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佛寺导游词
您好,您可以到DY7CD也就是导游栖息地找一找呢,,我一般都在这里找
玉佛寺英语导游词
Yu Fo Si, also translated as Jade Buddha Temple, is the most famous Buddhist temple in Shanghai. It houses a 1.9-metre-tall jade statue of Buddha carved out of a single piece jade whose color is lustrously and spotlessly white. The look of the figure is dignified with a kind face. Besides this rare treasure in the world, there is another jade Buddha statue in a reclined position. Located at 170 Anyuan Road, the Jade Buddha Temple was built in 1918. The temple is famous for its jade Buddha statues which are pure white and elegant. The construction of pavilions and halls is in the traditional style of the Song dynasty. It has four halls: Hall of the Heavenly Kings, Grand Hall, Reclining Buddha Hall and Jade Buddha Chamber.以上资料来源:Review of Yu Fo Si (Jade Buddha Temple)Though an active Buddhist monastery today (devoted to the Chan or Zen sect, which originated in China), the real emphasis at this temple, Shanghai's most popular with visitors, is squarely on tourism. What the busloads come for are the temple's two gorgeous white jade Buddhas, each carved from an individual slab of Burmese jade and brought to Shanghai in 1881 by the monk Huigeng, who was on his way back from Burma to his hometown on nearby Putuo Shan (Putuo Island). A temple was built in 1882 to house the statues, but was destroyed in a fire and rebuilt at the present site in 1918 with swirling eaves characteristic of the Song Dynasty architectural style. Northeast of the main Daxiong Bao Dian (Treasure Hall of the Great Hero), which contains golden images of the Buddhas of th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the Cangjing Lou houses the first