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南川金佛山导游词
现在可以去看金佛山杜鹃花开,那里面有一颗千年“杜鹃王”,4月22号金佛山召开了第八届杜鹃花节,现在去看正是杜鹃花开浪漫时,不过现在去的人也很多。
去金佛山的话还可以去卧龙潭,现在重庆还比较凉爽,卧龙潭中景点有静湖、一线天、玉池、虎跳峡、千年大树(薯豆)等,还有100多只猕猴等,所以去金佛山的时候一定要去玩一下。
另外值得推荐的是金佛山五绝,银杉与金佛山方竹、金山杜鹃王、野生银杏、野生大树茶一起被誉为“金佛山五绝”,是古老的孑遗植物。
银杉经历第四季冰川劫难之后险遭灭顶之灾,但是如今在金佛山1997株银杉被保护起来。
其次,我个人比较推荐去看方竹,方竹总数达5亿株,远远望去,就是金佛山上的一抹清新绿,因此它也被称为是大自然对南川人的馈赠。
介绍骆驼峰的导游词100字左右
骆驼峰,为龟峰景区最高峰,海拔486.3米,以险峻、峭拔、雄伟、象形称雄整个龟峰。
在通往骆驼峰极顶的主游道上有七道天险;一是鲫鱼背,东面是万丈绝壁,西面是千丈悬崖;二是登云梯,此梯上下悬空架在绝壁上,是登骆驼峰的惟一通道;三是“一线天”,此一线天比“天然三叠”处的一线天险峻数倍;四是飓风峡,走过一线天,来到飓风峡,此处“山高月小”,“狂风如电”,虽风光无限,却令人胆战;五是“壁虎崖”,这是骆驼峰极顶的最后一道难关,能通过的人少之又少,所谓“壁虎崖”,就是说无壁虎游墙无绝技,莫想上得去;六是断魂沟,上得骆驼峰,过不了这个天然裂缝,也难窥见骆驼峰极顶的无边秀色;七是绝胜坡,此处倾斜度达45°,要想看到整个龟峰及其周围七八个县市甚至更远处的绝景非小心走过此处不可。
所以游人们说,“无胆莫上骆驼峰,上得驼峰真英雄”。
只有过了这七道难关,上得骆驼峰极顶,才能真正享受到龟峰千万年积聚一来的灵气,因为骆驼峰顶是整个龟峰景区的“龟头”。
承德外八庙英文 导游词
宁寺,俗称大佛寺,位于承德市中心区东北部武烈河畔,坐北朝南。
南北长约250米,东西宽约130米,占地8公顷(含普佑寺0.68公顷)。
建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落成。
乾隆十八年(1753年),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首领达瓦奇挑起民族动乱事端。
乾隆二十年二月,清政府派兵5万分两路直进伊梨,一举取得平乱胜利。
是年十月,乾隆在避暑山庄宴赉厄鲁特蒙古四部贵族,为纪念平息达瓦奇叛乱胜利和这次盛大集会,弘历效仿玄烨安定喀尔喀蒙古之后在多伦诺尔会盟建汇宗寺先例,决定按西藏三摩耶庙形制修建此庙。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又取得了平息准噶尔阿睦尔撒纳继达瓦齐之后的叛乱胜利,从而平息了准噶尔上层分子与中央政权的分裂活动,巩固了西北边防,维护了国家统一,实现了“臣庶咸愿安其居,乐其业,永永普宁”的安定局面,故此庙名之普宁寺。
普宁寺平面布局分前后两部分,四进院落,以金刚墙为界,前半部为汉族伽蓝七堂式,后半部为藏族三摩耶庙式。
主体建筑贯穿于中轴线上,呈纵深式对称格局。
庙前广场 庙前原有广场,东、西、南各有木制牌坊一座,中有打鬼亭,今均无存。
清代,每年的腊月二十五至二十七日和正月初八至十五日,普宁寺都要主持举办庙会,外八庙的喇嘛齐集于此参加活动,正月十三举办大型“跳步踏”音乐舞蹈表演。
逛庙会的佛教徒及其他群众来自四面八方,络绎不绝。
广场周围人山人海,各类买卖摊贩争相叫卖,非常热闹。
山门 面阔五楹,进深一间,中辟券门三座。
门殿为黄琉璃瓦绿剪边单檐歇山顶,檐下用单翘单昂五踩斗拱。
山门两侧设腰门。
门殿内两侧置泥塑金刚神哼哈二将。
碑亭 从山门起,中轴线上迎面为碑亭,面宽三楹,进深三间,方型,重檐歇山,下檐单翘单昂,上檐单翘重昂,黄琉璃瓦绿剪覆顶,四面设门,亭下砌台基,台基置栏杆。
亭内置御制石碑三座,碑下有方趺,上有龙首,四面用满、汉、蒙、藏四种文字镌刻碑文。
