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天寺导游词
梵天寺基本慨况: 各位朋友,今天我要带领大家参观的是闽南古刹古刹——梵天寺,在参观游览之前让我先为大家介绍一下梵天寺的基本概况:梵天寺创建于隋代开皇元年,即公元581年,它原名兴教寺,宋熙宁二年(1069年),改名梵天禅寺,梵天寺是福建省最早的寺庙之一,比泉州的开元寺早100多年,比厦门的南普陀寺早300多年,民国七年(1918年)梵天寺的金刚殿、大雄宝殿、法堂被北方军阀张树成纵火烧毁,仅存山门、钟楼和一些题刻,到了1994年底才开始重建,1997年9月总体落成。
朋友们,我们今天参观的基本路线是山门—金刚殿—天王殿—大悲殿—法堂、藏经阁—钟楼—婆罗门佛塔—厚学法师舍利塔。
我们的参观就是从这个梵天寺山门开始的,在开始之前让我们先对一下时间,我们今天参观梵天寺的时间是一个小时,现在是10点,11点的时候我们将在这个山门前集合。
梵天寺山门:大家看屹立在广场入口处的这座建筑就是梵天寺的新山门,这个山门是2008年元月建成的,它六柱五门、呈东西走向,高14.82米,跨度30.8米,全由纯石材打造,是厦门目前最大石质大山门。
那有人就会担心,这座山门全由石材打造而成,而且跨度这么大会不会存在安全隐患呢
其实关于这个问题我们是不用担心的,当初建造这座山门时,设计者考虑的到游客市民的安全已经想到这个问题了,所以按设计这座山门的抗震强度可达7级。
现在让我们从上往下看这座山门,梵天寺山门的屋顶是歇山顶,屋顶正下方“梵天禅寺”四个字是我国近代高僧弘一法师到梵天寺修行弘法时所题的词,而“国泰民安”四个字则是原福建省文化厅副厅长,也就是原同安籍著名书法家郭勋安所题写的。
大家看山门上是不是有许多精美的,栩栩如生的浮雕装饰,这些浮雕全是由经验丰富、资历较深的民间传统雕刻大师雕刻而成的,接下来再让我们看一下这三幅对联,中间这幅对联的题写人就是题写“国泰民安”的郭勋安,另外两幅则是由原福建省收藏家协会会长阎振堂题写的。
【中间的对联:大轮秋风宝刹呈祥大慈大悲欲度众生登彼岸紫阳春雨金莲现瑞千手千眼还从诸法悟前因】大轮:指的就是梵天寺背后依靠的那座海拔108米的大山—大轮山,紫阳:指的是寺院后的一座纪念朱熹的紫阳书院。
现在大家跟我一起开始我们今天的梵天寺之行吧。
沿途讲解广场: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广场占地面积4.5万平方米,广场工程改造投入了4000多万,这是福建省目前最大的寺前广场,每天早晚我们都可以看到很多游客市民在这里散步、休息、娱乐、锻炼身体。
大家看一下我们脚下的地砖,广场的地砖采用祥云、莲花等图案这和广场的夜景工程相辉映,整个广场在营造浓厚的宗教氛围的同时也体现了时尚的元素。
大家看一下,广场上正对入口处的是一字排开的七尊汉白玉佛塔,代表七尊佛,即胜观佛、最上佛、一切有佛、成就美妙佛、金寂佛、饮光佛、释迦牟尼佛,这表示佛教是继往开来的。
大家再看一下我们的左手边,那面照壁上有十六幅石雕,讲述的是释迦牟尼从出生到得道成佛的一个过程,而照壁正面“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八个字是由福建省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同志所题,由郭勋安同志所写;照壁的背面刻的则是佛教经书《金刚经》的内容。
有兴趣的人可以过去参观一下。
金刚殿:各位来宾我们现在来到的是梵天寺第一殿——金刚殿,也称三门殿,三门也意为山门,通“山峰”的山,这是由于自古名山僧占多,僧人为了修持佛法需找一方远离尘世的净土进行修行,所以过去的寺院多居山林,故曰“山门”,另外也可以理解为由三个门组成,象征三个解脱之门,中间的这个门就是我们常说的空门,在你们左手边的是无作门,在你们右手边的则是无相门。
山门是佛教世界与尘世的一个分界线,现在就让我们一起遁入空门到佛教净土去参观一下,去领略一下佛教的博大精深。
刚才小陈有说到这个殿叫做金刚殿,这是因为这里主要供奉着两大金刚,其实原本是只有一尊密迹金刚的,但是古人凡事讲究好事双全和对称,所以后来又增添了一尊金刚。
大家看一下这两尊金刚的神情,一个作“哼”状,一个作“哈”状,这是由于受到神话小说《封神榜》的影响,把这二尊金刚塑造成了哼哈二将的形象。
大家看到中间的这尊正坐在莲花宝座上的佛像就是接待大家进入佛教世界的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我们也称之为“接引佛”。
接下来请大家一起跟随小陈到天王殿去参观。
天王殿:现在我们所在的位置就是天王殿了,之所以叫天王殿是因为殿内主要内供奉的是四大天王,分别代表风、调、雨、顺。
这尊手持青锋宝剑的是南方增长天王,宝剑锋利,引寓为一个风字,在他旁边的这位手抱无弦琵琶的是东方持国天王,琵琶可以弹奏,调拨,引寓为一个调字,大家再看一下这边的这两尊天王,这尊手持宝伞的是北方多闻天王,宝伞引寓为一个雨字,在他左手边的这位一手持宝珠,一手持龙的是西方广目天王,我们都知道龙有逆鳞,需顺着抚摸它,所以意为一个顺字。
这表达了世人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天下太平的的美好愿望。
大家看殿内中央坐着的就是弥勒佛。
弥勒佛慈眉笑眼,双耳垂肩,笑容可掬,他的笑给人无限的光明与希望,它是根据五代十国布袋和尚的形象塑造而成的。
大家看横匾上的“龙华三会”,这其中还有个典故:弥勒佛是释迦摩尼佛的既定继承人,据佛经记载,他现在还在弥勒净土修行,按人间计算他会在56亿7千万年以后在印度降生,并在华林园的龙华树下得道成佛,自此他在龙华树下开三番法会,度尽上中下三根之众生,故曰“龙华三会”。
在弥勒佛身后的则是护法菩萨——韦驮,韦驮是众神中唯一一尊面向大雄宝殿的菩萨,那这是为什么呢
