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口号 > 土家拜礼口号

土家拜礼口号

时间:2019-03-09 20:39

古代弟子向先生行礼的口号是什么?

应该是先生好。

最早的时候学生见到老师所行的礼和见到父母所行的礼是一样的,都要大礼参拜。

古人认为,不跪不叫拜。

拜,在古代就是行敬礼的意思。

按照周代礼仪的规定,当时对跪拜的动作和对象,作了严格的规范,共分稽首、顿首、空首,称为“正拜”。

行稽首礼时,拜者必须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支撑在地上,然后,缓缓叩首到地,稽留多时,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九拜”中最重的礼节。

一般用于臣子拜见君王和祭祀先祖的礼仪。

行顿首礼时,其他和稽首相同,不同者拜时必须急叩头,其额触地而拜。

一般用于下对上的敬礼。

子女对父母亲及以上长辈,学生对老师,行的就是顿首跪拜礼。

汉以后,人们生活起居发生了变化,增加了长揖礼。

行长揖礼时,左手压右手(女子右手压左手),手藏在袖子里,举手加额,鞠躬九十度,然后起身,同时手随着再次齐眉,然后手放下,长揖礼是晚辈对长辈的尊敬,也用于学生向老师的问候。

土家族结婚拜堂挂红押礼先生说的四言八句结婚顺口溜

忙忙走是走忙忙,快步堂,来到堂前打一望,鸾凤和鸣贴门堂内喜洋洋,喜洋洋是闹洋洋,大红灯笼挂两旁,四方桌子摆中央,外甥今日当新郎,当新郎啊拜高堂,我拿银花戴新郎,手持银花插头冠,子孙后代做高官,手持红绫批身上,子孙后代生得旺,家发如同涨大水,人发犹如笋子生。

中国56个民族都有什么民风民俗

各地俗是不一样的,普通“认干亲仪只要孩子正式向干爹、干妈磕上三个头,并改呼干爹、干妈即算完成。

若孩子幼小和特别娇贵,认干亲时,干妈要穿一条特别肥大的红裤子,坐在炕头上,由旁人抱着孩子从裤裆里钻出来,以表示孩子是自己亲生的。

然后干妈给他(她)戴上长命锁,起个乳名,以后用于爹、干妈所赠送的碗筷吃饭。

这寓意着小孩从此成为他们的孩子,吃他们家的饭,和亲生父母不相干了。

从此,小孩也就可以借干爹、干妈的福气,顺利成长,健康长寿。

在北京人们一般认为认干爹,干妈会对于爹、干妈自己亲生的子女不利,所以不是至亲好友,人们一般是不敢求其作为自己孩子的干爹、于妈的;而且拜干亲,双方要互送礼物,并摆酒席,以后每年三节两寿,干儿子、干女儿家都要给干爹、干妈送礼,做干爹、干妈的也要回赠礼物,所以,不是富厚之家也是难以应酬的。

