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城有哪些著名的景点.美食.风俗
城市概况 诸城市地处山东半岛东南部,北距济青高速公路和胶济铁路50多公里,南至亚欧大陆桥桥头堡日照港80公里,东离青岛港100公里。
全市总面积2183平方公里,23处乡镇(街道),106万人,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沿海对外开放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市和乡村城市化试点市。
列“全国综合发展百强县(市)”第76位,是山东省首批省级文明城市。
历史沿革 诸城历史悠久,人杰地灵。
西汉初年设东武县,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名诸城,据考证,诸城因上古名君舜帝出生于城北的诸冯村而得名。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曾任密州太守两年,在这里写下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等千古名篇。
诸城名人辈出,孔子的学生、女婿公冶长,宋代《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北宋金石学家赵明诚,清代东阁大学士、书法家、宰相刘墉(刘罗锅),《续金瓶梅》作者丁耀亢,《四库全书》总裁窦光鼐等都是诸城人。
在现代文学史上,涌现出了王统照、臧克家、陶钝、王愿坚等一批文化名人和崔嵬、李仁堂等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
党的“一大”代表、山东党组织最早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王尽美,也诞生在诸城。
诸城龙文化特色鲜明,是全国甚至是世界上罕见的恐龙化石宝库,市境内埋藏有非常丰富的恐龙骨骼和恐龙蛋化石,种属繁多,门类复杂,其中有小巧的鹦鹉嘴龙、凶猛的霸王龙、高大的鸭嘴龙、笨重的蜥脚龙、原角龙和兽脚类恐龙蛋等。
目前,全市已在十几个乡镇发现了近二十处恐龙化石点,以市境内西南部的“龙骨涧”最为有名。
1964年至1968年,先后在此进行了10次挖掘,共采化石50余吨,至少包括10个鸭嘴龙个体。
现已在北京、天津、济南和诸城等地装架起四具恐龙化石骨架,其中位于诸城市恐龙博物馆内的“巨大诸城龙”,是世界上已发现的个体最大的鸭嘴龙化石骨架。
因此,诸城又称龙城,被誉为中国北方的“恐龙之乡”. 地方特产 诸城历史悠久,地理位置优越,土壤质地较好,气侯条件适宜,生物资源丰富。
经过长期的人工选择与自然选择,形成了大量的土特名产而享誉国内外。
经粗略调查,有50多个品种(产品),可分烟、油、林果、畜禽、瓜菜、水产、食品等11大类。
诸城众多的土特名产,具有以下特色与特点: 1、品种多,历史久。
我市土特产多达几十种,且多数历史悠久。
黄樱桃在明洪年间就开始在我市栽培,《中国果树分类学》和《山东樱桃资源》都列入了黄樱桃,并将它人微言轻中国樱桃的一个主要品种。
名贵药材诸香附,1500年前就已开始被人们应用,在闻名的白龙山药会上倍受青睐。
潍河鲤鱼以其味道鲜美而驰名,郑板桥任潍县知县时曾专门写诗赞誉。
2、质量好,分布广。
土特名产一般都质量上乘,具有独特的风味、作用和功效。
我市黄烟,栽培历史悠久,品种优良,因而我市被定为全国优质烟生产基地,连续七年被我国烟草公司评为烤烟生产先进市。
我市酒厂研制的密州玉液酒,1990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第28届世界优质产品选评会荣获金奖。
诸城得利斯公司生产的“得利斯”牌圆火腿、香辣肠,1990年分别荣获“西湖杯”国际仪器博览会金奖和铜奖。
3、规模大、创汇多。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市土特名产的生产已初步形成规模,创汇领域不断扩大,创汇额逐年增加。
市抽纱总厂生产的勾针和百带丽1989年荣获北京首届国际博览会金奖,畅销24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值达5000多万元。
土特名产一般都享有较高的声誉,因而是宝贵的经济资源。
随着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生产条件的逐步完善等,土特名产的开发利用具有潜力可挖,前景广阔。
诸城“烧又”(烧肉) 密州一绝,时逢春节家家自制。
以新鲜猪肉偎以多种佐料,入锅煮至脱骨,肉凉置于铁箅子入锅(传统大铁锅),红糖入锅底,文火煨之,红糖化烟将猪头肉熏至酱红色,熏烤味弥漫四邻,入口香而不腻,四季于密州城里乡镇皆有售。
