡试不中,遂一心填词。
景祐元年(1034年),柳永暮年及第,历任睦州团练推官、余杭县令、晓峰盐碱、泗州判官等职,以屯田员外郎致仕,故世称柳屯田。
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 也是两宋词坛上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
柳永大力创作慢词,将敷陈其事的赋法移植于词,同时充分运用俚词俗语,以适俗的意象、淋漓尽致的铺叙、平淡无华的白描等独特的艺术个性,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人生经历: 1、早年 柳永出身官宦世家,祖父柳崇,世居河东(今山西),曾为沙县县丞,在州郡颇有威信。
父亲柳宜,出仕南唐,为监察御史;南唐灭亡后,柳宜供职北宋,任雷泽县令,不久,改为费县县令、濮州任城令。
柳永即出生于其父任所(984年,费县;或987年,任城;史无明确记载)。
淳化元年(990年),柳宜入汴京上书,授全州通判,柳永随父赴任。
淳化五年(994年),柳宜以赞善大夫调往扬州,柳永随往,习作《劝学文》。
至道三年(997年),柳宜屡迁至国子博士,命其弟携画像前往故里崇安,以慰家母思念,柳永随叔归乡。
咸平元年(998年),柳永居家乡,游览名胜中峰寺,作诗《题中峰寺》。
柳永读到《眉峰碧》,甚爱此词,将它题写在墙壁上,反复琢磨。
咸平四年(1001年),柳永尝试为词,作《巫山一段云·六六真游洞》,歌颂家乡风景武夷山,有“飘飘凌云之意”。
2、流寓江淮 咸平五年(1002年),柳永计划进京参加礼部考试,由钱塘入杭州,因迷恋湖山美好、都市繁华,遂滞留杭州,沉醉于听歌买笑的浪漫生活之中。
咸平六年(1003年),孙何知杭州,门禁甚严,柳永作《望海潮·东南形胜》,前往拜谒。
此词一出,即广为传诵,柳永亦因此名噪一时。
景德元年(1004年)秋,孙何还京太常礼院,柳永做《玉蝴蝶·渐觉芳郊明媚》,追忆陪孙何游乐情事。
景德年间(1004—1007年),柳永离开杭州,沿汴河到苏州,作《双声子·晚天萧索》;不久入扬州,作《临江仙·鸣珂碎撼都门晓》,追忆旧游,度过了青年时期的一段放浪生活。
3、科举之路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柳永进入京师汴京(今开封)。
时北宋承平日久,都城繁华极盛:元宵,皇帝与民同乐 ;清明,郊外踏青;端午,龙舟竞渡;汴京风情,纸迷金醉。
柳永凌云辞赋,将帝都的“承平气象,形容曲尽”。
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春闱在即,柳永踌躇满志,自信“定然魁甲登高第”。
及试,真宗有诏,“属辞浮糜”皆受到严厉谴责,柳永初试落第。
愤慨之下作《鹤冲天·黄金榜上》,发泄对科举的牢骚和不满,但对中举出仕并未完全绝望。
不久之后,柳永作词《如鱼水·帝里疏散》,对此次应试的不利,柳永已不再介怀,对试举仍抱希望。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柳永第二次参加礼部考试,再度落第。
同时,与相好歌女虫娘关系出现裂痕,柳永作词《征部乐·雅欢幽会》,抒发失意兼失恋的苦闷情绪。
天禧二年(1018年),长兄柳三复进士及第,柳永第三次落榜。
4、浪迹天涯 天圣二年(1024年),柳永第四次落第,愤而离开京师,与情人(或为虫娘)离别,作著名的《雨霖铃·寒蝉凄切》,由水路南下,填词为生,词名日隆。
因漂泊日久,身心疲惫,柳永作《轮台子·一枕清宵好梦》,追忆“却返瑶京,重买千金笑”,感叹“芳年壮岁,离多欢少”。
天圣七年(1029年),柳永返回京师,汴京繁华依旧,但故交零落,物是人非,触目伤怀,柳永又离开京都,前往西北。
明道年间(1032—1033年),柳永漫游渭南,作《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不久,至成都,时田况知益州,锦里风流、蚕市繁华,柳永作词以赠。
出成都后,柳永又沿长江向东,过湖南、抵鄂州。
5、释褐为官 景祐元年(1034年),仁宗亲政,特开恩科,对历届科场沉沦之士的录取放宽尺度 ,柳永闻讯,即由鄂州赶赴京师。
是年春闱,柳永与其兄柳三接同登进士榜 ,授睦州团练推官,暮年及第,柳永喜悦不已。
二月,柳永由汴京至睦州,途经苏州,时范仲淹知苏州 ,柳永遂前往拜谒,并作词进献。
九月,睦州知州吕蔚爱慕柳永才华,向朝廷举荐,因“未有善状”受阻。
景祐元年(1037年),柳永调任余杭县令,抚民清净,深得百姓爱戴。
宝元二年(1039年),柳永任浙江定海晓峰盐监,作《煮海歌》,对盐工的艰苦劳作予以深刻描述。
柳永为政有声,被称为“名宦”。
6、转官辞世 庆历三年(1043年),调任泗州判官。
时柳永已为地方官三任九年,且皆有政绩,按宋制理应磨勘改官,竟未成行,柳永“久困选调”,遂有“游宦成羁旅”之叹。
秋,柳永进献新词《醉蓬莱·渐亭皋叶下》,因有“太液波翻”等语,不合圣意,改官投诉无果而终。
八月,范仲淹拜参知政事,颁行庆历新政,重订官员磨勘之法。
柳永申雪投诉,改为著作佐郎,授西京灵台山令。
庆历六年(1046年),转官著作郎。
次年,柳永再度游苏州,作词赠苏州知州滕宗谅。
皇祐元年(1049年),转官太常博士。
次年,改任屯田员外郎,遂以此致仕,定居润州。
皇祐五年(1053年),柳永与世长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