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导游词 > 贵州旅游特点五多的导游词

贵州旅游特点五多的导游词

时间:2014-07-01 17:45

贵州导游的欢迎词

各位朋友:  一路辛苦了,欢迎到赤水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观光作客

我叫×××,是×××旅行社的职业导游,持证号码是××××××号,赤水市旅游投诉电话号码是:0852-2861329。

有幸为大家做“全陪”,我十分荣幸,这叫有缘千里来相会。

  相信大家对赤水这个红色的名字并不陌生,因为谁都知道有个史诗般的“四渡赤水”的传说。

其实,很多人对赤水的认识还只停留在“红色战场”的层面上,根本想不到这里还有这么一片世外桃源的自然奇观,更想不到充满着人类智慧和幻想的美国电影《侏罗纪公园》在这里找到了真实的背景,因为,这里是中国乃至世界当今惟一发现的“侏罗纪公园”

  赤水市位于黔西北,总面积1801.2平方公里。

东南与贵州习水县接壤,西北分别与四川古蔺、叙永、合江三县交界,赤水河、习水河横贯南北,北注长江,水陆通衢,江连吴楚,素有“川黔锁钥”、“黔北门户”之称。

  赤水始建于北宋大观三年(1109),先后名为仁怀县、仁怀厅、仁怀直隶厅、赤水厅。

民国三年(1914)设立赤水县。

1990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赤水县,设立赤水市。

全市辖9镇5乡3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约29万(注:以最新统计为准)。

  赤水海拔最高1730米,最低221米,相对高差近1500米,因特殊地理因素形成罕见的“南亚飞地”气候特征,因而为亚热带生物创造了优越的生存和活动的条件。

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3%,拥有森林100多万亩,楠竹40多万亩,杂竹20多万亩,为全国“十大竹乡”之一。

境内有各类植物达1000余种,种子植物500余种,国家保护植物25种,如一级保护植物有桫椤、水杉。

这里是全国面积最大、占有量最多的桫椤王国。

有国内罕见的小金花茶。

这里有各种动物400余种,其中昆虫114种,鸟类130余种,属国家重点保护的动物有云豹、长尾雉、苏门翔等达22种,被称为动物的天堂。

  赤水地质奇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将1280平方公里的丹霞地貌切割雕塑成一条条峡谷,一座座绝壁,一处处岩穴,一条条瀑布,形成了门类齐全、质量上乘、品位高雅的自然风景区。

被旅游专家誉为“千瀑之市”、“竹子之乡”、“桫椤王国”、“丹霞之冠”。

1994年,国务院正式将这一片风水宝地以赤水行政区命名为“赤水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现已开放的景区景点有十丈洞、燕子岩、四洞沟、大白岩(五柱峰)、竹海公园、中国侏罗纪公园等六大自然风景区,以及复兴场、大洞场、丙安场等人文景区。

天台山、九角洞、月亮湖、九曲湖、长嵌沟、仁友溪、华平、盘龙等景区等正在开发建设之中。

  赤水地处云、贵、川三省边缘交会之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从汉代的中郎将唐蒙兵临夜郎古国,到南宋总制袁世明征剿赤水苗蛮;从明万历年李化龙的平播之役,到清代太平天国石达开率部西进,及至1935年,指挥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的史诗般的“四渡赤水”之战,朝朝代代,烽烟不息,各路豪杰,饮马赤水,逐鹿黔北,上演过一幕又一幕历史壮剧。

多少仁人志士的鲜血,染红千里赤水,终于铸就了一条英雄河的千古美名。

  朋友们:赤水是一方红色土地,更是一方因川盐入黔而形成的多元文化的开放土地。

赤水人才辈出,并以革故创新闻名于世,他们所创造出的多项贵州第一,乃至全国第一,是他们聪明与才智的见证。

  古人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赤水人民热情欢迎各位朋友到赤水旅游观光,考察投资,开发建设,共谋发展

求贵州旅游景点导游词100字左右 急谢谢

位于贵州省雷山县东北部的雷公山麓,距离县城36km,距离黔东南州州府凯里35km,距离省会贵阳市约260km。

由十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

据统计,在清朝咸丰年间(1729年)有600多户,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为1040户,1990年增至1227户,1997年为1115户。

