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金华的双龙洞的导游词(100字左右)
各位旅客,大家好
我是这次旅行的导游,很高兴能陪伴你们一起参观双龙洞。
现在我们出了金华城,来到罗店,马上就要入山了。
请大家往外望,山坡上映山红多有精神呀
油桐也非常好看。
大家注意看树底下的沙土了,颜色是不是和普通的一样呢
不一样,普通的沙土是黄色的,而这儿的是粉红色的,你们说奇不奇怪呀
旅客们,著名的双龙洞到了,下车吧。
请大家抬头望,这山非常高,气势雄伟。
洞口似桥洞,宽宽的。
让我们赶紧走进去瞧瞧吧
看,外洞周围是石壁,头上是石顶,好似一个大会堂,可以容纳上千人开会。
一路上来,你们有没有发现,山边的溪流蜿蜒曲折
大家知道水源在哪吗
请认真找找,找不到
还是听我说吧
大家往左下方看,泉水就是从这孔隙流出来的。
这个孔隙应该比你们想象的要大一些,可以让一只小船进出。
但是,这只小船只能坐两个人,而且规定要并排仰卧。
为了安全起见,请大家听从工作人员的指挥,两人两人依次排好队坐船入洞。
外洞到内洞的行程有八九米,在行船期间注意千万不要抬起头,哪怕是一点点也不行,以免碰破额角或鼻子。
游客们,内洞到了,这里光线很暗,请注意安全。
内洞面积约3500平方米,景点很多,大家不要着急,随着前面的汽油灯参观。
这里有很多石钟乳和石笋。
看,蜿蜒在洞顶的黄龙和青龙,多么神气
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态各异,五颜六色,像这个,现在还没有正式命名呢
请各位发挥想象,起个名字吧
好,好,就叫——天马行空。
“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正是这里的真实写照。
亲爱的朋友们,这次金华双龙洞之旅到这里就告一段落了。
希望我的介绍能令你们满意,谢谢大家的支持,再见
导游词 记金华的双龙洞
各位旅客,大家好
我是这次旅行的导游,很高兴能陪伴你们一起参观双龙洞。
旅客们,著名的双龙洞到了,下车吧。
请大家抬头望,这山非常高,气势雄伟。
洞口似桥洞,宽宽的。
让我们赶紧走进去瞧瞧吧
看,外洞周围是石壁,头上是石顶,好似一个大会堂,可以容纳上千人开会。
dfsdfdfd一路上来,你们有没有发现,山边的溪流蜿蜒曲折
大家知道水源在哪吗
请认真找找,找不到
还是听我说吧
大家往左下方看,泉水就是从这孔隙流出来的。
这个孔隙应该比你们想象的要大一些,可以让一只小船进出。
但是,这只小船只能坐两个人,而且规定要并排仰卧。
为了安全起见,请大家听从工作人员的指挥,两人两人依次排好队坐船入洞。
外洞到内洞的行程有八九米,在行船期间注意千万不要抬起头,哪怕是一点点也不行,以免碰破额角或鼻子。
dfdsfdsdsfd游客们,内洞到了,这里光线很暗,请注意安全。
内洞面积约3500平方米,景点很多,大家不要着急,随着前面的汽油灯参观。
这里有很多石钟乳和石笋。
看,蜿蜒在洞顶的黄龙和青龙,多么神气
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态各异,五颜六色,像这个,现在还没有正式命名呢
请各位发挥想象,起个名字吧
好,好,就叫——天马行空。
“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正是这里的真实写照。
dfdfdsfdfds亲爱的朋友们,这次金华双龙洞之旅到这里就告一段落了。
希望我的介绍能令你们满意,谢谢大家的支持,再见
sfddddddddfs
金华双龙洞的导游词
游客们,大家好!我是导游,很高兴能陪伴大家一起参观双龙洞。
我们现在所在的地点就是金华的双龙洞。
请大家看对面墙上的“双龙洞”三个字,是不是发现有些问题?对,“龙”字是倒写的,这个意味着龙身就在里面。
我们现在就到洞里看看吧! 双龙洞分外洞和内洞,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就是外洞,它约1200平方米,好似一个大会堂,可容纳上千人开会。
洞内泉水清澈,冬暖夏凉,有“上山汗如雨,入洞一身凉”之感。
双龙洞的最大特点就是“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因此,要从外洞进内洞,须平卧小舟,仰面擦崖逆水而入,妙趣横生,堪称游览方式一绝,非常有意思。
现在我们就来体验一下吧!请大家仰卧,不要抬头,注意安全。
这里就是内洞了,内洞约2100平方米,略大于外洞,布满了各种形状的钟乳石、石笋,造型奇特、布局巧妙、颜色各异,非常有趣。
如果说外洞是“龙厅”的话,那么内洞就是“龙宫”。
看那是“黄龙吐水”,还有“彩云遮月” “海龟探海”“龟蛇共生” “青蛙盗仙草”等四十余种景观,幻化多变,使人目不暇接,真的宛若置身水晶龙宫。
亲爱的朋友们,今天的游览就要结束了。
希望我的介绍能令大家满意,谢谢大家的支持,再见
记金华的双龙洞导游词
旅客朋友们,你们好
欢迎大家来到、金华,游览美丽的双龙洞。
朋友们,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双龙洞。
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在外洞左边的石壁下方有一个孔隙,这孔隙是外洞与内洞的唯一通道。
您若想进内洞一饱眼福,就必须穿过这条通道,因此孔隙显得尤为重要。
孔隙十分窄小,只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而小船也只能容两个人。
船两头都系着绳子,进进出出都必须靠洞外和洞内的工人拉绳子。
旅客朋友们,为了确保您探险成功,请您以下两条注意事项:第一,您上船以后,必须要仰卧,并确保身子的每一处都紧紧贴着船底,才能行船。
第二,您在乘船时,为了避免受伤,千万不要因为好奇,而把头抬起一点,以免擦伤鼻子,撞破额角。
虽然孔隙只有10余米长,可却不能掩盖它的惊险。
即使看不到什么东西,您依然能感觉到左、右、上方的山石离自己异常的近,似乎都在朝自己挤压过来,几乎是擦崖而行,一路上可以说是有惊无险,妙趣横生,真可谓是“千尺横梁压水低,轻舟仰卧人回溪”。
不过,在经历了险途之后来到内洞,您将欣赏到更为美丽的奇景,真应了那句话:“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亲爱的朋友们,孔隙探险就介绍到这,希望这一次的探险能给大家留下美好的回忆!
