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一处名胜古迹的导游词〔500字以上600字以下
贵州文昌阁贵阳古城有九门四阁,这文昌阁就是老东门上的一阁。
随着社会的发展,古城垣一段段被高楼大厦吞没,惟有这一段城墙,保留着古老的记忆。
文昌阁不但是贵阳的,而且是中国的,是中国古建筑的瑰宝。
顾名思义,文昌阁供奉的是文昌君,也就是天上的魁星。
像这样的宫观阁楼,在贵阳,在贵州,在其他各地都很平常,但贵阳文昌阁却是平中见奇,在建筑结构上独具匠心,颇有点石成金的奇妙之处。
文昌阁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了,它始建于明朝万历二十四年(1596),虽然几经磨难,几次重修,但基本框架始终未改,不失它的原貌。
据史书记载,在清代嘉庆年间,贵阳发生了一次较强烈的地震,不少房屋被毁,就连构筑坚固的城墙也在地震中崩塌。
文昌阁经受了严峻的考验,仅仅是阁顶挫斜,晃动了几下,依然安稳地立在城垣上。
人们开始注意文昌阁,探寻它大难不毁的奥秘。
文昌阁从外观看以乎看不出什么新奇之处,无非是一座三层三檐的阁楼。
再仔细一看,它的底层呈正方形,而第二层和第三层却变成了9个角。
把圆周分为9等份倒也不是什么困难的事。
可是,这9个角的度数是不等同的,前面3个角的角度仅为30度,其余6个角均为45度。
这9角是怎样划分的呢?原来,它是将圆周先作4等分,然后将正面的这一段弧平分3段,又将其余3段弧一分为二,这样便成了不等边九角形。
古建筑学专家告诉我们,这种不等边九角攒尖顶阁楼,在国内堪称一绝,不知是鲁班的哪位高足得了莫传才修建成的。
文昌阁高耸在古城墙上,背后是一带远山,栖雷岭巍峨、苍翠。
正是:浓翠万重当槛出,清光一片抱城来。
文昌阁侧的古城墙下,最近新辟了一片绿地,为贵阳城增添了几分春色,是人们休息、乘凉的好地方。
晴隆二十四道拐导游词作文400字
贵州省黔州晴隆县位于贵州省西南部、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东北角处云贵高原中段境东与关岭县隔江相望,北与水城、六枝特区划江为界,南连兴仁县,西接普安县,距省城贵阳市237多公里,距州府兴义市166公里。
县境南北长69公里,东西宽33公里,全县总面积1327.3平方公里。
县境内主要河流有西泌河、大桥河、麻布河三条。
晴隆县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380毫米,总集水面积1325平万公里,境内河流、溪沟较多,是省内降水较多的地区。
晴隆县境内有三望坪景区、沙子岭景区等旅游景点。
急求荔波大小七孔导游词讲解
首先,欢迎您加入我们导游这个大家庭。
能回答你的问题,我很自豪,因为我也是导游。
下面是导游词,不过对于导游词各有各的的风格和艺术,所以建议你自己总结一份,这样你会得心应手。
各位游客朋友下午好
我叫xx,大家叫我小x,或者x导都可以。
非常荣幸这次能由我陪同大家参观游览荔波漳江风景名胜区。
该风景区位于贵州南部的荔波县境内,地处桂林贵阳昆明三角地带,景区主要由小七孔景区,大七孔景区,水春河及樟江田园带组成。
现在我们先游览小七孔风景区,景区全长7公里,面积约10平方公里,有百多个游览景点。
小七孔风景区响水河上横跨着一座青石砌成的七孔拱桥,“小七孔风景区”因此得名。
景区特有的奇、俊、秀、古、雄等自然美,饱含着浓郁的布依、水、苗、瑶等民族风情。
整个小七孔风景区融山、水、林、洞、湖泊和瀑布为一体。
首先,我们看见的是这里的六十八级瀑布,水面时宽时窄,水流时而急促狂泻时而平坦舒缓,水的颜色也随着不同的状态而变化,在这样的极端中,你能感受到的是一种矛盾的和谐。
拉雅瀑布距小七孔桥百余米,瀑宽10米,落差30米,瀑势如山倒, 吼声状雷,颇为壮观。
龟背山原始森林漫山野生着无数龟背竹,故名。
岩石峥嵘,怪石嶙峋,古木参天。
藤萝缠绕水上森林荔波小七孔景区的一个著名的景观,其属于罕见的岩溶地貌水上森林区。
