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广告词 > 石窟艺术广告词

石窟艺术广告词

时间:2017-05-16 16:13

关于龙游石窟景物的广告词

龙游石窟(Longyou Grottoes),是位于浙江省龙游地区的地下石窟群,自从1992年被发现以来,经多家新闻媒体的报道,披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引起了考古界、旅游界以及有关方面的关注。

龙游石窟是我国古代最高水平的地下人工建筑群之一,也是世界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一大奇观,它是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体现,集人文、艺术、文化、工程技术于一体,成为难以破解的千古之谜,也被当地人称之为世界第九大奇迹。

云冈石窟解说词

云冈石窟于2001年12月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的云冈石窟,有窟龛252个,造像51000余尊,代表了公元5世纪至6世纪时中国杰出的佛教石窟艺术。

其中的昙曜五窟,布局设计严谨统一,是中国佛教艺术第一个巅峰时期的经典杰作。

  云冈石窟是我国最大的石窟之一,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

位于山西省大同市以西16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依山而凿,东西绵延约一公里,气势恢弘,内容丰富。

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造像5万1千余尊,代表了公元5至6世纪时中国杰出的佛教石窟艺术。

其中的昙曜五窟,布局设计严谨统一,是中国佛教艺术第一个巅峰时期的经典杰作。

  云冈石窟也是世界闻名的石雕艺术宝库之一。

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2007年5月8日,大同市云冈石窟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已成为国内各界人士参观游览的重要场所,也是国际友人倾慕和向往的旅游胜地。

  在这绵延一公里的石雕群中,雕像大至十几米,小至几公分,巨石横亘,石雕林立,蔚为大观。

他们有的正襟危坐,栩栩如生,有的载歌载舞,神采飞扬,或击鼓或敲钟,或手捧短笛,或怀抱琵琶,悠然自得,笑迎游人。

这些佛像、飞天、赞助者、供养人的面貌和衣饰上,都留有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勤劳。

这些佛像与乐伎刻像,还明显地流露着异域色彩。

在我国传统雕刻艺术的基础上,吸取、融汇了印度犍陀罗艺术及波斯艺术的精华,这是我国古代人民创造性劳动的智慧结晶,也是他们与其它国家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

  云冈石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始建于公元460年,由当时的佛教高僧昙曜奉旨开凿。

现存的云岗石窟群,是1961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整个石窟分为东、中、西三部分,石窟内的佛龛,象蜂窝密布,大、中、小窟疏密有致地镶嵌在云冈半腰。

东部的石窟多以造塔为主,故又称塔洞;中部石窟每个都分前后两室,主佛居中,洞壁及洞顶布满浮雕;西部石窟以中小窟和补刻的小龛为最多,修建的时代略晚,大多是北魏迁都洛阳后的作品。

整座石窟气魄宏大,外观庄严,雕工细腻,主题突出。

石窟雕塑的各种宗教人物形象神态各异。

在雕造技法上,继承和发展了我国秦汉时期艺术的优良传统,又吸收了犍陀罗艺术的有益成分,创建出云冈独特的艺术风格,对研究雕刻、建筑、音乐、宗教都是极为珍贵的宝贵资料。

介绍云冈石窟100字说明文

万劫之余,祖先给我们在武周山南麓留下的云冈石窟,东西绵延1公里,现存主要洞窟53个、石雕造像五万一千余尊,被誉为世界艺术宝库。

它建于公元五世纪北魏时代,纯粹是沿武周山整体开凿的。

原来称中国有三大石窟,云冈石窟便是其中之一,另外就是甘肃敦煌石窟和洛阳龙门石窟。

大同云冈石窟是中国早期石雕艺术的代表。

为云冈石窟拟一条广告

云冈石窟,佛祖之屋.云冈石窟,美妙佛屋.来到云冈石窟.见识美妙佛屋.

