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每回读后感
第一回 说楔子敷陈大义 借名流隐括全外史》第一回场,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儒林外史》所描绘的是一幅活生生的社会面貌图。
人生追求功名利禄,古来有之。
历史上有多少文人墨客曾经留下诗词,告诫世人要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然而人们始终无法走出功名富贵的怪圈。
王冕就从小就因为家境贫寒而为邻人放牛。
在牛背上,他仍旧博览群书,更自学成为了画没骨花卉的名笔。
此后,下到平民百姓,上到知县财主都来索画。
但王冕性情不同,不求官爵。
朝廷行文到浙江政司,要征聘王冕出来做官,他却隐居在会稽山。
后人提到王冕时,常常称其为王参军。
但王冕何曾做过一日官
能在功名面前,心如止水,不为所动,也只有王冕这些儒林中的凤毛鳞角了。
第二回 王孝廉村学识同科 周蒙师暮年登上第周进的出场: 头戴一顶旧毡帽,身穿元色绸旧直裰,那右边袖子同后边坐处都破了,脚下一双旧大红绸鞋,黑瘦面皮,花白胡子。
简单的几笔,就把一个穷老塾师的神情面目勾勒出来。
像“旧毡帽”表明他还不是秀才,“右边袖子”先破,表明他经常伏案写字,这些都是用笔极细的地方。
而这种例子在小说中是随处可见的。
白话写到如此精炼,已经完全可以同历史悠久的文言文媲美了。
《儒林外史》第二回描写了一个屡试不中一个年过花甲,屡试不第,受尽曲辱,精神失常的周进到省城参观贡院时的情景:“到了龙门下,行主人指道:‘周客人,这是相公们进的门了。
’进去两边号房门,行主人指道:‘这是天字号了,你自进去看看。
’周进一进了号,见两块号板摆的齐齐整整,不觉眼里一阵酸酸的。
”这句话着实写活了周进的的内心活动,写出了周进苦读几十年书却毫无用武之地的痛苦。
第三回 周学道校士拔真才 胡屠户行凶闹捷报儒林外史》第三回写范进中举后,张乡绅立即送贺仪银和房屋,范的丈人胡屠户也立时变了嘴脸吹捧女婿“是天上的星宿”,而范得了消息,高兴得发了疯,被胡屠夫打清醒后,众乡亲都来奉承巴结了。
这真道是说明古代中举后便可升官发财呀。
看看范进在没中举人前的生活,却也给人以一种很压抑的心情,这一回让我想到了一个词,那就微是咸鱼翻身
范进在科举的道路上,以生命为赌注,从二十岁一直考到五十四岁才中举。
几十年间的打击、折磨,已使他的心灵完全陷于痛苦的木然状态。
因此,当一个完全相反的信息出现时,尽管这是他孜孜追求的希望,他却反而没有“力量”接受了,他的心理完全失去了平衡,他疯了。
范进的疯魔,带有喜剧的一面也可以说是富有喜剧性的悲剧。
范进成了举人,又中了进士之后,地位改变,他性格中的另一面,即在科举制度薰陶下形成的虚伪、做作等劣性,也真实地表现出来了。
作为举人老爷的范进,因“先母见背,尊制丁忧”,在酒席上既不用“银镶杯箸”,也不用磁杯、牙箸,必换了“白颜色竹子的筷子”才肯,以此表示孝子的情状。
但吃起来,他却毫无丧母之忧,抢先“在燕窝碗里,拣了一个大虾元子送在嘴里。
”在官方理学规范下的虚情假意,一下子暴露无余。
第四回可见,吏治的腐败同样源于以功名富贵为核心的科举制度。
这一制度还造就了一大批鱼肉乡里的土豪劣绅。
清代科举唯有“优贡”在制度上强调优良品行以决定应举资格,张静斋为了谋夺和尚的田产,装神弄鬼,唆使地痞流氓诬谄和尚与妇女通奸。
