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原瓶进口葡萄酒的广告词大全2014
法国卡伊红酒 人头马进口红酒 wolf blass, maxwell, fox creek 法国出产的顶级葡萄酒的确在世界上一支独秀,这要归因于其“terroir”(气候和土壤的综合因素),经验和严格的操作规范。
由于法国在葡萄酒生产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功,世界其他地区的酿酒商们都在研究法国的葡萄品种,栽培经验以及酿酒技术。
法国对葡萄酒业的影响力委实举足轻重。
波尔多(Bordeaux)勃艮地(Bourgogne)香槟区(Champagne)罗纳山谷(The Rhone Valley) 阿尔萨斯(Alsace) 卢瓦尔河谷(The Loire Valley)朗格多克(Languedoc) 波尔多(Bordeaux) 波尔多是法国最大的葡萄酒产区之一。
在吉龙德河(Gironde)西岸(通称“左岸”)的砾石土地上,分布着美铎(Médoc)和格拉芙(Graves)等产区,主要种植加本力苏维翁(Cabernet Sauvignon)。
而在河岸以东(通称“右岸”),则有波美侯(Pomerol)和圣爱美浓(St-Emilion)这两个主要分布在粘土地上小产区,种植的多为梅洛(Merlot)葡萄。
由于土壤条件和主要葡萄种类各异,各个产区的葡萄酒都有其独到之处。
这也意味在某特定年份,此一岸的成色或许要胜于彼一岸。
波尔多葡萄品种 无论在何处酿造,几乎所有的波尔多红酒都需要使用两种或更多种葡萄果汁调配酿造。
根据“法定产酒区”(AOC)规则限定,波尔多的酿酒者们只能用加本力苏维翁(Cabernet Sauvignon)、梅洛(Merlot)、加本力弗朗(Cabernet Franc)、马尔白克(Malbec)和味而多(Petit Verdot)几个品种进行配制。
波尔多的白葡萄酒产量也十分可观。
可供选用的葡萄品种有瑟美戎(Sémillon)、白苏维翁(Sauvignon Blanc)和穆斯卡黛乐(Muscadelle)。
该地多数葡萄酒由1855年分级时指定的五家(一等)酒庄酿造,分别为:拉图城堡(Chateau Latour)、玛哥庄园(Chateau Margaux)、布里翁高地古堡(Chateau Haut-Brion,实际位于格拉芙)、莎都拉菲城堡(Chateau Lafite-Rothschild)以及木桐罗希尔古堡(Chateau Mouton-Rothschild)。
在波尔多地区有大约7000家酿酒厂,其中数百家的级别为“特级”(根据1855年分级为二至五等)。
美铎(Medoc) 该区域还细分为美铎(Medoc)和上美铎(Haut-Medoc)两个区。
其中上美铎区(Haut-Medoc)是波尔多优质红酒的中心产区。
除了一个酒庄例外,所有1855年分级规定的一等红酒酒庄都在此地。
美铎和上美铎所产葡萄酒以加本力苏维翁为主配制而成。
其顶级酒庄如,拉图城堡(Chateau Latour)、埃思杜耐尔城堡(Chateau Cos d’Estournel)和金玫瑰城堡(Chateau Gruaud Larose)均是历史悠久,享誉世界。
格拉夫(包括Pessac-Leognan) 格拉夫产区同时出品红葡萄酒和白葡萄酒。
“Graves”一词即是法语的“砾石”,这也是此处土壤的主要成份。
坐落在贝沙克-雷奥兰(Pessac-Leognan)的布里翁高地古堡(Chateau Haut-Brion)是唯一一个位于美铎区外的上等酒庄。
圣爱美浓(Saint-Emilion) 圣爱美浓是右岸最重要的产酒区之一。
该地区所产红酒用葡萄主要为梅洛(Merlot)和加本力弗朗(Cabernet Franc),而不是加本力苏维翁(Cabernet Sauvignon)。
圣爱美浓所产如晨钟古堡(Chateau Angelus)不仅是波尔多的上等佳酿,在世界上也是名列前茅。
勃艮地(Burgundy\\\/Bourgogne) 勃艮地地区的葡萄酒酿造历史最早可追溯到罗马帝国时代,时至今日,该地区所产葡萄酒仍不乏世界级精品。
在法国西南的波尔多地区,葡萄酒生产主要依靠几个大酒庄各自酿制的经典红酒,而勃艮地则林立着数以千计的小葡萄园,有些甚至仅占寸许之地,其酿造的葡萄酒自然也是琳琅满目,种类纷呈。
辖地的日益细分主要是由于拿破仑遗产法令所致,这一法令至今仍然有效。
其中最极端的例子就是Clos de Vougeot葡萄园了,这个占地50公顷的葡萄园竟然分属80多个业主。
地理和气候 勃艮地辖有巴黎东南的大片区域,其葡萄园分布在北部欧塞尔(Auxerre)至南部里昂(Lyon)的狭长带状。
区内为大陆性气候,冬季严寒,夏季酷热,雨量较多。
勃艮地的分区十分清晰明了,易于识别。
从北往南分别为: 莎布利(Chablis), 位于勃艮地最北端,其出产的干白葡萄酒最为知名。
夜谷(Cote de Nuits), 是勃艮地优质红酒的家乡。
虽然该地区也出产白葡萄酒,但其真正引以为傲的还是红酒。
博讷谷(Cote de Beaune), 的红酒和白葡萄酒都颇有名气,不过勃艮地优秀的白葡萄酒(除了莎布利)都来自此地区。
沙隆坡(Cote Chalonnaise)虽然被认为是较为次要的产酒区,但其生产的红、白葡萄酒中也有上等佳酿。
马岗(Maconnais), 位于勃艮地最南端。
出产葡萄酒较为廉价,多作为新酒饮用,不过也会有价值不凡之品。
宝祖利(Beaujolais), 地区则更为靠南。
尽管不是勃艮地的一部分,但我们在谈到该地区时却也常常将其归入勃艮地。
勃艮地葡萄品种 优质的勃艮地酒均为单一品种非调配葡萄酒,不论是红葡萄酒还是白葡萄酒。
通常黑皮诺(Pinot Noir)用于酿造红酒,而莎当妮(Chardonnay)用于酿造白葡萄酒。
香槟(Champagne) 香槟(Champagne)被誉为“葡萄酒之王”,其仅出产于巴黎北部同名地区。
