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东陵导游词
98据ijk uiokjljkh iujihuijkh
清东陵导游词六百字作文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来到世界文化遗产地,国家4A级景区清东陵。
我是东陵导游XX。
也许有人认为,来清东陵参观,用一个小时就可以参观完毕,这其实是一个错误的概念。
因为清东陵在历史上占地幅员辽阔,曾经达到过2500平方公里。
这个大的陵区分为两个部分,以燕山余脉昌瑞山为界,昌瑞山以北为后龙地带,北接承德,西接密云,过去有重兵把守,防火防洪,封山育林。
没有任何古建筑,昌瑞山以南至金星山为陵墓地,占地80平方公里,在这80平方公里内。
共有帝陵5座、后陵4座、妃园寝5座,公主陵1座。
埋葬5位皇帝,15位皇后、136位妃嫔,3位阿哥,2位公主。
共计161人。
前方车行左侧有一天然形成的陵口叫做兴隆口,因为经常有鲤鱼跳出来!老百姓把那个地方叫做是龙门口。
当年的棺木就是从那个位置抬进来的!正前方的建筑叫做“石牌坊”。
高度12.48米,宽度31.35米。
是中国现存面阔最宽的石牌坊。
风风雨雨300多年。
共经历了两次地震。
一次是在康熙18年。
震中在北京密云,震级6级以上。
第二次地震就是在1976年发生的唐山大地震。
虽然经历两次地震却没有丝毫破损,成为清东陵标志性的建筑。
绕过石牌坊在车子的右方可以看到一座陵寝。
这座陵寝只剩下明楼和宝鼎了!而埋藏的却是清初杰出的女政治家孝庄文皇后,也就是康熙的祖母、顺治的母亲。
那么,这么一位杰出的人物为什么被埋葬到风水墙之外了呢?暂且打下伏笔,适当时间解答。
正前方出现的门户叫做“大红门”,是清东陵的总门户,进入大红门就进入清东陵陵区了!大红门的两侧都有风水墙,风水墙全长40多华里,西至民长城,东至上关湖水库。
右方出现一个院落,这个“具服殿”,顾名思义,就是换衣服的地方,皇帝在这里换上白色的孝服并且做短暂的休息!在具服殿的后面有一个净房,也就是所谓的茅厕。
2500平方公里陵区内只有这一处有茅厕。
那么大家肯定十分惊讶了!皇帝也是人啊!在陵区内要方便的时候怎么办呢?皇帝在陵区内上厕所的时候用的是“官房”也就是可以移动的厕所,太监们顶到头上,皇帝走到哪里就跟到哪里!当然,现在的厕所有的是。
前侧高大的建筑物,高度33.33米。
名字叫做“圣德神功碑楼”,里面是一块石碑,石碑上是满汉合璧洋洋洒洒5000多个汉字镌刻了顺治皇帝一生的丰功伟绩。
碑楼的四周有四根华表,华表的顶端有四个小动物。
这个小动物叫做“蹲龙”,也叫做“望天吼”。
南面的脸朝南,北面的脸朝北。
意思是“盼君出、望君归”意思是皇帝贪图皇宫生活,要时常出去体察民情, 同时也希望皇帝不要过分留恋南方美景。
早点回来料理朝政。
因此,清朝的皇帝从历史角度讲没有昏君。
清朝入关后共经历10位皇帝。
分别是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 共有5位皇帝有功德碑楼,因为在道光年间割地赔款所以以后的皇帝就没有资格建功德碑楼了!前方低矮的山丘叫做“影壁山”是清东陵的案山,就像是皇帝办公桌一样,虽然不大,却是天然形成,是清东陵风水学上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因此,在清东陵游览可以涉及到很多领域,建筑学,哲学,美学,风水学,天文地理。
佛教道教儒教,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前方出现的就是一系列的石像生。
石像生在汉代叫做“翁仲”秦朝大将,当年抗击匈奴,用来看门户的,明清两代增加石兽。
这18对石像生由北向南分别是:文官,武将,马,麒麟,大象,骆驼,狻猊(suan ni)狮子,和望柱.狮子是百兽之王,给皇帝看守门户,外面的游魂野鬼是不能够进入的,也就相当于现在的警卫员,狻猊区别于狮子的是毛发,狻猊的是直发并且在头上有独角,也叫独角兽,官方成为獬豸(xie zhi)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在他面前就可以说明白了!没理的人当时就被吃掉了,所以清朝有一级官员的官服上就是绣的獬豸,相当于想在的检察院院长。
然后就是骆驼,被喻为沙漠之舟,性格比较温顺,代表皇帝拥有忠臣良将。
大象代表和平,取“和平有象,天下太平”之意。
麒麟,有麒麟送子之说,保佑皇家子孙兴旺之意,然后就是马了,满族是马背上的民族,马至今都是满族图腾,所以马肉,狗肉满族人都是不吃的文臣武将的品级大小按照胸前补服判断。
龙是亲王等级。
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燕、五品鸿、六品白鹇、七品鸳鸯,八品鹌鹑,九品麻雀然后就是龙凤门了!像是西游记的南天门,这里曾经是西游记的外景地,据说皇帝的棺木穿过此门就可以进入到极乐世界了!
