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导游词 > 远浦归帆导游词

远浦归帆导游词

时间:2018-06-11 09:18

湘阴名胜古迹导游词

湘阴名胜古迹之----远浦楼(介绍)远浦楼坐落在美丽的滨江大道中段,左侧距湘江大桥200余米,右侧为滨江风景圆林区,因潇湘八景之一远浦归胆而得名。

该楼建于2004年,整体为三层四搌楼阁式。

一层周围设石栏,游人可凭栏远眺。

前后顶层中间位置以及门口悬挂有名人踢写的“远浦楼”和“远浦归帆”牌匾;前后底层两边的圆柱上清代诗词中关于湘阴的两句:“五岳惟衡麓,三湘独此清”。

独具匠心的远浦楼。

在人们面前展现了一幅仿古建筑艺术的壮丽画卷。

每当夕阳西下,远浦归帆的情景就映入人们的眼帘:江河如练,平湖似镜,柳岸如烟,远山若黛,江水共长天一色,晚霞与孤鹭齐飞。

江湖之上,白帆片片,;橹声悠悠,北雁嘎嘎南归,游人归心私箭。

暮帆千叠,依此泊港,岸上的人们伫立江边,等待着亲人安全归来。

久别重逢之喜悦,捕鱼丰收之欢欣,生意有成之欣慰,功名顺畅之佳音,构成了一幅人间真真切切的亲情图画。

喧闹之后,大江上涌出一轮皓月和满天星星。

湘水如银,恑灯闪烁,渔火、星光、蓬影、城廊,浮动在无际的碧水之间。

这就是自然天成的“远浦归帆”图。

远浦楼是湘阴人一种精神和理念的体现,她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处,展示着绚丽迷人的风采。

洞庭湖解说词。

洞庭湖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湖中心有座葱翠常绿的小山,名叫洞庭山,洞庭湖便因此而得名。

湖区总面积约18000平方千米。

湖的南边是湖南省,北边是湖北省。

洪水期间的湖泊,汪洋似海,面积有3900平方千米,容积达一二百亿立方米。

其南有湘江、资水、沅水、澧水四水汇入,北有松滋、太平、藕池、调弦四口与长江相通,湖水最后在岳阳城陵矶注入长江。

它犹如一个天然的大水库,容纳四水,吞吐长江,调节洪水,控楚带吴。

洞庭湖的名称的历来,有许多的说法。

在、、等古书上都有云梦的记载。

梦,是当时楚国方言湖泽的意思,与漭字相通。

春秋昭元年,楚子与郑伯田于江南之梦。

又云:定四年楚子涉濉济江,入于云中。

说:云在江之北,梦在江之南。

合起来统称云梦。

当时的云梦泽面积曾达4万平方公里,载:东抵蕲州,西抵枝江,京山以南,青草以北,皆古之云梦。

司马相如的说:云梦者方八、九百里。

到了战国后期,由于泥沙的沉积,云梦泽分为南北两部,长江以北成为沼泽地带,长江以南还保持一片浩瀚的大湖。

自此不再叫云梦,而将这片大湖称之为洞庭湖,因为湖中有一著名的君山,原名洞庭山。

称:洞庭盖神仙洞府之一也,以其为洞庭之庭,故曰洞庭。

后世以其汪洋一片,洪水滔天,无得而称,遂指洞庭之山以名湖曰洞庭湖。

这就是洞庭湖名称的由来。

洞庭湖碧水共天,沧溟空阔,古往今来,历朝历代,对它的记载和描绘无尽其数。

战国时代,伟大的诗人屈原在他的诗歌中,反复吟咏过美丽的洞庭湖,如中上洞庭而下江;中邅吾道兮洞庭;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在、诗篇中,屈原根据民间传说,把洞庭湖描绘成神仙出没之所一:一对美貌的恋爱之神,乘着轻快如飞的桂舟,吹着娓娓动听的排箫,游弋在秋风袅袅的洞庭碧波上。