既然要“拜干亲”,那么就得择一个吉日举行仪式。

届时,做父母的除了要准备丰盛的酒席外,还要替自己的孩子预备孝敬干爹、干妈的礼物。

这份礼物中,最重要的是送给干爹的帽子和送给干妈的鞋子,另外,还要配上衣料之类的物品。

当然,干爹、干妈并不是只进不出。

干爹、干妈送给干儿子、干女儿的东西一定要有饭碗,筷子和一把长命锁,另外,还要有一套小衣服,鞋袜、帽子、围嘴和兜肚等。

过去,为了这些礼物,有钱的人家都是到首饰店去订做银碗银筷,或者到护国寺、白塔寺喇嘛那里去买木碗,以免小孩因失手而打碎。

如果万一打碎碗的话,就被认为是很不吉利的事情。

在河南“拜干亲”是通过“碰”来完成的。

在河南郑州、开封一带,婴儿出生的头一天早上,婴儿的父亲便要出门“碰”姓。

“碰”到的第一个人,不管是男是女,是老是幼,婴儿的父亲都要跪下磕头,然后向其说明家中生了孩子,并请对方为小孩起名。

过去,农村早起的多为拾粪老头,有的毫无思想准备,但碍于习俗,不便推却,只好信口胡诌一个。

于是,“粪筐”、“箩头”、“狗娃”、“猫娃”等名字就出来了。

这些名字虽然有点不雅,但好在只是小名,是人们对小孩的爱称,只是小时候叫,也就没多大关系。

有的地方,被“碰”到的人除了给婴儿取名外,还要送给婴儿一件礼物,并被认成干亲。

在陕西“认干亲”一般是在孩子“满月”的那天,由其祖母或祖父抱出去,出门后碰见的第一个成年人即拜为干妈或干爹。

当然,这种“碰”除了有一定的随机性外,大多数场合往往都是事先安排好的,“碰”见的第一人,或是与他家关系要好,或是有地位有身份之人。

在四川干爹称为“保保”,干妈称为“保娘”。

一般是小孩子的世伯、世叔来当,增进两家之间的感情。

也有受到迷信影响选择乞丐、不认识的路人当“保保”的。

另外,“干儿子”在四川的习俗中也有指女婿的意思。

古代“干儿子”特指上门女婿,在古代是一种蔑称。

在杭州小孩“拜干亲”却有另一套风俗。

他们所拜的干亲不是活生生的人,而是鲁迅先生文章中经常提到的“无常鬼”。

在那里,“父母恐其子不寿,又惧拜干爹娘用费大,便不寄于人,而寄于无常鬼”,俗称“拜胡干爷”。

据当地传说,无常鬼是阎罗王专门派来拘摄死者之魂的鬼,将子女寄于无常鬼,是希望它不要拘摄寄子之魂,以保长寿之意。

过去,世人不知道无常鬼的名义,而将它讹为胡姓,于是便有“胡干爷”的称谓。

寄拜胡干爷的方法是:小孩的父母先要做一件崭新的白衣衫,然后将它带至庙中,用它去换取胡干爷偶像身上的旧衣,并以烧酒、烧饼、香烛、银锭供而焚之。

最后,由庙中和尚为出寄之子取名。

以后,每年七月,小孩的父母都要抱其前往寺庙拜贺胡干爷的生日,直到小孩年满16岁为止。

少数民族除汉族以外,我国一些少数民族也有“拜干亲”的习俗,如土家族就非常有代表性。

土家族的小孩除了寄拜给别姓之人作为“干儿子”、“干女儿”之外,有些人家还将小孩寄拜给树木、岩石、水井以及猪、狗、鸡等物,并以寄拜之物为小孩命名。

如果是男孩,一般谓之为“岩保”、“水保”、“猪保”、“鸡保”等;如果是女孩,则一般取名为“岩妹”、“水妹”、“狗妹”、“鸡妹”等。

因为在土家人看来,只有将小孩寄拜给他人或事物,才能消除灾星,让小孩顺利成长。

傩公傩婆是什么

在傩仪的神坛上,供奉最为普遍、并且来自神话传说的是始祖神,傩公和傩婆(或傩公、傩娘),他们是傩俗信仰中、最具威望的傩神。

相传,傩公、傩婆原系兄妹二人。

在很早很早以前,天下发大水,淹没了人间房屋、庄稼,千千万万的人畜被洪水吞噬,兄妹俩人因逃到一座很高很高的山上,才。

兄妹二人,眼见田地、房屋、人与牲畜惨遭灭顶之灾,人类面临灭绝的危险,心中十分焦急。

一再商量,为了繁衍子孙后代,重建人间的美好生活,干脆结为夫妻。

可是,世上没有兄妹结为夫妻的规矩,怎么办呢

兄妹二人商量了个办法,每人抱一扇石磨,从东西两边滚下山去,如果二人滚到一起,两扇石磨相合,就结为夫妻;如果滚不到一起,说明无缘,不能成亲。

于是兄妹二人各抱一扇石磨从山上滚下,滚到山下平地时,恰好两人滚在了一起,石磨也完整相合,说明老天爷赞成他们婚事(后人释为“天作之合”),兄妹便毅然成亲。

从此,二人耕地种田、纺纱织布、生儿育女,一代又一代的繁养生息,人间大地,又是一派生机。

所以,后来人们奉傩公和傩婆为人类始祖,是人类救星,为人类带来平安、五谷丰登、、凡事兴旺的福星,而信奉倍至。

依照当地习俗,凡婚久未育子女者,便向傩公、傩婆祈求,并许下愿信,以后身怀有孕或生了子女请端公做法事一堂,或演戏酬谢。

如遇家有凶事或遇猪瘟、鸡瘟、家人多病,便祈求傩公、傩婆佑福,年终隆重祭祀。

在农村,此种酬神方式,人们统称“还傩愿”(演出之戏叫“傩愿戏”)。

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和传统节日

1、阿昌族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云南,是中国云南境内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

会街,是阿昌族人民的传统集会,多在每年农历九月中旬举行。

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会街原属宗教集会。

主要宗教节日有进洼(关门)、出洼(开门)、烧白柴、泼水节等。

除宗教节日外,还有许多本民族特有的传统节日。

如:火把节、窝罗节、浇花节和春节。

耍白象是阿昌族传统节日。

2、德昂族德昂族民间传统节日主要有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烧白柴等,大都与佛教活动有关。

德昂族还有祭家堂、寨神、地神、龙、谷娘等祭祀习俗,其中以祭龙最富情趣。

宗教节日有“进洼”(关门节),是虔诚的佛教徒最大的净居把斋节日。

3、东乡族东乡族和其他信仰宗教的民族一样,每年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

4、侗族侗族传统节日各地日期不一,主要节日有新婚节、架桥节、祭牛节、吃新节、花炮节等。

5、白族白族的传统节日很多,已有上千年历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节日,现被定名为“三月街民族节”。

它和“火把节”(又称星回节)等民族节日饶有特色。

其他主要节庆活动还有大过年、绕三灵、火把节、耍海会、拜日望等。

同汉族相同,也过清明、端午、中秋等。

6、独龙族唯一的传统节日年节(独龙语:卡雀哇)也是和宗教联系在一起的。

过卡雀哇于每年冬腊月的某一天举行,具体时间由各家或家族自己定,节期的长短常常以食物准备的多寡而定,节日期间,人们要举行祭山神仪式,唱歌跳舞。

7、俄罗斯族俄罗斯人传统的民族节日主要与宗教信仰有关,每年公历的1月7日俄罗斯族均欢度圣诞节,纪念耶稣降生。

8、鄂伦春族鄂伦春族的传统节日不多,只有春节、氏族的“莫昆”大会和宗教活动“奥米纳仁”,还有篝火节。

主要节日是农历新年。

每年的6月18日是鄂伦春民族传统的节日--篝火节。

这一天,鄂伦春人都要点燃篝火,欢歌舞蹈,欢庆自己民族的节日。

9、布朗族最具特色的节祭日有:年节、祭寨神、洗牛脚等。

10、鄂温克族鄂温克族不管是牧民、猎民还是农民,都以农历新年为主要节日。

腊月二十三日要祭火神。

牧区五月二十二日要过“米阔鲁”节,实际是由一种生产活动演变而成的节日。

这一天,要统计牲畜的数目,给马剪鬃尾、打烙印。

人们在5月初五早起采艾蒿戴在头上,去河边洗脸、沐浴,以求安康。

牧区还有“祭敖包”,这是从宗教祭祀演变成的节日,要举行赛马等活动。

11、高山族11高山族高山族的节日很多。

他们的传统节日大都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丰年祭”又称“丰收节”、“丰收祭”、“收获节”等,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是高山族最盛大的节日。