洛阳龙门石窟的传说

龙门石传说 相传远古时期,洛阳南面有一大片烟波浩淼的湖水,周围青山苍翠,芳草萋萋。

人们在山上放牧,在湖里打鱼,过着平静的生活。

村里有个勤劳的孩子,天天到山上牧羊,常常听到从地下传出“开不开”的奇怪声音,回到家,便把这件事告诉给母亲。

母亲想了想,便告诉他,如果再听到的话就回答:“开!”谁知一声未了,天崩地裂,龙门山倾刻从中间裂开,汹涌的湖水从裂口倾出,奔腾咆哮地绕过洛阳城,一泻千里流向东海。

水流之后,无数清泉从山崖石罅中迸出,蓄为芳池,泻为飞瀑。

两山的崖壁上则出现了无数蜂窝似的窟隆,窟隆内影影绰绰全是石像,有的眉清目秀,有的轮廓不清,千姿百态,蔚为奇观。

从此,龙门石窟便名扬天下了。

其实,龙门石窟的产生自有其历史缘由,但这则神话传说,却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也赞美了龙门石窟巧夺天工,精妙绝伦的雕刻艺术。

龙门位于洛阳市南13公里处的伊水河畔。

这里两山对峙,伊水中流,状若门阙,因而古称“伊阙”。

诗人们留下的“中断若天劈,凿山导伊流”、“峥嵘两山门,共扼一水秀”诗句,是极好的写照。

又因地处隋唐“龙庭”所在都城的正南,故亦称“龙门”。

唐代诗人白居易曾这样评价:“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

自古以来,“龙门山色”被誉为洛阳八大景之首,是洛阳最好的风景区。

伊阙自古以来就是交通要道和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古时洛阳南面的门户和屏障。

,龙门石窟风景名胜区主要由龙门石窟、香山寺和白园等组成。

这些景点或山青水秀,曲径通幽;或奇峰怪石,流泉飞瀑,令许多游人流连忘返。

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龙门石窟:龙门石窟与敦煌石窟、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窟,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0年11月30日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001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4a级旅游区。

龙门东西两山为地质史上“古生代”石灰岩,.石质坚硬,不易风化,宜于精雕细刻;又因近于魏、隋、唐帝都,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山势天成,风景秀丽,气候温和,北魏、隋、唐时王朝又崇佛热衷建造石窟,佛教发展迅速,洛阳曾长期是佛事活动的中心,所以龙门造像应运而生。

它开创于北魏(约公元3年),历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北宋诸朝,其开凿时间达400余年。

据不完全统计,现有佛龛2300多个,佛像11余万尊,塔70余座,碑刻题记2800余品。

其中最大的佛像高达17.14米,最小仅2厘米。

这些大小不一的佛龛如蜂巢一般,密布在东西两山的崖壁上,南北绵延达1000多米,数量之多,艺术水平之高,令人叹为观止。

龙门石窟艺术表现出印度文化与中国文化相融合的特点,它是北魏王朝迁都洛阳实行汉化,与魏晋洛阳和南朝地区先进而深厚的汉文化相融合、碰撞开凿而成。

因此,从开创之始,就具有世俗化、中国化的趋势。

而有别于西部、北部、西南部的石窟艺术。

龙门石窟—龙门的两个传说 被誉为中国古代三大石窟艺术之一的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南约12公里处。

这里香山与龙门山东西对峙,清清的伊水潺浮动中流,远远望去,犹如天然门阙,故秦汉时多称“阙塞“、“伊阙”,汉以后则以“龙门”和“伊阙”并称。

龙门山清水秀,松柏苍翠,“龙门山色”被誉为“洛阳八大景”之首。

举世闻名的佛教石雕艺术杰作,就分布在伊水左右两岸的山崖间,恰似镶嵌在绿色织锦上的串串宝珠,琳琅满目。

龙门石窟的雕凿,始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北宋诸朝,其中尤以北魏和唐代最盛,大规模雕造达150多年。