数世纪前,一位名为Dom Perignon的教士发明了一种能够使酒中带有气泡的葡萄酒酵化方法,这就是今天众所周知的香槟酒了(只有产自香槟地区的汽酒才能冠以“香槟”之名)。
上等的香槟口感活力十足又不失醇厚美味,其微妙的味道是其他汽酒无法企及的。
多数香槟为混合酒,由三种不同葡萄调配而成:即莎当妮(Chardonnay)、黑皮诺(Pinot Noir)和莫尼耶皮诺(Pinot Meunier)。
酒体较丰满的香槟,如伯爵香槟(Champagne Bollinger),酿造中使用的黑皮诺比例较高。
罗纳山谷(The Rhone Valley) 罗纳山谷(Rhone Valley)的葡萄种植园位于勃艮地(Burgundy)南方。
罗纳山谷北部,是世界上品牌历史最悠久的葡萄酒产地之一:包括珍贵的加香白葡萄酒和富含单宁,层次丰富的红葡萄酒。
在南罗纳,则出产一系列酒劲十足,结构复杂的红酒,包括著名的高级品牌—教皇新堡(Chateauneuf-du-Pape)和吉贡达(Gigondas),还有高品质甜酒。
地理和气候 罗纳山谷地区可依瓦伦斯(Valence)镇分为南北两部分。
北部的地形是河流经过数千年冲刷作用后在花岗岩山地上形成的陡坡。
葡萄藤几乎攀援在垂直面上,种植的梯田与岩壁互相交错。
该地区主要是红酒产区,不过也出产一些稀有而昂贵的白葡萄酒。
在罗纳地区南部,陡坡被宽阔的谷底所代替,在夏季,这里常被阳光炙烤而十分炎热。
罗纳葡萄品种 北罗纳种植的两种著名酿酒葡萄是:红葡萄设拉子(Syrah,在法国以外通称Shiraz)和白葡萄维安妮亚(Viognier)。
在南罗纳,根据分级规定可种植多种葡萄,包括嘉纳(Grenache)、设拉子、莫维迪(Mourvèdre)和神索(Cinsaut)等红葡萄和白嘉纳(Grenache Blanc)、皮克葡(Picpoul)、珊瑚(Roussanne)和玛珊(Marsanne)等白葡萄。
阿尔萨斯(Alsace) 阿尔萨斯位于法国东北角,西边的弗日山脉(Vosges)把它与其他地区隔开,东面便是德国边境。
在这里,可以找到法国很棒的葡萄园和酿酒厂。
阿尔萨斯葡萄酒酒瓶的独特形状(因其没有“瓶肩”而极易辨认,类似德国酒瓶)是该地区动荡往昔的见证,历史上这一地区被法国和德国反复争夺长达数世纪(一战后重归法国)。
阿尔萨斯的葡萄酒口感较干,酒体丰盈,酒精含量甚至高过德国同类酒。
产自阿尔萨斯的葡萄酒酒标上标明了酿造所用的葡萄品种,这一点不似法国其他地区。
阿尔萨斯葡萄品种 阿尔萨斯种植的葡萄与德国相似,可酿出世界上佳的白葡萄酒。
包括麝香葡萄(Muscat)、黑皮诺、西万尼(Sylvaner)、灰皮诺(Pinot Gris)、格乌兹莱妮(Gewürztraminer)和经典的薏丝琳(Riesling)。
如果有机会,可以品尝一下来自婷芭克(Trimbach)这样的优秀酿酒商提供的样酒。
卢瓦尔河谷(The Loire Valley) 卢瓦尔河谷(Loire Valley)横亘北法中部,出产大量白葡萄酒,也不乏优秀红酒。
该处出产的葡萄酒风格因栽培葡萄品种和酿酒技术的差别而丰富多样,不过多数酒的特色是清新的口感和较高的酸度:卢瓦尔的葡萄酒几乎极少在橡木桶中发酵或陈化。
地理和气候 卢瓦尔河谷包括沿河的大片地区,从南特(Nantes)附近的大西洋起,东南直至罗纳(Rh?ne)。
这个地区的气候和土壤条件种类多样。
其夏季相对短暂而凉爽,所以葡萄种植者们总是要为葡萄的成熟期而操心。
卢瓦尔葡萄品种 卢瓦尔河谷种植的白葡萄有密斯卡岱(Muscadet)(尤其是该地区西部)、白梢南(Chenin Blanc)和白苏维翁(Sauvignon Blanc)。
地区内也出产用加本力弗朗(Cabernet Franc)酿造的红酒。
朗克(Languedoc) 朗克(Languedoc)地区出产大量的佐餐酒,不过也不乏知名的“AOC” 葡萄酒(高品质葡萄酒,符合严格的规范)。
多数朗克葡萄酒由嘉纳(Grenache)以及比例日益提高的设拉子(Syrah)酿造。
20年前,酿酒者Robert Skalli在朗克开始了一场酒文化革命,他运用单一葡萄品种酿酒以突出其特质,以及朗克地区独有的“terroir”。
今天,许多出自这片南法土地的葡萄酒已经享誉世界,新一代的朗克葡萄酒正以其极具创意的口感为葡萄酒界带来全新感受。
研究中西文化差异的意义是什么?
中西方在称呼模式上存在着根本的差异,这可以从中西文化对人的本质的不同界定和中西方语言交际对文化语境的不同依赖程度中找到其文化根源.本文将从权势关系与同等关系,等级、官本位思想与平等思想的差异以及大家庭观与核心家庭观的差异这三个具体方面分析它们各自中西方称呼使用的影响. 文化是一个很难定义的概念。
据统计,目前关于文化的定义有200多种。
但无论文化的定义多么复杂,不同民族的文化既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
这是因为他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他们的思维活动、情感标准、道德准则大致相同。
人们的生活习惯、情感思维以及追求爱好,也往往不相上下。
中西方人格观念的差异造成中西方两种自成系统的文化传统,从而产生差异。
中国文化传统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即人与客体对象的融合,从而达到无我无对象的水平;西方文化传统是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分析,达到控制自然的目的,为我所用。
要达到中国文化所尊崇的至高境界,其负载形式通常都是比较柔和的“琴棋书画”等“高雅”技术。
而排斥经世致用的改造自然的科学技术。
2、 思想文化所带来的差异。
中国一直受儒家思想所左右,它对于中国从古到今的影响都是极其深刻而广泛的,儒家宣传“万般皆下品思想,唯有读书高”,但它所宣扬的书是四书五经,那些爱搞发明创造的人被称做是奇技淫巧,并被归类到地位低下的工匠行列中去。
