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0年前后中国政府的圆明园
革命以后,北洋军阀公开抢拆北京各园的筑,徐世昌拆走鸣鹤园和园中最完整的殿宇的木材(注18),开军阀掠园之先河。
此后,王怀庆(注19)步徐的后尘,拆掉舍卫城、安佑宫的大墙及西洋楼的石料来营造他自己的“达园”(注20),这些石料都是当初流氓地痞想搬都搬不动的。
王怀庆猖狂地盗拆圆明三园的行动,成为了北京城内外军阀和政客们效尤的榜样,他们一窝蜂扑向圆明园废墟,假借王怀庆的名义,抢拆盗运园里的材料,其势如潮水,弄得看护太监无法阻拦,结果在几年之内,把圆明园里的残存的,稍微像样一点的建筑材料洗劫一空。
(注21)其中,张作霖曾盗用长春园西洋楼的汉白玉石料来修造自己的墓园。
据当时居住在成府村和北大附近的老北京回忆,自从民国以后,几乎每天都有装满了圆明园残料的车辆经过,一年四季不停,共持续了二十多年之久。
(注22)
三峡自助游
我以前也去玩过的,感觉还不错
~大概当时我和我女朋友两个人玩了两天,不加车费就用了700多块。
花不了多少钱的,放心吧。
至于景点有导游的,当地有很多这样来挣钱的人。
希望你也玩的开心,自己带3000块就够你玩的啦~
北海公园其中名景的由来或说道
例如五龙亭
推荐: 趵突泉 理由: 1、来去匆匆,登山劳累,不便; 2、济南素以泉水名闻天下,趵突泉更有天下第一泉之美誉,来此一趟,不赏泉岂不遗憾
3、千佛山也不错,但无非是山峰、岩石、宗教庙宇,全国各地都能见到类似景观,唯独济南的泉水在别的地方拷贝不得; 4、今年适逢济南泉涌5年不退,乃最佳观赏时机
5、游完趵突泉,顺便出门看看济南大客厅——泉城广场,近在咫尺。
祝你玩得愉快
附录: 一、趵突泉 天下第一泉 漱玉泉 趵突泉公园内的李清照纪念堂 李清照像 二、千佛山 登上千佛山,可俯瞰济南全城 千佛山山门 千佛山卧佛 千佛山上著名寺庙——兴国禅寺 舜祠 鲁班祠 三、门票 千佛山门票:30元 趵突泉门票:40元 四、趵突泉导游词 趵突泉公园是一座以天然泉水为主要景观,融合江南园林特色,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自然山水公园,是济南市著名的游览胜地之一。
趵突泉公园建于1956年,因为园内有趵突泉而得名。
它位于济南市中心,总面积10.5公顷,与大名湖、千佛山并称为济南市三大名胜。
趵突泉为济南七十二名泉之冠,被誉为“天下第一泉”,与其附近的金线泉、漱玉泉、柳絮泉、马跑泉等20多处泉组成趵突泉泉群。
趵突泉水质洁净,清冽甘美,水温一年四季恒定在18摄氏度左右。
3座泉眼浪花飞溅,“趵突腾空”为济南八景之一。
在2003年以前的几年时间内,由于持续干旱,加上工农业用水,地下水位下降,趵突泉的水位达不到喷涌的26.8米高度,看不到当年趵突泉喷涌的壮观景象,只能从一些图片和我的介绍中领略一下趵突泉当年的风采。
但是,由于近年济南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节水保泉措施,如关闭市区所有自备井、人工回灌、在南部修建水库等,加上近年天公作美,降雨量超过30%以上。
从2003年9月6日开始,所有泉水复涌,至今水势旺盛。
今天大家都很幸运,我想应该能初步领会到很久以前的“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美景的意境了吧
东门入口区 东门:趵突泉公园有3个门。
我们看到的这座白墙灰瓦、出檐卷山、卷棚式的民族风格建筑的大门就是趵突泉的东门。
