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导游词 > 岳皇庙导游词

岳皇庙导游词

时间:2019-11-28 11:25

城隍庙的导游词

hi尊敬的旅客 现在由我带领你们参观这历史悠久的豫园上海城隍庙坐落于上海市最为繁华的城隍庙旅游区,是上海地区重要的道教宫观,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4),距今已有近六百年的历史海的城隍庙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1403年后),庙内祭奉城隍神秦裕伯(明太祖敕封秦裕伯为上海县城城隍神)和霍光(汉大将军博陆侯)。

清代时香火极其鼎盛,上海的男女老幼,人人皆知城隍庙,上海开埠后城隍庙及其周围地区商贾云集,市场繁荣,到城隍庙可以购买许多生活必需品,特别是一些日用小商品。

上海市政府从1991年起,开始把城隍庙市场改建为具有民族传统的现代化大型旅游购物中心----豫园商城。

商城内道路较窄,建筑多建造于1911年以前(即清代末年),具有浓郁的中国古建筑的风格和特点,整个商城内小商店鳞次栉比,商品琳琅满目,各具特色,顾客熙熙攘攘,保持着中国古老的城镇街市风貌,大凡来上海的中外游客,大都要到老城隍庙走走。

在老城隍庙内,汇集了众多的上海地方小吃,绿波廊的特色点心,松月楼的素菜包,桂花厅的鸽蛋圆子,松云楼的八宝饭,还有南翔小笼和酒酿圆子,真可称得上是小吃王国了。

上海城隍庙历史悠久,是上海道教正一派主要道观之一。

老城隍庙里供奉着3个菩萨,即护城神秦裕伯、霍光、陈化成。

关于他们的传说不一,版本很多。

就说那秦裕伯,一种说法是元末明初,这位被称为“智谋之士”的上海人,为逃避乱世,辞官回到了当时还是个小县城的上海。

明朝开国后,朱元璋多次请他出山,才应允入朝。

秦裕伯是前朝老臣,又精于世道,很受皇帝重用。

朱元璋在他死后封他为上海“城隍之神”。

还有个版本是,秦裕伯是元末明初河北大名人,曾在上海住过。

传说他是一个孝子,因其母感叹未见过金銮殿,故专门建了一座像金銮殿的建筑。

后被人告密,皇帝派员来查,他就连夜将殿改成金山神庙,躲过了一场灾祸。

清军南下时,原准备屠城。

行动前夜,清军将领梦见了秦裕伯,秦警告他不准杀人,这才没敢下手。

因秦裕伯“显灵”,救了上海百姓,故被列为城隍爷。

霍光是东汉时期镇守疆土的将军。

永乐年间,上海县正式建城隍庙的时候,知县将位于城中心的霍光行祠迁此。

使上海人真正顶礼膜拜的是第三位城隍爷陈化成。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市民从“陈公祠”中请出了1842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在吴淞炮台战死的江南提督陈化成的神像,供奉在大殿后进,表达了上海人民的抗战决心。

城隍在道教中的意思是指城市的保护神,可见老城隍庙在上海的地位和影响。

至于那城隍庙隔壁的豫园,据说是永乐年间一个在四川任布政使发了迹的上海人潘允瑞为愉悦老亲修造的一个花园。

乾隆年间,豫园卖给了城隍庙,改为它的“西园”,园中重建的湖心亭和九曲桥都很有雅趣。

这个熙熙攘攘了几百年的花园,如今的热闹喧嚣还是没有一丝减弱。

在豫园对面,一排餐饮店延伸了数十米,都是各式的美食店。

老字号“南翔馒头店”卖的小笼包远近闻名,中午饭时间还没到,等着吃小笼包的人就排成了队。

再向左拐是一条特色街,平排的两层木制红楼,店门上沿是一色的曲直镂雕连檐,再上面是镂雕的窗棂,顶上是翘角的飞檐。

街心还有个连廊,就像架起的第二道门。

街道很窄,3米多宽,两旁挂着悬空的“光明居饰”、“景龙轩”、“木梳大王”、“扇”、“茶”等招牌,一路望去,非常醒目。

这城隍庙老街虽然不似现代店铺空调宜人、玻璃映照,但其涂满红漆的木雕门面、种类俱全的小巧制作和青石板砖的粗纹路面,却很有一些《清明上河图》里那特有的乡土气息,让人感到亲切。

导游词怎么写300字

山西有名胜古迹--五台山。

晋祠.解州关帝庙.榆次城皇庙.乔家大院。

王乔家大院.曹家大院.渠乔家大院.丁村民居应县木塔.平遥古城。

双林寺.云冈石窟-绵山。

壶口瀑布.五老峰.桓山.北武当山.灵空山.姑射山.安国寺.浑源悬空寺.藏山.代县靖边楼.芮城永乐宫.临汾尧庙.华门.汾阳杏花村.庞泉沟.历山.蟒河.方山.晋城棋子山.王莽岭....天龙山.芦芽山.洪洞大槐树等...山西山西省位于黄河中游,黄土高原的东部。