12、仡佬族祭山、吃新、过年,是各地仡佬族普遍过的三大节日。

春节,是仡佬族最大的节日。

农历十月一日,是仡佬族的传统节日“牛王节”,是仡佬族民间特有的节日。

13、朝鲜族其节日基本上与汉族相同。

朝鲜族民间有五大节日,至今仍然隆重欢度。

这五大节日是:元日(春节)、上元(元宵节)、寒食(清明节)、端午节、秋夕(中秋节)。

朝鲜族敬重老人的传统很悠久,早在李氏朝鲜(1392-1910)时期,每年九月九日便被确定为老人安慰日(老人节)。

还有三个家庭的节日,即婴儿周岁生日、回甲节(60大寿)、回婚节(结婚60周年纪念日)。

14、黎族黎族的节日与黎族的历法有着密切的关系。

解放前黎族的节日,在邻近汉族地区和黎汉杂居地区,大多都用农历,节日与汉族相同,例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

就黎族来说,过得最隆重和最普遍的节日是春节和三月三。

15、僳僳(lisu均四声)族主要节日有阔时节、火把节、收获节、中秋节、澡塘会、刀杆节、澡塘会、收获节、过年节等。

阔什节,“阔什”是僳僳语的译音,“岁首”之意。

阔什节,是僳僳族人民的节日。

在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日之间举行,历时两三天。

相当于汉族的春节。

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的“刀杆节”扣人心弦,据说上刀杆是为了使僳僳人具有“刀山敢上,火海敢闯”的精神而设立的。

16、珞巴族珞巴族以桃树开花为岁首,月亮周期变化12次为1年。

每年庄稼收获后,珞巴族都要举行近两天的丰收节,叫做昂德林节。

节日期间全村男女身穿盛装,各家端出准备好的美酒,共享节日食品。

17、赫哲族除与汉族相同的年节、正月十五、二月二及七月十五之外,还有“河灯节”“跳鹿神”和“乌日贡节”。

河灯节是赫哲族的民间传统节日,世世代代靠捕鱼为生的赫哲人,年年都在农历的7月15放河灯、祭河神,以此来祈祷、祝福族人平安、捕鱼丰收。

赫哲族乌日贡节是赫哲族人一个新生的节日,诞生于1985年。

“乌日贡”赫哲语是“喜庆吉日”之意。

我国赫哲族的传统节日“乌日贡”大会是集赫哲民间文化、体育项目为一体的赫哲族人民的节日盛会。

18、回族回族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

这三个节日都是宗教节日。

开斋节:是阿拉伯语“尔德·菲士尔”的意译,所以也叫“尔德”节,在新疆还称“肉孜”节。

古尔邦节:开斋节后第70天,即伊斯兰教历的12月10日,是古尔邦节。

古尔邦节也称“宰牲节”,是穆斯林赴麦加(伊斯兰教的圣地)朝觐的最后一天。

这一天要沐浴净身 ,室内焚香,斋戒半日。

上午人们要去清真寺参加会礼,向麦加叩拜,请阿訇宰牲,将所宰牛、羊肉的一部分分赠亲友、济贫施舍。

圣纪节:是纪念先知穆罕默德诞生的日子,这天是伊斯兰教历3月12日,也是穆罕默德逝世的日子。

纪念活动一般在清真寺举行,在活动中要诵经演说,讲述圣绩。

有的地方还在这天举行盛大的尔麦里会(善事宴会),宴请宾客。

19、满族满族受汉文化的影响,节日与汉族相近,重视过农历新年。

正月十五过灯节,正月二十五祈求来年过“添仓节”,农历二月二是“锁龙”的日子,还有五月端五,六月六“虫王节”,八月十五日中秋节。

添仓节:每年正月25日,满族农村家家讲究煮黏高粱米饭,放在仓库,用秫秸杆编织一只小马插在饭盆上,意思是马往家驮粮食,丰衣足食。

第一天,再添新饭,连着添三回。

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两把锄头插在饭上。

这个节至今在东北农村保留着。

虫王节:六月天,易闹虫灾,居住在辽宁省岫岩、凤城一带的满族过去在六月初六这天,一户出一人到虫王庙朝拜,杀猪祭祀,求虫王爷免灾,保证地里的收成好。

如今不搞虫王节祭祀扫活动,但家家要在这一天晾晒衣物,以防虫蛀。

20、景颇族景颇族由唐代“寻传”部落的一部分发展而来。

近代文献多称为“山头”,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各县的山区。

1953年7月24日建立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县,1956年改为自治州。

“目瑙纵歌”( “目脑纵歌”) 是景颇族一年一度的最大的传统节日。

“目瑙”(亦称“目脑”)是景颇语的音译,意即“大伙跳舞”。

景颇族语称大型歌舞盛会为“目脑”,称景颇族各支系为“纵歌”,统称“目脑纵歌”。

是景颇族人民驱恶扬善,预祝吉祥幸福的传统节日,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之后举行,为期2—3天。

在景颇族的传说中是天上太阳召集地上万物参加的一种大型歌舞盛会,并由犀牛传播至人间,后成为景颇族最盛大的节日。

21、柯尔克孜族柯尔克孜人的节日分传统节日与宗教节日。

传统节日有诺鲁孜节、马奶节、喀尔戛托依节等。

信仰伊斯兰教的柯尔克孜族群众还过“肉孜节”和“古尔邦节”等穆斯林传统节日。

诺鲁孜节:是柯尔克孜族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诺鲁孜”意为新年。

按柯尔克孜族的历法,新月每出现一次为一个月,十二个月为一年。

每年第一个月出现时即过诺若孜节,类似于汉族的春节。

喀尔戛托依节:是柯尔克孜族妇女的传统节日。

“喀尔戛托依”意为“乌鸦宴”,在节日这天,妇女们聚在一起,穿上新装,在一位德高望重的妇女主持下,先每人喝下一碗奶子,以示忠诚、洁白、勤劳。

然后唱歌、跳舞、讲故事,男人们则为妇女们杀羊准备食物。

马奶节:每年农历小满节气的第二天是柯尔克孜族的马奶节,由于柯尔克孜人每年从这一天起开始生产和食用马奶,所以逢此时节就要举行庆祝活动。

22、蒙古族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旧历新年,蒙古语为“查干萨仁”,即白色的月。