水中有石,石上有树,树植水中,这种水、石、树相偎相依的奇景令人叹为观止,远远望去宛如漂在水上。
鸳鸯湖由大小两个天然湖泊相连而成,大小湖这间有长约700米的“水上林 荫”,两岸秀木枝蔓成棚。
湖区浓荫四匝,水鸟相呼,境界幽绝。
置身其间,有如仙境。
乘橡皮舟顺水缓缓漂游而下,卧龙河生态长廊,全长3.5公里,两岸是葱茸秀丽的喀斯特原始植被,幽静的河水中,时而有鱼儿跃起,时而有秀美的岛屿出现,犹如精巧的天然盆景。
卧龙河的出口处有卧龙潭,暗河从崖底涌出,潭面上不见踪影,只有坝上雪崩似的滚水瀑布,潭外流不息的渠水。
潭边怪石奇树林立,古木森森,潭外水声轰鸣,雾雨蒙蒙,四周高山紧锁,水潭犹如地底深渊,即便涨洪水时,潭面也犹如镜子般平静现在,我们到了大七孔风景区。
大七孔以进入景区的一座大七孔古桥而得名。
途中可见布依古寨。
继续前行,我们看见一座高80余米的天生桥巍然而立,被专家们誉为“大自然神力所塑造的东方凯旋门”,观之令人肃然起敬,为大自然力所折服。
充满了神秘、奇特的色彩。
前行约1公里后,仰望左崖有一座高、宽各约100多米的峭壁直冲云霄。
很少壮观。
水春河就从峡谷中流出, 我们可以乘一叶轻舟顺流而下,但觉云在水底飘,人在画中游。
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如果是第一次讲解的话,你完全可以跟客人讲其他的东西。
希望你能采纳,谢谢
如果细聊请加我企鹅一 一 六 四 零 五 一零九八。
贵阳到百里杜鹃的沿途导游词(5分钟)
欢迎您们游览百里杜鹃。
我叫×××,大家就叫我小×吧,请大家记住我的手机号×××,以便联系。
今天很荣幸能够为大家服务,我将尽我最大的努力,让大家尽情领略百里杜鹃的风采,让美丽的杜鹃花开在我们的心里,祝大家日日行好运,夜夜做好梦。
请大家支持配合好我的工作,在游览过程中,注意好自身的安全,保管好随身携带的物品。
请大家不要乱吐、乱扔(纸屑、果皮、饮料罐等)东西,更不要乱扔点燃的烟头,要特别注意。
进入景区后,请不要采折花木,让我们都来做护花使者,朋友们(嘉宾),拜托了。
百里杜鹃是国家级森林公园、省级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是迄今为止中国已查明的面积最大品种最多的原生杜鹃林,素有“地球彩带,世界花园,养生福地,避暑天堂”、“世界天然大花园”等诸多美誉。
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景区”、“最值得驻华大使馆向世界推荐的中国优秀生态旅游目的地”、“亚洲•十大自然原生态旅游景区”、 贵州“十大魅力景区”和“十大影响力景区”、全国低碳旅游实验区等称号,是。
她既是览略百里烂漫杜鹃,洗尽都市纤尘的“花之天堂,心之旷野”,也是体味乌蒙原生态民族文化风情、探幽揽胜的“杜鹃花乡、彝疆古域”。
百里杜鹃位于贵州省西北部毕节中部,属贵州西部原生地带植被中保存最好的一部分,林地面积7388公顷,有杜鹃密林3000多公顷、杜鹃疏林和散生林约4000公顷。
现已查明,有马缨杜鹃、大白花杜鹃、水红杜鹃、露珠杜鹃等41个品种,占世界杜鹃花5个亚属中的4个。
花色多样,绚烂生辉。
每年3月到5月次第开放,百里花山色彩缤纷,犹如广袤的锦缎华章铺山盖岭,千姿百态。
杜鹃花林绵延50多公里,宽1-5公里,总面积125.8,被誉为“世界上最大的天然花园”。
百里杜鹃风景区不仅是杜鹃花的海洋、杜鹃花的世界,还是参天古树云集、山水林洞辉映、珍禽异兽栖息的原始森林旅游景区。
境内有鸟类104种,兽类31种。
其中有云豹、林麝 ,二级保护动物有、豹猫、小灵猫、、白腹锦鸡和。
有银杏、红豆杉。
二级保护植物有香樟、厚朴、喜树。
菌类有131种。
古树名木有千年巨桑、桂花王、杜鹃花王、御赐银杏和沙江古刺楸等。
百里杜鹃国家森林公园地处喀斯特发育地区,形成了丰富的自然景观。
有普底的红岩峰、白岩峰,金坡的五指峰等山峰景观;有峭壁如削,蔚为壮观的花底岩悬崖景观;有窃窃私语的“千年一吻”奇石景观;有大坑洞、大硝洞、白龙洞等溶洞景观,戛木景区米底河伏流从燕子洞岩峡谷涌出,水流清澈,宁静秀丽;还有休憩养心的理想场所百里杜鹃湖等。