这其中还有一个故事:世传释迦摩尼涅槃时,捷疾鬼盗取了佛牙舍利一双,韦驮急追取还,得到众神的赞扬,认为他能去驱除邪魔,护持佛法,所以他是面向大雄宝殿的。
大家再看一下韦驮手里拿的金刚杵,金刚杵的放置是有讲究的,放置的位子不同其表示的寺庙制度和管理制度也是不同的。
如果金刚杵着地,表明该寺庙是子孙庙,即主持之位是由师父传给徒弟的,是世袭制的,这时候寺庙是不对外来云游僧人开放的;如果金刚杵横放于两肘之间则表示该寺庙是十方丛林,寺庙主持是从全国各地选举出来的,这时寺庙是对云游僧人开放的。
由于大雄宝殿正在修缮,还未完工,我们就从梵天寺主体建筑两侧的庑殿上去,到后面的大悲殿参观一下。
寺庙两侧的庑殿通常都是相互对称的。
庑殿:罗汉: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五百罗汉,罗汉是小乘佛教修行达到的最高果位,在大乘佛教中罗汉低于佛、菩萨为第三等。
佛教认为获得罗汉果就能断尽一切烦恼,从而进入涅槃境界,永远不会再投胎转世受生死轮回之苦,获得果位的人即为罗汉,可以收到人、天的供养。
五百罗汉是释迦牟尼去世后第一次佛经集结的五百比丘,以大迦叶和阿难为首,至于五百罗汉中的其他人,除知名的十大弟子外,一般没有记载,然而我国流传的五百罗汉都有名号,这在佛教中是找不到根据的。
济公殿↔(三祖师殿):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济公殿了,在这里小陈为大家介绍一下济公这个人物。
济公是南宋僧人道济,俗名李心远,世人称济公。
最初在杭州灵隐寺出家,后来移往净慈寺,并在此亡故。
由于他不守戒律,嗜好酒肉,举止如疯如狂,故称“济癫僧”或“济癫”。
他的塑像多为身穿破衣,手执一把破扇,面部表情塑得极为生动,从左边看,他愁眉苦脸;从右面看,他笑容满面所谓“春风满面”;从正面看他半边脸哭,半边脸笑,所谓“半嗔半喜”“啼笑皆非”、“哭笑不得”。
他的形象集喜怒哀乐于一身,深受人们的欢迎和喜爱。
鼓楼↔(钟楼):奎星殿↔(达摩殿):奎星殿里供奉的自然是奎星了,奎星也作魁星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话人物,主宰文运,在儒士学子心目中,奎星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我国很多地方都建有祭祀魁星的魁星楼,香火鼎盛。
魁星面目狰狞,金身青面,头上还有两只角,整个仿佛是鬼的造型。
这魁星右手握一管大毛笔,称为朱笔,意为用笔点定中式人的姓名,左手持一只墨斗,右脚金鸡独立,脚下踩着海中的一条大鳌鱼(一种大龟)的头部,意为“独占鳌头”,左脚摆出扬起后踢的样子以求在造形上呼应“魁”字右下的一笔大弯勾,脚上是北斗七星。
与奎星殿对应的是达摩殿,达摩是嵩山少林寺的第二代方丈,人们把达摩提倡的坐禅顿悟成佛的方法称为禅学,达摩也因此被尊为禅宗鼻祖,少林寺也因此成为禅宗的祖庭。
达摩在坐禅过程中为活动身体手脚,发明了所谓的“罗汉拳”,后来在此基础上发展成为一套享有盛名的少林寺拳。
弥陀殿↔(药师殿):弥陀殿里供奉的是弥勒佛。
弥勒佛是未来世佛。
刚才我们再天王殿的时候也已经讲到弥勒佛现在还是菩萨,他现在还在弥勒净土修行。
通常寺院中弥勒佛的造像有佛像、菩萨像和化身像三种。
“大肚弥勒”名契比,相传他是五代梁朝明州(今宁波)奉化人,他的道场在宁波的雪窦山。
与弥陀殿对应的是药师殿,药师殿里供奉的是东方净琉璃世界教主药师佛和他的胁侍月光菩萨和日光菩萨。
关帝殿↔(伽蓝殿):关帝殿里供奉的关帝不仅受到儒家的崇祀,同时又受到道家、佛家的膜拜,所以关羽是横贯儒、道、佛三大中国教派的神祇。
但其中以儒家的关羽体现更多关羽的本色。
大悲殿:现在我们所在的位置是大悲殿,大悲殿供奉着南海观世音菩萨。
菩萨是指能自觉又能觉他者,他的职责是帮助佛,用佛教的宗旨和教义解救在苦海中苦苦挣扎的众生,将他们度到极乐世界,了却一切烦恼,在中国佛教中,菩萨的影响远远大于佛,人们亲近菩萨甚于亲近佛。
因为观世音菩萨又称为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所以称为大悲殿,观音又名观世音、观自在,慈悲之意在于给人以快乐,拔除痛苦。
殿内供奉着两尊观世音菩萨,正面朝南的是一尊双臂白玉观音,端坐在莲花座上,双目垂帘,神态安详,在他身后的是一尊四十臂观音,一只手臂代表25有,同时每只手掌各雕有一只小眼,大家计算一下四十乘以二十五是多少呢
正好是一千,所以我们又称之为“千手千眼观音”,千手千眼意在说明他的法力无边,无所不能。
法堂、藏经阁:
“泉州十八景”的导游解说词及广告宣传词(简短些)
各位团友,现在我们来到的是福建省香火最旺的南普陀寺,它位于五老锋下,为子五座向,依山面海以中轴线为中心,主体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殿、藏经阁,南普陀寺始建于唐朝,占地面积有3万多亩,距今已有1200多年了,1684年由靖海侯重建,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快牌匾“南普陀”是当时的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在1981年写的。
现在我们就一起进去看它的一些主体建筑,这是天王殿,在1925年改建的,我们看它的建筑结构是木构架结构的,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位嘻嘻哈哈的菩萨是弥勒菩萨,他是一坐艺术品,他是采用福建省特有工艺“脱胎漆器”而制作的,要先用泥做出他的泥身,难后用金漆精描细画千遍,最后再破去泥胎才完工的。
这种工艺品不仅美观、坚固、而且还不怕火,因此很深受游客的喜欢。
佛预言在56.7亿年之后他将继承释迦牟尼佛的佛道因此人们称他为未来佛。
