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联(带有横批的)
横批:春回大地 福满人间 上句:松竹梅岁寒三友 下句:桃李杏春风一家
有没朋友知道罗源做辣菜饼是用什么菜做的
还有罗源的彭彭冻是怎么做的
离家三十年,好想念这两种食物
六十年春节风俗的变迁九十年代的春节看看春节期间商家的广告词就知道百姓过年有多忙了,“打个电话拜个年,欢天喜地大团圆”、“包饺子贴窗花欢乐在农家,看焰火放鞭炮京郊真热闹”、“春节不在家,假日列车游天下”。
总之,围在家里包饺子看晚会是老皇历了,过节也要过出个性过出新意来。
这让北京人过春节也开始犯难:出游订不上团,在超市购物交款排大队,打保龄球球道爆满,想租个车到郊区转转,车早就预订一空。
春节的乐事多了,品戏、看电影、听音乐会,连电视频道也“春运”——节目太多,挤破门槛。
想求新求异也不是容易事。
不夸张地说,正月过后,就要计划明年的春节怎么过了,因为动作慢了计划跟不上,只能过一个遗憾的春节。
百姓过节的方式是一天天变了,休闲度假的意识也一天天强了,春节在人们的心目中从一个团圆佳节渐渐变成一个度假的好机会,提高生活品质从这个最传统的节日开始了。
年饭家宴挪到酒楼吃半数以上的人家不自己包饺子,速冻饺子出现断货现象。
辛辛苦苦一年了,过春节该享享口福了,家家户户为年夜饭张罗,这是每年过节的传统想法。
可越是吃得好了越想在过年的时候吃点省事的、吃点清淡的。
老百姓的心思早被商家琢磨到了,1992年,西单菜市场推出五种家庭套餐,每套50元至70元,回家简单一加工就是丰盛的年夜饭。
按老礼儿,京城的馆子到春节差不多都关门上板了,家家户户都忙着在家里炒菜,谁还会光顾餐馆
可到1994年,春节期间最常见的大红纸“春节休息”见不到了。
家宴设在餐馆酒楼成了时尚。
与其在家一通忙活还不如在餐馆里踏踏实实吃一顿呢。
而商家也看准了这一点,为了有个好买卖,为了有个好商缘,都比着赛不关门,加班加点纷纷摆出家宴擂台。
1996年,北京城摆起了年夜饭,百店家宴热热闹闹。
到了1997年,年夜饭也要预订,订晚了就剩回家煮冻饺子了。
1990年前后,时兴涮火锅、涮羊肉,之后是烤鸭、粤菜、川菜、上海菜、湘菜相继而至,中间还穿插着红焖羊肉、家常菜,各家餐厅为了年夜饭也绞尽脑汁变换花样,到了1996年,连饺子城也火爆起来。
“破五的饺子”,北京的老风俗还被很多人记挂着,只是初五热了冻饺子。
北京已经有半数以上的人家不自己包饺子了,速冻饺子出现了断货现象,就连做饺子皮也成了“新兴产业”,一个小商贩春节期间能卖出去三四十斤饺子皮。
年货鸡鸭鱼肉成配角食品的花费还不到春节花费的1\\\/5,而1\\\/3的钱被用来交朋友了。
到了90年代,正月临近的日子里,很难见到被大包小包的“吃物”压得难于行走的人了,“平日里也是吃海参鱿鱼,干吗非要赶到春节
”粮店里挺金贵的菜籽油也开始被冷落了,1992年的春节,尽管张贴了“春节期间每人优惠10斤”,仍没有达到促销的目的。
因为北京人知道,更好的“绿宝”、“骆驼唛”之类有的是,根本不用囤积。
尽管民以食为天,但在1994年的一项调查统计中发现:虽然过年几乎各家各户都要购买食品,但食品的花费还不到春节花费的1\\\/5,而1\\\/3的钱被用来交朋友了,吃,已经不是北京人过年的主旋律了,人们把的精力和钱用在了自身建设和交往娱乐上了。