大门匾额上“趵突泉”3个贴金大字,是1959年郭沫若同志来济南时题写的。
假山 :进入大门,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就是这座假山。
这座假山建于1964年,是选用济南南部山区的山石筑成的。
这些山石因为石质、色泽与江苏无锡太湖石有相似之处,所以被称为北太湖石。
大家知道为什么要迎门建假山吗
这是采用我国古典造园艺术中障景的手法,把园中的美景挡在后面,让人留有悬念,激起继续参观的念头。
中国有句古话,叫逢峰右转,就是说遇到山峰往右转。
现在就请大家随我右转,继续参观。
晴雨桥: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趵突泉的一大奇观,这座小桥叫晴雨桥,它因为下面的晴雨溪而得名,晴空万里,但我们在看看溪面上好像下雨般而名。
漱玉泉景区 龟石:我们前面这一块高耸的名石叫龟石,是一块著名的太湖石,是元代散曲家张养浩收藏的。
张养浩是济南人,他酷爱自然山川,弃官归隐济南后以山猿、野鹤、山石为友。
据记载,他曾经收藏了10块名石,其中4块根据它们的形状分别命名为龙、凤、龟、麟,总称为四大灵石。
如今其他3块灵石都已不知所在,只留下了这一 块龟石供人们凭吊。
大家看这块石头的样子像不像两只乌龟,面对面地站立着
这块龟石姿态优美,纹理自然,高4米,重8吨,堪称济南第一名石,具有太湖石瘦、皱、透、漏、秀的特点。
游客大多在此与石合影,取延年益寿之意。
漱玉泉:我们面前这一汪清泉也是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名叫漱玉泉。
大家看“漱玉泉”3个字是已故的济南书画家关友声的手笔。
关于漱玉泉的来历说法不一,其中一种是从“漱石枕流”这个成语而来的。
晋朝时,孙子荆要去隐居,就对好友王武子说欲“枕石漱流”因口误说成“漱石枕流”王武子说“流可枕,石可漱乎
”孙子荆回答说:“所以漱石,以砺其齿;所以枕流,以洗其耳。
”隐寓洁身自爱、磨砺其志的意向。
“漱玉”泉将玉代石,更加妥切地表达了泉水清洁柔润的水质。
也有人讲,古代把女子的牙齿称为“玉”,宋代著名的爱国女词人李清照在这里居住时,经常在泉边梳洗打扮,因而得名。
还有一种说法,是因为李清照的词集《漱玉泉》而得名,但这就无从考证是先有词集后有泉名,还是先有泉名后有词集了。
李清照纪念堂:我们右手边这座古典风格的建筑是“李清照纪念堂”。
这是根据李清照故居在漱玉泉边的记载,于1959年为纪念杰出的宋代女词人而建造的。
纪念堂占地300平方米,具有宋代的建筑风格,经1999年扩建,现在面积4000多平方米,堂阁亭台,溪水环绕,成为国内面积最大的李清照纪念堂之一。
我们现在看到的屏风上,是郭沫若先生于1959年为李清照题的词,前面是“一代词人”,后面是“传诵千秋”。
这是郭沫若为李清照纪念堂题写的一首诗中的几句。
全诗是:“一代词人有旧居,半生漂泊憾何如,冷清今日成轰烈,传诵千秋是著书。
”院落里种植的芭蕉、海棠、桂花等都是李清照生前喜欢的植物。
大家来看纪念堂正厅门前抱柱上的木刻楹联。
上联是:“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下联是:“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上联讲李清照故居的所处的优美环境,下联讲的是李清照写的词以及为她的丈夫《金石录》所做的序具有南唐后主李煜的风格。
(李煜,作为帝王他是失败的,而作为文人,他则占有一席之地。