蒙古族的年节亦称“白节”或“白月”,这与奶食的洁白紧密相关意。

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这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

“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动人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引人入胜的歌舞,显示出草原民族独有的特色。

其他节日还有由生产活动、宗教祭祀仪式演变成的祭敖包、马奶节、剪羊毛节等。

此外,还有一个重大的祭事活动,这就是成吉思汗陵祭奠。

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一日、五月十五日、八月十二日和十月初三,在鄂尔多斯伊金霍洛举行四次隆重的祭奠活动。

23、傣族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远在公元1世纪,汉文史籍已有关于傣族的记载。

1949年后,按照傣族人民的意愿,定名为“傣族”。

傣族自称“傣仂”、“傣雅”等。

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节日与佛教活动有关。

傣族的重大节日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均与佛教有关。

在每年傣历六月举行的泼水节是最盛大的节日,这一节日傣语称“桑勘比迈”。

届时要赕佛,并大摆筵席,宴请僧侣和亲朋好友,以泼水的方式互致祝贺。

24、怒族怒族传统节日有春节、鲜花节和祭谷神、祭山林节,其中以过年的节日气氛最浓,既隆重又古朴。

春节,怒语称“吉佳姆”,又称盍司节;仙女节,又称鲜花节,是居住在贡山一带的怒族的 民间传统节日,节期为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至十七日;祭谷神,怒语称“汝为”,原碧江县匹河一带怒族的传统节日,时间为每年的农历十二月二九日,举行祭祀活动,祈祷谷神保佑。

25、塔塔尔族塔塔尔语叫“古尔邦艾提”,是阿拉伯语的音译借词,阿拉伯语“卡尔邦”,意为“献身”。

古尔邦节,是在伊斯兰教教历12月10日,即“肉孜节”之后70天。

古尔邦节、开斋节、圣纪节三大节日。

26、纳西族纳西族人民的节日有许多与汉族相同,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但春节的活动内容却与汉族不同,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同西南许多民族一样,纳西族也有火把节。

而本民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是骡马会、农具会、龙王会和朝山会。

27、撒拉族撒拉族主要有古尔邦节、开斋节和圣纪节。

“圣纪节”,又叫“圣忌节”,在希吉拉历的三月十二日举行。

主要是纪念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的诞辰和忌日。

节日活动有诵经、赞圣、讲述穆罕默德生平事迹等。

28、乌孜别克族乌孜别克族主要节日有“圣纪节”、“肉孜节”、“古尔邦节”等。

传统节日与当地其他信奉伊斯兰教民族的节日基本相同,以肉孜节和古尔邦节为一年之中最隆重的节日。

过“肉孜节”前的斋月里成年人都要封斋,吃斋饭时,亲友邻里要互相邀请,如有客至,主人要热情款待。

古尔邦节要屠宰牛羊炸油饼,吃手抓肉和抓饭以及民间特有的风味食品“那仁”。

29、藏族藏族的节庆活动很多,几乎每月都有一个节日,而且民间节日和宗教节日互相穿插。

传统节日中以藏历新年、酥油花灯节、沐浴节、雪顿节和望果节最有规模、最具特色。

此外还有达玛节、赏花节、上九节、郎扎热甲节、俄喜节、罗让扎花、驱鬼节、响浪节、望果节、转山会等。

藏族民间最大的传统节日为每年藏历正月初一的藏历年。

30、毛南族毛南族的传统节日大部分的与当地的汉族或壮族相同,但最具本民族特色的要数一年一度的分龙节。

它是毛南族特有的传统节日,庆祝活动盛大而隆重,其目的在于祈求五谷丰登。

因毛南山乡易旱易涝,五谷收获常无保障。

人们根据宗教意识,认为每年夏至后的头一个时辰(龙)日,是水龙分开之日,水龙分开就难得风调雨顺,所以要在分龙这一天祭神保禾苗,相沿而成为传统的农业祭祀节,称为分龙节。

20世纪初叶之前,每年过节都先聚众于庙堂内外活动,故又称为“庙节”。

此外,还有春节放鸟节、端午找药节。

毛南族也过端午节,还有南瓜节、中秋节、重阳节等。

31、维吾尔族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即开斋节)、库尔班节(即古尔邦节)和诺鲁孜节。

32、瑶族瑶族的民族节日较多,主要有盘王(即盘瓠王,畲、瑶族传说中的始祖,传说是一只名叫“盘瓠”的龙犬)节、达努节等。

达努节是为纪念创世女神密洛陀而过的节日,日期为农历五月二十九日。

此外还有“耍歌堂”节,又叫“耍望”节、晒衣节、干巴节、月半节、祝著节等。

33、佤族佤族和汉族一样过春节。

还有插种节、新米节。

34、苗族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在国际上享有盛名。

苗族的传统节日有苗年、四月八、龙舟节、吃新节、赶秋节、花山节、晾桥节等。

其中以过苗年最为隆重。

苗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一般在秋后举行。

35、畲族畲族主要过三月三和畲族春节。

36、土族土族传统的节日春节、端阳节与汉族相同。

本民族的节日和庙会有旧历正月十四佑宁寺官经会,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四等。

37、锡伯族锡伯族的传统节日有春节、端午节等,其中最具民族特色的要算是抹黑节和西迁节。

38、彝族彝族年,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族人民的年节。

根据彝族的历法,一年10个月,每月36天。

年节无固定日期,一般在金秋10月上旬择一吉日举行,此外还有跳公节、插花节及二月八节等。

火把节”是彝族地区最普遍而又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一般多在每年夏历的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贵州彝族地区也有于六月初六举行。

39、土家族土家族的传统节日中,“以赶年”最为隆重,每年农历春节,汉族过除夕,土家族部是在汉人至少提前一天过年,所以叫“赶年”,土家族过“小年”,也要比汉人提前一天。