会吃了会玩儿了,北京人过年也更实惠了,开始时兴批发过年。
去水产市场批海产品,到大钟寺批发水果,当然,还有批发鲜花。
去年春节,北京销售鲜花超过30万盆,销售额近1500万元,和一个大中型商场的效益差不多。
1995年,必备年货是金童玉女财神爷和大大的福字。
1995年的年货里还有一样小东西:欢乐球。
这是“禁放”之后春节欢乐产品的主唱。
上亿只欢乐球在那个春节爆响:既安全又声色兼备。
吉祥物也是置的年货,1996年小老鼠随处可见,1998年,虎行天下。
年乐旅游过年成时尚春节,从旅游淡季变为“黄金季节”,机票优惠已成为历史。
1992年的年三十,五个结伴前往哈尔滨看冰灯的年轻人是新闻人物,过个团圆年的观念正在被悄悄改变。
这一年,春节机票优惠50%的做法已成为历史。
全家人围坐在一起看春节晚会的日子也已经过去。
1996年的春节迎来最长的公休假,从初一到初七整整一周,机票价格开始上浮。
春节,从旅游的淡季变为“黄金季节”。
到1997年旅游过年有钱也难,还在1996年12月,东南亚以及海南、昆明、西双版纳、厦门、武夷山等国内路线已经爆满。
据统计,1997年北京春节旅游过年的人数在10万人上下。
1997年开始,留在北京过春节的人包饺子看晚会之后又多了一个节目:看灯。
北京城打扮得火树银花,每天有几十万人上街看灯。
出租车司机都愿意在街上多转转:亮堂堂的心里痛快。
春节里,各个体育场馆打开大门,从保龄球、轮滑、羽毛球到室内攀岩,64项体育活动把大约10万以上人次的北京人从麻将桌和酒桌旁拉走。
1997年的春节,5万人奔了体育场馆。
1997年贺岁片登场,《编辑部的故事》续集《万事如意》除夕之夜在全国30多家省级电视台同时登场。
有人发出询问:还看晚会吗
全城同做一件事的情景不复存在。
从这一年开始,贺岁片年年如约而至。
年话身体健康排第一调查显示,“身体健康”是1998年最流行的拜年话。
电话铃声传问候,打开电脑接贺卡,贺词传进寻呼机。
北京半数以上的人电话拜年。
这是九十年代北京人的拜年方式。
拜年,不再是两盒点心跑一天。
先是贺年卡贺年的方式流行起来,贺年卡不是学生专利,已经被全社会接受了,1992年春节前分拣量达到250万件。
尽管邮件量比平日高了近1\\\/4,但增长速度还是放慢了,因为电信发展快了。
北京最早的寻呼台是126台,1992年春节每小时寻呼1万次以上。
1997年已经有寻呼台推出预约拜年,北京有寻呼机用户上百万。
1995年,1\\\/5的北京人打长途拜年。
1983年,北京近一半的长途电话需要话务员人工接转,用户挂一个长途电话需要等几十分钟。
而如今,北京长途电话可以直拨全国2000多个城市、县,230多个国家和地区,直拨比例可在99%以上。
1998年流行的拜年话是“身体健康”,在对北京、上海、广州等10个城市的调查显示:“身体健康”是人们排名第一的愿望。
而在1995年左右,人们的祝福大多是“恭喜发财”。
进入1999年,贺卡成为落后的形式,因为使用大量纸张,不利于环境保护,电子贺卡在今年流行。
每天中国电信网上至少有四五千封电子贺年邮件接来送往,轻轻一点,祝福可以传出万里之外。
