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著名的地方有什么导游词
给大家讲到的山,我们来到贵州所要事之一来到贵州你需要做的事是三看三了解:看山看溶洞,了解少数民族文化、了解我们的酒文化、了解红色文化。
水在被说成是:百河、千江、万湖。
降水丰富,沟壑纵横,河网密度大,在贵州省流域面积在1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就有984条,虽然没有像长江黄河那样大河大江,但是河湖却不计其数。
有句话说,一江春水向东流,在贵州的西部的雷公河的水呢却流向了我们的珠江流域和长江流域,所以这句话在贵州叫做一江春水两头走。
天时造就了地利,水资源丰富造就了贵州各式各样的水态水景,比如我们的亚洲第一的黄果树大瀑布、位于世界遗产地赤水的十丈洞瀑、地球上最美丽的疤痕马岭河大峡谷,南江大峡谷、乌江三峡、息烽温泉、剑河温泉等等,优质的水源酿造了众多美酒,世界三大名酒之一的茅台酒就产在贵州,除此之外还有我们的习酒、董酒、珍酒等等。
我们有好山和好水之外呢,还有好酒。
所以来到贵州醉于美丽风景的同时怎么能不醉于美酒呢
在贵州的洞穴中岩溶洞穴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结构最复杂,景观最奇特,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是首屈一指的,全省具有旅游价值的溶洞就有1000余个,全国已知的长度在10公里以上的大洞仅有10个,而贵州就占了8个。
在贵州所有的洞穴景观中,织金洞最以其气势恢宏,景观奇特和具有极高的审美、观赏和科研价值而闻名,前国际洞穴协会主席评价织金洞为“世界一流名洞”,有句话说是:黄山归来不看岳,用在织金洞就是织金洞归来不看天下溶洞。
当然贵州两个5A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龙宫虽不及织金洞之气势博大,却是另一种幻恍诡异,神话世界般的岩溶风光体验。
这些名洞绝景是游客漫游在“地下世界”中增长知识,所有要想高品位的美学享受,贵州无疑是最理想的首选之地了。
与自然环境相映衬,古朴淳厚、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多层面的呈现出原始文化色彩斑的神秘基因。
云南是七彩云南,而贵州省的一个省委领导却说我们是多彩贵州啊
的确,贵州是个多民族的大家庭,3900多万人口中,少数民族就占了1\\\/3,而贵州世居的包括我们的苗、侗、布衣、土家、仡佬、瑶、彝等少数民族就有17多种,这些民族的建筑、服饰、饮食、婚俗、祭祀、节庆等方面无不发出异彩分层的人文文化光芒。
对于少数民族有“三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大节三六九,小节是天天有”。
各个少数民族的歌舞也独具各自的特色, 民族原生态歌舞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就有侗族大歌、木鼓舞、锦鸡舞、八音坐唱等等,侗族有句话说“饭养身,歌养心”,足以体现歌在侗族人心中的重要地位。
侗族大歌就是侗歌中最具代表性的,它是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和声的民间合唱音乐,侗族大歌唱进了法国巴黎,唱进了维也纳音乐厅,侗族大歌还入选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开场表演,侗族大歌可以说是一个种族的声音,一种人类的文化。
被誉为“清泉般闪光的音乐”;八音坐唱是布依族世代相传的民间说唱艺术,八音坐唱是八人持各种布依族乐器围圈伦递坐唱,新中国成立后,我们贵州兴义市布衣八音队多次应邀参加国内外演出,被誉为是“凡间绝响,天籁之音”,“声音的活化石”,“南盘江畔的艺术明珠”,由于少数民族大都分散在贵州的不同地方,游客们很少有机会同时欣赏那么多少数民族艺术活宝,所以贵州省博物馆从贵州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把这些原生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挪到到了省博物馆,向来自于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朋友宣传我们多彩的少数民族风情,让大家能够体验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原生态歌舞
求今年2015的贵州考导游证,的十三篇导游词的视频
龙宫位于贵州安顺市南郊,距黄果树景区35公里,距安顺市城区27公里,距贵阳116公里。
The palace is located in the southern suburbs of Guizhou, Anshun City, 35 kilometers away from the Huangguoshu Waterfalls scenic area, from Anshun city 27 kilometers, 116 kilometers away from Guiyang. 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4℃,最热7月平均21.9℃,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适宜旅游,是夏季避暑休闲的旅游胜地。
Is a sub tropical monsoon humid climate, the annual average temperature of 14 degrees Celsius, the hottest July average of 21.9 degrees Celsius, mild climate, winter without cold, summer without heat, suitable for tourism, summer resort is a summer resort. 龙宫景区集溶洞、峡谷、瀑布、峰林、绝壁、溪河、石林、漏斗、暗河等多种喀斯特地质地貌景观于一体,是喀斯特地貌形态展示最为集中全面的景区,被誉为“天下喀斯特,尽在龙宫”。
Yonggungsa scenic set caves, canyons, waterfalls, peaks, cliffs, rivers, stone forest, funnel, underground river and other various karst geological landscape in one, is karst topography showing the most concentrated scenic comprehensive, known as the world of karst, as the Dragon King's Palace.