据2005年的最新统计,现共有住户1258户,人口5326人,其中苗族人口占99.5%。

西江千户苗寨所在地形为典型河流谷地,清澈见底的白水河穿寨而过,苗寨的主体位于河流东北侧的河谷坡地上。

千百年来,勤劳勇敢的苗族同胞在这里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在苗寨上游地区开辟出了大片的梯田,形成了浓郁的农耕文化与优美的田园风光。

由于受耕地资源的限制,生活在这里的苗族居民充分利用这里的地形特点,在半山建造独具特色的吊脚楼,上千户吊脚楼随着地形的起伏变化,层峦叠嶂,鳞次栉比,蔚为壮观。

这里的苗族居民根据自己的信仰和习俗,在每个村寨的坡头都种植了成片的枫树林作为护寨树,成为当地重要的自然景观之一。

西江苗族是黔东南苗族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主要居住的是苗族的“西”氏族。

作为全世界最大的苗寨,西江千户苗寨拥有深厚的苗族文化积淀,这里的苗族建筑、服饰、银饰、语言、饮食、传统习俗不但典型,而且保存较好。

西江苗族过去穿长袍,包头巾头帕,颜色都是黑色的,故称“黑苗”,也称“长裙苗”。

西江苗族的语言属于苗瑶语族苗语支中部方言的北部次方言,这里现使用的文字是通用的汉语言文字,尽管汉语言是西江苗族与外界交流的必备语言工具,但苗族人之间的交流仍然使用苗语。

在清雍正开辟“新疆六厅”以前,西江基本处于化外之地,地方事务多由自然领袖管理,与汉族地区有显著差别,实行自主管理内部事务。

西江苗族的自然领袖主要包括“方老”、“寨老”、“族老”、“理老”、“榔头”、“鼓藏头”、“活路头”等,不同性质的自然领袖其职责也不同,相互之间具有分工协作的性质,共同维护苗寨的安全与利益。

“方老”是自然地方的最高领袖,每个自然地方下辖若干相互有密切联系的村寨,“寨老”是每个苗寨的最高领袖,“族老”则是某一家族的领袖,“理老”一般由德高望众、学识丰富的人担任,主要负责民间纠纷的调解、裁断,“榔头”主要负责刑罚,维持地方治安,“鼓藏头”负责召集和主持祭祀、祭祖活动,“活路头”则主持安排农业生产。

其中,鼓藏头和活路头是世袭的,而其他自然领袖一般是群众选举出来的。

“议榔”是苗族社会为了维护地方治安和社会秩序,由方老、寨老、榔头等组织的群众议事会,以对内部的各种重要纠纷和外敌入侵进行商议、决断。

议榔大会一般每年举行一次,如果社会安定,无争无议,也可两、三年举行一次,遇外敌来犯时则临时召开。

西江的议榔一般是分头在各寨子的风景林中举行。

清政府在苗疆实施“改土归流”后,西江苗寨接受中央政府的管辖,方老、寨老等自然领袖已基本不存在了,但负责祭祀和生产的鼓藏头与活路头仍得以世袭保留。

长期以来,农业一直在西江千户苗寨产业结构中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地位。

刀耕火种的农业生产方式虽能养活生活在这里的数千人口,人们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但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十分缓慢。

1982年,西江被省人民政府列为贵州东线民族风情旅游景点,1992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被列为全省首期村镇保护和建设项目5个重点民族村镇之一,2005年11月“西江千户苗寨馆”在此挂牌,西江千户苗寨的旅游知名度不断提高,前来观光旅游的游客日益增多。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兴起,西江千户苗寨的后发优势开始显现,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带来了新的契机。

西江的苗族是以“西”氏族为主的多支苗族经过多次迁徙融合后形成的统一体。

距今5000多年以前,生活在黄河中下游平原地区的九黎集团在向北扩张的过程中,与东进和南下的炎帝、黄帝部落发生了剧烈的武力冲突,经过长时间的征战,以蚩尤为首的九黎集团在涿鹿地区被击败,蚩尤被黄帝擒杀。