六十年代的春节紧日子里过出好兴致,60年代的春节因此令人难忘。
平日里粗粮细做难见荤腥,除夕夜的富强粉肉饺子显得分外香;平日里没有零花钱,春节里糊个纸灯笼,买个风车,哪怕是逛趟厂甸什么也不买,都能让孩子大人高兴一年;平日里父母儿女被隔离,能吃上一顿团圆饭,哪怕只是萝卜白菜,都是平生之幸事。
年饭过节好处是解馋春节菜谱里,主妇们用大白菜变出的花样差不多能摆一个白菜席。
“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年饭可不是一天做出来的。
春节最大的好处是“解馋”。
每到春节,北京居民每人多给半斤油、半斤肉,每户的购货本上还能多二斤富强粉、一斤黄豆、二斤绿豆、几斤小站稻和五斤鱼,勤快的主妇们全凭巧心思腾挪全家过年的一日三餐:腊月二十八发好面(标准粉),二十九开始炸各种面果子,平日里舍不得用油,现在甜的、咸的、又酥又香的胡萝卜丝丸子、白薯丸子和排叉装得满盆满钵,馋嘴又心急的孩子们趁妈妈不注意,抓上两把就往外跑,和院子里的小伙伴换着尝新。
蒸馒头,包豆包,年三十之前要把过年的主食准备好。
除夕的年饭分两顿,先是晚上五六点钟吃米饭炒菜,平常的机米换成小站稻,加上烧带鱼、沙锅豆腐、狮子头或四喜丸子、豆芽菜,这是一年里最重要、最丰盛的一顿饭,在外的人都要赶回家吃,而且菜里一定要有鱼,取“年年有余”的吉利;夜里12点,全家还要一起吃饺子,饺子用富强粉包,比日常吃的标准粉白得多,一般是猪肉白菜馅,有时是酸菜馅。
吃饺子的风俗使得竹具店每年春节前都要加班加点赶制竹笊篱。
大白菜是百姓的当家菜,春节菜谱里主妇们用它变出的花样差不多能摆一个白菜席:芥末白菜墩、菜心拌凉菜、五香辣白菜、腌白菜、醋熘白菜、炒酸菜或炖酸菜、油泼梅干菜等。
年货家里添个新玩具过年添个新玩具是年货的家长们的小秘密。
到了腊月二十七八,年货的人把街上挤得热热闹闹,国营的副食店都在店门口支块木板在当街卖。
过年的票证上还印着两个喜庆的大红灯笼,二三斤一大块肉,比起平常二两半斤地买舒心畅快多了。
长途岛的带鱼、图门的明泰鱼、内蒙古乌拉特前旗的淡水鱼、渤海湾的海杂鱼,每户都要多少买一些做年饭的主菜。
“糖瓜儿祭灶,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头要个新毡帽。
”除北京传统春节食品关东糖外,市场上有了小娃娃、小花篮、小宝塔、小鸡、小鸭形状的块糖,饼干除了什味、橘子和大方外,1963年新出了酥松可口的“63”,包装上还附有当年的美术年历。
姑娘们喜欢的头花和襟花有菊花、牡丹、玫瑰、芍药、剑兰等花样,鲜花店里的梅花、碧桃、茶花、迎春、一品红、文竹、瓜叶菊、四季海棠、水仙、仙客来等盆花也常令她们情不自禁地掏腰包。
过年添个新玩具是年货的家长们的小秘密,给8—12岁的孩子买个小攒钱罐,给2—4岁的孩子买个小鼓,给六七岁的孩子买个空竹或风筝。
木刀枪、腰边鼓、大摆球、积木塔、铁鸣蝉、毛毽、脸谱,还有“老鼠滚蛋”、“斗鸡”等新玩具,紧攥着钱包,家长们心里盘算着挑哪个最划算。
买个月份牌,添几张写春联的梅红纸,扎一只红纱灯,新一年的向往就在挑挑拣拣中开始了。
年话老礼全都放一边不少单位在大年初二组织团拜,领导们倡议“四要四不要”“爸爸同志,妈妈同志,春节好