中国有许多古话,什么“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学而优则仕”等等,所以有聪明才学的人都不以科技方面有所长为荣,那些不钻研做官技术而钻研科技技术的人永远不会得到荣誉,也进入不了上流社会。
那些有文化的人无不沉迷于士大夫阶层所讲求的风流文雅,把时间花在风花雪月,吹拉弹唱,弹琴下棋,饮酒赋诗上。
他们追求的是儒家所谓自己高尚的精神境界,才不会想到如何用自己的学问去帮助泥腿子们生产劳动。
政府也对技术改进和发明没有任何的推动作用,不在这些方面有所鼓励。
在西方却不太一样,基督教讲究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谁能创造财富,并施舍帮助穷人,谁就能进入天堂。
基督徒是“一批指甲上沾着污垢的知识分子”,这种劳动与知识的结合、以及没有权威、人人平等的精神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因素。
自从汉武帝搞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中国就再也没出过什么大思想家,中国历史上的大思想家都出现在先秦时代,到了明清就更无足取,以后的中国学者,最擅长的是就前人的经典做文章,从书本到书本。
这就说明了独尊儒术政策的实施,对于人们思想的控制到了何种地步,而需要创新精神、挑战精神的科学就更加被深深地扼死了。
3、 宗教文化所带来的差异西方社会在中世纪宗教独尊独统太深,反抗的力量就大,许多有识之士要研究科学以破除神学的迷信。
比如培根,他就尖锐地抨击经院哲学蔑视自然、扼杀自然科学真理的情形,所以他提出的新理论是主张要以自然科学为基础,他后来成为西方哲学和科学史上一位划时代的人物。
他积极思考,为了给科学争取一块存在和发展的空间,提出了“二重真理说”,也就是科学与宗教互不干扰的学说。
他提出了科学的复兴的论点,指出科学发展对社会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还有笛卡尔,他主张提出理性主义反对经院哲学的信仰主义,提介以具体的科学研究反对经院哲学和形式主义,为了对经院哲学进行批判和清算,他主张人们在认识之前,要用“理性”对过去接受的思想进行审查,这种精神垫定了西方科学精神的基石。
希腊的观念以一个永恒的第一动因或外在的造物主为特点,所以希腊自然科学的动力就是去发现造物主设下的宇宙秩序的规律。
而西方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宗教统治也合乎这样的观点,许多文艺复兴时的科学家一开始都是神学家,他们甚至是为了在天空中找寻上帝而去研究星空的,但最后他们通过自已的研究却证明了上帝的不存在,于是反抗的力量就更大的。
而中国的学者没有这种要破除迷信神学的动力,因为自古宗教在中国就没有完全占据过统治地位,同时,由于中国一向丰衣足食,人们的崇神思想没有那么重,当然同时,改革社会生产力的动力也没那么大,而农业在当时的情况下也不太需要太多的科技帮助就已可以达到不错的收获,这一切都造成了中国后期的科技进展缓慢的结果。
西方宗教独尊的黑暗还影响到教育的改革,14世纪,当文艺复兴开始时,青年们都聚集到可以解释古典名著的学者周围,这些学者通过开办学校以及对教学内容的改革,来与原来的宗教教育对抗,这就开了西方新式教育的先河,西方在文艺复兴后,自然科学教育成为正规教育一部分。
而中国没有这种要破除黑暗的宗教统治的情形,学者们都沿着老路在走,只教儒学,所以没有新式教育的出现。
西方的宗教是一个扩张的宗教,他们的传教士到全世界去,要把他们的宗教强加给全世界的人民,而中国从来没有这种传统。
我们的道教是土生土长的宗教,什么时候见到道士们跑遍全世界把自已的宗教观点硬性贯输给人家
西方的宗教扩张甚至用军队来扩张,不接受他们的宗教的就杀光,中国的宗教可曾做过这样的事
道士们都是住在深山中,有人上门肯求加入还要左挑右剔,轻易不肯接受。
同时,这些搞宗教扩张的传教士们却在加强勾通方面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当年马可波罗的往来就是受教庭之托,而1698年法国的海神号第一次往来与法中之间,也是由神父们向路易十四送上了康熙帝的礼物,包括法国人从来没有见过的绚丽多彩的绸缎、瓷器、茶叶。
当时的法国人从来没有见过这些,茶被他们称为神奇的叶子,认为它可以包治百病,并很快在欧州掀起了饮茶的热潮。
科学是交流的产物,在许多情况下科学发明和发现都是靠触类旁通的方法产生,所以西方的这种宗教扩张也起到了一些它原来没有想到的作用。
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和相应的创造才能的总和。
文化包括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指文化中看得见、摸得着的那部分,因此也称之为硬文化。
相对来说,精神文化就是软文化,而软文化则是文化的深层结构。
不同的民族有着自己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殊的文化心理素质、思维方式、价值尺度、道德规范和情感趣向。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也正在于此——即作为文化的深层结构的软文化的差异。
本文试从三个方面对中西文化的差异加以论述,权当引玉之砖。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差异 有一则趣谈:一所国际公寓闹火灾,里面住有犹太人、法国人、美国人和中国人。
犹太人急急忙忙先搬出的是他的保险箱,法国人先拖出的是他的情人,美国人则先抱出他的妻子,而中国人则先背出的是他的老母。