湘君以洞庭一带特产的荷花、香芷、杜衡、紫贝、桂树、木兰、辛夷、薜荔,构造一幢芳香四溢的水中宫室,以迎接湘夫人的到来。

洞庭湖不仅风光佳绝,而且素称鱼米之乡,滨湖盛产稻谷,湖中盛产鱼虾,自古为我国淡水鱼著名产地。

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有《洞庭鱼》一诗:洞庭鱼可拾,不假更垂罾。

闹若雨前蚊,多如秋后蝇。

可见鱼之多。

如今湖里盛产鲤、鲫、鳙、鲢、鳊、鳜、银鱼、凤尾鱼和虾、蟹、龟、鳖、鳝、鳗、鳅、蚌等百余种水产,还生长着珍稀的白鳍豚。

洞庭鱼中最大的是鲟鱼,重达二三百公斤;最小而又最名贵的是银鱼。

洞庭银鱼,历史上即颇负盛名。

据清代《巴陵县志》载:银鱼出艑山、君山湖中,小才盈寸,眼见黑点者佳,以火焙之,胜日干者。

他处出面条鱼,长二、三寸至四、五寸则贱物矣。

一年冬夏产之,夏水热不如冬美。

据传清雍正、乾隆二帝先后游江南时,均曾品尝过银鱼,评价甚高。

银鱼嬉游于清水草滩的缓流之处,它银白透明,呈圆条状,无鳞无刺,肉质细嫩,蛋白质含量丰富,味极鲜美,向为席上珍品。

洞庭湖的湖中湖莲湖,盛产驰名中外的湘莲,颗粒饱满,肉质鲜嫩,历代被视为莲中之珍。

每当荷花盛开季节,满湖荷叶衬托着婷婷玉立的花朵,素雅高洁,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泛舟采莲,成为一大旅游项目。

洞庭湖中的君山不仅风景佳丽,而且有许多名产奇珍,其中尤以君山茶闻名,自唐代即被列为贡茶。

君山银针茶在茶树刚冒出一个芽头时采摘,经十几道工序制成。

它内呈橙黄色,外裹一层白毫,故得一雅号--金镶玉。

冲泡后,开始茶叶全部冲向上面,继而徐徐下沉,最后全部坚立杯底,堆绿叠翠,宛如刀枪林立,酷似嫩笋出土,确为茶中奇观。

入口清香沁人,齿颊留芳。

对于洞庭湖的美景,古人早有总结,清代《洞庭湖志》所载潇湘八景中的洞庭秋月、远浦归帆、平沙落雁、渔村夕照、江天幕雪以及日景、月影、云影、雪影、山影、塔影、帆影、渔影、鸥影、雁影等洞庭湖十影,如今仍能观赏到。

君山传说 从岳阳楼向外望去,那露出在湖面上的小岛,就是洞庭湖上有名的君山。

君山又名湘山或洞庭山,与岳阳楼仅一水之隔。

唐代诗人刘禹锡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的洞庭湖,比喻作一个白色的银盘,而把俊秀的君山比喻为银盘中的一枚青螺。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望洞庭》)从岳阳楼上看去,这个比喻十分传神。