”时钟敲过除夕夜12点,有工作的子女常常这样给父母拜年。
按照风俗,除夕和初一全家团圆不出门,到了初二,出嫁的女儿回娘家探望父母,大家也出门给亲戚朋友拜年。
鞠躬拱手的老礼不时兴了,“恭喜发财”之类的吉利话不时兴了,见面只是互相点点头道声“过年好”或“春节好”。
小辈儿人给长辈磕头拜年的规矩也不时兴了,一般都是提着半斤蛋糕或点心盒子,或送张改良的新年画。
不少单位在大年初二组织团拜。
大家坐在一起开个茶话会,领导们倡议“要讲科学,不要封建迷信;要勤俭持家,不要铺张浪费;要参加正当文娱活动,不要到处游荡;要坚持生产工作,不要班前喝酒”的春节“四要四不要”,散会后还能用小手绢包回点儿花生瓜子给孩子。
买张图画纸或道林纸,用彩笔画些风景花草,写上“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工作好,学习好,身体好”等字样,一张标准的贺卡就做好了,送给老师或要好的朋友,大家都珍惜得不得了。
年乐红红小鞭论个放一挂100响,从初一放到十五,每次只舍得揣10个出来过过瘾。
“穿新衣,放花炮”,春节是孩子们最开心的日子。
攒了一年的布票变成红色、蓝色的灯心绒或小碎花布,再忙碌、再手笨的妈妈也要踩着缝纫机“嗒嗒嗒嗒”地干到深夜。
初一早晨醒来,孩子们的枕头边保准都平平整整地放着一套新衣。
平时的衣服都是老大穿小了老二穿,过年了,多困难的家庭都要想法给每个孩子做身新衣裳,哪怕是旧衣服翻改的也好。
穿好新衣服,等不及吃早饭,孩子们就跑到院子里撒欢了。
左手举一小截土香,右手忙着从兜里往外掏小鞭。
红红的半寸来长的小鞭可是宝贝,家里统共给买了一挂100响,从初一放到十五,每次只舍得揣10个出来过过瘾。
藏在家里的小鞭如果被兄弟姐妹发现了“偷”走几个,父母们就成了难断家务事的糊涂官,只有许诺“再买一挂”才能安抚孩子们的哭声。
到了晚上,全院子的人都出来看放花,孩子们手上提的小灯笼有五角星的,也有宫灯式的,星星点点煞是好看。
你家的“老头乐”喷出满天花雨,我家的“火树银花”也不逊色,他家的“螺丝转”、“耗子屎”蹿进人丛,激起一阵阵笑闹声。
劳动人民文化宫、北海、陶然亭等公园里熙熙攘攘,免费开放三天使人们游兴大发,故宫、自然博物馆、动物园,要逛的地方真不少。
买得起票或单位发票的人们还可以到大华电影院看立体电影,去工人体育场看马戏。
如果有兴致,厂甸也是个热闹的去处。
八十年代的春节1983年,第一届现场直播的春节晚会一炮打响,收到观众来信16万封。
当年给观众留下印象最深的节目当属王景愚绕着桌子“吃鸡”,而李谷一一口气唱了《乡恋》等七首歌曲。
1984年是陈佩斯和朱时茂第一次参加春节晚会,“吃面条”的成功使小品成了气候,一曲《我的中国心》全国传唱,《难忘今宵》几乎成了后来每届晚会的结束曲……大年三十儿,一家人一边包团圆饺子吃年饭,一边看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的春节联欢晚会,与荧屏上的影、视、歌、曲艺明星同喜同乐———80年代,中国百姓渐渐约定俗成了这样一种独特的过节方式,学者称之为“新民俗”。
一台晚会,不仅把一家人聚在一块儿,而且造就了小品等一些文艺形式,更为如黄宏、宋丹丹、赵本山、巩汉林、蔡明、郭达等一大批笑星的茁壮成长提供了土壤。