of the two treasures: a lustrous, beatific, seated Buddha weighing 205 kilograms (452 lb.), measuring 1.9m (6 ft. 5 in.), and adorned with jewels and stones. The other Buddha is found northwest of the main hall in the Wofo Si, where a less impressive but still beautiful 1m-long (3 ft. 4 in.) sleeping Buddha reclines, his peaceful expression signaling his impending entry into nirvana. Opposite it is a much larger, coarser replica donated by the Singapore Buddhist Friendship Association in 1988.以上资料来源:
求上海外滩,人民广场,豫园,玉佛寺,东方明珠的法语导游词。
各位游客: 欢迎您光临天宁禅寺游览观光。
请先允许我把天宁寺的身世来历向各位简单介绍一下。
唐代诗人杜牧在《江南春绝句》这首诗中,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之句。
他描写的虽是当时的金陵,其实常州东郊一带,旧时也是寺庙众多,楼台处处。
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多寺庙道观早已灰飞烟灭,唯有天宁寺经1300多年沧桑而久盛不衰。
她有许多奇特有趣的东西,欲知详细情况,且到现场听我一一介绍。
各位游客,请看,这金碧辉煌,梵宇琳宫的建筑群,就是闻名四海的天宁寺。
她始建于唐朝贞观、永徽年间,即公元627--655年。
与镇江金山寺、宁波天童寺、扬州高寺并称为东南四大丛林。
现在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汉族地区佛教重点寺院,国家旅游局4A级旅游景点,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下面先请大家看山门对面照壁上的“龙城象教”四个大字。
这是乾隆皇帝御笔题写的。
乾隆皇帝曾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到过天宁寺,“龙城象教”四个大字,是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第三次到天宁寺拈香礼佛时写的。
乾隆是一位很有才气的皇帝,他信奉佛教,对常州人文历史也很了解。
常州别称“龙城”,是因为常州人萧衍(502--549年)由于六龙降临而代南齐称帝,所以把故乡常州称为“龙城”;“象教”是佛教的总称,“龙象”又是佛门的代称;乾隆肯定了天宁寺法规严谨,仪式隆重,是东南沿海著名的佛教禅宗道场。
题词含有褒扬奖掖之意,称颂天宁寺是常州以佛的形象教化僧众和善男信女与人为善的一方净土。
好,请进山门殿。
这斗拱牌坊式山门,是1997年新建的,与后面的几座大殿连线成片,显示出气势雄伟,先声夺人的轩昂气派。
殿中是以香樟木雕凿而成,全身贴金的“千手千眼观音”。
为什么要塑“四面观音”呢
佛学上说观音对众人一视同仁,不分贵贱尊卑,她都有求必应。
所以人们特别喜爱这种平等待人,心怀慈悲,普渡众生,满腔仁爱之心的形象。
把她供奉在进门之口,便于人们从前后左右都能看到她,以遂心存喜悦,祈求吉祥的心愿,也方便人们从不同的视角欣赏民族雕塑艺术。
现在我们走进甬道,到天王殿去拜会四大天王。
四大天王是佛教的护法天神,俗称“四大金刚”。
身着青袍,手捧琵琶的叫“东方持国天王”;身着青袍,手拿宝剑的是“南方增长天王”;身穿红袍,手中缠绕一龙的是“西方广目天王”;身着绿袍,右手执宝幢(俗称伞),左手握银鼠者是“北方多闻天王”。