黄果树瀑布导游词200字
各位游客,大家好:这几天就由我带领大家去参观风景优美的旅游胜地黄果树瀑布。
旅游期间,请大家认清导游旗的标志,以免跟错队伍。
大家有什么问题和要求请尽量提出来,我将尽力解决。
黄果树瀑布是中国第一大瀑布,也是世界上慕名的大瀑布之一。
1982年11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审定,黄果树瀑布已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这个瀑布为什么起名叫黄果树瀑布,传说很久以前瀑布附近的农民都喜欢种黄果,瀑布边上就有一大片黄果园,因此就把这个瀑布称之为黄果树瀑布了。
黄果树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位于贵州省西南部,是全国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首批获得国家评定的AAAA级旅游区,距省会贵阳市128公里,距西部旅游中心城市安顺市区45公里,有滇黔铁路、株六复线铁路、黄果树机场、320国道、贵阳黄果树高等级公路贯通全境,新建的清镇黄果树高速路直达景区呢
大家看,黄果树大瀑布已经到了,你们看,这就是闻名遐迩的中国第一大瀑布。
黄果树大瀑布高77.8米,宽101.0米,周围分布着雄、奇、险、秀风格各异的大小18个瀑布,形成一个庞大的瀑布家族,被大世界基尼斯总部评为世界上最大的瀑布群,列入世界基尼斯记录。
黄果树大瀑布是黄果树瀑布群中最为壮观的瀑布,是世界上唯一可以从上、下、前、后、左、右六个方位观赏的瀑布,也是世界上有水帘洞自然贯通且能从洞内外听、观、摸的瀑布。
求各位哥哥,姐姐给一份四分钟解释贵阳弘福寺的解说词啊。
期待各位导游前辈可怜我。
各位团由大家好: 欢迎来到多姿多彩、美丽神奇的贵州,我谨代表贵州热情好客的三千多万同胞和贵州~~旅行社欢迎着大家的到来,首先请允许我做一下自我介绍,我是大家此次贵州之行的导游,我叫**,大家可以叫***。
在接下来的几天**会把贵州奇特的自然风光,古朴浓郁的民族风情、显赫的长征文化介绍给大家,坐在我旁边的这位是~~师傅,我们一定会竭尽所能为大家提供服务,如果大家有什么意见或者建议可以直接向我提出,我一定努力改正,预祝大家玩的尽兴、游的愉快
现在大家看到的这个巨大的茅台酒瓶是中国最大的实体广告模型,中国自古就有一句古话:生在苏州,长在长州,吃在广州,醉在贵州,”为什么会醉在贵州呢
因为贵州山清水秀,来到这里的客人很容易被这里的山水所陶醉其中。
还有一个原因是贵州山好、水好、土壤好,所以能够酿造出“风来隔壁三家醉,雨后开瓶十里香”并被周恩来总理钦点为国酒的世界三大蒸馏白酒——茅台酒刚才大家下榻的机场是贵阳的龙洞堡机场,是一座4D级的机场,年吞吐量在500万人次,已开通了到北京上海等30多个城市的航班和贵阳到香港、澳门、曼谷的直航包机,而且这个机场还有中国之最,那就是炸的山头最多,雷达系统最发达。
除此之外贵州还有4个支线机场,分别是,铜仁机场、兴义机场、黎平机场、荔波机场。
在世界旅游的大棋盘上看贵州,越是民族的也就越是世界的,这些都是有贵州特有的天、地、人三个要素组成,天,气候最适宜人,地,有世界喀斯特奇观,人,我们很多的少数民族,行程了“千岛文化”,有人按测字先生的说法,把贵州的“贵”字拆开,正好是“中”、“一”、“贝”三个字,这样说:“贵州是中国的一个宝贝之州”。
他有什么宝贝呢
仅仅是从旅游的角度他就有72个国家级品牌。
1种国酒,2座历史文化名城,3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3个状元,4个生态馆,6个国家地质公园,7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2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5个国家级森林公园,19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现在大家处在的是贵州的省会贵阳,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旅游的集散中心。