还有土牛毛大王节。

40、达斡尔族达斡尔族的节日有春节、中秋节等,大致与汉族的传统节日相同。

但达斡尔人对这些节日却有自己传统的节庆习俗特点。

达斡尔族称春节为“阿涅”,也把春节当做一年之中最盛大的节日。

正月十六为“黑灰日”,在黑灰日这一天,人们之间互相往对方的脸上抹黑,认为抹得越黑,新一年越吉利。

41、保安族保安族的民族传统节日同许多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相同,如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等,家家都要炸馓子、油餜、蜜圈圈和油香。

42、壮族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是岭南的土著民族。

有“布壮”、“布土”、“布侬”、“布雅依”等20余种自称。

新中国成立后,统称“僮族”,后来改为“壮族”。

壮锦与南京的云锦、成都的蜀锦、苏州的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

壮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

著名节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节等,最隆重的节日莫过于春节,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鬼节、清明上坟、八月十五中秋,还有端午、重阳、尝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

43、哈尼族哈尼族信仰多神和崇拜祖先,传统节日主要有“年首扎勒特”(10月)、“吃扎扎”(五月节)。

此外还有“栽秧节”(又称“黄饭节”)和尝新节两个小节日。

“扎勒特”是哈尼族最大的节日,因在农历十月间进行,故又称“译腊和实”,即十月年。

“好收”,是元江县那婼一带哈尼族三大节日之一,虽不及“扎勒特”和“苦扎扎”那么隆重,但它特别重要,当地哈尼族认为,不过此节,新的一年尚未真正来到,十月岁首也只是个序幕。

“好收色”是“染黄饭”的意思,当地汉族称之为“黄饭节”或“二月年”。

当地哈尼族以此节祭献仓摩米天神的使者布谷鸟和“笔苦”鸟,因此节日是在听到布谷鸟和“笔苦”鸟的第一次呼叫之后,选择一个亥猪日举行,节日一天结束;“矻扎扎”节,每年夏历五月的“矻扎扎”,是滇南哀牢山一带哈尼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历时3—5天,其庆典活动极为隆重;“耶苦扎”,是西双版纳一带哈尼族的一个传统节日,从每年农历六月的第一个属牛日(哈尼人的吉日)开始,节期3—5天,过节期间,人们都停止上山生产劳动,在家里吃喝玩乐,或外出走亲串友。

节日期间,还举行赛马、打陀螺、跳竹筒舞等活动。

44、拉祜(hu四声)族拉祜族统一的节日有五个,即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火把节和八月月圆节。

其中春节是最大有节日。

这些节日的来历和过节的内容,都有其本民族的特色。

按照拉祜族的历法,一轮12天,一月30天,一年12月,后来按照汉族的历法三年润一个月,但他们还是润月不润节,所以在拉祜族地方,碰上润月年,就会出现过两次节和过两次年的情况。

有的地方过前一个月的节,不过后一个月的节。

45、仫佬族仫佬山乡几乎每1个月都有节日。

由农历正月初一春节(即农历年)开始到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送灶王爷上天,十二月三十日(大年)或十二月二十九日(小年)的除夕,全年的每个节日都有其活动的形式与风格。

有春节、二月春社日,牛生日、祭真武等。

46、普米族普米族节日,主要是“大过年”、“大十五节”、“供岩洞”、“转山会”、“尝新节”等,这些节庆活动,多与生产劳动和宗教习俗有密切的联系。

47、基诺族传统节日以过年为重,具体时间由各村寨自定,但多在农历腊月间进行。

每年阴历九月,基诺族就要过一年一度的新米节了,当地人称“好希早”。

祭大龙 这是纪念基诺族创世纪祖阿嫫尧白的纪念日,一般在六月间举行,历时三天,阿嫫尧白创造了基诺族及其山川、日月、动物、植物,最后在造田运动中遭人暗算而殉难。

48、布依族布依族崇拜祖先,主要信仰多神和自然崇拜,传统节日除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外,还有“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牛王节”等,最隆重的节日是农历“六月六”。

查白歌节是布依族的重大节日。

每逢农历六月二十一日这天,贵州、广西、云南三省区边界的布依族青年男女就从四面八方聚集在兴义县的查白场,举行盛大的歌会。

歌节上的浪哨(唱歌)是布依族青年男女的社交恋爱活动。

浪哨时要互甩糠包,包上缀有多条绣花穗须,抛甩时犹如彩蝶漫天飞舞,十分好看。

49、哈萨克族节日主要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和“纳吾鲁孜”( 一说“诺鲁孜”)节。

前三个是源于伊斯兰教的节日。

纳吾鲁孜节是哈萨克族传统节日。

“纳吾鲁孜”是哈萨克语“送旧迎新”之意,节期在民间历法的新年第一天(公历3月22日前后)。

50、水族水族有许多传统节日,最隆重的当推“端节”。

水族有自己的历法,“端节”就选择在水历十二月至次年二月(相当于农历八月至十月),时值大季收割、小季播种,也是水历的年终岁首,因此是辞旧迎新、庆贺丰收、祭祀祖先的盛大节日。

51、羌族羌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羌历新年,羌语称“日羌节”,时间是农历十月初一。