大部分苗族先民被迫开始第一次大迁徙,放弃了黄河中下游地区而退回到长江中下游平原,并于洞庭湖和鄱阳湖之滨建立了“三苗国”。

随着三苗部落的日渐强大,尧、舜多次对“三苗”进行征剿。

舜帝即位后,“南巡狩猎”,对不服舜帝管制的“三苗”进一步攻掠,苗族先民再次被迫向西南和迁徙,其中被迫向西北迁徙的这支苗族先民一部分融合于“羌人”,成为西羌的先民,一部分则因人口增多,耕地少而向平原地区迁徙,从青海往南到四川南部、云南东部、贵州西部,有的更向南、向西深入老挝、越南等地。

而往西南迁徙的苗族先民则与楚人和睦相处,成为后来“楚蛮”的主要成员。

战国时期,秦灭楚以后,一部分苗族背井离乡,长途跋涉西迁,进入武陵山区的五溪一带,形成历史上著名的“武陵蛮”。

到西汉时期,这部分苗族先民在这里较快地发展起来,形成了与汉王朝相抗衡的一股势力。

公元47年,汉王朝派出军队征剿“武陵蛮”,迫使苗族再次离乡背井,一部分进入黔东北地区(今铜仁一带),一部分则南下广西融水,后又溯都柳江而上到达今天的榕江、雷山、台江、施秉等地。

苗族在数次大迁徙中,分化成了许多不同的分支。

其中,柳氏族、西氏族、尤氏族、苟氏族等几乎是同时到达贵州榕江,由于西氏族在榕江多处辗转,到达西江的时间晚于柳氏族。

西氏族到达西江的年代约在600多年以前,但在西氏族到达以前,这里已经居住着苗族“赏”氏族。

西江地名中的“西”指西氏族,“江”通“讨”,即西江是“西”氏族向“赏”氏族讨来的地方,“西江”因此而得名。

“西”氏族到达并定居在西江以后,陆续又有其他苗族分支迁来,形成以“西”氏族为主体的苗族融合体。

传说西江有千年以上历史。

西江苗族和苗族先祖蚩尤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根据中记录的西江苗族子连父名的世系谱,从蚩尤到1732年间共有284代,说明生活在西江的苗族是蚩尤的直系后裔。

清乾隆年间,清政府为了管理苗疆,对苗族人民实行编户定籍,强行取消了苗族子连父名的传统,用苗名的谐音来定汉姓,目前西江境内苗族的蒋、唐、侯、杨、董、宋、顾、龙、陆、李、梁、毛、陈、金、吴等姓就是由此而来。

,雷山属牂牁国与且兰国之边地,战国时属大夜郎国,秦时属象郡且兰县边境,西汉时处且兰、毋敛两县之间,东汉时属毋敛县,三国属蜀国之牂牁郡辖之边地,魏晋时期属牂牁郡宾化县境,唐朝时属于罗恭县,五代至宋朝属夔州路绍庆府羁縻州,元初属“管外苗族地区”,元朝中期属湖广省播州宣慰司,明属管外苗族地区。

从秦汉到元、明、清初,雷公山大山区朝廷的设置虽有涉及,但郡县制、羁縻州对这一地区的统治极弱,甚至没有直接治理,在历史上多被称为“蛮荒之地”、“生苗”、“生界”等。

雍正七年(1729年),贵州巡抚张广泗开辟苗疆,设“新疆六厅”,置丹江厅,下辖丹江卫和凯里卫,西江属丹江卫。

乾隆三年(1738年),丹江卫设置了分土司,包括黄茅岭司、鸡讲司、乌叠司,鸡讲司就位于现西江西南附近的营上村,从此西江才被列入中原政权的治理范围。

1914年,丹江改厅称县,西江属其辖内,1945年,丹江撤县,西江改归台江县管辖。

1944年,置雷山设置局,西江复归雷山管辖,改为西江镇。

1950年,雷山设立县人民政府,西江属于第二区公所。

1954年,建立雷山县苗族自治区,西江千户苗寨所在地属西江区,1959年,雷山、炉山、丹寨、麻江并入凯里大县,西江属于凯里县的雷山片。

1961年,恢复雷山县,建丹江、西江、大塘、永乐四区、44个公社,千户苗寨当时属于西江区西江镇。

1992年,撤区并乡后,千户苗寨属于西江镇管辖至今。

西江千户苗寨是典型的山区农业村寨,虽然近年来不少村民外出务工或就地从事旅游接待,但绝大多数居民主要的经济来源仍然是农业生产,依然沿袭着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苗寨上游的大片耕地是全寨居民主要的生活来源,主要种植水稻、玉米、土豆、红薯以及辣椒等。