记金华的双龙洞 主要写了几个景点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本文是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
作者按游览的先后顺序,先写了去双龙洞途中的风光,接着写双龙洞洞口和来到外洞;再写怎样通过孔隙来到内洞;最后写出洞。
行文中还有一条线索,即作者多次写到水。
在途中是“一路迎着溪流”,来到洞口时,发现“那溪流就是从洞口流出来的”;“在外洞找了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在内洞,作者看到了“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听到“声音轻轻的”。
以上两条线索十分清晰。
文章开门见山,直接点明游览的时间和地点。
又以简洁的语言写了途中所见的景物,用“眼前一片明艳”概括了山区生机盎然的春色。
再以具体、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双龙洞的特点。
“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外洞很宽敞,孔隙的窄小,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
“内洞是一团漆黑”,靠“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才看清楚洞内的景物:首先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点名双龙洞名称的来历;其次是形状变化多端的石钟乳和石笋。
最后通过比较,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
在记叙中,作者的语言朴素,真实可感。
如写外洞的宽敞,用“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来说明,写内洞的大,用“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来比拟。
写孔隙则以自己的好奇和“挤压”的感觉,真实地写出窄小的特点。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通过阅读,让学生感受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二是让学生通过感悟按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学习有条理叙述的表达方式;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和朴实。
本文教学的重难点是感受溶洞的奇观,学习按游览顺序的记叙方式和运用恰当的词句描绘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一路迎着溪流。
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一个“迎”字,点名作者是逆溪流而上。
“时而……时而……”说明了溪流,由于溪流的宽窄不一,才形成流水速度的缓急不同,作者巧妙地运用“宽、窄;缓、急;”两对反义词准确地表达溪流的形和声。
由于溪流缓急不一,听到的流水声也就各不相同,犹如在“时时变换调子”。
这句话烘托了作者当时的游兴有多浓,对涓涓溪流发出如此赞叹! ②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这句话写出作者通过孔隙时的真实感受,“稍微”,“一点儿”告诉我们只有一动不动地平躺在小船上,才能通过孔隙,以此说明孔隙小的特点,非常逼真。
运用“要是……准”的假设句式,准确地表达了作者当时受“挤压”的感觉。
③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石钟乳和石笋是非常值得观赏的,原因是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又各异。
用“即使”这个关联词作强调,即退一步讲,如果不把这些石钟乳、石笋具体比做什么也值得观赏,说明它本身已经够吸引人了,无需再比作什么了。
(2)对词语的理解。
石钟乳:又名“钟乳石”,倒挂在溶洞顶部向下生长的一种碳酸钙沉淀物。
当地表水或降水沿着溶岩裂缝下渗至洞顶时,因水的蒸发及二氧化碳的散失,使溶在水中的碳酸钙沉淀下来,慢慢增长,具有同心圆状结构,形状如钟乳,故名“石钟乳”。
石笋:溶洞底部直立的一种碳酸钙沉淀物,它是由洞顶的水滴到洞底后,水分蒸发,水中的碳酸钙沉淀下来,由少积多,由下向上增长,形如笋状,所以叫石笋。
二、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正确读写“浙江、油桐、拥挤、孔隙、仰卧、臀部、稍微、额角、擦伤、蜿蜒、依据、石钟乳、突兀森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3.领悟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积累语言。
三、教学建议 1.课前教师可作些调查,学生有没有见过溶洞,对溶洞有些什么了解等。
2.课始,让去过溶洞的学生说说自己的见闻,师生之间相互补充,与此同时借机教学“石钟乳”“石笋”等词语。
然后揭示课题,对课文略作介绍。
3.本文生字较多,可单独安排一个环节,让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以及提出疑难,读准生字字音,初步理解词语的意思。
4.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可以通过画示意图的方法,理清作者游览的顺序。
让学生按示意图说一说作者的游踪。
5.在深入研读时,要求学生分别找到途中、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体会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清楚的,引导学生对文中的重点词句反复揣摩、品味,体会其用词选句的准确与实在。
6.学生读懂课文以后,可设计一些语言运用的训练,如用“时而……时而……”句式造句;提供一句写景物某一特点的句子,然后用几句具体的话把这一特点描写出来。
7.为了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可进行一些语文实践活动。
如介绍一次旅游观光的亲身经历,或介绍自己曾经去过的一个溶洞,给课文的内洞配上插图等等。
四、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课文 同学们,你们中间有谁去过溶洞,那里的景象是怎样的
给同学们介绍一下…… 师总结: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上,不仅在地面上有高山,大海,平原等自然的风光,而且在地下也有着很多奇妙的景观。
其中溶洞就像童话世界中的迷宫…… 结合认读“溶洞、石钟乳、石笋”等词语。
二、自学课文,认读理解生字词 1.读一读生字表中的13个生字,要求读准字音,对其中笔画较多的生字如“簇、臀、擦、蜿”等,要求识记它们的字形。