诸城鸡架
取原生自养家鸡,去肉留骨,谓之“鸡架子”。
以密州民间自创之法烤之,遂成。
随密州游子至异地,客尝,纷索之。
桃林茶 1968年诸城引进安徽茶树,在桃林乡试种,经过驯化和选育,使茶树在诸城安家、繁衍下来,并保持特有的品质和风味。
以后,又扩种到皇华、郝戈庄、桃园、石门等乡镇,曾一度发展很快,达1000多亩,以后受干旱和寒冷的影响,种植面积有所减少。
因当初试种这种茶地点在桃林,故称“桃林茶”。
桃林茶无论是在产量还是质量上都好于南方茶。
在没有特大冻害的年份,亩产在65公斤左右,并出现了单产超100公斤的高产地块。
经过20多年的选育,形成了茶色棣、香气高、耐冲泡的地方特点,以浓郁的板栗香和持久的色泽赢得了人们的喜爱。
板栗 诸城板栗,从清初引种,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栽培历史。
目前,诸城的主载品种是明栗子及70年代从烟台地区引进的红光、金丰等优良品种。
诸城板栗品质上乘,味美可口,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和糖分等。
1983年在全省板栗质量鉴定会上,昌城镇潍东村从百年以上的大树优选出的潍东7号、潍东38号栗子被评为第九名。
在1988年板栗质量鉴定会上,昌城镇芦河1号又获得了三等奖。
近年来,诸城在平原地区建立了板栗密植丰产园,以大部分低产园进行开发改造,使板栗生产实现了良种化。
红富士苹果 诸城市自1982年开始引进繁育红富士苹果,共引进长富1、长富2、长富6、秋富1、岩富10等五个单系,成为山东省较早发展红富士苹果生产的县市之一。
诸城市出产的红富士苹果色泽艳丽,甜脆可口,1989年被评为山东省和农业部优质苹果,并在全国总评中评为第一名,成为一个具有地方特色的优质苹果品种。
据农业部测定,诸城红富士苹果果实含可溶性物达17.2%,可滴定酸0.25%,糖酸比47:56,每百克果肉含有VC4.41毫克,而且还含有胡罗卜素、脂肪、蛋白质、Ca、Fe等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
敞口山楂 敞口山楂,在诸城以马庄、石桥子等地栽培历史最长,约2000多年。
现在敞口山楂已成为诸城市马庄、石桥子、皇华、石门、昌城等山楂产区的主栽品种。
全市种植面积达5万亩,年产量2000多公斤。
马庄乡现存有100多年生的敞口山楂大树,全乡年产山楂800多万斤,成为远近闻名的“山楂之乡”。
敞口山楂果实扁圆形,果皮涂红,果点黄白色,密集,果皮较粗糙,无光泽,因萼筒大而深,萼片开张而成“敞口”。
敞口山楂营养含量丰富,钙和铁的含量居各种水果之首。
特别是含大量抗坏血酸,含量比苹果多17倍以上。
由于营养丰富,近几年山楂及加工品已被称为治疗心脏病,高血压等疾病的“疗效食品”,受到人们的欢迎。
诸城黄樱桃 黄樱桃主要分布在诸城南部山区,栽培历史悠久。
自明洪武年间(公元1364-1368年)开始栽培,约有500至600年的历史。
目前我市黄樱桃累计载植万多株,年产10万公斤左右。
黄樱桃果实平均单果重2.5克,圆球形,顶端无尖,果梗较长,梗洼圆形,狭而较深,向阳面有红晕,有光泽,外形美观,皮厚不易剥离,果肉黄色微红,果汁多,味甜微酸,风味品质上乘。
每年5月中旬,是优良的生食品种,据化验,黄樱桃果实营养丰富。
诸香附 诸城市出产的香驸,据清《乾隆诸城县志.方物考》记载,大约1500年前开始被人们认识应用,其主要药用功效理气疏肝,调经活血,适用于胃腹胀痛、两肋疼痛、月经不调等症。
诸城为驰名全国的“诸香附”生产地。
潍河岸边的白玉山子村出产的香附别具特色,药效高,质量好,个大质坚实,横断面色紫红,角质层有明显的金丝圈,历史上被行家誉为“白玉香附”而驰名全国,是诸香附中的姣姣者。
潍河鲤鱼 诸城市境内的潍河自古以盛产鲤鱼而驰名,人们习惯称这里的鲤鱼为“潍河鲤鱼”。
潍河鲤鱼生长迅速,食料来源广泛,能在静水中自然繁殖,个体较大,肉多,刺少,味鲜美,食用价值高。
目前,潍河鲤鱼在诸城还没有作为主养品种,仅限于在潍河水系内生殖繁衍。
密州凤翅 “密州凤翅”是诸城久负盛名的一道名菜,至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
“密州凤翅”始创于清朝乾隆年间。
刘墉回诸城老家祭祖,从宫廷技艺精良,“提篮鸡”是他的拿手好菜。
随刘墉来诸城后,这们厨师以“提篮鸡”的烹调方法,专用鸡翅做了一道菜,这道菜深受食客的喜爱,后根据诸城古称“密州”,将这道菜取名为“密州凤翅”。
所以,“密州凤翅”也是清朝宫廷中的一道传统工艺名菜。
密州烤鸭 诸城密州烤鸭选用天津鸭,烤制时特选用枣木、苹果木等果木熏烤,故以皮酥肉嫩驰名中外。
在食用时配上精制和特选的单饼、大葱、大酱等10多种佐料,味道鲜美,只感肥而不腻,是宴请贵宾的上等佳肴。
诸城辣丝 “诸城辣丝”在冬季、春节凉菜中堪称一绝。
是诸城民间流传的一种具有乡土风味的凉菜。
