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导游词 > 海宁沿途导游词

海宁沿途导游词

时间:2015-10-25 09:11

拙政园导游词

各位游客 现在我们的是古城东北面最大的名园政园”。

它与北京颐、、合称为中国“”被誉为“天下园林之母”。

有人说拙政园酷似我国巨著中所描述的大观园这话究竟有没有道理还是请大家跟我走进拙政园去探寻一下大观园的影子吧 现在我们看到高高的砖砌墙门的正上方有砖雕贴金的门额“拙政园”三个字。

拙政园始建于明代正德四年1509年。

明代御史王献臣因官场失意而还乡以大弘寺址拓建为园借西晋潘岳“拙者之为政”句意自我解嘲取名为“拙政园”。

王献臣死后他的儿子以拙政园为赌注一夜之间输掉了。

自此拙政园400余年来屡易其主历经沧桑几度兴衰。

拙政园与苏州其他古典园林一样是典型的宅园合一有宅有园前宅有园的格局。

拙政园的花园分东园、中园、西园三部分整个造园以山水并重以水池为中心水面占全园的五分之三亭榭楼阁皆临水而立倒映水中相互映衬。

各位游客现在从园门进去便是东花园。

入园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东花园的主厅“兰雪堂”。

“兰雪”二字出自李白“春风洒兰雪”之句有清香高洁、超凡脱俗之意。

厅堂面宽三间中间屏门上有一幅漆雕画是拙政园的全景图。

从图上看拙政园氛围三个部分东部曾取名为“”以田园风光为主中部称为“复园”以池岛假山取胜也是拙政园的精华所在西部称为“补园”以清代建筑为主。

整个院子没有明显的中轴线也不对称但错落有致疏密得体近乎自然是中布局最为精巧的一座。

走出兰雪堂迎面有一组太湖石假山。

这块名为“缀云峰”的假山高耸在绿树竹荫中与西侧凉快形状怪异的石峰并立叫做“联壁”。

水池边山峰外形似船俗名“翻转划龙船”。

走到这里似乎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大家可能都会联想到中大观园进门处的假山同这座假山极为相似。

兰雪堂的东北面临水而筑的这座卷棚歇山顶的建筑就是“芙蓉榭”。

此榭为东花园夏日赏荷的绝佳之处。

面对荷花池背倚高墙一边开阔一边封闭给人一种宁静的气氛。

“逸园”中的水榭就是参照此榭设计的。

芙蓉榭以北是一片紫薇草坪中间耸立的那座重檐攒尖八角亭名为“天泉阁”。

阁中有“天泉井”相传此井为元代大弘寺东斋的遗迹。

夏日可在此阁欣赏紫薇花。

这座建筑物从外面看似乎是两层在里面看却只有一层。

欣赏里的建筑物高的楼阁要仰视。

如果您站在“天泉阁”的戗角下凝视飘动的浮云您似乎感到楼阁正在蓝天中翱翔。

这就是建筑物上大都建有戗角的奥秘。

这些戗角除了有利于采光和通风外主要是增加了动感和美感成了苏州建筑的地方特色之一。

那座外观轻快明朗体量较大的四面厅称“秫香馆”。

顾名思义就是欣赏稻麦飘香的地方。

“楼可四观每当夏秋之交家田种秫皆在观望中。

”现在所见到的“秫香馆”其主体建筑是60年代重修拙政园时从东山搬迁过来的体量偏大与原景略有不同。

秫香馆西南隔溪有一土山上有长方亭名“放眼亭”取唐代“放眼看青山”诗意亦曾叫“补拙亭”。

在亭中居高临下放眼四望东园景色尽收眼底。

东中花园以这条复廊分隔复廊的墙壁上开有25个漏窗不同的团被水中波纹反射叠印随着步移花窗的变换园内景色也不断地变化。

穿过复廊的黑漆大门便到了中部花园。

看这座半亭倚墙而作亭中有一圆拱门三面凌空长廊似虹故名“倚虹亭”。

站在倚虹亭旁向西眺望极远处又有一亭亭内也有一圆拱门这就是西花园的“别有洞天”园门。

而在亭台楼阁旁小桥流水之上古树花木之间屹立着一座宝塔那就是园外远处的北寺塔给人以一种“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感觉。