这是四大金刚,文革中曾被破坏,这是经过重塑的金身,他们的职责是护卫天下,我们看他们的兵器和形象都不同,这是东方持国天王,这是南方增长天王;这是西方广目天王,这是北方多闻天王,他们手上拿的法器都有不同的含义:剑,锋也,比喻风;琵琶,暗指调;伞,隐含着雨的意思;龙,有青龙的含义,暗指顺。
“风调雨顺”乃是万事如意,国泰民安。
我们看到这四大天王的一只角是悬挂在空中的,你们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吗?关于这个有一个传说:明朝皇帝朱元璋出生在农家,小时侯家境很贫寒,经常饿着肚子,于是就到庙里做小沙弥,负责清扫,他扫到天王殿的时候看到四大天王的角周围不干净,于是就叫四大天王把脚抬起来,因为朱元璋是真命天子,天王不好不从,结果打扫干净后,小家伙就听到开饭的钟声,于是就顾不得眼前的事,就放下扫帚,跑去吃饭,四大天王的脚就一直抬到今天了。
那么只要谁能命令四大天王把脚放回去谁就是真命天子,这是跟大家开个小玩笑。
那我们来看一下后面的这是0天神韦驮,他曾是南方增长天王的八神之一,据说佛在捏磐时,有邪魔将释迦的佛舍利偷走,韦驮历经艰难,把舍利追了回来。
所以我们现在看到他身穿甲胃,手持金刚杵就是保护佛祖,降妖的。
韦驮手上拿的法器不同就表示这个寺庙的制度,如果韦驮手上的金刚杵是着的的,是表明寺庙是子孙庙,对外来的游僧不开放,最多只能吃两餐,不能住宿;假如韦驮的金刚杵是横放在手臂上的,表示寺庙是十方丛林制的,游僧可免费食宿;若韦驮左手叉腰,右手握着金刚杵过额头就说明这寺庙对外来的游僧要适当收费。
南普陀寺原为世袭制子孙庙,韦驮的金刚杵是着地的,改为十方丛林制后,金刚杵没有改为横放在手比臂上,仍保持原来的,按十方丛林的规矩,云游僧人是可以免食宿的。
我们现在走到天王殿后面这一花岗岩铺地的大庭院,建筑上称为“埕”石埕左右分为钟楼和鼓楼;“晨钟暮鼓“是寺庙的制度每天早上和晚上都会敲钟的,听到这钟声可以解脱人的108种烦恼,钟楼是供奉地藏菩萨,鼓楼是供奉伽蓝菩萨。
我们在继续走带上面,这是大雄宝殿,为何把它称为 “大雄”呢?那是对佛主至高无上的尊称。
我们看到门前的这副对联:“经始朔唐朝与开元而并古,曙光被厦岛对太武以增挥”;这副对联将寺庙的开基的年代和地理位置说得很清楚,寺庙在唐朝就有了,据说最早到岛上开发的是陈氏家族。
五代时这里称为泗洲院,宋初叫无尽岩,后来改为普照寺、普照院,因与浙江的普陀山是同供奉观音菩萨的,且又地处普陀山的南面,因此就把它称为南普陀寺。
大雄宝殿基本采用了花岗岩,朴素,端庄,有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翘角飞檐,草龙飞舞,看上去非常的精致灵巧,并且也融入了道家思想;主殿供奉的是竖世三佛,中间是释迦牟尼佛,东边为药师佛,西边为阿弥陀佛,他们的莲花座上都刻有释迦传记和唐三藏取经的故事。
释迦两旁站立的,东边是大弟子迦叶尊者,西边是他的唐弟阿难陀尊者,前面是千手千眼观音,观音菩萨和百姓之间可说是缘情深厚,她的传说世人都在纷纷说道:(古时候有一老汉,年纪大了患眼急就要失明,到处去求医都没有用,最后得到别人的指点,需要用人的眼睛做药引才能好,结果他的大女儿、二女儿都不愿用自己的眼睛做药引来给他的父亲治眼睛,惟独他的小女儿毫不犹豫的献出自己的眼睛换来父亲的光明,结果就感动了天地,释迦牟尼佛就赐她千眼让她能够普视人间的一切苦恼,千手截难保佑人间。
观音菩萨座下还放着一个木鱼主要是用木鱼的方法让僧人在念1是提神的。
大雄宝殿的背后还有三尊佛像,他们被称为“西方三圣”中间是阿弥陀佛,左右两边是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本寺的主体建筑之一大悲殿,殿前的这两棵佛家圣树菩提树,十分的干净,连蜘蛛网都不结,当年释迦牟尼佛就是在菩提树下修成正果的。
大悲殿原来为砖木结构,在1928 年因香火过旺而被烧毁,在1962年进行大翻修,主题改用钢筋水泥,保持斗拱推叠但不承受重力,用于装饰。
殿高20米,三重飞檐,以彩绘装饰造形巧妙,结构严密,称为蜘蛛结网。
殿内供奉四尊观音菩萨正面为双手观音,其余三面为48臂观音,各臂都有拿者不同的物品,分别代表着不同的悲愿;常会有人对观音的性别表示怀疑,究竟是男还是女?门住是这副对联解释得很巧妙:菩门无定向,慈悲济世即观音。
实际上考证,唐宋时期画观音的名家有很多,但都是不画妇女形象,但宋代之后,观音就成为了女身,一直到明代,大概是观音具有“菩萨心肠”与女性特点更家的相协调,因而就刻画成女像就流传了下来。
最后这一边是大殿的藏经阁,建于1936年,这个藏经阁的建筑很有特色,有中西合并的韵味,上层为歇山式屋顶,下为西洋式架构,上层是藏经,下层是法堂如果你们想更多的了解佛教法那么可以到上面去看看。
使南普陀寺享有盛名的还有“闽南佛学院”创办于1925年,现在的佛学院已经是僧教育的重点学院。
好了南普陀寺的介绍就到这里,谢谢大家的配合。
摘抄厦门导游词
天水的历史名人名祖名帝 伏羲.女娲:与西方亚当、夏娃创世纪的故事一样,中国也有自己的人文始祖伏羲、女娲,他们是原始部落社会时期的领袖。
“大目、山准、龙颜”的伏羲教民渔猎畜牧,创造书契,钻木取火,始创八卦,旋定历法,始创嫁娶,使人类走上文明之途。
后来人类遭遇洪水,人种灭绝,只剩伏羲与女娲兄妹二人,两人不得不成婚繁衍人类。
次后,女娲代伏羲为首领称女希氏。
诸侯共工与祝融争斗天下,头触不周山,天柱折缺,女娲乃以五彩石补天,这几乎与西方洪荒时代传说一模一样。
伏羲、女娲作为人类初祖,受到人们的顶礼膜拜。
轩辕.嫘祖:历史上称为五帝之首的轩辕黄帝崛起于成纪,与妻嫘祖一起成为继伏羲神农之后的氏族集团领袖。
从轩辕开始,华夏氏族逐渐归顺结盟统一,开创了战事征伐、疆域开拓、经济农桑的新时代。