“诸城辣丝”是以辣菜疙瘩为主要原料,在冬季精心制作而成的一种辣味凉菜,俗称“辣丝子”。
它颜色洁白,刀功细腻,条型丝状,清脆爽口,辣味独特,别具一格。
近几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用辣丝子的人越来越多,促进了诸城辣丝的生产。
城关、昌城、九台三镇相继出现了辣丝子专业村、专业户,诸城辣丝已由原来的百姓自做自吃,发展到了用罐头瓶、塑料袋包装,在食品市场上销售。
密州玉液 诸城古称密州,酿酒历史源远流长。
“密州玉液”以高粱、玉米、小麦为原料,采用传统的浓香型白酒生产工艺,经长期贮存精心勾兑而成。
酒质清亮透明,窖香浓郁,绵甜爽净,诸味协调,余香悠长,是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的产品,一直供不应求。
该产品装璜新颖、美观、大方,有精装和简装两个系列产品。
物美价廉,系宴请宾客、馈赠亲朋之佳品。
得利斯系列产品 “得利斯”,英文译意是鲜嫩味美的肉制品。
得利斯系列产品,是诸城市得利斯公司加工生产的。
该公司是昌城镇西老庄村村办企业,自1986年建立以来,他们充分利用本市农产品资源,积极引进国外食品加工技术,从市场需求出发,大胆创新,不断取得新成果. 在得利斯系列产品中,从西欧引进工艺与配方生产的圆火腿,营养丰富,做工精良。
1990年该产品荣获“西湖杯”国际食品博览会金奖。
香辣肠胃,分辣味香肠、香肠(无辣味)两个品种。
肉质鲜嫩、色泽褐黄,芳香味美,营养丰富。
1990年荣获“西湖杯”国际食品博览会铜奖。
得利斯系列产品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市场不断扩大畅销潍坊、青岛、济南等20多个大中城市。
百带丽 百带丽起源于16世纪的意大利。
1975年诸城市抽纱总厂引进生产。
目前,诸城百带丽已有近400个规格,主要用来制作台布、床盖、窗帘等。
诸城百带丽具有琼洁优雅、玲珑美观的特长,具有虚实明暗相间、玲珑剔透的艺术效果。
目前,该产品畅销美、日、欧、港澳等24个国家和地区,深受外商客户的欢迎,年出口值100多万元。
猕猴桃 产于郝戈庄镇东郝戈庄村。
藤本灌木树种。
果实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且含有抗癌物质,长期食用,具有防癌治癌之功效,有较高的药用、食用双重价值,六月中旬成熟。
花岗岩 郝戈庄镇马耳山蕴藏着丰富的花岗岩矿,储量达2亿立方米以上,并且多裸露于地表,极易开采。
由于处在大山阴面,岩石硬度大,制成板材光洁度高,被广泛用于建筑、装饰装修等行业,同时还被加工制作成石几、石桌等民间用品。
岔道口牌酱菜 岔道口牌酱菜采用孙氏祖传秘方,相传在清代就久负盛名,后经几代人的钻研,使配方更科学,工艺更先进,酱菜色泽光润,酱香浓郁,香甜可口,包装精美,深受消费者喜爱。
旅游景观 障日山,位于山东胶东半岛,隶属于山东省诸城市。
是青岛、潍坊、日照三地级市中心接壤之地,相距均在百公里内,距离黄海岸48公里。
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东赴青岛、南下日照、北去潍坊、西走临沂,交通十分便利,当日均可从容往返。
障日山景区,总面积1.3万余亩,与青岛市著名的崂山遥相呼应,并以姐东妹西之称而毗邻。
是道教、佛教鼎盛荟萃之地,孕育了障日山独特、浓郁的宗教文化内涵。
障日山自然景观则以“峰险、石奇、洞幽、雾幻、名胜”五绝被世人所称道。
由于地壳运动,塑造了肖人肖物、形象逼真的360个奇景,孕育了100多处大型走廊式裂隙岩崖、岩洞、游人为之叫绝;由此衍生的各类美妙、动人的传说引人入胜;更有金龟探海、天柱山岳、九鲤溪瀑、福遥列岛、茶园翠湖、石门锁钥、东坡古井、神鞭裂岩等八大景区和“太平天国”所留下的红崖古战场;据载:障日山香火最鼎盛时期是明未清初,共建有五寺、二十八庵、一百二十八茅庵,当时僧尼、道士达二千多人,真是“山当曲处皆藏寺,路欲穷时又遇僧”。
现名胜古迹大多存在,每逢“清明”和节假日,到山下祭祀扫墓游玩的人络绎不绝。
常山,位于诸城市城南10公里处,原名“卧虎山”。
过去人们在此山祈山祈雨常常灵验,帮更名为“常山”。
雩泉亭,坐落于常山之北的一条山涧中,涧中有一古泉,泉水很旺,“汪洋折旋如车轮,清凉滑甘,冬夏如一。
余流溢去,达于山下.......”是扶淇河的一条支流。
雩泉亭历经沧桑,今已无存,但雩泉尚在,今被姑子庵村群众用作水井。
井底呈方形,凿痕宛在,即为原雩泉。
沧湾,又名沧浪湾,位于市中心。
沧湾其来历已不可考,但很早就成为群众之游乐场所。
随着旧城改造和新型建筑的不断兴起,先后在湾北建起了礼堂,湾西盖起了文化馆、图书馆,湾东北修建了电影院,沧湾就自然而然地处在了县城文化娱乐的中心地带。
1983年7月沧湾得以重修建,东西长63米,南北宽68米,湾边为石砌,四周置栏杆,水边垒假山,中央建“漾月亭”,有九曲桥通往北岸。
亭下瓷蛙喷雾,水中红鲤嬉戏,水面芙蕖争妍,岸边柳翠欲滴。
