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广告词 > 承接农村置办酒席广告词

承接农村置办酒席广告词

时间:2013-07-08 07:05

酒的最好解释

中国的饮酒文化 我国悠久史,灿文化,分布各地的众多,酝酿了丰富多民间酒俗。

有的酒俗留传至今。

一 传统的饮酒文化根基——酒德和酒礼 历史上,儒家的学说被奉为治国安邦的正统观点,酒的习俗同样也受儒家酒文化观点的影响。

儒家讲究“酒德”两字。

酒德两字,最早见于《尚书》和《诗经》,其含义是说饮酒者要有德行,不能象夏纣王那样,“颠覆厥德,荒湛于酒”,《尚书·酒诰》中集中体现了儒家的酒德,这就是:“饮惟祀”(只有在祭祀时才能饮酒);“无彝酒”(不要经常饮酒,平常少饮酒,以节约粮食,只有在有病时才宜饮酒);“执群饮”(禁止民从聚众饮酒);“禁沉湎”(禁止饮酒过度)。

儒家并不反对饮酒,用酒祭祀敬神,养老奉宾,都是德行。

饮酒作为一种食的文化,在远古时代就形成了一很大家必须遵守的礼节。

有时这种礼节还非常繁琐。

但如果在一些重要的场合下不遵守,就有犯上作乱的嫌疑。

又因为饮酒过量,便不能自制,容易生乱,制定饮酒礼节就很重要。

明代的袁宏道,看到酒徒在饮酒时不遵守酒礼,深感长辈有责任,于是从古代的书籍中采集了大量的资料,专门写了一篇《觞政》。

这虽然是为饮酒行令者写的,但对于一般的饮酒者也有一定的意义。

我国古代饮酒有以下一些礼节: 主人和宾客一起饮酒时,要相互跪拜。

晚辈在长辈面前饮酒,叫侍饮,通常要先行跪拜礼,然后坐入次席。

长辈命晚辈饮酒,晚辈才可举杯;长辈酒杯中的酒尚未饮完,晚辈也不能先饮尽。

古代饮酒的礼仪约有四步:拜、祭、啐、卒爵。

就是先作出拜的动作,表示敬意,接着把酒倒出一点在地上,祭谢大地生养之德;然后尝尝酒味,并加以赞扬令主人高兴;最后仰杯而尽。

在酒宴上,主人要向客人敬酒(叫酬),客人要回敬主人(叫酢),敬酒时还有说上几句敬酒辞。

客人之间相互也可敬酒(叫旅酬)。

有时还要依次向人敬酒(叫行酒)。

敬酒时,敬酒的人和被敬酒的人都要“避席”,起立。

普通敬酒以三杯为度。

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的五十六个民族中,除了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一般不饮酒外,其它民族都是饮酒的。

饮酒的习俗各民族都有独特的风格。

二 原始宗教、祭祀、丧葬与酒 从远古以来,酒是祭祀时的必备用品之一。

原始宗教起源于巫术,在中国古代,巫师利用所谓的“超自然力量”,进行各种活动,都要用酒。

巫和医在远古时代是没有区别的,酒作为药,是巫医的常备药之一。

在古代,统治者认为:“国之大事,在祀在戎”。

祭祀活动中,酒作为美好的东西,首先要奉献给上天、神明和祖先享用。

战争决定一个部落或国家的生死存亡,出征的勇士,在出发之前,更要用酒来激励斗志。

酒与国家大事的关系由此可见一斑。

反映周王朝及战国时代制度的《周礼》中,对祭祀用酒有明确的规定。

如祭祀时,用“五齐”、“三酒”共八种酒。

主持祭祀活动的人,在古代是权力很大的,原始社会是巫师,巫师的主要职责是奉祀天帝鬼神,并为人祈福禳灾。

后来又有了“祭酒”主持飨宴中的酹酒祭神活动。

我国各民族普遍都有用酒祭祀祖先,在丧葬时用酒举行一些仪式的习俗。

人死后,亲朋好友都要来吊祭死者,汉族的习俗是“吃斋饭”,也有的地方称为吃“豆腐饭”,这就是葬礼期间的举办的酒席。

虽然都是吃素,但酒还是必不可少的。

有的少数民族则在吊丧时持酒肉前往,如苗族人家听到丧信后,同寨的人一般都要赠送丧家几斤酒及其大米,香烛等物,亲戚送的酒物则更多些,如女婿要送二十来斤白酒,一头猪。

丧家则要设酒宴招待吊者。

云南怒江地区的怒族,村中若有人病亡,各户带酒前来吊丧,巫师灌酒于死者嘴内,众人各饮一杯酒,称此为 “离别酒”。

死者入葬后,古代的习俗还有在墓穴内放入酒,为的是死者在阴间也能享受到人间饮酒的乐趣。

汉族人在清明节为死者上坟,必带酒肉。

在一些重要的节日,举行家宴时,都要为死去的祖先留着上席,一家之主这时也只能坐在次要位置,在上席,为祖先置放酒菜,并示意让祖先先饮过酒或进过食后,一家人才能开始饮酒进食。

在祖先的灵象前,还要插上蜡烛,放一杯酒,若干碟菜,以表达对死者的衰思和敬意。

三 重大节日的饮酒习俗 中国人一年中的几个重大节日,都有相应的饮酒活动,如端午节饮“菖蒲酒” ,重阳节饮“菊花酒”,除夕夜的“年酒”。

在一些地方,如江西民间,春季插完禾苗后,要欢聚饮酒,庆贺丰收时更要饮酒,酒席散尽之时,往往是“家家扶得醉人归”。

过年,也叫除夕,是中国人最为注重的节日,是家人团聚的日子,年夜饭是一年中最为丰盛的酒席,即使穷,平时不怎么喝酒,年夜饭中的酒是必不可少的。

吃完年夜饭,有的人还有饮酒守夜的习俗。

正月的第一天,有的地方,人们一般是不出门的,从正月初二开始,才开始串门,有客人上门,主人将早已准备好的精美的下酒菜肴摆上桌子,斟上酒,共贺新春。

新年尹始,古人有合家饮屠苏酒的习俗,饮酒时,从小至大依次饮用。

据说饮此酒可以避瘟气。

朝鲜族的“岁酒”:这种酒多在过“岁首节”前酿造。

岁首节相当于汉族的春节,“岁酒”以大米为主料,配以桔梗、防风、山椒、肉桂等多味中药材,类似于汉族的“屠苏酒”,但药材配方有所不同。

用于春节期间自饮和待客,民间认为饮用此酒可避邪,长寿。

哈尼族的“新谷酒”:每年秋收之前,居住在云南元江一带的哈尼族,按照传统习俗,都要举行一次丰盛的“喝新谷酒”的仪式,以欢庆五谷丰登,人畜平安。

所谓“新谷酒”,是各家从田里割回一把即将成熟的谷把,倒挂在堂屋右后方山墙上部的一块小篾笆沿边,意求家神保护庄稼,然后勒下谷粒百十粒,有的炸成谷花,有的不炸,放入酒瓶内泡酒。

喝“新谷酒”选定在一个吉祥的日子,家家户户置办丰盛的饭菜,全家老少都无一例外地喝上几口“新谷酒”。

这顿饭人人都要吃得酒酣饭饱。

“菊花酒”由来已久,《西京杂记》曾记载:“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

四 婚姻饮酒习俗 南方的“女儿酒”,最早记载为晋人嵇含所著的《南方草木状》,说南方人生下女儿才数岁,便开始酿酒,酿成酒后,埋藏于池塘底部,待女儿出嫁之时才取出供宾客饮用。

这种酒在绍兴得到继承,发展成为著名的“花雕酒”,其酒质与一般的绍兴酒并无显著差别,主要是装酒的坛子独特,这种酒坛还在土坏时,就雕上各种花卉图案,人物鸟兽,山水亭榭,等到女儿出嫁时,取出酒坛,请画匠用油彩画出“百戏”,如“八仙过海”,“龙凤呈祥”,“嫦娥奔月”等,并配以吉祥如意,花好月圆的“彩头” “喜酒”,往往是婚礼的代名词,置办喜酒即办婚事,去喝喜酒,也就是去参加婚礼。

满族人结婚时的“交杯酒”:入夜,洞房花烛齐亮,新郎给新娘揭下头盖后要坐在新娘左边,娶亲太太捧着酒杯,先请新郎抿一口;送亲太太捧着酒杯,先请新娘抿一口;然后两位太太将酒杯交换,请新郎新娘再各抿一口。

