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蓬莱阁导游词
古建群。
蓬莱阁的主体建筑建于宋朝嘉祐六年(1061年),素以“人间仙境”著称,其“八仙过海”传说和“海市蜃楼”奇观享誉海内外。
蓬莱阁历经风雨沧桑,如今已发展成为以古建筑群为中轴,蓬莱水城和田横山为两翼,四种文化(神仙文化、精武文化、港口文化、海洋文化)为底蕴,山(丹崖山) 、海(黄渤二海)、城(蓬莱水城)、阁(蓬莱阁)为格局,登州博物馆、古船博物馆、田横山、合海亭及黄渤海分界坐标等20余处景点为点缀,融自然风光、历史名胜、人文景观、休闲娱乐于一体的风景名胜区和休闲度假胜地。
蓬莱阁的主体建筑建于宋朝嘉祐六年(1061年)坐落于丹崖极顶,阁楼高15米,坐北面南,系双层木结构建筑,阁上四周环以明廊,可供游人登临远眺,是观赏“海市蜃楼”奇异景观的最佳处所。
阁中高悬一块金字模匾,上有清代书法家铁保手书的“蓬莱阁”三个苍劲大字,东西两壁挂有名人学者的题诗。
主阁后面间隔不远避风亭和卧碑亭内,也各有珍贵的书法刻石。
避风亭内有刻石25方,其中9方是曾任登州军事首脑袁可力的《观海市》诗,字是明朝书法家董其昌写的,一代石刻高手为其刻石。
因此,这九方石刻确为珠联璧合之作,堪称三绝。
卧碑亭里的横卧石碑则因留有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的手迹而弥足珍贵,卧碑正面刻的行草《题吴道子画》,背面刻的是苏东坡的正楷《登州海市》。
众多名人的墨宝中,有两处别有典故。
一处是蓬莱阁主阁后壁上的“海不扬波”,细看这气势雄伟的字体,你会察知那“不”字明显是后来补上的。
这是怎么回事
据介绍,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山东巡抚托浑布兼办海防。
当有一天他登上蓬莱阁时,望着广阔无际的大海,触景生情,挥笔写下了“海不扬波”四个字,表达了他希望万里海疆平安无事的心情。
哪知道,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了,战火蔓延至蓬莱。
1895年1月18日,日舰炮击蓬莱,一发炮弹(碰巧是哑弹)击中了“不”字,于是“海不扬波”成了“海扬波”。
这启发人们没有富强的国家和强大的海防,海不扬波的愿望始终是个幻想 另一处是蓬莱阁东侧的“碧海丹心”石刻,这是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的手迹。
冯将军当年为何要写这几个字呢
据说,1939年5月,正值抗日战争最为艰苦的时候,冯玉祥将军与国民党元老李烈钧等人同游蓬莱。
忧于时局的李先生对冯将军说:“挽救民族危亡的重任寄希望于你们身上了。
”冯将军对蒋介石当局明抗日、暗卖国的做法不满,但又不能明说,只得苦笑。
之后,李烈钧先生挥毫写下对联:“攻挫若石,同具丹心扶社稷;江山如画,全凭赤手挽乾坤。
”并让冯玉祥将军题横幅。
冯玉祥略一思索,提笔写下了遒劲有力的“碧海丹心”四个大字,抒发了他忠心报国的情怀。
后人感念他的爱国豪情,便把“碧海丹心”单独刻石存留。
其实原创导游词也就是网上找很多的资料,101贝考导游里面都有教,然后再用自己的话串起来。