他的词《虞美人》是这样写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我相信大家对这首词都非常熟悉。
我们看到的纪念堂正厅中的塑像就是李清照,这是由著名雕塑家王昭善等创作的,用石膏雕塑,塑像象征着李清照清清白白的一生。
厅内陈列李清照生平事迹介绍,墙上是当代名家的题咏字画,玻璃柜里陈列着李清照著作的各种版本和后人研究的各种专著期刊等。
大家看墙上还有一幅画像,是李清照31岁时的画像。
李清照看上去是不是显得很老,不错。
为什么会这样呢
待会儿我给大家介绍她的生平的时候就知道了。
大家随我右转,到新开辟的李清照蜡像馆去了解一下这为著名女词人的一生。
蜡像馆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是父母教诲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
出身上层士大夫家庭,父亲李格非官居礼部员外郎,博学多才。
母亲是状元王拱辰的孙女,知书善文。
李清照出生在这样一个书香门第,自幼受到双亲熏陶,加上她资质聪慧,酷爱读书,故成为著名的文学艺术家,尤以词作蜚声文坛。
第二部分是师坛绽秀 李清照才华横溢,博学多能,十多岁时就很有名气。
她的词受到当朝文人周邦彦、张耒、黄庭坚等人的赞誉。
这一组蜡像展示的是李清照和当朝著名文人探讨诗词的场景。
第三部分是志同道合 1101年,李清照18岁,与赵明诚结婚。
赵明诚是丞相赵挺之的第三子,宋代著名的金石学者。
婚后夫妻恩爱,志同道合,除做诗填词外,还收集金石书画,并著有《金石录》一书。
在创作形式上,她善于运用白描手法塑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语言清丽动人、通俗流畅,世称“易安体”,对后世影响颇大。
在词学评论上,她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要求严格划清诗和词的界限,反对以作诗的方法作词。
在名家辈出的宋代词坛上,李清照独树一帜,成为词人中最杰出的代表之一,后世有人称之为“词圣”。
李清照一生奋笔不辍,著述甚丰。
原有《易安居士文集》7集、《李易安集》12卷,可次这些作品多已失散,现仅存《漱玉词》一卷及其他零星著作。
由于李清照前期与丈夫过着悠闲的生活,而且赵明诚经常外出,因此李清照前期的作品,多是歌颂自然和描写男女之间的爱情,如《如梦令》、《怨王孙》等。
她有一首《一剪梅》是新婚不久思念远游的丈夫而作的。
词中写道:“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从中可见她相思之苦。
在《醉花阴》一词中她写道:“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 第四部分是流寓江南 1127年,金兵入侵中原,宋室南渡。
夫妇两人移居江南。
不久赵明诚病逝,这给了李清照很大的打击,所以年纪轻轻却很快衰老。
李清照后来嫁给一个当朝官员张如舟。
婚后3个月,李清照发现张如舟是一个贪官,就告发了他,并且同他离婚。
在当时的时代,她需要付出多大的勇气呀
国破家亡、夫死物失、恶语中伤一起向她袭来,李清照在篱乱和贫困中度过了凄凉的晚年。
由于后期生活上的艰辛,李清照的作品主要是悲叹身世,抒发精神上的痛苦,如《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梁启超曾评价这首词“一字一泪,都是咬着牙根咽下”。
然而,女词人这种沉痛,并不是个人的无病呻吟。