满族人在举行婚礼前后的“谢亲席”:将烹制好的一桌酒席置于特制的礼盒中,由两人抬着送到女家,以表示对亲家养育了女儿给自家做媳女的感谢之情。

另外,还要做一桌“谢媒席”,用圆笼装上,由一人挑上送到媒人家,表示对媒人成全好事的感激之情。

达斡尔族的“接风酒”和“出门酒”:送亲的人一到男家,新郎父母要斟满两盅酒,向送亲人敬“接风酒,这也叫”进门盅“,来宾要全部饮尽,以示已是一家人。

尔后,男家要摆三道席宴请来宾。

婚礼后,女方家远者多在新郎家住一夜,次日才走,在送亲人返程时,新郎父母都恭候门旁内侧,向贵宾一一敬“出门酒”。

“会亲酒”,订婚仪式时,要摆的酒席,喝了“会亲酒”,表示婚事已成定局,婚姻契约已经生效,此后男女双方不得随意退婚,赖婚。

“回门酒”,结婚的第二天,新婚夫妇要“回门”,即回到娘家探望长辈,娘家要置宴款待,俗称“回门酒”。

回门酒只设午餐一顿,酒后夫妻双双回家。

“交杯酒”:这是我国婚礼程序中的一个传统仪节,在古代又称为“合卺” (卺的意思本来是一个瓠分成两个瓢),《礼记·昏义》有“合卺而醑”,孔颖达解释道“以一瓠分为二瓢谓之卺,婿之与妇各执一片以醑(即以酒嗽口),合卺又引申为结婚的意思。

在唐代即有交杯酒这一名称,到了宋代,在礼仪上,盛行用彩丝将两只酒杯相联,并绾成同心结之类的彩结,夫妻互饮一盏,或夫妻传饮。

这种风俗在我国非常普遍,如在绍兴地区喝交杯酒时,由男方亲属中,儿女双全,福气好的中年妇女主持,喝交杯酒前,先要给坐在床上的新郎新娘喂几颗小汤圆,然后,斟上两盅花雕酒,分别给新婚夫妇各饮一口,再把这两盅酒混合,又分为两盅,取 “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之意,让新郎新娘喝完后,并向门外撒大把的喜糖,让外面围观的人群争抢。

婚礼上的交擘酒:为表示夫妻相爱,在婚礼上夫妻各执一杯酒,手擘相交各饮一口。

五 其它饮酒习俗 “满月酒”或“百日酒”,中华各民族普遍的风俗之一,生了孩子,满月时,摆上几桌酒席,邀请亲朋好友共贺,亲朋好友一般都要带有礼物,也有的送上红包。

“寄名酒”:旧时孩子出生后,如请人算出命中有克星,多厄难,就要把他送到附近的寺庙里,作寄名和尚或道士,大户人家则要举行隆重的寄名仪式,拜见法师之后,回到家中,就要大办酒席,祭祀神祖,并邀请亲朋好友,三亲六眷,痛饮一番。

“寿酒”:中国人有给老人祝寿的习俗,一般在50、60、70岁等生日,称为大寿,一般由儿女或者孙子,孙女出面举办,邀请亲朋好友参加酒宴。

“上梁酒”和“进屋酒”:在中国农村,盖房是件大事,盖房过程中,上梁又是最重要的的一道工序,故在上梁这天,要办上梁酒,有的地方还流行用酒浇梁的习俗。

房子造好,举家迁入新居时,又要办进屋酒,一是庆贺新屋落成,并志乔迁之喜,一是祭祀神仙祖宗,以求保佑。

“开业酒”和“分红酒”:这是店铺作坊置办的喜庆酒。

店铺开张,作坊开工之时,老板要置办酒席,以志喜庆贺;店铺或作坊年终按股份分配红利时,要办 “分红酒”。

“壮行酒”,也叫“送行酒”,有朋友远行,为其举办酒宴,表达惜别之情。

在战争年代,勇士们上战场执行重大且有很大生命危险的任务时,指挥官们都会为他们斟上一杯酒,用酒为勇士们壮胆送行。

六 独特的饮酒方式 饮咂酒:这是古代遗留下来的独特的饮酒方式,在西南,西北许多地方流传,在喜庆日子或招待宾客时,抬出一酒坛,人们围坐在酒坛周围,每人手握一根竹管或芦管,斜插入酒坛,从其中吸吮酒汁,人数可达五、六人甚至七八个人。

饮酒时的气氛热烈。

这种独特的饮酒方式,可以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

“转转酒”:这是彝族人特有的饮酒习俗,所谓“转转酒”,就是饮酒时不分场合地点,也无宾客之分,大家皆席地而坐,围成一个一个的圆圈,一杯酒从一个人手中依次传到另一人手中,各饮一口。

这个习俗,据说来自一个动人的传说:在一座大山中,住着汉人、藏人和彝人三个结拜兄弟兄弟,有一年,三弟彝人请两位兄长吃饭,吃剩的米饭在第二天变成了香味浓郁的米酒,三个兄弟你推我让,都想将酒留给其他弟兄喝,于是从早转到晚,酒也没有喝完,后来神灵告知只要辛勤劳动,酒喝完后,还会有新的酒涌出来,于是三人就转着喝开了,一直喝得酩酊大醉。

七 劝酒 中国人的好客,在酒席上发挥得淋沥尽致。

人与人的感情交流往往在敬酒时得到升华。

中国人敬酒时,往往都想对方多喝点酒,以表示自己尽到了主人之谊,客人喝得越多,主人就越高兴,说明客人看得起自己,如果客人不喝酒,主人就会觉和有失面子。

有人总结到,劝人饮酒有如下几种方式:“文敬”、“武敬”、“罚敬”。

这些做法有其淳朴民风遗存的一面,也有一定的负作用。

“文敬”,是传统酒德的一种体现,也即有礼有节地劝客人饮酒。

酒席开始,主人往往在讲上几句话后,便开始了第一次敬酒。

这时,宾主都要起立,主人先将杯中的酒一饮而尽,并将空酒杯口朝下,说明自己已经喝完,以示对客人的尊重。

客人一般也要喝完。

在席间,主人往往还分别到各桌去敬酒。

“回敬”:这是客人向主人敬酒。

“互敬”:这是客人与客人之间的“敬酒”,为了使对方多饮酒,敬酒者会找出种种必须喝酒理由,若被敬酒者无法找出反驳的理由,就得喝酒。

在这种双方寻找论据的同时,人与人的感情交流得到升华。

“代饮”:即不失风度,又不使宾主扫兴的躲避敬酒的方式。

本人不会饮酒,或饮酒太多,但是主人或客人又非得敬上以表达敬意,这时,就可请人代酒。

代饮酒的人一般与他有特殊的关系。

在婚礼上,男方和女方的伴郎和伴娘往往是代饮的首选人物,故酒量必须大。

为了劝酒,酒席上有许多趣话,如“感情深,一口闷、感情厚,喝个够”, “感情浅,舔一舔。

” “罚酒”:这是中国人“敬酒”的一种独特方式。

“罚酒”的理由也是五花八门。

最为常见的可能是对酒席迟到者的“罚酒三杯”。

有时也不免带点开玩笑的性质。

藏族人好客,用青稞酒招待客人时,先在酒杯中倒满酒,端到客人面前,这时,客人要用双手接过酒杯,然后一手拿杯,另一手的中指和拇指伸进杯子,轻蘸一下,朝天一弹,意思是敬天神,接下来,再来第二下、第三下,分别敬地、敬佛。