这一趣谈反映了一个事实:不同的民族有着自己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殊的文化心理素质、思维方式、价值尺度、道德规范和情感趣向。
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和相应的创造才能的总和。
文化包括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指文化中看得见、摸得着的那部分,因此也称之为硬文化。
相对来说,精神文化就是软文化,而软文化则是文化的深层结构。
中西方硬文化的差异一目了然,但处于深层结构的软文化的差异则须进一步辩证分析。
中西方软文化的不同决定硬文化的差异,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也正在于此——即作为文化的深层结构的软文化的差异。
由于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生存环境,宗教信仰等等不同,导致了中西方语文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从而出现了中学阶段英语学习的多种困扰因素。
为克服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带来的交际障碍,中学英语旅教者必须加强语文教学中的文化教育。
关键词:文化差异 文化教育 语文是社会的产物,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结晶。
它凝聚着一个民族世代相传的社会意识,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各方面人类社会所有的特征。
不同的文化背影和文化传统,使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在有相当的文化差异。
语文是文化的载体,词汇是文化信息的浓缩,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着文化的发展和变化,同时也直接反映着文化的差异。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的过程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根深蒂固的弦统治地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而久远的影响。
中国人向来以自我贬仰的思想作为处世经典,这便是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作为行为的基本准则。
“中”是儒家追求的理想境界,人生处世要以儒家仁、义、礼、智、信的思想道德观念作为每个人的行为指南,接人待物,举止言谈要考虑温、良、恭、俭、让,以谦虚为荣,以虚心为本,反对过分地显露自己表现自我。
因此,中国文化体现出群体性的文化特征,这种群体性的文化特征是不允许把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的。
西方国家价值观的形成至少可追溯到文艺复兴运动。
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即以崇尚个人为中心,宣扬个人主义至上,竭力发展自己表现自我。
“谦虚”这一概念在西方文化中的价值是忽略不计的。
生活中人们崇拜的是“强者”“英雄”。
有本事,有才能的强者得到重用,缺乏自信的弱者只能落伍或被无情地淘汰。
因此,西方文化体现出个体文化特征,这种个体性文化特征崇尚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
正因为如此,中西两种文化在对某些单词所带有褒贬色彩上有差异。
如:ambition一词,本身具有褒贬两种含义。
中国人用其贬义,表示“野心勃勃”,而英美人则取其褒义,表示“雄心壮志”。
Aggressive一词,中国人常用来形容某人“挑衅”“好斗”,而美国人则用来形容某人“进取上进,有开拓精神”。
我国的群体性文化,非常重视家庭亲友关系,把它视为组成社会的细胞;而在西方国家,崇尚独立自主自强自立。
中国人重视传统的君臣,父子,论资排辈,等级森严,而在英美国家,长辈与晚辈间地位平等,不计较老少界限,多以朋友相处。
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历来崇尚“四世同堂”“合家团圆”,自古就有“父母在,不远游”的良言古训;而在英美国家,18岁的子女仍住在家里依靠父母生活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他们必须依靠自己的双手去独立生活。
同样,年龄大的父母即使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一般也不会拖累子女,他们往往要住进老人院,由社会关照。
文化的不同带来价值观念的在不相同。
如lod一词,中国人历来就有“尊老敬老”的传统。
“老”在中文里表达尊敬的概念,如老祖宗,老爷爷,老先生等。
“老张”,“老王”,透着尊敬和亲热,“张老”“王老”更是尊崇有加。
中国人往往以年龄大为荣。
和别人谈话时,年龄越大,资格越老,也就越会得到别人的尊敬。
“姜还是老的辣”。
在我们看来,长者不仅是智慧的化身,也是威望的象征。
然而,西方国家极少有人愿意倚老卖老而自称”old”。
在他们看来,“old”是“不中用”的代名词,是和“不合潮流”“老而无用”的含义连在一起的。
英美人不喜欢别人说自己老,更不会倚老卖老。
在西方文化中,他们把年龄作为个人极为重要的隐私看待。
尤其是女士,更忌讳别人问自己的年龄。