在祖国的大好河山被拱手让敌的情况下,个人生活遭遇所引起的沉痛,也就是一个具有爱国心的人应有的那种蕴涵国家兴衰之感的沉痛。
她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流传至今的《夏日绝句》诗中展现得淋漓尽致:“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慷慨激昂,正义凛然,以宁死不肯渡乌江的项羽来讽刺当时仓皇南逃、不敢收复失地的南宋政府。
孑然一身的李清照,晚年的生活是凄凉的。
有关她的记载截止到73岁。
但是,这为旷世女词人美轮美奂的词句和高风亮节的情操却将永世流传。
趵突泉景区:各位团友我们现在来到的就是趵突泉主景区,首先我来看一下泺源堂楹联。
我们看泺源堂楹柱上悬挂的木刻楹联,上面写的是元代赵孟頫的咏泉的佳句,上联是;“云雾润蒸华不注”,下联是:“波涛声震大明湖”。
字是魏体,是当代著名书法家金棼先生书写的。
这两句楹联把趵突泉的特点表达得淋漓尽致。
华不注是一座小山,位于济南东北部,因非常陡峭,可以跟陕西的华山媲美,故又称小华山。
趵突泉水温常年恒温,保持在18摄氏度,而济南的天气非常寒冷,最冷时可达零下十几摄氏度,温差很大。
这时在趵突泉的水面上形成一层水汽,水汽蒙蒙上升,把远处的华不注山都给遮住了;趵突权泉喷涌的轰鸣声在大明湖畔都可以听到。
泺源堂跟娥英祠和三圣殿共同构成了三大殿景区。
过了泺源堂我们首先看到了这快著名的双御碑。
请大家看一下它的前后两面,看看它有什么特点
对,这块碑前后分别有康熙、乾隆两位皇帝的墨宝,双御碑因此而得名。
康熙皇帝先后六次来济南。
每来必题必咏,并且题字多有三点水。
这块碑的前面就是他于1684年第一次来济南时所书的“激湍”两字,用二字来形容趵突泉,可见它当年喷涌的壮观景象。
康熙皇帝的孙子乾隆皇帝每来趵突泉,也都有诗篇。
1784年他第二次来时适逢山东大旱,趵突泉停喷,他没有看到第一次来时那种趵突腾空的壮观景象,感到十分遗憾,便写下来《再题趵突泉作》刻在石碑后面,诗的最后一句是“拟唤天龙醒痴眠,今宵一洒功德水”然后浴手焚香,祭天乞雨,接着就下了三天三夜的大雨,趵突泉就复喷了。
双御碑是十分罕见的,它显示着趵突泉的名气和地位,具有很高的历史、文物书法和观赏价值。
趵突泉:趵突泉历史悠久,古称泺。
据记载,春秋时期,鲁桓公18年曾“会齐候于泺”。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泺水出历城县故城西南。
”北宋时,又称“槛泉”、“瀑流”,宋代文学家曾巩始称“趵突泉”。
我们面前这一方水就是闻名天下的趵突泉了。
趵突泉,三窟鼎立,“泉源上奋,水涌若轮”。
清朝人刘鹗在《老残游记》里写道:“三股大泉,从池底冒出,翻上水面有二三尺高”。
据士人云:‘当年冒起有五六尺高’,气势壮观,故称‘趵突腾空’。
古人把它列为济南八景之首。
趵突泉由于景观奇特,故被历代文人赞咏。
我觉得对趵突泉描写得最好的当属老舍先生的《趵突泉的欣赏》。
我们右前方有几块石碑,大家看一下。
首先,“趵突泉”三字是明代山东巡抚胡缵宗题写的,不知道注意到没有,“突”字少了上面一点,为什么
有两种说法。
一说这表达了人们的一种愿望,希望趵突泉永远喷涌,没有尽头,故意写成这样;一种说法是当年趵突泉喷涌的势头非常旺盛,泉水把突字的点给冲掉,顺着河流到大明湖去了,所以大明湖南门牌坊上的“明”字多了一笔。
其实,趵突泉的水流进护城河,经小清河汇流到大清河,最后流入渤海。
“观澜”两字是明代山东布政使张钦书写。
“第一泉”碑是由清代王钟霖题写的。