每逢朝阳初露,霞光万道,流金溢彩,别有情趣。
月夜游观,周围万盏灯火倒映水中,犹如繁星缀天,更加引人入胜,实为城内一游览胜地。
更为有趣的是,“金蟾在水不暄噪”。
卢山,原名故山,位于县城东南13公里,海拔382.9米。
山势陡峭,怪石嶙峋。
山前有卢山洞,洞口上方刻有宋宣和三年赵周宾题写的“卢山洞”三个大字。
洞中有许多宋人刻词,中央置有卢敖像。
洞西南有“圣灯岩”,山巅有“饮酒台”,山后有磨菇石等古迹。
山之阳还有兴国寺、卢山寺等寺院,寺内石塔林立于群山环抱之中,景色秀丽,环境幽雅,为诸城重要名胜。
卢山洞,又名休粮洞,传说即卢敖藏匿之所。
石洞南向,洞高约2米,似一间房屋大小。
摩崖刻有题名,洞中顶部刻有“陈行之携稚子知自、知晦、知×、知素、知恪、知恭到此洞。
”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九月初六日”。
东壁刻有“赵周宾、高在用、赵守中同游,宣和三年(公元1113年)”。
洞外上端刻有 “守中、周宾、大用同游”。
洞口上横题“卢山洞”三个大字。
县志记载为邑人张侗所题。
饮酒台,台位于卢山西峰之巅,台呈方形,台北即为10余米的峭壁,台中部有一大裂缝,但尚完好。
传说为卢敖饮酒处。
圣灯岩,在饮酒台西南卢山半坳中,一排拔地而起的怪石,高约20余米,远望似灯台排列,故名“圣灯岩”。
尚完好。
卢山不公景色秀丽,古迹闻名,而且最引人神往的是它的“山市”。
清同治甲子(1864)春,四川丹陵人彭促尹来诸城登户山,写下《游东武卢山记》,其中云: 晨起,效东坡祷海神。
巳刻,登山。
山极峭,屐几损。
至巅,忽见东南有青黑气屏挡如障,俄,五嶂结为浮屠,有僧来往。
又顷刻,杰阁摩天,飞檐厂楔,气象直欲吞日,紧与浮屠对。
其下,沃野中开,阡陌横袤,垂柳夹道,茅屋土垣隐露人家半面。
......未几,景物消散,目前唯烟雾掠耳也。
仆夫为余言:“此山市也。
本地官民数年不见,公似有缘焉。
” 九仙山,在诸城市南八十七里。
《山东通志》:“汉明帝时,有九老日饮酒万寿峰下。
一日,同化去。
人称仙人。
”故名。
苏轼有诗赞曰:“九仙今已压京东。
”自注:“九仙在东武,奇秀不减雁荡者也。
”明代文学家张世则《九仙石阁赋》云:“三齐颂灵景,九仙称名山。
”请代文学家、史学家李澄中《九仙山赋》亦云:“齐鲁名山,实甲九仙,盖《易》所谓地中山也。
”勘考此山,主峰海拔697米,比马耳山稍矮,总面积27平方公里,群峰竞峭,高入云表,奇石突兀,各具形态,确令人流连忘返。
熙宁九年九月,密州太守苏轼再次游览九仙山,在流杯亭之西的悬崖峭壁上题刻了“第一山”三个遒劲大字,跋题:“熙宁九年九月苏轼”。
且在其下的一巨石上刻有“白鹤楼”三字,跋题:“宋熙宁九年苏轼书于石东”。
今题刻犹存,竖排阴刻,“第一山”每字3米见方,“白鹤楼”三字0.5米见方,赫然醒目,令人惊叹不已。
马耳山,占地约40平方公里,主峰海拨706米,为鲁东南最高的一座山。
主峰二巨石并举,远望状如马耳,故名。
山势为东西走向,由片麻岩、花岗岩构成。
五老峰、松朵峰、鸽崖峰等奇峰高峙竞秀,山间岚气霭霭,泉水淙淙。
山坡林木覆盖,荆榛遍生。
山石磷峋,山势陡峭,但有曲径通幽。
这儿有仙人洞、龙王泉、隐龙寺、石龙寺、齐长城和桥上庄等胜迹。
据唐代文学萧颖士《马耳山记》记载,仙人洞为东晋人葛洪曾隐居炼丹之地。
隐龙寺、石龙寺为北魏正光时所建,至清末仍完好,今已废圯,公存遗址。
山脊处有横亘绵延的齐长城。
据郦道元《水经注》记载:“山上有长城,西接岱山,东连琅琊巨海,千里余里,盖田氏所造也。
”《竹书纪年》记载:“齐长城”为周显王十八年(公元前351年)筑建,至今已有2349年的历史。
今有些地段,残址凸出地面1米左右,宽10米左右,基础多以块石垒砌。
其上以沙土夯筑。
每遇沟壑以巨石填筑。
曲折蜿蜒,高低绵亘,十分壮观。
“齐长城”经历的诸城段,西自郝戈庄的马耳山,东延至皇华镇的龙湾头,再延至石门乡的马山后,桃园乡的台家沟南岭,然后入胶南市境,全长30多公里。
打开乾隆《诸城县志·总图》可见,马耳山与喜鹊岭之间为“黄草关”。
这是“齐长城”一道险峻的关隘。
马耳山自古有名。
唐开元年间,官秘书正字、史馆待制的“萧夫子”——萧颖士,“慕名托疾”不远万里,来诸城马耳山游览,写下了《游马耳山》著名长诗。
诗云: 兹山表东服, 远近瞻其名。
合冥尽溟涨, 浑浑连太清。
我来疑初伏, 幽路无炎精。
流水出溪尽, 覆萝摇风轻。
高深度气候, 俯仰暮天晴。
入谷烟雨涧, 登崖云口明。
乾坤正含养, 种植总滋荣。
白龙山会,山在县东北四十里(今百尺河镇驻地北2公里处——笔者注),其巅有古塔。
东西麓有黑,白二龙池。
此志《疆域考》还载:百尺河之北为白龙山,每岁二月朔日、十月望日,百贷毕集,即地列肆,五日而罢。
土人云“山会”也。
......相州春、秋亦有山会,与枳沟、胜水相若,皆不及白龙之盛。
四乡集场,盖几倍于前矣。
据当地老人言,此塔为砖石结构的五层六角高塔,通高近20米,峙立于白龙山之巅,历时930年余年,到1959年被毁。