他们各护一方天下,使佛法不受干扰或侵犯。
其形象与古典小说《封神演义》第四十回上描写的魔礼海、魔礼青、魔礼红、魔礼寿的神态、法术、神通是大体一致的。
他们手中所持的物件,称为“法宝”,用以镇妖祛邪,制服敌对,以保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风,指宝剑的锋,以保护众生;调,指琵琶,用音乐来教化、愉悦民众;雨,指宝伞,以制服群魔;顺,指龙,以维护安定,保护世界和平。
天宁寺的四大天王,高达7.8米,连同神台9.1米,其宏伟肃穆的形象为国内寺院同类塑像中少见。
充分显示了我国佛教造像的高超艺术。
透过四大天王的神秘色彩,从教化育人的角度来看,可以使我们受到有益的启示。
如持国天王教化人持国持家要负责尽职,那琵琶上的弦太紧会绷断,太松又弹不响。
意在告诫人们处事要讲求分寸,恰到好处。
增长天王劝喻人们要不断追求进步,智慧、技能、品德都要“增长”。
广目天王和多闻天王则开导人们要多学多听多看,看到好的要吸收采纳,不好的要抵制或舍弃;广目天王手中的龙代表变化,客观世界是千变万化的,意在要注意防止干扰或污染,在广目多闻过程中,不要为外来的邪恶妄见所左右,要踏踏实实地做人。
步出天王殿,是“田”字形的四合大院,两座罗汉堂分列东西,形成四角等边的四个配殿:文殊殿、普贤殿、观音殿、地藏殿。
将这四大菩萨同塑一寺,各居其显灵说法的道场,是象征中国佛教四大名山--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
所以佛教信众认为凡到天宁寺进过香的人,就好比参拜过四大佛山了。
这是天宁寺善解人意,帮助那些难遂心愿的人顺利如愿的体现,该算是一个特色吧
女士们,先生们,您对五百罗汉大概不会陌生吧
常州人有个习俗,每年春节要到天宁寺来“点罗汉”。
按照自己的年龄,任选一尊罗汉为起点,待数到与自己年龄相同的罗汉,从他的喜怒哀乐中,便可预卜当年的“前途命运”。
其实,这除了逗孩子玩儿之外,主要还是人们透过罗汉不同的神态,作一番精神上心灵上的交流,既是一种艺术享受,也是心理上的慰藉。
东西两厢罗汉堂的罗汉分坐四排,每尊身高一米左右,全身贴金。
他们或俯或倚,嘻笑怒愁,有的慈眉善目,妙相庄严;有的怪诞狰狞,动作不凡;有的伸足屈膝,打坐盘膝;有的拄杖睁目,合十摊手;有的参禅入定,念念有词;有的闭目凝神,煞有介事,还有托钵飞铙,卖弄法术,真是千姿百态,各呈其趣。
天宁寺早期的罗汉,始塑于清代乾隆年间,之后不断充实提高,曾被宁波七塔寺、南岳祝圣寺和四川、云南等地寺院作为样本依照塑造。
特别是砌嵌在大雄宝殿东西两侧墙面上,用玻璃框加以保护的五百十八尊罗汉青砖刻像,线条流畅,刀法纤细,构图优美,表情生动,成为天宁寺十年浩动中唯一幸存的具有较高艺术水平的文物珍品。
据《天宁寺志》记载,当时各地出洋经商的船主,最担心航海时被大风恶浪袭击,于是就到天宁寺求佛祖保佑,并恭请一套罗汉拓片供奉船上,使天宁寺的罗汉像,又传播到了海外。
请各位注意:罗汉堂里还有两位尊贵的陪客--济颠和疯僧。
济颠,人们尊称他“济公”,是南宋时代的僧人--道济,俗名李心远,在杭州灵隐寺出家,后移住净慈寺。
他神通广大,吃熟的吐活的,装疯卖傻,玩世不恭。
但他仗义扶弱,接济贫民,不畏权势,常爱嘲弄达官贵人。
传说他是罗汉转世,因去罗汉堂报到晚了,所以只好站在过道里。
你仔细看他的眼神,从嘴角看是似笑非笑,似愁非愁,似啼非啼,一半脸儿笑,一半脸是哭,当中看是啼笑皆非,可见我国佛教文化的塑造艺术之妙。
另一位东罗汉堂的陪客疯僧,小说《说岳全传》说他与济颠是同时代人;昆曲《疯僧扫秦》中,说他手中的吹火筒没有洞,扫帚是连爿的。
戏文中的秦桧问他这是为什么
他答:“不能有洞,否则就是私通番邦
我这扫帚不是扫地用的,是要扫尽奸臣
”秦桧被这疯疯颠颠的和尚骂得目瞪口呆。
后人在寺庙里供奉他们,并非因为他们是什么神仙活佛,而是敬仰他们那种不怕强权,敢于扶贫济困的精神。
常州天宁寺还有两件天文科学仪器,是各地寺院所绝无仅有的。