地理位置也恰好在贵州版图的中心,全市所辖6个区1个市和3个县,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就是~~区,以母亲河南明河为界,南明河的北面是云岩区,贵阳市的面积有80.34平方千米,有360万人口。
贵阳历史悠久,从春秋战国到汉代,属 辖地,战国时属夜郎国,汉代,这里归辖 郡,西晋建兴元年(公元313年)置夜郎县,东晋咸和八年(公元333年)置晋乐县,唐设矩州,宋称贵州,元朝筑顺元城,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设贵州布政使司,正式成为贵州省会,明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迁城番府与此,次年更贵州府为贵阳府,至清末,贵阳府辖四县三洲一厅。
国民改设贵阳县。
1941年正式成立贵阳市。
贵阳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
都匀导游词
座落在苗岭山脉南侧,风光无限的黔南自治州首府都匀市,是贵州省南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交通、信息中心,贵州省实施“南下”通道经济开放带动战略的前沿城市,也是“南下通道”和东联西进的重要节点。
在面积227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45万布依、苗、水、汉、侗等31个勤劳奋进的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65.7%。
各民族辛苦劳作,共同建造着这片美好的家园。
有着广袤丰硕的资源、水资源蕴藏丰润、生物资源门类繁多、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享有黔南第一山之称的斗篷山海拨1961米,山中峰奇谷秀,迷人的风光数不胜数。
都匀民族风情多姿多彩,民族节日可谓“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较有影响的节日近100个。
市区及近郊分布着中央、省、州、市属企业200多家,乡镇企业3000多家,以机械、电子、化工、建材、食品加工、药业等行业为主,工业总产值占整个黔南州的40%以上。
农业产业化已开始起步,并初步形成茶叶、蔬菜、经果、饲料加工、优势药材等产业。
都匀毛尖茶是我国传统历史名茶。
电话实现计算机网络程控化和国内外直拨。
开通了数字移动通讯、无线寻呼和因特网业务,形成了都匀通向世界的信息高速公路网。
全市交通网络纵横交错,共有国、省、县、乡道路及工矿区道路184条,总长921.5公里。
即将竣工通车的贵新高等级公路北接贵遵高等级公路和成渝高速公路,南出湛江、北海、西联滇藏,东接凯麻高速公路直通湖广。
西部铁路干线之一的黔桂铁路横贯都匀,使成都、重庆、昆明与广西柳州虽相距天涯却近若比邻,贵州通往东南沿海的湘黔铁路与正在施工的国家重点工程株六铁路复线的最近枢纽车站距都匀仅半小时车程。
因此,都匀特有的地理位置和区位优势,使都匀成为南下通道和东联西进挤进东南亚经济圈的“桥头堡”。
成为东南沿海经济战略西移的“落脚点”。
都匀市是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首府,黔南州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贵州省的新兴工业城市。