蓬莱阁的资料在网上非常多,稍微花点心思就能改成一篇自己的导游词了,希望对你有帮助。
武夷山天游峰,广告词
[导游内容〕武夷精舍——>云窝——>晒布岩——>茶洞——>天游峰各位朋友,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堵墙就是武夷精舍遗址 。
武夷精舍是宋淳熙十年(1183年),南宋大理学家朱熹亲自擘划、营建的书院。
据董天工的《武夷山志》记载:武夷精舍是当时武夷山的一大建筑,人称武夷之巨观。
有仁智堂、隐求室、止宿寮、石门坞、观善斋、寒栖馆、晚对亭和铁笛亭等建筑。
四方来者,莫不叹其佳胜。
朱熹在武夷精舍著书立说,倡道讲学达十年之久,培养了大批理学人才。
因此他创办的武夷精舍备爱封建统治者的重视,历代都曾加以葺治、增广。
南宋末期,经扩建后的武夷精舍,改名为“紫阳书院”,由官府拨给公田以供养学者。
随后又设置“山长”这个教职,来主持教事。
元初,改山长为“教授”。
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武夷精舍毁于兵灾。
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朱熹八世孙朱洵、朱澍出资重建后,又改称“朱文公祠”,崇祀朱熹。
清康熙年间,赐予“学达性天”匾额,再度大兴土木加以修葺。
至今残留的精舍遗址,则是清康熙五十六年(1708年,闽浙总督常见罗满保“捐俸倡修”的,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
从武夷精舍前行数百米,在接笋峰西壁岩下,有因峰岩崩塌形成的大小岩洞10余处。
每当冬春二季的早晚,从洞穴里常常会冒出一缕缕淡淡的云雾,在峰石之间轻轻游荡,时而聚集一团,时而又飘散开来,舒卷自如,变幻莫测,故此地名为“云窝” 。
云窝四周环绕着响声岩、丹炉岩、仙迹岩、天柱峰、更衣台、晒布岩、天游峰、苍屏峰、接笋峰等。
过问樵台,前面大家看见的这个石门,就是叔圭精舍旧址。
门额上“叔圭精舍”四字清晰可见。
叔圭、姓江名贽,北宋人,官举孝廉。
这里原有一座考究的古建筑,是清初为纪念江贽而建造的,现仅存这道石门。
过叔圭精舍石门,但觉豁然开朗。
左边这个濒临九曲溪巡的亭子叫石沼青莲亭。
右边这座山峰是隐屏峰,依附于隐屏峰,峰腰横列三痕,仿佛折断又连接在一起的山峰,叫接笋峰。
隐屏峰下的这座亭叫水月亭。
据说月明星稀夜晚在亭中把酒赏月,可风到四个月亮。
请各位朋友猜猜看,有哪四个月亮
(天上一个,水中一个,杯中一个,还有心中一个)。
云窝中间这块漆黑巨石,大家看,像不像一头伏卧的大象,俗称铁象岩 。
铁象岩中间裂开一罅,人穿行于其中,但觉天光如线。
为区别溪南灵岩一线天,故称 它为“小一线天”。
云窝以铁象岩为界,分上、下云窝。
云窝巨石倚立,背岩临水,地处武夷山精华地带,为武夷首胜之区。
这里历来是古代文人墨客、名宦隐潜居养心之所。
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兵部侍郎陈省曾在上下云窝间,兴建“幼溪草庐”,计有宾云堂、栖云阁、巢云楼、生云台、迟云亭等10余处亭、台、楼、阁,极为富丽堂皇。
可惜这些建筑早已废圯,岩壁间留下的些许摩崖题刻,还能让人依稀记起昔日的繁华。
关于幼溪草堂和武夷精舍,还留下一段有趣的故事。
