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演讲稿 > 地理社社长演讲稿

地理社社长演讲稿

时间:2013-11-09 15:18

竞选地理课代表演讲稿

XX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好

今天我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我想竞选的职位是地理课代表。

我从小就对地理有着浓厚的兴趣,也去过不少风景名胜。

因此,我想竞选地理课代表。

当然,作为课代表,光凭兴趣也是不够的,这需要一种责任感。

这点请大家放心,如果我有幸能当选,我一定会协助老师,带领大家把这门课学好。

如果我没能当选,那么肯定有更优秀的同学担任,这对于大家来说也是好事,我一定会积极配合,不会有丝毫的消极情绪。

期待大家能投我一票,谢谢

大学新生竞选武术社社长演讲稿

讲清楚这个岗位有什么要求,你有什么特长,你哪些方面可以满足这些要求,你将怎么做。

根据一些同学的提问,我归纳了一下。

新生入学报到时主要要准备如下东西、要注意如下事项: 1.相关证件。

包括:身份证、录取通知书(入学通知书)、户口迁移证、党团组织关系证明(介绍信)、一寸登记照若干张(可以多带几张,以备它用),等等。

这些很重要,一定不要忘记。

另外,把父母、爷爷奶奶即各个近亲的姓名、出生年月、工作单位、职业和职务搞清楚,填下来,到学校要填各种表格,有的表格需要这些信息。

2.钱和卡。

上学要交学费和住宿费(分别为每年4500-500元与1000元左右),合计要6000左右(个别专业可能要高些,如艺术类专业)。

因为新生出门较少,没有什么旅途安全经验,建议少带现金(但千把块钱还是要带的,以备一些不时之需)。

可以在家中先办一张信用卡或储值卡用于交学杂费等。

有的学校会给你寄一张卡,让学生把钱存在其中,你可以用这张卡,也可以不用。

如果家庭条件还可以,办一张信用卡,把它关联到父母亲的储值卡(如工资卡),每月刷卡后直接从父母亲的卡中扣款,这样的好处是方便、安全。

但如果你不想让父母亲知道你的消费情况,可以自己在老家办一张储值卡(让父母亲往里冲钱),然后办一张信用卡与之关联。

也可以到学校再办储值卡与信用卡,但这样你父母亲异地往你的储值卡打钱时要付手续费。

3.一般情况下,各个学校都要配发一些学习和日常生活用品,这些东西不是无偿给你的,都要你花钱购买。

学校发的物品质量都很次而且贵,建议学校发的东西如果可以不要就尽量不要,能自己买的就别买学校发的,有些生活必需品则可以在离开家时先配好,免得到学校后由于人生地不熟不好买。

4.衣服被褥。

你平常穿的衣服,春夏秋冬各季的,都要带,除非学校距你家乡很近或者父母亲有机会出差来学校给你带东西。

内衣和袜子至少要两三套,各季的外衣至少也要两套。

如果你现在生活的地方和要去上学的城市的地理气象与生活环境是否相似,那么准备的东西和在老家差不多;如果相差太大,就要带些那个城市需要的衣服(例如,如果你生活在北方,但上学的城市在南方,那么太厚的保暖内衣裤就可以不带了)。

被褥也是这样,夏天去学校,可以带一床薄被(如毛巾被),厚被子可以自己带,也可以到学校后再买。

席子可以到学校根据床宽购买合适的,床单和枕头(枕套)可以自己带也可以到学校再买。

5.洗漱生活用品。

要带牙膏牙刷、毛巾、漱口杯、香皂肥皂、洗发水、梳子、手机(看家庭条件)等,以便在途中和到校后就能使用。

男生要带剃须刀、女生要带各种女性用品和洗面奶等。

至于洗脸盆、晒衣架、拖鞋、雨伞、水瓶、指甲剪、剪刀、小刀、台灯之类的东西就不一定要带了,有的学校会发,就算不发自己买也不贵(这些生活用品到了学校买也很方便,而且到时候和舍友一起去买还能快速缩短距离)。

