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红色足迹,赞颂中华英模演讲稿,450字
我一起走进身边的红色历史。
今年8月上旬我来到了江阴的鹅鼻嘴公园,一只硕大的船只停留在一个三叉路口,看似它仅仅是一艘普普通通的农家渔船,它身后却藏有红色的记忆——渡江战役第一船。
那是一个历经血腥风雨的年代,这艘船在敌人的炮台下,来回运送战士了六次,减少了不少的伤亡。
深入公园,可以见到黄山炮台的遗址,它是,光绪年间,为防外舰入侵,特在此增筑炮台,使它成为中外闻名的江阴要塞。
前进的征途上,血色记忆中的不畏艰难;时时刻刻在激励着我们不断向前,再向前。
8月底我来到了我们的首都北京,“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前山只等闲
”是啊,整整二万五千里的长征。
也许这仅仅是一个数字,大家并没有在意,但当你走上长城,你知道,你错了
远远望去,长城绿树环绕,蜿蜒曲折,犹如一条巨龙,矗立于世界的东方,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国人的骄傲
当你踏上长城,就相当于踏上了人生最重要的一课,陡峭而崎岖的台阶,近一百三十度都陡坡,当我登上第一座烽火台时却已是气喘吁吁,举目远望——长城气魄宏伟,雄伟壮观,分外妖娆,一种民族感油然而生:长城的修建工程有多浩大;长城上的战争有多残酷;长城上曾经躺下了多少祖国英雄好汉
眼前浮现出一幅幅悲壮的红色场面,想起了陆游的悲壮词句:“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
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金戈铁马,往事如云。
黄昏时刻来到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坦克、步枪、飞机、炮弹、卫星……每一样武器都是当时革命人士智慧的结晶,每一样武器都有一段红色的历史。
抬头望向天空,火红的落日就像当年人们斗志昂扬的心。
那是勇敢、顽强、坚定,排除一切障碍的心
作为中学生的我们不得不被红军的顽强,爱国主义精神所打动。
回到潍坊,我来到了潍坊的烈士陵园,方形烈士碑亭高10米,飞檐翘角,熠熠生辉。
一点儿也不逊于天安门广场前的革命英雄纪念碑,高26米的纪念碑矗立广场中央,碑体正面“革命烈士纪念碑”七个贴金大字出自主席的手体。
烈士陵园的各处建筑都深深的反应出战士们的伟大,与人民的团结
红色文化是党史,中国革命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传统的生动体现。
寻访红色文化的过程,既是观光赏景的过程,更 是学习历史、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提高修养的过程。
让我们一起传承中华美德,寻访红色足迹,实现中华复兴与民族富强
急需以“走路”为题的初中作文800——2000字的
在人生的旅途中,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走这自己不同的路。
有些人在这场旅途中早已有了自己的目标和旅途的目的地,他们就这样用一生的青春努力的去完成,不停的走这,向目标走者,不断的努力着。
有些人成功的到达了目的地,但也有些人虽然很努力的走着,却始终到不了他们心中的那个目的地。
还有些人盲目地,不顾一切的向着目的地奔走着,甚至是跑,他们也会到达目的地,但当他们站在终点时他们会发现,为了这个一生,他的旅途,他付出了太多太多,也抛弃了太多比这场旅途更重要的东西。
。
。
。
。
。
但他们发现时,想要极力挽回时,好像一切都已经晚了。
但还有些人就完全不同了。
在他们的旅途中,没有目的地,之是这样盲目的走着,走着,漂泊着,游荡着。
寻找着自己心中所谓的满足的稳定的生活。
可当他们回首往事,一生时,他们会发现他们的一生是这么的平淡,无谓,空虚。
但还有些人,选定目标去努力,却又因为路途的坎坷,而不停的变换目标,有的甚至决定不走了,无所谓的留在了原地,在那里徘徊着,堕落着,连选择走路权利都放弃了。
只求自己无谓的过玩一生。
其实在生活中,我是那种平时走路很快的人。
我不喜欢那种慢慢,悠悠的走路方式,如果那样走的话会让我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急躁感。
我总是会很快的走到目的地,不是不觉已经成了一种习惯了。