谁有清东陵的英文导游词啊
Eastern Royal Tombs of the Qing Dynasty
多尔衮与孝庄皇后的关系
导游词应该找些资料,然后把部分资料抄上去(要加点自己的语言,不能硬抄别人的)再加点温馨提示,比如说管好你的小孩或者钱包等财物之类的温馨提示。
对了,开头要写大家好,我是导游员***可以怎样称呼小名。
资料嘛最好写它的历史,我现在给你一篇导游词,不是长城的: 个位游客大家好,我是**旅行社的导游,我姓*,今天就由我来带领大家共同游览这个清代的皇家园林——颐和园。
希望我的讲解能够令各位满意,是我们共同度过这一美好的时光。
我们现在即将前往的就是颐和园,利用这一段时间,我向大家简短的介绍一下颐和园的历史以及现在的状况。
最早在辽金时代的时候,皇帝就已经开始在北京修建皇家园林了。
当时在今天的万寿山昆明湖一带修建了金山行宫,将这里称为金山、金山泊。
到了元朝,有将这改名为翁山、翁山泊。
而明代初期则改称西湖并修建了园静寺,命名为好山园。
到了万历是十六年,也就是1588年,这里已经具有一定的园林规模,享有“十里青山行画里,双飞白鸟似江南”的称誉。
然而让这里真正成为一处皇家园林的是清代。
在康熙年间就曾在此修建行宫,到了乾隆十四年到二十九年,也就是1749~1764年,就在原来的基础上修建了清漪园,扩湖,推山,将湖称为昆明湖,山叫做万寿山。
而且这里还成了著名的三山五园之一。
和我国古代的大多数皇家建筑一样,这里也没能躲过入侵者的践踏,在1860年这里被英法联军抢掠并且烧毁了。
过了一些年,慈禧太后挪用了海军经费对这里进行了重建,而且光绪皇帝下昭将这里改名为颐和园。
可是在1900年的时候,颐和园又再次遭到了八国联军(俄英法德意日美奥)的严重破坏。
从此之后对这里所进行的重修,因为财力不足,所以后山部分长期都没有修复。
到了1912年,依照清史的优待条件,颐和园仍然掌握在逊帝溥仪手中。
过了两年,这里曾作为他的私人财产一度开放,但是因为交通不便票价昂贵等原因,没什么人来。
在1924年溥仪被逐出颐和园后,北洋政府将这里正式改为对外开放的公园。
1948年12月,人民政府接受这里后,经过综合治理,仍然保持着其皇家园林的风貌。
而且这里还成为了世界上造景丰富、建筑集中、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
我们即将所看到的颐和园共占地290公顷,其中陆地四分之一,水面达到了四分之三。
根据皇家园林建园的用途和特点,可将颐和园景区分为政治活动区,帝后生活区和风景游览区三个部分。
最后,祝大家玩的开心,过得愉快
导游证考试考的导游词是哪几个地方
【清西陵的景点以及位置】 清西陵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河北省易县梁各庄西,始建于1730年(雍正八年),历经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余绪延至民国年间。
清西陵是一片丘陵地,周围群峦叠嶂,树茂林密,风景极佳。
东有2300多年前的燕下都故城址,西望雄伟的紫荆关,北枕高耸挺拔的永宁山,现抵滔滔东流的易水河。
清西陵有帝陵四座:泰陵、昌陵、慕陵、崇陵,后陵三座,妃陵三座。
此外,还有怀王陵、公主陵、阿哥陵、王爷陵等共14座,共葬有4个皇帝、9个皇后、56个妃嫔以及王公、公主等76人。
西陵周边近200里,外围原有红、青、白三层界桩,每层之间距10里,界桩以外还有官山,不许老百姓涉足。
为了加强陵区的管理,设立了一套机构。
西陵建设面积达5万多平方米,宫殿千余间,石建筑和石雕百余座,构成了一个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的建筑群。
众多建筑均有彩画与雕刻,陵区宫殿多施旋子彩画,庙宇牌坊多施和玺彩画,行宫、住宅多施苏式彩画,在陵区雕刻中,为数最多的是龙凤。
整个建筑群反映出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发展的高度水平和民族风格的优良传统,充分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杰出智慧和创造才能,是祖国极其珍贵的文化瑰宝。
西陵陵区富有浓郁的园林气息,陵区古松参天,四季常青。
在绿色的海洋里,浮现出金光灿烂的琉璃瓦宫殿,春夏之时,绿荫荫的松涛岛语,流水潺潺,季丽如画,是旅游避暑的胜地。
西陵的陵园建筑达5万多平方米,共有殿宇千余间,石建筑和石雕百 余座,大部都保存完好。