西江千户苗寨已合并,根据原资料统计,各村的基本社会经济状况如下: 原羊排村:下辖12个村民小组,345户,1308人,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259.94万元,1510元,其中农业收入900元,劳务收入400元,旅游收入210元。

全村现有耕地面积1346亩,其中水田1225亩,旱地121亩,农民人均占有粮食412kg。

原东引村:下辖7个村民小组,308户,1318人。

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243.30万元,为1460元,其中农业收入810元,劳务收入470元,旅游收入180元。

现有耕地面积769亩,其中水田面积692亩,旱地77亩。

农民人均占有粮食381kg。

原南贵村:下辖8个村民小组,235户,899人。

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159.92万元,为1458元,其中农业收入790元,劳务收入490元,旅游收入178元。

现有耕地面积640亩,其中水田面积564亩,旱地76亩,农民人均占有粮食371.2kg。

原平寨村:下辖10个村民小组,397户,1495人。

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230.9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380元,其中农业收入750元,劳务收入510元,旅游收入120元。

全寨现有耕地面积824亩,其中水田面积767亩,旱地57亩,农民人均占有粮食366.5kg.西江千户苗寨属亚热带湿润山地季风气候,年降水量约1300~1500mm,年平均气温14~16℃,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当北京、上海、广州、重庆、长沙等城市炎热难耐之时,这里却清凉宜人,是消夏避暑的好去处。

西江千户苗寨所在地为一断层谷地,清澈见底的白水河在谷底蜿蜒穿寨而过。

谷地两侧山地并不对称,相对高度达数百米。

西南侧山高坡陡,宛若一道高大的屏风,护卫着千户苗寨千百年来宁静的田园生活;东北侧的山地则舒缓得多,鳞次栉比的吊脚楼依山而建,顺着地势的起伏呈现出多样的变化。

苗寨东南侧,是白水河长期侧向侵蚀塑造成的一个山间盆地,盆地虽然不大,却是西江苗族同胞世代耕作、赖以为生的地方,盆地底部是成片的水田,北面山地已被开垦为梯田和旱地。

西江千户苗寨四周的山地上,森林植被保存较好,尤其是苗寨西南部的山坡上,尚保留着大片的乔木林。

苗寨内的也东、羊排、南桂等自然村寨内零星分布着小片的枫树林,呈现出苗族居民和自然和谐共处的景象。

相对封闭的地形条件、和谐安宁的苗寨、清澈诱人的白水河、茂盛的植被覆盖、成片的梯田景观,构成了一幅优美的苗岭山水田园风光,极具旅游美学和开发价值. 西江千户苗寨的苗族建筑以木质的吊脚楼为主,为穿斗式歇山顶结构。

分平地吊脚楼和斜坡吊脚楼两大类,一般为三层的四榀三间或五榀四间结构。

底层用于存放生产工具、关养家禽与牲畜、储存肥料或用作厕所。

第二层用作客厅、堂屋、卧室和厨房,堂屋外侧建有独特的“美人靠”,苗语称“阶息”,主要用于乘凉、观景和休息,是苗族建筑的一大特色。

第三层主要用于存放谷物、饲料等生产、生活资料。

西江吊脚楼不但造型美观实用,而且在以下几方面表现出很高的科学文化价值。

1、西江苗族吊脚楼源于上古居民的南方,是中华上古居民建筑的活化石。

这种建筑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距今7000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的干栏式建筑已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苗族最早的文明发源于长江中下游一带,西江苗族就是传承了这种古老的建筑风格。

2005年,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西江吊脚楼结构严谨,建筑工匠巧妙运用力学原理,运用长方形、三角形、菱形等多重结构的组合,柱柱相连,枋枋相接,构成了三维空间的网络体系。

