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寺的导游词怎么写
白马寺白古建区们:大家好,一路辛苦了。
我代表白马寺对各位朋友来,表示诚挚热烈的欢迎。
我是白马寺的讲解员XXX,非常荣幸能够同大家一起参观白马寺。
我的服务宗旨是您的满意就是我的快乐!白马寺初创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由官府正式创建的第一座寺院,是源于南亚次大陆的佛教在辽阔的中华大地赖以发荣滋长的第一座菩提道场,故历来被佛教界尊称为“释源”和“祖庭”。
“释源”即佛教之发源地,“祖庭”即祖师之庭院。
佛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对中国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文化产生过重大影响,而且还经过中国逐步传播到越南、朝鲜、韩国和日本。
中国第一古刹白马寺,对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对促进中外思想文化交流和发展各国人民友谊,起到了重要作用。
1961年,国务院公布白马寺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3年,国务院又公布白马寺为全国汉传佛教重点寺院。
2001年,白马寺又被国家旅游局定位为国家4A级旅游景点。
现存白马寺坐北朝南,为一长方形的院落,总面积约6万平方米左右。
门前有宽阔的广场。
寺内的主要建筑,都分布在由南向北的中轴线上。
前后有五座大殿,依次为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毗卢阁,东西两侧分别有钟楼、鼓楼,斋堂,客堂,禅堂,念佛堂,六祖殿,玉佛殿,卧玉佛殿,藏经阁、法宝阁等附属建筑,左右对称,布局规整。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建有莲池、放生池的大广场,是2000年扩建的。
南边
急需白马寺英文解说词!!!
游览白马寺之前,在印象当中,总是把白马寺和唐僧去西天取经的事情联系起来。
总以为白马寺是因为唐僧取经那匹驮经的白马而命名的,真是这样的吗
等我去参观游览了白马寺,通过观察、查找一些资料以后,才恍然大悟,根本不是我所想象的那回事。
白马寺的白马和唐僧没关系,是我把二者硬捏合在一起,就象相声里说的:关公战秦琼,两个人物活着的时候隔着好几百年呢。
从十三朝古都洛阳古城出发,一路向东,不一会就远远望见了白马寺大门前面那两尊雄壮威武的高头大马。
两匹石马左右相对,大小和真马相当,形象温和驯良,这是两匹宋代的石雕马,是优秀的石刻艺术品。
白马寺的山门为明代所重建,为一并排三座拱门,代表三解脱门,佛教称之为涅盘门。
我们通过山门时,只要抬起头来,就能看见部分门洞拱券上面还刻有工匠姓名,皆为东汉遗物。
进了山门,只见院内游人如织。
这座一千九百多年前建造在邙山、洛水之间的寺院,耸立在一片郁郁葱葱的长林古木之中,它以那巍峨的殿阁和高峭的宝塔,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游人。
据导游介绍,白马寺古称金刚崖寺,初创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第一所官办寺院,被尊誉为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有中国第一古刹 之称。
是东汉时由皇家所建,说起来还有个故事:据说当时皇帝汉明帝刘庄夜寝南宫,有天晚上做了个梦,梦中有个身高六丈的金人,相貌庄严,头顶白光,飞行到殿前。
第二天,询问大臣,有人说很象西方的神,名叫佛。
于是汉明帝派大臣出使西域求佛。
大臣们来到阿富汗一带,正好遇到从印度来的两个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两人一起随汉使臣,以白马驮着佛经和佛像来到当时的国都洛阳。
带回来的经书被放在当时的东汉的都城——洛阳的鸿胪寺,古代的鸿胪寺很象现在的礼宾司,“寺”在当时是指官署,俗话说的办公机构,或者办公室,并没有寺庙的概念。
那俩印度僧人就在那里翻译佛经,汉明帝很重视这些传经的僧人,第二年,专门给他们盖了一座“寺院”,据说是为了纪念白马驮经之功,取名为白马寺。
从此,“寺”这个词就多了一层意思了。
谁有关于佛寺的导游词啊?