其间高山峻岭,丘陵纵横,山环水绕,地形复杂,地貌多样,气候适中,四季分明,大自然神工鬼斧般地造就了一处处绚丽多彩的景色。

山西又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素有“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文献之邦”的美称,保留有全国百分之七十的地面古代建筑,旅游界因此说:“十年中国看深圳,百年中国看上海,千年中国看西安,五千年中国看山西名胜古迹太多

关于韩城古城三庙游记的作文

隆年间名相王杰、现代著名作家杜鹏程等都诞生在韩城。

韩城现有各级各类文物保护单位182处,馆藏文物万余件,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11处(司马迁祠墓、大禹庙、魏长城遗址、文庙、党家村古民居、普照寺、城隍庙、法王庙、玉皇后土庙、梁带村遗址、北营庙)。

  元、明、清古建筑遍布城乡,其中元代建筑堪称陕西之最,位于韩城市昝村镇的普照寺被誉 为陕西元代建筑博物院。

韩城享有“小北京”之称,明清四合院民居建筑保存完整,尤以党家村最为典型,被国内外专家赞誉为“世界民居之瑰宝”、“人类文明的活化石”。

韩城的文化 遗产极为丰富,最具代表性质的有门楣题字、百面锣鼓、耍神楼、秧歌等。

近年来,韩城市依托丰富的文物资源,旅游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初步形成了南司马迁祠墓、中古城和党家村、北

上海老城隍庙豫园的楼匾楹联

做个好人,心正身安魂梦稳。

行些善事,天知地鉴鬼神钦。

楼匾楹联的历史意义 老城隍庙豫园楼匾楹联作为物质文化载体,汇集了园林文化、民俗文化、商业文化、餐饮文化、市井文化诸因素,因而具有独特而丰厚的文化构建意义。

那一块块楼匾,一副副楹联,是真实而客观的历史标本和人文记录。

豫园“三穗堂”是经典的古建筑,翘角飞檐、雕梁画栋、朱牖丹柱,而堂上的“城市山林”题匾系清代颇有政声艺名的陶澍所书。

此位陶澍乃嘉庆七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工于书法,精于诗文。

道光五年任两江总督兼江苏巡抚,后遇淮扬大水,他能体恤民意,亲勘灾情,疏浚河湖,革除弊端,在江苏以海运节省银20多万两,疏浚吴淞江、浏河、白茆河,深得民心时誉,极有开拓精神。

此匾系道光六年所题,他看到上海自开埠后,豫园四周商铺簇拥、楼宇林立,一派繁荣景象,有“觉城市而有山林之趣,尘障为之一空。

”因而欣然题写“城市山林”,折射出上海自开埠后的城市化发展进程,佐证了上海老城厢商贸的兴盛。

古朴典雅、气势恢宏的“悦宾楼”由钱君陶所书,是老城隍庙中的大型商场之一,此楼址在明清是紧邻军队演习阅兵的校场,故名旧校场路。

清咸丰三年(1853)八月,上海爆发了小刀会起义,一举占领上海城达17个月。

当时小刀会首领刘丽川将大本营设在小东门内的上海文庙,左元帅陈阿林设北城指挥部于豫园点春堂(沈秉成书匾)内,校场也就再度成了小刀会的习武、阅兵之地。

当年有一首民谣传唱:东校场、西校场,兵强马又壮。

欲投小刀会,去到“点春堂”。

现取“悦宾”既同“阅兵”的谐音,借以怀古忆昔,又兼“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友善亲和之意,从而内蕴了一段老城隍庙豫园的旧时场景和古邑风俗。

楼匾楹联的民俗记忆 老城隍庙豫园的楼匾楹联中,还积淀了岁月深处的民俗记忆和民间传说,具有“风”、“雅”、“颂”的市井之韵。

如书法大师沙孟海所书的“沈香阁”,乃豫园的建造者潘允端在办理漕运时,在淮河打捞沉船意外打捞出一尊沉香观音。

潘悉知其老母信佛,甚为孝亲的潘就派人专程护送到上海,供奉于潘家祠堂佛阁内。

而据考证此尊沉香观音是隋大业四年(608)赤士国国王赠送给隋炀帝的,因隋炀帝扬州看琼花,船行至淮河而沉没,潘允端意外获此,自然十分珍惜。

沙老书此三字,在点画线条中仿佛融入了这些古老的历史渊源。

又如在老城隍庙大殿大门两侧的柱子上镌刻着这样一副隶书对联:“做个好人,心正身安魂梦稳。

行些善事,天知地鉴鬼神钦。

”此联中蕴含了一个流传甚广的劝人为善的故事:相传明万历年间,城隍庙香火鼎盛,香案前的“积德箱”内每天都塞入了不少银子、铜钱。

然而庙的主管张先生在晚上清点“积德箱”总发现缺了不少。

小偷原来是庙祝张儿,他见“积德箱”内塞满了钱,便起了贪心。

这一天大雨如注,张儿见香客稀少,便要把手伸向“积德箱”,突然只见一块白手帕从城隍老爷的肩上飘下,张儿拾起一看,上书:做个好人,行些善事。

张儿吓得胆颤心惊,赶紧逃开。

夜晚他睡在床上取出手帕观看,深感自己罪孽不轻,便在手帕旁写上“知过改过,行善积德

”此时,他听身后传来低沉的声音:“心正身直,乃是做人之道。

有过即改,乃是做人之训。

”张儿慌忙回头,乃是张先生,他什么都明白了:“我错了,我再也……”张儿痛心地忏悔着。

张先生以慈爱之心教育庙祝的故事被当时的文人莫秉德写成了此副对联,后由清咸丰举人、书法家杨岘所书,至今依然发挥着劝戒作用,给人以心灵的启迪。

楼匾楹联的艺术价值 老城隍庙豫园楼匾楹联不仅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亦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可以讲是集明清以来楼匾楹联的大观,其数量之多、品位之高在江南可算是首屈一指。

