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游茱萸湾作文四百字
听说茱萸湾公园是个新兴的公园,它是一个半天然的动物园。
前不久,我有幸和爸爸、妈妈、奶奶等人,在叔叔的带领下来到茱萸湾公园。
一进大门,映入眼帘的是一大池子荷花,散发出一阵阵清香可把我陶醉了。
再向前走,我们边到了食草动物园。
我们走在用木板搭成的小桥上,看着下面的小动物,这里有身上印着点点花纹的梅花鹿,有极其珍贵的麋鹿,有全身夹杂着黑白花斑的斑马……它们有的低头吃草,有的在河边喝水,还有的在窃窃私语。
接下来我们到了猴山。
猴山在一个大池塘中央,池塘里面全是鲤鱼,大的小的,五彩缤纷,在水里游来游去的,吸引着过往的游人驻足观看。
猴山上的猴子们打打闹闹。
突然,有人把一块饼干扔上猴山,那情景就更热闹了,只见那些大猴子们以大欺小,赶跑小猴,接着,就你争我抢起来。
正打得激烈,一只小猴跳过去,抓起饼干就跑,可被一只大猴拦住去路,一把夺过饼干,有滋有味地吃了起来,那小猴只好垂头丧气地走了。
忽然,只听“扑通”一声,我低头一看,原来一只小猴在捉鱼呢,它猫着腰,仔细观察水中的动静,一发现有鱼就伸出爪子捞一把,可捞了半天都一无所获,只好悻悻地离开了,真好玩。
离开池塘,左拐,就到了猛兽园,这里以熊、狮子、东北虎为主,为了让它们更自由一些,每种猛兽所占的空见是非常大的,生活环境也不错。
你看那些东北虎,有的懒洋洋的躺在木床上睡觉,有的威风凛凛的站在小瀑布旁的大石头上,有的悠闲的散步,可以看出它们生活的多快乐呀
回头时我们经过海狮馆,因为时间关系,我们没去看,可我听到了里面的笑声和鼓掌声,可以想象到里面热闹的景象。
出了茱萸湾公园,我依依不舍的回头看了看茱萸湾公园,如果有机会,我一定要在来这个新奇、有趣的公园游玩
望采纳
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要点是什么
(一)规划范围 按照市域、规和中心城区三个层次进行规划域为扬州市范围,包括江都、仪征、高邮3个县级市和宝应县,面积6634平方公里。
规划区为扬州市区及其行政代管的朴席镇范围,面积1028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为东至廖家沟、壁虎河一线,南至长江、夹江一线,西至扬溧高速公路,北至扬溧高速公路、槐泗河一线,面积为310平方公里。
(二)城市性质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传统特色的风景旅游城市,长三角核心区北翼中心城市。
(三)市域城镇体系和城市化水平 规划至2020年扬州形成市域中心城市、二级中心城市、重点镇和一般镇的四级城镇结构体系,其中包括:1个人口大于100万的特大城市扬州;4个人口在30-50万的城市,即江都、仪征、高邮、宝应;11个重点镇;32个一般镇。
2009年底市域总人口502.33 万人(其中户籍人口458.8万人),城镇人口 265.73万人,城市化率52.9%。
规划期末市域总人口为560万人,城镇人口380万人左右,城市化率约68%。
(四)中心城区城市规模 2009年底城市人口为105.9万人,规划近期(2015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规模为135万人,远期(202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规模155万人;近期(2015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162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面积120平方米;远期(2020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186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面积120平方米。
(五)城市发展方向 规划期内城市发展方向为:东联西优南拓。
东联:强化交通对接和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加快广陵新城建设,推动重大交通基础设施与江都联结。
西优:优化土地使用功能,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促进居住与产业相对均衡发展,全面提升新城西区和蒋王片区开发建设水平。
南拓:优化完善产业功能,提高土地开发强度,强化产城互动发展,重点调整市开发区北部区域,积极推进南部新城建设。
(六)总体布局结构 以历史城区为核心,以东西和南北“T”字型发展轴带为骨架,东、西和南部三区分合有致,构成“一核两轴三区”的空间结构。
“一核”是指历史城区(主要由老城区和蜀冈-瘦西湖景区构成),是彰显扬州人文生态精致宜居特色的核心区域;“两轴”是指依托文昌路、古运河形成相互交汇的两条城市发展轴带;“三区”是指在城市核心区外围形成的东部分区、西部分区和南部分区三个分区。
(七)城市中心体系 建立两级城市中心体系,包括一个市级中心和三个区级中心,规划期内形成“一主三副”城市中心格局,即文昌阁商业中心和东、西、南三个区级中心,远期东部区级中心将逐步形成“一体两翼”都市区综合性商务中心(CBD)。