条件可以时,可以带个照相机,为自己和同学照照相,也是人际交流的一种很好方式。

6.学习用品。

可以带几支水笔、本子、字典、词典(英汉汉英词典等,包括功能强大的电子词典)、书包(背包)。

如果学校没有不允许,你家庭条件许可的话,可以带笔记本。

但最好不要带,尤其是当你迷恋上网或者玩游戏的时候,带笔记本会影响你的学习和生活以及和同学的正常交往。

另外,还可以预备一些生活中用到的药或创可贴之类,虽然不一定会用到它们,不过等需要的时候随手可以找到也很方便。

7.旅行箱。

如果家庭条件不是特别好得钱花不了,不需要买太贵的,毕业后可以买更好的。

箱子可以大一些,能装下自己的衣服及平常不是常用的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即可。

但不要过分大,免得不好携带,到学校在宿舍也不好放。

一般以80公分左右长、50-60公分宽为佳。

8. 如果可以的话,带点家乡的特产,不是一定要去给老师,而是给舍友或班上同学吃,毕竟你有四年的时间和他们在一起,越早熟悉越好。

10.如果坐火车的话,可以凭录取通知书(入学通知书)享受学生票优惠。

11.一点小建议:大学学习勇攀高峰,加入社团量力而行,大学社会实践多多益善,尊敬老师有难必问,同学相处宽容大度,大学恋爱不鼓励也不反对。

12.入学测试和体检。

有的大学在新生报到后一段时间内,要组织几门文化课的新生入学测试,对考试成绩和高考成绩有较大出入者要进行重点核查。

如果你考试没有作弊,不要有任何担心。

考试范围和难度不会超过高考,考得好坏无所谓。

体检也很容易过,除非你有不符合入学要求的重大疾病而且在高考体检时又使了花招,一般是不要紧的。

只要你高考时正常体检、正常考试,这两项都没有问题,现在可以放心玩

当然还有另一种入学考试,那是为各种分班做做准备的,比如英语成绩好的学生分到英语快班。

13.新生军训。

大学新生要进行军训,军训一般只有两个星期。

按照《国防教育法》的规定,组织学生进行军训,这是贯彻国防教育法的具体行动,是推进素质教育、为国家和军队培养造就高素质国防后备力量的重大举措。

参加军训可以增进同学友情,应该积极参加。

如果身体条件不许可,应该尽早跟辅导员或班主任讲清楚,以免发生意外。

14.宿舍是在你去之前就安排好的,这个不用担心。

住宿条件有好有坏,不要太拘泥于这个,主要是要和同舍同学友好相处。

不要以为住宿条件差就不能适应,人的适应性是非常强的,而且不太好的生活条件对你以后的成长和工作、生活很有好处,不管你的家庭是多么富有

15.专业不理想,调换专业。

一般学校进校一年后都可以调换专业。

调换专业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因为在原专业很难学下去,学校会帮助你换一个好学一点的专业(但一般不是很好的专业,也不是热门专业);另一种是你想换一个你心仪的其它专业,这种时候一般都要由你要转入的专业所在院系进行资格考试,考试合格才能转入,有的学校还要交一笔费用。

叶圣陶的故事

叶圣陶小时侯的故事 叶圣陶, 1894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苏州府悬桥巷的一个平民家庭,圣陶是他的字。