年饭票证淡出菜市场平时想吃什么就买,弄得人们反倒不知道过年该吃点什么好了。
1980年,由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北京分公司试制的猪肉白菜馅速冻饺子开始在东单等六大菜市场出售。
1981年,北京居民春节每户供应4~8元一斤的花茶二两,大料、黄花、木耳各一包,大白菜20斤,一斤粮票豆腐及一斤粮票豆制品。
部分小吃店增添了平时不供应的“蜜三刀”等小吃。
1983年,春节所在的二月份城镇居民每人供应富强粉三斤、小杂豆一斤、江米一斤、花生油4两、香油一两、花生半斤、瓜子三两、麻酱一两、鱼两斤(定量内每人保证半斤黄鱼)。
1984年,全市11个副食店出售不凭本豆腐。
1985年,低度酒、补酒热销。
多家西餐厅爆满,新侨饭店等为家宴提供罐装、袋装西式名菜。
1989年,26种调味品、14种豆制品、35种酱菜大展销,北京人过年再不为米、面、鱼、肉奔忙了。
俗话说,过年过在嘴上。
生活在80年代的人们,饭桌日渐丰富起来,开始是定量供应的品种增加,接着是集贸市场恢复。
平时想吃什么,到市场上就买,弄得人们反倒不知道过年该吃点什么好了。
年货新三大件快步来家庭主妇再不用为过年大洗腰酸背痛,再不用为肉变质发愁。
1980年,各大商场从外地组织的一批电镀桌椅、简易沙发、一头沉、搪瓷盆陆续投放节日市场;1981年,尼龙绸夹克、线绨被面供不应求,有人利用反复排队和托人代买等手段套购,仅新新服装店节前便抓获“投机倒把者”46人;1984年,14英寸彩电节日供应量比上年增长42倍;1985年,腊月二十八起向个人预售进口相机,每人限购一架,半年内付货,牌号有柯尼卡、亚西卡两种;1987年,羽绒服受宠、裘皮帽走俏;1988年,一种名叫马海毛的安哥拉山羊毛流行……春节穿新衣,80年代,北京人开始走出黑灰蓝服装的包裹,西服、夹克、牛仔、羊绒衫、防寒服、皮大衣流动成一股彩色的风。
与此同时,作为礼品,风行一时的暖瓶、脸盆、枕巾、台布,到80年代问津者日少,年礼的文化味渐浓,明信片、贺年片、挂历流行起来。
80年代,彩电、冰箱、洗衣机这新三大件快步向人们走来,家庭主妇们再不用为过年大浣洗累得腰酸背痛,再不用为早早炖好的猪、牛、羊肉变质而发愁。
年话春联贴进单元楼词句洋溢着时代气息:“新长征起步春光明媚,现代化开端金鼓欢腾。
”过年总要求吉利图喜庆,表达方式多种多样。
贴春联,大拜年,80年代都有新特色。
先说春联,过去多是农家小院才贴,词句也无非是“岁岁平安日年年如意春”之类的老句陈辞。
80年代大不同了,春联不仅贴进了城里的单元楼,词句也洋溢着时代气息:“新长征起步春光明媚现代化开端金鼓欢腾”;“富国安邦人欢财旺移风易俗送旧迎新”。
一个倒贴在单元门上的大大的“福”字将人们对未来美好的憧憬表露无遗。
从城市到乡村,人们渴望用这种最传统的形式表达对时代最深的欣喜。
初一亲朋好友一见面,先递上一声“您过年好”,接着便聊上几句。
上了点年纪的关心:“春节您家的‘加油’(定量之外供应的食用油)买了没呢
今年的油比去年强,没什么油烟子”。
一些年轻人这年春节刚刚相互询问:“买没买邓丽君、刘文正新出的带子
”转过年来便已对崔健崇拜得无以复加:“初三都去我家,昨儿我刚置了一个架子鼓”。