君山是一座长形的小岛,由72座大小山峰组成。

君山虽小,名胜古迹、神话故事却美不胜收。

相传在远古时代,洞庭湖中并没有岛。

每当狂风大作、白浪滔天时,来往船只无处停靠,常被恶浪吞没,当地人民苦不堪言。

这事引起了水下72位螺姑娘的同情。

她们忍痛脱下身上的螺壳,结成一个个小岛,后来连在一起,就成了今天的君山。

君山上的72峰,就是72位螺姑娘变成的。

又相传4000多年前,禹帝南巡,他的两个爱妃娥皇、女英随后赶来,船被风浪阻于洞庭山。

忽闻禹帝已死于苍梧(今广西梧州市),二妃悲痛欲绝,扶竹南望,涕泪纵横,点点泪珠洒于竹上,呈现斑斑点点,因此便成了现在君山北边生长的“湘妃竹”,也叫“斑竹”。

二妃也因悲恸过度身亡,葬于此地,故在君山东麓有二妃墓。

民间有诗曰:“禹帝南巡去不还,二妃幽怨云水间。

当时垂泪知多少,直到如今竹尚班。

”而在二妃墓前,立有“禹帝二妃之墓”石碑,旁坚石柱,上刻麒、麟、狮、象浮雕。

墓前一对石柱,上刻楹联一幅:“君妃二魄芳千古,山竹诸斑泪一人”。

二妃称为君妃、湘妃,为了纪念她们,就把洞庭山改为君山,也叫湘山。

据说这就是君山和湘山名称的由来。

有趣的是,君山在历史上还有过负罪的传说。

据传,秦始皇当年巡狩天下,船过君山时,忽然风浪大作,始皇大怒,说:“我真命天子行舟,本应风平浪静,是谁如此大胆,竟敢兴风作浪

”接着,他便问左右:“此乃何地

”侍臣回答说是君山。

始皇一听愈加恼怒,说:“普天之下,唯我为‘君’,怎么山也称起‘君’来了

”他遂命刑徒三千砍光了全山的树木,并下令于石壁上刻封山令。

今临湖石壁上仍可见一石印,长1米,宽0.8米,字迹依稀可辨,似是“永封”二字,俗称为“封山印”。

君山上的“柳毅井”,是后人演绎唐人李朝威所写《柳毅传》的故事开凿的。

柳毅是个落第书生,路遇一个满面泪痕的牧羊女。

她自称是洞庭龙王的女儿,因受丈夫虐待而流落此地,遂祈请柳毅由枯井入海捎信给龙王,盼能早日被救回龙宫。

柳毅来到君山,找到枯井,直下龙宫,完成传书之托。

龙女得救后,和柳毅结为夫妻。

现存“柳毅井”,在君山龙舌山之尾,建筑别致。

井口直径1米,深10余米,井壁有一手持宝剑的巡海神浮雕,传为柳毅的引路者。

离井5米处有一斜道伸向井中,道两侧有虾兵蟹将浮雕,传为迎柳毅下湖的兵将。

君山上还有一个群山怀抱的大坪,那便是宋绍兴元年钟相、杨么率农民起义军安营扎寨之处。

当年不堪官府压迫的贫苦渔民,在此揭竿而起,设水寨,造战船,出没于八百里洞庭。

现在君山上还留有军师洞、点将台、万人锅等古迹。

此外,洞庭山上还有轩辕台,传说为黄帝铸鼎之处;有射蛟台,传为小后羿在此射蛟;酒香山传说盛产酒香藤,能酿长寿酒,汉代东方朔曾在此偷饮;朗吟亭则因吕洞宾在此吟诗而得名。

岳阳天下楼 岳阳楼雄踞于岳阳古城西隅,东倚巴陵山,西临洞庭湖,北枕万里长江,南望三湘四水,气势豪壮不凡。

它与武昌的黄鹤楼、南昌的藤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襟带三千里。

尽在岳阳楼”的盛誉。

岳阳楼雄踞于岳阳古城西隅,东倚巴陵山,西临洞庭湖,北枕万里长江,南望三湘四水,气势豪壮不凡。

它与武昌的黄鹤楼、南昌的藤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襟带三千里。

尽在岳阳楼”的盛誉。

相传这里在三国时曾是吴国鲁肃训练水军的阅兵台。

因为岳阳楼前的洞庭湖水面辽阔,风平浪静,湖岸上恰巧有个山丘,确为练兵、阅兵的好地方。

据《三国志》载,鲁肃受孙权之命率万人屯驻巴丘(今岳阳),在进出洞庭湖的咽喉之地巴丘山下,临湖的西门城墙上建起了训练和检阅水军的阅军楼,此阅军楼即为岳阳楼的前身。

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中书令张说谪守丘州,便将西门城楼扩建为楼阁,初名“南楼”,后来改名“岳阳楼”。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的完善结合,其浩荡的气势与悠久的历史内涵,使之成为唐以后诗人墨客的登临胜地,并逐渐形成一种以抒发忧国济世为主要传统的特殊的意蕴。

孟浩然、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等唐代著名诗人,都曾先后登楼吟诗作赋。

其中,杜甫的名篇《登岳阳楼》便是这一传统的始唱者。

诗云:“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诉,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如果说先此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表现了贫士失职之悲愤,那么杜诗则以涵天盖地之力,在八百里洪波之中融入了一代诗圣与国家共命运的拳拳之心。

北宋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滕子京谪守巴陵(岳阳),曾重修岳阳楼,并致书当时有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请他作《岳阳楼记》。

然后又请诗人、书法家苏舜钦书写,雕刻家邵竦刻字。

于是,滕楼、范记、苏书、邵刻,成了岳阳楼的“四绝”。

自宋迄今,已过去900多年,现在的岳阳楼是清代同治年间重修。

而苏书邵刻《岳阳楼记》也已代之以清代乾隆年间书法家张照的手笔,但这篇名文却依然光华烛天。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不仅将岳阳楼四周景色、早晚晴雨各种感触描写得淋淳尽致,展现了洞庭湖的壮美与岳阳楼的宏伟,而且进一步将杜甫精神发扬到新的高度。

文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抒发了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已任的崇高情怀,成为中国进步的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集中写照。