这一借景的手法运用得很成功园主确实费尽了心机。

因为中部花园东西长南北窄有一种压抑感浴室园主利用低洼的地势凿池叠山。

用假山遮住两边的围墙而池面上留出了大量的空间使人感到开阔而深远。

中部花园里的建筑物大小不同形状各异高低错落疏密有致。

中园是拙政园的主体部分和精华所在。

总体布局以水池为中心分布着高低错落的建筑物具有江南水乡特色。

现在各位请看池岛假山池岸曲折水绕山转。

假山上的“悟竹幽居”山顶的“待霜亭”和“雪香云蔚亭”点缀其上。

从东面看一山高过一山从南面看一山连接一山从西面看一山压倒众山具有中国山水画的传统构图特色也体现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意境。

下面我们先来观赏“悟竹幽居”。

此亭俗称“月到风来亭”。

与众不同的它是一个方亭4个大大的圆洞门使人马上会联想到八月十五的月亮。

人站在其中向外看犹如四个巨大的镜框镶嵌着苏州园林一年四季的风光北面青竹石笋西面嫩荷吐尖南面梧桐秋雨东面梅花怒放。

亭内有文征明的书额和对联“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

”慢慢品味似乎有皓月当空、清风徐徐和远望群山、近看流水的那种赏心悦目的感受。

跨过九曲石板桥沿着弯弯曲曲的山间小路缓步登山这座轻巧若飞的亭子就是“待霜亭”。

“待霜”取义于唐代诗人曾任苏州刺史的韦应物的诗“书后欲提三百颗洞庭须待满林霜。

”字里行间透出了一股霜浓橘红的山野气息和泥土芳香。

穿过丛林越过小溪步上石阶就到了“雪香云蔚亭”。

它位于岛的中央制高点。

居高临下与远香堂遥遥相对站在亭内园中各处亭台楼阁一览无余。

停住上有文征明手书的对联上方还有明代画家倪云露的“山花野鸟之间”题额。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中部花园的中心池边这里四面环水三面植柳围绕水面有荷风四面亭、香洲、见山楼、倚玉轩、小飞虹、小沧浪和远香堂等景点。

拙政园有什么故事

拙政园始建于明正德初年(16世纪初),距今(2014年)已有500多年历史,是江南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品。

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同时公布的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名园。

1991年被国家计委、旅游局、建设部列为国家级特殊游览参观点。

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07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AAAAA级旅游景区。

拙政园位于古城苏州东北隅(东北街178号),截至2014年,仍是苏州存在的最大的古典园林,占地78亩(约合5.2公顷)。

全园以水为中心,山水萦绕,厅榭精美,花木繁茂,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

花园分为东、中、西三部分,东花园开阔疏朗,中花园是全园精华所在,西花园建筑精美,各具特色。

园南为住宅区,体现典型江南民居多进的格局。

园南还建有苏州园林博物馆,是国内唯一的园林专题博物馆。

历史沿革编辑明正德初年(16世纪初),因官场失意而还乡的御史王献臣,以大弘寺址拓建为园,取晋代潘岳《闲居赋》中“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意,名为“拙政园”。

中亘积水,浚治成池,弥漫处“望若湖泊”。

园多隙地,缀为花圃、竹丛、果园、桃林,建筑物则稀疏错落,共有堂、楼、亭、轩等三十一景,形成一个以水为主、疏朗平淡,近乎自然风景的园林,“广袤二百余亩,茂树曲池,胜甲吴下”。