相传陈省在云窝构筑幼溪草庐时,朱熹当年营建的紫阳书院十分破旧。
一边是优雅的环境,精美的建筑;一边是年久失修,即将坍废的书院。
一士人见此情景,便题诗于壁:“紫阳书院对清波,破壁残碑半女笋。
颇爱隔邻亭榭胜,画栏朱拱是云窝。
”陈省见诗笑曰:这分明是激我乎。
即日捐资雇工,大兴土木,将紫阳书院修复一新。
您正浏览的文章由(第一·范·文网)整理,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铁象岩左边这座山峰,就是我们在竹筏上看至的晒布,请大家注意看,在晒布岩的岩壁中间有斑痕像人的手掌,长度超过一丈的有数十行,相传这是仙人留下的,故晒布岩又称“仙掌峰”。
晒布岩由于流水长年冲刷的结果,岩壁上布满了数以百道直溜溜的流水轨迹。
每当西斜的阳光照到壁上,更见得条缕分明。
俯视溪中,但见影浸水底,随波晃漾,恍如无数条流动的黑蛇白蛇,从溪底直往下窜。
若逢雨天,雨水从岩顶顺着直溜溜的轨迹飞泻直下,仿佛素练悬而未决天,万千银龙飞舞,堪称奇景。
关于晒布岩和仙掌峰的由来,民间流传着这么一个故事:相传很早以前,天宫的织女每天都背着锦囊,唱着歌儿去采集五彩云锦。
这些云锦配上一缕缕金丝银线,织成一匹匹绫罗绸缎,献给王母娘娘。
一天清晨,负责运送的挑担的挑担大脚仙,挑着织女织好的一担帛锦,踏着云路途经武夷山云窝时,不经意往下一看,顿时被“碧水丹山”的奇景迷住了。
他便放下锦担去游玩。
等他听到天宫的鼓声时,才想起锦担,一看,糟啦,绫罗绸缎已被打湿了,他怕王母娘娘责怪,于是,就把一匹匹的帛锦抖开,晒在大岩壁上;可是锦缎太长,一直垂到六曲溪边,皱巴巴的不平整,他又扯又拉,直到把一担绫缎抚的平平整整。
几番辛劳,大脚仙已困顿不堪,寻到一阴凉处便呼呼大睡。
一常见醒来,日头已经西斜。
他起身一瞧,眼前一片金辉,光芒四射。
原来这是绫缎在阳光下熠熠闪亮,衬得碧水丹山更加旖旎。
大脚仙用手一摸,岩壁上烫热炙人,他慌了,急忙去收布。
然而,那一条条绫缎已熔进了光滑的石壁中,连大脚仙按布的仙掌也永远嵌进了岩壁上。
“如今石上留仙掌,十指青葱积绿苔。
”说的就是仙掌峰的景致。
请大家注意看,前面这块壁上刻有“伏虎”二字。
题刻的作者系幼溪草庐的主人陈省。
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陈省因与宰相张居正政见不一而受到排挤。
皇上虽数赐,但他仍然辞职荣归入闽。
深厚感情感怀才不遇,卜筑武夷山中。
适云窝有一岩石状如蹲虎,便勒石“伏虎”二字,意在他如一只蹲伏在武夷山中的老虎,企盼有朝一日东山再起,再展宏图。
伏虎岩右边这一竹丛,就是郭沫若先生在游武夷诗中提到的方竹。
这种竹看似圆,摸去却是四方的,十分奇特。
不信,大家可以来摸摸。
从伏虎岩前的石径登上,便可看到一道石门,门额上刻有“峥嵘深锁”四字。
进石门,眼前豁然开朗,别有洞天。
这就是素有产茶“甲于武夷”之称的茶洞。
从洞中放眼眺望接笋峰、隐屏峰、清隐岩、天游峰、仙掌峰,以及远在三曲的仙游岩,峭壁耸立的危崖,就象一堵堵高大的城墙,把它团团围住,唯一的通道,就是西边的一条岩罅。
人在面积不过六七亩的洞中,有如陷入井底一样,抬头仰视,仅见青天一围。
正如徐霞客在《武夷山游记》中写道:“诸峰上皆峭绝,而下复攒凑,外无磴道,独西通一罅,比天台之明岩更为矫也。