岳阳楼之名由是益彰,正是景以文传,文以景扬。

今天的岳阳楼为四柱、三层、飞檐、盔顶的砖木结构建筑,别具一格。

进入大大楼,只见四周挂满了历代名人的题咏。

二楼楹柱镌刻着孟浩然、杜甫的名句,而正中十二块紫檀木拼成的雕屏上,张照书的《岳阳楼记》赫然醒目,启迪着游人的沉思。

主楼两侧还有两座辅亭:一是以神话人物吕洞宾三醉岳阳楼而得名的三醉亭;一是仙梅亭,相传因在明末维修岳阳楼时,于地下掘得一块有梅纹的石板而得名。

楼的附近还有鲁肃墓、小乔墓、岳阳文庙及慈氏塔等胜迹。

吴城望湖亭 诗词

望湖亭诗集  吴 城 山  ----文天  人鬼外, 神在地天间。

  彭蠡石砮出, 洞庭商舶还。

  秋风黄鹤阔, 春雨白鸥闲。

  云际青如粟, 河流接海山。

  由 剑 邑 过 吴 城  ---文天祥  自戴南冠离粤境, 凄风苦雨过吴城,  寒鸦点点仃伶影, 络纬萧萧啜泣声。

  夷狄兵戎摧上国, 天人正气砥孤臣。

  于今重饮鄱湖水, 且学啼鹃带血归。

  被俘北归路过吴城  ---文天祥  凌云披雾望湖亭, 屹立赣水修河滨。

  历尽沧桑罹万劫, 饱经风雨度千春。

  此日登亭神气爽, 百代名胜载酒兵。

  六朝古迹招诗客, 几忘囚服束吾身。

  晓 发 吴 城 山  ----欧 阳 彻  风扫阳侯雪阵平, 雨催摩诘画图成。

  气吞浦溆重林尽, 秋著江湖去鸟明。

  厚禄故人无一事, 长年三老伴余生。

  会须满意开怀抱, 到眼庐山不世情。

  江 亭 怨  ---吴城小龙女  帘卷曲栏独倚, 山展暮天无际,  泪眼不曾晴,家在吴头楚尾,数点雪花乱委,  扑漉沙鸥惊起, 没入苍烟丛里。

  望 湖 亭  ----掲 傒 斯  远棹开残雨, 携筇陟古亭。

  风高万木落, 天阔数峰青。

  草色凝幽寂, 岚光暗杳冥。

  匡庐云正断, 何处望神京。

  望 湖 亭  ---虞 集  水国微茫宿雨收, 望湖亭下暂维舟。

  昔人已去空陈迹, 今我重来忆旧游。

  数点归鸦彭蠡暮, 一声羌笛楚江秋。

  陵迁谷变知多少, 依旧高亭枕碧流。

  望 湖 亭  ---解 缙  吴城堤上草萋萋, 楼观苍茫曙色微。

  一自英雄争战后, 两川鸥鸟自忘机。

  青山拍拍风沙满, 红叶萧萧浦树稀。

  遥忆故乡何处是, 望湖亭下有渔矶。

  望 湖 亭  ---李 鼎  亭上湖光一望平, 望中秋色动离情。

  千帆冉冉依天尽, 万木萧萧作雨声。

  幔卷烟云山隐见, 地分吴楚势纵横。

  乾坤一剑疏狂客, 醉倚危栏待月生。

  望 湖 亭  ----胡大成  地尽三江外, 亭窥九派中。

  水光深浴日, 山色远依空。

  极浦浮征棹, 长天度朔鸿。

  剑如冲斗近, 星可泛槎通。

  鬒发随年换, 登临自古同。

  朗吟湖上作, 漂泊忆苏公。

  望 湖 亭  ---胡 奎  鸥外青波雁外山, 望湖亭下系归船。

  夜深起坐占风信, 人在珠宫月在天。

  望 湖 亭 怀 古  ---汪 轫  凉飚万顷出芙蓉, 一片残阳下远峯。

  蠡水尚闻今夜鼓, 匡山犹打旧时钟。

  烟云石上迷孤鹤, 风雨波心战老龙。

  两眼湖山看不尽, 西来暮色树重重。

  望 湖 亭  ---乐 镗  吴城高阁俯青鬟, 万顷望湖一望间。

  积雨满天云黯黯, 长风吹浪水潺潺。

  鱼龙夜泊孤根没, 鹳鹤朝飞别浦还。

  细读坡翁亭上句, 始知此地有仙颜。

  望 湖 亭  ----邹 度 竑  茫茫天外练光开, 十载征人今溯洄。

  江上叠山依岸出, 沙边飞鹭带帆来。