即使愿意谈论自己的年龄,也要别人猜测其年龄,而此时,他们的真正目的的期望别人恭维他们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小,是多么年轻。
又如,英美人忌讳莫深的fat一词,见人说fat会令人沮丧不快而且反感。
说到fatmeat(肥肉)多半会被认为是毫无价值的该扔掉的废物。
而中国人见了小孩子说“胖嘟嘟”“胖乎乎”,表示对孩子的喜爱,对成年男子说fat有“发福”之义,对成年女子讲fat有“丰满”之义,都有赞美恭维之意。
日常生活工作中,也经常听到人们说某种东西是块“肥肉”或某差使是个“肥缺”的话语,言下之意是不可多得的东西或是求之不得的位置。
中国人不但不讨厌fat,而且对其赞美有加。
同样的一件事物,不同的文化背影,看法大相径庭。
中国人蔑视狗,因而有“走狗”“狗腿子”“狗东西”“赖皮狗”“狗急跳墙”“狗仗人势”“狗眼看人低”等说法。
而在西方国家,人们则欣赏狗的勇敢和忠诚,对狗的赞誉也屡见不鲜,并把人比作狗。
如aluckdog(幸运儿),love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
形容人“病得厉害”用sickas a dog.。
“累极了”是dog—tired.与此相反,中国人十分喜爱猫,用“馋猫”比喻人贪嘴,常有亲昵的成份,而在西方文化中,“猫”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除了表现在价值观,习俗差异等外,还与生存环境,宗教信仰,历史典故的不同有关。
1、生存环境方面: 语文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
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
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lv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
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在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习语,如to rest on one’s oars(暂时歇一歇),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all at sea(不知所措)等等。
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夏天常与酷暑炎热联系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火烧”,“骄阳似火”是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
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
英国的夏季正是温馨宜人的季节,常与“可爱”“温和”“美好”相连。
莎士比亚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诗中把爱人比作夏天,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2、宗教信仰方面 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人们相信有“佛主”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与此有关的语言很多,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
在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美,人们信奉基督教,相关的有“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Go to hell(下地狱吧)这样的诅咒。
3、历史典故方面 英汉两种语文中有大量的由历史典故形成的。
这些习语结构简单,意义深远,往往是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
如“东施效颦”“名落孙山”“叶公好龙”等等。
英语中Achilles’heel(唯一致使弱点),meet one’s waterloo(一败涂地),Penelope’s web(永远完不成的工作),a pandora’s box.。
(潘多拉之盒――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等。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了中西方有诸如此多的文化差异,而文化差异又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现代化的进程加速了精神和物质产品的流通,将各个民族纳入到一个共同的“地球村”中,跨文化交际成为每个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一个企业若想让自己的产品畅销国际市场,不仅需要高超的经济和技术手段,而且需要深入了解对象国的文化,使该产品在包装设计和实用性方面符合对象国民众的心理需求。
如,在中国,“龙(dragon)”是我们的精神图腾,是吉祥和权力的象征,中国人也以作为龙的传人而倍感自豪,然而在西方人眼中,对“龙”就没有这份特殊的情感,甚至将“龙”理解为一种张牙舞爪的可怕怪物。
如果某一企业家对此不甚了解,将印有“龙”图案的产品推向国际市场,试想这种产品能否刺激西方人的购买欲
能否给企业创造高效益。