(八)建设用地规划 公共设施用地。
行政办公用地:逐步迁出城市核心区现状分散的行政办公机构,形成市级行政办公与区级行政办公的两级体系,相对集中布置。
商业金融业用地:规划形成“市级、区级(副中心)、地区级(片区)、居住社区级”四级商业中心体系。
文化娱乐设施用地:市级文化中心位于西部分区内,集中了市文化艺术中心、双博馆、国展中心等大型市级文化设施;河东分区结合京杭之心及商业水街建设一批体现城市文化特色、高品位、高水准的文化设施。
体育用地:按照市—区—街道—居民小区四级体育场馆设施网络,优化空间布局,提高体育设施配置水平。
医疗卫生用地:城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以三级医院为龙头,二级以上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社区卫生服务站及其他具有社区特色的专业服务机构为补充。
教育科研设计用地:高等教育布置在中部分区和西部分区。
保留现有扬州大学的文汇东路、四望亭路、江阳中路校区,对老城区内现有高校实施资源整合;适度扩大扬州职业大学规模,重点建设扬子津科教园区。
居住用地。
空间上形成“一片、多团块”的空间格局。
“一片”主要是指在中部分区东西两侧,继续沿文昌路东西延展所形成的一个主要居住片区。
“多团块”是指中心城区的边缘区域,居住和工业相结合呈组团状分布,主要有滨江组团、蜀冈组团、汊河组团,主要为与产业相配套的居住。
工业仓储用地。
工业用地集中布局在南部工业区、西北工业区、东南工业区、河东工业集中区、邗江工业园北园、开发区北部工业区。
规划仓储用地主要集中分布在城北物流园、广陵商贸物流园和扬州港口物流园;另外,在部分工业集中区配套一定规模的仓储用地,便于就近存储。
绿化用地。
合理布置各级公共绿地,结合自然地貌条件和建设用地布局,相对均衡布置市级公园和区级公园。
规划在主城区建设市级公园7处,区级公园14个,主题公园9个(部分结合市级、区级公园设置),结合现状补充小型绿地(如街头绿地、小游园、游憩绿化带等)。
其中7个市级公园为茱萸湾公园、瘦西湖公园、明月湖公园、三湾公园、大桥公园(广陵新城)、扬子津公园和润扬森林公园。
(九)城市综合交通规划 快速路:中心城区形成“三纵四横”快速道路网规划方案。
三纵:润扬路、运河路、沙湾路。
扬子江路为南北向交通性主干路。
四横:北环路(真州路—江平路-万福路)、江阳路—施井路、扬子津路、沿江高等级公路。
主次干路:规划形成“十三横十一纵”的主干路网形式(城区内部的快速路规划与主干路并线)。
规划次干路97条,联系主干路与支路,起承上启下作用,兼具集散交通与生活服务功能。
公共交通:一是轨道交通:规划期内拟先沿文昌路建设地铁1号线,沿文昌路客流走廊,衔接扬州西站、西部板块中心、老城区、广陵新城、扬州东站、东部(江都)板块中心、江都旧城区和江都站。
二是常规公交客运系统:规划近期中心城区标准公交车拥有量达到1800辆,以后每年按照公交分担率相应增加公交车辆,并配备相应的场站设施。
公交路线应及时向城市新区扩展,提高线网密度和站点覆盖率,建立公交优先发展保障体系。
三是公交场站:明确公共交通场站用地范围和规模,并做好用地预留,规划6处综合客运公交枢纽站、9处一般公交换乘枢纽、6处城乡公交客流接驳换乘枢纽,首末站69处,保养场19处。
老城区交通:在老城区外围采取二级分流措施,分流过境交通,减少过境交通穿越老城区。
一级分流:老城区外围边缘区域,形成由主干道构成的分流通道,分别为:漕河路、瘦西湖地下通道、大学路、江阳东路、运河西路、江都路。
二级分流:老城区形成由次干道构成的分流保护内环,降低老城区内部交通压力,优化盐阜路、泰州路、南通路、淮海路一线的交通管理。
保持老城路网的棋盘式格局和街巷胡同肌理、空间尺度,梳理老城区的现有道路资源,形成老城区内部微循环系统。
部分道路采取单向交通组织,提高交通效率。
在严格保护老城区街巷尺度的前提下,改造道路设施,提高通行能力。
(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1.保护体系:建立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和文物古迹3个层次的保护体系,包含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个方面的保护内容。
2.保护重点: (1)保护历史城区格局:保护历代运河与扬州城的空间格局关系;保护唐、宋扬州城的历史格局;保护扬州城明清时期形成的瘦西湖与老城区的空间格局关系;保护明清老城区格局,体现扬州城“逐水而城、历代叠加”、“双城街巷体系并存”和“河城环抱、水城一体”的特征。
(2)保护京杭大运河(扬州城区段)遗产:包括大运河水利工程遗产、大运河聚落遗产以及相关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3)保护历史遗迹的视觉环境:保护扬州城整体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形地貌;保护扬州城遗址本体周边的历史环境、自然环境,提高环境质量;严格控制蜀冈-瘦西湖景区视觉环境,减少视觉污染;严格控制老城区建筑高度,保持宜人的空间尺度和建筑肌理,保持老城区古朴的城市风貌,维持老城区“平缓型”的城市空间、匀质细腻的城市肌理以及集“南秀北雄”于一体的建筑风格。