这种传统习惯是提醒人们青稞酒的来历与天、地、佛的慷慨恩赐分不开,故在享用酒之前,要先敬神灵。

在喝酒时,藏族人民的约定风俗是:先喝一口,主人马上倒酒斟满杯子,再喝第二口,再斟满,接着喝第三口,然后再斟满。

往后,就得把满杯酒一口喝干了。

这样做,主人才觉得客人看得起他,客人喝得越多,主人就越高兴。

说明主人的酒酿得好。

藏民族敬酒时,对男客用大杯或大碗,敬女客则用小杯或小碗。

壮族人敬客人的交杯酒并不用杯,而是用白瓷汤匙两人从酒碗中各舀一匙,相互交饮。

主人这时还会唱起敬酒歌:“锡壶装酒白连连,酒到面前你莫嫌,我有真心敬贵客,敬你好比敬神仙。

锡壶装酒白瓷杯,酒到成前你莫推,酒虽不好人情酿,你是神仙饮半杯。

西北裕固族待客敬酒时,都是敬双杯。

主人不论客人多少,只拿出两只酒杯,在场的主人轮番给客人敬双杯。

八 酒令(觞令) 饮酒行令,是中国人在饮酒时助兴的一种特有方式。

酒令由来己久,开始时可能是为了维持酒席上的秩序而设立“监”。

汉代有了“觞政”,就是在酒宴上执行觞令,对不饮尽杯中酒的人实行某种处罚。

在远古时代就有了射礼,为宴饮而设的称为“燕射”。

即通过射箭,决定胜负。

负者饮酒。

古人还有一种被称为投壶的饮酒习俗,源于西周时期的射礼。

酒宴上设一壶,宾客依次将箭向壶内投去,以投入壶内多者为胜,负者受罚饮酒。

《红楼梦》第四十回中鸳鸯吃了一钟酒,笑着说 :“酒令大如军令,不论尊卑,唯我是主,违了我的话,是要受罚的”。

总的说来,酒令是用来罚酒。

但实行酒令最主要的目的是活跃饮酒时的气氛。

何况酒席上有时坐的都是客人,互不认识是很常见的,行令就象催化剂,顿使酒席上的气氛就活跃起来。

行酒令的方式可谓是五花八门。

文人雅士与平民百姓行酒令的方式自然大不相同。

文人雅士常用对诗或对对联、猜字或猜谜等,一般百姓则用一些既简单,又不需作任何准备的行令方式。

最常见,也最简单的是“同数”,现在一般叫“猜拳”,即用手指中的若干个手指的手姿代表某个数,两人出手后,相加后必等于某数,出手的同时,每人报一个数字,如果甲所说的数正好与加数之和相同,则算赢家,输者就得喝酒。

如果两人说的数相同,则不计胜负,重新再来一次。

击鼓传花:这是一种既热闹,又紧张的罚酒方式。

在酒宴上宾客依次坐定位置。

由一人击鼓,击鼓的地方与传花的地方是分开的,以示公正。

开始击鼓时,花束就开始依次传递,鼓声一落,如果花束在某人手中,则该人就得罚酒。

因此花束的传递很快,每个人都唯恐花束留在自己的手中。

击鼓的人也得有些技巧,有时紧,有时慢,造成一种捉摸不定的气氛,更加剧了场上的紧张程度,一旦鼓声停止,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接花者,此时大家一哄而笑,紧张的气氛一消而散。

接花者只好饮酒。

如果花束正好在两人手中,则两人可通过猜拳或其它方式决定负者。

击鼓传花是一种老少皆宜的方式,但多用于女客。

如《红楼梦》中就曾生动描述这一场景。

酒之最 人类最先学会酿造的酒:果酒和乳酒。

我国最早的麦芽酿成的酒精饮料:醴。

我国最富有民族特色的酒:黄酒和白酒。

我国最早的机械化葡萄酒厂:烟台张裕葡萄酿酒公司。

我国最早的啤酒厂建于1900年,哈尔滨。

我国最早的酒精厂建于1900年,哈尔滨。

我国第一个全机械化黄酒厂:无锡黄酒厂 记载酒的最早文字:商代甲骨文。

最早的药酒生产工艺记载:西汉马王堆出土的帛书《养生方》。

葡萄酒的最早记载:司马迁的《史记·大宛列传》。

麦芽制造方法的记载: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现存最古老的酒:1980年在河南商代后期(距今约三千年)古墓出土的酒,现存故宫博物院。

目前产量最大的饮料酒:啤酒。

目前国产价格最贵的酒:茅台酒。

传说中的酿酒鼻祖:杜康、仪狄。

最早提出酿酒始于农耕的人:汉代刘安《淮南子》,“清盎之美, 始于耒耜”。

最早提出酒是天然发酵产物的人:晋代的江统《酒诰》。

现已出土的最早成套酿酒器具:山东大汶口文化时期。

现已出土的最早的反映酿酒全过程的图像:山东诸城凉台出土的《庖厨图》画像石。

已发现的最早的蒸馏器:东汉时期的青铜蒸馏器(现藏上海博物馆)。

最早的酿酒规章:周代,见《礼记·月令》。

古代学术水平最高的黄酒酿造专著:北宋朱肱的《北山酒经》。

最早记载加热杀菌技术:北宋《北山酒经》。

古代记载酒名最多的书:宋代张能臣的《酒名记》 古代最著名的酒百科全书:宋代窦苹的《酒谱》。

最早的禁酒令:周代的《酒诰》。

最早实行酒的专卖:汉武帝天汉三年(公元前98年)。

酒价的最早记载:汉代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官卖酒,每升四钱。

最早的卖酒广告记载:战国末期韩非子《宋人酤酒》:“宋人酤酒, 悬帜甚高”,帜:酒旗。

北方农村婚俗中,女方在结婚的前一天办喜事,这天俗称什么日子

姑娘订亲之后,经过一段或长或短的时间,男方便要求结婚。

打发媒人前来女方之家,商谈结婚有关事宜,包括“下花”日期,结婚日期,购置嫁妆主要礼品(四大件)及费用等项目。

世界之大,民风习俗怪而不怪,且成规矩。

女方陪嫁费用,由男方出资承担,箱物送到女方家,结婚之日返送男方家,却谓之“这是娘家陪的”。

两家无争,社会认可,遵循照办,成法立理,岂不怪乎

“下花”,就是男方给女方送去做嫁衣被褥用的棉花和结婚费用款目。

“下花”,是结婚重戏开场前的序幕。

“下花”前,由媒人询知女方有多少至亲户,诸如舅家几户,姑家几户,姨家和姐家几户等,每户必由男方给买一份礼品(食品点心),男方在“下花”时,连同棉花费用款目及食品一同送到女方家,由女方将食品分送至亲户,告知亲户“待天仙”日期,结婚日期,邀请如期相聚,与姑娘话别。

在灞桥区的新筑镇地区一带,以前却不是由男方买食品而是由男方按女方亲戚的多寡蒸四至八个盘子馍(大糕子),由女方将其切成若干份,每家亲戚送一份,得到这块馍的亲戚自然明白该做什么,当然也有女方向亲戚提出要求准备(买)什么东西的,谓之“派天仙”。

“待天仙”是嫁女一项主要仪程,和男子结婚娶妻一样,须隆重操办。

所谓“待天仙”

顾名思意,待,即招待客人,“天仙”,乃“添箱”二字谐音。

“添箱”何意

传说古时农人穷,姑娘出嫁,没单没被,缺鞋少袜,缺这少那。

男方把箱送来,空空无所填充,羞于出嫁,父母忧愁,女儿伤感。

正在为难之时,亲朋乡邻闻风而至,帮添所缺之物,将箱子添满,为女方家解了大难。

父母高兴,女儿快乐,备茶招待添箱之客。

时间长了,传转了,取雅意,叫“待天仙”。

喻送物客人若天上神仙,恩赐帮困。

“待天仙”日期,过去一般选上半月的三六九日。

俗谚:“三六九,朝上走”,取兴旺发达之意。

如今农民经济意识增强,也有选二五八日的。

时代语:“二五八,发发发”。

可见农民发家致富心切。

日期定妥前三天,女方家便请乡邻合户帮忙,搭棚砌灶,赁桌凳,购买所需蔬菜烟酒,请名厨掌勺,以备待来客。

“待天仙”,有的地方却又称“待送饭客”,为何

据传是姑娘的姑妗姨婶诸长辈亲戚,闻知姑娘出嫁,成为别家人,很难像往日一样到自已家来,吃自已做的饭食。

为表示长辈的爱怜之情,便在自已家中捏好“煮馍”(就是饺子),用竹篮排开盛着,上放几朵精心制作的纸花,用红布包袱提上,显的郑重其事。

添箱的送饭的,兼而到之都是客,仅称谓不同而已。

当然,也有族中的大妈小婶为表示对小辈的怜惜之情,在其出嫁前专门做好饺子、臊子面或女方爱吃的“改样饭”,请其到自已家来吃一顿,新筑一带农村以前就有此俗,可谓“十里乡俗不同”。

“待天仙”这日,客人纷至沓来,喜气洋洋,行礼志贺。

因亲缘关系远近,行礼品种多少有别。

行物的称“贺礼”,行钱的称“干礼”。

客齐宴开,女方父母热情款待客人。

猜拳行令,杯觥交错,笑语盈室,热闹异常。

所赠礼物,日用生活所需之品,无一不有,摆满厅,挂满院,花团锦簇,琳琅满目。

宴罢客去,姑娘喜收嫁礼。

修水婚嫁有哪些礼俗

男大当婚,,男婚女嫁是人生的大事,历来被民间所重视。

修水自唐宋以后,由于战乱避难迁徙修水的比较多,形成了聚族而居的习俗,在过去交通、通讯不发达和封建意识浓厚的年代,男女青年到了结婚年龄,一般都要“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经过一定的程序才能成婚。