叶家开着一爿叫做“协记”的小布店,位于悬桥巷口。

叶圣陶的父亲叶仁伯,是“吃知数饭的”,即经管账务,平常人家称呼他“账房”或“账房先生”。

他主要是替一位姓吴的地主家收租子,另外,一些大户人家逢到婚丧喜庆之事,也请他去临时料理账务。

叶圣陶家里除了父母亲和两个妹妹之外,还有祖母和外祖母,全家七口人的生活全靠父亲微薄的收入来维持,日子过得还是有点紧巴的。

不过,尽管如此,衣食问题还是可以无忧的。

叶圣陶的父亲为人厚道,办事笃实,品行端正,母亲心地善良,尽心持家,克勤克俭。

父母的品德深深地影响了叶圣陶,他心里想着要像父母一样做人。

儿时的叶圣陶,很得父母的宠爱,因为他是家中唯一的男孩子,所以父母对他抱有很大的希望。

他们盼着儿子日后靠着科举能够飞黄腾达、荣宗耀祖。

叶仁伯为了使儿子求得功名,让叶圣陶三岁时就开始识字、练字,到六岁那年,叶圣陶识字已有三千左右,字也写得相当漂亮。

朱氏识字不多,但满肚子装着世代流传下来的谜语、诗歌、儿歌,经常说给儿子听。

我国苏南地区流传的谜语,具有很强的知识性和趣味性。

叶圣陶猜谜语时兴致很高,从中得到了智慧的启迪。

那些诵读起来悦耳动听的古代诗词,辞采华茂,言简意丰,叶圣陶能够背出很多。

尤其是儿歌,形象生动,想象奇妙,韵律优美,把叶圣陶给迷住了,他时常挂在嘴上哼唱,唱得眉开眼笑。

如“萤火虫,夜夜红;飞到西,飞到东………‘摇呵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叫我好宝宝。

糖一包,果一包,还有饼儿,还有糕”等等,实在富有情趣,难怪叶圣陶乐得心动神摇了!后的那一年(1899年),叶圣陶六岁的时候,父亲送他进私塾读书了。

塾师是当地有点名气的黄先生,文笔很好。

叶仁伯把儿子托付给这样一个远近闻名的长者,是十分放心的。

父亲对儿子的要求很严,放学回家后就督促他温习功课,还要背书,立下了“弗熟不得进膳”的家规。

所好叶圣陶学习自觉,记忆力又强,并没有出现因书背不出而吃不成饭的事情。

在黄先生那里,叶圣陶读的是、、。

过了一年以后,叶圣陶又到了悬桥巷东南端的顾家花园,跟随一位名叫张承胪(字元冲)的老先生读、、。

张先生教书,认真到了一丝不苟的程度,对学生督责极严。

他规定学生对所学内容要读熟背诵,否则就动用戒尺施以体罚。

叶圣陶在学习上丝毫不敢懈怠,用心读书,背诵都能上口。

叶仁伯勉励儿子熟读圣贤书,但由于家境寒苦,他不主张像富户人家那样把子弟关在书房里“一心只读圣贤书”,而认为带孩子出去跑跑,熟悉社会和认识社会上的种种人和事是务实的。

“不识字好过,不识人难过”。

叶仁伯抱着这种传统观念,让儿子跟着他出门到亲戚家拜年、贺寿、吃喜酒,清明节到乡下上祖坟,秋天到乡下看收租子。

这一切大大地开阔了叶圣陶的眼界,使他无形中受到人情事理的熏陶。

叶圣陶童年时代,就领略了苏州民风民情的淳朴,也孕育了关心民间疾苦的缕缕情思。

叶圣陶自幼生活在文化氛围很浓的吴地,远山近水、亭台楼阁、斋堂殿馆、庙院庵祠,甚至连城里的路名,都有来历;哪怕是一块匾额、一个牌楼、一座桥梁,都有传说。

父亲总要带他去看,说给他听,而且回家后还要求他回忆参观时的先后次序,作类似日记的记录,作为“开笔”之前的写作训练。

叶圣陶到了八岁时起,就“开笔”作文了。

老师出的题目是,作文之前,向他提示“这应当说到为学方面去”。

叶圣陶依照老师的吩咐,共写了八十多字。

老师看到他写的毛笔小楷字方方正正,文句又晓畅流利,说理通达,便不断地称赞,特别是对文章的结尾“登高尚尔,而况于学乎”感到满意,情不自禁地在“尔”和“乎”这两个字的旁边,用红笔划了两个圈。