它就是放置在大雄宝殿丹墀两侧,东面像石碑式样竖着的叫“面东西日晷”;西首像台面模样平卧的叫“平面日晷”。
它是据太阳光线照射到晷面上的扇形线条图,就可以读出时间和节气来。
这是历学家、曾任阳湖(即今常州、武进)知县官张作楠,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运用天文历算原理,吸取明代末年传入我国的欧洲日晷的优点,按常州地处的纬度设计制作的。
据专家考证,目前我国现存的古代日晷中,采取这种形制的并不多见,故已被收入《中国古代天文仪器图录》一书之中,这也是天宁寺特有的一宝。
现在请各位到天宁寺最为雄伟庄严的殿宇--大雄宝殿去观光。
我不想细说,只向大家说大雄宝殿特色的五个字:高、粗、多、奇、巧。
高,就是殿高25.8米,建筑面积达1031平方米。
旧社会有一种说法,寺庙的高度不得超过文庙。
大雄宝殿高度号称9丈9,竟超过府、县孔庙一倍之多,岂非大逆不道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大雄宝殿重建时,常州一些文人绅士向府衙状告天宁寺方丈冶开禅师。
官司闹了3年之久,天宁寺竟打赢了。
为了给这些地方上头面人物一点面子,仅仅将殿脊稍稍改低了2尺(0.7米),这个“高”是来之不易的。
粗,大雄宝殿这么高大,屋面负荷这么重,全靠那两人都合抱不进来,直径达80厘米,长10米多的12根铁梨木(一说是花旗松)支撑,这么粗大的木材从何而来
晚清时期,我国与洋商的经贸往来,都由常州籍人、邮传部大臣盛宣怀一手操纵。
当时天宁寺曾向他求助,而美商大来洋行恰巧想在上海经营洋松木材,申领执照等事宜跳不过盛氏之手。
他即乘机托美商在国外代购。
洋人虽有难度,但又不敢怠慢盛氏。
不久,就从南洋群岛运来了这批木材,解决了这一难题。
多,就是砖木雕饰多。
三尊大佛的莲花座(又称须弥座),大殿上三张金碧辉煌的供桌,悬吊在空中的三盏琉璃灯,都是用椴木、樟木一件件雕刻组装而成。
雕刻的内容有花卉、佳果、飞禽、走兽,有戏文故事,有经卷人物。
屋面上正脊和戗脊,几乎全是用砖雕饰件嵌砌而成。
其数量之多,质量之高,为江南其它寺院所不及。
奇,乾隆题写“龙城象教”,概括了天宁寺的特色。
所以“龙”的形象在天宁寺里是十分显眼的。
你看,山门殿是青龙,天王殿是黄龙,大雄宝殿是金龙,玉佛殿为赤龙,三宝殿为乌龙。
大雄宝殿的金龙尤为奇特。
是用金砖镂雕拼制而成。
龙身高4.5米,伸出3米长的龙须,气势威严磅礴。
它早、中、晚的色彩能随时而变。
早晨旭日东升,金色“龙吻“上晶莹的露珠,透出微微的红光;中午艳阳高照,日光泛白,“龙吻”成金黄色;傍晚夕霞斜照,“龙吻”又变成了古铜色。
巧,悬挂在殿正中的巨匾,长7.5米,高2.2米,“大雄宝殿”四个大字,每字3米见方。
这么大的字,是由常州籍书法家费念慈所书。
当时的规矩是要用多大的字就要写到多大,不作兴先写小字再放大。
写这么大的字,哪来那么大的笔
原来费先生是用木槌把包棕子用的箬叶槌击成丝,然后把它扎在约2米长的竹竿上,以几十斤刷墙用的黑色粉末--轻煤加水调和成墨汁,用芦菲铺在地上代纸写成的。
再有一巧,“龙城象教”御书原匾,经历200多年的沦桑岁月,建国前早就毁得踪迹不见了,现在又怎么恢复的呢
有心人先在市内找到乾隆手书的“龙”、“城”、“象”三字,“教”字是请金山寺方丈慈舟禅师在镇江碑林乾隆手书石刻上拓印下来的。
这块御匾就这样再现了,你说事情办得巧不巧
现在请各位移步到大殿背后,朝拜彩塑海岛观世音。
这个大型彩塑群像,俗称“望海观音”。
上有127尊大小塑像,高达13米。
它以山峦起伏,海涛汹涌为背景,配以云彩、水浪、亭台、宝座、苍松、翠柏、桥梁、瀑布、篷船,兼有龙飞凤舞,浪拍龙宫,白鹤翔空,鹦鹉欢歌等具有动感的景象。
显示出色彩斑斓,错落有致,分合得体,结构魁伟的气派,给人以一种高大深邃,庄严无比的感觉。
群像的中心人物是赤着双脚,立在鳌头上的观音。
她手持杨枝净水瓶,内装神奇的甘露,用以救人百病,表现出“普渡众生“的风范。
左边侍立着双手捧有宝珠的是龙女;右边向观音合十参拜的是善财童子。
旁有龙宫,上有手持金刚杵的韦驮,手执大刀的关公,托着宝塔的李靖和二郎神杨戬四位护法神,周围有18罗汉。