塔周围建有许多庙宇,北有“老母殿”,南有罗汉庙,东有自来佛庙、西有如来佛庙,形成了一个以高塔为中心的建筑群。
庙宇建筑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十分壮观。
每年农历二月一日、四月八日、六月八日和十月十五日,这儿举办“山会”,情景正如乾隆县志所载的“百货毕集,即地列肆,五日而罢”相同。
尤令人注目的是二月一日和十月十五日的山会,专门是药材交易。
此时,来自全国的商贾云集,市面上有来自四川的贝母、黄连,东北的鹿茸、人参,陇洮的枸杞、甘草,两粤的木香、朱砂,滇贵的三七,穿山甲,西藏的红花,灵石,齐鲁的阿胶、海狗......至于羚角、牛黄、狗宝等名贵药材,也真委其市,蔚为大观。
于是,在此设药房者有之,设购销店者有之,设邸栈者有之,凡数百家。
因此,“白龙山会”成为名播海内的药材集散地。
今天,白龙山的古塔、山寺和庙宇已荡然无存,“山会”亦随之销声匿迹。
但当地的镇办工业却悄然崛起,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社团纷纷来此合资兴办企业,其三维管件、美阳太阳能热水器和保安器材等产品又蜚声海内外。
“龙池”小景,诸城东北25公里处有一“龙池子”材(今属百尺河镇)。
材东北角有一个小池塘,面积约400平方米,水极清澈,水中游鱼历历可数。
其侧有一小泉,泉眼碗口大小,常年涌水。
水入池塘,池满复入北边的水潭,潭深数米。
1954年,当地人民政府对其进行整修,以石围彻,并立一石碑,上刻“龙池”二字。
池边绿草如茵,树木环绕,水天相映,景色如画。
都吉台原名“斗鸡台”,为春秋时鲁国季氏与后氏的斗鸡之处。
《史记·鲁周公世家》载: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17年),鲁大夫季平子(季孙意如)与鲁大夫后昭伯(后恶)以鸡角高下,季氏败北,羞怒辱后氏。
后氏联合臧氏去鲁昭公处告讦,昭公偏袒后氏,遂讨伐季氏。
季氏联合叔孙,孟孙,三家共伐鲁昭公。
昭公败而失国出亡,后氏亦为孟孙所杀。
碑文,吾邑石桥镇北旧有三官神祠,面荆山环荆水,福庇一方...... 文物古迹 古 迹 类 超然台:坐落在原北城墙偏西处,今台下巷北端与北关路交汇处。
台高10米左右,北面紧靠城墙,台面略成梯形,前沿东西长约28米,南北宽25米。
台上分前后两院,前院中间有3间厅堂,明柱出厦,门悬横匾慕贤亭;后院有东西两庑,各3间,较前矮小,内置刻石。
后堂3间,内有苏轼泥塑坐像,一手捧书,一手扶膝,神态文雅庄重,风度超然脱俗。
齐国长城:齐威王六年(公元前351年),齐国为防楚国入侵,在国境南部边陲群山之巅筑造,后称齐国长城。
齐长城蜿蜒于市境南部群山之巅,西南自马耳山入境,沿马耳山、石人山、七泉山、茁山、拔地盘、黑溜顶、摘星楼、马山、磊石山至台家沟南岭入胶南县境,经郝戈庄、皇华等6个乡镇,境内全长60余里。
远看如带,近看似岭,颇为壮观。
齐长城古迹,有着极为重要的历史价值,1979年被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树立标志予以保护。
文 物 类 鹰首提梁壶:1970年出土于臧家庄大型战国古墓。
高56厘米,腰围90厘米,重10公斤。
通体瓦纹,嘴似鹰首,口上唇可自由张合,并有提梁用双环连于壶盖之上,造型奇特,制作精湛,是全国罕见的艺术珍品,多次参加国外、北京和省文物展览,经省评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蛋壳黑陶杯:1976年出土于呈子遗址,共12件,4种造型。
此为2式高柄杯,高12.5厘米,口径10.8厘米,底径4.7厘米。
杯口作大浅盘状,杯底部外鼓作圜底状,下部外撇,杯底垂入中间粗柄内。
柄上作鼓形,上作束腰状,外观无明显分界,矮圈足,腹部饰细弦纹,柄上部饰条形纹,二楔形镂孔,造型灵巧,精美异常。
汉代编钟:1970年出土于臧家庄大型战国墓,一组,共9件。
最大的通高37.8厘米,最小的16.5厘米。
钟方形纽,口呈月牙形,通体布满乳丁及繁缛的纹饰,下部均有铭文。
宣德青花碗:1975年建房时发现,高11厘米,口径30厘米。
大口、园腹、圈底,周身饰缠枝牡丹,碗下部及圈足饰花纹图案,碗口沿外侧横书大明宣德年制6个正楷字。
造型厚重古朴,青花釉润浓重,是青花瓷器中之代表,亦是明代青花瓷之珍品,经省评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诸城龙文化特色突出,恐龙化石蕴藏丰富,长16.6米、高9.1米,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鸭嘴龙化石就出土并陈列于诸城恐龙博物馆,被誉为中国北方的“恐龙之乡”,有“南自贡、北诸城”之说。
苏轼一生经历概括