龙门现存窟龛2100多个,佛像10余万尊,佛塔40余座,碑刻题记2870块左右。

“龙门开不开” 洛阳南边,有两座峻峭的山峰,夹着玉带似的伊河。

这个山口就是著名的游览地龙门。

传说很早以前,这两座山峰是连在一起的没有龙门,他没有伊河,只有一片连绵起伏的石头山,山上树少草多,山南是一望远际的湖泊。

在龙门山的北边,住着一个大财主,外号叫“笑面虎”。

笑面虎胖得成了皮球,平时上山看自己的田地时总要让两个家丁搀扶着。

不然,他一抬脚,准会失去平衡,骨骨碌碌一下滚到山底。

笑面虎的脸上整天挂着笑容,可肚里整天在捣鼓着坏主意,因此他家的财富越聚越多。

笑面虎家有个放羊娃,穷人家孩子没正名,生在山边,就叫山娃。

山娃天天赶着羊群上石头山上放牧。

一天,羊儿散开吃草去了,山娃就躺在山顶上休息。

他隐隐感到身下的山肚子里有隆隆的震动声,就侧转身,耳朵贴近石头细听听。

山肚子里似乎有人在问:“龙门开不开?龙门开不开?” 山娃好惊奇,回家就把这事儿告诉了乡亲们。

一位白胡子爷爷说:“你可不敢乱接腔呀!听老人们说,谁要答一声‘开!’大山就会裂开,山那边的洪水就会冲过来了!” 山娃赶着羊回到笑面虎家,笑面虎嘿嘿一声奸笑,说山娃回来得晚了,早开过饭没饭吃了。

山娃生气地回长工房躺下,心想,总有一天,我要叫这大山裂开,叫那洪水淹死你这狠心贼!他慢慢睡着了。

忽然,有人轻轻在叫“山娃”。

山娃睁眼一看,是丫头水秀偷偷给他送来了一块窝窝。

山娃和水秀互相体贴,天长日久,俩苦命的孩子有了感情。

笑面虎看出来了,嘿嘿一笑,对山娃说:“你给我好好放羊,啥时候把羊放得满山坡了,我就把水秀嫁给你……” 山娃盼望着能和水秀结婚过上好日子,从此起早摸黑地为笑面虎放羊。

冬去春来,草青草黄,终于,满山坡都成了老财家的羊时,山娃向笑面虎提出要与丫头水秀成亲。

笑面虎嘿嘿一笑:“好吧!三天后让你们成亲。

” 山娃把这喜讯告诉水秀,两人高兴得跳了起来。

第二天,山娃照样赶着羊群上山。

谁料,笑面虎竟把水秀卖到了洛阳城里!其他长工跑上山把消息告诉山娃,山娃气得立即下山去找笑面虎论理。

笑面虎哈哈一阵狂笑,忽然变了脸:“穷小子,你想娶水秀?你去山南边湖里照照你的穷样子去!你老老实实给我上山放羊,掉根羊毛我扒了你的皮!” 山娃知道上了老财的当,气得头晕眼花,浑身打战。

他恍恍惚惚来到山岗上,腿一软倒在地上。

这时,他又隐隐听到山肚子里的隆隆声和“龙门开不开”的问声。

愤怒的他撑起身子,怒目圆睁,挥舞双拳大声应道:“开吧!开吧!淹死这些恶霸老财吧!” 轰隆隆!随着山娃的呼喊,一阵惊天动地的巨响,山风从中裂开,山南的湖水汹涌泻下,冲向老财的庄园。