在书法体式上涵盖了篆、隶、楷、行、草。

在书法风格上多元并存、互为媲美,或雄健豪放、遒丽酣畅、高古朴茂,或清逸秀丽、温淳丰润、苍劲郁勃等。

在书家名列上汇聚了由明及清至现当代的众多名家,如文徵明、祝枝山、王樨登、陆润庠、沈秉成、郭沫若、沈尹默、沙孟海、周谷城、赵朴初、朱屺瞻、田桓、苏渊雷、陈从周、顾廷龙、赖少其、钱君陶、程十发、顾廷龙、胡问遂等。

这些书法作品笔墨精湛,风格鲜明,弥足珍贵。

如明代“吴中四才子”之一祝枝山所书的“溪山清赏”,字势雄健而笔墨飘逸,特别是其运笔风神流动而洒脱劲秀,显示了其豪放不羁的个性和独到精深的造诣。

如明代吴门派书画泰斗文徵明所书的“玉华堂”,原是豫园主人潘允端的书斋,出于对文徵明的仰慕,集文徵明的字而合成,从中可见笔墨劲健而跌宕奇崛,线条隽丽而气势郁勃。

潘从万历十四年至二十七年(1586~1599)的日记就以“玉华堂日记”命名,子曰:“君子比德于玉”。

可见“玉华堂”在豫园中的重要地位。

而“玉华堂”对面即是豫园镇园之宝“玉玲珑”,此石是宋代皇帝花石纲遗物,那透、漏、瘦、绉中所氤氲的悠悠旧梦和缕缕幽情,令人感叹不已。

而当代书坛大家启功所书的“凝晖阁”三字,挻劲遒丽而清古有法,凸显了这位当代大儒高远淡泊的襟怀。

“凝晖阁”系豫园最高处,每当旭日初升、彩霞满天时,此阁乃得豫园第一缕朝晖,故得其名。

另据清代上海乔钟吴所著《西园记》中载“出憩舫南渡石梁,入册洞,右折有阁,东向迎朝日,曰‘凝晖阁’”。

可见,清时豫园西园有此楼阁。

从艺术创作学上来看,楼匾楹联的书写难度是极高的,一是字少易显拙,二是悬挂高空有视差,这就需要相当高的笔墨驾驭能力和线条结构功夫。

楼匾楹联的导游作用 上海老城隍庙豫园作为名闻遐迩的旅游胜地,其楼匾楹联亦起着不可或缺的人文导游作用。

当人们或徜徉在湖心亭中的九曲桥上,或是漫步在琼楼玉宇、雕梁画栋的商店之间,或是小憩在豫园的流觞曲水亭畔,那映入眼帘的楼匾楹联不仅可以鉴古观今、遐思无限,而且可以使人游兴倍添而情趣盎然。

海上书坛耆宿蒋凤仪所书九曲桥中间的“湖心亭”三字,老笔纷披而气度雍容,此系上海最早、最老亦最有名的茶楼,也是整个老城隍庙中景色最优美之地,此匾内蕴着浓郁的沧桑之气。