当然了生活中还有那种喜欢散步的人。
总是在空闲时,和自己最爱的人一起在小径上悠闲地走着,不时还欣赏一下路旁的景色;回忆一起美好的事。
。
。
。
。
。
在这场属于我的旅途中,我会稳稳的,一步一步的走好旅途的每一步。
让这每一步都充满了乐趣,欢乐,幸福。
我会走完我旅途中的不同的目标,每一个目标都是一个新的挑战,新的生活,新的世界。
当然了,我会沉浸在这不同的挑战给我带来的不同的感受中,他们同时也在我的心中默默的支持着我,给我力量,因为只有这些目标才真正了解我,了解我想要什么,了解我渴望什么,了解我说期盼的,我会毫不懈怠的一直走着。
也许我的人生并不辉煌,可能只是像很多人一样,很平淡,没有什么的作为,和荣耀。
但我希望当我已经老的不能动时,回顾这一生时,我没有什么遗憾,我已稳稳地走完这一生时,那就是我认为的“有价值的一生,完美的一生了”。
希望生活真的如我所愿吧,我以后的路还很长,很长。
但在我心中已经有了足够的相信,动力来走完这场旅途。
那大概就是我心中的梦想吧
说真的,有时我也怀疑过梦想,怀疑我的目标是否能够实现,但我现在确定了,他可以
我会以自己的方式来走,我自己的路
对亲情的赞美文章 命题:烛光里的妈妈
为迎国庆,学校将组织一次“庆国庆,颂中华”演讲比赛,学校提出全校师生无论年长年幼均可参加。
通知一出,立刻在老师们中间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尤其是在我的心里掀起不小的巨浪,虽说我还年轻,却已是市县有名的演讲能手,几乎所有的市县演讲比赛都参加过,所以这次虽说只是个校级的比赛,但我也不能放过,否则有损我这个演讲高手的声誉。
当然,接下来的事就是精心准备了。
我知道,要想在演讲中脱颖而出,要讲究气势,尤其像这种赞颂祖国的的演讲更得是激情澎湃,要把对祖国的感情在短短的几分钟里完全爆发出来。
我挖心掏胆,搜肠刮肚,苦思冥想,终于精心诚聚,完成了一篇我自认为不错的演讲稿,我踌躇满志地设想着在这次演讲比赛中大放溢彩的情景。
演讲比赛如期而至。
选手们的精彩演讲不时博得观众们的阵阵掌声,但依然掩盖不住我的勃勃雄心。
我是倒数第二个出场。
我时而感情激荡,时而低回婉转,时而热情洋溢,时而温情脉脉。
我的演讲抑扬顿挫,声情并茂,极尽演讲之能事。
可以说,我将演讲的技巧发挥得淋漓尽致,毫无瑕疵。
尤其是结束时的一声呐喊“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将我的感情提升到了极致,我的声音被观众们热烈的掌声淹没了,我似乎已经开始酝酿获奖感言了。
最后一个出场的是学校一位退休教师老宋,只见他步履平稳地走向演讲台,开始了他的演讲: “我们时常教育我们的学生,教育我们身边的每个人都要爱国,可是什么是爱国
尤其是在我们这样一个和平年代里,如何体现我们的爱国之心。
其实,爱国不是空洞的说教,不是歇斯底里地呐喊,它是一个人自我内心的真情再现。
今天,我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
“那是十几年前,我还是班主任,国庆前夕,学校放假,我因有事耽搁,直到夜幕降临方离开办公室。
偶然经过我班教室,隐约有丝亮光透过我的眼帘。
难道教室里还有人
带着疑惑,我轻轻地推开门,一下子被眼前的景象震住了。
只见几个同学围在一起,一个同学手持蜡烛,其余几个同学在黑板写得写,画得画,忙得不亦乐乎
而黑板上赫然写着“中华之光,祖国万岁”。
原来他们在出黑板报
一根蜡烛似乎并不能照亮整间教室,可是我突然感到烛光与“中华之光,祖国万岁”这几个字交相辉映,整间教室立刻熠熠生辉。
“我感动了
说实话,我并未要求他们出板报,可他们竟然赶在国庆到来之际这样做了,而且从放学坚持到了现在
[1] “一支蜡烛的烛光似乎显得十分微弱,但我却感觉烛光越来越强,越来越亮。
烛光里,我看到了中华的光芒,我看到了他们对祖国的一片赤诚。
“‘噢,妈妈,烛光里的妈妈……’突然,这句歌词一下子涌入我的脑海,是的,烛光里的妈妈,烛光里的祖国妈妈,眼前令人感动的一幕是对这句歌词多么好的诠释啊
“还有什么更华丽的语言、更优美的辞藻来赞美几位同学的爱国之情呢
……” 老宋的声音十分舒缓,语调异常平静,也许没有什么激情,或者说没有什么起伏,可是全场数千名观众却被老宋缓缓动情的演讲,被那个充满真情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
演讲结束时,观众席中先是一阵短暂的沉默,接着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老宋当之无愧地获得了本次演讲比赛的冠军。