如果不是通过媒人的介绍而成婚的,就认为不是,不合礼俗,容易招致他人的闲言碎语。

一般情况下,父母通过媒人为自己的子女找到了合适的对象后,男女双方要进行以下程序:相亲。

一是配属相、合八字。

男女青年的双方父母通过媒人介绍,对对方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后,觉得对方的条件还相配,女方通过媒人将女儿的生庚交给男方,男方的父母通过媒人得到女方姑里生庚八字后,请“”配属相,合八字。

所谓配属相就是将男女青年的生年属相相比较,看是否有互相侵害,民间有:“红蛇白猴满堂红,多康宁”,“青兔黄狗古来有,万贯家财足北斗”,“黑鼠黄牛两兴旺,青牛黑猪喜洋洋,龙鸡更长久”和“白马怕青牛,羊鼠一旦休”、“蛇虎如刀错,龙兔泪交流,金鸡怕玉犬,猪猴不到头”及“两虎相斗,必有一伤”等说法。

合八字就是男女青年的生辰命运是否相冲,如果能够互相补充,就是相合,如果男女八字相互克制,就是不合,会出现男女一方克制另一方,产生对其中一方不利和夫妻不和睦的现象,不能结为夫妻,男方则将女方生庚退还。

二是请祖宗神灵鉴别是否可以成为夫妻。

主要是由男方将当事男女青年的生庚写在一起,祷告祖宗神灵,并将男女青年生庚压在神龛前的香炉下,三天之内本家平安无事,即认为祖宗神灵认可了,否则认为祖宗神灵不认可,男方亦将女方的生庚退还给女方。

三是压茶盘。

男女双方经过上述环节后,由媒人约定男女双方进行相亲。

相亲就是由媒人带领男青年及其父亲等到女方家相见,了解对方的身材、相貌等情况,男方到女方家里坐定后,由女青年(对象)泡上几碗茶,用茶盘端给客人。

当女青年来到男青年面前时,男女双方闪电般打量对方一下后,女方回到房间,女方家里的亲属问女青年觉得怎么样

女方凭着第一眼的印象,决定取舍;男青年也凭着第一印象,决定是否再留下来。

如果女方觉得可以,男方也没有离开,女青年再送来了第二盘茶,男青年又接过了第二碗茶,表示男女双方都同意亲事。

如果女青年送了第一轮茶之后不再送茶出来,表示女方不同意亲事;男青年不接第二碗茶,表示男青年没有相中这位姑娘。

如果男女双方都相中了对方,当女青年出来收拾茶碗时,男青年将信物或红包(钱)放在女方的茶盘内,叫做压茶盘。

这时女方家自设简单的宴席招待男方来客。

吃完饭后,男方离开女方家时,女青年把信物交给男青年。

由此基本确定了双方的结亲关系。

察门房(采家舍)。

男方第一次到女方家里后,对女方家里的情况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而女方对男方家里的情况并不十分了解,女方通过媒人约定到男方家里察看(叫察门房或采家舍),了解男方家里的情况。

察门房一般是女方家里的伯母、婶婶、嫂嫂、姊妹和女青年本人等,由媒人带领,到男方家里做客,了解家居环境、家庭业产、家族邻里关系等方面的情况。

男方为表示诚意,设宴席招待男方来客,并给每位来客以适当的礼物或坐席礼金。

女方通过察门房后是否同意这门亲事由媒人告知男方。

定庚。

男女双方通过相亲、压茶盘和察门房的程序并同意结亲后,再由男方择吉日,举行定庚仪式。

主要有以下几个程序:一是启动行媒,由行媒领着男方长者和男青年,带着“三牲”(活鸡、鱼、猪肉)、香烛、鞭炮到女方坐媒家商定到女方家知会祖宗,并邀请女方的至亲到男方家里吃定庚喜宴。

女方接到请柬后,一方面请礼仪先生,将本家三代直系亲属的生辰用大红纸写好庚书,用专用礼盒装好备用。

另一方面通知本家至亲叔、伯、姑爷和舅舅、姨父等到时到女方家集中,前往男方家赴宴,出发时,由女方本家长辈带着礼盒,一同到男方家做客;男方家亦将本家直系三代的生辰时刻用红纸写好回庚书备用。

二是商定聘礼和嫁妆事宜。

由媒人出面从中初步说合,其主要内容有男方礼金数目、给女方做多少套衣服、礼肉(猪肉)多少以及各项小礼等等,尔后男方用大红纸写好红单,交给女方和行媒保管;女方根据男方聘礼多少和自身的经济状况决定置办多少嫁妆,并用大红纸写好红单,交给男方和月老保管,以作双方凭据。

定庚吉日当天,男方的至亲和陪君早在家等候,当女方至亲到达男方正门口时,男方用礼炮迎接,至亲要人列队在正门口右边相迎,男方陪君致辞,并引女方来客进入客房坐定。

宾客坐定,男敬烟,女敬茶。

男女双方宾客相互交谈一些客套话。

女方即将装有庚书的礼盒面交给男方长者。

午刻,喜宴开始前男方在本堂神龛前焚香点烛禀告祖宗,尔后请宾客入席,男方陪君按照来客长幼顺序将主要来客安定酒席座位,完后,男方陪君讲一套定式话。

在陪君一席话之后,紧接着来客代表亦讲一番谦词。

在男女双方客套之后,双方坐定,宴席正式开始,席间男方陪君出面敬酒并致词,新客代表亦起立回话。

在一番盛宴之后,女方开始告辞回程,男方将庚书礼盒交给来客代表,尔后男方叔、伯、兄、弟等在大门左侧列队相送,女方客头说一番谦词话别,男方陪君亦回别言。

报日。

吃了定庚饭后,男方在归娶前至少一个月,选定吉日,持启媒请柬连同启媒礼物(金)到行媒家中谢媒,并告之预定娶亲的日子。

行媒则与女方家约定报日日子后,男方将拟定迎亲的日子写成报日书函,用专用礼盒装好后,由媒人带领男青年和男方叔伯等到女方家里报日,女方设宴款待来客,尔后女方亦用礼盒回函给男方家长,最后确定归娶日期。

归娶日确定之后,男女双方均进入嫁娶筹备。

出嫁(于归)。

于归前一日,女方要做几件事:一是请来儿女双全、夫妇齐眉、德高重义的中年以上的妇女为出嫁女开面、上脑(开面就是用麻线将脸部的汗毛绞去,上脑就是将头发盘成发髻在脑后),女子出嫁时开面、上脑,表明从今以后由闺女成为了媳妇,到了男方家里也是的,不是汗毛童养媳,与自己的男人有同等的地位。

在开面、上脑结束后,为嫁女开面上脑的妇女呼祝嫁女“夫妇齐眉、早生贵子、长发褀祥”等,嫁女有礼相送。

二是暖房(暖轿)。

女方家的叔伯、伯娘、婶婶和姨娘等到家里帮助做好嫁前准备,对出嫁女说些体贴的话,并嘱于归之后常回家看看。

于归前日下午,男方接亲的轿子、喜肉快进门时,男方打铳师傅两声铳响,报告男方接亲的队伍来临,走在最前面的是抬礼肉等物品的夫子一行,后面随行的花轿、核担师和媒人等执事人员。

进门后女方陪君道过辛苦,双方表示祝贺后,女方母亲触景生情,即将离别不舍的心情骤然升起,不由自主的抱着女儿哭,在一傍的伯叔母、大小姑妈、大小姐妹……等都会出于人之常情加以劝慰。

晚上女方设宴款待迎亲人员以及提前到达的双方亲属,这餐饭称为“起嫁饭”,饭后男方拿来“三牲”(鸡、鱼、肉)、油烛、香纸、鞭炮等敬奉祖宗,举行发烛仪式,请“家祖”(本姓人)、“外祖”(新娘母族)长辈各一人“发烛”。