这座建造于清咸丰五年(1855)的茶楼,原系明代潘氏豫园的重要景点,当时是建在一个四面临水的小岛上,潘氏在《豫园记》中载:“池心有岛横峙,有亭曰‘凫佚’。

”后潘氏家道中落,湖心亭由经营青蓝布的祝韫辉等布商购得,重建于湖心,并造了石柱木栏的九曲桥,湖中遍植荷花。

当时的“竹枝词”唱道:“豫园花木未荒芜,九曲桥边似画图。

一矗湖心亭屹立,居然风景赛西湖。

”后几经易主,被商人刘慎良改名为“宛在轩”茶楼,这位儒商在茶楼中摆上了红木桌椅,挂上了名人字画,提升了服务档次。

当时老城隍庙的茶楼有十多家,而湖心亭是人气最旺的,品茗赏景、以茶会友、声名远播,成为豫园的一处胜景。

而由同治甲戌状元陆润庠题写的“童涵春堂”是块百年老匾,童涵春作为上海最老的中药店几经兴衰沧桑。

早在清乾隆年间,老城厢小东门有家小中药铺名为“竺涵春”,由于生意清淡而在乾隆四十八年(1784)被宁波商人童氏收购,更名为“童涵春堂国药号”。

童氏从经营药材生意批发起家,因而批发、零售都做,并请了坐堂医生,使“童涵春”迅速崛起。

清同治二年(1863),童氏第四代掌门人作了极大的开拓,在上海开出多家分号,并购买了用于海外贸易的4艘大帆船,把国药销往东南亚。

为了进一步提高“童涵春”的社会声誉和地位,掌门人以百两白银作润笔,请陆润庠题写了堂名,制成金字招牌高悬于门庭,成为镇店之宝。

在“文革”中此匾亦难逃厄运,险些被当作垃圾处理掉,正是一位颇有人文精神的市民的收藏保护,才在大地回春后重见天日。

老城隍庙豫园的楼匾楹联系统而全面地展现了海上翰墨雅韵,生动地凸显了老城隍庙豫园的历史长卷,弥足珍贵。

杭州西湖城隍庙历史

西湖(浙江省杭州市西湖) 锁定同义词 杭州西湖一般指西湖(浙江省杭州市西湖)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面,是中国大陆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

它是中国大陆主要的观赏性淡水湖泊之一,也是现今《世界遗产名录》中少数几个和中国唯一一个湖泊类文化遗产。

西湖三面环山,面积约6.39平方千米,东西宽约2.8千米,南北长约3.2千米,绕湖一周近15千米。

湖中被孤山、白堤、苏堤、杨公堤分隔,按面积大小分别为外西湖、西里湖、北里湖、小南湖及岳湖等五片水面,苏堤、白堤越过湖面,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三个小岛鼎立于外西湖湖心,夕照山的雷峰塔与宝石山的保俶塔隔湖相映,由此形成了“一山、二塔、三岛、三堤、五湖”的基本格局。

中文名称杭州西湖外文名称West Lake Cultural Landscape of Hangzhou地理位置中国浙江杭州市气候类型亚热带季风气候占地面积约6.4平方千米开放时间全天开放景点级别国家A级风景名胜区门票价格免费著名景点西湖十景 新西湖十景 三评西湖十景遗产名录世界文化景观遗产湖泊长度3.2千米(南北)湖泊宽度2.8千米(东西)湖泊面积6.39平方千米平均深度2.28米库容量1429万立方米湖岸线长度15千米经纬度30°14′45″N 120°8′30″E名 诗《饮湖上初晴后雨》等湖中一山孤山湖中二塔保俶塔,雷峰塔湖中三岛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湖中三堤白堤,苏堤,杨公堤环湖名街北山街,南山路,湖滨路建议游玩时长3-6小时适宜游玩季节3-5月、9-11月目录1 历史沿革▪ 名称由来▪ 秦汉到唐▪ 五代两宋▪ 元明清时期▪ 近代时期▪ 解放后▪ 21世纪▪ 列入世界遗产2 地质3 山水西湖▪ 一山▪ 二塔▪ 三岛▪ 三堤▪ 西湖十景▪ 环湖街道4 人文西湖▪ 宗教艺术▪ 文学作品▪ 美术▪ 民间传说▪ 名人故居▪ 西湖游船5 生态西湖▪ 植物▪ 动物▪ 人工治理历史沿革名称由来西湖图出自《咸淳临安志》清同治六年补刊《汉书·地理志》:“钱唐,西部都尉治。

武林山,武林水所出,东入海,行八百三十里。

”[1] 后又有钱水、钱唐湖、明圣湖、[2] 金牛湖、石涵湖、上湖、潋滟湖、放生池、西子湖、高土湖、西陵湖、龙川、销金锅、美人湖、贤者湖、明月湖诸般名称,但是只有两个名称为历代普遍公认,并见诸于文献记载:一是因杭州古名钱塘,湖称钱塘湖;一是因湖在杭城之西,故名西湖。

最早出现的“西湖”名称,是在白居易的《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和《杭州回舫》这两首诗中。

北宋以后,名家诗文大都以西湖为名,钱塘湖之名逐渐鲜为人知。

而苏轼的《乞开杭州西湖状》,则是官方文件中第一次使用“西湖”这个名称。

秦汉到唐2000多年前,西湖还是钱塘江的一部分,由于泥沙淤积,在西湖南北两山——吴山和宝石山山麓逐渐形成沙嘴,此后两沙嘴逐渐靠拢,最终毗连在一起成为沙洲,在沙洲西侧形成了一个内湖,即为西湖,此时大约为秦汉时期。