”所以,历代都有文人墨客在洞内卜筑隐居,如宋刘衡的小隐居,明李钟鼎的煮霞居,清董茂勋的留云书屋等。
如今这些古老的建筑,大都不见踪迹,唯猖狂留下的董茂勋留云书屋的旧址。
茶洞最北面这个潭,称“仙浴潭”,从天游峰奇峰跌落下来的雪花泉 就汇集在这里。
相传该潭曾有仙女在此沐浴,故名。
大家请看,南面这条通往隐屏峰的石径,在距我们所处位置的十余米处,有一石门,门额上刻有“留云书屋”四字,这就是董茂勋卜筑的留云书屋的旧址。
二百多年前,《武夷山志》作者攻天工就是在其父董茂勋留云书屋中完成了二十四卷《武夷山志》的编 工作,为武夷山人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穿石门,过“鸡胸”、“龙脊”,可见岩壁上有“仙凡界”题刻,意思是这里是人间与仙境的分界线,只有有胆有识敢过武夷山险径——“鸡胸”、“龙脊”的人,才能步入顶峰仙境。
立于峰尖这座亭叫“仙弈亭”。
再往上攀登数十米,便到隐屏峰顶。
峰顶原有清真道院,建于明万历三年(1577年),今废。
自巅南下,半壁有洞,名“南溟靖”。
明道人刘端阳藏蜕于此,至今仍有石冢蜃坛。
各位朋友,请大家做好登山准备,现在我们开始攀登天游峰。
从茶洞到天游峰一览台共有八百多级石阶,有兴趣的朋友,不妨边登边数,看谁数的数字最精确。
现在我们终于登上了天游峰一览台,大家一路辛苦了。
根据刚才大家报来的数字看,张先生、李先生数得最为精确,共有石阶826级,谢谢大家的合作。
天游泳池峰东接仙游岩,西连仙掌峰,壁立万 ,高耸群峰之上。
每当雨后乍晴,晨曦初露之时,白茫茫的烟云,弥山漫谷;风吹云荡,起伏不定,犹如大海的波涛,汹涌澎湃。
站在一览台上望云海,变幻莫测,宛如置身于蓬莱仙境,邀游于天宫琼阁,故名“天游”。
一览台位于景区中心,是一处绝好的武夷山水观赏台。
随着时序流转,在这里可以观赏到日出、云雾、佛光、夕阳、明月等天游五绝,从一览台上赁栏远眺,但见群峰点点,西望那座山峰就是八曲的三教峰,东望这卒山峰是一曲的大王峰。
俯瞰九曲蜿蜒,竹筏轻荡,武夷山水尽收眼底,令人心胸开阔,陶然忘归。
徐霞客评点说:“其不临溪而能尽九溪而能尽九溪之胜,此峰固应第一也。
”从一览台前行,眼前座宫观式的建筑,就是天游观 。
观后的妙高台上,大家看到的这棵挂有古树名木牌子的树,就是罕见的红豆树。
每当成熟季节,山风轻拂,豆荚就纷纷撒落在地,滚出殷红的豆粒,晶莹闪亮,鲜艳可爱。
唐朝诗人王维有诗道:“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但愿大家能在树下多找出几粒带回家中,成为武夷山之得的美好纪念。
红豆树旁的这条涧称胡麻涧。
涧旁的石壁上,有历代摩崖石记得余处。
其中最大这一幅“第一山”,系道光壬辰冬武显将军岭南徐庆超题写。
意思是说天游峰即是“武夷第一胜地”,那么,理应号称“第一山”。
也有人解释说,武夷山是道教名山,列三十六洞天中的第十六升真元化洞天。
道教的创始人是老子,老子天下第一。
因此,他所占居的名山,就应该是天下“第一山”。
欣赏完摩崖石刻,登上崎岖丘,前面这座牌坊就是中正公园牌坊,原来牌坊上镌刻有“中正公园”四字,“文革”期间被敲掉,现有关部门正总任务恢复这一景观。
各位朋友,天游峰游览到此结束。
请大家歇息一下,下一站桃源洞。