贵阳市考导游证在哪报名 具体细节有些什么?
各市(州、地)旅游局,各有关单位: 根据国家旅游局关于进一步加快导游队伍建设步伐的统一部署,现将我省2009年全国导游资格考试报考工作相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全国导游资格考试(贵州考区)具体安排 (一)今年我省导游资格考试仍采取先笔试、后现场导游的方式进行。
(二)考试内容方面,现场导游考试抽签题采取指定重点旅游景区(点)与本地旅游景区(点)相结合方式进行;笔试《政策法规与职业道德》政策法规部分所涉及的旅行社管理制度章节,以国务院2009年1月发布的《旅行社条例》内容为准。
贵州省情新增知识内容,可参考贵州省人民政府网站( )“贵州概况”。
(三)今年省直总考点的导游考试,仍坚持贵阳市旅游局负责所辖地区旅行社和社会考生的报名及考务工作;省旅游局委托省旅游培训中心(省直考点)承担贵阳地区大中专院校、外语类考生、加试考生的报名及考务工作。
(四)为方便考生查询分数,今年我省导游考试成绩统一通过短信平台(或声讯台)查分,各市(州、地)旅游局要严格按以下代码编排考生准考证(9位数):省直考点20901(外语类考生20911);贵阳考点20902;遵义考点:20903;安顺考点:20904;六盘水考点:20905;黔东南考点:20906;黔南考点:20907;黔西南考点:20908;铜仁考点:20909;毕节考点:20910(如:贵阳考生准考证编号为209020001,以此类推)。
二、今年全国导游资格考试(贵州考区)工作安排 (一)考试科目及范围 1、考试科目:今年我省导游资格考试仍开考“导游业务知识”、“导游基础知识”(笔试)及“现场导游”(口试)三科(“2+1”形式),每科总分为100分,三科全部及格为“合格”。
2、范围划定 “导游业务知识”科目中《导游业务》、《政策法规与职业道德》考分各占50%,并增加2009年1—8月国内外时事政策知识; “导游基础知识”科目中《贵州导游基础知识》、《全国导游基础知识》考分比例分别为70%、30%; “现场导游”重点抽签题目为黄果树景区、龙宫景区、黔灵公园、遵义会议会址、荔波樟江景区、甲秀楼、天龙屯堡、雷山西江景区、梵净山景区、苗族文化、侗族文化及布依族文化12个。
除贵阳以外的其他8个市(州、地)考生现场导游考试抽签题,重点以本地区的国家级和部分省级旅游景区(点)为主,现场导游考试仍坚持“一个景点抽签题、三个提问题”的原则进行。
“现场导游”景点抽签景及三个提问题可参阅《贵州现场导游复习资料》、《贵州中英文导游解说词选编》、《导游业务》、《贵州导游基础知识》、《贵州导游》等资料。
3、报考英、日、德、法、泰、韩语等语种考生,笔试考试方式与普通话考生相同;“现场导游”考试必须用所报语种进行应试。
4、今年“现场导游”考试仍把普通话作为重要测试内容,凡取得省教育主管部门颁发的普通话测试等级证书者,现场导游考试可适当加分。
5、从坚持“大旅游教育”人才开发理念入手,今年各市(州、地)旅游局继续在本地区设立分考点,各地要积极组织所辖地区景区(点)、旅行社等企业及社会各界踊跃报名参考,达到本地区导游持证执业的实际需求。
(二)考试时间 2009年导游考试时间笔试定于11月7日在全省统一进行,省直考区(点)及贵阳分考点“现场导游”考试时间具体安排如下: 现场及笔试地点:详见考生本人准考证。
(三)报考条件 今年我省导游人员资格考试仍面向社会公开招考的政策。
依据《导游人员管理条例》规定,凡具有高中、中专或以上学历,身体健康,具有适应导游需要基本知识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我国公民,均可参加导游资格考试。