中华文明赞演讲稿
各位尊敬的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本次我演讲的题目是《长城赞》。
长城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一个载体,它涵盖的面非常广,把整个文化载体当中丰富的内涵,通过具体的活动都展现出来,这无疑对增进海峡两岸之间,对中华文化理解,特别是对台湾年轻人一代弘扬中华文化传统,都很有意义。
当前,岛内台独势力非常嚣张,特别是岛内推行“文化台独”、“去中国化”,通过修改教科书,歪曲历史,割断两岸之间这种不仅是血缘,特别是文化上的、精神上的纽带。
前段时间,海峡两岸学术研讨会的会上,有一位叫朱宏(音译)的台湾师范大学副教授,他提供的论文就是《海峡两岸历史教科书的比较》,其中,比较当中,就有怎么样介绍长城。
现在台湾新修改的教科书当中,在介绍长城时,基本上淡化历史所含的信息,只是从建筑方面来讲到的。
这本身就反映出,我们的活动对台湾岛内宣传中华文化的意义,应该是潜移默化,通过非常生动和具体的事例来引导,来教育台湾民众,特别是青年一代。
从文化上来讲,从中国传统文化来讲,我们都是年青一代,是后来人。
从中国传统的古文字学来看长城也是非常有意思的。
实际上长城的概念是到了秦以后才出现的。
城防以前就有,城的雏形在商代就有,它最早基本上是一种疆界的划分。
真正长城雏形的概念,一个字就是“疆”。
从象形来讲,疆字里的“田”就是被夯实的土块,中间那两横是板,或者就象我们汉长城看到的那种用芦苇或木块垫起来,一层一层。
板筑是中国最传统的筑城方式。
70年代农村打墙时,还用这种最古老的方法,两个门板,一层一层地夯实,放上芦阶节,一层一层,那么这个疆,也就是中国最早、最传统的墙。
疆、墙一声,从文字学来讲,也是一音之转。
那些与疆相关的概念包括田地的田、城垣的垣,都是板筑的形式。
所以,板,后来又称为版图。
版图的意思就是以墙为界,你所控制的范围和地域。
可以说,从我们先辈在文字中创造的东西就可以看出我们最早长城建设当中的文化意涵。
甚至包括边关的边,繁写的“边”也指敌楼很高,下面是土方,还可以绵延不绝。
古老的长城,西方翻译成“GREET WALL”,非常准确的翻译。
长城最早就是墙,后来变成疆界,界的意思是上面夯实的土,下面用木头搭建的一种结构。
所以,现在我们边界的界也是与夯土建墙直接相关的。
许多学者认为,长城建了以后它基本是一种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分界,甚至可以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分界。
说生产方式的分界也好,说生活方式的分界也好,说种族划分也好,总而言之,它是一种文明生存状态的隔阂,这既是一种隔阂也是一种融合。
从战国时代,这种边界方式在中国各地都有,包括战国当中在中国的内陆,也都存在这种防御式的边界,到了秦,就具有了很大的政治意义和文化意义。
因为,秦作为一种统一,“书同文、车同轨”,修长城也要把整个的疆域统合起来。
到了汉,围绕河西走廊基本上是维持汉代的交通线。
交通线是为了维持飞地,哪一块飞地
就是沙洲,是敦煌。
敦煌又是控制整个西域的一个汉人聚居的地方。
它北边有匈奴,南边有北狄,处在夹缝中。
河西的长城是沿着河西走廊修筑的,是一条军事交通孔道,一条补给线,同时它也是敦煌的交通线,长城维系了丝绸之路。
这一段的长城,我们感觉与明长城有很大的区别,实际上一个意义——拦马墙,因为游牧民族在军事上最厉害的是马。
大家都知道,春秋战国武灵王胡服骑射以后,车战的方式已经抛弃,学用一人一骑这种战术。
这种战术突击能力非常之强,而游牧民族主要靠骑兵征服农耕民族。
修长城,无疑是这样,你人可以过来,但马过不来,马过不来,你战斗力就没有,你打不过汉人的步兵。
河西走廊这段汉代长城起到了一个拦马墙的作用。
明代长城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它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它是一个文化载体,它周边的人文设施,包括民俗、宗教、人文的各个方面,很多很多。
还有一点,清朝的长城政策实际上是值得我们研究的。
清是“修一座庙,胜养10万兵”。
所以,承德是清朝浓缩的一个长城,它是精神上的长城,是把中华民族多民族融合在一起的一个长城。
我认为清朝的民族政策是最成功的,是和长城的思想一脉相承的,是中华民族长久以来长城防御思想的一个积极体现——通过民族的融合。