这种建筑看似上实下虚,但牢实坚固,非常实用,在建筑学方面具有较高的价值。

3、一栋栋的吊脚楼沿山坡依次第上,上千栋吊脚楼相连成片,形成一个整体的环形,形成了单个吊脚楼所不具备的视觉效果。

吊脚楼群与周围的青山绿水和田园风光融为一体,和谐统一,相得益彰,使得西江吊脚楼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4、西江苗族将吊脚楼建在斜坡上,将农业生产条件较好的平地用于耕作,反映了苗族居民珍惜土地、节约用地的民族心理,在我国当前人多地少的形势下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5、西江苗族在建房时,对发墨、中柱、正梁有一套讲究和禁忌,特别是上梁的祝辞和立房歌,具有浓厚的苗族宗教文化色彩。

因此,苗族的吊脚楼不但具有较好的美学和建筑学价值,而且还是苗族传统文化重要的承载者。

除了吊脚楼外,风雨桥也是西江千户苗寨的重要建筑之一。

出于改善村寨风水条件和方便居民生活考虑,多数苗寨都在自己村寨附近建有风雨桥,以关风蓄气和挡风遮雨。

西江以前有风雨木桥,主要有平寨通往欧嘎的平寨风雨桥和南桂村关锁整个西江大寨风水的南寿风雨桥。

由于是木质结构,几经修复又被洪水冲毁。

现在西江唯一的风雨桥是连接大寨和西江中学的弓形水泥桥,是在过去风雨桥的基础上恢复重建的,由于采用水泥和木材的混合结构,使得风雨桥的坚实性和抵御洪水的能力大大增加。

虽然农业依然是西江千户苗寨的主导产业,但在过去十余年间,大量慕名而来的旅游者陆续前来观光,推动了西江旅游业的发展。

调查表明,除了本省游客以外,前来西江旅游的国内游客主要来自重庆、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北京以及上海等全国各地,国外游客主要来自美国、法国、日本、英国、西班牙和比利时等。

由于旅游接待设施不够完善,目前主要以一日游游客为主,一般上午到达,下午离去。

少部分多日游的客人,主要为前来写生的艺术专业大学生和从事西江研究的专家学者。

统计表明,在过去六年间,西江千户苗寨的游客数量持续增长。

2000年至2005年0.75万人、1.2万人、2.4万人、2.15(非典)、3.5万人,2006年猛增至7.5万人,国外游客也从2000年的200人发展到2006年的3000人。

目前,西江千户苗寨已有苗家乐100余家,旅游商品店铺30余家,已经开发出的旅游商品主要有银饰系列、苗族服装、刺绣系列等。

随着旅游开发的深入,旅游接待设施和旅游纪念品的发展还有较大的空间。

贵州著名的地方有什么导游词

给大家讲到的山,我们来到贵州所要事之一来到贵州你需要做的事是三看三了解:看山看溶洞,了解少数民族文化、了解我们的酒文化、了解红色文化。

  水在被说成是:百河、千江、万湖。

降水丰富,沟壑纵横,河网密度大,在贵州省流域面积在1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就有984条,虽然没有像长江黄河那样大河大江,但是河湖却不计其数。

有句话说,一江春水向东流,在贵州的西部的雷公河的水呢却流向了我们的珠江流域和长江流域,所以这句话在贵州叫做一江春水两头走。

天时造就了地利,水资源丰富造就了贵州各式各样的水态水景,比如我们的亚洲第一的黄果树大瀑布、位于世界遗产地赤水的十丈洞瀑、地球上最美丽的疤痕马岭河大峡谷,南江大峡谷、乌江三峡、息烽温泉、剑河温泉等等,优质的水源酿造了众多美酒,世界三大名酒之一的茅台酒就产在贵州,除此之外还有我们的习酒、董酒、珍酒等等。

我们有好山和好水之外呢,还有好酒。

所以来到贵州醉于美丽风景的同时怎么能不醉于美酒呢

  在贵州的洞穴中岩溶洞穴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结构最复杂,景观最奇特,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是首屈一指的,全省具有旅游价值的溶洞就有1000余个,全国已知的长度在10公里以上的大洞仅有10个,而贵州就占了8个。

在贵州所有的洞穴景观中,织金洞最以其气势恢宏,景观奇特和具有极高的审美、观赏和科研价值而闻名,前国际洞穴协会主席评价织金洞为“世界一流名洞”,有句话说是:黄山归来不看岳,用在织金洞就是织金洞归来不看天下溶洞。

当然贵州两个5A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龙宫虽不及织金洞之气势博大,却是另一种幻恍诡异,神话世界般的岩溶风光体验。