官吏之残虐是如此,地方缙绅也同样卑劣无耻。
例如劣绅严致中,是个“忝列衣冠”的贡生,他在乡里强买强卖,巧取豪夺。
他的一口小猪跑到王家,便以八钱银子强行卖与王家,待王家把猪养到一百多斤时,他又把猪关在自己家里,并说这猪本来就是他的。
另外,有一老者黄梦统并没有借用他的银子,但他却强逼黄老汉给他利息。
更为无耻的是,他雇船接回新婚儿子、儿媳时,拿普通点心云片糕让船夫吃了之后,却硬说是船夫偷吃了他的珍贵药品,以此赖掉船资。
其卑劣可耻的行为,既令人鄙夷不屑,也令人愤懑不已。
第五回 王秀才议立偏房 严监生疾终正寝高要县的监生严致和是一个把钱财看作是一切的财主,家财万贯。
他病得饮食不进,卧床不起,奄奄一息,还念念不忘田里要收早稻,打发管庄的仆人下乡,又不放心,心里只是急躁。
他吝啬成性,家中米烂粮仓,牛马成行,可在平时猪肉也舍不得买一斤,临死时还因为灯盏里多点了一根灯草,迟迟不肯断气。
第六回 乡绅发病闹船家 寡妇含冤控大伯严致和的哥哥贡生严致中,更是横行乡里的恶棍。
他强圈了邻居王小二的猪,别人来讨,他竟行凶,打断了王小二哥哥的腿。
他四处讹诈,没有借给别人银子,却硬要人家偿付利息;他把云片糕说成是贵重药物,恐吓船家,赖掉了几文船钱。
严监生死后,他以哥哥身份,逼着弟媳过继他的二儿子为儿子,谋夺兄弟家产,还声称这是“礼义名分,我们乡绅人家,这些大礼,却是差错不得的”。
第七回 范学道视学报师恩 王员外立朝敦友谊范进虽然凭着八股文发达了,但他所熟知的不过是四书五经。
当别人提起北宋文豪苏轼的时候,他却以为是明朝的秀才,闹出了天大的笑话。
在其成为山东学道后,为报老师的恩德特提拔老师的门生荀玫。
古代的官场和现代的没什么区别,只要有关系,就能比别人有更好的机会第八回 王观察穷途逢世好 娄公子故里遇贫交举制度不仅培养了一批庸才,同时也豢养了一批含官污吏。
进士王惠被任命为南昌知府,他上任的第一件事,不是询问当地的治安,不是询问黎民生计,不是询问案件冤情而是查询地方人情,了解当地有什么特产,各种案件中有什么地方可以通融;接着定做了一把头号的库戥,将衙门中的六房书办统统传齐,问明了各项差事的余利,让大家将钱财归公。
从此,衙门内整天是一片戥子声、算盘声、板子声。
衙役和百姓一个个被打得魂飞魄散,睡梦中都战战兢兢。
而他本人的信条却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朝廷考察他的政绩时,竟一致认为他是“江西的第一能员。
儒林外史第四回读后感
本文主要讲了严监生临死前伸着两只手指头不断摇晃,众人询问他想说啥,最后由赵氏掐掉了一茎灯草,严监生才断气.从此表现出严监生生性吝啬,爱财如命.这篇文章写严监生的爱财如命表现在“严监生喉咙的痰响成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断气.”却一直伸出两只手指来,使得众人不得其解,最后还是由赵氏揭开了谜底,原来多烧一茎灯草,竟会使一个行将就木的人耿耿于怀,放不下心,难以断气,这活生生的看似夸张,却是写实的描写,把一个吝啬鬼的形象刻画的入木三分,令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生活中我们虽然要厉行节约,不随便浪费的好习惯,但是也不能过分地吝啬,而要量力而行,合理消费.