(四)报名程序 报考人员须认真填写《2009年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贵州考区)报名表》(附表,或通过dy.gz-travel.net “贵州旅游在线”网下载),报名时附本人身份证及学历证书复印件,免冠一寸照片两张。
已取得普通话《导游资格证书》申请加试其他语种的考生,用本语种加试“现场导游”,报名程序与新考考生相同。
凡各市(州、地)报考外语语种的考生及取得普通话导游资格证申请加试外语语种的考生,仅限在省旅游局委托的省旅游培训中心(贵阳)考点报名。
(五)报名时间及地点 1、报名时间:8月18日至9月4日(周六、周日休息),各地请严格遵守报名截止时间。
2、省直报名点:省旅游培训中心(贵阳合群路1号龙泉大厦7楼;电话:6901787、6901699); 贵阳分考点报名点:贵阳市旅游局(贵阳市北京路268号市旅游局大楼五楼505办公室;电话:6508357)。
贵阳地区以外的考生可以直接到所在市(州、地)旅游局报名。
(六)报考资料 今年我省导游考试仍不再指定统一的复习资料,考生可根据实际,参考省旅游局编写的培训复习资料(2005年版)、《贵州中英文导游解说词选编》(2008年版)和《贵州红色旅游导游解说词》(2008年版)。
(七)考前培训 为帮助考生认真抓好考前培训,省直考点考前培训班分别由省旅游培训中心(省导游服务中心)、贵阳市导服中心、贵大、民院、师大、财院、商专旅游系等院校举办,培训教学计划必须报省旅游局导考办备案。
市(州、地)凡具备培训师资及一定办学条件,且报考达50人以上规模,申请举办导游资格考试培训班的,必须将申请报告、教学计划及课程安排报省旅游局导考办审核同意。
各地培训时间一律不得少于两周。
要注意提高现场导游的培训效果,在省旅游局统一指导下,采取聘请有关专家、优秀导游员课堂讲解示范或声像教学方式,切实强化现场导游培训。
培训具体时间由各单位自行确定,务必于10月20日前全部结束。
考生可本着自愿的原则,就近选择培训点。
(八)相关费用 按照贵州省物价、财政部门(黔价费〔2008〕148号文)核定的我省导游人员资格考试收费标准,导游资格考试报名及考务费220元\\\/人。
任何单位不得擅自提高收费标准。
附:2009年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贵州考区)报名表 相关链接:贵阳省2009年导游考试规则变为先笔试再现场考试辅导资料:2009年导游考试全国导游基础知识章节复习汇总2009年导游考试政策法规复习要点汇总2009年导游考试导游实务详情章节复习资料汇总特别推荐:2009年导游资格考试[基础试题、导游政策法规、实务]在线考试来源:考试大—导游资格考试
安顺龙宫(英语作文1000字)
Guilin is my hometown.It is a modern and beautiful city .It has a long history.It is famous for its hills and water .The people here are very friendly .There are many big supermarkets and beautiful gardens here.It is very easy to go shopping.You can see green hills,big trees and nice flowers.There are many restaurants in Guilin .You can enjoy Guilin noodles.It tastes very delicious.Many visitors come here to enjoy it every year .