当年乾隆皇帝在北京时,已封了北京的玉泉为天下第一泉,下江南时,带了玉泉的泉水供路上饮用。
当他来到趵突泉,品尝了趵突泉的水后,认为趵突泉水比北京玉泉的泉水还要好喝,于是把玉泉更名为“玉泉趵突”,又封趵突泉为天下第一泉,并倒掉了玉泉水,换上趵突泉水供路上饮用。
用趵突泉的水炮茶味醇色鲜,素有“不饮趵突水,空负济南游”之说。
观澜亭:趵突泉西边的亭子叫“观澜亭”,是观赏趵突泉的绝佳位置。
亭名取自《孟子.尽心》中“观水有术,必观其澜”之意命名。
当年乾隆皇帝来济南时就在那里观赏趵突泉水。
1953年来济南时也在那里观赏趵突泉。
观澜亭上的楹联是张养浩的诗句:“三尺不消平地雪,四时常吼半空雷”道出了趵突泉的气势。
这是由我国著名的书法家武中奇题写的。
来鹤桥:趵突泉的泉水为什么清澈甘甜,这里有个美丽的传说。
很久以前,有一群仙鹤来到这里,水中映出它们的倩影。
看到自己这样美丽,它们高兴的叫起来,天上王母娘娘正在宴请群仙,听到地上喧哗,顺手拿起一杯美酒琼桨倒了下来,美酒正好泼到趵突泉里,从此,趵突泉泉水更加好喝了。
就是因为这个传说,我们把东边的这个小桥叫来鹤桥。
小桥最初是明万历(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初年,历城知县张鹤鸣建,原为木桥,1956年开辟为公园时改为石桥。
桥头的牌坊上写有“蓬山旧迹”,另一面写有“洞天福地”。
传说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3座仙山,这3座仙山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人们来到趵突泉,看到趵突泉的3股水柱,就像海中的3座仙山一样,也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猛然醒悟,原来仙山在此,所以明朝天启年间,济南知府樊时英建“蓬山旧迹”坊。
趵突泉被古人称为仙景,这泉水也如仙水一般,所以有喝趵突泉水长生不老之说。
南大门景区:我们现在来到了趵突泉南大门。
南大门建于1995年,是一座仿宋建筑,中国的建筑以苏州最为著名。
不过我相信,任何一位到过苏州的朋友在苏州都没有见过这么气派的大门,它建筑面积1575平方千米,气势恢弘、壮观,被园林专家们称为“中国园林第一门” 沧园景区 我们右手边这个小园叫“沧园”,因园内有沧泉而得名,它位于趵突泉东南部,原名勺沧园,取沧海一勺之意,和白雪楼一样是为了纪念李攀龙这位后七子领袖、著名的诗人而修建的。
沧园是一座具有民族风格的建筑,占地2500平方千米,三厅一围廊,南北向排列,青砖黑瓦白粉墙,不加雕饰,原中奇花异木十分丰富,各种齐鲁风格的盆景给人以美的享受,寒冬时节,腊梅盛开,苍松滴翠,秀竹婆娑,恰似岁寒三友的画卷,令人留恋往返。
王雪涛纪念馆:王雪涛纪念馆坐落在沧园内,纪念馆分为“无陋山庄、藕华楼、萝月堂、瓦壶斋4个展厅,并有接待室、办公室、服务部,建筑面积755.6平方米。
馆内珍藏和车裂可王雪涛先生遗作212件,名人字画6件,及先生生前用过的文房四宝等,王雪涛纪念观是中国书画名家纪念馆会员,每年参观人次逾百万。
王雪涛原名王庭钧,字晓封,河北省成安县人,当年著名花鸟画家,生前任北京画院院长,他于20世纪20年代初入北平国立艺专学习,接受现代美术教育,师从多位名家,尤受齐白石老人偏爱,他融会贯通今名家画艺,形成了独到的艺术特征,他创作题材广泛,主题生机勃勃,画中一草一木,花鸟虫鱼,都富有灵性。
枫溪景区:沧园西北侧,回廊尽头有一水榭,名叫风榭。