苏轼生平事迹研究 一、书 香 世 家 苏轼,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 (今四川眉山县)人。
生于北宋中期,仁宗景佑三年十二月十九日,卯时 (午前六时),出生于书香门第,其父苏洵是著名的文学家,他志在科举,但怀才不遇。
苏轼的父亲苏洵一辈子没做过什么特像样的官,他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北宋有数的大散文家。
苏洵对他这两个儿子要求是非常严格的,父亲苏洵的言传身教,使得苏轼既接受了正规而良好的文化艺术的熏陶,同时也赋予了他不拘礼教、开拓进去的卓然之气,与此同时,来自母亲程氏的教育也对苏轼的成长至关重要。
苏轼道观私塾里度过童年,苏轼在天庆观的私塾里读了三年,由于苏轼从小天资聪颖,十岁时母亲教他后汉书,在母亲教导下进步非常快。
年少轻狂 苏东坡少年时读了一些书,因为聪慧,常得到师长赞扬。
颇为自负地在自己房前贴了一幅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 后一白发老妪持一深奥古书拜访苏轼,苏轼不识书中的字,老妪借此婉转批评了苏轼,于是苏轼把对联改为“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用以自勉,从此传为佳谈 二、 应 试 及 第 嘉祐元年(1056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其只得第二。
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
熙宁二年(1069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
他入朝为官之时,正是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危机,此时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
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
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 “平和世界”。
三、出 任 凤 翔 嘉佑六年十一月十九日,苏轼出任签书凤翔府判官事 ,离开父亲和弟弟,苏辙一路送到京都外城郑新门才与兄长道别。
任职期间,闹过的水灾和旱灾,都得到很好的处理。
但疲乏的工作加上官场的你争我斗,苏轼渐渐感到无比的忧戚。
终于在英宗治平二年(1065)冬,凤翔的任期届满,苏轼迫不及待的奔回父亲及弟弟居住的都城开封。
不料第二年他妻子死了,不到一年,父亲去世,带着沉重的心情,苏轼乘船运送父亲及妻子的灵柩回故乡眉山。
四、王 安 石 变 法 熙宁元年,神宗即位,服父丧期满的苏轼在继室王氏的陪同下离开故乡,第二年出任监官诰院。
此时宋神宗为重建面临困境的国家财政,任用王安石为相,推行新法。
苏轼由于有不同的政治思想,受到排挤。
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年方36岁的苏轼落败,被迫请调杭州 (今浙江省杭州市),心中不免有些难过及挫败感。
苏轼在办完公务后,一得空便四处游玩,以解烦忧。
结识了许多知交,也作了不少优秀诗歌。
如著名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六月二十七日于望湖楼醉书》等。
政治上的挫败反而促使东坡体验了更丰富的人生,开拓了一片更宽广的文学领域。
熙宁七年(1074),苏轼自愿调任密州 (今山东省诸城县),因那儿离苏辙任职的济南很近。
也在密州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学名作如《超然台记》、《水调歌头 - 中秋怀子由》、《江城子 - 密州出猎》 五、乌 台 诗 案 后来苏轼被调任到徐州 (今江苏省铜山县)、湖州 (今浙江省吴兴县)。
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时,在他移任湖州的第三个月的一天,,一位朝廷钦差,为了要讨好王安石,把苏轼捉拿进京,指称他诽谤朝廷,请皇上下令司法官员判他的罪。
不久苏轼就被送入狱中,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
案子轰动一时,除湖、杭州等地的百姓请和尚念经为他祈福,许多赏识他的官员都舍身挽救,加上神宗原本就喜爱他的文学,生病的曹太后为他说情,最后只定 “讥讽政事”之罪。
后受皇帝恩赐,判他流放黄州,免于一死。
官场失意的苏轼举家来到湖北,面临无钱、无房又无粮的流放生活,苏轼将怎样摆脱窘迫与困境
长江边的小城黄州虽然是苏轼仕途上的低谷,却成了苏轼文学创作的圣地。