市境位于贵州省南部偏东地区,地处东径107°7′至107°46′,北纬25°51′至26°26′之间。
东与丹寨、三都县毗连,南与独山、平塘县接壤,西与贵定县相邻,北与麻江县交界。
东西宽64公里,南北长63公里,总面积2274平方公里。
都匀是贵州的南大门,市区西北距省会贵阳铁路里程146公里,东南距广西防城港的直线距离不足400公里,为贵州离海港最近的城市。
求今年2015的贵州考导游证,的十三篇导游词的视频
位于贵州省雷山县东北部的雷公山麓,距离县城36km,距离黔东南州州府凯里35km,距离省会贵阳市约260km。
由十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
据统计,在清朝咸丰年间(1729年)有600多户,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为1040户,1990年增至1227户,1997年为1115户。
据2005年的最新统计,现共有住户1258户,人口5326人,其中苗族人口占99.5%。
西江千户苗寨所在地形为典型河流谷地,清澈见底的白水河穿寨而过,苗寨的主体位于河流东北侧的河谷坡地上。
千百年来,勤劳勇敢的苗族同胞在这里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在苗寨上游地区开辟出了大片的梯田,形成了浓郁的农耕文化与优美的田园风光。
由于受耕地资源的限制,生活在这里的苗族居民充分利用这里的地形特点,在半山建造独具特色的吊脚楼,上千户吊脚楼随着地形的起伏变化,层峦叠嶂,鳞次栉比,蔚为壮观。
这里的苗族居民根据自己的信仰和习俗,在每个村寨的坡头都种植了成片的枫树林作为护寨树,成为当地重要的自然景观之一。
西江苗族是黔东南苗族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主要居住的是苗族的“西”氏族。
作为全世界最大的苗寨,西江千户苗寨拥有深厚的苗族文化积淀,这里的苗族建筑、服饰、银饰、语言、饮食、传统习俗不但典型,而且保存较好。
西江苗族过去穿长袍,包头巾头帕,颜色都是黑色的,故称“黑苗”,也称“长裙苗”。
西江苗族的语言属于苗瑶语族苗语支中部方言的北部次方言,这里现使用的文字是通用的汉语言文字,尽管汉语言是西江苗族与外界交流的必备语言工具,但苗族人之间的交流仍然使用苗语。
在清雍正开辟“新疆六厅”以前,西江基本处于化外之地,地方事务多由自然领袖管理,与汉族地区有显著差别,实行自主管理内部事务。
西江苗族的自然领袖主要包括“方老”、“寨老”、“族老”、“理老”、“榔头”、“鼓藏头”、“活路头”等,不同性质的自然领袖其职责也不同,相互之间具有分工协作的性质,共同维护苗寨的安全与利益。
“方老”是自然地方的最高领袖,每个自然地方下辖若干相互有密切联系的村寨,“寨老”是每个苗寨的最高领袖,“族老”则是某一家族的领袖,“理老”一般由德高望众、学识丰富的人担任,主要负责民间纠纷的调解、裁断,“榔头”主要负责刑罚,维持地方治安,“鼓藏头”负责召集和主持祭祀、祭祖活动,“活路头”则主持安排农业生产。
其中,鼓藏头和活路头是世袭的,而其他自然领袖一般是群众选举出来的。
“议榔”是苗族社会为了维护地方治安和社会秩序,由方老、寨老、榔头等组织的群众议事会,以对内部的各种重要纠纷和外敌入侵进行商议、决断。
议榔大会一般每年举行一次,如果社会安定,无争无议,也可两、三年举行一次,遇外敌来犯时则临时召开。
西江的议榔一般是分头在各寨子的风景林中举行。
清政府在苗疆实施“改土归流”后,西江苗寨接受中央政府的管辖,方老、寨老等自然领袖已基本不存在了,但负责祭祀和生产的鼓藏头与活路头仍得以世袭保留。
长期以来,农业一直在西江千户苗寨产业结构中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地位。
刀耕火种的农业生产方式虽能养活生活在这里的数千人口,人们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但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十分缓慢。