索溪峪导游词60字
摘要:文章以2009~2015州省旅游产业主要指标数据为依据,分析了近贵州省旅游产业的发展,得出了贵州省在近今年旅游业迅速发展的结论。
进一步分析了旅游迅速发展的原因,并且预测了未来贵州省旅游将迎来井喷式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贵州省;旅游产业;井喷式发展一、引言自2009年贵州省提出大力发展“多彩贵州”,贵州省旅游业的迎来了蓬勃发展。
贵州旅游业发展规模迅速扩大,旅游结构不断优化,旅游业态加快创新,旅游综合功能进一步凸显,发展效益显著提升,发展成绩令人瞩目。
走出了一条“保护一方山水,传承一方文化,促进一方经济,造富一方百姓,推动一方发展”的旅游产业发展新路子,形成了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山地旅游发展“贵州经验”。
2015年,贵州省旅游总收入3512.82亿元,排全国第15位,旅游接待总人次为3.76亿人次,排全国第17位,贵州旅游业发展进入全国第二方阵,为贵州省从旅游大省向旅游强省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贵州省旅游业发展现状(一)旅游总收入分析2015年全省旅游总收入实现3512.82亿元,同比增长21.30%;全省旅游业实现增加值962.4亿元,占GDP比重为9.2%;旅游业生产税净额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为10.5%。
旅游业带来的经济效益明显。
(二)旅游人数
西江千户苗寨导游词
西江千户苗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山县东北部的山麓离县城36km,距离黔东南州州府凯里35km,距离省会贵阳市约260km。
由十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
据统计,在清朝咸丰年间(1729年)西江千户苗寨有600多户,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为1040户,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增至1227户,1997年为1115户。
据2005年的最新统计,西江千户苗寨现共有住户1258户,人口5326人,其中苗族人口占99.5%。
西江千户苗寨所在地形为典型河流谷地,清澈见底的白水河穿寨而过,苗寨的主体位于河流东北侧的河谷坡地上。
千百年来,勤劳勇敢的苗族同胞在这里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在苗寨上游地区开辟出了大片的梯田,形成了浓郁的农耕文化与优美的田园风光。
由于受耕地资源的限制,生活在这里的苗族居民充分利用这里的地形特点,在半山建造独具特色的吊脚楼,上千户吊脚楼随着地形的起伏变化,层峦叠嶂,鳞次栉比,蔚为壮观。
这里的苗族居民根据自己的信仰和习俗,在每个村寨的坡头都种植了成片的枫树林作为护寨树,成为当地重要的自然景观之一。
西江苗族是黔东南苗族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主要居住的是苗族的“西”氏族。
作为全世界最大的苗寨,西江千户苗寨拥有深厚的苗族文化积淀,这里的苗族建筑、服饰、银饰、语言、饮食、传统习俗不但典型,而且保存较好。
西江苗族过去穿长袍,包头巾头帕,颜色都是黑色的,故称“黑苗”,也称“长裙苗”。
西江苗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中部方言的北部次方言,这里现使用的文字是通用的汉语言文字,尽管汉语言是西江苗族与外界交流的必备语言工具,但苗族人之间的交流仍然使用苗语。
在清雍正开辟“新疆六厅”以前,西江基本处于化外之地,地方事务多由自然领袖管理,与汉族地区有显著差别,实行自主管理内部事务。
西江苗族的自然领袖主要包括“方老”、“寨老”、“族老”、“理老”、“榔头”、“鼓藏头”、“活路头”等,不同性质的自然领袖其职责也不同,相互之间具有分工协作的性质,共同维护苗寨的安全与利益。
“方老”是自然地方的最高领袖,每个自然地方下辖若干相互有密切联系的村寨,“寨老”是每个苗寨的最高领袖,“族老”则是某一家族的领袖,“理老”一般由德高望众、学识丰富的人担任,主要负责民间纠纷的调解、裁断,“榔头”主要负责刑罚,维持地方治安,“鼓藏头”负责召集和主持祭祀、祭祖活动,“活路头”则主持安排农业生产。