在走出了心灵的阴霾之后,苏轼在长江边的赤壁吟诵出了响彻千古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丰碑。
六、流 放 黄 州 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初到黄州,衣食住行都成问题。
后来自力更生,开荒种地。
在平淡地生活中找到喜悦,并坚定要艰险、乐观地在人生坎坷的道路上前进。
一年后,苏轼在东坡旁筑了一间书斋,命名其为「东坡雪堂」,从此自号“东坡居士”。
文章无论在思想还是在题材上都有了扩展。
如 《前赤壁赋》, 《念奴娇 - 赤壁怀古》、《后赤壁赋》等,此时的苏轼在文学艺术的造诣上已达极高的境界 ! 元丰七年,神宗下令苏轼离开黄州,改授汝州 (今河南省汝南县) 团练副使。
旅途中曾遇王安石,二人虽有不同政治简介,却谈得非常投机,王安石对他评价极高。
苏轼被贬黄州的时候,有著名的《猪肉颂》打油诗:“黄州好猪肉,价钱等粪土。
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
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这里的“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就是著名的东坡肉烹调法了。
苏东坡后来任杭州太守深受百姓爱戴。
而这“东坡肉”也跟着沾光,名噪杭州,成了当地的一道名菜了。
七、元 佑 更 化 元丰七年,苏轼恢复名誉,被起用为登州 (今山东省蓬莱县)知事,不到十天,受朝廷之召出任礼部郎中。
12月调回京都开封,任起居舍人。
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三月,神宗崩逝,10岁的哲宗登基,逐次废除新法。
新法派被排斥。
昔日重臣重新掌政。
史家称为「元佑更化」。
元佑元年(1086),苏轼晋升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同时兼任侍读。
但此时的苏轼已对做官没有兴趣了。
对王安石及新法的认识使他对新法有保留一件,保守派的人便说他是王安石的新法派了;新法派又不把他当作自己人,所以东坡便变成夹缝里的人物。
元佑四年,苏轼摆脱派阀之争,请调转任杭州知事。
苏轼在知事任内修筑了西湖苏堤。
元佑六年又奉召出任翰林学士承旨,并兼任侍读,但遭排斥,不到几个月又被调任颖洲(今安徽省阜阳市)知事。
离开朝廷,次年转任扬州(江苏省阳州市)知事。
元佑七年(公元1092年)九月,苏轼又被召回朝廷,出任兵部尚书,十一月晋升为礼部尚书,此即苏轼从政的最高职位。
八、南 行 千 里 晋升高位后,受到的党派攻击也越来越多,郁郁不乐的苏轼请奏调任江南,末获批准。
继室王氏又去世。
元佑八年九月,出任定州(今河北省定县)知事。
同月,太皇太后高氏崩逝。
「元佑更化」宣告结束。
18岁的哲宗开始亲政,重新推行新法。
绍圣元年(公元1094)四月,59岁的苏轼被指称诽谤朝廷,贬为岭外英州 (广东省英德县)知事,六月在转任英州的途中 (都还没到呢 !)又受命流放惠州 (今广东省惠州市)。
在惠州的两年中,苏轼生活困窘,有时连酿酒的米也没有,吃菜也靠自己种。
可是苏轼这一辈子,对磨难早就习惯了;对这一切安之若素,觉睡得还是那么香甜。
朝廷奸人仍不罢休,苏轼被放逐到自古所说的天涯海角 - 儋州。
在儋州,苏轼一贫如洗,他一边读书,读他最爱读的柳诗和陶诗 (他也只带了这两本书),作诗自娱;结交平民朋友,生活虽然凄苦,但深具特色又有内涵的苏轼,仍然超然洒脱,自得其乐。
九、永 存 的 诗 人 心 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正月,哲宗崩逝,徽宗即位。
五月,苏轼获赦免于流放海外之罪,此时,苏轼一家死了九口人 !然而此时,苏轼因旅途辛苦早已染病在身。
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六月,苏轼卧病常州 (江苏省常州市)并上奏致仕。
七月二十八日,苏轼逝世 十、东坡印象 苏轼是宋代继欧阳修之后的大儒,和李白相比,他少了几分桀骜不驯,多了几分隐忍平和,和杜甫相比,他少了几分痛心疾首,多了几分豁然乐观。
这和他的经历有着密切联系。
他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首先是他的相貌,苏小妹曾经取笑他:“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流不到腮边。
”当然这是一种较为夸张的说法,实际上苏轼的相貌有四大特点:身材颀长;眉疏目朗;颧骨高耸,两颊清瘦;胡须稀疏。
其次是他的朋友印象,苏轼交往最多的为文人。
当时北宋的知识分子经常用学问开一些高雅的玩笑。
苏东坡亦是如此,他的一些趣事常被人们当成茶余饭后的笑谈。