叶圣陶高兴地把作文本带回家给父亲看,父亲见儿子敏悟好学、天资聪明,笑得十分开心。

经过近两年的刻苦学习,叶圣陶大有长进,居然能够写出三百字以上的经义史论或时务策论的文章了。

父亲急迫地希望儿子赶快成长,又将叶圣陶送进了另一所私塾,以便学得更好,能够考上秀才。

父亲教育他要如他在里所说的那样,拿出登高的毅力去对待学习。

叶圣陶明白父亲的企盼,决心勤学奋进。

父亲为了使儿子增长些文学知识和历史知识,带他到茶馆听说书、听昆曲。

叶圣陶小时候听了不少的书,小书像、、《三笑》、《文武香球》,大书像《三国志》、《金台传》、《水浒》、《英烈》。

这些大书小书,他有的不只是听了一遍,最多的听过三四遍。

说书的,挥舞着纸扇,拍打着醒木,把故事说得活灵活现,各种人物的声音模仿得逼真酷肖,突显了不同的性格。

听到精彩处,叶圣陶常常被悲欢离合的情节牵引得不能自已。

他时而因悲愤难抑表现出痛苦的神情,时而因喜悦洋溢舒展出快慰的笑容,他完全陶醉于其中了。

叶圣陶更喜欢听昆曲,那典雅的曲辞、优美的音节,那时而清柔温润、时而凄怆沉郁、时而高昂雄壮、时而哀伤感叹的曲调,抓住了他的心灵,让他百听不厌,甚至想到要去当昆曲演员。

苏州地域文化的熏育,使他提高了艺术审美的能力。

父亲为他提供的这另一种教育的课堂,让他学到了在哪一所私塾也学不到的知识,培养了他观察现实社会的眼力。

叶圣陶的父亲把家庭、私塾和社会结合起来,这种教育方法是很开明的,使孩子受益不浅。

叶圣陶六年光景的私塾生活过去了,他的人生将由童年跨入另一个阶段。

1906年,以苏州长洲县、元和县、吴县三县县名的第一个字合成命名的“长元吴公立高等小学”创办起来了,叶圣陶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这所学校。

这所小学的教师大多是才从日本回国的留学生,有教唱歌和历史的章伯寅先生,有教国文的朱遂颖先生,有教博物和算学的龚赓禹先生,有教英文的杜安伯先生,等等。

他们热心于新的教育事业,讲课动听入耳,显示了开阔的知识面,叶圣陶听得津津有味。

他从老师谈论的革命思想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新的领悟。

章伯寅先生在课堂上教育学生说:“地不离人,人不离事。

欲论人事,必先知地理。

要爱国就得先爱乡土,晓得乡土的山川史地、名人伟业;要爱国就得先晓得我国的自然地理、历代英杰。

”叶圣陶心领神会,咀嚼着老师所讲的这些爱国大义。

他懂得了要把爱国与爱家乡这块土地上的山川草木结合起来,要了解与熟悉历代名人英杰创造伟业的历史。

老师寓革命思想教育于知识的传授之中,如清泉滋润了叶圣陶的心田,给他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谁翻译的《物种起源》最好

最好的版本是由现供职于美国堪萨斯大学自然历史博物馆暨生物多样性研究所的苗德岁教授翻译的《物种起源》。

在前不久举行的“新译《物种起源》出版沙龙”上,中科院院士、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张弥曼教授,中科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周忠和教授对这一新译给予了高度评价,苗德岁教授做了精彩发言,讲述了《物种起源》及其新译本背后的故事。

作为经典名著,《物种起源》在国内已有很多译本,现在还有必要重译吗?在达尔文生前,《物种起源》总共出版了6版,以前国内均选择最后一版翻译,苗德岁则选择了第二版进行翻译,这是为什么?关于达尔文和《物种起源》,国际上有哪些新的研究进展?苗德岁在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中传达了很多新信息,现我们整理成文(参考了书中“译者序”等文字),以飨广大读者。