每人负责点着一支大油烛,边点边说,家祖说:“水有源,树有根,借重××亲台献金言。

”家祖说:“双手发起鸳鸯烛,光辉闪烁照厅堂,阴阳交泰齐祝贺,夫妇齐眉幸福长”。

外祖说:“发起花烛照华堂,祥光满室配鸳鸯,此日凤侣鸾俦后,他年麟趾早呈祥”。

尔后呼神:“敬告某某堂上某氏祖先,今有堂下嗣孙某某之女择日于归与某氏某某之公子结为夫妻,预祝百年偕老,五世其昌。

”呼毕作揖。

说完后将大油烛吹熄拨下包好,送给男方“打交杯”时用,这个“发烛”仪式,有的在第二天新娘告别祖宗出宫时举行。

发烛之后,摆上糕点、美酒,邀请核担师、媒人等入席商谈有关接亲未尽事宜,清点红单中所写的各项礼金、礼品、红包、衣物等是否备齐。

这时女方总是要另提要求,有时甚至是出格要求,请男方增加钱财。

这个过程称为“讲亲”。

民间有“讲亲,讲亲,不讲不亲”,“争发,争发,不争不发”。

因而有不少人家,为一件小事讨价还价,争得面红耳赤,甚至好像吵架一样,但双方心中明白,这只是“演演戏”而已,因此双方并不介意。

为了照顾女方的“面子”,男方的人总是要作出一定的让步。

晚上,夜深人静时,女家主人带上新娘,备好三牲、油烛、香纸去敬花轿,并在轿中试坐一次,称为“压轿”。

第二天早上,女方正式设宴款待宾客。

席上将男方送来的两坛酒筛给宾客受用。

在喜宴进行之前,在祖堂神龛焚香点烛并将男方带来的祭品供上,尔后主家陪君按来客大小顺序安上席后讲话,老亲上客回话。

在一番于归喜宴结束后,妇女陪新娘在房中哭嫁。

哭嫁是一种礼节,是表示出嫁女儿与父母亲,与亲友依别之情。

这次哭是由嫁女发起的,这时闺女面对着众多亲戚、朋友都来为自己贺喜的热烈气氛,面对着父母多年的养育之恩,触景生情,感慨万千。

哭的素材和对象自然很多。

女儿首先选准了母亲,便一头扑进母亲的怀抱,母亲再一次触景生情,有感而哭,并把早已准备好了的红包率先塞进了女儿的怀抱,除出嫁母女相互哭外,所有亲戚女眷均参加,互相道别辞行,女儿叮嘱哥嫂孝顺父母,请亲戚关照母家,至亲男眷有时也被请来,听新娘拜托嘱咐,所有女眷、男眷都要给新娘红包,名曰:“叫喙包”。

哭了一段时间后,新娘开始着装,要由族中子女多的只嫁过一次的女人,帮助穿衣、换鞋等,最后蒙上“羞巾”。

账房先生指挥男人把嫁妆全部搬到上、下厅堂,分成若干份,搁在头天抬礼品的竹杠上,贴上喜字,由女方男人把嫁妆用红绳捆扎紧并贴上某堂某氏长条谨封,送出宇门。

核担师分别送给红包,男方夫子接过嫁妆上路出发。

主家放鞭炮、鸣铳相送。

嫁妆走后,在上堂前当中底朝天放一把斛桶(一种量谷物的容器),在祖宗牌位前面点上大油烛、香(如果在前天未发烛的,在这时进行发烛)“禀告祖先”,拜祖时,本家年长者在堂前神龛前祷告,拜别祖宗,由新娘的兄弟将新娘从闺房背到大厅,面向祖宗站在斛桶底上。

新娘换新鞋之后就不能下地行走,以免带去娘家的土地。

新娘站定之后,向祖宗三鞠躬,口中哭唱告别祖宗,祈求庇佑。

再转身面向大门,鞠躬三次,口中哭唱告别父母、亲朋的词句,然后由兄弟背出大门送入花轿中坐定,掩上轿门。

起轿之前由礼生进行呼祝,在起轿呼祝之后,在一阵喜炮声中,由放鞭炮、鸣铳、铜锣前导开路,唢呐吹奏随行,女方一名兄弟护轿,细妹妹傍嫁,男方迎亲的和女方主要亲属、亲戚若干人带上回帖、郎衣帽、各项小礼(男全女半)和牲笼礼盒等一同送嫁到男方家作上亲客。

花轿走不远时,有人送来烤火炉,交给新娘,新娘给送烤火炉的人一个红包。

这个火炉的火不能带到男方家,在半路上要将炉中火倒去。

花轿走后,捡好核担师的担子,将挑来的两只鸡,留下一只母鸡,公的仍然奉还,两个酒坛吃完酒后,留下一只待新娘生小孩后送还,另一只装上两只鸡腿(头天晚上敬祖时杀的鸡)四只鸡蛋,八块猪肉(四精四肥)回给男方“打交杯”,用核担师带来的礼盒换上女方的回拜的六封礼柬等送走核担师和媒人。

迎亲。

迎亲接嫁的队伍一路上浩浩荡荡来到离男方家不远的地方,这时“打铳师傅”连鸣几声铳响,向男方报告消息,首先进门的是女方的嫁妆,嫁妆进门后,先摆在厅堂,让宾客观看,欣赏,然后搬进新房中。

尔后分别接新娘、接上亲。

是修水人就分享到朋友圈

接新娘。

当新娘花轿临门时,男方鞭炮锣鼓唢呐齐鸣,围观的人纷纷向前涌动,喜迎新娘光临,花轿缓缓落在早已备好的篾制的大盘基内,花轿停稳后,鞭炮唢呐锣鼓声停了下来,这时由礼生左手握住雄鸡的双腿,右手拿一把菜刀,站在门口面对花轿,称为“拦门”也叫“斩轿煞”。

旁边站着一个持“托盘”的人,盘中盛有掺有红纸屑的“花米”。

据说米代表“”,任何妖魔都害怕它。

礼生先用刀背在花轿门上轿顶边沿,按中、左、右的次序敲三下,把刀丢在地上,然后从盘中抓一把“花米”,呼祝一句,敲一下锣。

接着新郎手拿折扇、锁匙来到轿前,面对轿门,先用扇子在轿的上方按中、左、右的次序敲三下,之后把扇子打开,按“千”字形向轿内扇三下,然后用锁匙开锁。

传说这是新郎要搧去新娘的威风,免得将来凌驾于丈夫之上,然而女方也不示弱,打开折扇,同样按“千”字向外搧,以抵消搧来的风。

轿上的门打开之后,并不即时开门,两位牵娘走向前,新娘用扇托着两个红包从轿门缝中伸出,牵娘接过红包,打开轿门,扶新娘下轿步行进入大门,入厅堂,行拜见礼仪:;二拜高堂;三是夫妻对拜。

尔后又分别拜见男方族亲,凡受拜者都少不了送给新娘红包。

尔后,新娘由两位扶着进入洞房,新娘进入洞房后。

男方将女方带来的“孝顺果子”倒在地面上,任由小孩、女人哄抢。

孝顺果子内必有红枣、生花生、喜糖等,意味着早生贵子,间着生男生女。

接媒人。

接进新娘后,在一阵鞭炮声中接媒人,媒人进大门之后,男方主人拱手致意,请媒人喝酒,媒人接过主家的酒回话并呼祝几句。

接上亲。

上亲踏入宇门前,鞭炮齐鸣,上亲礼过三巡(门外、门首、正堂),每处都有二位礼宾人侍立在旁等候,一巡宾主双方拱手、简单寒喧轻易放过,二巡宾主双方拱手、或鞠躬,男方陪君接过上亲手中的雨伞,到了第三巡,便有十来个迎宾者排列正堂左边,毕恭毕敬的把女方宾客请到右边,男方陪君首先发客套话,女方宾客回话。

在一番接待礼仪的同时,主家亦准备宴席。

婚宴。

一般设在家族祖堂,并在祖堂神龛上焚香点烛(烛是女方发烛时点燃过留下的),进行一番祝祖,祝祖之后举行婚宴男女双方主要亲属到齐后,男方陪君按双方亲友长幼顺序依次安席,母族长辈、上亲和媒人安在上席,尔后陪君与女方上席客头一番谦词客套话,之后,双方宾客落坐,席间,男方陪君起立敬酒,女方客头起立辞酒男方纷纷向诸上亲和媒人劝酒,待鱼来酒止,尽兴退出宴席。

稍许男方叔伯分别请女方上亲吃“接筵”,吃过了“接筵”接着吃“酪成”,“酪成”酒席是本次婚宴最高层次,菜的质量比正席更好。

吃过了“酪成”酒席之后,天色暂暗,除少数留下住宿的外,多数要打道回府,这时,女方客头代表女方上亲告辞回转,男方陪君领家族等列队于右相送,这时女方客头拱手致谢,男方陪君亦拱手致意。