所以,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障碍已经成为整个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
作为中学阶段的英语老师,在英语教学中应重视语言能力的教学,特别要注意在日常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交际能力,将语言的文化差异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作为一个重要问题对待。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在中学阶段英语学习给学生带来的干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称呼语 汉语中的亲属称谓有泛化使用的倾向,常用于非亲属之间:年轻人对长辈称“叔叔”“阿姨”;对平辈称“大哥”“大姐”。
但在英语中,亲属称谓不广泛地用于社交。
如果我们对母语是英语的长辈称“Uncle Smith”“Auntie Brown”,对方听了会觉得不太顺耳。
英语文化中只有关系十分密切的情况下才使用此类亲属称谓且后面不带姓,只带名,如“Uncle Tom”。
又如学生知道teacher的含义是“老师”,也就相应地把“王老师”称为“Teacher Wang”。
其实,英语中teacher只是一种职业;汉语有尊师的传统,“教师”已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而成为一种对人的尊称。
由于这种文化上的差异,造成学生的简单理解:王老师=Teacher Wang.此外还把汉语中习惯上称呼的“唐秘书”“张护士”称为Secretary Tang, Nurse Zhang, 英语国家的人听起来感觉不可思议。
英语中称呼人一般用Mr., Miss,Mrs.等。
2、感谢和答谢 一般来说,我们中国人在家族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
如果用了,听起来会很怪,或相互关系上有了距离。
而在英语国家“Thank you.”几乎用于一切场合,所有人之间,即使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例外。
送上一瓶饮料,准备一桌美餐,对方都会说一声“Thank you.”公共场合,不管别人帮你什么忙,你都要道一声“Thank you..”这是最起码的礼节。
当别人问是否要吃点或喝点什么时(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 \\\/ drink?),我们通常习惯于客气一番,回答:“不用了”“别麻烦了”等。
按照英语国家的习惯,你若想要,就不必推辞,说声“Yes,please.”若不想要,只要说“No,thanks.”就行了。
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含蓄和英语国家人坦荡直率的不同风格。
3、赞美 在英语国家,赞美也常用来作为交谈的引子。
赞美的内容主要有个人的外貌,外表,新买的东西,个人财物,个人在某方面的出色的工作等。
通常称赞别人的外表时只称赞她努力打扮的结果,而不是她的天生丽质。
因此赞美别人发型的很多,赞美别人漂亮头发的很少。
对别人的赞美,最普通的回答是:Thank you.如,A: Your skirt looks nice. B: Thank you. 4隐私 中国人初次见面问及年龄,婚姻,收入,表示关心,而英语国家却对此比较反感,认为这些都涉及个人隐私。
如在JEFC Book 1 Lesson 16 中有这样的对话:“How old are you,Mrs Read?” “Ah,it’s a secret!”为什么Mrs Read不肯说出自己的年龄呢
因为英语国家人都希望自己在对方眼中显得精力充沛,青春永驻,对自己实际年龄秘而不宣,妇女更是如此。
再如中国人表示关心的“你去哪儿
”“你在干什么
”在英语中就成为刺探别人隐私的审问,监视别人的话语而不受欢迎。
5、打招呼 中国人日常打招呼习惯于问:“你吃饭了吗
”如果你跟英语国家的人这样说,他们认为你是想请他们吃饭,英语国家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以及兴趣爱好为话题。
6、节日 中国和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还显著地表现在节日方面。
除中国和英语国家共同的节日(如,New Year’s Day)处,双方还各有自己独特的节日。
中国有the Spring Festival,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Mid—Autumn Day.等,英语国家有”Valentine’s Day(情人节),Easter(复活节),April fool’s Day(愚人节),Thanks Giving Day(感恩节),Christmas Day(圣诞节)等。
中西方节日的风俗习惯也很不相同。
在节日里,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表现得无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不当面打开。
如果当面打开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贪财”的嫌疑。
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对别人送的礼品,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且欣然道谢。