嬴非子:嬴秦的先祖非子生活于公元前900年左右,居西垂宫(后称犬丘,今天水市秦城区西南边),是秦的开国君主,他因擅长养马,好畜牧而应周孝王征召(公元前897年,周孝王十三年),在 水、渭水间替周王室主持牧马,马群得到了大量繁殖,为周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当时,马是最主要的交通工具和战争工具,无马不成行,无马不成军,驭马和军马在经济、交通、国防上作用十分重大。
因此,周孝王封嬴非子为附庸(国),准许在秦地(即秦亭,今张川县后川河谷)建邑,号称嬴秦。
秦由此正式成为周朝在西域的封国,开始了秦族走向强盛的历史。
秦襄公:(
--公元前766年)非自第五代孙,居犬丘。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烽火戏诸侯,造成内乱,犬戎族乘机攻破周都镐京,西周灭亡。
时秦襄公率兵保护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秦襄公作为东周王室第一功臣,受封诸侯,原周王室直辖的歧山以西土地也全部赐于秦作为领地。
公元前766年,秦襄公在战争中阵亡,葬于故地西垂。
李 嵩(公元351年--公元417年)西凉建立者,李广16世孙,祖籍成纪(今秦安县),世居西凉,曾任宁翔将军,得河西六郡,自称凉公建都敦煌,称西凉国,也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其重教育才,屯田边关的建树,为后代所颂扬。
李渊 李世民(公元566年--公元635年),祖籍陇西成纪(今秦安县)人,李之后代,隋朝时任谯州、陇州、歧州三州太守,太原留守。
隋末起义,兵出太原,直指关中,以二十万大军攻入长安,称皇帝,号唐高祖,国号唐朝。
李渊作为中国历史上辉煌、强大繁荣盛唐的缔造者,统一了中国,结束了割据战乱的局面,其史迹足以彪炳史册。
现在,天水人民把他和李广、李白并称成纪三李,以表达对他的崇敬之情。
秦穆公:(
--公元前621年)名嬴任好,在位38年,春秋五霸之一,都雍城(系陕西凤翔县境),称霸西域戎国,从此,秦的名称随戎族(后称匈奴)流动向异域传播,“秦”成了域外民族对中国的称呼,古波斯文中“赛尼”、《圣经》中“希尼”都是“秦”的音译。
秦始皇:(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名嬴政,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皇帝。
13岁即位,在位35年,建都咸阳。
公元前221年,历十年之久征灭六国后,建立了大一统秦国。
其推行车同轨、书同文、实行郡县制等一系列措施,确立了历代封建王朝的统一范本,是当之无愧的“千古一帝”。
李特、李雄:(
--公元303年)巴氏族,原为巴西宕渠人(今四川曲线渠县),后迁居略阳(今秦安县东南)。
西晋永宁元年(公元301年),天水等六郡饥民起义,推李特为首领,率众二万余人,与晋军作战,先后南攻广汉、成都。
公元303年,攻取成都少城建国,年号建初。
李雄(公元274年--334年),李特之子,公元303年继父位攻克成都,称成都王。
公元306年即皇帝位,国号大成,史称成汉 苻洪、苻坚:(公元285年--公元350年)氐族,略阳临渭人(今秦安县东南),十六国时期前秦建立者。
东晋时为征北大将军,都督河北诸军事。
不久,自称三秦王,建立前秦政权。
苻坚(公元338年--385年)二十岁时立自己为大秦天王,三十一岁时先后攻灭前燕、前凉等统一北方大部分地区。
公元383年,征调九十万军队攻晋而败,这就是军事史上有名的淝水之战。
姚苌、姚兴(公元330年--公元393年)后秦国建立者,羌族,伏羌(今甘谷县)人。
公元384年攻灭前秦国,在长安称帝,史称后秦。
姚兴(公元366年--公元416年),姚苌子,在位22年,注重农业,兴办佛教和儒学,学生达一万余人,先后灭西秦及后凉,与北魏、东晋对抗。
吕光(公元338年--公元399年)后凉的建立者,略阳人(今秦安县),初为苻坚将领,率兵攻西域,后割据凉州,建国后凉。
名臣名士(天水名臣多忠良直谏之士,与刚烈秦风熏染有关。
而名士或不致仕,或退隐故里著述立说,或执教育才,堪为陇上风范。
) 李冲(公元450年--公元498年)天水人,李蒿之曾孙。
北魏孝文帝时,李冲为秘书中散,负责宫中文书,后升为秘书令,参与朝政。
公元485年,李冲提出均田制、三长制的改革建议,得到魏孝文帝采纳,实施后使北魏国力大增,鲜卑与汉文化逐渐融合。
公元493年,北魏迁都洛阳,李冲任镇南将军、侍中少傅,负责营建新都工程,并制定尊孔崇儒重大律令。
因此拜太子少傅、咸阳王,在北魏发展中做出了巨大贡献。
姜上圭人(今天水市秦城区),唐末将领姜谟之子。
唐太宗时为将作大匠,负责修造九成宫、洛阳宫殿。
后升为左屯卫将军,曾在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十八年(公元644年)先后从征高昌(新疆吐鲁番)和高丽(朝鲜)。
李仕衡:祖籍成纪人(今秦安县),北宋淳化年间(公元990年)进士及第,任彭山知县、剑州知州。
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因迎击叛乱而任尚书度之员外郎,善于理财筹措军费,直至工部尚书,知天雄军。
公元1022年,拜为尚书左丞。
任内屡为百姓上书,赈济灾民,深得民心。
胡缵宗:(公元1480年一1560年),秦安县人,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年)中进士,任翰林院检讨。
公元1510年后,历经嘉定州判官,安庆、苏州知府,山东、河南巡抚,足迹遍及江南、中原。
胡缵宗为官爱民礼士,抚绥安辑,廉洁辩治,著称大江南北。
公元1534年罢官归里,遂开阁著书,有《鸟鼠山人集》、《安庆府志》、《苏州府志》、《志》等14部著作传世。
胡缵宗还是一位书法家,现在江苏镇江有“海不扬波”、屈阜孔庙有“金声玉振”,天水伏羲庙有“与天地准”牌匾,系胡缵宗之遒劲刚健之书。