中间是“普宁寺碑”,东为“平定准噶尔勒铭伊犁之碑”,西为“平定准噶尔后勒铭伊犁之碑”。
分别记述修建普宁寺的历史背景、意义和清政府平定达瓦奇、阿睦尔撒纳叛乱的始末。
碑亭北面两侧为钟鼓楼,各为三间方形两层楼阁,单檐歇山顶。
天王殿 位碑亭正北,面阔五楹,进深三间,前后檐装有板壁,中为明间设欢门,东西稍间设欢窗,两山砌石墙,绿色剪边黄琉璃瓦单檐歇山屋顶,前后各出三阶。
明间檐悬“天王殿”立匾,正中迎面供布袋和尚木眙雕像一尊,其后面北塑立像护法神韦驮。
殿内东西两侧塑四大天王。
天王殿两侧以腰墙封闭,组成一进院落,腰墙辟掖门。
大雄宝殿 位天王殿正北,是前半部二进院落的主体建筑。
座基高1.4米,用青石雕砌成须弥座式,殿前设月台,前后各出三阶,月台东西各出一阶。
月台及殿基各角设石雕螭首,月台上置大型铜鼎四个(现存鼎座)。
大殿面阔七楹,进深五间,中央五间设隔扇,两边尽间装槛窗,殿后中央三间设隔扇,东西四间封实墙。
大殿为重檐歇山屋顶,覆绿剪边黄琉璃瓦,殿脊正中置铜镏金舍利塔,下桅为五踩单翘单昂斗拱。
上檐正中县:“大雄宝殿”陡匾,用满、蒙、汉、藏四种文字书写,汉文为乾隆御笔。
下檐正中悬黑泥金漆匾,乾隆御笔“金轮法界”。
殿内供奉主尊竖三世佛,中为现世佛释迦牟尼,西为前世佛迦叶,东为后世佛弥勒。
每尊佛像高4.9米,置于高2.9米的石雕须弥座上。
像前设供桌三张,上摆七珍八宝五拱,供桌两边设木制镏金塔两座,每座供藏泥漆金佛56尊。
东西两侧神台上供木制十八罗汉,山墙上绘十八罗汉壁画。
北墙壁画为八大菩萨,从东往西依次是:普贤、文殊、弥勒、金刚手、虚空藏、观世音、地藏王、除垢障。
释迦牟尼像顶部高悬“仁佑大千”御匾。
三世佛中间抱柱挂巨幅楹联一对,为乾隆皇帝手书。
上联“福溥人天阿耨耆开紫塞”,下联“妙涵空有 拥金绳。
”外圈立柱楹联两副,一副是“镇留岚气闲庭贮,时落钟声下界闻”。
一副是“虚无梵呗空中唱,缥缈天花座上飘。
”后檐联是“震亘教宏宣广刹昙霏普资福荫,朔陲功永定新潘鳞集长庆宁居。
”大雄宝殿前面东西各置配殿,东配殿面阔五楹,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内供三尊藏传佛教密宗金刚护法神。
从左至右依次为:吉祥天母,藏名班达拉母(详见普陀宗乘之庙注释);大天黑,又名六臂护法尊;降阎魔尊,又名能怖金刚、阎罗敌。
西配殿与东配殿形制同,内供菩萨3尊,北为文殊骑青狮,中为观音骑朝天,南为普贤骑白象。
大乘之阁 位大雄宝殿后,地势陡然突起,用条石砌筑的金刚墙高8.92米,内里填垫灰土夯实,形成一块平坦台地,用以组织此庙后半部的藏式建筑。
金刚墙南部两侧分设石阶蹬道,各42级。
拾级而上过南 部洲门殿即进入了佛国极乐世界。
普宁寺的“极乐世界”,总体布局系藏传佛教宇宙观的立体图徽,按西藏三摩耶庙规制设计。
主体建筑大乘之阁居中矗立,象征须弥山,两侧有日、月,周有部洲山,总体就像一驾大型车乘,由大海承载,日、月旋轮,滚滚向前,永不止息。
大乘之阁起于大型须弥基座之上,基座高1.6米,东西长36米,南北宽13.7米。
阁前设宽敞月台,南出三阶,中为双龙戏珠石雕御道,两侧条石砌阶,周围排立石雕云龙栏杆54根。
阁前上檐悬“大乘之阁”陡匾,满、蒙、汉、藏四种文字书写;下檐悬“鸿庥普荫”横额,汉字书写。
大乘之阁仿三摩耶庙乌策殿建造,内部为三层楼结构,中为空井,周设回廊,旋梯型垂直交通方式。
大乘之阁面阔七楹,27.71米,进深五间,19.97米。
主体部分栽设两圈通柱形成三层垂直框架,上下贯通。
内圈16根,高24.47米,柱顶横柁梁4架,外圈通柱24根,高13.72米,贯穿两层。
两圈通柱由间枋连结,间枋断面32×26厘米,双料,上铺楞木、地板。
大乘之阁正面外观为六檐五层,一层东西设抱厦,上置腰檐,中央三间设隔扇,两边四间设槛窗。
二层正面为重檐,上檐回转四周,下檐两侧封以实墙,墙上开梯窗两排,两檐之间设童柱一圈。
三层向内收进一步架,面阔七楹,两头尽间内收一半,进深五间,稍间减半。
四层面阔收成五间,进深三间,四角每间覆以方形黄琉璃瓦攒尖屋顶,上置铜质镏金宝顶四个,拟比四天王天。