寺庙 寺庙--我国的艺术瑰宝库,它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象征。
从广义上来说,寺庙不佛教仅仅与佛教一家有关。
但在佛教中,寺庙就有许多种称谓:如“寺”,最初并不是指佛教寺庙,从秦代以来通常将官舍称为寺。
在汉代把接待从西方来的高僧居住的地方也称为寺,从此之后,“寺”便逐渐成为中国佛教建筑的专称。
“寺”是佛教传到中国后,中国人为尊重佛教,对佛教建筑的新称呼。
如白马寺、大召寺等。
除此之外,如庵,那是尼姑居住的寺庙。
还有石窟,那是开凿在山崖上的石洞,是早期佛教建筑的一种形式。
印度早期佛寺多用这种形式。
印度佛教石窟的形式有两种,一种为精舍式僧房,方形小洞,正面开门,三面开凿小龛,供僧人在龛内坐地修行;一种为支提窟,山洞面积较大,洞中靠后中央立一佛塔,塔前供信徒集会拜佛。
在蒙古语中称“寺”为“召”。
如大召、五当召等。
另外,有称之为布达拉宫、普陀宗乘之庙等。
在道教中,寺庙的称谓也很多:道教创立之初,其宗教组织和活动场所皆以“治”称之。
又称为“庐”、“靖”、也称为静宝。
在南北朝时,道教的活动场所称呼为仙馆。
北周武帝时,道教活动场所的称呼叫“观”,取观星望气之意。
到了唐朝,因皇帝认老子为祖宗,而皇帝的居所称为“宫”,所以道教建筑也称为“宫”了。
其它还有叫“院”、“祠”的,如文殊院、碧霞祠等。
儒家则称之为“庙”、“宫”、“坛”,如孔庙、文庙,雍和宫,天坛等。
伊斯兰教称之为“寺”,如清真寺等。
天主教称之为“教堂”。
在原始或民间中,称之为“庙”、“祠”,如旧时奉祀祖宗、神佛或前代贤哲的地方。
叫太庙、中岳庙、西岳庙、南岳庙、北岳庙、岱庙等。
如祖庙、祠堂(祭祀祖宗或先贤的庙堂),有武侯祠、韩文公祠等。
寺庙文化它完整地保存了我国各个朝代的历史文物,在国家公布的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中,寺庙及相关设施约占一半,谓之“历史文物的保险库”, 乃当之不愧。
寺庙建筑与传统宫殿建筑形式相结合,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和民俗特色。
同时,寺庙文化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天文、地理、建筑、绘画、书法、雕刻、音乐、舞蹈、文物、庙会、民俗等等。
各地一年一度的庙会如火如荼,不仅丰富了各地的文化氛围,同时促进了地方旅游业的发展。
寺庙可以产生一个安定脸孔让一个不满的人口变得安定。
在上古时代,几乎每个城市都会有一座寺庙来供奉他们的守护神。
而多数的城市都会有多座寺庙来供奉其他的神明。
而到了现代,寺庙变成了一个礼拜的地方,像是礼拜堂以及教堂。
在上古时代的社会中,寺庙被认为是神的居住地。
信徒们会带食物、香料、稀有物等贡品来到寺庙,当做是对神明的敬意以及尊重。
寺庙存在城中可以带给人们平和的效果,通常有智慧的领导人都会在城市开始成长时尽快地设置寺庙。
十大名寺 中国十大名寺介绍我国著名的古寺:白马寺、灵隐寺、少林寺、寒山寺、隆兴寺、清净寺、大相国寺、卧佛寺、塔尔寺、扎什伦布寺。
洛阳白马寺:白马寺在河南洛阳市东郊,称为“中国第一古刹”。
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由官方营造的第一座寺院。
白马寺的营建与我国佛教史上著名的“永平求法”紧密相连。
白马寺内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毗卢阁、齐云塔等。
杭州灵隐寺:灵隐寺又名云林寺,创建于东晋咸和元年(公元326年)。
当时印度僧人慧理来到杭州,看到这里山峰奇秀,认为是“仙灵所隐”,所以就在这里建寺,取名“灵隐”。
清康熙南巡时,赐名灵隐寺为“云林禅寺” 灵隐寺全盛时期,有九楼、十八阁、七十二殿堂,僧徒达三千余众。
灵隐寺建筑中轴线上依次为天王殿、大雄宝殿、药师殿。
登封少林寺:少林寺在河南登封县城西北12公里的少室山麓五乳峰下。
因寺院坐落在丛林茂密的少室山阴,以此得名。
少林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年间(495年)。
32年后,印度名僧菩提达摩来到少林寺传授禅宗。