胡忻:天水人,明万历年间(公元1589年)中为进士,官山西临汾知县。
为官简政轻刑,庭无积案。
以政绩升迁工部给事中、太常寺少卿。
胡忻属东林党人,专以上疏揭发宦官结党营私闻名,先后上疏数十章,声震朝野。
今秦城区有故居北宅子。
安维峻(公元1854年--公元1925年)秦安县人,光绪年(公元1880年)中为进士,选翰林院庶士,1893年任福建道监察御史。
安维峻性情耿直,不阿权贵,中日甲午之战前夕,支持光绪皇帝为首的主战派,连续上疏六十五道,最著名的是《清诛李鸿章疏》,1894年《请明诏讨诿法》。
安维峻之上书声震京都,却因言获罪,被革职发派张家口军台。
京城时人以“陇上铁汉”四字相赠,大刀王五及京城应考文人为之送行。
1899年后,安维峻主讲陇西南安书院,在家乡办学,辛亥革命中任京师大学堂总教习。
总攥有《甘肃新通志》(100卷),著《谏垣存稿》、《望云山房讨集》等5部。
巩建丰(公元1673年--公元1748年)前清教育家,伏羌县(今甘谷县)人。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检讨、国史馆攥修、云南学政、侍读学士。
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告老还乡,以讲学著书为乐,学生数百人,人称“关西师表”。
著有《朱圉山人集》、《伏羌县志》等著作。
任其昌(公元1831--1900年)今秦城区人,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进士,任户部主事。
年末四十,告归故里,先后主讲天水书院、陇南书院三十年,其门下英才辈出,有名者如清光绪时内阁学士、工部侍郎刘永亨、礼部主事丁秉乾、回族名翰林哈锐、刑部主事杨润身等人。
著有《敦素堂诗文集》、《秦州新志》等6部。
一生痴情教育,忧国忧民,自挽诗云:“飞雨流云过此生,有情何似总无情。
可怜耿耿胸中血,埋血青山作五兵。
”。
王权(公元1822年--1905年)甘谷县人,晚清学者。
1844年中举后,先后主讲岷州文昌、天水、宁远书院,造就了一大批人才。
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后历任兴平、富平知县,扶危济困,政声斐然。
1886年辞官回乡,潜心学问,闭门著书,著《笠云山房古文集》、《秦州直隶州新志》(与任其昌合纂)等著作10余种。
名贤名家(春秋时代,天水先贤即拜孔子、老子为师,学成返归故里创立陇上文化。
因此陇上文人、雅士、儒生、医士代有迭出。
) 尹喜:先秦时圭县人(今天水市人),少时好易(《易经》)素(《太公素书》)之书,游于终南山周至结草为楼,号宅为楼观,周王闻听后拜为大夫。
任函谷关令时,拜迎西游的老子(李耳)为师。
遂辞官问道于老子,请老子著书。
于是老子著道德经五千言。
尹喜以老子经法,研读三年,著《关尹子》九篇,备受东晋道学家葛洪推崇。
秦汉时,已有学徒聚集尹喜宅楼观台,魏晋之际,形成了道教观派。
今北道区伯阳乡元代时即有老子、尹喜道观和尹道寺,殿前有楹联曰:“华章九篇入百子,经文五千诵道德。
” 石作蜀:春秋冀县人(今甘谷县),自幼好学,跋涉万里,就学孔子门下,为七十二弟子之一。
学成返乡,传播儒学和西周文化,淳教化,移风俗,自此三陇一带文教大兴,人文蔚起。
在家乡有石子祠和石子墓,祠联曰:“梓里访遗踪,看空庭草碧,荒冢花殷,何知是唐封宋赞
杏松亲教泽,听渭水莺啼,陇山鸟语,此中有化雨表风。
” 秦祖 上圭人(今秦城区),与颜、留、闵诸贤同为孔子入室弟子,身通六艺。
唐封少梁伯,宋为鄄城侯。
秦州文庙设秦祖祠,祠联曰“圣绩怙行,眺百二河山,不碍春风时雨至儒宗传北学,数学,数三千弟子,谁携关月陇云来。
” 壤驷赤 上圭人(今秦城区),亦为孔子入室弟子,与石作蜀,秦祖号称“陇上儒学贤”。
唐封北征伯,宋封上圭侯。
秦州文庙设壤驷赤祠,祠联曰:“任人间倒海翻江,逐宇宙新潮,正学莫忘宣圣统;愿我辈模山范水,赴春秋佳日,大家来拜上圭侯。
” 赵壹 西县人(今秦城区西南),东汉著名辞赋家,生活在顺,桓,灵帝时期(约公元一至二世纪中期)。
存有辞赋二十篇,其《刺世疾邪赋》,《穷鸟赋》,《非草书》,堪为名篇,在我国文学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
王喜 (
——公元390年)安阳县人(今秦安县),东晋著名小说家。
初为方士,有随徒数百人。
公元384年,被苻坚召人长安。
后有作品〈〈牵三歌谶〉〉志怪小说〈〈拾遗记〉〉(220篇),鲁迅先生称其为“文笔颇靡丽,而事实诞漫无实。
”王嘉是中国短篇小说最早的奠基人之一。
李白 (公元701年——公元762年)祖籍陇西成纪今秦安县人,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少具诗才好剑术,游历南北。
天宝元年(742年)因贺知章荐举,召为供奉翰林,后为权贵排挤。
此后长期漂泊。
并受安史之乱祸,险被流放夜色郎。
遗稿由堂叔李冰阳编为〈〈草堂集〉〉十卷。
李氏一生未实现济苍海,安社稷的宏大理想。
他的诗作却以半叛逆思想,豪入的风格,清新的语言,把历经千年的中国诗歌艺术推向了顶峰,人们把李白称为“诗仙”。
今天的校园,课堂上,处处有李白诗歌的吟唱。
李翱(公元772年——公元841年)成纪人(今秦安县),初唐著名散文家。
唐德宗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李翱中进士,任校书郎,后历任国子博士,庐州刺史,谏议大夫等职。
李翱为文师承韩愈,主张文以载道,为道初古文运动的主将,今传《李文公集人》,《高愍女碑》,《杨烈妇传》为其名篇。
王仁裕(公元879年——公元956年)五代著名学家,秦州人。
入仕后历任秦州节度判官,翰林院学士,后任户部,兵任户部,兵部尚书。
著有《西江集》,《紫泥集》,《人洛集》,《玉堂闲话人》,《开元天宝遗》等5部。
文辞开五代学先河,名动京师。