这是一种智慧而快乐的游戏,他把渊博的学识调节生活的轻巧智慧,我想,这也是他的个人魅力所在。
第三,苏轼的书画在北宋享有极高的声誉。
他的书法位于北宋四大书法家之首。
人们都希望得到他的书法作品,特别是一位名为姚磷的武将,出言用一只羊腿换他的一幅作品,可见其造诣之高了。
苏轼的画作也是很著名的,他爱画竹松石等,从中也可看见他的品格。
他画画讲求真实性,所以他对生活也观察的十分细致。
第四,师徒印象。
苏轼是一位名人,旗下门生自然也极多。
较为著名的是黄庭坚和秦观等。
他和徒弟间是亦师亦友的,所以他的徒弟也经常和他开玩笑,甚至当面对其提出意见。
即使他遭受磨难,也没有一个弟子背叛他。
最后,他的人格印象。
他在文学,史学,哲学,艺术等方面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他树立了人格精神的标准,他也树立了人格的模式,这是最为重要的。
他的人格对后人影响是极深的。
十一、苏轼之死 苏轼的后半生经历了重大的变革。
宋哲宗是一个心胸狭窄的人,苏轼深谙这一点,同时他厌恶朝廷的纷争,所以主动请求到地方做官。
但即使这样,苏轼还是没有逃过那场祸事。
高太后死后,宋哲宗执政。
他主张变革,于是以苏轼作为重点人物的旧党官员纷纷被贬,苏轼更是从三品的高级官员被贬到九品芝麻官,并调往海南。
海南的生活状况是十分差的,没有肉吃,没有药用,没有地方住,出门更是没有朋友。
这样的条件对于已是花甲之年的身体虚弱的苏轼来说,未免太过艰苦。
但是在海南生活了那么久,并不是苏轼死去的真正理由。
他自成一套调理的方法。
反而是五年之后,他被召回,他选择了常州作为他的终老之地。
一路的船行使他身体的适应能力急剧降低,于是,在刚安定下来的不久,他便因病去世了。
苏轼对于现实生活抱有极大的热情。
他从不把理想寄托在虚无缥缈的幻想之中,所以这也是让他能够出世入世的根本原因。
他在公元1101年七月二十八日去世,但是他永远在我国的诗歌史文化史上占有一席之位 十二、苏轼的诗词 他的诗词以抒发个人情感和歌咏自然景物的篇章最多,他的《送鲁元翰少卿知卫州》、《有美堂暴雨》、《饮湖上初晴后雨》等篇或想象丰富,或气势雄浑,或清新隽美情致盎然,最能代表苏诗的艺术成就。
他的表达对事物见解的诗,如《题西林壁》,被认为最能体现宋诗的理性特征,诗中通过艺术形象说理,蕴含丰富,新鲜有趣。
表现苏轼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诗风的《王维吴道子画》、《读孟郊诗》、《书王主簿所画折枝》等诗亦被认为是北宋文化所达新高度的标志。
苏轼的词相比他的诗有更大的艺术创造性。
他突破了以前离愁别绪、男女恋情的老套,将悼古、怀旧、记游、说理等诗材皆纳入词的表达范围,给词以更深广的意境,一改晚唐五代词家的婉约之风,开创了词的豪放一派。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一向被认为是最能代表苏词风格的作品。
前一首词从幻想天堂的不胜寂寞凄冷,转向寄情于人间的天长地久。
后一首借赤壁旧址的壮观景象、古人的英雄气概抒发诗人的豪情壮志。
这两首词皆写于作者失意之时,“人生如梦”的低沉之调不免时而可闻,但它毕竟难掩苏词激情奔放、达观洒脱、恢宏阔大的主弦律的高亢之音
苏轼简介以及生平经历
关于家乡的唯美句子1、躺在热乎乎的土炕上,生命就有了底气。
静夜中的一声狗叫,黎明里嘹亮的一声鸡啼,打造了山村的品牌。
2、散步在故乡的土路上,三面环山绕水,写满了诱惑,总有一种声音在悄悄的呼唤我的亲近。
绿草氤氲,青山覆盖着茂密的树林。
3、猫与狗,猪与鸡,牛与羊,放牧着我的童年。
真诚的野菜与山果奢望了我的季节,走进山里,我就融入了童年,就像漂泊在外的游子醉卧在母亲的怀抱。
4、河水蜿蜒流淌,岁月的脚步轻快流畅。
柏油路边,山村的蘑菇美食了城市的矜持,马鞍山的绿水青山又徜徉了多少慕名游客的梦想?5、向远处眺望,连绵不断的山峦像一条绿色的丝带伸向天边。
一栋栋农家小院,一片片田园果林都被雾气所笼罩着。
6、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一股沁人心脾的芳香。
经过了斜风细雨的过滤,纯净而温柔的钻进我的身体里。
7、笛声悠悠,飘满山乡,和着溪边的蛙鸣虫语,简单而恬静、舒心而甜蜜。
8、故乡给予了我一生受用不尽的恩和情,她和娘一样的亲。
9、甜不甜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无论身处何方,故乡永远是我精神的家园,心灵的归宿。
10、不知不觉间,秋深叶黄,日尽山凉,青丝殆尽,枯木成行。
辗转数十年,人生到斜阳,身不行,思念归故乡。
11、故乡;在我心里是一幅无需雕琢的美丽画卷,路边随手可摘野花,还有门前那条流淌的小溪,清澈见底,宛如老人在讲述着小村经历的故事;饮一杯乡韵让我醉在故乡的山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