达摩被称为中国佛教禅宗的初祖,少林寺被称为禅宗的祖庭。
传说少林拳是达摩创造的。
少林寺以其卓绝的少林武功名扬天下。
少林寺保存有唐代以来的碑碣石刻共计300多块,其中的一块\\\\太宗文皇帝御书碑\\\\记载了少林寺十三僧人勇救唐王李世民的史迹,碑文为唐太宗亲笔书写。
少林僧人练武、习拳的情景在寺内白衣殿的壁画之中均有描绘记载。
苏州寒山寺:寒山寺始建于公元502年的梁天监年间。
到了二百年后的唐代,相传唐时僧人寒山曾在该寺居住,故改名为“寒山寺”。
自从唐代诗人张继题了《枫桥夜泊》一诗后,寒山寺便闻名了。
寒山寺中的主要景点有大雄宝殿、藏经楼、钟楼、碑文《枫桥夜泊》、枫江第一楼。
正定隆兴寺:隆兴寺始建于隋开皇六年(586 年),原名\\\\龙藏寺\\\\。
宋初,太祖赵匡胤敕令在龙藏寺内铸造铜佛,并盖大悲阁,遂大兴土,以大悲阁为主体的一组宋代建筑先后告成。
到了清康熙、乾隆年间,又两次大规模维修和增建,寺院发展到鼎盛时期。
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改龙藏寺为隆兴寺,俗称大佛寺。
泉州清净寺:清净寺又名艾苏哈子大寺,位于市区涂门街。
始建于1009年(北宋大中祥符二年,回历400年),创建和重修者皆为阿拉伯伊斯兰教徒。
清净寺建筑采用西亚形式,是中国现存最古老、具有阿拉伯伊斯兰建筑风格的清真寺,清净寺面积2100平方米,现在主要建筑在门楼,高20米、宽45米,辉缘石和白花岗石构筑,三层穹形尖顶拱门。
开封大相国寺:大相国寺位于河南省开封市自由路西段。
开封是“富丽甲天下”、“自古帝王都”的历史文化古城,民间向有“一苏二杭三汴州”之说。
而“大相国寺天下雄,天梯缥缈凌虚空”(元·陈孚),寺院历史上名僧辈出,名士荟萃,活动频繁,寺藏丰富,鼎盛时期辖64禅律院,占地达540亩。
高僧、达官、文人、使节、民众出入其特别是北宋期间;佛事,大相国寺、巡幸、文娱、参访、商贸汇集其中,成为中外佛教及文化交流的中心,深为海内外佛教界瞩目。
北京卧佛寺(十方普觉寺):卧佛寺即\\\\十方普觉寺\\\\。
它位于西山北的寿牛山南麓、香山东侧,距市区30公里。
卧佛寺始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原名兜率寺,又名寿安寺。
清雍正十二年重修后改名为普觉寺。
由于唐代寺内就有檀木雕成的卧佛。
后来元代又在寺内铸造了一尊巨大的释迦牟尼涅磐铜像,因此,一般人都把这座寺院叫作\\\\卧佛寺”。
据元史记载:当时铸铜像冶铜50万斤,用工七千。
铜佛身长5米作睡卧式,头西面南,左手自然地平放在腿上,右手曲肱托头。
卧佛后面围坐着12圆觉菩萨,他们面部表情沉重悲哀,构成一幅释迦牟尼涅磐于婆罗树下,向12弟子嘱咐后事的景象。
西宁塔尔寺:塔尔寺又名塔儿寺。
得名于大金瓦寺内为纪念黄教创始人宗喀巴而建的大银塔,古称“佛山”,藏语称为“衮(音gun)本贤巴林”,意思是:“十万狮子吼佛像的弥勒寺”。
它座落在湟中县鲁沙尔镇西南隅的连花山坳中,是我国喇嘛教(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创始人宗喀巴诞生地,我国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六大寺院之一,也是青海省首届一指的名胜古迹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塔尔寺初建于明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迄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塔尔寺整个寺院是由众多的殿宇、经堂、佛塔、僧舍组成的一个汉藏艺术相结合的辉煌壮丽建筑群,占地面积约600余亩. 日喀则扎什伦布寺:扎什伦布寺位于日喀则市尼色日山南侧,藏语意为“吉祥须弥山”.扎什伦布寺是西藏佛教格鲁派在后藏地区的最大寺院,又是西藏地区班禅四世之后历代班禅举行宗教和政治活动的中心。
扎什伦布寺始建于明正统十二年(1447年),全寺分宫殿、勘布会议(后藏地方政府最高机关)、班禅灵塔殿、经学院四大部分。
经学院有措钦大殿,4个扎仑及下属的64个康村组成。
洛阳最好的导游是
白马禅寺,位于晋城市市区北侧五公里的白马寺山顶上。