儒林外史第二回读后感
最近我在看一本很的小说——,这是一位清朝时名叫的写的一本讽刺当时官场的小说.我过去看得多的是国外名著,对中国的古典名著我总觉得难于看懂,所以兴趣乏乏.拿起这本书是因为妈妈给我讲的里面的一个故事,严监生两根灯芯的故事,这可比写欧洲著名的葛朗台还要精辟,于是我就来了兴趣,看起这本书来,虽说里面的语言还是有一些搞不太清楚,但是我也从中国的古典文学中找到了乐趣.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它把锋芒射向社会,客观地、写实地写秀才举人、翰院名士、市井细民.由于具有高深的文学修养,又有丰富的社会阅历,所以才能把那个时代写深写透.他把民间口语加以提炼,以朴素、幽默、本色的语言,写科举的腐朽黑暗,腐儒以及假名士的庸俗可笑,贪官污吏的刻薄可鄙,无不恰到好处,谑而不苛.在艺术结构上,它没有贯穿到底的人物,而是分阶段地展开,鲁迅先生评为“如集诸碎锦,合为帖子,虽非巨幅,而时见珍异,因亦娱心,使人刮目矣.”这部小说最让我不能释手的是作者对人物入木三分的刻画,妈妈曾用绘画和我分析和欧洲人的不同,如同中国的水墨山水和西洋人体油画一样,讲究的是意境、神韵,非常含蓄;而欧洲人追求的是、色彩的丰富与层次,很直白.的小说中对人物的描绘也是如此.我已看完大部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三个人.第一位是小说开篇描写了浙江诸暨县的一个村子里有一个少年叫王冕,因家境贫寒,他从小替人放牛,聪明颖悟,勤奋好学,他画的荷花惟妙惟肖,呼之欲出,并且他博览群书,才华横溢.他不愿意接交朋友,更不愿意求取功名利禄.县令登门拜访,他躲避不见,最后他逃往山中过起了隐姓埋名的生活.第二位是一个考到五十多岁才中举的秀才范进,后的疯癫模样以及他岳父及乡邻在他中举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这是大家所熟悉的,我这里要说的是后去拜访一位知县,范进所表现出来的伪善:“范进方才说道,‘先母见背,遵制丁忧.’汤知县大惊,忙叫换去了吉服.拱进后堂,摆上酒来.……知县安了席坐下,用的都是银镶杯箸.范进退前缩后的不举杯箸,知县不解其故.静斋笑道,‘世先生因遵制,想是不用这个杯箸.’知县忙叫换去.换了一个磁杯,一双象牙箸来,范进又不肯举动.静斋道,‘这个箸也不用.’随即换了一双白颜色竹子的来,方才罢了.知县疑惑:‘他居丧如此尽礼,倘或不用荤酒,却是不曾备办.’落后看见他在碗里拣了一个大虾圆子送在嘴里,方才放心.……”作者对范进和知县,一个描写其动作,一个描写其心理,将范进虚伪的人格嘲讽得淋漓尽致.范进与王冕对比,一个淡泊名利,早已看透了当官的险恶;一个为了能出人头地,考到五十多岁才中举.彰显了不与官场同流合污的王冕人性的美好.第三位就是我当初听妈妈讲的严监生,他爱财如命的守财奴形象早已深深刻入我的心中.整篇讲严监生的文章中,虽然一个关于“吝啬”的词都没写,但是文章中却处处隐藏着严监生的吝啬.他病得饮食不进,卧床不起,奄奄一息,还念念不忘田里要收早稻.他家中米烂粮仓,牛马成行,可在平时猪肉也舍不得买一斤.最令人拍手叫绝得是严监生死后的场景,他临死时还因为灯盏里多点了一根灯草,而迟迟不肯断气.虽然 中也写了葛朗台临死时死死盯着金子,直到手中攥着金子后才断气.但是《儒林外史》似乎更胜一筹,一根灯草就令一个人迟迟不肯断气,此种情况真令人惊叹.这让我不得不感叹《儒林外史》真是一部讽刺世间为功名利禄而奋不顾生的人的经典绝作.《儒林外史》虽然写的是明朝的科举、官场,但是它对于当今社会仍有其价值.社会在前进,但仍有不少人信奉“拜金主义”,物欲横流,一生都在追求名利,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历史就是明镜,而古典小说则是历史的缩影.读了《儒林外史》,我不仅为其写实的风格以及精妙的人物刻画所折服,从小说中体现出来的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也深深吸引了我.我读《儒林外史》如同在观一幅中国水墨山水长轴,读得越深入越了解它的文字所表达内容的精辟,回味那一段动作描写或一段对话,仍是无穷的韵味,这正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妙处啊!