其中,鼓藏头和活路头是世袭的,而其他自然领袖一般是群众选举出来的。
“议榔”是苗族社会为了维护地方治安和社会秩序,由方老、寨老、榔头等组织的群众议事会,以对内部的各种重要纠纷和外敌入侵进行商议、决断。
议榔大会一般每年举行一次,如果社会安定,无争无议,也可两、三年举行一次,遇外敌来犯时则临时召开。
西江的议榔一般是分头在各寨子的风景林中举行。
清政府在苗疆实施“改土归流”后,西江苗寨接受中央政府的管辖,方老、寨老等自然领袖已基本不存在了,但负责祭祀和生产的鼓藏头与活路头仍得以世袭保留。
长期以来,农业一直在西江千户苗寨产业结构中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地位。
刀耕火种的农业生产方式虽能养活生活在这里的数千人口,人们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但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十分缓慢。
1982年,西江被省人民政府列为贵州东线民族风情旅游景点,1992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被列为全省首期村镇保护和建设项目5个重点民族村镇之一,2005年11月“中国民族博物馆西江千户苗寨馆”在此挂牌,西江千户苗寨的旅游知名度不断提高,前来观光旅游的游客日益增多。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兴起,西江千户苗寨的后发优势开始显现,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带来了新的契机。
西江的苗族是以“西”氏族为主的多支苗族经过多次迁徙融合后形成的统一体。
距今5000多年以前,生活在黄河中下游平原地区的九黎集团在向北扩张的过程中,与东进和南下的炎帝、黄帝部落发生了剧烈的武力冲突,经过长时间的征战,以蚩尤为首的九黎集团在涿鹿地区被击败,蚩尤被黄帝擒杀。
大部分苗族先民被迫开始第一次大迁徙,放弃了黄河中下游地区而退回到长江中下游平原,并于洞庭湖和鄱阳湖之滨建立了“三苗国”。
随着三苗部落的日渐强大,尧、舜多次对“三苗”进行征剿。
舜帝即位后,“南巡狩猎”,对不服舜帝管制的“三苗”进一步攻掠,苗族先民再次被迫向西南和西北地区迁徙,其中被迫向西北迁徙的这支苗族先民一部分融合于“羌人”,成为西羌的先民,一部分则因人口增多,耕地少而向平原地区迁徙,从青海往南到四川南部、云南东部、贵州西部,有的更向南、向西深入老挝、越南等地。
而往西南迁徙的苗族先民则与楚人和睦相处,成为后来“楚蛮”的主要成员。
战国时期,秦灭楚以后,一部分苗族背井离乡,长途跋涉西迁,进入武陵山区的五溪一带,形成历史上著名的“武陵蛮”。
到西汉时期,这部分苗族先民在这里较快地发展起来,形成了与汉王朝相抗衡的一股势力。
公元47年,汉王朝派出军队征剿“武陵蛮”,迫使苗族再次离乡背井,一部分进入黔东北地区(今铜仁一带),一部分则南下广西融水,后又溯都柳江而上到达今天的榕江、雷山、台江、施秉等地。
苗族在数次大迁徙中,分化成了许多不同的分支。
其中,柳氏族、西氏族、尤氏族、苟氏族等几乎是同时到达贵州榕江,由于西氏族在榕江多处辗转,到达西江的时间晚于柳氏族。
西氏族到达西江的年代约在600多年以前,但在西氏族到达以前,这里已经居住着苗族“赏”氏族。
西江地名中的“西”指西氏族,“江”通“讨”,即西江是“西”氏族向“赏”氏族讨来的地方,“西江”因此而得名。
“西”氏族到达并定居在西江以后,陆续又有其他苗族分支迁来,形成以“西”氏族为主体的苗族融合体。
传说西江有千年以上历史。
西江苗族和苗族先祖蚩尤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根据《林荫记》中记录的西江苗族子连父名的世系谱,从蚩尤到1732年间共有284代,说明生活在西江的苗族是蚩尤的直系后裔。
清乾隆年间,清政府为了管理苗疆,对苗族人民实行编户定籍,强行取消了苗族子连父名的传统,用苗名的谐音来定汉姓,目前西江境内苗族的蒋、唐、侯、杨、董、宋、顾、龙、陆、李、梁、毛、陈、金、吴等姓就是由此而来。