另一个节日是“祭山大典”,又称祭山会、山神会等。

52、塔吉克族节日分传统节日和宗教节日两大类。

迄脱乞迪尔节是他们的传统节日,每年三月举行。

宗教节日就是伊斯兰教的三大节日。

塔吉克族不封斋,所以开斋节不如其他两个宗教节日热闹。

该族最隆重的宗教节日是巴罗提节,亦称灯节,每年斋月前两个月举行。

53、京族京族主要信仰道教,少数人信仰天主教。

传统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及唱哈节等。

京族习俗中最隆重、最热闹的民族节日是“唱哈节”(歌节),包括祀神、祭祖、文娱和乡饮四项重要活动。

“唱哈节”的日期各地有所不同。

唱哈多在哈亭举行,哈亭是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建筑物。

54、裕固族裕固族的节日主要有春节、剪马鬃节、祭祀“腾格尔汗”活动和藏传佛教的宗教节日。

祭“腾格尔汗”仪式源自古老的萨满教习俗。

“腾格尔”在裕固语中是“天”的意思,“汗”是神的意思,“腾格尔汗”即“天神”(也称“长生天”)。

春节是裕固族最主要的传统节日,节前有祭祖守岁活动。

剪马鬃是裕固族特有的节日习俗。

九月大会是裕固族的传统节日,是裕固族纪念宗喀巴逝世的宗教节日。

流行于甘肃肃南裕固族自治县。

通常在农历十月廿四至廿六举行。

也称“十月大会”。

赶会时,人们汇集寺院上香叩头,喇嘛念经,并由专人吹唢呐,敲锣鼓,以示迎祭。

寺院还以手抓肉、馍馍等招待大家。

55、门巴族据藏文史籍记载,门巴族的先民很早就在西藏南部的喜马拉雅山区繁衍生息。

门巴族主要聚居在西藏墨脱、林芝、错那等县。

“门巴”意为居住在门隅的人。

门巴族沿用藏历,节日也与藏族相同。

节日期间要杀牛宰羊,置办丰盛的酒菜,宴请宾客。

相传藏传佛教的佛祖释加牟尼诞生和圆寂的日子是藏历四月十五日,为了纪念这一天,门巴族地区的所有寺庙念经祈祷,举行各种宗教活动。

门巴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类是宗教节日,一类是岁时年节。

宗教节日主要是曲科节、萨嘎达瓦节、主巴大法会、达旺大法会,岁时年节主要有门巴族新年。

56、汉族汉族节日:春节,是汉族最大的节日。

元宵节,正月十五,是春节最后一天。

二月八,是沿江一带牧人的节日。

寒食节,每年四月四日,清明节的前一天。

传说,这个节日,是纪念春秋的介之推的。

清明节,农历四月五日。

糍粑节,四月初八。

端午节,五月初五,亦称“端阳”、“端午”、“端五”。

七夕节,七月七日。

中元节,又称“月半”, 七月十四日,是汉族的祭祖节。

中秋节。

八月十五。

重阳节。

九月初九。

冬至节腊祭,祭灶、灶君诞,除夕 。

给我介绍一下56个民族的风情和习惯

要快哦

傣族:泼水节,泼水实为傣族年。

:藏历年 ,藏历年是藏族传统节日。

每历正月一日开始,三至五天不等.藏历十二月初,人们便开始准备年货。

回族: 回族的传统节日是与伊斯兰教分不开的。

全国解放以后,人民政府规定开斋节、宰牲节、圣纪节为信仰伊斯兰教各少数民族共同的民族节日,并规定节日放假1至3天。

回族一年过的节日也主要是这三大节日。

维吾尔族: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古尔邦节、诺鲁孜节等。

维吾尔族十分重视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古尔邦”节最为隆重。

蒙古族:查干萨日(意即白月或白节)是蒙古族的“春节”。

蒙古族那达慕大会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传统活动,也是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一种传统体育活动形式。

锡林郭勒盟的那达慕最具代表性。

那达慕回族 回族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

这三个节日都是宗教节日。

开斋节,是阿拉伯语“尔德·菲士尔”的意译,所以也叫“尔德”节,在新疆还有肉孜节的叫法。

古尔邦节,开斋节后第70天,即伊斯兰教历的12月10日,是古尔邦节。

古尔邦节也称“宰牲节”,是穆斯林赴麦加(麦加:伊斯兰教的圣地)朝觐的最后一天。

这一天要沐浴净身 ,室内焚香,斋戒半日。

上午人们要去清真寺参加会礼,向麦加叩拜,请阿訇宰牲,将所宰牛、羊肉的一部分分赠亲友、济贫施舍;圣纪节,是纪念先知穆罕默德诞生的日子,这天是伊斯兰教历3月12日,也是穆罕默德逝世的日子。

纪念活动一般在清真寺举行,在活动中要诵经演说,讲述圣绩。

有的地方还在这天举行盛大的尔麦里会(善事宴会),宴请宾客。

少数民族兄弟传统节日大全 蒙古族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旧历新年,蒙古语为“查干萨仁”,即白色的月。

蒙古族的年节亦称“白节”或“白月”,这与奶食的洁白紧密相关意。

此外还有那达慕、马奶节等。

朝鲜族 其节日基本上与汉族相同,主要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老人节等。

还有三个家庭的节日,即婴儿周岁生日、回甲节(60大寿)、回婚节(结婚60周年纪念日)。

每逢回甲节、回婚节时,子女、亲友、邻居都向老人祝福、祝寿。

傣族 傣族的重大节日有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均与佛教有关。

东乡族 东乡族和其他信仰宗教的民族一样,每年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都来源于伊斯兰教。

布朗族 厚南节是布朗族盛大的年节,每逢农历三月清明节后7日,即阳历4月13日—15日举行。

节日里,主要活动是相互泼水,其仪式完全按照布朗族古朴的传统方式——迎接太阳的习俗举行,所以,人们称之为迎接太阳的节日。

怒族 主要节日有:春节,怒语称“吉佳姆”,又称盍司节;仙女节,又称鲜花节,是居住在贡山一带的怒族的传统节日,节期为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至十七日;祭谷神,怒语称“汝为”,原碧江县匹河一带怒族的传统节日,时间为每年的农历十二月二九日,举行祭祀活动,祈祷谷神保佑。

塔塔尔族 塔塔尔语叫“古尔邦艾提”,是阿拉伯语的音译借词,阿拉伯语“卡尔邦”,意为“献身”。

古尔邦节,是在伊斯兰教教历12月10日,即“肉孜节”之后70天。

古尔邦节、开斋节、圣纪节三大节日。

满族 满族受汉文化的影响,节日与汉族相近,重视过农历新年。

正月十五过灯节,正月二十五祈求来年过“添仓节”,农历二月二是“锁龙”的日子,还有五月端五,六月六“虫王节”,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添仓节,每年正月25日,满族农村家家讲究煮黏高粱米饭,放在仓库,用秫秸杆编织一只小马插在饭盆上,意思是马往家驮粮食,丰衣足食。