这些名洞绝景是游客漫游在“地下世界”中增长知识,所有要想高品位的美学享受,贵州无疑是最理想的首选之地了。

  与自然环境相映衬,古朴淳厚、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多层面的呈现出原始文化色彩斑的神秘基因。

云南是七彩云南,而贵州省的一个省委领导却说我们是多彩贵州啊

的确,贵州是个多民族的大家庭,3900多万人口中,少数民族就占了1\\\/3,而贵州世居的包括我们的苗、侗、布衣、土家、仡佬、瑶、彝等少数民族就有17多种,这些民族的建筑、服饰、饮食、婚俗、祭祀、节庆等方面无不发出异彩分层的人文文化光芒。

对于少数民族有“三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大节三六九,小节是天天有”。

各个少数民族的歌舞也独具各自的特色,  民族原生态歌舞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就有侗族大歌、木鼓舞、锦鸡舞、八音坐唱等等,侗族有句话说“饭养身,歌养心”,足以体现歌在侗族人心中的重要地位。

侗族大歌就是侗歌中最具代表性的,它是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和声的民间合唱音乐,侗族大歌唱进了法国巴黎,唱进了维也纳音乐厅,侗族大歌还入选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开场表演,侗族大歌可以说是一个种族的声音,一种人类的文化。

被誉为“清泉般闪光的音乐”;八音坐唱是布依族世代相传的民间说唱艺术,八音坐唱是八人持各种布依族乐器围圈伦递坐唱,新中国成立后,我们贵州兴义市布衣八音队多次应邀参加国内外演出,被誉为是“凡间绝响,天籁之音”,“声音的活化石”,“南盘江畔的艺术明珠”,由于少数民族大都分散在贵州的不同地方,游客们很少有机会同时欣赏那么多少数民族艺术活宝,所以贵州省博物馆从贵州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把这些原生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挪到到了省博物馆,向来自于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朋友宣传我们多彩的少数民族风情,让大家能够体验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原生态歌舞

求今年2015的贵州考导游证,的十三篇导游词的视频

遵义会议会址导游词:  大家好

欢迎来到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遵义

我是你们导游小张,大家也可以叫我张导,只是此张导并非彼张导。

我知道,大家就是奔这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来的,那就话不多说,我们启程吧

  话说1934年10月10日这天夜里,由于中央革命根据地红军的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悄然从江西瑞金出发,率领红一、三、五、八、九军团连同后方机关共8.6万余人进行战略转移,向湘西进发,开始了悲壮、前途未卜的漫漫征程。

  长征初期,博古等领导人在军事上又犯了逃跑主义错误,使红军蒙受重大损失。

湘江一役,苦战5昼夜,终于渡过湘江,可是红军已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人。

红军会成为“石达开第二”吗?  在革命的紧急关头,中央接受了的正确意见,放弃向湘西进军计划,改向敌人薄弱的贵州进军。

1935年1月,红军来到了黔北重镇遵义,并在1月15日,中共中央在这里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也即是著名的遵义会议),解决迫在眉睫的军事问题。