春秋战国时期,雷山属牂牁国与且兰国之边地,战国时属大夜郎国,秦时属象郡且兰县边境,西汉时处且兰、毋敛两县之间,东汉时属毋敛县,三国属蜀国之牂牁郡辖之边地,魏晋时期属牂牁郡宾化县境,唐朝时属于罗恭县,五代至宋朝属夔州路绍庆府羁縻州,元初属“管外苗族地区”,元朝中期属湖广省播州宣慰司,明属管外苗族地区。
从秦汉到元、明、清初,雷公山大山区朝廷的设置虽有涉及,但郡县制、羁縻州对这一地区的统治极弱,甚至没有直接治理,在历史上多被称为“蛮荒之地”、“生苗”、“生界”等。
雍正七年(1729年),贵州巡抚张广泗开辟苗疆,设“新疆六厅”,置丹江厅,下辖丹江卫和凯里卫,西江属丹江卫。
乾隆三年(1738年),丹江卫设置了分土司,包括黄茅岭司、鸡讲司、乌叠司,鸡讲司就位于现西江西南附近的营上村,从此西江才被列入中原政权的治理范围。
1914年,丹江改厅称县,西江属其辖内,1945年,丹江撤县,西江改归台江县管辖。
1944年,置雷山设置局,西江复归雷山管辖,改为西江镇。
1950年,雷山设立县人民政府,西江属于第二区公所。
1954年,建立雷山县苗族自治区,西江千户苗寨所在地属西江区,1959年,雷山、炉山、丹寨、麻江并入凯里大县,西江属于凯里县的雷山片。
1961年,恢复雷山县,建丹江、西江、大塘、永乐四区、44个公社,千户苗寨当时属于西江区西江镇。
1992年,撤区并乡后,千户苗寨属于西江镇管辖至今。
西江千户苗寨是典型的山区农业村寨,虽然近年来不少村民外出务工或就地从事旅游接待,但绝大多数居民主要的经济来源仍然是农业生产,依然沿袭着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苗寨上游的大片耕地是全寨居民主要的生活来源,主要种植水稻、玉米、土豆、红薯以及辣椒等。
西江千户苗寨已合并,根据原资料统计,各村的基本社会经济状况如下: 原羊排村:下辖12个村民小组,345户,1308人,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259.9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10元,其中农业收入900元,劳务收入400元,旅游收入210元。
全村现有耕地面积1346亩,其中水田1225亩,旱地121亩,农民人均占有粮食412kg。
原东引村:下辖7个村民小组,308户,1318人。
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243.3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460元,其中农业收入810元,劳务收入470元,旅游收入180元。
现有耕地面积769亩,其中水田面积692亩,旱地77亩。
农民人均占有粮食381kg。
原南贵村:下辖8个村民小组,235户,899人。
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159.9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458元,其中农业收入790元,劳务收入490元,旅游收入178元。
现有耕地面积640亩,其中水田面积564亩,旱地76亩,农民人均占有粮食371.2kg。
原平寨村:下辖10个村民小组,397户,1495人。
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230.9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380元,其中农业收入750元,劳务收入510元,旅游收入120元。
全寨现有耕地面积824亩,其中水田面积767亩,旱地57亩,农民人均占有粮食366.5kg.西江千户苗寨属亚热带湿润山地季风气候,年降水量约1300~1500mm,年平均气温14~16℃,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当北京、上海、广州、重庆、长沙等城市炎热难耐之时,这里却清凉宜人,是消夏避暑的好去处。
西江千户苗寨所在地为一断层谷地,清澈见底的白水河在谷底蜿蜒穿寨而过。
谷地两侧山地并不对称,相对高度达数百米。
西南侧山高坡陡,宛若一道高大的屏风,护卫着千户苗寨千百年来宁静的田园生活;东北侧的山地则舒缓得多,鳞次栉比的吊脚楼依山而建,顺着地势的起伏呈现出多样的变化。
苗寨东南侧,是白水河长期侧向侵蚀塑造成的一个山间盆地,盆地虽然不大,却是西江苗族同胞世代耕作、赖以为生的地方,盆地底部是成片的水田,北面山地已被开垦为梯田和旱地。