观音上面是地藏王,其左右是闵公、道明两尊者。
观音左边骑青狮的是文殊菩萨,右边骑白象的是普贤菩萨。
最高处是一米高的“雪山太子”,即释迦牟尼雪山苦修6年的场景。
他赤膊抱膝蹲坐,因不吃人间烟火食,所以瘦得肋骨毕露,靠白猿献果,麋鹿献奶苦熬,说明他经受了非凡的修炼,形象特别鲜明。
其左右上方有日宫和月宫,他们是光明使者。
再上面是天龙八部护法神。
有趣的是左下面有尊罗汉,敞开的胸膛里有尊佛像。
佛学上说人人都有佛性,因而人人都有成佛的可能。
只因为人们心中的那尊佛睡而不醒,私心杂念蒙蔽了人的善性。
这是劝勉人们要修身养性,多做好事,不要伤害公众利益的一种形象比喻。
总之,海岛观音壁塑的众多塑像,不仅造型优美,神采奕奕,而且主次分明,彼此呼应,安排有序,不愧是佛教文化中的艺术瑰宝。
天宁寺还有从缅甸、泰国请来的玉佛、铜佛,有1990年新建的放生池,现在又在寺后兴建13层的天宁佛塔。
天宁寺和尚的梵呗唱诵曾晋京表演,在港台地区也很受尊重。
这些都说明了天宁寺的地位和声望。
相信她的建设和发展必定会与时俱进,越来越好,也欢迎各位与您的亲朋好友下次再来
导游证考试考的导游词是哪几个地方
今天欢迎大家来我们XX寺旅游观光。
寺庙是中国佛教建筑之一,起源于印度的寺庙建筑,从南北朝开始在中国兴盛起来。
唐朝诗人杜牧有诗为证:“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在进入寺庙之前,首先请允许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中国古代寺庙的布局。
中国佛寺采用传统皇家宫殿建筑形式,集中地体现了我国传统建筑风格和特点。
正面中路为山门,山门内左右分别为钟楼、鼓楼,正面依次是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和藏经楼,主要建筑都位于南北向的中轴线上,次要建筑安排在轴线的东西两侧。
平面布局,东西对称,体现了中国寺庙建筑追求对称的美学法则,是造型艺术的杰作,它与佛教雕塑、绘画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中国旅游最为重要的人文景观。
下面就请大家随我进入寺庙游览。
俗话说“天下名山僧占多”,由于寺院多建在山林之处,所以寺庙的大门称为“山门”。
山门一般有三个门,象征空门、无相门、无作门。
山门殿内塑两大金刚力士像,如同两个门卫护持寺院。
进了山门往北就是天王殿。
在天王殿前两侧对称建有钟楼和鼓楼。
钟楼在东边,鼓楼在西边,表示晨钟暮鼓,钟楼下供奉地藏菩萨,鼓楼下供奉关公。
天王殿中间迎面坐着笑口常开的大肚弥勒佛,弥勒佛背后神龛内供奉年轻英俊的韦驮菩萨。
东西两旁分塑四大天王像。
天王殿再往北是“大雄宝殿”,是寺院中最重要、最庞大的建筑。
《法华经.涌出品》曰:“善哉善哉,大雄世尊。
”“大雄”是对佛祖释加牟尼的尊称,指佛有大力,能伏四魔。
殿内正中释迦牟尼佛结跏趺坐莲台之上,高25米,左手为“禅定印”,右手为“说法印”。
造型端庄,气宇轩昂,低眉细目,极具风采。
东西两侧塑十八罗汉像,神态各异,栩栩如生。
大殿后壁是“海岛观音”立体群塑,正中为鳌鱼观音立像,手持杨枝净瓶,普渡众生,整座佛山造型生动,很有艺术价值。
大殿的东西两侧配殿是伽蓝殿与祖师殿。
伽蓝殿内供奉关羽,左是关平,右周仓。
祖师殿供奉初祖达摩祖师,左为六祖慧能,右为百丈怀海。
大殿的后面为法堂,是寺院演说佛法集会的地方。
法堂之后是藏经阁,藏有大量佛教书籍,一般不对外开放。
朋友们,今天的游览就到此结束了。
通过今天游览,我们可以发现,中国佛寺不论规模大小,其建筑布局是有一定规律的:以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楼这条南北中轴线来组织空间,沿着这条中轴线,前后建筑起承转合,宛若一曲前呼后应、气韵生动的乐章。
中国寺庙的建筑之美就响应在群山、流水、松柏、殿堂的相互呼应之间,含蓄温蕴,展示出组合变幻所赋予的和谐、宁静的韵味。