王羌特 (公元1615年——公元1680年)伏羌县(今甘谷县)人。
清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考选拔贡。
后授云南顺 府通判。
大办教育。
振修文风。
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著小说《狐山再梦》,为不可多得之明清小珍品。
相名将(史称“关西(陇右)出将,关东出相(关中)”,实际上天水将相辈出,从春秋到民国,有名的将相就出了60多位。
由余:春秋时天水人,戎族。
秦穆公元年(前659年)投入秦国,被秦穆公任为上卿(即宰相),用谋略一举攻伐锦诸戎、绲戎、翟戎、义渠等十二个戎国,遂称霸西戎,使秦位列春秋五霸。
赵衰(
--公元前622年),祖籍天水,其先祖为中 后代嬴造父,因替周缪王平乱有功而受封赵城,改姓赵姓。
赵衰曾随晋文公(公子重耳)流亡于十九年后,助重耳回国即位,任晋国卿(宰相),帮助晋文公创立了霸业。
赵盾 赵衰之子,晋襄公七年(公元前621年)任中军元帅,掌握国政(宰相)。
公元前607年,又拥立晋成公,在晋国执政多年,以直谏著称。
李蔡(
--公元前118年)李广堂弟。
汉文帝十四年(前166年)从军对匈奴作战,汉武帝时受封轻车将军、安乐侯。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任丞相,执政四年,协理汉武帝运武徒民,治吏改币,统筹盐铁,颇有政声。
权德舆(759—818),字载之,古略阳第七沟(今秦安王尹乡包全村)人。
权德舆家世源远,自十二祖前秦符坚的仆射安邱公权翼以来,世代为官。
父权皋,曾为安禄山幕僚,“安史之乱”前,他果断逃离安禄山,义勇为时人称道。
权德舆就出生在这样一个祖德清明、家风雅正的家庭里。
他从小聪明好学,“三岁知变四声,四岁能为诗”,十五岁有文章百篇,小有名气。
公元792年,经人推荐,被唐德宗征为太常博士,转右补阀,从此跨人政界。
李训(
--公元835年)陇西成纪(今秦安县)人,以进士进入京师。
曾以上疏收复河湟、清除藩镇、诛灭宦官受到唐文宗重用,任宰相。
诛宦官陈弘志、王守澄。
公元835年以宫中石榴树上有甘露为名,诱贪钱横暴的宦官仇士良观看,谋里应外合诛杀。
不慎泄露,李训、舒元舆、王涯等良臣被杀。
史称“甘露之变”,留下了千古遗恨。
李广(公元前186年--公元前119年)祖先李信为秦嬴政大将,曾率兵擒拿燕国太子丹到辽东(太子丹派荆轲刺秦王),成纪人氏,汉文帝时以良家子身份从军,历经文、景、武三帝,历任八郡边关太守,历经大小七十余战,以勇著称,匈奴称之为“飞将军”。
六十四岁时,出征匈奴迷路,因不堪忍受刀笔之吏讯问之耻,而自杀。
汉司马迁有《李将军列传》,唐代诗人王昌龄诗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
”赵充国(公元前137一前52年),字翁孙,西汉上邦人,是一位能骑善射骁勇多谋的军事家,在当时屯田政策上做出了卓越贡献。
为人沉着勇敢,有远见深谋。
少年时,就边学兵法,边研究军事。
公元前119年,随着武帝取得了第三次大举征讨匈奴的胜利,即移民七十万口,以加强北方边防。
东起朔方,西至今居(今永登县)的地区内,设团官,供给移民牛犁谷种,变牧场为农业区。
赵充国就是这一年全家移民令居的。
姜维(202年一264年)三国时蜀汉后期主将。
字伯约,天水郡冀县(治今甘谷县东南)人。
因郡望是天水郡,故史书多称天水姜维。
推祟郑玄经学,文武全才。
初仕魏,任天水参军。
蜀汉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归蜀。
深受谙葛亮器重,称赞他“忠勤时事,思虑精密……凉州上士也”(时凉州州治在冀县,故有是说),征为丞相府仓曹椽,封当亭侯。
诸葛亮病逝后,姜维总领请军协助大将军蒋琬、费神共理朝政。
延熙十九年(256年),进位大将军,独力支撑岌岌可危的蜀国。
为实现诸葛亮兴复汉室的愿望,统军而后,九次北伐,七出陇右,连年转战于陇蜀之间,显示了高超的军事才能。
其征战的武城山、落门、段谷、上圭今天水市境内,武山县民间至今有姜维大战铁笼山的传说。
景耀六年(263年),魏大举伐蜀,姜维据守剑阁阻击钟会,使之寸步难行,而后主刘禅率先投降邓艾,蜀国亡。
姜维迫于形势,伪降钟会。
次年,怂恿钟会叛乱,试图借机恢复蜀汉,泄密被杀。
陈安(
--公元323年)上圭人(今天水市西南),反抗匈奴刘曜攻占长安建立前赵而起兵,322年拥兵10余万,称凉王。
次年与刘曜大军血战,渭水变色。
陈安被杀,刘曜惊称壮士,陇右流传《壮士之歌》曰:“陇上壮士有陈安,躯干虽小腹中宽,爱养将士同心肝。
” 李穆(
--公元586年)成纪人,李陵后代,北周名将。
累迁都督、大将军、柱国大司空,屡建奇功。
公元581年,杨坚称隋文帝,拜李穆为太师,位列三公。
平阳公主:唐女将军,李渊之女。
公元617年李渊起义之后,平阳公主自户县招建数万人的队伍进行严格训练。
并招降了隋朝将领何潘仁上万名队伍,攻占户县、周至、武功、始平四县,队伍扩大到7万人。
李渊渡黄河推进长安时,平阳公主队伍与父回合。
随后,平阳公主与李世民一起荡平了西北的隋王朝势力,为唐王朝建立立下了功勋。
平阳公主队伍因纪律严明,被称为”娘子军“。
张俊(公元1086年--公元1154年)成纪人,16岁时以弓箭手投身行伍,攻西夏,御金兵,累立战功。
1127年,金兵攻破汴京,北宋灭亡。
张俊护送康王赵构南渡临安(杭州),建立了南宋王朝。
张俊先后平定江南七地武装割据势力,东征西战。
在与金人战争中,先后参与明州(宁波)之战、黄天荡之役(镇江)等打战,使金人不敢窥江而渡,人称南宋四大抗金名将之一。
刘琦(公元1098年--公元1162年)成纪人,北宋将领刘仲武之子。
公元1140年率王彦旧部八字军(面刺”赤心报国誓杀金贼”八字)一万八千人,在开封与金兵三万人激战,打败金兵。