7、词汇的文化内涵 英语词汇在长期使用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对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的介绍,以防学生单纯地从词汇本身做出主观评价。
比如red一词,无论在英语国家还是在中国,红色往往与庆祝活动或喜庆日子有关,英语里有“red—letter days”(节假日)。
尤其在中国,红色象征革命和社会主义等积极意义,但在英语中“red”还意味着危险状态或使人生气,如“red flag”(引人生气的事)。
还有当看到商业英语中的“in the red”,别以为是盈利,相反,是表示亏损,负债。
在教学中,文化教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该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培养文化意识,使他们能主动地,自学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中。
比如:加强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比较,将中西文化在称呼,招呼语等等谈话题材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自觉自然地渗透到教学中。
又如: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手段,吸收和体验异国文化。
可以收集一些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外国艺术,历史和风土人情等。
总之,中西方的文化存在着很多差异,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而必须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影响。
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际中正确运用语言。
就这些了,希望对你有用.
《谈中国诗》原文
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呢
发这个问题的人一定是位外国读者,或者是位能欣赏外国诗的中国读者。
一个只读中国诗的人决不会发生这个问题。
他能辨别,他不能这样笼统地概括。
他要把每个诗人的特殊、个独的美一一分辨出来。
具有文学良心和鉴别力的人像严正的科学家一样,避免泛论、概论这类高帽子、空头大话。
他会牢记诗人勃莱克的快语:“作概论就是傻瓜。
”假如一位只会欣赏本国诗的人要作概论,他至多就本国诗本身分成宗派或时期而说明彼此的特点。
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因为也没法“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有居高临远的观点。
因此,说起中国诗的一般印象,意中就有外国人和外国诗在。
这立场是比较文学的。
据有几个文学史家的意见,诗的发展是先有史诗,次有戏剧诗,最后有抒情诗。
中国诗可不然。
中国投有史诗,中国人缺乏伏尔所谓“史诗头脑”,中国最好的戏剧诗,产生远在最完美的抒情诗以后。
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
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
早熟的代价是早衰。
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这种现象在中国文化里数见不鲜。
譬如中国绘画里,客观写真的技术还未发达,而早已有“印象派”“后印象派”那种“纯粹画”的作风;中国的逻辑极为简陋,而辩证法的周到,足使黑格尔羡妒。
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
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
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地聪明。
贵国爱伦· 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长诗”这个名称压根儿是自相矛盾,最长的诗不能需要半点钟以上的阅读。
他不懂中文,太可惜了。
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二三分钟。
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
当然,一篇诗里不许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限制了中国诗的篇幅。
可是,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
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
不过,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
外国的短诗贵乎尖刻斩截。
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
一位中国诗人说:“言有尽而意无穷。
”另一位诗人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用最精细确定的形式来逗出不可名言、难于凑泊的境界,恰符合魏尔兰论诗的条件: 那灰色的歌曲 空泛联接着确切。