孩子的父母们相互抱怨着:“我们家这个‘小皇帝’春节非让带着去吃‘肯德基’,店里人那个多,队都排到了前门大街上。
”先行一步“下海”的老板们仍忘不了借这个难得相聚的机会沟通信息:“你手里还有多少台洗衣机,我全要了,冰箱也行。
”80年代,听人们拜年聊天,听不到为衣食犯愁,听不到忌讳与掩饰,人与人之间似乎更近了,人们的话题更广了,心气更高了。
一句普普通通的“您过年好啊”,含意是那样丰富。
年乐贪看晚会洋相多打赵忠祥一露面,炉子上水壶开了没人提,想上厕所的忍了又忍。
年年春节都高兴,80年代乐。
不知是有了现场直播的春节晚会,市场上的彩电才紧张,还是家有彩电的人多了,春节晚会才愈发火爆,反正节前“抢购”彩电可称得上80年代一景儿。
从1984年进口彩电紧张开始,彩电就成了人们心中的紧俏货。
1986年下半年起,商店里宣告彩电无货,同时出现彩电票。
那阵子,节前能买上一台18英寸彩电可是件大乐事,七姑八姨都要通知到:“他舅舅,家里新买了电视,春节来看呀。
”更乐的还在后面:三十儿晚上一家人早早吃完年饭,预备好记录晚会公布的谜语的纸和笔,为谁坐在离电视最近的位置争执一番之后各就各位。
这一晚上,自打赵忠祥一露面,炉子上水壶开了没人愿去提,想上厕所的忍了又忍,怕错过了马季的相声、费翔的歌,更怕错过了节目间穿插公布的有奖谜语。
一番冥思苦想绞尽脑汁之后,已是大年初一的清晨,第一件事便是寄答案。
苦盼中央电视台的佳音之余,又该琢磨着去哪儿逛庙会了。
80年代,龙潭湖、地坛、白云观、大观园、大钟寺,到处是庙会。
小吃吃腻了,买便宜百货,工艺品看惯了,花会大赛又开锣,传统的赏心乐事未减,晶莹剔透的冰灯又朝人招手。
从三十儿直到正月十五,一家人总是闲不住,乐不够。
人们开始品味改革开放刚刚富起来的滋味。
keyileba
古代经典春联
和顺一门有百福 平安二字值千金 横批:万象更新 一年四季春常在 万紫千红永开花 横批:喜迎新春 春满人间百花吐艳 福临小院四季常安 横批:欢度春节 百世岁月当代好 千古江山今朝新 横批:万象更新 喜居宝地千年旺 福照家门万事兴 横批:喜迎新春 一帆风顺年年好 万事如意 横批:吉星高照 百年天地回元气 一统山河际太平 横批:国泰民安 春雨丝丝润万物 红梅点点绣千山 横批:春意盎然 五湖四海皆春色 万水千山尽得辉 横批:万象更新 一帆风顺吉星到 万事如意福临门 横批:财源广进 一年四季行好运 八方财宝进家门 横批:家和万事兴 绿竹别其三分景 红梅正报万家春 横批:春回大地 红梅含苞傲冬雪 绿柳吐絮迎新春 横批:欢度春节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横批:鸟语花香 春满人间欢歌阵阵 福临门第喜气洋洋 横批:五福四海 春临大地百花艳 节至人间万象新 横批:万事如意 福星高照全家福省 春光耀辉满堂春 横批:春意盎然 事事如意大吉祥 家家顺心永安康 横批:四季兴隆 春色明媚山河披锦绣 华夏腾飞祖国万年轻 横批:山河壮丽 迎新春江山锦绣 辞旧岁事泰辉煌 横批:春意盎然 旧岁又添几个喜 新年更上一层楼 横批:辞旧迎新 壮丽山河多异彩 文明国度遍高风 横批:山河壮丽 连亨通 日子红火腾腾起 横批:迎春接福 旺财旺运气旺 