翻腾的浪花中,笑面虎再也笑不出声了,挣扎几下,没入水中没了影儿。

洪水过去,只见大山崩裂的地方出现了一个宽山口,形似门阙,门阙中间流下了一条河,这就是现在的“伊阙”的伊河。

笑面虎据说变成了滚圆的癞蛤蟆,还是那副似笑非笑的丑样。

水秀呢,不愿跟人贩子去受辱,过洛河时,趁人贩子不注意,纵身跳进了洛河,变成了秀雅洁净的荷花。

山娃喊开龙门,造出伊河,成了伊河神。

人也看到水秀跳洛河化作肖荷,就带着伊河流过来,汇入洛河,用自己流动的胸脯去扶摸、护卫、滋育着河边的绿荷,恩恩爱爱,至今再无分离。

   大禹劈龙门 如果你面前有张洛阳地形图,你就会看到,从龙门口(伊阙)穿过的伊河,是从西南方向奔泻过来的,沿河上溯,两旁远远的有熊耳山和外方山逶迤夹峙,至伊川县西南边界处,两座山渐渐靠近,分别突起两个山峰,叫作九皋山和海峰山,隔河相视,犹如一个伊阙一般。

传说,古时候,龙门东西两山是连在一起的。

山的西南边,由于数山夹峙,形成了一个大大的湖泊。

伊水滔滔不绝,那湖泊也不断加大,侵食了沿岸的良田和村庄,人们只好背井离乡,跑到四周的山上避难。

后来,大禹治水来到了这里。

他采用的是疏导川河的办法。

因此,他登上高高的海峰上仔细地观察了地形,就扛着大斧来到龙门山,一斧子把山劈开了一道沟槽,两山夹沟,恰如墙上开了门洞,让滚滚洪水穿门而过,流入黄河。

于是,湖水消退了,只留下中间那条长年流沿的伊河,留下了河两岸平坦肥沃的良田。

为了纪念大禹,人们在当年避难的海峰上建了一座海渎庙,四时供奉禹爷,香火不断。

不知什么时候,佛祖领着他的菩萨、天王、力士诸弟子出行到龙门口,望着禹泄洪的工程那么绝妙合理,且造成了那么宜人的景色,就喜欢得不想走了,立在那里久久地欣赏。

无数起伏的河波把他们的神光四散反射开去,就在两岸的岩壁上印化下了大大小小、高低错落的影子。

当然,佛法大原,那神光反射出去也不大变形的,好比现在的激光一样,射多远都是如一的粗细。

因此,印的影子表情都差不离。

那神力小的,光就散射了,出来的影子,表情有的慈善,有的英武,有的凶猛,有的还挤眉弄眼不那么庄重。

现在的艺术家们也不探究竟,反说这些力士、飞天、供养人之类的,雕刻得“更接近人类生活”、艺术性高呢!你说怪不?

云冈石窟资料

云冈石窟是我国最大的石窟之一,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

位于山西省大同市以西16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依山而凿,东西绵延约一公里,气势恢弘,内容丰富。

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造像5万1千余尊,代表了公元5至6世纪时中国杰出的佛教石窟艺术。

其中的昙曜五窟,布局设计严谨统一,是中国佛教艺术第一个巅峰时期的经典杰作。

  云冈石窟也是世界闻名的石雕艺术宝库之一。

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2007年5月8日,大同市云冈石窟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已成为国内各界人士参观游览的重要场所,也是国际友人倾慕和向往的旅游胜地。

  在这绵延一公里的石雕群中,雕像大至十几米,小至几公分,巨石横亘,石雕林立,蔚为大观。

他们有的正襟危坐,栩栩如生,有的载歌载舞,神采飞扬,或击鼓或敲钟,或手捧短笛,或怀抱琵琶,悠然自得,笑迎游人。

这些佛像、飞天、赞助者、供养人的面貌和衣饰上,都留有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勤劳。

这些佛像与乐伎刻像,还明显地流露着异域色彩。

在我国传统雕刻艺术的基础上,吸取、融汇了印度犍陀罗艺术及波斯艺术的精华,这是我国古代人民创造性劳动的智慧结晶,也是他们与其它国家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

  云冈石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始建于公元460年,由当时的佛教高僧昙曜奉旨开凿。

现存的云岗石窟群,是1961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整个石窟分为东、中、西三部分,石窟内的佛龛,象蜂窝密布,大、中、小窟疏密有致地镶嵌在云冈半腰。