中国的寺庙是以皇家宫殿为蓝本来建造,既显示了佛的尊贵,又形象化展现了佛国的富饶安乐。
也可以理解为神的居所与人的居所一致,乐土就在现世,在人间,天人合一,人神同在。
谢谢大家
需要武汉归元寺导游词一篇 两千字左右
各位朋友大家好
欢迎大家来到归元禅寺旅游,我是这里的讲解员,在接下去的时间里将由我为各位提供导游服务,希望大家的这次归元之旅能够开心愉快。
归元禅寺建于清顺治十五年,也就是1685年,整个寺庙分为东、西、南、北、中五个院落,占地46900平方米,整个平面布局呈袈裟形状,为什么布局成袈裟形状呢
在这里我先卖个小关子,请大家听我的讲解,待会儿自然就明白了。
归元寺现存殿堂楼阁二十九栋。
据说是禅宗的白光法师在明朝汉阳诗人王章蒲的葵园旧址上兴建的,关于当时修建归元禅寺的说法有几种,有说是白光、主峰两位法师明末战乱时募化于汉阳府城凤山门外,见尸骨遍野,一片凄凉,欲行善事,建“普同塔”和“归元禅寺”,掩埋白骨,超度亡魂,王章甫问何为归元禅寺,法师答:“‘元’,数之始、道之极、物之总也。
‘归元’即归真、归化、归本,出生灭界,还归真寂本元,义同‘圆寂’。
‘圆’是一切功德圆满,‘寂’是一切烦恼寂灭。
归元便是得道成佛之义也”。
如此一说,王章甫心悦诚服,深知法师道行无量,便将葵园献出,作为建寺之地。
还有一说,明宗祯末年,一富豪无名指断,幕翠微草庵长老医道非凡,隧穿草鞋来进香,祈求再接断指。
长老见其心诚,果然为他接活断指,口讼“归本归元”。
富豪感恩戴德,愿为长老新建寺庙,即就其规模请问长老,长老法事完毕,随手将破袈裟抛向天空:“就此一袈裟之地”,顿时,袈裟越变越大,徐徐降落,竟覆地五十余亩,富豪见长老有如此法力,欣然买得这一袈裟之地,聘全国能工巧匠,选各地上等材石,经数年营造方告成功,并由法师以“归元”为寺命名。
相信我讲到这儿大家应该已经知道我前面提到的“平面布局呈袈裟形状”是怎么一回事了吧
现在在大家面前的就是归元寺的三门,也就是归元寺的大门,佛寺的大门称三门,即佛经里的三解脱门,中间的是空门,左右分别是无相和无作门。
这门的建筑形式也是有说法的,归元寺的三门呈八字朝阳外开,就是象征着广结善缘,普度众生,喻意吉祥。
大家再看门上方的蓝底镶金边的长方形竖匾,相传当年白光法师要离去,主峰及众僧挽留不住,只好请他题写寺名,永志纪念,白光盛意难却,便在临行时亲笔写下了这归元禅寺四个字。
步入三门,映入我们眼帘的就是这晚清文人张日煜的手迹“南无阿弥陀佛”,意思呢就是皈依阿弥陀佛。
现在在大家右边的是北院,里面主要有念佛堂、藏经阁等几座建筑,下面我们就从北院开始游览。
大家看这圆形门上的“翠微妙境”,“翠微”二字还是源于王氏葵园,据记载,当年王章甫购得太湖石,在葵园中垒砌了一座高大假山,雅称翠微峰,供高朋玩赏,当年的翠微峰比现在的藏经阁还要高,可惜的是在明朝末年毁于战乱。
建造归元寺的时候又搬掉了颓废的残石,翠微峰便名存实亡,白光法师感到很惋惜,就将此石移到了寺右后方的小石山上至今。
现在归元寺附近的“翠微街”等皆是由此而得名。
这里的“妙境”两个字则是蕴藏着佛教的色彩。
这里就是念佛堂了,念佛堂供奉着西方三圣,即阿弥陀佛和他的两个协侍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
另外还有文殊和普贤菩萨。
念佛堂内神龛高6米,宽5米,顶饰红日高照,二龙出海,双凤朝阳,寓意“龙凤呈祥”。
大家可能已经注意到这个供桌了吧
它长达4.5米,是于1935年制成的,上面刻了五组浮雕图案,各位能看得出来刻的是什么吗
其实它从左到右再现了我国古典小说《西游记》中的几个情节,分别为:唐太宗为唐僧师徒送行、如来向伽蓝等菩萨说法、四大天王及“七佛”、如来说法于树下、佛祖给唐僧师徒封位。
很有意思吧
好,下面请大家和我一起去藏经阁,现在我们看到的藏经阁是1920年重建的,为两层五间,高约25米,首先我们看到的是阁中洁白无暇,光彩照人的玉雕释迦牟尼座像。
这座佛像是1935年缅甸仰光三宝弟子赠送的,玉佛重约两吨,属国内寺庙中保存最好的佛像了。