家兴人兴事业兴 横批:喜气盈门 大地流金万事通 冬去春来万象新 横批:欢度春节 大地歌唤彩云 满园春关不住 横批:春色满园 盛世千家乐 新春百家兴 横批:欢度佳节 千年迎新春 瑞雪兆丰年 横批:年年有余 欢声笑语贺新春 欢聚一堂迎新年 横批:合家欢乐 共享锦绣年华 相伴健康天使 横批:福如东海 财源滚滚随春到 喜气洋洋伴福来 横批:财源广进 春风入喜财入户 岁月更新福满门 横批:新春大吉 大顺大财大吉利 新春新喜新世纪 横批:万事如意 占天时地利人和 取九州四海财宝 横批:财源不断 高居宝地财兴旺 福照家门富生辉 横批:心想事成 天地和顺家添财 平安如意人多福 横批:四季平安 春归大地人间暖 福降神州喜临门 横批:福喜盈门 内外平安好运来 合家欢乐财源进 横批:吉星高照 日日财源顺意来 年年福禄随春到 横批:新春大吉 迎喜迎春迎富贵 接财接福接平安 横批:吉祥如意 一帆风顺年年好 万事如意 横批:五福临门 民安国泰逢盛世 风调雨顺颂华年 横批:民泰国安 精耕细作丰收岁 勤俭持家有余年 横批:国强富民 发愤图强兴大业 勤劳致富建小康 横批:科技致富 欢天喜地度佳节 张灯结彩迎新春 横批:家庭幸福 迎新春事事如意 接鸿福步步高升 横批:好事临门 万事如意展宏图 心想事成兴伟业 横批:五福临门 和顺门第增百福 合家欢乐纳千祥 横批:欢度春节 冬去山川齐秀丽 喜来桃里共芬芳 横批:新年大吉 一年四季行好运 八方财宝进家门 横批:家和万事兴 绿竹别其三分景 红梅正报万家春 横批:春回大地 年年顺景则源广 岁岁平安福寿多 横批:吉星高照 一年好运随春到 四季彩云滚滚来 横批:万事如意 丹凤呈祥龙献瑞 红桃贺岁杏迎春 横批:福满人间 春回大地 福满人间 横批:人勤物阜 村幽鸟任歌 春逐鸟声来 横批:地暖花长发 东风迎新岁 瑞雪兆丰年 横批: 笛弄梅花曲 锦秀山河美 光辉大地春 横批: 风移兰气入 佳气满山川 国秦民安 横批:春光遍草木 艳阳照大地 春色满人间 横批: 寒尽桃花嫩 日影泛槐烟 春归柳叶新 横批: 春情寄柳色 有天皆丽日 无地不春风 横批:黄莺鸣翠柳 腊梅吐幽香 紫燕剪春风 横批: 爆竹传笑语 水绿织克光 梅传喜庆年 横批:桃红映人面 花发锦城春 莺啼杨柳风 横批:莺迁金谷晓 处处春光好 家家气象新 横批:雪映丰收果 爆竹一声除旧 桃符万户更新 横批:春暖风和日丽 莺歌绿柳楼前 第丰物阜民欢 横批:春到碧桃树上 春草满庭吐秀 百花遍地飘香 横批:冬去山明水秀
古代经典春联有什么
和顺一门有百福 平安二字值千金 横批:万象更新 一年四季春常在 万紫千红永开花 横批:喜迎新春 春满人间百花吐艳 福临小院四季常安 横批:欢度春节 百世岁月当代好 千古江山今朝新 横批:万象更新 喜居宝地千年旺 福照家门万事兴 横批:喜迎新春 一帆风顺年年好 万事如意步步高 横批:吉星高照 百年天地回元气 一统山河际太平 横批:国泰民安 春雨丝丝润万物 红梅点点绣千山 横批:春意盎然 五湖四海皆春色 万水千山尽得辉 横批:万象更新 一帆风顺吉星到 万事如意福临门 横批:财源广进 一年四季行好运 八方财宝进家门 横批:家和万事兴 绿竹别其三分景 红梅正报万家春 横批:春回大地 红梅含苞傲冬雪 绿柳吐絮迎新春 