嘉靖十二年(1533),文徵明依园中景物绘图三十一幅,各系以诗,并作《王氏拙政园记》。

王献臣死后,其子一夜赌博将园输给阊门外下塘徐氏的徐少泉。

他“以己意增损而失其真”。

此后,徐氏在拙政园居住长达百余年之久,后徐氏子孙亦衰落,园渐荒废。

明崇祯四年(1631),园东部荒地十余亩为刑部侍郎王心一购得。

王善画山水,悉心经营,布置丘壑,于崇祯八年(1635)落成,名“归田园居”,中有秫香楼、芙蓉榭、泛红轩、兰雪堂、漱石亭、桃花渡、竹香廊、啸月台、紫藤坞、放眼亭诸胜,荷池广四、五亩,墙外别有家田数亩。

园中多奇峰,山石仿峨嵋栈道。

据清雍正六年(1728)沈德潜作的《兰雪堂图记》,当时园中崇楼幽洞、名葩奇木、山禽怪兽,与已荡为丘墟的拙政园中部适成对照。

直至道光年间,王氏子孙尚居其地,但已渐荒圮,大部变为菜畦草地。

清兵入苏,园为镇将占。

当时园主系徐氏第五代后人,不得已在顺治五年(1648)左右以二千金将园廉售于大学士海宁陈之遴。

陈得园后重加修葺,备极奢丽。

内有宝珠山茶三四株,花时钜丽鲜妍,为江南所仅见。

但陈长期在京,购园十年后即获罪被谪辽东,客死于谪所,始终未见园中一花一木。

康熙元年(1662),拙政园没为官产,被圈封为宁海将军府,次第为王、严两镇将所有。

康熙三年(1664)又改为兵备道(安姓)行馆,未有改作。

在此以前,园主虽屡有变动,但大都仍拙政园之旧。

至王永宁则大兴土木,易置丘壑,园的面貌与文徵明图记中所述已大不相同(钱泳《履园丛话》、徐乾学《憺园集》)。

园内建斑竹厅、娘娘厅,为三桂女婿居处。

又有楠木厅,列柱百余,石础径三、四尺,高齐人腰,柱础所刻皆升龙,又有白玉龙凤鼓墩,穷极侈丽。

王常在园内举行盛宴,令家姬演剧,时人有“素娥几队出银屏”、“十斛珍珠满地倾”之句。

后王永宁因吴三桂举兵反清,惧而先死,家产籍没,雕龙柱础及楠木柱石等尽输京师。

陈其年曾有诗云:“此地多年没县官,我因官去暂盘桓。

堆来马矢齐妆阁,学得驴鸣倚画阑”。

可见园的破败景象。

至康熙十八年(1679),拙政园改为苏松常道新署,参议祖泽深将园修葺一新,增置堂三楹。

康熙二十二年(1683),苏松常道缺裁。

二十三年(1684),康熙帝玄烨南巡曾来此园。

同年编成的《长洲县志》中写道:“廿年来数易主,虽增葺壮丽,无复昔时山林雅致矣”。

拙政园自苏松常道署裁撤后,渐散为民居,先由王皋闻、顾璧斗两富室分得,后总戎严公伟亦居于此。

乾隆初,园又分为中部的“复园”和西部的“书园”两部份。

至此,原来浑然一体、统一规划的拙政园,演变为相互分离、自成格局的三个园林。

中部的复园归蒋棨所有。

当时园内荒凉满目,蒋氏经营有年,始复旧观。

“不出城市而共获山林之性”。

园中藏书万卷,春秋佳日,名流觞咏,极一时之盛,曾有《复园嘉会图》传世。

袁枚、赵翼、钱大昕等相继来此,流连赋诗。

袁枚有句云:“人生只合君家住,借得青山又借书”。

但蒋棨殁后,园就逐渐荒落了。

西部花园的书园主人是太史叶士宽,中有拥书阁、读书轩、行书廊、浇书亭诸胜,皆昔年废地,由叶氏新筑。

拥书阁有十景,士宽之子树藩曾与其甥武进赵怀玉赋诗记之。

书园后归道员沈元振,园中第宅为太常博士汪美基所居,旋又分属程、赵、汪等姓。

蒋氏拥有复园七十余年之后,终于易主。

清嘉庆十四年(1809),刑部郎中海宁查世倓购得此园。

其时园中池堙石颓,查氏修缮经年,焕然一新,仍名复园。

但为时不久,至嘉庆末年又归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平湖吴璥,其子观察晋德也曾居此,故苏人呼为吴园。