东部的石窟多以造塔为主,故又称塔洞;中部石窟每个都分前后两室,主佛居中,洞壁及洞顶布满浮雕;西部石窟以中小窟和补刻的小龛为最多,修建的时代略晚,大多是北魏迁都洛阳后的作品。

整座石窟气魄宏大,外观庄严,雕工细腻,主题突出。

石窟雕塑的各种宗教人物形象神态各异。

在雕造技法上,继承和发展了我国秦汉时期艺术的优良传统,又吸收了犍陀罗艺术的有益成分,创建出云冈独特的艺术风格,对研究雕刻、建筑、音乐、宗教都是极为珍贵的资料。

龙门石窟导游词(简介)

龙门石窟导游词龙门石窟,在洛阳市南郊的龙门山口处,距市区12.5公里,从北魏太和十九年开凿,迄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它和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岗石窟,共同组成我国著名的三大石窟艺术宝库。

龙门,在春秋战国时期称“伊阙”,香山(东山)与龙门山(西山)东西对峙,伊水从中流过,形成一座壮丽的门阙。

后因处于隋唐帝国之南,又称龙门。

所谓“石窟”,就是在石壁山崖上开凿的洞直,或是天然形成的石洞,用以藏身或贮藏食物和东西。

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已利用天然石洞描绘动物形象和生活情景,然而以石窟寺的现象出现并作为佛教信徒、僧侣礼佛和修行的场所,却是在古印度兴起佛教后出现的。

由于山林的幽静、神秘、石窟的冬暖夏凉,依山雕凿石窟比用砖石筑的寺院便利耐久,所以在古印度出现了集建筑、绘画、雕凿艺术之大成的石窟寺。

这种石窟寺艺术,随着僧侣的传教活动传入我国的边疆和内地,同我国民族特点和传统的各种艺术技法风格融合交汇,成为我国的一种特有的雕刻、彩绘工艺。

我们今天要看的龙门石窟就是我国众多寺群中的瑰宝之一。

龙门石窟群的雕刻,除了前面所说的有利条件外,还有个不可忽视的自然条件。

伊水两岸的山崖都属于古生代寒武纪和奥陶纪的石灰岩层。

其石质坚硬、结构紧密,不宜风化和大面积脱裂,很适合于艺术造像,与其他砂岩石相比,有着宜于保存的有利条件。

洛阳龙门石窟的开凿是继甘肃的敦煌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岗石窟之后由皇室开凿的又一大型石窟寺群,建于北魏太和年间,先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五代延至清代。

前后400多年。

其中大规模、有效率的营建约计150年左右,分别出现在北魏(占40余年)和隋唐(约占110年左右)时期。

龙门石窟的大大小小的佛龛、石像沿伊水两岸星罗棋布的在龙门东西两山的崖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

对艺术欣赏的感受或文章

曾以“美是难的”来概括他对美本质问题的探索历程,今天如果我们谦逊一点的话,恐怕还是要说像艺术的本质这样的问题,也的确是难于探讨、难于定论的。

面对着关于艺术的纷繁说法,我首先要问:艺术,你到底是什么

在中开宗明义的说道:“艺术以另一种方式确凿无疑地成为艺术家和作品的本源”。

事实也的确如此,谈及艺术,我们必然要涉及到艺术家和艺术作品。

因此,从关于艺术的诸多混沌的阐释中,我选择从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角度试图来揭开艺术神秘的面纱。

纵观漫长的艺术史,不难发现,有一个严肃的命题是不可回避的:人与世界的关系,而这也恰恰是诠释艺术史的根基和主线。

无论是从高更那幅具有“终极设问”意味的画——《我们从哪里来

我们是什么

我们要到哪里去

》,还是从那幅具有拷问人生行动意义的中,我都顿觉有一种被穿透感,我强烈感到冥冥宇宙中有种千丝万缕的情结在撕扯着我的心。

艺术是什么

面对这个古老的命题,说:“艺术是自行置入作品中的真理”,艺术 “是对作品中真理的创造性保藏”,“艺术是人的创造和保藏。

”归根结底,从艺术创作本体上讲,艺术风格的形成实际上表现了一种人与世界的存在关系,风格的变化也预示着人与世界存在关系的变化,意味着人类一种感觉领域的消退和另一种感觉领域的打开。