2.画出课文中的新词并根据上下文或查工具书,理解它们的大概意思。
3.。
(可以同桌之间互相询问,也可向老师提出不能理解的词语。
) 三、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全文,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3.默读全文,要求边读边画出作者游览路线示意图。
(可以各自进行,也可与几个同学讨论一起完成。
) 四、交流 指名出示画好的示意图。
并按图说清图意,然后相互补充或纠正不当之处。
五、对照示意图,找到相应段落再次朗读。
六、布置课堂作业 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研读作者在去双龙洞的途中所见的景物 思考:作者见到些什么
感悟句子: 1.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由具体的景物概括出“明艳”一词,写出金华一带山区明亮艳丽的春色。
2.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时变换调子。
引导发现这句话的特点。
(如有两对反义词,用,写溪水的声音)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体会句子中的因果关系,音韵节奏感,和作者当时的心情等。
反复朗读上述句子。
二、研读洞口,外洞,内洞各自的特点,以及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具体的。
1.引导学生找到课文中概括特点的词语或者能用恰当的词语概括。
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
外洞:宽敞。
孔隙:窄小。
内洞:昏暗比外洞大有双龙和石钟乳 2.从文中找到作者用什么方法把这些特点写出来。
(让学生体会这些句子的意思以及采用的打比方,说感觉等手法) 着重感悟下列句子: 1.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擦伤鼻子。
体验由于孔隙的窄小而形成“挤压”的感觉。
2.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也很值得观赏。
着重理解“即使”这部分的强调作用。
以上句子可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然后作适当的点拨。
三、复述 要求学生任选双龙洞其中一个景点进行复述。
可采用导游介绍等形式进行。
四、总结全文 1.启发学生谈谈学了本文后的收获,在相互交流对话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教师小结。
五、指导造句,写段训练 1.用“时而……时而”写句子。
2.把下面两个句子表达的意思分别写具体。
(1)那棵松树的枝叶十分繁茂。
(2)登上山顶,我感到舒服极了。
六、布置课外语文活动 搜集有关溶洞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五、相关链接 溶洞 地下水沿着可溶岩层层面,节理或裂缝进行溶蚀,坍陷扩大而成的洞穴。
洞体大小不一,形态多样。
洞内有各种碳酸钙的化学沉淀物,如钟乳石、石笋、石柱。
并常有地下河通过,洞内温度变化小,冬暖夏凉。
溶洞分两大类型:水平型溶洞和垂直型溶洞。
映山红 映山红是半常绿或落叶灌木,生长在浅山丘陵中,花开时满山遍坡呈现玫瑰红色,故得名。
又名“山石榴”、“杜鹃花”,属杜鹃花科。
春季或夏季开花,花冠呈阔漏斗形,多朵簇生于顶端。
除红、白、黄色外,还有砖红色、粉红色、紫色等多种颜色,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主要分布于亚、欧和北美洲。
全世界杜鹃花有八百多种,我国是世界杜鹃花的分布中心,有六百多种,和云南的玉龙山是我国杜鹃花的盛产地。
杜鹃花与报春花、龙胆花是我国的“三大名花”。
杜鹃花的根很奇特,形状多样,姿态各异,将其挖出后稍加雕琢,就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杜鹃花喜欢温暖而潮湿的地方,在酸性土壤中生长尤为茂盛。
在园艺工作者的培育下,杜鹃花不仅能在春夏开花,在秋冬两季也能开花写了两个,一个是双龙洞。
一个是冰湖洞。
下面是原文:四月十四日,我在,游北山的双龙洞。
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甸,过了罗甸就渐渐入山。
公路盘曲而上。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显得有精神。
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
山上砂土呈粉红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
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
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
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
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
怎样小的小船呢
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洞外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
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
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内洞一片漆黑,什么都看不见。
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
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
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
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像。
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有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
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在洞里走了一转,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间房子那么大,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声音轻轻的,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
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