接着主家以鞭炮相送。

闹洞房。

这是婚礼的最后一幕。

吃罢婚宴送走上亲之后,附近的亲友、同事、同学等前去闹洞房。

闹洞房时,男方将神龛前的烛移至洞房,同时又将从女方带来的鸡腿、鸡蛋、猪肉分成两份,送入洞房“打交杯”,并请礼生呼祝,增强喜庆的气氛。

与新郎新娘年龄相近者,则在一起说笑打趣。

圆月。

女儿出嫁后,父母担心女儿在男方家里不习惯,派本族女眷到男方家里探望,名叫圆月,圆月有即日圆、隔日圆和待日圆、什么时间圆,由女方决定。

即日圆以女方伯叔代之。

隔日、待日圆的以女方父母邀请伯叔母或其它主要亲戚同往。

男方则设宴款待。

回门。

按照乡间风俗,新娘本人要在圆月之后才能回娘家探亲。

女儿回门,由女婿带领媳妇到丈母娘家,老丈人准备了一桌丰盛的“回门酒”席迎接新女婿过门,席间,新娘引新郎拜见本家和亲戚,被拜见者以礼相送。

婚姻喜庆的繁琐礼节随着时代的发展,正在删繁就简,大多数都由原来的繁琐礼节减为压茶盘、订婚、归娶三大过程。

到20世纪前后,媒人这个角色不再成为必须的。

处在新旧世纪接轨点上的年青人有理想、有抱负,更会正确对待自己的婚姻和人生,不为父母所包办,不被媒人所捉弄,不为旧俗所束缚,不被金钱所俘掳。

他们要选准恋人、看准事业,远缘结婚,男到有女无男儿家落户的不计其数,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姑娘结成了伴侣,他们正在这新千年新世纪的蓝天里为找寻到能属于自己的一番事业和爱情而打拼。

l历史上称酒鬼的是谁

酒是界的男人都喜欢的东西。

酒色中酒能排在第一位,还在色和财的前其威力可见一斑。

因为爱酒,所以全世界的人都不惜把最好听的名字扣在酒的身上。

例如爱尔兰人说威士忌是他们的生命之水,法国人说白兰地是他们的生命之泉,俄罗斯人文化素质稍微有点低,把伏特加叫做“男人打老婆的力量源泉”。

中国人就更不用说了,所谓;“三杯能和万事,一醉善解千愁”。

伤心的事要喝,所谓“何以解忧,惟有杜康”;开心的事也要喝,所谓“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朋友见面要喝,所谓“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分手的时候更要喝,所谓“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总而言之,喝酒的理由永远是不愁找的,如果你劝一个酒鬼说:“别喝了,冷酒伤肝,热酒伤肺啊”。

这个酒鬼一准会对你说:“那不行,我不喝伤心哪”。

然后拿出一个大广告给你看:“瞧瞧,谁说喝酒不好来着,你看人家茅台酒不仅保肝,还能治糖尿病呢

”白酒据传说是周朝的时候杜康发明的,他把剩饭落在树洞里,这剩饭采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不但没有变成馊饭,反而酿成了白酒,杜康喝了一口,就本能的感到这是个赚钱的好法子,于是由牧羊人转行为专业酿酒师。

成了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杜康发明了酒,不过杜康可不是酒鬼,人家是用酒来赚酒鬼的钱。

《十国春秋》载:“文王饮酒千钟,孔子百觚。

”觚是古代盛酒的一种器具,容量约为二升。

就算古代的酒没经过蒸馏,度数不高,这样的酒量也足以让现代人五体投地了。

想想2升的可乐,灌下100瓶去那是什么概念。

不过据说文王和孔子一辈子都没有喝醉过,所以尽管孔子号称饮宗,他们二位也不能算是标准的酒鬼。

那么酒鬼的标准是什么呢,袁宏道在《觞政》中是这么总结的:选择酒徒有十二条标准:说话诚恳不巧语媚人的人,气色温柔但不yinmi的人,随意行令而不重令的人,酒令一行就让满座踊跃的人,听到宣令立时就能理解不再诘问的人,善于开高雅玩笑的人,未犯令而被委曲罚酒不自我分辩的人,面对酒杯不议论酒好酒坏的人,酒杯飞传而仪容端正的人,宁可醉眠而不偷着泼酒的人,得到题目就能作诗题赋的人,不胜酒力但长夜饮宴而兴致不衰的人。

袁宏道说话有点罗嗦,其实总结起来也很简单,就是见到酒就就要喝还得有文采的人,酒量不一定有多大,但是对喝酒要兴致不衰。

只喝闷酒也不行,还得能吟诗作赋,这个标准一定,酒鬼们自然就呼之欲出了。

当然中国历史上符合这个标准的酒鬼也不止九位,不过奇闻逸事最多,名声最响的,就要算下面这几位了。

关于各种酒的文化介绍

一 传统酒文化根基——酒德和酒礼 历史上,儒家的学说被奉为治国安邦的正统,酒的习俗同受儒家酒文化观点的影响。

儒家讲究“酒德”两字。

酒德两字,最早见于《尚书》和《诗经》,其含义是说饮酒者要有德行,不能象夏纣王那样,“颠覆厥德,荒湛于酒”,《尚书·酒诰》中集中体现了儒家的酒德,这就是:“饮惟祀”(只有在祭祀时才能饮酒);“无彝酒”(不要经常饮酒,平常少饮酒,以节约粮食,只有在有病时才宜饮酒);“执群饮”(禁止民从聚众饮酒);“禁沉湎”(禁止饮酒过度)。

儒家并不反对饮酒,用酒祭祀敬神,养老奉宾,都是德行。

饮酒作为一种食的文化,在远古时代就形成了一很大家必须遵守的礼节。

有时这种礼节还非常繁琐。

但如果在一些重要的场合下不遵守,就有犯上作乱的嫌疑。

又因为饮酒过量,便不能自制,容易生乱,制定饮酒礼节就很重要。

明代的袁宏道,看到酒徒在饮酒时不遵守酒礼,深感长辈有责任,于是从古代的书籍中采集了大量的资料,专门写了一篇《觞政》。

这虽然是为饮酒行令者写的,但对于一般的饮酒者也有一定的意义。

我国古代饮酒有以下一些礼节: 主人和宾客一起饮酒时,要相互跪拜。

晚辈在长辈面前饮酒,叫侍饮,通常要先行跪拜礼,然后坐入次席。

长辈命晚辈饮酒,晚辈才可举杯;长辈酒杯中的酒尚未饮完,晚辈也不能先饮尽。

古代饮酒的礼仪约有四步:拜、祭、啐、卒爵。

就是先作出拜的动作,表示敬意,接着把酒倒出一点在地上,祭谢大地生养之德;然后尝尝酒味,并加以赞扬令主人高兴;最后仰杯而尽。

在酒宴上,主人要向客人敬酒(叫酬),客人要回敬主人(叫酢),敬酒时还有说上几句敬酒辞。

客人之间相互也可敬酒(叫旅酬)。

有时还要依次向人敬酒(叫行酒)。

敬酒时,敬酒的人和被敬酒的人都要“避席”,起立。

普通敬酒以三杯为度。

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的五十六个民族中,除了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一般不饮酒外,其它民族都是饮酒的。

饮酒的习俗各民族都有独特的风格。

二 原始宗教、祭祀、丧葬与酒 从远古以来,酒是祭祀时的必备用品之一。

原始宗教起源于巫术,在中国古代,巫师利用所谓的“超自然力量”,进行各种活动,都要用酒。

巫和医在远古时代是没有区别的,酒作为药,是巫医的常备药之一。

在古代,统治者认为:“国之大事,在祀在戎”。

祭祀活动中,酒作为美好的东西,首先要奉献给上天、神明和祖先享用。

战争决定一个部落或国家的生死存亡,出征的勇士,在出发之前,更要用酒来激励斗志。

酒与国家大事的关系由此可见一斑。

反映周王朝及战国时代制度的《周礼》中,对祭祀用酒有明确的规定。

如祭祀时,用“五齐”、“三酒”共八种酒。

主持祭祀活动的人,在古代是权力很大的,原始社会是巫师,巫师的主要职责是奉祀天帝鬼神,并为人祈福禳灾。

后来又有了“祭酒”主持飨宴中的酹酒祭神活动。

我国各民族普遍都有用酒祭祀祖先,在丧葬时用酒举行一些仪式的习俗。

人死后,亲朋好友都要来吊祭死者,汉族的习俗是“吃斋饭”,也有的地方称为吃“豆腐饭”,这就是葬礼期间的举办的酒席。

虽然都是吃素,但酒还是必不可少的。

有的少数民族则在吊丧时持酒肉前往,如苗族人家听到丧信后,同寨的人一般都要赠送丧家几斤酒及其大米,香烛等物,亲戚送的酒物则更多些,如女婿要送二十来斤白酒,一头猪。

丧家则要设酒宴招待吊者。

云南怒江地区的怒族,村中若有人病亡,各户带酒前来吊丧,巫师灌酒于死者嘴内,众人各饮一杯酒,称此为 “离别酒”。

死者入葬后,古代的习俗还有在墓穴内放入酒,为的是死者在阴间也能享受到人间饮酒的乐趣。

汉族人在清明节为死者上坟,必带酒肉。

在一些重要的节日,举行家宴时,都要为死去的祖先留着上席,一家之主这时也只能坐在次要位置,在上席,为祖先置放酒菜,并示意让祖先先饮过酒或进过食后,一家人才能开始饮酒进食。