春日游人如织,摊贩杂陈。

虽然是园仍保持了“水木明瑟旷远,有山泽间趣”的特点,但视旧园仅得三分之一。

故道光廿二年(1842)梁章钜挟恽南田图游园印证时,谓园景与一百六十多年前的恽图已大不相同。

由于吴氏长期在外地做官,疏于管理,逐渐亭台倾圮,池馆萧条。

园南的东部花园第宅,其时归部郎潘师益。

潘与其子在内营构瑞棠书屋。

咸丰十年(1860)六月二日(旧历四月十三),太平军进驻苏州。

忠王李秀成以拙政园并东面的潘子潘爱轩宅、西面的汪硕甫宅合建忠王府,相传见山楼为其治事之所。

“工匠数百人终年不辍,工且未竣,城已破矣”(马如飞《劫余灰录》)。

据李鸿章后来给李鹤章的信中所述,“忠王府琼楼玉宇,曲栏洞房,真如神仙窟宅”,“花园三四所,戏台两三座,平生所未见之境也”。

同治二年(1863),李鸿章占领苏州后,将忠王府作为自己的江苏巡抚行辕,藩臬司也在其中办公。

由善后局付白银三千两给原园主吴氏,以园归公,西面的汪姓房屋仍归汪氏。

当时官府还附设医药局于园内,行医施药。

过了一年多,有人入游,见园内“事物已颓损十之五”。

至同治五年(1866),巡抚衙门迁离拙政园。

同治十年(1871)冬,南皮张之万(光绪中为大学士)任江苏巡抚时,居拙政园原潘宅房屋内。

张能书画,经营修治,渐复旧观。

有远香堂、兰畹、玉兰院、柳堤、东廊、枇杷坞、水竹居、菜花楼、烟波画舫、芍药坡、月香亭、最宜处诸胜,绘有《吴园图》十二册。

后张之万升任浙闽总督,离苏有日,就与右布政使恩赐、管理苏州织造部堂德寿、粮储道英朴、恩竹樵三人(俱满族)商议,倡立会馆,以价银三千、修理费二千汇交藩库。

于同治十一年(1872)正月,将拙政园改为“八旗奉直会馆”,其范围包括园的中部花园及前面的房屋,园仍名拙政。

光绪十三年(1887)又曾修葺过一次,“首改园门,拓其旧制,……其他倾者扶,圮者整”,并建澄观楼于池之上。

当时园中古树参天,“修廊迤俪,清泉贴地,曲沼绮交,峭石当门,群峰玉立”。

这一以水为主、水面阔广、景色自然的格局基本保持至今。

园西部花园的汪姓宅园,于光绪三年(1877)以价银六千五百两售于吴县富商张履谦,易名为“补园”。

当时园中亭台只存一、二处,残破不堪,已非昔日景况。

经张履谦大加修葺,遂有塔影亭、留听阁、浮翠阁、笠亭、与谁同坐轩、宜两亭等胜景,又新建了精致绮丽的卅六鸳鸯馆、十八曼陀罗花馆。

光绪二十年(1894)张获得文徵明《王氏拙政园记》石刻碑拓,重摹上石,又得文徵明、沈周遗象,为之建“拜文揖沈之斋”。

张氏以巨款经营多年,追求奢丽,部份失去了拙政园疏朗闲适的特点。

但张与其孙紫东俱爱好昆曲,所构卅六鸳鸯馆,其顶层结构为“卷棚顶”,音响效果甚佳。

昆曲前辈俞振飞常随父“曲圣”粟庐来此园游憩度曲。

随着以武昌起义为发端的辛亥革命爆发,起义浪潮迅速波及全国各省。

江苏巡抚程德全于1911年11月5日宣布独立,自任都督。

1911年11月21日,在拙政园成立江苏省议会,原谘议局议员55人到会,程德全亲自莅会,宣布开会宗旨。

谘议局议员摇身一变,成为省议会会员,遂由会员公推议长,张謇选为会长,蒋炳章为副会长。

此时八旗奉直会馆已改称奉直会馆。

由于八旗奉直人游宦于苏的日益减少,会馆经济不佳,于是对外开放,收取游资。

园中开辟茶室,并曾辟娱乐场,以唱滑稽戏、说书等招揽游客。