  翻译缘起  最开始译林出版社的编辑黄颖女士找到周忠和院士,忠和向出版社推荐了我,但我几乎未加思索便婉拒了。

为什么呢?因为我知道,翻译《物种起源》将是一件太过艰巨的任务。

黄颖是我南大的校友,她很有坚持精神,也很有策略,有一搭没一搭地跟我保持着邮件联系。

2010年暑假我去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访问,她提出请我吃顿饭。

饭局上还有时任译林出版社人文社科编辑部主任的李瑞华先生(现为译林出版社副社长)。

席间,他们也没触及翻译《物种起源》话题,只是希望我有暇时,可以给他们推荐甚或翻译一些国外的好书。

几个月后的圣诞节前夕,小黄给我发邮件说,她又找了别的译者,但是感觉译文还是没有达到他们期望的水准。

她说,如果世界上有一本书值得翻译的话,还有比《物种起源》更值得你亲自翻译的吗?她又给我戴高帽子,说如果在华语世界有一个能翻译这本书的人,除了苗公您,还能找到谁?高帽子加激将法,让我如何拒绝?我马上回邮件说,就凭你这句话,这活儿我接了。

邮件一发出去,我就后悔了,但是你知道电子邮件可以send,但没有un-send键。

我只能硬着头皮投入这项工作了。

  伟大的《物种起源》  我在译序里说:“名著如同名人,对其评头论足者多,而对其亲阅亲知者少。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便是这一现象的显明例子之一。

”据我的观察,即使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也大多无暇通读或精读这部著作。

所以我常跟年轻朋友们说,尽管你们现在压力很大,要追踪前沿,要发表文章,但还是要看一些“闲书”,因为这样的阅读在你以后的研究中会给你想象不到的启发和灵感,像《物种起源》这样的名著尤其如此。

  《物种起源》是少数几本可以称得上改变了世界的书,这样的书还有大家熟悉的《圣经》,马克思的《资本论》等等,它是这一级别的名著。

《物种起源》发表到现在已经155年了,尽管生物学、地学有很多新的进展,但达尔文所建立的理论框架依然巍然矗立,它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

现在的很多学科,像生物地理学、动物行为学、生态学等等,尽管达尔文的时代还没有这些学科的名字,但是达尔文这本书已经为这些学科打下了基础。

再过150年,这本书也不会过时。

我在翻译和研究的过程中,确实对达尔文崇拜得五体投地。

达尔文那时并没有我们今天这样的研究条件和知识基础,他能够写出这样一部伟大的著作,太了不起了。

  为什么选择第二版  为什么选择第二版为翻译底本呢?达尔文生前,《物种起源》共出版了6个版本,其中第一版和第二版相隔时间很近。

按照达尔文本人的说法,第一版是1859年11月24日出版,第二版是1860年1月7日出版;达尔文研究专家派克汉姆查阅了该书出版社的出版记录,则认为第一版是1859年11月26日出版,第二版是1859年12月26日出版。

也就是说,第一版和第二版相隔只有一个半月或一个整月的时间。

第二版甚至没有经过重新排版,相比第一版的改动也很少。

根据派克汉姆的研究,达尔文在第二版中删除了9个句子,新增了30个句子,此外还有一些印刷、标点符号、拼写、语法、措辞等方面错误的更正。

在其后十二年间的第三(1861)、第四 (1866)、第五(1866)、第六(1872)版中,尤其是自第四版开始,达尔文为了应对别人的批评,做了大量修改,以至于第六版的篇幅比第一、二版多出了三分之一。

正如我在“版本说明”中所写,“限于当时的认识水平,那些对他的批评很多是错误的,而他的答复往往也是错误的”。

譬如他越来越求助于拉马克“获得性性状的遗传”的观点,这就偏离了他原先正确的立场。

鉴于此,当今的生物学家以及达尔文研究者们,大都垂青与推重第一版;而近二十年来,西方各出版社重新印行的,也多为第一版。

然而,牛津大学出版社的“牛津世界经典丛书”的1996年版以及2008年版,却都采用了第二版,理由很简单:与第一版相比,它纠正了一些明显的错讹,但总体上没有什么大的改动。

最终,我采用了“牛津世界经典丛书”2008年版为翻译底本。

为什么说一部河南史等于半部中国史

因为河南是华夏文明的中心地带,其历史和文化在华夏文明所覆盖的区域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领头羊地位。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