  峰添螺黛云移影, 潮卷虹涛雪作堆。

  何处疏钟鸣应谷, 日斜倚栏独徘徊。

  望 湖 亭  ---樊 王 家  望湖亭上望湖光, 苹蓼微风近有霜。

  地控千崖奔蠡泽, 江分九派过浔阳。

  当峰木叶秋先下, 傍水楼台午更凉。

  飘泊不堪频眺目, 故山丛桂已苍苍。

  望 湖 亭 晚 眺  ---周 体 观  江天秋色似沧溟, 江岸何年剩草亭。

  浦外孤帆飞渺渺, 波间白鹭去冥冥。

  楚云暗接宫湖阔, 吴岫遥连庐岳青。

  倚槛自多怀古意, 好风吹客暮扬舲。

  望 湖 亭 和 壁 间 韵  ---游 龙  万顷晴波一望连, 河流曲曲似滩漩。

  亭孤人集千帆落, 天草峰回五老悬。

  浪拂湖光侵槛碧, 雨凝山色入帘鲜。

  登临忽忆坡仙句, 今古苍茫感逝川。

  望 湖 亭  ---宋 荆 宝  叶响空亭屐齿孤, 匡庐东望雨模糊。

  关心一阵沙头雁, 特地惊寒夜入吴。

  望 湖 亭  ----叶 同 春  亭外春晴宿雨收, 故人招我上亭游。

  凭栏试看亭前水, 昼夜滔滔东北流。

  登 望 湖 亭  ----陶 万 达  湖亭一望思悠然, 彭蠡弥茫上接天。

  云外远邮穿岫翠, 雨中飞舫点江烟。

  却输浮水群鸥静, 还恐临风过客癫。

  不识此身何所系, 得闲凭眺即为仙。

  望 湖 亭  ---曹 秀 先  渺渺危亭俯十川, 月光如水水如天。

  亭中吸出宫亭水, 一桁康山照眼前。

  望 湖 亭  ---裘 日 修  暖薰芳草柳拖绵, 隐隐江城隔暮烟。

  远目喜凭高处立, 望湖亭外水连天。

  望 湖 亭  -----艾 渭  窅淼石阑际, 亭如此卓然。

  帆留今日客, 湖浸几时天。

  载壁诗成蛀, 环山画落烟。

  向来谁望者, 难尽朔南年。

  望 湖 亭  ----陈宗虞  偶尔停江驿, 胡然陟古亭。

  江长天其白, 山碎鸟俱青。

  断石留元碣, 苍苔剥宋铭。

  栏杆斜日下, 错落拥春星。

  望 湖 亭  ---吴 观  湖上溟溟雨正收, 天涯风物此亭幽。

  檐垂夕照偏平野, 帆褂西风下急流。

  树色红含迁客醉, 雁声清落九江秋。

  关山南北俱戎马, 拟向烟波泛钓舟。

  望 湖 亭  ---回 阳 子  望湖亭下水沄沄, 五老峰头已夕曛。

  隔岸山光凝白昼, 绕亭树色易黄昏。

  断碑埋没藏秋草, 古庙荒凉锁暮云。

  不用登临更怀古, 离人到此倍消魂。

  吴 城 登 望 湖 亭  ---朱国汉  金铙回首夕阳边, 客裹年光感逝川。

  千里书来湖口县, 片帆人上秣陵船。

  长风卷浪花如雪, 极浦连天草似烟。

  何处笙璈江水沸, 令公祠下响神弦。

  望 湖 亭 晓 望  ---李 绂  水落珠矶一带偏, 半居青草半居船。

  青洪君老无常怒,晓气平昏百里天。

  饮 望 湖 亭  ---熊汝达  湖面遥开镜, 山腰小构亭。

  望中烟岫出, 坐久晚风生。

  渔艇归帆乱, 村灯近郭明。

  更怜高会处, 地主喜逢迎。

  吴城登望湖亭寄周南康星宫  ---王士祯  东南临眺美何如, 信有孤亭切太虚。

  极浦长风生左蠡, 画帘青昼对匡庐。

  九江潮汐迎人远, 五老鬓眉见面初。

  明日玉涧潭上酒, 共看飞瀑驻篮舆。

  登 望 湖 亭  ----张 承 光  四面湖光入, 凭虚望不穷。

  远烟时绰约, 近渚较空濛。

  足底云根迸, 眉间雾气通。

  谁能不挥洒, 长笑激天风。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