日常只数十人入游,唱戏时可增至二、三百人。

民国五年(1916),奉直会馆由水警长仇翼南派人管理。

民国八年(1919)左右,奉直会馆房宅(现苏州市博物馆)曾辟作时疫医院。

民国十三年(1924)9月江浙战争爆发,苏州云集大批军队。

民国十四年(1925)1月27日,奉军第一军军长张宗昌率所部第一梯团约1500余人到苏,总指挥部设于奉直会馆。

民国十七年(1928)九月与廿三年(1934)十月间,又二度被借作戒烟所。

之后,还曾做过区公所(为老人口述材料)。

现园林博物馆老馆房宅在民国九年(1920)左右,售与李鸿章之侄、清末云贵总督李经羲。

经李以巨款翻修,甚为精致。

李不久即殁,子孙无人居苏,房屋后曾抵押与某银行。

“一·二八”。

民国十九年(1930)七月十五日,园内回廊因年久失修,突然坍倒,压伤游客两人。

此后,坍倒的回廊一直用木头支撑。

见山楼后的木桥,也断裂不能通行。

至抗战爆发前夕,一代名园已衰落至“狐鼠穿屋,藓苔蔽路”的境地。

民国二十六年(1937)日本侵略军飞机几度轰炸苏州。

远香堂受震破损,南轩被焚毁,园内到处亭阁倾圮,枯苇败荷,荒秽不堪。

同年冬,吴县警察局以冬防期间,令将城区沿途乞丐拘捕收容,并将奉直会馆作为临时收容所。

民国二十七年(1938),负责组建日伪“江苏省维新政府”的北洋遗老陈则民见奉直会馆大部分房屋幸存未毁,即租用拙政园为伪政府办公处,还向张氏借租了补园。

5月23日,日伪“江苏省维新政府”在苏州成立,省府即设于忠王府及拙政园内,陈则民任伪省长。

其间曾对拙政园稍加修葺。

陈群任伪省长时,又在西部花园建日本式木屋一所,专门接待日军将领、特务头目等。

园的东部花园,即“归田园居”久已荒废,部分变为荒地,部分散为民居,与中部花园以墙隔绝。

进出由道观弄(1958年砌断)与东北街相通。

园内殡舍数间,棺柩杂陈,又有破旧民房十余间,荒地一片。

至伪江苏省政府教育厅占用时,将园东部花园与中部花园打通,造小洋房一所,供伪官居住。

又将土墩上小亭(名补拙,现放眼亭)稍加修葺。

余则野草遍地,荒芜依然。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盘踞在拙政园的伪省政府随之瓦解。

1946年9月,国立社会教育学院从四川璧山迁苏,借拙政园为校舍。

中部花园和房屋部分为办公教学区及学生宿舍,东部花园作为教职员宿舍,并将园外菜地(现天泉亭处)买下,辟作操场。

西部的补园仍属张氏。

1948年,社会教育学院因校舍不足,又向张氏后人张逸侪租借了西部花园和部分房屋。

1949年苏州解放后,社教学院并迁无锡。

拙政园及前部房屋由苏南行政区苏州行政区专员公署使用。

1951年11月,苏州专员公署根据中央关于保护历史文物的一贯指示,将拙政园划归苏南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管理,专员公署另迁新址。

文管部门立即修缮,延请专家名匠,规划整治,山、水、桥、亭、厅、堂、墙、门,务期按原样修复,1952年10月竣工。

11月6日,整修后的拙政园中部花园和西部花园正式开放。

临街房屋中间部分归苏南文管会使用(后为苏州博物馆),偏南原李宅为苏南区苏州图书馆(后为苏州工艺美校又转为苏州园林博物馆),偏西沿街屋为张氏办洪泽小学(后为平江区医院)。