3.保护框架:以“一片、一线、四区、多点”构成名城保护重点内容:一片:历史城区,保护范围为扬州城遗址分布范围及周边相关地块。
一线:大运河文化遗产,重点保护明清京杭运河古道(城区段)及沿线相关历史文化资源,同时对古邗沟遗址、仪扬河、隋邗沟东道、瓜洲运河、京杭大运河及沿河水利航运工程设施进行保护。
四区:四个历史街区,包括东关街、仁丰里、湾子街和南河下历史街区。
多点:保护各级文保单位和历史建筑。
(十一)市政公用设施规划 给水工程规划。
总体目标:市区(规划区)2010年底实现区域供水全覆盖,供水普及率为100%。
水质、水压全部达到规定标准。
用水量预测:根据城镇现状人均用水水平及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预测2020年总用水量为130万立方米\\\/ 日。
城市供水规划: 城市现状有3座水厂,2008年日供水能力为40.5万立方米\\\/日,新建的扬州市第五水厂现状供水能力为15万立方米\\\/日。
规划扩建扬州市第五水厂至60万立方米\\\/日,于朴席南部增建扬州市第六水厂,设计供水能力为30万立方米\\\/日,规划期末扬州城市日供水能力达到130.5万吨。
水源规划:扬州市区水源取自长江和廖家沟。
水源保护区按照国家相关标准严格控制管理。
排水工程规划。
污水规划目标:近期完善污水处理厂服务范围内镇区污水收集管网系统,加快配套设施建设。
通过对原有污水管道的改造和新建污水收集管道系统,达到近期污水管道服务面积普及率大于75%,生活污水处理率大于75%;远期污水管道服务面积普及率大于90%,生活污水处理率大于90%的规划目标。
污水处理系统:规划扩容建设汤汪污水处理系统和六圩污水处理系统。
规划新建北洲污水处理厂和北部山区污水处理厂。
预留朴席污水处理厂用地,泰安、杨寿、公道三镇分别建设生态污水处理站。
供电工程规划。
规划期内扬州将新建500kV变电站2座:在扬州西部仪征市新建500kV扬州西变,在扬州北部高邮市新建500kV扬州北变。
至2020年,市区规划新建220kV变电站6座,改造1座。
燃气工程规划。
以“西气东输”冀宁联络线天然气为主气源,在扬州市扬庙镇设置天然气接收门站(已建成),向扬州市中心城区供应天然气。
在中心城区共设置5座高中压调压站。
供热工程规划。
规划新建热电厂,厂址位于扬州市东南区域内,主要向杭集工业园以及周边的园区供热;保留江苏华电扬州发电有限公司,主要向北部工业区和广陵新城部分区域供热;保留扬州第二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和扬州港口环保热电有限责任公司,主要向南部区域工业区供热;适时搬迁扬州市威亨热电有限公司。
环卫工程规划。
城市生活垃圾实行分类收集方法和源头减量措施,收集方式将主要采用垃圾桶的收集方式,生活垃圾处理将从目前的卫生填埋向以焚烧为主、卫生填埋为辅、多种处理方式有机结合的综合处理系统方向发展。
垃圾中转站每3~4平方公里设置1座,中心城区共设置小型垃圾中转站42座。
(十二)综合防灾规划 严格按照“平战结合、平灾结合、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准确预报、快速反应、措施有效”的原则,建立和健全现代化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有效地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社会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十三)近期建设规划 结合“十二五”规划编制目标,规划至2015年,中心城区基本形成“一城两区”格局。
历史城区:古城轮廓更加凸显,环城水系和滨水空间打造基本完成,大遗址保护持续推进。
西部分区:新城西区功能更加完善;蜀冈生态城完成东片区建设;开发区第二城完成中心景观区和核心商务区的建设;蒋王新城完成中心景观水系和基础设施的建设。
东部分区:广陵新城建设框架基本形成,东北片区中心初具规模,旧城面貌得到有效改善。
根据国务院有关文件要求,本轮城市总规规划期限至2020年,规划期限相对较短。
考虑到城市总体规划的长远性要求,在总规中对到2030年扬州城市的发展格局进行了展望,对到21世纪中叶的城市发展远景也进行了初步描绘。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我市城市总体规划成果已按照《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的要求编制完成,现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
我们将按照审议意见尽快修改完善,并按程序上报省政府审查、国务院审批。
以上汇报,请予审议。
江苏自驾两日游,哪些景点比较好玩?求答……
名胜古迹:洛阳白马寺,坐56路公交车,龙门石窟81,53,55,关林58,69 ,王城公园、风景游览区:白云山、栾川重渡沟、小浪底、鸡冠洞、洛浦公园等等。
还有一些娱乐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