【规模最大的雍正泰陵】 雍正的泰陵,居于陵区的中心位置,是西陵中建筑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
其余各陵分布在东西两侧。
泰陵的神道,由三层巨砖铺成,两边苍松翠柏,上南往北分布着40多项大大小小的建筑。
第一座建筑物是进入陵区的一座联拱式五孔桥 ,桥北有三座高大的石牌坊,巍然矗立。
牌坊的建筑庄重、美观,色彩调和。
这三座石坊,都是五间、六柱、十一楼形式,用青花石筑成,上刻有山、水、花、草、禽兽等图形,形态生动,被视为西陵建筑艺术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嘉庆的陵称昌陵】 昌陵和泰陵并列,其规模与泰陵不相上下。
嘉庆是乾隆的第十五子,乾隆传位给他时并为他在泰陵南西士南一公里的地方,选好陵址。
昌陵的隆恩殿很有特色,地面铺 的是很贵重的黄色花斑石 ,石板上还带有紫色花纹,光滑耀眼,好像是满堂宝石。
大柱包金饰云龙,金碧辉煌。
【工艺精巧的道光慕陵】 道光的陵称慕陵。
慕陵的特点是规模小,没有方城、明楼、大碑亭、石象牲等建筑,但其工程重量之坚固,则超过泰、昌二陵。
整个围墙,磨砖对缝,干摆灌浆,墙身平齐结实。
隆恩殿的建筑工艺精巧,大殿全用金丝楠木,不饰油彩,保持原木本色,打开殿门,楠木香气扑鼻而来。
天花板上每一小方格内有龙,而且檩枋、雀替,也雕上游龙和蟠龙。
这些龙都张口鼓腮,喷云吐雾。
据说,这都是道光本的的主意。
原来为他 选的陵址,发现地宫浸水,道光便另选一址,并命名为龙泉峪,道光认为,地宫浸水,可能是群龙钻穴、龙口埕水所致。
如果把龙都移到天花板上去,就不会在地宫吐水了,于是,他命千百个能工巧匠,用金丝楠木雕成许许多多的龙,布满天花藻井,造成“万龙聚会,龙口喷香”的气势。
【崇陵是光绪的陵墓】 位于泰陵的东南面约4公里的金龙峪,是我国现存帝陵中最后的一座,宣统元年(1909年)破土兴建,民国四年(1915年)竣工。
崇陵的建筑物数量与规模,完全依照同治的惠陵。
建筑工巧,陵园仪树中有罕见的罗汉松和银松。
地宫中合葬着光绪帝和他的隆裕皇后。
【清西陵的历史】 清代开国皇帝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陵墓在沈阳老家(盛京三陵),从顺治起,历代皇陵都安放到唐山遵化县马兰峪清东陵,雍正帝发现永宁山下风水很好,离北京较近,尤其是距离出产石料的曲阳县非常近,明清两代修建皇宫和陵墓所需用的汉白玉石料都是产自曲阳太行山区,因此决定把自己的陵墓建在西陵,可以节省许多人工。
由于雍正在位时厉行改革,虽然勤勉, 但是得罪了许多人,口碑不好,所以民间相传,认为雍正是谋杀了他父亲篡位,死后不敢去见他父亲,才在西陵另建坟墓。
雍正的泰陵是西陵最宏伟壮观的陵园,雍正生前曾下诏,决定不为自己的陵墓修建石像生和神道,但他好大喜功的儿子乾隆帝,不仅为泰陵补建了石像生,长达2.5千米的神道,还在神道前建造了目前中国最大的三座石牌坊。
但乾隆非常崇拜自己的祖父康熙,不愿意埋葬在西陵,在东陵为自己修建了豪华的陵墓,可是又不能将自己的父亲孤零零地放在西陵,因此他下诏,命令今后的皇帝“昭穆次序,隔代埋葬”。
按照乾隆的意旨,他的儿子嘉庆帝的昌陵就安放到西陵,嘉庆时代清朝的国力大不如“康干盛世”,所以昌陵的规模远不如泰陵。
根据乾隆的旨意,嘉庆的儿子道光帝本应该埋葬在东陵,但他刚为先死的皇后建陵时,地宫就渗漏地下水,道光认为不吉利,决定迁移到西陵。
道光的慕陵每扇门窗的隔扇中间都雕刻有一个朝外的木龙头,非常精致,如同模子套出的,他想用龙取水,以此来躲避水患。
由于道光安葬到西陵,他的儿子咸丰帝就得安葬到东陵,咸丰的儿子同治帝年青丧命,由慈禧太后做主,仍然安放到东陵,慈禧为自己在东陵修建了豪华的陵墓,根本就没有顾及光绪帝的事,但他们同时辞世时,光绪尚没有陵墓。
光绪在西陵的陵墓崇陵在光绪去世以后才开始动工,不过三年后就发生了辛亥革命,清帝退位,根据民国政府的续修协议和依靠一帮遗老的努力和捐助资金,直到1913年才修建完工。
所以崇陵的建筑非常新,棱角毕现,可以从中想象当年故宫初建时的风采,崇陵外面还有历史上非常著名的,被慈禧命人将其投入故宫井中淹死的珍妃(一说自尽)和她姐姐瑾妃的墓。
西陵中泰昌穆三陵保存完好,并未被盗,裕陵,崇陵,珍妃墓曾被盗,陪葬物已然流失。
目前崇陵地宫已被打开,成为博物馆。
自己根据实际情况改编改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