1982年,西江被省人民政府列为贵州东线民族风情旅游景点,1992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被列为全省首期村镇保护和建设项目5个重点民族村镇之一,2005年11月“西江千户苗寨馆”在此挂牌,西江千户苗寨的旅游知名度不断提高,前来观光旅游的游客日益增多。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兴起,西江千户苗寨的后发优势开始显现,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带来了新的契机。
西江的苗族是以“西”氏族为主的多支苗族经过多次迁徙融合后形成的统一体。
距今5000多年以前,生活在黄河中下游平原地区的九黎集团在向北扩张的过程中,与东进和南下的炎帝、黄帝部落发生了剧烈的武力冲突,经过长时间的征战,以蚩尤为首的九黎集团在涿鹿地区被击败,蚩尤被黄帝擒杀。
大部分苗族先民被迫开始第一次大迁徙,放弃了黄河中下游地区而退回到长江中下游平原,并于洞庭湖和鄱阳湖之滨建立了“三苗国”。
随着三苗部落的日渐强大,尧、舜多次对“三苗”进行征剿。
舜帝即位后,“南巡狩猎”,对不服舜帝管制的“三苗”进一步攻掠,苗族先民再次被迫向西南和迁徙,其中被迫向西北迁徙的这支苗族先民一部分融合于“羌人”,成为西羌的先民,一部分则因人口增多,耕地少而向平原地区迁徙,从青海往南到四川南部、云南东部、贵州西部,有的更向南、向西深入老挝、越南等地。
而往西南迁徙的苗族先民则与楚人和睦相处,成为后来“楚蛮”的主要成员。
战国时期,秦灭楚以后,一部分苗族背井离乡,长途跋涉西迁,进入武陵山区的五溪一带,形成历史上著名的“武陵蛮”。
到西汉时期,这部分苗族先民在这里较快地发展起来,形成了与汉王朝相抗衡的一股势力。
公元47年,汉王朝派出军队征剿“武陵蛮”,迫使苗族再次离乡背井,一部分进入黔东北地区(今铜仁一带),一部分则南下广西融水,后又溯都柳江而上到达今天的榕江、雷山、台江、施秉等地。
苗族在数次大迁徙中,分化成了许多不同的分支。
其中,柳氏族、西氏族、尤氏族、苟氏族等几乎是同时到达贵州榕江,由于西氏族在榕江多处辗转,到达西江的时间晚于柳氏族。
西氏族到达西江的年代约在600多年以前,但在西氏族到达以前,这里已经居住着苗族“赏”氏族。
西江地名中的“西”指西氏族,“江”通“讨”,即西江是“西”氏族向“赏”氏族讨来的地方,“西江”因此而得名。
“西”氏族到达并定居在西江以后,陆续又有其他苗族分支迁来,形成以“西”氏族为主体的苗族融合体。
传说西江有千年以上历史。
西江苗族和苗族先祖蚩尤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根据中记录的西江苗族子连父名的世系谱,从蚩尤到1732年间共有284代,说明生活在西江的苗族是蚩尤的直系后裔。
清乾隆年间,清政府为了管理苗疆,对苗族人民实行编户定籍,强行取消了苗族子连父名的传统,用苗名的谐音来定汉姓,目前西江境内苗族的蒋、唐、侯、杨、董、宋、顾、龙、陆、李、梁、毛、陈、金、吴等姓就是由此而来。
,雷山属牂牁国与且兰国之边地,战国时属大夜郎国,秦时属象郡且兰县边境,西汉时处且兰、毋敛两县之间,东汉时属毋敛县,三国属蜀国之牂牁郡辖之边地,魏晋时期属牂牁郡宾化县境,唐朝时属于罗恭县,五代至宋朝属夔州路绍庆府羁縻州,元初属“管外苗族地区”,元朝中期属湖广省播州宣慰司,明属管外苗族地区。
从秦汉到元、明、清初,雷公山大山区朝廷的设置虽有涉及,但郡县制、羁縻州对这一地区的统治极弱,甚至没有直接治理,在历史上多被称为“蛮荒之地”、“生苗”、“生界”等。
雍正七年(1729年),贵州巡抚张广泗开辟苗疆,设“新疆六厅”,置丹江厅,下辖丹江卫和凯里卫,西江属丹江卫。
乾隆三年(1738年),丹江卫设置了分土司,包括黄茅岭司、鸡讲司、乌叠司,鸡讲司就位于现西江西南附近的营上村,从此西江才被列入中原政权的治理范围。