第一天,再添新饭,连着添三回。

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两把锄头插在饭上。

这个节至今在东北农村保留着;虫王节,六月天,易闹虫灾,居住在辽宁省岫岩、凤城一带的满族过去在六月初六这天,一户出1人到虫王庙朝拜,杀猪祭祀,求虫王爷免灾,保证地里的收成好。

如今不搞虫王节祭祀扫活动,但家家要在这一天晾晒衣物,以防虫蛀。

黎族 黎族的节日与黎族的历法有着密切的关系。

解放前黎族的节日,在邻近汉族地区和黎汉杂居地区,大多都用农历,节日与汉族相同,例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

就黎族来说,过得最隆重和最普遍的节日是春节和三月三。

纳西族 纳西族人民的节日有许多与汉族相同,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但春节的活动内容却与汉族不同,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同西南许多民族一样,纳西族也有火把节。

而本民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是骡马会、农具会、龙王会和朝山会。

撒拉族 撒拉族主要有古尔邦节和开斋节圣纪节。

乌孜别克族 乌孜别克族主要有开斋节、古尔邦节,诺鲁孜节。

独龙族 独龙族的传统节日只有一个,人们称“卡雀哇”或“德里哇”,意为年节,时间在农历腊月 中,具体时间由各家或家族自己定,时间长短视食物准备情况而定,节日期间,人们要举行 祭山神仪式,唱歌跳舞。

侗族 各地侗族大多要过春节,时间也是正月初一。

有些地方在10月底或11月初择日过侗年。

4月8日或6月6日为祭牛节,节日时不准使用牛。

此外,还有抢花炮的花炮节,吃新米的吃新节,停止生产活动,以及各姓氏自己过的姓氏节及赶歌会、姑娘节、斗牛节、花炮节等。

侗族一年一度的花炮节,各地举行的日期不同。

拿三江侗族自治县来说,是正月初三(农历,下同),梅林是二月初二,富禄是三月初三,而林溪却是十月二十六。

花炮分为头、二、三炮,包炮都系上一个象征幸福的铁圈,外用红绿线包扎。

燃放时以火药铁炮为冲力,把铁圈冲上高空。

当铁圈掉下来时,人们便以铁圈为目标,蜂拥争夺,谓之“抢花炮”。

据说,谁抢得花炮,谁在这一年里就能人财两旺,幸福安康。

集会地点还唱侗戏、演彩调、吹芦笙、“多耶”、打篮球等助兴。

花炮节是侗族人民最热闹的节日。

僳僳族 僳僳族的主要节日有澡塘会、收获节、过年节等。

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传统的刀杆节,在节日会场的中央,竖起两根约20米的粗大长杆,上面像梯子一样绑上36把长刀作为横档,刀口向上,谓之刀杆。

正午时刻,鞭炮鼓点齐鸣,五名僳僳族汉子身着大红袍,头戴蓝布帽,在刀杆下将斟满的白酒一饮而尽,纵身跳上刀杆。

他们双手扶握住上层的刀面,赤脚蹬着锋利的刀刃,勇敢地攀援而上,爬至杆顶,取出鞭炮燃放,一时间鞭炮声欢呼声响成一片。

爬杆者下来后,人们纷纷向他敬献美酒,能爬刀杆的人在僳僳族中很受尊敬。

爬杆结束后,青年男女还进行丢烟包活动,男女各站一边,互相投掷,如果姑娘接着小伙子的烟包,并收藏起来,就说明姑娘接受了小伙子的爱慕之情。

阔什节,“阔什”是僳僳语的译音,“岁首”之意。

阔什节,是僳僳族人民的节日。

在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日之间举行,历时两三天。

相当于汉族的春节。

毛南族 春节放鸟飞、端午找草药。

毛南族也过端午节,还有南瓜节、重阳节。

俄罗斯族 俄罗斯人传统的民族节日主要与宗教信仰有关,每年公历的1月7日俄罗斯族均欢度圣诞节。

纪念耶稣降生。

鄂伦春族 鄂伦春族的主要节日是农历新年。

维吾尔族 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即开斋节)、库尔班节(即古尔邦节)和诺鲁孜节节。

瑶族 瑶族的民族节日较多,主要有盘王(即盘瓠王,畲、瑶族传说中的始祖,传说是一只名叫“盘瓠”的龙犬)节、达努节等。

达努节是为纪念创世女神密洛陀而过的节日,日期为农历五月二九日。

此外还有“耍歌堂”节,又叫“耍望”节、晒衣节、干巴节、月半节、祝著节等。

佤族 佤族和汉族一样过春节。

还有插种节、新米节。

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人的节日分传统节日与宗教节日。

宗教节日则指伊斯兰教的三大节日。

仡佬族 祭山、吃新、过年,是仡佬族普遍过的三大节日。

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不管是牧民、猎民还是农民,都以农历新年为主要节日。

腊月二十三日要祭火神。

牧区五月二十二日要过“米阔鲁”节,实际是由一种生产活动演变而成的节日。

这一天,要统计牲畜的数目,给马剪鬃尾、打烙印。

人们在5月初五早起采艾蒿戴在头上,去河边洗脸、沐浴,以求安康。

牧区还有“祭敖包”,这是从宗教祭祀演变成的节日,要举行赛马等活动。

赫哲族乌日贡节是赫哲族人一个新生的节日,诞生于1985年。

“乌日贡”意思为娱乐或文体大会, 每两年举行一次,一般在农历五六月间举行,历时三天。

苗族 苗族的传统节日有苗年、四月八、龙舟节、吃新节、赶秋节、花山节、晾桥节等。

其中以过苗年最为隆重。

苗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一般在秋后举行。

白族 白族人民主要节庆活动有大过年、三月街、绕三灵、火把节、耍海会 、拜日望等。

同汉族相同,也过清明、端午、中秋等。

其中三月街、火把节饶有特色。

畲族 畲族主要过三月三和畲族畲族春节。

土族 土族传统的节日春节、端阳节与汉族相同。

本民族的节日和庙会有旧历正月十四佑宁寺官经会,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四等。

锡伯族 锡伯族的传统节日有春节、端午节等,其中最具民族特色的要算是抹黑节和西迁节。

德昂族 有关门节和开门节,宗教节日有“进洼”(关门节),是虔诚的佛教徒最大的净居把斋节日。

还有泼水节。

彝族 彝族年,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族人民的年节。

根据彝族的历法,一年10个月,每月36天。

年节无固定日期,一般在金秋10月上旬择一吉日举行,此外还有跳公节、插花节及二月八年节等。

土家族 土家族的传统节日中,“以赶年”最为隆重,每年农历春节,汉族过除夕,土家族部是在汉人至少提前一天过年,所以叫“赶年”,土家族过“小年”,也要比汉人提前一天。