艺术创造的本质在于艺术家通过艺术形式来把握世界,这种把握不是对世界的简单描摹,而是艺术家通过感性创造活动来对宇宙、历史及人生进行的深度阐释与意义重建。

艺术形式或艺术风格则是这种阐释或创造活动的感性显现。

正因为如此,通过艺术形式,我们不仅可以看到艺术家的与文化修养,还可以看到艺术家对于社会、政治及历史的认识和理解,看到艺术家对于宇宙、世界和人生的体验和感悟,甚至看到艺术家所处的整个时代的精神状况。

因此,关于艺术,我想说:人与世界的关系主宰一切

但是,有了诠释艺术史的这条主线,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在艺术的海洋里轻松畅游。

在艺术世界里,空间和时间相互交错着,纷繁而复杂:地理上的暂时性组合在不停地改变着艺术的形式与功能;任何作品都带着奔腾流逝的时间,它既沉浸在亘古洪芜之内,又蕴含于最为遥远的未来之中。

就像,在多少个世纪之后仍然在拨动着人们的心弦,原始的绘画在被发现之时仍如同它起始时一样有着令人目眩的灿烂。

面对这般浩如星空的艺术世界,我们更加需要的是为艺术之长龙点睛。

这一在艺术世界中频繁出现的形象,被众多艺术大师所演绎。

但是,在、等不同大师的笔下,玛利亚却有着不同的面容和神质。

在有限的生命中我们不可能抓住这浩渺的诸多艺术形象,但是我们却可以更近一步,把握艺术理论的模型。

换言之,艺术现象的混乱为艺术理论的形成提供的不仅是素材,更是基础,虽然是艺术史,诠释的根基仍旧是理论。

因此可以说,理论的形成和构筑高于一切

因此,关于艺术,我要说:理论模型解决一切

让我们进行一次艺术星空中的撞击,来一次猛烈的头脑风暴吧

当然,我们并不能到此为止,停滞不前,那样是对于艺术的固化。

在建构了艺术的理论模型后,我们要继续向前,去追寻永恒,去寻求艺术世界中的终极结论。

在古希腊,按尼采的说法,艺术的使命就是来抵抗人生的悲剧性,让艺术赋予人生意义。

或许我们看过梵高的那幅经典的绘画《农靴》,事实上它之所以成为经典更多的是因为海德格尔的经典评述,我们从梵高的农鞋中看出的是“劳动步履的艰辛”,“回响着大地无声的召唤”、“馈赠”、“冬眠”,“浸透着对面包的稳靠性的无怨无艾的焦虑,以及那战胜了贫困的无言的喜悦,隐含着分娩阵痛时的哆嗦,死亡逼近时的战栗” 。

一句话,从对物或器具的描绘中看到的是人对物的诗意的联想。

在那双普通的“农靴”背后更多的是一种精神的传达,是绘画艺术价值的升华。

只有透过形式把握住精神的永恒不二,才能达到艺术世界的巅峰。

如果我们只是静止的在《农靴》面前欣赏,很难真正的理解到背后的精神传达,那双“农靴”是用来穿的,是助于我们行走的工具。

罗丹的雕塑《行走》使我切实领会到“人类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放荡者”(罗丹语)。

正如海德格尔所倡导的那样,我们不能丢掉自己的根――大地,只有不断行走,才能使自我真正的与大地融合,才能真正的揭示人与大地的关系本质。

对于艺术所传承的精神实质,我们需要的是在行走中把握,进行自己的“心灵冒险之旅”,在心灵的“放逐”中达到人与大地的融合。

因此,关于艺术,我必须说:让我们一起学会行走,践行艺术的终极结论,不断行走于广阔大地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