张岱《西湖梦寻》记载:“大石佛寺,考旧史,秦始皇东游入海,缆舟于此石上。

”此处所言大石佛寺,即位于西湖北侧的宝石山下,尚有“秦始皇缆舟石”之景。

自从隋朝大业六年(610年)开凿江南运河,与北运河相接,沟通南北五大水系,便捷的交通也促进了杭州的经济发展和旅游活动。

唐朝,西湖面积约有10.8平方公里,比近代湖面面积大近一倍,湖的西部、南部都深至西山脚下,东北面延伸到武林门一带。

香客可泛舟至山脚下再步行上山拜佛。

因为当时未修水利,西湖时而遭大雨而泛滥,时而因久旱而干涸。

建中二年九月(781年),李泌调任杭州刺史。

为了解决饮用淡水的问题,他创造性地采用引水入城的方法。

即在人口稠密的钱塘门、涌金门一带开凿六井,采用开阴窦(即埋设瓦管、竹筒)的方法,将西湖水引入城内。

六井现大都湮没,仅相国井遗址在解放路井亭桥西。

其余五井是:西井(原在相国井之西),方井(俗称四眼井),金牛井(原在西井西北),白龟井(原在龙翔桥西),小方井(俗称六眼井,原在钱塘门内,即今小车桥一带)。

长庆二年十月(822年),白居易任杭州刺史。

在任期间,白氏兴修水利,拓建石涵,疏浚西湖,修筑堤坝水闸,增加湖水容量,解决了钱塘(杭州)至盐官(海宁)间农田的灌溉问题。

其实白居易主持修筑的堤坝,在钱塘门外的石涵桥附近,称为白公堤,并非近代的白堤。

白氏在钱塘门外修堤,建石涵闸,把湖水贮蓄起来,还书写《钱塘湖闸记》刻于石碑,写明堤坝的功用,以及蓄放水和保护堤坝的方法。

如今白公堤遗址早已无存,但后人却借白堤(当时称“白沙堤”)以缅怀白公。

白氏不仅留下了惠及后世的水利工程,还创作了大量有关西湖的诗词。

最为著名的作品有《钱塘湖春行》、《春题湖上》和《忆江南》。

五代两宋历史上对西湖影响最大的,是杭州发展史上极其显赫的吴越国和南宋时期。

西湖的全面开发和基本定型正是在此两朝。

进入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907—960年)以杭州为都城,促进与沿海各地的交通,与日本、朝鲜等国通商贸易。

同时,由于吴越国历代国王崇信佛教,在西湖周围兴建大量寺庙、宝塔、经幢和石窟,扩建灵隐寺,创建昭庆寺、净慈寺、理安寺、六通寺和韬光庵等,建造保俶塔、六和塔、雷峰塔和白塔,一时有佛国之称。

灵隐寺、天竺等寺院和钱塘江观潮是当时的游览胜地。

由于西湖的地质原因,淤泥堆积速度快,西湖疏浚成了日常维护工作,因此吴越国王钱镠于宝正二年(927年)置撩湖兵千人,芟草浚泉,确保了西湖水体的存在。

北宋后期,著名诗人苏轼对西湖治理做出了极大贡献。

从五代至北宋后期,西湖长年不治,葑草湮塞占据了湖面的一半。

元祐五年(1090年),苏轼上《乞开杭州西湖状》于宋哲宗,断言:“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盖不可废也。

”同年四月,动员20万民工疏浚西湖,并用挖出来的葑草和淤泥,堆筑起自南至北横贯湖面2.8公里的长堤,在堤上建六座石拱桥,自此西湖水面分东西两部,而南北两山始以沟通。

后人为纪念他,将这条长堤称为“苏堤”。

相传杭州名菜“东坡肉”,就是苏东坡犒赏疏浚民工的美食。

与白居易一样,大诗人苏轼也在杭州留下了众多诗篇,其中最有名的有《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湖楼醉书》。

1127年,南宋定都临安后,杭州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口激增,经济繁荣,进入了发展的鼎盛时期。

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写道:“临安风俗,四时奢侈,赏玩殆无虚日。

西有湖光可爱,东有江潮堪观,皆绝景也。

”杭州的旅游者,每年除香客外,又增加了各国的使臣、商贾、僧侣,赴京赶考的学子,国内来杭贸易的商人。

西湖的风景名胜开始广为人知。

当时,西湖泛舟游览极为兴盛,据古籍记载,“湖中大小船只不下数百舫”,“皆精巧创造,雕栏画拱,行如平地。

”南宋诗人林升在诗《题临安邸》对当时的盛况做了生动的描绘。

另外,诗人杨万里也曾作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盛赞西湖美景。

元明清时期元朝,西湖依然是歌舞升平的“销金窟”。

据《元史》卷23记,在至大二年(1309年),“江浙杭州驿,半岁之间,使人过者千二百余,有桑兀、宝合丁等进狮、豹、鸦、鹘,留二十有七日,人畜食肉千三百余斤。

”西域和西欧各国的商人、旅行家,来杭州游览的增多。

最为闻名的有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他在游记中称赞杭州是“世界上最美丽华贵”的“天城”。

元朝后期,继南宋“西湖十景”,又有“钱塘十景”,游览范围比宋朝有所扩大。

元世祖至元期间,曾一度疏浚西湖,作放生池,部分湖面又逐渐葑积成桑田。

但到了元朝后期,西湖疏于治理,富豪贵族沿湖围田,使西湖日渐荒芜,湖面大部分被淤为茭田荷荡。

直到明朝宣德、正统年间(1426年—1449年),杭州开始恢复繁荣,地方官也才开始关注西湖。

弘治十六年(一说:正德三年,即1508年),知州杨孟瑛冲破来自豪富们的巨大阻力,在巡按御史车粱支持下,奏请疏浚西湖,由工部拨款。

据明《西湖游览志》卷一载:“是年二月兴工,……为佣一百五十二日,为夫六百七十万,为直银二万三千六百零七两,拆毁田荡三千四百八十一亩……,自是西湖始复唐宋之旧。

”疏浚工程使苏堤以西至洪春桥、茅家埠一带尽为水面,疏浚挖出的葑泥,除加宽苏堤外,在里湖西部堆筑长堤,后人称杨公堤。

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钱塘县令聂心汤在湖中的小瀛州放生池外自南而西堆筑环形长堤,形成的独特景观。