还有土牛毛大王节。

达斡尔族 达斡尔族的节日有春节、中秋节等,大致与汉族的传统节日相同。

但达斡尔人对这些节日却有自己传统的节庆习俗特点。

阿昌族 耍白象是阿昌族传统节日。

保安族 民族传统节日也都是伊斯兰教的重大节日,如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等。

珞巴族 珞巴族以桃树开花为岁首,月亮周期变化12次为1年。

每年庄稼收获后,珞巴族都要举行近两天的丰收节,叫做昂德林节。

节日期间全村男女身穿盛装,各家端出准备好的美酒,共享节日食品。

壮族 三月三歌会、春节、陀螺节、陇端节、吃立节、娅拜节等。

哈尼族 “扎勒特”是哈尼族最大的节日,因在农历十月间进行,故又称“译腊和实”,即十月年。

“好收”,是元江县那婼一带哈尼族三大节日之一,虽不及“扎勒特”和“苦扎扎”那么隆重,但它特别重要,当地哈尼族认为,不过此节,新的一年尚未真正来到,十月岁首也只是个序幕。

“好收色”是“染黄饭”的意思,当地汉族称之为“黄饭节”或“二月年”。

当地哈尼族以此节祭献仓摩米天神的使者布谷鸟和“笔苦”鸟,因此节日是在听到布谷鸟和“笔苦”鸟的第一次呼叫之后,选择一个亥猪日举行,节日一天结束;“矻扎扎”节,每年夏历五月的“矻扎扎”,是滇南哀牢山一带哈尼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历时3—5天,其庆典活动极为隆重;“耶苦扎”,是西双版纳一带哈尼族的一个传统节日,从每年农历六月的第一个属牛日(哈尼人的吉日)开始,节期3—5天,过节期间,人们都停止上山生产劳动,在家里吃喝玩乐,或外出走亲串友。

节日期间,还举行赛马、打陀螺、跳竹筒舞等活动。

拉祜族 拉祜族统一的节日有五个,即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火把节和八月月圆节。

其中春节是最大有节日。

这些节日的来历和过节的内容,都有其本民族的特色。

按照拉祜族的历法,一轮12天,一月30天,一年12月,后来按照汉族的历法三年润一个月,但他们还是润月不润节,所以在拉祜族地方,碰上润月年,就会出现过两次节和过两次年的情况。

有的地方过前一个月的节,不过后一个月的节。

仫佬族 仫佬山乡几乎每1个月都有节日。

由农历正月初一春节(即农历年)开始到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送灶王爷上天,十二月三十日(大年)或十二月二十九日(小年)的除夕,全年的每个节日都有其活动的形式与风格。

有春节、二月春社日,牛生日、祭真武等。

普米族 普米族节日,主要是“大过年”、“大十五节”、“供岩洞”、“转山会”、“尝新节”等,这些节庆活动,多与生产劳动和宗教习俗有密切的联系。

基诺族 这是纪念基诺族创世纪祖阿嫫尧白的纪念日,一般在6月间举行,历时3天。

阿嫫尧白创造了基诺族及其山川、日月、动物、植物,最后在造田运动中遭人暗算而殉难。

基诺族的节日与祭祀活动基本不分的。

布依族 查白歌节是布依族的重大节日。

每逢农历六月二十一日这天,贵州、广西、云南三省区边界的布依族青年男女就从四面八方聚集在兴义县的查白场,举行盛大的歌会。

歌节上的浪哨(唱歌)是布依族青年男女的社交恋爱活动。

浪哨时要互甩糠包,包上缀有多条绣花穗须,抛甩时犹如彩蝶漫天飞舞,十分好看。

此外还有布依族的大年辰、布依族三月三、布依族四月八、六月六等。

哈萨克族 节日主要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和纳吾鲁孜节。

前三个是源于伊斯兰教的节日。

纳吾鲁孜节是哈萨克族传统节日。

“纳吾鲁孜”是哈萨克语“送旧迎新”之意,节期在民间历法的新年第一天(公历3月22日前后)。

水族 水族有许多传统节日,最隆重的当推“端节”。

水族有自己的历法,“端节”就选择在水历十二月至次年二月(相当于农历八月至十月),时值大季收割、小季播种,也是水历的年终岁首,因此是辞旧迎新、庆贺丰收、祭祀祖先的盛大节日。

羌族 羌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羌历新年,羌语称“日羌节”,时间是农历十月初一。

另一年节日是“祭山大典”,又称祭山会、山神会等。

塔吉克族 节日分传统节日和宗教节日两大类。

迄脱乞迪尔节是他们的传统节日,每年三月举行。

宗教节日就是伊斯兰教的三大节日。

塔吉克族不封斋,所以开斋节不如其他两个宗教节日热闹。

该族最隆重的宗教节日是巴罗提节,亦称灯节,每年斋月前两个月举行。

京族 京族岁时习俗中隆重的民族节日为“唱哈节”,包括祀神、祭祖、文娱和乡饮四项重要活动。

“唱哈节”的日期各地有所不同。

澫尾、巫头两地在农历6月初十,山心在8月初十,红坎在正月十五。

“唱哈节”在哈亭内举行。

各地都建有“哈亭”,各村“哈亭”选用上等木料,有独特的民族形式。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