  大家请看这门楣上的大匾,这是于1964年题写的黑漆金匾,上面的“遵义会议会址”六个大字,苍劲有力,金碧辉煌。

这也是为全国革命纪念地题字的唯一一处。

因而特别珍贵。

原来这大门两侧有八间铺子,是当年房主经营酱菜及颜料纸张的店铺。

这个大门已经不对外开放了,真是给我们卖了个关子啊

大家要了解这其中故事,就请随我从前面的纪念馆正门进去一探究竟吧

  大家请看

这就是那幢各位曾经如此熟悉而又遥远的房子了。

对面是的七言律诗《长征》的草书碑刻。

这里原是黔军25军第二师师长柏辉章的私人官邸。

它修建于上世纪30年代初,这是一座坐北朝南中西合璧的砖木结构建筑。

整个建筑分主楼、跨院两个部分。

主楼四周有回廊,东西两端各有一转角楼梯,外面加有一道木栅栏。

门窗涂饰赭色,镶嵌彩色玻璃,窗的外层还加有板门。

楼内各房间设有壁橱。

整个主楼占地面积528平方米。

是当年遵义城最宏伟的建筑。

  遵义会议会议室在楼上,原为房主的小客厅。

会议室呈长方形,面积27平方米,这里的陈设,基本上是当年开会时的原貌。

屋子正中的顶壁上悬挂的荷叶边盖洋员灯,东壁的挂钟和两个壁柜,中央的长方木桌和周围的20只木架藤心靠背椅以及长方桌下的火盆,这些都是按原来陈列的原物。

  看到这里,大家是否依稀看了到革命家们在这里激烈争辩的身影呢。

这次会议否定了从第四次反“围剿”以来,以博古为首的三人团的军事路线。

通过了决议,取消了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推选为政治局常委。

成立了由、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负责长征中的军事指挥工作。

确立了以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以及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大家一定想知道有哪些名人住过这栋房子吧

很遗憾,毛老人家没有按照您的指示住在这里

那到底有谁呢

请随我到楼下一探究竟吧

  好了

现在我们要揭晓刚才的谜底了

这西头的第一间就是军委副主席周恩来的办公室兼住室了。

这里的桌椅箱柜以及文房四宝等都是按原状陈列的。

墙壁上挂有望远镜和竹斗笠,还有一张周恩来长征到达陕北后的留影。

这张珍贵的历史照片记录下了周恩来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生涯。

那清晰的面容、垂胸的长髯、坚定的目光,与室内简朴的陈设相映衬,可以想见周恩来在战争岁月中呕心沥血的生涯,令人肃然起敬。

  这东头第一间就是朱老总和夫人康克清的办公室兼住室了,与周恩来的办公室兼住室相对。

这里也都是按原貌陈列的,我就不一一介绍了。

这张朱德和康克清在窑洞前的合影也是长征到达陕北后所拍的。

朱德忠厚而又慈祥的面容配以康克清的飒爽英姿,不难想见他们共同度过的艰苦曲折的革命春秋。

  而总参谋长刘伯承就住这一间了。

大家可以慢慢瞻仰这些伟人的生活遗迹,但请不要动动它们。

  大家请看,这间最大的是军委总司令办公室(即作战室)了,在会议室的正下方,面积有56平方米,由两间长方形的房间组成,中间布一道可折叠的六合门。

屋子正中陈列着两张黑漆大方桌,桌上有当时使用过的一些物品。

这一幅巨大的地图是云、贵、川三省接壤地区的军用地图,图上插着这些红蓝色的三角小旗,标示的是遵义会议召开期间的敌我态势。

当年,军委副主席周恩来、红军总司令朱德、总参谋长刘伯承等就在这里运筹帏幄,部署红军如何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将红军引向胜得前进的道路。

  从外地赶来参加遵义会议的刘少奇、李卓然、彭德怀、杨尚昆就住在这一间了,床铺是用木板临时搭成的,现在也按原状陈列。

1985年初,在隆重纪念遵义会议胜利召开50周年的日子里,杨尚昆与李伯钊故地重游来到遵义,杨尚昆无比兴奋地在他当年睡过的门板床铺上坐着照了一张像呢

  现在,会址我们参观完了,要进一步了解长征的来龙去脉,我们就得去里边的遵义会议陈列馆了。

  遵义会议陈列馆于2005年遵义会议召开70周年之际落成。

陈列馆建筑面积6000多平方米,共有2500平方米的展示空间和680米长的展线,展出文物及图片资料400余件、文字资料约2万字,分为“战略转移”、“遵义会议”、“四渡赤水”、“胜利会师”、“永放光芒”五个单元。

其中还有栩栩如生的雕塑,现在大就跟着现场讲解员慢慢参观吧

给导游的表扬信50字

浙东旅游航空服务公司的导游: 你们好

我在去年暑假参加了大连的旅游团。

来到美丽的大连,得到了旅行社导游热情、周到、耐心地接待,他对我们吃、住、行、游、购、娱都安排得非常周到、贴心,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在家千日好,出门也不难”。