风榭以东,有长廊通向平台,台上有石桌石凳,游人可在此休息,欣赏枫溪景色,枫溪是一个不规则的水池,东西狭长,周围砌自然石,形成凹凸的样子,水自西流过曲桥,迎面有假山横阻,折而北流,形成较大的水面,犹现两岸秀美的景观,枫溪景区有风榭、月岛、曲桥、假山、月岛上种有枫树、柿子、桂花等。
从枫溪西端往东看,层次分明,山水相依,景致深远。
有没有世界遗产的导游词
平南县北部鹏化山区和大同山区与桂平北部的紫荆山区连为一体,层峦叠嶂,连绵起伏,形势险要,易守难攻。
150年前,震惊中外的金田起义就在这里策划组织,是太平天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
当地的胡以晃和蒙得恩在这里广泛发动群众加入拜上帝会,秘密打造武器,革命力量蓬勃发展。
1850年,洪秀全、冯云山二人将拜上帝会总部秘密设于马练瑶族乡山人村胡以晃家,统一领导金田团营的斗争,后来这里又发生了花洲起义、迎主之战、官村大捷等重大历史事件,留下了众多的文物古迹。
豫王胡以晃旧居,在平南县官成镇罗文村,距县城约30公里,有公路相通。
村前是一片开阔的盘地,四面高山环抱,小溪从当中穿过,流水潺潺,两岸交通有桥,山青水秀,十足的“小桥流水人家”。
胡以晃是太平天国前期诸王中最富有者,父亲胡琛年收粮租48万斤。
兄弟三人,他居老二,他9岁就成了孤儿。
父亲死后家庭中落,至金田起义时,个人年收粮租4.5万斤。
罗文旧居是胡以晃父亲建的,是倚山建筑的一套砖瓦木结构的一列8间平房和一套砖木结构的二层三间的楼房。
8间平房有走廊。
正屋3间的走廊有砖廊柱4根,柱顶架斗拱,拱底靠墙一面有一米高的壁画。
正屋3间当中的是香火堂,堂前屏风与门都是木雕,香火堂两边是套房。
两间套房背后各有厨房一间。
右边厨房之外是两间房,因搬迁外地,早已拆除。
砖瓦木结构的楼房建在右边走廊一米多的坝下。
楼下一列三间房,房外有一间马房。
楼房上层是客厅和厢房。
在宣布为县文物保护单位时,因年久失修,已无屋顶、楼板,光留砖墙,已属危房,不久已被主人全部拆除。
胡以晃(1812—1856)字杏云,清武庠生,乡试时“才艺压场,本选高魁,惟尾场大弓所误,顿虚虎榜题名。
”因乡试落第,从而激起了对清朝的腐败科举制度的强烈不满。
胡是平南藤县拜上帝会一方首领,金田起义八杰之一,是八杰中年纪最长者,唯一有功名的人。
旗号为军师,统率平(南)、藤(县)4000拜上帝会众。
永安封王建制时封春官正丞相,定都天京后,为西征军全军主帅,攻克安徽庐州后,晋封为豫王加露师名号。
豫王府设天京原江宁府署,门口画一龙一虎。
门联为:豫州居天下之中万邦为宪;王爵加封建之上百辟同钦。
蒙得恩(1806—1859),原名上升,因敬拜上帝,上字犯讳,改名得,复因天字崇隆,又改得恩。
得恩父名显扬,生四子,长得恩,次上国,三上信,四上弼,拜上帝前,显扬已死,家庭生活困难,兄弟尚幼,得恩主家务,1850年2月才敬拜上帝,因花王、思洪拜上帝会的头领吉能胜在花洲与团练发生冲突被捕死于平南狱中,花王、思洪缺坚强有力的头领,经肖朝贵物色,知得恩有能力,便提为花王、思洪头领。
不久便由肖朝贵引荐,到桂平在山面见洪秀全。
因他操客家话,拜上帝又格外信实认真,世故又深,又通笔墨,待人甚厚,并有领导格斗能力,所以起义军到象州后,便升任御林侍卫,从侍卫升指挥,而升检点,由检点而升丞相,由丞相而升督率赞天燕,而升正掌率赞天燕,由燕而升安,由安而升义,由义而升朝长,由朝长而升正掌率二干岁,总理朝政。
至1859年封为赞王,任中军主将。
曾破江南大营,克扬州、三河,灭湘军三千,杀敌悍将李续宾,解安庆之围;克庐州,擒安徽巡抚李孟群,1859年因病去世。