这就是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
我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
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
济慈名句所谓: 听得见的音乐真美,但那听不见的更美。
我们的诗人也说,“此时无声胜有声”;又说,“解识无声弦指妙”。
有时候,他引诱你到语言文字的穷边涯际,下面是深秘的静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 有时他不了了之,引得你遥思远怅:“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这“不知”得多撩人
中国诗用疑问语气做结束的,比我所知道的西洋任何一诗来得多,这是极耐寻味的事实。
试举一个很普通的例子。
西洋中世纪拉丁诗里有个“何处是”的公式,来慨叹死亡的不饶恕人。
英、法、德、意、俄、捷克各国诗都利用过这个公式,而最妙的,莫如维荣的《古美人歌》:每一句先问何处是西洋的西施、南威或王昭君、杨贵妃,然后结句道:“可是何处是去年的雪呢
” 巧得很,中国诗里这个公式的应用最多,例如:“壮士皆死尽。
余人安在哉
”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
…春去也,人何处
人去也,春何处
”莎士比亚的《第十二夜》里的公爵也许要说: 够了。
不再有了。
就是有也不像从前那样美了。
中国诗人呢,他们都像拜伦《哀希腊》般地问: 他们在何处
你在何处
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
余下的,像啥姆雷特临死所说,余下的只是静默——深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
西洋读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我们也有厚重的诗,给情感、思恋和典故压得腰弯背断。
可是中国诗的“比重”确低于西洋诗;好比蛛丝网之于钢丝网。
西洋诗的音调像乐队合奏。
而中国诗的音调比较单薄,只像吹着芦管。
这跟语言的本质有关,例如法国诗调就比不上英国和德国诗调的雄厚。
而英国和德国诗调比了拉丁诗调的沉重,又见得轻了。
何况中国古诗人对于叫嚣和呐喊素来视为低品的。
我们最豪放的狂歌比了你们的还是斯文;中国诗人狂得不过有凌风出尘的仙意。
我造过aeromantic一个英文字来指示这种心理。
你们的诗人狂起来可了不得
有拔木转石的兽力和惊天动地的神威,中国诗绝不是贵国惠特曼所谓“野蛮犬吠”,而是文明人话。
并且是谈话。
不是演讲,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叉细——但有良心的人全听得见,除非耳朵太听惯了麦克风和无线电或者…… 我有意对中国诗的内容忽略不讲。
中国诗跟西洋诗在内容上无甚差异;中国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如是而已。
譬如田园诗—— 不是浪漫主义神秘地恋爱自然,而是古典主义的逍遥林下——有人认为是中国诗的特色。
不过自从罗马霍瑞斯《讽训集》卷二第六首以后,跟中国田园诗同一型式的作品,在西洋诗卓然自成风会。
又如下面两节诗是公认为洋溢着中国特具的情调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我试举两首极普通的外国诗来比,第一是格雷《墓地哀歌》的首节: 晚钟送终了这一天, 牛羊咻咻然徐度原野, 农夫倦步长道回家, 仅余我与暮色平分此世界。
第二是歌德的《漫游者的夜歌》: 微风收木末, 群动息山头。
鸟眠静不噪, 我亦欲归休。
口吻情景和陶渊明、李太白相似得令人惊讶。
中西诗不但内容常相同,并且作风也往往暗合。
斯屈莱欠就说中国诗的安静使他联想起魏尔兰的作风。
我在别处也曾详细说明贵国爱伦·坡的诗法所产生的纯粹诗,我们诗里几千年前早有了。
所以,你们讲,中国诗并没有特特别别“中国”的地方。
中国诗只是诗,它该是诗,比它是“中国的”更重要。
好比一个人,不管他是中国人,美国人。
英国人,总是人。
有种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儿,你们叫它“北京狗”,我们叫它“西洋狗”。
《红楼梦》的。
西洋花点子哈巴狗儿”。
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
每逢这类人讲到中国文艺或思想的特色等等,我们不可轻信,好比我们不上“本店十大特色”那种商业广告的当一样。
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
在我们这儿是零碎的,薄弱的,到你们那儿发展得明朗圆满。
反过来也是一样。
因此,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会引导你回到本国诗。
这事了不足奇。
希腊神秘哲学家早说,人生不过是家居,出门,回家。
我们一切情感、理智和意志上的追求或企图不过是灵魂的思家病,想找着一个人,一件事物。
一处地位,容许我们的身心在这茫茫漠漠的世界里有个安顿归宿,仿佛病人上了床,浪荡子回到家。
出门旅行,目的还是要回家,否则不必牢记着旅途的印象。
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对本国的诗有更深的领会,正像诸位在中国的小住能增加诸位对本国的爱恋。
觉得甜蜜的家乡因远征增添了甜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