1914年,丹江改厅称县,西江属其辖内,1945年,丹江撤县,西江改归台江县管辖。
1944年,置雷山设置局,西江复归雷山管辖,改为西江镇。
1950年,雷山设立县人民政府,西江属于第二区公所。
1954年,建立雷山县苗族自治区,西江千户苗寨所在地属西江区,1959年,雷山、炉山、丹寨、麻江并入凯里大县,西江属于凯里县的雷山片。
1961年,恢复雷山县,建丹江、西江、大塘、永乐四区、44个公社,千户苗寨当时属于西江区西江镇。
1992年,撤区并乡后,千户苗寨属于西江镇管辖至今。
西江千户苗寨是典型的山区农业村寨,虽然近年来不少村民外出务工或就地从事旅游接待,但绝大多数居民主要的经济来源仍然是农业生产,依然沿袭着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苗寨上游的大片耕地是全寨居民主要的生活来源,主要种植水稻、玉米、土豆、红薯以及辣椒等。
西江千户苗寨已合并,根据原资料统计,各村的基本社会经济状况如下: 原羊排村:下辖12个村民小组,345户,1308人,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259.94万元,1510元,其中农业收入900元,劳务收入400元,旅游收入210元。
全村现有耕地面积1346亩,其中水田1225亩,旱地121亩,农民人均占有粮食412kg。
原东引村:下辖7个村民小组,308户,1318人。
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243.30万元,为1460元,其中农业收入810元,劳务收入470元,旅游收入180元。
现有耕地面积769亩,其中水田面积692亩,旱地77亩。
农民人均占有粮食381kg。
原南贵村:下辖8个村民小组,235户,899人。
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159.92万元,为1458元,其中农业收入790元,劳务收入490元,旅游收入178元。
现有耕地面积640亩,其中水田面积564亩,旱地76亩,农民人均占有粮食371.2kg。
原平寨村:下辖10个村民小组,397户,1495人。
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230.9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380元,其中农业收入750元,劳务收入510元,旅游收入120元。
全寨现有耕地面积824亩,其中水田面积767亩,旱地57亩,农民人均占有粮食366.5kg.西江千户苗寨属亚热带湿润山地季风气候,年降水量约1300~1500mm,年平均气温14~16℃,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当北京、上海、广州、重庆、长沙等城市炎热难耐之时,这里却清凉宜人,是消夏避暑的好去处。
西江千户苗寨所在地为一断层谷地,清澈见底的白水河在谷底蜿蜒穿寨而过。
谷地两侧山地并不对称,相对高度达数百米。
西南侧山高坡陡,宛若一道高大的屏风,护卫着千户苗寨千百年来宁静的田园生活;东北侧的山地则舒缓得多,鳞次栉比的吊脚楼依山而建,顺着地势的起伏呈现出多样的变化。
苗寨东南侧,是白水河长期侧向侵蚀塑造成的一个山间盆地,盆地虽然不大,却是西江苗族同胞世代耕作、赖以为生的地方,盆地底部是成片的水田,北面山地已被开垦为梯田和旱地。
西江千户苗寨四周的山地上,森林植被保存较好,尤其是苗寨西南部的山坡上,尚保留着大片的乔木林。
苗寨内的也东、羊排、南桂等自然村寨内零星分布着小片的枫树林,呈现出苗族居民和自然和谐共处的景象。
相对封闭的地形条件、和谐安宁的苗寨、清澈诱人的白水河、茂盛的植被覆盖、成片的梯田景观,构成了一幅优美的苗岭山水田园风光,极具旅游美学和开发价值. 西江千户苗寨的苗族建筑以木质的吊脚楼为主,为穿斗式歇山顶结构。