儒林外史第三十五至五十回读后感
这一回是后人狗尾续貂假冒的,与全书格调格格不入。
鲁迅说,“《儒林外史》初唯传抄,后刊木于扬州,已而刻本非一。
尝有人排列全书人物,做‘幽榜’,谓神宗以水旱偏灾,流民载道,冀‘旌沉抑之人才’以祈福利,乃并赐进士及第,并遣礼官就国子监祭之;又割裂作者文集中骈语,襞积之以造诏表,统为一回缀于末,故一本有五十六回。
” “神宗帝下诏旌贤,刘尚书奉旨承祭”。
不但其用意与全书旨意相悖,更兼语言迂腐繁复,毫无趣味可言,全不似吴先生手笔。
而这样死后受封中进士的大俗套,事情本身荒诞无稽,行文上更是画蛇添足
不翻译也罢。
儒林外史第四回和第五回的读后感 求解
本要讲了严监生临死前伸着手指头不断摇晃,众人询问说啥,最后由赵氏掐一茎灯草,严监生才断气。
从此表现出严监生生性吝啬,爱财如命。
这篇文章写严监生的爱财如命表现在“严监生喉咙的痰响成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断气。
”却一直伸出两只手指来,使得众人不得其解, 最后还是由赵氏揭开了谜底,原来多烧一茎灯草,竟会使一个行将就木的人耿耿于怀,放不下心,难以断气,这活生生的看似夸张,却是写实的描写,把一个吝啬鬼的形象刻画的入木三分,令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活中我们虽然要厉行节约,不随便浪费的好习惯,但是也不能过分地吝啬,而要量力而行,合理消费。
儒林外史第二十三回主要内容
儒林外史第二十三回主要内容如下:第二十三回 发阴私诗人被打 叹老景寡妇寻夫牛玉圃去万家时道士向牛浦说了万雪斋的底细。
万雪斋原是盐商程家的管家,后来自己做生意发的家,因此最恨别人提起此事。
牛浦向牛玉圃说如果在万雪斋面前提起程明卿,就会要挟住万雪斋而得到更大好处,不料引起万雪斋的愤怒,将牛玉圃赶了出来。
牛玉圃迁怒于牛浦找到他暴打了一顿。
牛浦恰好遇到黄姓船家,因为说与董知县相好,得到了黄的敬重,并把四女儿嫁与了他。
董知县升任到京,他不知道牛布衣已死,更不知道牛浦是假冒的,他向冯琢庵说牛布衣在甘露庵,致使牛布衣的妻子找上门来。
以上供参考。
《儒林外史》14回读后感700字
《儒林外史》14回读后感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中国小说史上成就最高的长篇讽刺小说。
鲁迅认为,至《儒林外史》问世,“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而且,“是后亦鲜有以公心讽世之书如《儒林外史》者。
” 说起《儒林外史》,多数人可能没有对《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名著熟悉。
其原因是,三国、水浒一类的书,是在人民群众集体创作并广泛流传的基础上由罗贯中、施耐庵整理加工而成的。
这些书中的故事又被广泛的搬到戏剧、电影的舞台上,所以它有十分强的群众基础,提起书中的人物、故事情节都能谈谈自己的认识、见解。
而《儒林外史》是吴敬梓自己的创作,是他在实际生活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的精品,是他独特思想与艺术构思的产物。
吴敬梓是清代安徽人。
他出身书香门第,祖上几辈都是科举成名,得做高官。
吴敬梓自幼读书习文,对经史文章、诗词歌赋无不精通,但对科举考试和八股文毫无兴趣,所以他在《儒林外史》中对科举和八股的反对态度十分明确。
书中第一回就通过王冕的话说:“这个法却定的不好,将来读书人既有此一条容身之路,把那文行出处都看得轻了。
”在封建统治非常严酷的清朝,作者敢于直斥科举制度,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
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塑造了众多读书人的形象,最成功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无疑是那些被科举八股毒害的人。
这些人在名缰利索的牵引下现出的丑态,做出的丑事,让人触目惊心。
如进了几十年考场,后来侥幸考中又出尽洋相的周进、范进;获得名利地位后就无恶不作的严大位;原本勤劳孝顺、后来被名利与八股迷了心窍,做出种种劣迹的匡超人;为了当名人而冒名顶替四处行骗的牛浦;粗通文墨、在乡村招摇撞骗的杨执中、权勿用;以招贤纳才为荣、借以扬名却屡次上当的娄氏公子;虽为女流却热衷八股的鲁小姐等等。
这些人物的表现,真实地反映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扭曲,也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
书中不仅刻画了令人憎恶的反面形象,也树立了许多正面形象,如杜少卿、庄绍光、迟衡山、武正宇、虞博士等。
以杜绍卿最为突出。
杜绍卿才华超群,却蔑视八股,仗义疏财,迁居南京后,宁愿过贫寒生活而不愿征召为官。
《儒林外史》在写发上也独具一格,它虽是长篇小说,却没有贯穿全书的人物和事件,而是把几十年中出现的众多人物和故事串接起来,既有交叉联系,又独立成章,富于变化。
吴敬梓运用口语化、性格化的语言,同时适当吸收谚语、歇后语等,使得人物的身份和特点准确鲜明,精彩之处层出不穷。
像王冕隐居、范进中举、两根灯草、人头会等篇章,一直为人们称道,广为流传。
作为讽刺小说,吴敬梓不是简单的直述自己对人物的好恶,进行讽刺或赞扬,而是通过白描勾勒,用人物言行的强烈反差、对比反衬、明赞暗斥或明贬实褒的手法,让读者自己明辨是非,起到了震撼人心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