我们非常满意导游的工作,特写信以表谢意。

导游见到我们后,不但赠送了我们一份精致的纪念品,还特别为我们准备了精彩的节目,幽默风趣的开场白让我们在笑声中把全身的疲惫抛到了九霄云外,大家在瞬间放松了心情。

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在酒店吃了早餐,早餐也挺好的,还有水果品尝。

用完餐我们上车赶路,他还担心地问我们吃得习惯吗

我们听了心里都是热乎乎的。

后来每次吃饭的时候就能看到导游跑前跑后张罗着,他真诚、热心温暖着我们。

在他的带领下,我们游玩很多景点,观看了精彩的四维电影。

导游专业的介绍和引导,让我们大开眼界,美丽的风景和动人的传说让我们流连忘返。

在车上,大连的文化、历史、民俗风情、特色物产在他的嘴中说出来就是动人的故事,格外引人入胜,让我们在开心中也慢慢地认识了大连。

每到一处,导游始终和我们大家在一起,一路上任劳任怨,永远都把游客人身利益放在第一位,他也跟我们说过,他不仅要做一个称职的导游,还要做一个有感情的导游。

他是优秀的导游代表,他向我们导游、讲解、传播大连文化,他把大连最美丽的一面展现给了我们,让我们从这次旅游中再次认识了大连,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感谢旅行社为我们派出了这么优秀的导游。

贵阳到百里杜鹃的沿途导游词(5分钟)

欢迎您们游览百里杜鹃。

我叫×××,大家就叫我小×吧,请大家记住我的手机号×××,以便联系。

今天很荣幸能够为大家服务,我将尽我最大的努力,让大家尽情领略百里杜鹃的风采,让美丽的杜鹃花开在我们的心里,祝大家日日行好运,夜夜做好梦。

请大家支持配合好我的工作,在游览过程中,注意好自身的安全,保管好随身携带的物品。

请大家不要乱吐、乱扔(纸屑、果皮、饮料罐等)东西,更不要乱扔点燃的烟头,要特别注意森林防火。

进入景区后,请不要采折花木,让我们都来做护花使者,朋友们(嘉宾),拜托了。

百里杜鹃是国家级森林公园、省级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是迄今为止中国已查明的面积最大品种最多的原生杜鹃林,素有“地球彩带,世界花园,养生福地,避暑天堂”、“世界天然大花园”等诸多美誉。

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景区”、“最值得驻华大使馆向世界推荐的中国优秀生态旅游目的地”、“亚洲?大中华区十大自然原生态旅游景区”、 贵州“十大魅力景区”和“十大影响力景区”、全国低碳旅游实验区等称号,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她既是览略百里烂漫杜鹃,洗尽都市纤尘的“花之天堂,心之旷野”,也是体味乌蒙原生态民族文化风情、探幽揽胜的“杜鹃花乡、彝疆古域”。

百里杜鹃位于贵州省西北部毕节毕节试验区中部,属贵州西部原生地带植被中保存最好的一部分,林地面积7388公顷,有杜鹃密林3000多公顷、杜鹃疏林和散生林约4000公顷。

现已查明,有马缨杜鹃、大白花杜鹃、水红杜鹃、露珠杜鹃等41个品种,占世界杜鹃花5个亚属中的4个。

花色多样,绚烂生辉。

每年3月到5月次第开放,百里花山色彩缤纷,犹如广袤的锦缎华章铺山盖岭,千姿百态。

杜鹃花林绵延50多公里,宽1-5公里,总面积125.8平方公里,被誉为“世界上最大的天然花园”。

百里杜鹃风景区不仅是杜鹃花的海洋、杜鹃花的世界,还是参天古树云集、山水林洞辉映、珍禽异兽栖息的原始森林旅游景区。

境内有鸟类104种,兽类31种。

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云豹、林麝 ,二级保护动物有穿山甲、豹猫、小灵猫、红腹锦鸡、白腹锦鸡和白冠长尾雉。

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银杏、红豆杉。

二级保护植物有香樟、厚朴、喜树。

菌类有131种。

古树名木有千年巨桑、桂花王、杜鹃花王、御赐银杏和沙江古刺楸等。

百里杜鹃国家森林公园地处喀斯特发育地区,形成了丰富的自然景观。

有普底的红岩峰、白岩峰,金坡的五指峰等山峰景观;有峭壁如削,蔚为壮观的花底岩悬崖景观;有窃窃私语的“千年一吻”奇石景观;有大坑洞、大硝洞、白龙洞等溶洞景观,戛木景区米底河伏流从燕子洞岩峡谷涌出,水流清澈,宁静秀丽;还有休憩养心的理想场所百里杜鹃湖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