分平地吊脚楼和斜坡吊脚楼两大类,一般为三层的四榀三间或五榀四间结构。
底层用于存放生产工具、关养家禽与牲畜、储存肥料或用作厕所。
第二层用作客厅、堂屋、卧室和厨房,堂屋外侧建有独特的“美人靠”,苗语称“阶息”,主要用于乘凉、观景和休息,是苗族建筑的一大特色。
第三层主要用于存放谷物、饲料等生产、生活资料。
西江吊脚楼不但造型美观实用,而且在以下几方面表现出很高的科学文化价值。
1、西江苗族吊脚楼源于上古居民的南方,是中华上古居民建筑的活化石。
这种建筑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距今7000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的干栏式建筑已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苗族最早的文明发源于长江中下游一带,西江苗族就是传承了这种古老的建筑风格。
2005年,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西江吊脚楼结构严谨,建筑工匠巧妙运用力学原理,运用长方形、三角形、菱形等多重结构的组合,柱柱相连,枋枋相接,构成了三维空间的网络体系。
这种建筑看似上实下虚,但牢实坚固,非常实用,在建筑学方面具有较高的价值。
3、一栋栋的吊脚楼沿山坡依次第上,上千栋吊脚楼相连成片,形成一个整体的环形,形成了单个吊脚楼所不具备的视觉效果。
吊脚楼群与周围的青山绿水和田园风光融为一体,和谐统一,相得益彰,使得西江吊脚楼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4、西江苗族将吊脚楼建在斜坡上,将农业生产条件较好的平地用于耕作,反映了苗族居民珍惜土地、节约用地的民族心理,在我国当前人多地少的形势下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5、西江苗族在建房时,对发墨、中柱、正梁有一套讲究和禁忌,特别是上梁的祝辞和立房歌,具有浓厚的苗族宗教文化色彩。
因此,苗族的吊脚楼不但具有较好的美学和建筑学价值,而且还是苗族传统文化重要的承载者。
除了吊脚楼外,风雨桥也是西江千户苗寨的重要建筑之一。
出于改善村寨风水条件和方便居民生活考虑,多数苗寨都在自己村寨附近建有风雨桥,以关风蓄气和挡风遮雨。
西江以前有风雨木桥,主要有平寨通往欧嘎的平寨风雨桥和南桂村关锁整个西江大寨风水的南寿风雨桥。
由于是木质结构,几经修复又被洪水冲毁。
现在西江唯一的风雨桥是连接大寨和西江中学的弓形水泥桥,是在过去风雨桥的基础上恢复重建的,由于采用水泥和木材的混合结构,使得风雨桥的坚实性和抵御洪水的能力大大增加。
虽然农业依然是西江千户苗寨的主导产业,但在过去十余年间,大量慕名而来的旅游者陆续前来观光,推动了西江旅游业的发展。
调查表明,除了本省游客以外,前来西江旅游的国内游客主要来自重庆、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北京以及上海等全国各地,国外游客主要来自美国、法国、日本、英国、西班牙和比利时等。
由于旅游接待设施不够完善,目前主要以一日游游客为主,一般上午到达,下午离去。
少部分多日游的客人,主要为前来写生的艺术专业大学生和从事西江研究的专家学者。
统计表明,在过去六年间,西江千户苗寨的游客数量持续增长。
2000年至2005年0.75万人、1.2万人、2.4万人、2.15(非典)、3.5万人,2006年猛增至7.5万人,国外游客也从2000年的200人发展到2006年的3000人。
目前,西江千户苗寨已有苗家乐100余家,旅游商品店铺30余家,已经开发出的旅游商品主要有银饰系列、苗族服装、刺绣系列等。
随着旅游开发的深入,旅游接待设施和旅游纪念品的发展还有较大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