金田起义洪秀全指挥地——山人村 山人村,位于广西平南县马练瑶族乡。
这里南邻国安花洲,北靠大瑶山,东与水晏、大旺、藤县大黎相接,遍地山峦叠嶂,山高谷深,山村少,人烟稀,距县城60多公里,有公路可通,交通方便。
此地因是明末知州胡仲康(号山人)的隐居地,故名山人村。
武庠生胡以晃因乡试落第,迁到这里,对清科举制度一直愤愤不平,后认识洪秀全,并到金田接洪秀全来选定这里作为起义指挥地点。
直至1850年12月29日思旺迎主之战告捷后将近半年才离开山人村。
洪秀全在山人村期间做了几件事:一是写成《时势诗》(“近民烟氛大不同”)发动鼓舞拜上帝人;二是救出在平南县狱中的黄为政、胡曰珠;三是与诸王制定金田起义团营令;四是决定秘密在上帝坪打制武器;五是打败三路团练“围剿”,打胜思旺迎主之战。
山人村座西向东,全部是干打垒曲尺形的土瓦木结构一列五间正屋、二间廊屋的平房。
曲尺柄向北。
正屋与廊屋之外有干打垒的围墙,从正屋南头墙拉平向东伸展约10多米后,再拉成直角向北折至廊屋,与廊屋接合。
墙围偏北距廊屋约四米处向小溪开门楼。
墙顶上盖茅草,草之上压坭土以固住茅草。
正屋当中三间,中间是厅屋,厅屋内西边是套房,其他二间是附屋。
正五间前面至墙围的空间是泥土晒场,平时作院子用。
金田起义后,山人村所有房屋都被清军烧光,土墙全部捣平开成水田,但房屋的石脚和屋后高山上用泥石构筑的营盘,即山人营和远处山上的大栀营、双田营、羊枯顶营等营盘的遗址尚在。
太平天国团营起义令发布地——花洲 花洲,位于平南县国安乡,地处马练、大瑶山的三边交界处,距县城约40多公里。
此地崇山峻岭,山深林密,村落稀疏,多见竹木少见人。
1850年11月25日,拜上帝会首领洪秀全在这里发布金田起义团营令,也发布了此年9月13日是花洲拜上帝人团营的日子。
平南、藤县大黎拜上帝人的首领是胡以晃,他们在1848年就以花洲林长坳(上帝坪)为据点开展活动,1849年在这里秘密安装五架打铁炉打制武器。
当教徒到处高呼“拜上帝者食天禄,享天福”,“敬邪神者,上山被虎吃,下水被蛇咬”,“有饭同吃,有钱同使”时,形势发展到“拜上帝与拜上帝一伙,团练与团练一伙,各争自气,各逞自强”之际,花洲山口罗丹村团练头子翁振三不服,是年农历八月初二日,在社山口大祭社公,引起拜上帝人与团练发生冲突。
拜上帝人打死了翁振三的儿子翁朝梦、翁朝球和一名寡公佬马咬公,清政府便逮捕了拜上帝人黄厚政(洪秀全表侄)、吉能胜和胡曰珠,关入平南狱中拷打逼供。
这年9月13日拜上帝会首领肖朝贵来到国安花洲等地捐款营救三人,并安定 人心。
终于救出了黄厚政、胡曰珠,吉能胜死在狱中,后追封为宗王。
当时肖朝贵就住在花洲冲尾村(老胡坪)胡曰珠、胡九妹家,提出:“男人要学冯云山,女人要学胡九妹”的口号。
由于肖朝贵感到当地拜上帝人勇猛坚强,1850年农历七月廿四日晚,便命胡以晃备马从金田迎接天王洪秀全、冯云山至平南,在花洲发布团营令。
洪秀全率会众在这里先打败团练三次“围剿”,后在思旺与清将李殿元较量,打败清军后,拜上帝人就从花洲迎接天王洪秀全出思旺,到金田起义。
考试大整理 天王洪秀全舟中诏发布地——大旺圩 公元1851年9月14日,天王洪秀全在平南同和镇大旺圩发布舟中诏,15日发生官村大战,太平军以一万人打败向荣部队四万人,创下了以少胜多的战例,清军“所有军火炮械,随营粮饷,兵士衣装,全行遗失。
”太平军光斩杀清军官兵就有1000人,杀伤的不计其数,留下朝勇洲、回龙桥、七棵松等大坟墓。
太平军在大旺圩休整数天后分水陆两路进军永安。
金田起义洪秀全指挥地——山人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