三十九年,杨万里继筑外埂,至四十八年而规制尽善。

池外造小石塔三座,谓之三潭。

清朝,因康熙、乾隆两皇帝多次南巡到杭州,促进西湖的整治和建设。

康熙五次到杭州游览,并为南宋时形成的“西湖十景”题字,地方官为题字建亭立碑,使“双峰插云”、“平湖秋月”等未定点的景目,有了固定的观赏位置。

雍正年间,还推出“西湖十八景”,使杭州的游览范围进一步拓展。

乾隆六次到杭州游览,又为“西湖十景”题诗勒石;又题书“龙井八景”,使偏僻山区的龙井风景为游人注目。

乾隆年间,杭州人翟灏、翟瀚兄弟合著《湖山便览》一书,记载西湖游览景点增加到1016处,为杭州最早的导游书籍。

乾隆年间兴建的北京皇家园林颐和园的昆明湖东西两堤也是模仿西湖苏堤六桥而建的。

明清两代,西湖又经历了几次疏浚,挖出的湖泥堆起了湖中的湖心亭、小瀛洲两个岛屿。

雍正年间,西湖面积尚有7.54平方公里,但葑滩20多公顷,经过大规模的疏浚后,面积广及近代的西山路以西至洪春桥、茅家埠、乌龟潭、赤山埠一带。

雍正五年(1727年),浙江巡抚李卫用银四万二千七百四十二两,开浚西湖湖道,在金沙港、赤山埠、丁家山、茅家埠筑石堰各一座,用以蓄泄沙水入湖。

嘉庆五年(1800年),浙江巡抚颜检奏浚西湖兴修水利,后由浙江巡抚阮元主持,用疏浚挖出的泥土堆筑土墩(即阮公墩)。

至此,现代西湖的轮廓已经形成。

同治三年(1864年),创立西湖浚湖局,委钱塘丁丙主事。

近代时期自清朝末期至中华民国迁台前时期,沪杭、杭甬、浙赣等铁路线以及杭州至上海、南京、宁波等地的公路相继建成,便利的交通条件促进了杭州旅游的发展。

除传统的香客外,上海、南京等地游客以及欧美、日本等国的游客也日渐增多。

《杭州市政府十周年纪念特刊》记载,民国19—25年(1930—1936年)外地人到访杭州累计为32,845人。

民国时期杭州旅游资源日益丰富,西湖景点和文物古迹不断增多。

政府将孤山的清朝行宫中的御花园辟为公园,民国16年,改称中山公园,公园左侧辟为浙江忠烈祠,祀浙军攻克金陵阵亡将士,还在西泠桥附近建徐锡麟、秋瑾等烈士墓。

民国6年,修建了灵隐寺的大悲阁,数次翻修岳王庙、岳坟。

民国12—20年间,修建黄龙洞。

民国12—13年,修整倾废的钱王祠,并构筑园林。

民国22年,修护已倾斜的保俶塔。

民国时期,杭州的公园建设始于湖滨公园。

1912年浙江军政府拆除钱塘门至涌金门城墙和旗营城垣,沿湖筑湖滨路,离湖20米处设栏,广种花木,称湖滨公园。

长约一里的湖滨公园共分为一至五公园。

1922年8月29日至30日,中国共产党在西湖举行特别会议,决定有条件地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中国国民党,促进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史称“西湖会议”。

1930年春,杭州市政府在长生路之北至钱塘门头,用浚湖之泥填为平地,约21亩余,辟为六公园。

1928—1933年,浙江省政府分别在第三公园码头、第二公园码头和第五公园码头建立“陈英士像”、“北伐阵亡将士纪念塔”和“八十八师淞沪战役阵亡将士纪念碑”。

1924年9月25日下午1时40分,有近千年历史的雷峰塔因塔基长期遭盗挖而倒塌,惊动社会舆论。

鲁迅为此还特地两度撰文评论此事,而“雷峰夕照”也因此有名无实。

1929年6月6日—10月20日,浙江省政府举办首届西湖博览会,参观人数总计达2千余万人次。

博览会会址设在断桥、孤山、岳王庙、北山等沿湖地区,旨在提倡国货、奖励实业,除全国一千多个代表团外,还有美国、日本、英国、印尼等国组团参观,为民国时期杭州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盛会。

1937年3月下旬,蒋介石与周恩来在西湖边的烟霞洞举行秘密会谈,商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奠定了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基础,史称“西湖会谈”。

[3] 解放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杭州为全国最早对外开放的旅游城市之一。

杭州市政府实行封山育林,植树绿化,对西湖进行全面疏浚。

在西湖风景区,开辟植物园、花圃,兴建花港观鱼、柳浪闻莺公园,改建玉泉观鱼、涌金公园,整修灵隐寺、净慈寺、岳庙、三潭印月、湖心亭、印月亭等风景点,在亭子里还可以看见好多的鱼。