藏经阁的珍藏十分丰富,有南宋苏州砂廷圣院所刊孤本《啧砂藏》以及清代刊印的《龙藏》。
《龙藏》有7250卷,至今完好无损,是国内研究佛教的珍贵资料之一。
藏经阁中还有我国的佛教文物和外国的佛教礼品,如北魏的石雕观音,明代的冰裂纹净瓶,清代的镂空浮雕如意,印度的贝叶经,缅甸的檀香木雕香盒,马来西亚的玉塔等。
大家可以慢慢的参观。
在藏经阁旁边的就是大士阁了,主要是供奉观音菩萨的殿堂。
大家可以看到神龛左侧的墙壁上镶着的杨柳观音像,画像为唐代闫立本所绘。
画像中的观音,文静安详,前胸丰满,体态轻盈多姿,显示了唐代以丰满为美的审美观念。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所在的地方就是归元寺的主殿大雄宝殿,这里供奉的是佛教的最高神释迦牟尼,它是全寺中最为高大的一尊佛像,你看他丈六金身,头上宝幢华盖,摩顶而结枷跌坐于莲台上。
背后装饰一火焰圈,中是一面魔尼镜,象征光明,佛前一尊狮子,是佛前世为狮子王的形象。
大家看佛前的这两棵树,代表的是释迦牟尼涅磐时的双婆罗树,据说释迦牟尼涅磐后遗体火化,有七佛在火中显现,因此人们拜佛前常先化纸钱或黄表纸,并焚香点烛,所以这里的树叶也做成火焰形,树叶间各有七佛。
还书写有“佛日增辉,法轮常转”的八个相轮。
佛左边弟子是迦叶,右边的名叫“阿难”。
我们再来看看弥勒佛吧
他被称为三世佛中的“未来佛”,你看他憨态可掬,滑稽可笑,给人们一种洪福不浅,快乐无忧,宽宏大度的象征。
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笑佛”或“快乐佛”。
神龛上有一副对联:“大肚能容容世间难容之事,慈颜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
此联传说是明太祖朱元璋所撰呢
下面再请大家和我一起去游览罗汉堂。
我国五百罗汉的形象是自唐以后,由五代开始兴盛,人们将散见于各经之中的名号录出,不足的就加以杜撰,凑足了五百个。
北宋以后各地的寺院就多建有罗汉堂,而到了今天,在全国寺庙中保存比较完好的罗汉堂已为数不多,主要有北京碧云寺、武汉归元寺、昆明筇竹寺、成都宝光寺、重庆罗汉寺和苏州的西园寺。
相比较而言,又属归元寺的罗汉堂最有特色,名气最大。
罗汉堂的平面布局呈田字形,内有四院,是为了使殿内的罗汉有充足的光线。
另外田字恰好又是佛教中正反两个“万”字相叠加,这种布局暗示着一种善神降世的吉祥和神秘感。
这罗汉堂除了可供参观外,人们还喜欢用它来预测一年内的祸福,也就是武汉人说的“数罗汉”,方法是随意选中一尊罗汉,然后顺着数下去,数到和自己年龄数相等时看看那尊罗汉是什么样子就可以推测这一年的运势了。
我国有句俗语说: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而在归元寺的罗汉堂就不能这么说了,因为这里的罗汉既不是木雕也不是泥塑,而是采用的一种盛行于唐代的独特工艺制成的夹伫像,又称脱纱像或干漆像,归元寺的罗汉塑像属活脱干漆,其制作过程较为复杂,首先要用粘土做成人形胎模,干后用生漆将丝绸或夏布层层粘附于其上,再用生漆将混合的膏灰、木粉调匀涂刮,塑造细部,阴干后再打磨抛光,然后在塑像的背后开一个小孔,注水化泥成浆脱出胎模并冲洗干净,晾干后再木块封口,再刷上生漆、贴上金箔,最后涂上桐油或亮漆以保持光泽。
这里的罗汉造价虽然很高,但采用的工艺不仅省料,而且每尊不超过25公斤,体轻质坚,不透水,不怕水浸。
很适应武汉地势低洼,湿度大的气候环境。
1954年武汉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很多地方都变成了汪洋,这些罗汉也浸泡在水里,洪水退后,罗汉却安然无恙。
所以如此看来,别说是过江,就算是让它们去漂洋过海恐怕也不成问题。
好了各位朋友,关于归元寺呢我就给大家介绍到这里,希望我的讲解能令大家满意,不详尽的地方也请大家多多海涵。
欢迎各位再次光临武汉,再来看看归元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