金主帅兀术闻讯率十万人驰援,刘琦用计打破金兵,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顺昌(开封)之战。
刘琦用兵出奇制胜,有儒将风范,金帝完颜亮南下,历举南宋诸将姓名,部下争相对阵,唯问到刘琦,无人敢答,使金兵闻风丧胆。
汪惟永(公元1264年--公元1325年)元朝名将,宁远人(今武山县),元朝大将汪良臣之子。
少善骑射,精通谋略,公元1308年,升任镇国上将军,征西都元帅,在元朝讨平叛乱中屡建战功。
郭相忠(公元1798年--公元1861年)清代将领,清水县人。
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中武进士,在克复新疆战役中足智果断,战无不胜,历任喀什葛尔、秦州、揄林守备。
咸丰年间任甘州提督,后于1860年统率甘肃、四川、贵州兵马,靖边云南。
在任期间,清正廉明,开仓放粮,赈恤边民,四方称颂。
咸丰十一年病逝军中,军民悲恸,诏赐振威将军。
邓宝珊(1894—1968),甘肃天水市人,16岁在新疆参加同盟会,次年参加著名的伊犁起义,后在陕西参加讨伐袁世凯,1918年在陕西三原与胡景翼创立靖国军,后参加冯玉祥的国民革命军,积极聘用共产党员训练干部,就曾在他的聘用下在那儿工作过。
1932年任新一军军长。
1936年西安事变,他支持张学良与杨虎成的八项主张,拥护共产党和平解决的正确意见。
抗战时他率部驻守榆林,任21军团军团长,与陕甘宁边区保持了良好的友邻关系。
他们中谁会写古诗,写了什么,那就慢慢发掘了。
景德镇是什么城市
·1.1【简述】 景德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江西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历史上曾与佛山、汉口、朱仙镇并称中国四大名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和甲类对外开放城市。
景德镇市现辖一市一县两区,即乐平市、浮梁县、珠山区、昌江区,面积5256平方公里。
景德镇处于昌(南昌)、九(九江)、景(景德镇)三角工业地带,景德镇曾是这个地带上以陶瓷工业为主的江西省的重要工业基地。
江西统计信息网数据称2006年景德镇市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13106元。
景德镇由于制瓷历史悠久,瓷器产品质地精良,对外影响较大,“瓷都”两字几乎成了景德镇的代名词。
市树市花,1985年9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景德镇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通过评选,将樟树定为景德镇市市树,将茶花定为景德镇市的市花。
·1.2【历史变迁】 ·古代 景德镇市域春秋时属楚东境,秦为九江郡番县辖地,汉属豫章郡鄱阳县。
东晋时称新平镇。
唐武德四年(621年)置新平县。
镇为县属,因在昌江之南,故又称为昌南镇。
八年撤县,开元四年(716年)复置,县治设在新昌江口,故称新昌县。
开宝元年(742年)改名浮梁。
镇先后隶于新昌、浮梁县。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因镇产青白瓷质地优良,遂以皇帝年号为名置景德镇,并沿用至今。
元代,浮梁县一度升为州,镇属州。
明代州又改称为县,此后景德镇在行政上一直属县辖区。
·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时期的1916年,浮梁县治从旧城(今浮梁县)迁至景德镇。
1927年~1929年景德镇曾一度称市。
1930年—1934年中国共产党曾在景德镇建立苏维埃政权和组织。
1935年,中国国民党政府江西省第五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从鄱阳县迁至景德镇,景德镇成为赣东北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中心。
第二次中日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称为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和共产党重新合作,于1938年在景德镇设有中国共产党的新四军办事处,北部山区的瑶里设有留守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4月29日,景德镇和浮梁县的政权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接管。
景德镇与县划开建市。
5月4日成立中国共产党景德镇市委员会和景德镇市人民政府,先后隶属赣东北行署、乐平专区、浮梁专区、上饶专区。
1953年6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批准,景德镇市为江西省辖市。
1960年,浮梁县建制撤销,其行政区域划入市境。
198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将乐平县划属市辖,并将波阳县属的鱼山、荷塘两个行政区域划归景德镇市辖。
1985年,市辖乐平县和珠山、昌江、鹅湖、蛟潭四个区。
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恢复浮梁县建制,撤销鹅湖、蛟潭两区。
1992年9月,乐平县撤县建市(县级市)。
2005年,景德镇市辖乐平市、浮梁县和珠山、昌江两区。