第五层面阔收成三间,尽间减半,覆以大型攒尖屋顶,上置大型镏金宝顶,拟比须弥山,与下层四顶构成四王卫之势。
这种屋顶组合手法反映了汉式木结构屋顶多变的特点,既不同于伽蓝七堂,又不同于乌策大殿,是我国殿阁建筑中的一个创造。
背面四层,底层中央三间设隔扇门,两边四间设槛窗;二层仍七开间,设槛窗,两尽间减半;三层收成五间,槛窗;四层与正面同。
侧面五层,底部一、二层封实墙,置梯形盲窗,间或明窗;三层进深五间,尽间收进一半;四层收成三间;五层三间,尽间减半。
阁内供奉主尊是密宗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女相,全木结构。
观音脚踩莲花座,高1.01米,莲花座下置石雕须弥座,高1.22米,佛像通高22.28米,腰围15米,使用木材120立方米,头重5.2吨,全身重110吨,是世介上最高最大的木质雕像。
大佛内部中空,木架结构,分为四层,每层中间设隔板。
中间直立一根柏木通柱,高25米,直径65厘米。
通柱四周设四根斜柱与承重边柱相连,形成整体框架。
框架周边围站板,站板外雕刻衣纹。
佛体一层为下肢部位,8.5米,边柱10根;二层为腰部,5米,边柱9根;三层为胸部,4.28米,边柱4根;四层为头部,4.5米,边柱4根固佛按人体结构造像,比例匀称,形像洒脱,衣纹花饰做工精细,是我国宗教造像之珍宝。
大佛头梳发髻,戴借冠,佛冠上镶嵌坐姿佛像一尊,头顶雕立姿佛像一尊,名阿弥陀佛;观音面部有三只眼睛,表示能回知过去,见知现在,预知未来;身披袈裟、偏衫,赤足,颈上挂套念珠,两耳垂环,腕戴珠圈;正身双手合十,左右各有臂手20只(计40只)每只手心有一只,40倍以25有(佛教中25种善德)即千手千眼。
手中持刀、枪、箭、戟、轮、螺、伞、盖、花、罐、鱼、长、日、月、铃、杵、哈达等法器。
大佛两侧,东为善财,西为龙女。
大殿一层钻金柱面南有黑漆金字条幅:“具大神通完十行,是真清净现三身”;面北有“耆天开金碧辉煌香界朗,精兰云护 馥梵林深”;阁内二层有联“半满真参不漏,色空妙谛证无遮”顶层题额“真如圆满”,联为“传大千法宝,阐第一宗风”。
二层廓上摆宝塔八座,自西向南、向东、向北分别为降魔塔、莲花塔、三轮塔、六十四角塔(两座)、八角塔、纪念塔、万寿塔,南部正中面北三座佛像为三世佛。
两面山墙整齐排列一万零九十尊高15厘米的藏泥贴金无量寿佛,称万佛龛。
四大部洲 大乘之阁四方各置大型台殿一座,代表须弥山四周咸海中的四大洲:东胜神州,半月形,白台上设矩形黄琉璃庑殿;西牛货洲,庑殿呈椭圆形;南赡部洲,庑殿呈梯形,俗称三角殿;北俱卢洲,庑殿呈方形,供奉财宝天王。
八小部洲 四大部洲每一部洲又分置不同形状的重层白台两座,内有踏步可通上下,此谓八小部洲,亦八中洲:东胜神洲前后分别是提诃洲和毗提诃洲;西牛货洲前后是舍谛洲和上仪洲;南赡部洲两侧是遮末罗洲和筏罗遮末罗洲;北俱卢洲两侧为矩拉婆洲 拉婆洲。
.喇嘛塔 日月殿 大乘之阁四角布置了四个方座瓶状宝塔,名喇嘛塔或舍利塔。
东南角紫红色,塔身饰莲花,不示佛性如莲,出污泥而不染,塔底藏佛骨(舍利);东北角黑灰色,饰琉璃十字宝杵,藏西藏笨教经典;西北角为黄白色,饰琉璃法轮,藏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及赤松德赞战胜外敌的战利品;西南角为绿色,塔底藏财宝,备寺庙遭灾坍毁重建之用。
四座塔均为宝瓶形,塔身上部置相轮,十三层,代表佛教十三层天。
相轮上置承露盘,再上置日、月,日、月(阳阴)相交产生甘露注入宝瓶;日、月上置火焰,象征佛教如日、月,火焰永不止息。
大乘之阁东西两侧各有长方形白台一座,上置庑殿,黄琉璃瓦饰顶,东为日殿,西为月殿。
大乘之阁前东西两侧各设一个跨院,北方民间四合院形式。
东为妙严室,是皇帝礼佛时休息的地方。
正殿条幅为“对物共春台豳风入咏,愿人登福地王会成图”。
西为讲经堂,蒙古章嘉活佛常来此讲经。
普宁寺东西两侧为僧房群,再东为普佑寺。
自己翻译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