横批:欢度春节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横批:鸟语花香 春满人间欢歌阵阵 福临门第喜气洋洋 横批:五福四海 春临大地百花艳 节至人间万象新 横批:万事如意 福星高照全家福省 春光耀辉满堂春 横批:春意盎然 事事如意大吉祥 家家顺心永安康 横批:四季兴隆 春色明媚山河披锦绣 华夏腾飞祖国万年轻 横批:山河壮丽 迎新春江山锦绣 辞旧岁事泰辉煌 横批:春意盎然 旧岁又添几个喜 新年更上一层楼 横批:辞旧迎新 壮丽山河多异彩 文明国度遍高风 横批:山河壮丽 连亨通步步高 日子红火腾腾起 横批:迎春接福 旺财旺运气旺 家兴人兴事业兴 横批:喜气盈门 大地流金万事通 冬去春来万象新 横批:欢度春节 大地歌唤彩云 满园春关不住 横批:春色满园 盛世千家乐 新春百家兴 横批:欢度佳节 千年迎新春 瑞雪兆丰年 横批:年年有余 欢声笑语贺新春 欢聚一堂迎新年 横批:合家欢乐 共享锦绣年华 相伴健康天使 横批:福如东海 财源滚滚随春到 喜气洋洋伴福来 横批:财源广进 春风入喜财入户 岁月更新福满门 横批:新春大吉 大顺大财大吉利 新春新喜新世纪 横批:万事如意 占天时地利人和 取九州四海财宝 横批:财源不断 高居宝地财兴旺 福照家门富生辉 横批:心想事成 天地和顺家添财 平安如意人多福 横批:四季平安 春归大地人间暖 福降神州喜临门 横批:福喜盈门 内外平安好运来 合家欢乐财源进 横批:吉星高照 日日财源顺意来 年年福禄随春到 横批:新春大吉 迎喜迎春迎富贵 接财接福接平安 横批:吉祥如意 一帆风顺年年好 万事如意步步高 横批:五福临门 民安国泰逢盛世 风调雨顺颂华年 横批:民泰国安 精耕细作丰收岁 勤俭持家有余年 横批:国强富民 发愤图强兴大业 勤劳致富建小康 横批:科技致富 欢天喜地度佳节 张灯结彩迎新春 横批:家庭幸福 迎新春事事如意 接鸿福步步高升 横批:好事临门 万事如意展宏图 心想事成兴伟业 横批:五福临门 和顺门第增百福 合家欢乐纳千祥 横批:欢度春节 冬去山川齐秀丽 喜来桃里共芬芳 横批:新年大吉 一年四季行好运 八方财宝进家门 横批:家和万事兴 绿竹别其三分景 红梅正报万家春 横批:春回大地 年年顺景则源广 岁岁平安福寿多 横批:吉星高照 一年好运随春到 四季彩云滚滚来 横批:万事如意 丹凤呈祥龙献瑞 红桃贺岁杏迎春 横批:福满人间 春回大地 福满人间 横批:人勤物阜 村幽鸟任歌 春逐鸟声来 横批:地暖花长发 东风迎新岁 瑞雪兆丰年 横批: 笛弄梅花曲 锦秀山河美 光辉大地春 横批: 风移兰气入 佳气满山川 国秦民安 横批:春光遍草木 艳阳照大地 春色满人间 横批: 寒尽桃花嫩 日影泛槐烟 春归柳叶新 横批: 春情寄柳色 有天皆丽日 无地不春风 横批:黄莺鸣翠柳 腊梅吐幽香 紫燕剪春风 横批: 爆竹传笑语 水绿织克光 梅传喜庆年 横批:桃红映人面 花发锦城春 莺啼杨柳风 横批:莺迁金谷晓 处处春光好 家家气象新 横批:雪映丰收果 爆竹一声除旧 桃符万户更新 横批:春暖风和日丽 莺歌绿柳楼前 第丰物阜民欢 横批:春到碧桃树上 春草满庭吐秀 百花遍地飘香 横批:冬去山明水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