在祖先的灵象前,还要插上蜡烛,放一杯酒,若干碟菜,以表达对死者的衰思和敬意。

三 重大节日的饮酒习俗 中国人一年中的几个重大节日,都有相应的饮酒活动,如端午节饮“菖蒲酒” ,重阳节饮“菊花酒”,除夕夜的“年酒”。

在一些地方,如江西民间,春季插完禾苗后,要欢聚饮酒,庆贺丰收时更要饮酒,酒席散尽之时,往往是“家家扶得醉人归”。

过年,也叫除夕,是中国人最为注重的节日,是家人团聚的日子,年夜饭是一年中最为丰盛的酒席,即使穷,平时不怎么喝酒,年夜饭中的酒是必不可少的。

吃完年夜饭,有的人还有饮酒守夜的习俗。

正月的第一天,有的地方,人们一般是不出门的,从正月初二开始,才开始串门,有客人上门,主人将早已准备好的精美的下酒菜肴摆上桌子,斟上酒,共贺新春。

新年尹始,古人有合家饮屠苏酒的习俗,饮酒时,从小至大依次饮用。

据说饮此酒可以避瘟气。

朝鲜族的“岁酒”:这种酒多在过“岁首节”前酿造。

岁首节相当于汉族的春节,“岁酒”以大米为主料,配以桔梗、防风、山椒、肉桂等多味中药材,类似于汉族的“屠苏酒”,但药材配方有所不同。

用于春节期间自饮和待客,民间认为饮用此酒可避邪,长寿。

哈尼族的“新谷酒”:每年秋收之前,居住在云南元江一带的哈尼族,按照传统习俗,都要举行一次丰盛的“喝新谷酒”的仪式,以欢庆五谷丰登,人畜平安。

所谓“新谷酒”,是各家从田里割回一把即将成熟的谷把,倒挂在堂屋右后方山墙上部的一块小篾笆沿边,意求家神保护庄稼,然后勒下谷粒百十粒,有的炸成谷花,有的不炸,放入酒瓶内泡酒。

喝“新谷酒”选定在一个吉祥的日子,家家户户置办丰盛的饭菜,全家老少都无一例外地喝上几口“新谷酒”。

这顿饭人人都要吃得酒酣饭饱。

“菊花酒”由来已久,《西京杂记》曾记载:“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

四 婚姻饮酒习俗 南方的“女儿酒”,最早记载为晋人嵇含所著的《南方草木状》,说南方人生下女儿才数岁,便开始酿酒,酿成酒后,埋藏于池塘底部,待女儿出嫁之时才取出供宾客饮用。

这种酒在绍兴得到继承,发展成为著名的“花雕酒”,其酒质与一般的绍兴酒并无显著差别,主要是装酒的坛子独特,这种酒坛还在土坏时,就雕上各种花卉图案,人物鸟兽,山水亭榭,等到女儿出嫁时,取出酒坛,请画匠用油彩画出“百戏”,如“八仙过海”,“龙凤呈祥”,“嫦娥奔月”等,并配以吉祥如意,花好月圆的“彩头” “喜酒”,往往是婚礼的代名词,置办喜酒即办婚事,去喝喜酒,也就是去参加婚礼。

满族人结婚时的“交杯酒”:入夜,洞房花烛齐亮,新郎给新娘揭下头盖后要坐在新娘左边,娶亲太太捧着酒杯,先请新郎抿一口;送亲太太捧着酒杯,先请新娘抿一口;然后两位太太将酒杯交换,请新郎新娘再各抿一口。

满族人在举行婚礼前后的“谢亲席”:将烹制好的一桌酒席置于特制的礼盒中,由两人抬着送到女家,以表示对亲家养育了女儿给自家做媳女的感谢之情。

另外,还要做一桌“谢媒席”,用圆笼装上,由一人挑上送到媒人家,表示对媒人成全好事的感激之情。

达斡尔族的“接风酒”和“出门酒”:送亲的人一到男家,新郎父母要斟满两盅酒,向送亲人敬“接风酒,这也叫”进门盅“,来宾要全部饮尽,以示已是一家人。

尔后,男家要摆三道席宴请来宾。

婚礼后,女方家远者多在新郎家住一夜,次日才走,在送亲人返程时,新郎父母都恭候门旁内侧,向贵宾一一敬“出门酒”。

“会亲酒”,订婚仪式时,要摆的酒席,喝了“会亲酒”,表示婚事已成定局,婚姻契约已经生效,此后男女双方不得随意退婚,赖婚。

“回门酒”,结婚的第二天,新婚夫妇要“回门”,即回到娘家探望长辈,娘家要置宴款待,俗称“回门酒”。

回门酒只设午餐一顿,酒后夫妻双双回家。

“交杯酒”:这是我国婚礼程序中的一个传统仪节,在古代又称为“合卺” (卺的意思本来是一个瓠分成两个瓢),《礼记·昏义》有“合卺而醑”,孔颖达解释道“以一瓠分为二瓢谓之卺,婿之与妇各执一片以醑(即以酒嗽口),合卺又引申为结婚的意思。

在唐代即有交杯酒这一名称,到了宋代,在礼仪上,盛行用彩丝将两只酒杯相联,并绾成同心结之类的彩结,夫妻互饮一盏,或夫妻传饮。

这种风俗在我国非常普遍,如在绍兴地区喝交杯酒时,由男方亲属中,儿女双全,福气好的中年妇女主持,喝交杯酒前,先要给坐在床上的新郎新娘喂几颗小汤圆,然后,斟上两盅花雕酒,分别给新婚夫妇各饮一口,再把这两盅酒混合,又分为两盅,取 “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之意,让新郎新娘喝完后,并向门外撒大把的喜糖,让外面围观的人群争抢。

婚礼上的交擘酒:为表示夫妻相爱,在婚礼上夫妻各执一杯酒,手擘相交各饮一口。

五 其它饮酒习俗 “满月酒”或“百日酒”,中华各民族普遍的风俗之一,生了孩子,满月时,摆上几桌酒席,邀请亲朋好友共贺,亲朋好友一般都要带有礼物,也有的送上红包。

“寄名酒”:旧时孩子出生后,如请人算出命中有克星,多厄难,就要把他送到附近的寺庙里,作寄名和尚或道士,大户人家则要举行隆重的寄名仪式,拜见法师之后,回到家中,就要大办酒席,祭祀神祖,并邀请亲朋好友,三亲六眷,痛饮一番。

“寿酒”:中国人有给老人祝寿的习俗,一般在50、60、70岁等生日,称为大寿,一般由儿女或者孙子,孙女出面举办,邀请亲朋好友参加酒宴。

“上梁酒”和“进屋酒”:在中国农村,盖房是件大事,盖房过程中,上梁又是最重要的的一道工序,故在上梁这天,要办上梁酒,有的地方还流行用酒浇梁的习俗。

房子造好,举家迁入新居时,又要办进屋酒,一是庆贺新屋落成,并志乔迁之喜,一是祭祀神仙祖宗,以求保佑。

“开业酒”和“分红酒”:这是店铺作坊置办的喜庆酒。

店铺开张,作坊开工之时,老板要置办酒席,以志喜庆贺;店铺或作坊年终按股份分配红利时,要办 “分红酒”。

“壮行酒”,也叫“送行酒”,有朋友远行,为其举办酒宴,表达惜别之情。

在战争年代,勇士们上战场执行重大且有很大生命危险的任务时,指挥官们都会为他们斟上一杯酒,用酒为勇士们壮胆送行。

六 独特的饮酒方式 饮咂酒:这是古代遗留下来的独特的饮酒方式,在西南,西北许多地方流传,在喜庆日子或招待宾客时,抬出一酒坛,人们围坐在酒坛周围,每人手握一根竹管或芦管,斜插入酒坛,从其中吸吮酒汁,人数可达五、六人甚至七八个人。

饮酒时的气氛热烈。

这种独特的饮酒方式,可以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

“转转酒”:这是彝族人特有的饮酒习俗,所谓“转转酒”,就是饮酒时不分场合地点,也无宾客之分,大家皆席地而坐,围成一个一个的圆圈,一杯酒从一个人手中依次传到另一人手中,各饮一口。