到了今天,我们去研究长城,就是要发挥这种精神。
长城是中华文化连绵不绝的象征;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不屈不饶的象征;又是中华民族团结融合共同发展的象征。
还是中华民族改天换地创造能力的象征。
我想,这些都是长城的文化意义。
当然,它还有更深的文化内涵,从考古,从文化,从历史,包括农耕和游牧之间的区别,包括地理、军事,包括交通这些方面。
围绕长城有许多需要进一步开发的,包括民俗民居,兵营文化,当地的集市,当地的宗教信仰,关公信仰(古代军人都信关公)。
此外,长城的军事布防还有一线、二线梯次配置。
实际上,古代军事思想与现代的军事思想是一样的,虽然冷兵器、热兵器不同。
这些方面都应该充分挖掘。
总而言之,长城提供给我们的是一种多向性的载体,而不是单一的。
台湾青少年一代,他们大多数人都是从教科书上读到长城的。
怎么把中国文化、中国历史,变成活生生的,再把这段历史衔接到现在,最后,融通在他们的思想中,使中华文明能够承传。
现在,中国处于一种发展状态,同时,受到国际环境的影响。
顾炎武在《驭戎论》中讲过三段话,很有启发意义。
他说:“宏大公之度,以开其向化之心。
”虽然你修了长城,但有的时候,你要敞开胸怀,要怀柔的政策,包括对待世界的文明,你要开“向化之心”,要“宏大公之度”。
第二句话是“蓄不测之威,以消其先事之诈。
”就是积极的防御。
你没有防御,有不测之威,你就要受人欺负,长城也有这方面的作用。
第三句话:“严必然之防,以绥其窥伺之祸。
”我个人认为,我们新的长城精神,首先是中华民族5000年连绵不断的精神价值;第二,我们民族新的长城精神应该是我们综合国力和综合国防的强大;第三,我们新的长城精神,应该是一种开放的、包容的,一种多元的,一种融合现代世界文明发展的精神。
有了这些,我们整个长城文化就能历久弥新,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使中华文明在世界上更能发扬光大 谢谢大家我的演讲到此结束。
推荐几篇关于中华古诗词的演讲稿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你们好
中国人民永远也不会忘记,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以士兵失踪为借口,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从此,中国人民走上了艰难的抗战征程;中国人民永远也不会忘记一个又一个不平等的条约,使中国从一个泱泱大国变成了一只任人宰割的肥羊。
中国人民不会忘记,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让这座世界上最辉煌壮丽的建筑顷刻间变成一片焦土和瓦砾。
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有多少志士任人,多少革命先辈抛头颅,撒热血,以钢铁般的意志和无所畏惧的气概,以顽强不屈的精神和众志成城的力量战胜了帝国主义。
沧海桑田,风雨坎坷,伟大的祖国历尽磨难。
我们肩负着跨世纪的历史使命,我们不甘心落后于前人,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先行者留给我们不怕困难,开括前进的大无畏精神。
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
我们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正确认识祖国的历史与未来,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祖国的领土不能丢,不能被分裂侵占。
历史的书面仍在不倦地翻动,复兴中华民族的历史呼吁在古老版图上回荡不息,那雄浑的声音使每颗灼热的心为之震撼。
用我们的智慧和勇气扬起理想的风帆
用我们的青春和热血谱写出前不负于古人,后无愧于千秋万代的历史新篇章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
一切探索救国救民的先辈们是中国的脊梁,伟大的抗战英雄是中国的脊梁,而我们,必将成为新世纪复兴中华民族的脊梁,就是因为有这么多的脊梁,中国才会有振兴的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