1952年下半年,市园林管理处成立后,从苏南文管会接管了拙政园,年底开始又大加整修。

之后,在东部花园重筑围墙,逐步浚池叠石,植树莳花。

1959年下半年起,又对东部花园进行大规模修建,新建了大门、芙蓉榭、涵青亭、秫香馆等,1960年9月完工。

至此,拙政园中、西、东三部重又合而为一,成为完整统一而又各有特色的名园。

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拙政园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号121)。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拙政园也逐年修缮整治,日益展示其疏朗自然、清新旷远的风格。

不期十年动乱,拙政园成为“破四旧”的对象而被迫关闭。

此后,一度改名为“东风公园”,虽仍对外开放,但厅堂的陈设布置已撤除一空。

倒影楼后放置滑梯等物,改为“儿童乐园”。

文革期间,园林工作人员并无损毁名园之举,还想方设法将古建文物保护下来,使粉碎“四人帮”后,拙政园能够逐步得以治理。

1976年拙政园征用土地九亩八分,扩大了花圃面积。

1979年以来,对园内建筑、假山多次进行了维修,碑刻、匾额、楹联、家具陈设等也陆续恢复。

1980年以4万元和木材26立方米大修远香堂。

1985年大修香洲、浮翠阁。

1988年3月30日,工艺美校搬出李宅,苏州市园林管理局投资120万元进行整修,1989年4月25日竣工。

至此,拙政园宅园合一。

1991年4月拙政园由国家计委、旅游局、建设部定为全国特殊游览参观点。

1992年9月在拙政园的原住宅部分(李宅原工艺美校所用部分)中轴线建成了我国第一座以园林为专题的博物馆。

该馆按四进厅堂布置成“园原”、“园史”、“园趣”、和“园冶”四个展厅,展现苏州园林在2000多年历史中的历程和风采。

1994年至1997年底,以拙政园为首的苏州古典园林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1997年12月4日在意大利那不勒斯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1届全体会议审议,拙政园与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正式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1996年和1997年,拙政园分别举办了“全国第十届荷花展暨拙政园首届荷花节”、“全国第三届杜鹃花展览暨首届拙政园杜鹃花节”。

从此每年春天举办杜鹃花节、夏天举办荷花节,至今已连续举办十余年。

1997年秋,拙政园与加拿大温哥华市中山公园“逸园”正式结为“姐妹园”。

2004年3月,又与美国亨廷顿植物园的中国园结成“姐妹园”。

2000年下半年,拙政园全面启动了ISO9000质量保证体系的认证工作。

2001年3月28日,在全国古典园林中率先顺利通过了ISO9000质量管理认证。

2001年6月8日荣获由英国国家质量保证有限公司颁发的ISO9002质量保证体系认证证书。

2001年,拙政园以全国最高分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4A级旅游景区(点)。

2003年整治东部周边环境,建成园外苑。

2006年3月启动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创建工作,为进一步扩大游览面积,管理处办公区迁出园林,在东北部一般保护范围内新建办公楼和旅游停车场。

2007年5月正式被批准为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

同年建成园林博物馆新馆,南部周边环境同期得到改善。

截至2014年,拙政园辖地面积约83.5亩(5.6公顷,含苏州园林博物馆及新馆,不包括原为拙政园住宅的苏州博物馆及新馆),扣除花圃9.8亩及售票办公处约1亩,开放面积约73亩。

73亩开放面积中,仅38亩为晚清建筑园林遗产(今园林中部、西部及晚清张之万住宅即今苏州园林博物馆旧馆),而历史上作为拙政园不可分割一部分的园南两处建筑群,自1950年代开始便与园林割裂分治,其一为晚清八旗奉直会馆住宅部分(面积约12亩),今以“忠王府”名义幸存,1960年起属苏州博物馆,其二为晚清张履谦补园住宅部分(面积约9-10亩),在遭到长期蚕食破坏后于2003年11月被苏州市当局铲平,辟为由贝聿铭主持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