修筑环湖西路(西山路)、龙井路、九溪路。

1959年杭州西湖共接待外国游客1,400余人,港澳同胞2,300余人,国内游客500余万人次。

杭州西湖的秀丽风光得到了国家最高领导人的青睐。

这其中尤以经常下榻的刘庄(现为西湖国宾馆)、汪庄(现为西子国宾馆)和林彪建造的七零四工程(现为浙江宾馆)最为知名。

1953年12月末,在杭州西湖边的刘庄(一说汪庄),主持起草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72年2月末,美国总统尼克松与周恩来在刘庄的八角亭内草签了《中美联合公报》,这是中美外交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文化大革命”后,来西湖旅游人数迅速增加,1978年接待外宾、港澳同胞共计5.3万人次,国内游客约有600万人次。

1983年5月,国务院明确杭州为“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

1984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指出:“把杭州建设成为我国东南部的旅游中心和国际上第一流的风景旅游城市”。

此后,杭州政府修复灵隐寺、天竺寺、净慈寺、岳庙、大成殿和“西湖十景”碑亭等古迹,扩建虎跑等名胜,新建曲院风荷等公园,开辟“灵峰探梅”景点,在黄龙洞、阮公墩创办仿古游乐活动,还办起夜花园、音乐夜市等夜游活动。

1949年时,西湖污泥淤塞,湖水平均深度仅0.55米,湖底水草遍生,大型游船很难畅行。

1976年,国家拨专款200万元,开始第二次疏浚西湖。

结合驳墈还整修或新建湖滨公园、中山公园、岳坟、苏堤两侧等供游船停靠的大小埠头10余处。

另外,1978年至1985年期间,西湖还进行了环湖污水截流工程和西湖引水工程,提高了西湖水体的质量。

1984年,杭州日报社等五家单位发起新西湖十景评选活动。

由于兼具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人文底蕴,杭州西湖在1982年被评选为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并在1985年入选中国十大风景名胜。

2000年,时隔71年后,西湖博览会再度在西子湖畔举行。

新西湖博览会(正式名称为“中国杭州西湖国际博览会”)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4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11.2亿人民币。

此后,西湖博览会被确定为杭州一年一度的大型会议展览活动。

21世纪进入二十一世纪,数项整治西湖环境的大型工程被启动。

首先是“西湖南线整合工程”。

2002年2月至10月,杭州对西湖南线的四大公园(柳浪闻莺、老年公园、少年公园、长桥公园)进行整合。

共拆除围栏2.25公里,拆除建筑6.57万平方米,开挖水系2.60万平方米,新种乔木8000株,草坪和地被植物4.5万平方米。

四大公园均实现二十四小时免费开放。

杭州西湖是中国首家也是至今唯一一家不收门票的5A级景区。

同年10月25日,在78年前倒塌的雷峰塔旧址上,71.7米高的新雷峰塔建成竣工。

从此,雷峰塔与保俶塔“南北相对峙,一湖映双塔”的美景重现西湖,缺失了近80年的西湖十景自此成为完整的全景。

2002年底,杭州市政府启动“西湖西进工程”(即杨公堤景区)、新湖滨景区和梅家坞茶文化村等三大综合整治保护工程。

在杨公堤景区建设中,主要恢复了茅家埠、乌龟潭等共计70公顷的水面面积,并与西里湖互相沟通,改善和复原了周边的生态湿地。

西湖水面已由原先的5.6平方公里扩大为6.5平方公里,基本上达到了300年前西湖的面积。

新湖滨景区包括从断桥起,沿白沙路、圣塘闸、环城西路、湖滨路至二公园的沿湖地带,工程将湖滨机动车通道移入地下隧道,路面改造成为综合性休闲购物步行街。

梅家坞地处西湖风景区腹地,为西湖龙井茶的重要产地,通过本次整治,景区恢复了茶文化和农家旅游的风格。

2003年起,靠近湖滨路与平海路交叉口附近的西湖水面上建立了音乐喷泉系统,吸引了大批游客前去观赏。

2004年国庆节起,杭州花圃、曲院风荷、花港观鱼公园免费向游客和市民开放。

加上2002年开放的南线四大公园,西湖沿线成了开放式大公园。

2009年3月20日,太子湾公园免费对游客开放。

2014年1月中旬起,杭州市政府开始对包括西湖景区在内的高档会所等服务场所展开关停整改等专项行动,以实现“还湖于民,还园于民,还景于民”的反腐和走群众路线工作目标。