白马寺山又名司马山,相传北魏司马懿封长平候曾登临此山而得名。
后因山顶建寺名白马禅寺,故而更名为白马寺山,此山主峰海拔1010米。
白马禅寺创建年代不详,金李俊民游白马寺山诗曰“千年古庙映崇岗,寂寂空庭草树荒”由于战乱原因仅剩一座景公塔,巍然矗立,向人们昭示它的往日辉煌。
1989年冬,城区宗教局邀请五台山善财洞主持隆慧法师为城区佛教协会会长、白马禅寺主持,并重修白马禅寺。
1993年阴历六月二十四正式奠基,修建藏经楼,历经十四余年。
陆续修建完成了藏经楼、大雄宝殿、天王殿、地藏殿、九龙壁、伽蓝殿、大毗卢殿、文殊殿、念佛堂、斋堂、文殊塔、祖师殿、舍利塔、上客堂、二僧院以及东西配房等工程。
藏经楼于1993年修建,1994年阴历九月十五举行落成剪彩法会,面积有348平方米。
楼下为五佛殿,供奉有云南居士从缅甸南坎观音寺请来的玉佛五尊(五方佛),及一尊观音像(缅甸玉)。
楼上珍藏有乾隆藏、大正藏、佛光藏、天台藏、及藏文藏经。
大雄宝殿九四年动工,历时二年,于九六年阴历九月十五举行落成典礼,计823平方米。
殿内为横三世佛,背后为海岛观音,两侧为文殊、普贤及十八罗汉。
“大雄宝殿”匾额是赵朴初亲笔题写,九八年举行了开光法会,隆慧大和尚、请佛大和尚、源慧大和尚为佛像开点灵光。
天王殿243平方米,门头有中国佛协赵朴初亲笔题写“白马禅寺”匾额。
殿内正面为弥勒菩萨,背后韦驮菩萨,两边四大天王。
天王殿的 两边是钟鼓楼,各35平方米。
于九七年建成九九年九月十五举行开光法会,隆慧大和尚、根通大和尚、慈贵大和尚为佛像开光。
大毗卢殿占地1134平方米,是白马禅寺最大的殿堂,殿内七重悬塑,主塑五方佛、五百罗汉、八十八佛、八十四大悲咒像、罗汉柱、五层八角亭柱、十二圆觉、二十四诸天、释迦本身传、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灵山会、楞严会、龙华会、华严会、三身佛、三世佛、极乐世界、琉璃世界、藏像千手观音、千钵文殊、密宗护法金刚、以及大型密宗金刚座等。
塑像大的高三米,小的仅余寸,共一万余尊。
实属国内罕见的工程。
大殿于2000年举行了落成典礼,寂度大和尚参加了法会,目前佛像还在紧张贴金与彩画中,预计在2008年竣工。
毗卢殿两侧分别是地藏殿和文殊殿各352平方米。
地藏殿供奉地藏菩萨像及闵公道明像全是汉白玉制;文殊殿内是五方文殊分别为(聪明文殊、狮子文殊、智慧文殊、无垢文殊、孺童文殊);第二法王宗喀巴大士、四臂观音、绿度佛母、云音佛母,殿内塑像均为藏密风格。
2000年阴历九月十五举行开光法会,隆慧大和尚、寂度大和尚与普证大和尚主持了法会。
五方文殊塔于2003年冬奠基施工,2004年农历九月十五竣工。
塔为藏式风格石质结构,须弥座台高2.7米,塔高15.6米,须弥座为全部雕刻作法,雕以宝相花、莲花、牡丹花等,须弥座上围以栏板、雕刻花草、望柱为狮柱。
中央为小式八棱须弥座,亦即塔座,八角为八尊护法金刚力士像,八面雕以佛教八宝,二龙戏珠等图案,塔台以上还有五百罗汉大型像塑。
塔身有五方文殊像。
另高台中室,为地宫一座,里面供有24天尊像,转经筒。
整座文殊塔巍巍壮观、风格别致、独树一帜。
文殊塔东西两侧配殿各占542平方米,配殿中段分别为伽蓝殿、祖师殿。
值得一提的是,白马禅寺祖师殿供奉的是达摩祖师、慧远祖师、能海上师三像,分别代表了禅宗、净土宗、大般若宗祖师。
寺院门前的广场西侧是主持隆慧大和尚应僧俗四众之请,为诸僧圆寂后有所托身所建的舍利塔,此塔亦为全部石质结构,于2005年初冬动工,2006年农历九月十五竣工典礼。
须弥座的高台中央耸立的塔为五层密檐式,中塔高9.9米,两侧塔高7.9米,塔上雕有地藏菩萨像,罗汉像,并刻有经文语,塔座围以石灯、石狮、石像。
须弥座高台面阔18米,进深23.6米,亦为雕刻之考究作法。
上面四周是古式栏板望柱,高台外有石牌坊一座,与舍利塔交相辉映,更显庄严肃穆。
广场中央有九龙壁一座,长20米,宽18米,双面雕塑,座为须弥居样式。
顶为瓦脊斗拱样式。
广场南面的山上是唯一遗存的白马禅寺古代建筑“景公塔”。
据说清康熙三年,甲辰三月,有一官名景文魁,慨以俸金修复早先失毁的白马寺塔,且更盛于前,故名“景公塔”。
从景公塔碑记内证实原塔是明代建筑。
1999年经市委规划局规划,土地局认可划拨宗教用地138.367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