西江千户苗寨四周的山地上,森林植被保存较好,尤其是苗寨西南部的山坡上,尚保留着大片的乔木林。
苗寨内的也东、羊排、南桂等自然村寨内零星分布着小片的枫树林,呈现出苗族居民和自然和谐共处的景象。
相对封闭的地形条件、和谐安宁的苗寨、清澈诱人的白水河、茂盛的植被覆盖、成片的梯田景观,构成了一幅优美的苗岭山水田园风光,极具旅游美学和开发价值. 西江千户苗寨的苗族建筑以木质的吊脚楼为主,为穿斗式歇山顶结构。
分平地吊脚楼和斜坡吊脚楼两大类,一般为三层的四榀三间或五榀四间结构。
底层用于存放生产工具、关养家禽与牲畜、储存肥料或用作厕所。
第二层用作客厅、堂屋、卧室和厨房,堂屋外侧建有独特的“美人靠”,苗语称“阶息”,主要用于乘凉、观景和休息,是苗族建筑的一大特色。
第三层主要用于存放谷物、饲料等生产、生活资料。
西江吊脚楼不但造型美观实用,而且在以下几方面表现出很高的科学文化价值。
1、西江苗族吊脚楼源于上古居民的南方干栏式建筑,是中华上古居民建筑的活化石。
这种建筑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距今7000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的干栏式建筑已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苗族最早的文明发源于长江中下游一带,西江苗族就是传承了这种古老的建筑风格。
2005年,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西江吊脚楼结构严谨,建筑工匠巧妙运用力学原理,运用长方形、三角形、菱形等多重结构的组合,柱柱相连,枋枋相接,构成了三维空间的网络体系。
这种建筑看似上实下虚,但牢实坚固,非常实用,在建筑学方面具有较高的价值。
3、一栋栋的吊脚楼沿山坡依次第上,上千栋吊脚楼相连成片,形成一个整体的环形,形成了单个吊脚楼所不具备的视觉效果。
吊脚楼群与周围的青山绿水和田园风光融为一体,和谐统一,相得益彰,使得西江吊脚楼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4、西江苗族将吊脚楼建在斜坡上,将农业生产条件较好的平地用于耕作,反映了苗族居民珍惜土地、节约用地的民族心理,在我国当前人多地少的形势下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5、西江苗族在建房时,对发墨、中柱、正梁有一套讲究和禁忌,特别是上梁的祝辞和立房歌,具有浓厚的苗族宗教文化色彩。
因此,苗族的吊脚楼不但具有较好的美学和建筑学价值,而且还是苗族传统文化重要的承载者。
除了吊脚楼外,风雨桥也是西江千户苗寨的重要建筑之一。
出于改善村寨风水条件和方便居民生活考虑,多数苗寨都在自己村寨附近建有风雨桥,以关风蓄气和挡风遮雨。
西江以前有风雨木桥,主要有平寨通往欧嘎的平寨风雨桥和南桂村关锁整个西江大寨风水的南寿风雨桥。
由于是木质结构,几经修复又被洪水冲毁。
现在西江唯一的风雨桥是连接大寨和西江中学的弓形水泥桥,是在过去风雨桥的基础上恢复重建的,由于采用水泥和木材的混合结构,使得风雨桥的坚实性和抵御洪水的能力大大增加。
虽然农业依然是西江千户苗寨的主导产业,但在过去十余年间,大量慕名而来的旅游者陆续前来观光,推动了西江旅游业的发展。
调查表明,除了本省游客以外,前来西江旅游的国内游客主要来自重庆、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北京以及上海等全国各地,国外游客主要来自美国、法国、日本、英国、西班牙和比利时等。
由于旅游接待设施不够完善,目前主要以一日游游客为主,一般上午到达,下午离去。
少部分多日游的客人,主要为前来写生的艺术专业大学生和从事西江研究的专家学者。
统计表明,在过去六年间,西江千户苗寨的游客数量持续增长。
2000年至2005年0.75万人、1.2万人、2.4万人、2.15(非典)、3.5万人,2006年猛增至7.5万人,国外游客也从2000年的200人发展到2006年的3000人。
目前,西江千户苗寨已有苗家乐100余家,旅游商品店铺30余家,已经开发出的旅游商品主要有银饰系列、苗族服装、刺绣系列等。
随着旅游开发的深入,旅游接待设施和旅游纪念品的发展还有较大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