云南方山望江岭作文300字
今天,我们怀着愉悦的心情来到方山。
一路欢歌,一路笑语,我们来到了传说中清爽宜人的方山。
那里有山林1.07万亩山主峰四方平正,宛若广阔的平台,所以取名方山。
山上,如织的松林,如吼的松涛,使人感到无比的心旷神怡。
其间有诸葛营、望江岭、七星桥等十三个景点。
我们先驱车来到诸葛营。
四周吹来的徐徐秋风,旅途的劳累一下子抛在脑后。
我们观看着四周,各种各样的农家乐、民宅呈现在眼前。
他们的房屋上挂着牛头、虎头,还有各式各样的圆盘、四周墙上的壁画,体现了他们纯朴的民风;类似于板报的廊画,更体现了他们党的意识十分坚固,不可动摇
走了许久,我们来到了“量身门”,他不仅量身,而且还量心,许多同学都进去了,想试试,可是“谁能过”那道门只有邓淑文能过,其他人只能混个“魔鬼身材”。
12点整,饥肠辘辘的我们来到了餐馆。
因为我们是第一个进去的,所以我们被分到了一班,跟他们吃。
可我们进去一看,着实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地上铺满了松针,上面有碗筷,导游说让我们在这儿吃。
菜一上来,不到三秒钟时间,盘内的食物一扫而光,我边吃边想:大概奶奶那一辈人也是这样的吧
今天,我才体会到“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的来历了。
我们路过松林的时候,正处正午,太阳正火辣呢
可一进松林,什么火辣,什么劳累,一举抛在脑后。
大家都一起拾松子,捡垃圾,即使再苦再累,我们也会会心一笑。
最后一站是雷达兵的营地,在表演的节目中,最精彩的应该是表演军姿,齐刷刷的动作,无人不惊叹;洪亮的口号,无人不佩服。
我们随导游去看所谓的雷达,它传递的光波速与光速相同,主要用来控制飞机用的。
我们满怀欣喜地回到家,在路上还回味着刚才的一幕幕。
此刻我的心情只能用一首清道光年间广南府训导王安延慕名游历方山之后作的《苴却怀古》来表达:绝塞蜻蛉汉著名,当年问路此南征。
荒营处处埋铜鼓,野菜家家种蔓菁。
天谴一江争险要,户存十马验兹生。
风流我欲瞻遗像,那得词堂似锦城
......导游词
亲爱的游客朋友们,欢迎大家来到烟台,欣赏烟台夏季这浪漫的海上风景.春去夏来,海鸥高飞,来自南太平洋的风,使许年多南面临海的城市感到湿漉漉的,而这股带着潮气的风经过胶东半岛崇山峻岭的阻挡.过滤,到达北面临海的烟台是,只剩下了丝丝凉爽.阵阵惬意.站在这里,夏日的燥热一下子便消失得无影无踪.面对眼前水平如镜的大海,也许每个人的心里都会涌起这样的感觉:烟台的海真像一个恬静.温柔的少女. 大家一定记得巴金老先生写的<<海上日出>>吧,也一定想亲眼目睹那海上日出的伟大奇观吧?在这里,你的愿望肯定能得到满足.清晨,太阳像被谁冲洗过的红色气球,飘飘悠悠地浮出水面,海面上便会拖着长长的倒影.每天的这个时候,海边都会聚满如痴如醉得观看日出的游人.到了夜晚,平静的海面倒映着千家灯火,岸边的石凳坐满了游人,观赏这美丽的海上夜景,放松一下紧张的心情.就在人们的脚下,是海浪与堤岸的呢喃细语,这是来自大自然的最动听的声音. 关于夏季烟台的海的迷人景象,我就介绍到这里.但愿我的介绍能给您留下美好的回忆.同时,祝您在这里有一次愉快的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