列入世界遗产2011年6月24日在法国巴黎举办的第35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杭州西湖文化景观”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被列入目录的景观范围共计3322.88公顷(包括“西湖十景”以及保俶塔、雷峰塔遗址、六和塔、净慈寺、灵隐寺、飞来峰造像、岳飞墓\\\/庙、文澜阁、抱朴道院、钱塘门遗址、清行宫遗址、舞鹤赋刻石及林逋墓、西泠印社、龙井等其他文化史迹均在这个景观范围之内),缓冲区7270.31公顷,列入的依据标准包括(ii)(即在某期间或某种文化圈里对建筑、技术、纪念性艺术、城镇规划、景观设计之发展有巨大影响,促进人类价值的交流)、(iii)(即呈现有关现存或者已经消失的文化传统、文明的独特或稀有之证据)、(vi)(即具有显著普遍价值的事件、活的传统、理念、信仰、艺术及文学作品,有直接或实质的连结)。

[4] 杭州西湖文化景观是浙江省境内的首例世界文化遗产,同时也是继江山江郎山(中国丹霞的一部分)后,省内的第二处世界遗产。

地质关于西湖生成的原因,古代有关书籍记载都较简略。

明朝《西湖游览志》卷一载:“西湖三面环山,溪谷缕注,下有渊泉百道,潴而为湖。

”近代学者从地形、地质、沉积及水动力学等方面进行了考证,其中较为普遍的观点认为西湖是由海湾逐渐演变而生的一个潟湖。

民国九年(1920年),科学家竺可桢考察西湖地形后发表了《杭州西湖生成的原因》,其称:“西湖原是钱塘江左边的一个小小湾儿,后来由于钱塘江泥沙沉淀下来,慢慢地把湾口塞住,变成一个潟湖。

”竺可桢还从沉积率推断,西湖开始形成年代距今一万二千年前。

竺氏认为西湖形成之初,后由于三面山区中的溪流注入,所挟沙逐渐填充西湖,湖面随之逐渐缩小,倘若没有历代的不断疏浚,西湖早已湮废。

1924年,地质学者章鸿钊发表《杭州西湖成因一解》,对竺氏的观点又进行了补充:西湖之成,其始以潮力所向而积成湖堤,其继以海滩变迁而维持湖面,二者为形成西湖之重要条件。

但是,潟湖说在现代科学考察中受到了怀疑。

1950年以后,地质部门对西湖湖中三岛和湖滨公园地质钻孔取样分析,认为距今一亿五千万年的晚侏罗纪时,以今湖滨公园一带为中心,曾发生过一次强烈的火山爆发,宝石山和西湖湖底(大部分)堆积下大量火山岩块,由此,曾出现火山口陷落,造成马蹄形核心低洼积水,即西湖雏型。

1979年,地质工作者对湖滨钻孔采取的岩样作微体古生物分析后著文认为,根据不同化石的组合,西湖的形成过程可划分为早期潟湖、中期海湾、晚期潟湖三个阶段,随着钱塘江沙坎的发育,西湖终于完全封闭,水体逐渐淡化,形成近代的西湖。

西湖周围的群山,属于天目山余脉。

根据岩性差别和山势高低,可分为内、外两圈。

外圈有北高峰、天马山、天竺山、五云山等,属高丘陵地形,山体主要由志留、泥盆纪岩屑砂岩、石英砂岩构成,岩性较坚硬,不易风化侵蚀。

峰峦挺秀,溪涧纵横,流水清洌,是西湖泉水最多地带。

内圈有飞来峰、南高峰、玉皇山、凤凰山、吴山等,山势较低,属低丘陵地形。

山体均为向斜山地,主要由石炭、二迭纪石灰岩构成,易受水流溶蚀,形成了烟霞、水乐、石屋、紫来、紫云等溶洞。

内圈的群山,除岩溶丘陵外,还有横亘西湖北缘的葛岭、宝石山,由火山碎屑岩组成,海拔在百米左右。

山水西湖一山主条目:孤山中山公园原为清朝行宫御花园,1927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公园命名“中山公园”。

公园进门迎面石级上书有“孤山”两大字,其中孤字没有一点,人们猜测其意为“孤山不孤”。

放鹤亭在孤山东北角,为纪念宋朝以“梅妻鹤子”闻名的林逋而建。

浙江省博物馆在孤山南麓,现有各类文物藏孤山位于北侧外西湖中,海拔35米,面积约0.22平方公里,为栖霞岭的支脉,也是西湖中最大的岛屿。

南宋咸淳《临安志》卷二十三:“一屿耸立,旁无联附,为湖山胜绝处。

”今山上林木葱蔚,多历代人文古迹留存。

孤山东西分别以白堤和西泠桥与湖岸相连,且岛上名胜古迹甚

求问揭阳城隍庙里的对联

正门做个好人心正身安魂梦稳,行此天知地鉴鬼神钦作事任尔焚香无益,居心见吾不拜何妨,左门进庙来先自问平日所行何事,归家去莫忘记今朝俯首通诚右门隐处也难逃洞鉴 入门各自检平生左司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右司预知奸佞如何结局须看忠良到底团圆正堂 为恶不灭祖 宗必有余德德尽必灭为善不昌祖 宗必有余殃殃尽必昌善报恶报迟报速报终须有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不知后左门崇心崇德崇忠厚功子功孙功传扬后右门报恩报果报再造 德福德禄德名香后堂门积金积玉莫如积德问富问贵即须问心房身后带得来无非因 果心上过不去即是神 明 希望能追点分,费时间找的。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