这个习俗,据说来自一个动人的传说:在一座大山中,住着汉人、藏人和彝人三个结拜兄弟兄弟,有一年,三弟彝人请两位兄长吃饭,吃剩的米饭在第二天变成了香味浓郁的米酒,三个兄弟你推我让,都想将酒留给其他弟兄喝,于是从早转到晚,酒也没有喝完,后来神灵告知只要辛勤劳动,酒喝完后,还会有新的酒涌出来,于是三人就转着喝开了,一直喝得酩酊大醉。

七 劝酒 中国人的好客,在酒席上发挥得淋沥尽致。

人与人的感情交流往往在敬酒时得到升华。

中国人敬酒时,往往都想对方多喝点酒,以表示自己尽到了主人之谊,客人喝得越多,主人就越高兴,说明客人看得起自己,如果客人不喝酒,主人就会觉和有失面子。

有人总结到,劝人饮酒有如下几种方式:“文敬”、“武敬”、“罚敬”。

这些做法有其淳朴民风遗存的一面,也有一定的负作用。

“文敬”,是传统酒德的一种体现,也即有礼有节地劝客人饮酒。

酒席开始,主人往往在讲上几句话后,便开始了第一次敬酒。

这时,宾主都要起立,主人先将杯中的酒一饮而尽,并将空酒杯口朝下,说明自己已经喝完,以示对客人的尊重。

客人一般也要喝完。

在席间,主人往往还分别到各桌去敬酒。

“回敬”:这是客人向主人敬酒。

“互敬”:这是客人与客人之间的“敬酒”,为了使对方多饮酒,敬酒者会找出种种必须喝酒理由,若被敬酒者无法找出反驳的理由,就得喝酒。

在这种双方寻找论据的同时,人与人的感情交流得到升华。

“代饮”:即不失风度,又不使宾主扫兴的躲避敬酒的方式。

本人不会饮酒,或饮酒太多,但是主人或客人又非得敬上以表达敬意,这时,就可请人代酒。

代饮酒的人一般与他有特殊的关系。

在婚礼上,男方和女方的伴郎和伴娘往往是代饮的首选人物,故酒量必须大。

为了劝酒,酒席上有许多趣话,如“感情深,一口闷、感情厚,喝个够”, “感情浅,舔一舔。

” “罚酒”:这是中国人“敬酒”的一种独特方式。

“罚酒”的理由也是五花八门。

最为常见的可能是对酒席迟到者的“罚酒三杯”。

有时也不免带点开玩笑的性质。

藏族人好客,用青稞酒招待客人时,先在酒杯中倒满酒,端到客人面前,这时,客人要用双手接过酒杯,然后一手拿杯,另一手的中指和拇指伸进杯子,轻蘸一下,朝天一弹,意思是敬天神,接下来,再来第二下、第三下,分别敬地、敬佛。

这种传统习惯是提醒人们青稞酒的来历与天、地、佛的慷慨恩赐分不开,故在享用酒之前,要先敬神灵。

在喝酒时,藏族人民的约定风俗是:先喝一口,主人马上倒酒斟满杯子,再喝第二口,再斟满,接着喝第三口,然后再斟满。

往后,就得把满杯酒一口喝干了。

这样做,主人才觉得客人看得起他,客人喝得越多,主人就越高兴。

说明主人的酒酿得好。

藏民族敬酒时,对男客用大杯或大碗,敬女客则用小杯或小碗。

壮族人敬客人的交杯酒并不用杯,而是用白瓷汤匙两人从酒碗中各舀一匙,相互交饮。

主人这时还会唱起敬酒歌:“锡壶装酒白连连,酒到面前你莫嫌,我有真心敬贵客,敬你好比敬神仙。

锡壶装酒白瓷杯,酒到成前你莫推,酒虽不好人情酿,你是神仙饮半杯。

西北裕固族待客敬酒时,都是敬双杯。

主人不论客人多少,只拿出两只酒杯,在场的主人轮番给客人敬双杯。

八 酒令(觞令) 饮酒行令,是中国人在饮酒时助兴的一种特有方式。

酒令由来己久,开始时可能是为了维持酒席上的秩序而设立“监”。

汉代有了“觞政”,就是在酒宴上执行觞令,对不饮尽杯中酒的人实行某种处罚。

在远古时代就有了射礼,为宴饮而设的称为“燕射”。

即通过射箭,决定胜负。

负者饮酒。

古人还有一种被称为投壶的饮酒习俗,源于西周时期的射礼。

酒宴上设一壶,宾客依次将箭向壶内投去,以投入壶内多者为胜,负者受罚饮酒。

《红楼梦》第四十回中鸳鸯吃了一钟酒,笑着说 :“酒令大如军令,不论尊卑,唯我是主,违了我的话,是要受罚的”。

总的说来,酒令是用来罚酒。

但实行酒令最主要的目的是活跃饮酒时的气氛。

何况酒席上有时坐的都是客人,互不认识是很常见的,行令就象催化剂,顿使酒席上的气氛就活跃起来。

行酒令的方式可谓是五花八门。

文人雅士与平民百姓行酒令的方式自然大不相同。

文人雅士常用对诗或对对联、猜字或猜谜等,一般百姓则用一些既简单,又不需作任何准备的行令方式。

最常见,也最简单的是“同数”,现在一般叫“猜拳”,即用手指中的若干个手指的手姿代表某个数,两人出手后,相加后必等于某数,出手的同时,每人报一个数字,如果甲所说的数正好与加数之和相同,则算赢家,输者就得喝酒。

如果两人说的数相同,则不计胜负,重新再来一次。

击鼓传花:这是一种既热闹,又紧张的罚酒方式。

在酒宴上宾客依次坐定位置。

由一人击鼓,击鼓的地方与传花的地方是分开的,以示公正。

开始击鼓时,花束就开始依次传递,鼓声一落,如果花束在某人手中,则该人就得罚酒。

因此花束的传递很快,每个人都唯恐花束留在自己的手中。

击鼓的人也得有些技巧,有时紧,有时慢,造成一种捉摸不定的气氛,更加剧了场上的紧张程度,一旦鼓声停止,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接花者,此时大家一哄而笑,紧张的气氛一消而散。

接花者只好饮酒。

如果花束正好在两人手中,则两人可通过猜拳或其它方式决定负者。

击鼓传花是一种老少皆宜的方式,但多用于女客。

如《红楼梦》中就曾生动描述这一场景。

酒之最 人类最先学会酿造的酒:果酒和乳酒。

我国最早的麦芽酿成的酒精饮料:醴。

我国最富有民族特色的酒:黄酒和白酒。

我国最早的机械化葡萄酒厂:烟台张裕葡萄酿酒公司。

我国最早的啤酒厂建于1900年,哈尔滨。

我国最早的酒精厂建于1900年,哈尔滨。

我国第一个全机械化黄酒厂:无锡黄酒厂 记载酒的最早文字:商代甲骨文。

最早的药酒生产工艺记载:西汉马王堆出土的帛书《养生方》。

葡萄酒的最早记载:司马迁的《史记·大宛列传》。

麦芽制造方法的记载: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现存最古老的酒:1980年在河南商代后期(距今约三千年)古墓出土的酒,现存故宫博物院。

目前产量最大的饮料酒:啤酒。

目前国产价格最贵的酒:茅台酒。

传说中的酿酒鼻祖:杜康、仪狄。

最早提出酿酒始于农耕的人:汉代刘安《淮南子》,“清盎之美, 始于耒耜”。

最早提出酒是天然发酵产物的人:晋代的江统《酒诰》。

现已出土的最早成套酿酒器具:山东大汶口文化时期。

现已出土的最早的反映酿酒全过程的图像:山东诸城凉台出土的《庖厨图》画像石。

已发现的最早的蒸馏器:东汉时期的青铜蒸馏器(现藏上海博物馆)。

最早的酿酒规章:周代,见《礼记·月令》。

古代学术水平最高的黄酒酿造专著:北宋朱肱的《北山酒经》。

最早记载加热杀菌技术:北宋《北山酒经》。

古代记载酒名最多的书:宋代张能臣的《酒名记》 古代最著名的酒百科全书:宋代窦苹的《酒谱》。

最早的禁酒令:周代的《酒诰》。

最早实行酒的专卖:汉武帝天汉三年(公元前98年)。

酒价的最早记载:汉代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官卖酒,每升四钱。

最早的卖酒广告记载:战国末期韩非子《宋人酤酒》:“宋人酤酒, 悬帜甚高”,帜:酒旗。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