·1.3【人口及人口来源】 ·景德镇人口 2006年景德镇市总人口为153.6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0.67万人。
景德镇市各行政区人口数据:珠山区(景德镇市城区)28万;昌江区16万;浮梁县28万;乐平市81万。
·景德镇市城区的人口 景德镇城区的原住居民并不多,相当一部分是近30年来新迁入的人口。
据有关史籍记载,唐初景德镇及浮梁全境人口不足一万,到天宝年间发展到四万有余。
这里面有自然增长的含量,但更多的是人口迁徙的原因。
据有关地方志、宗谱记载,移民主要来自鄱阳、乐平等人口相对较多的邻近的平原地区,还有来自丰城、南昌等古洪州窑附近地区的陶工瓷工。
随着瓷器生产的迅速发展,外来移民也迅速增多,移民中除大批来自都昌、乐平、丰城的瓷业工以外,还有大批来自南昌一带的船民和码头工,来自微州地区的非瓷商户。
他们大部分是流动人口,但也有相当一部分逐渐定居在镇区。
建镇一百年后的宋徽宗大观二年,镇区人口已经超过6万,这6万人口中“十之八九”是外来移民,初步形成了“八方杂处”的局面。
元代,随着景德镇陶瓷经济的空前发展使迁徙人口和流动人口都迅速增加,这一阶段江、浙、闽、粤等沿海商人;荆、湘、川、滇、山、陕、鲁、豫等内地商人;以及以蒙古族为主的各少数民族的采购商都经常云集镇区进行商贸活动,使出入镇区的人口已经达到空前状态。
由此可见,景德镇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城市。
2.【自然地理】·2.1【地理位置 】 景德镇市位于江西东北部,西北与安徽省东至县交界,南与万年县为邻,西同波阳县接壤,东北倚安徽祁门县,东南和婺源县毗连,居东经116°57′-117°42′,北纬28°44′-29°56′。
·2.2【地形】 景德镇属丘陵地带,坐落于黄山、怀玉山余脉与鄱阳湖平原过渡地带,是典型的江南红壤丘陵区。
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东北和西北部多山,群峰林立,岗峦重叠,最高峰位于与安徽休宁接壤的省界地带,海拔1618米。
景德镇市市区处于群山环抱的盆地之中,如遇持续的暴雨天气,市区很容易形成水患。
1998年市区曾经发生过严重的昌江、南河泛滥,许多工厂企业、居民住宅及城市街道遭受水浸;农田、菜地被洪水冲刷,经济损失非常严重。
·2.3【植被特征及动物资源】 景德镇全境山区特征明显,境内森林资源十分丰富,森林覆盖率达70%。
植被类型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树为主,主要树种有杉木、马尾松、湿地松、苦槠、甜槠、栲树、栎类、枫香、樟树、木荷、毛竹等,还分布着许多国家重点保护树种,如:南方红豆杉、银杏、闽楠、红楠、三尖杉、七叶一枝花等,现已登记挂牌保护的古树名木有3.9余万株,其中古树名木群80余个,3万多株。
景德镇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Ⅰ、Ⅱ级保护动物有20余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动物4种,为云豹、金钱豹、黑麂、白颈长尾雉;国家Ⅱ级保护动物有猕猴、短尾猴、穿山甲、黑熊、大灵猫、小灵猫、白鹇、鸳鸯、红腹锦鸡等。
·2.4【气候】 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境内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山峰层叠,河流密布,山环水绕,景色秀丽。
市区平均海拔320米,年平均气温17℃,年降雨量1763.5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009.8小时。
冬季北部山区经常可以看到雪景,城区由于地处盆地,夏季非常炎热,极端最高气温有时会超过摄氏40度。
·2.5【河流、湖泊】 ·昌江、南河 昌江为流经景德镇市的最大河流,南河是其最大的支流。
昌江发源于江西省与安徽省交界处的山区,大致呈北南走向,由北向南注入鄱阳湖。
历史上,昌江曾是景德镇对外交通最重要的通道。
1998年水灾后,景德镇对昌江和南河进行过较大规模的治理,并对南河东郊的一段河道实施了改道工程,防洪能力有了很大的改善。
·2.6【矿产资源】 景德镇的主要矿产有瓷石、高岭土、煤、钨、砂金、铜、萤石、硫磺、石灰石、大理石等,特别是瓷石、高岭土和煤炭蕴藏最具特色。
景德镇的高岭土在国际陶瓷界都具有影响;煤炭资源也十分丰富,是江西省的三大产煤区之一。
·高岭土 高岭土是陶瓷工业最重要的原材料,景德镇产的高岭土品质非常好,用它生产出来的景德镇瓷器,曾经代表着中国陶瓷制品的高端水平和上等品质,影响着中国甚至世界。
现在国际上通用的高岭土学名--Kaolin,就是来源于景德镇北部山区鹅湖镇高岭村边的高岭山。
·煤炭 景德镇的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乐平市(参见“12.5乐平的工农业”之乐平矿务局)。
3.【陶瓷文化】·3.1【景德镇瓷器】 ·CHINA的故事 中国的英文名称“CHINA”的小写就是“瓷器”的意思,“CHINA”的英文发音源自景德镇的历史名称“昌南”,并以此突出景德镇瓷器在世界上的影响和地位。
景德镇官方也以此为荣,在对外宣传景德镇陶瓷文化底蕴时加以引用。
·景德镇瓷器 ◆瓷器产品简介 景德镇自五代时期开始生产瓷器,至今已有千年历史。
景德镇素有“瓷都”之称。
景德镇瓷器造型优美、品种繁多、装饰丰富、风格独特,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独特风格蜚声海内外。
青花、玲珑、粉彩、颜色釉,合称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
薄胎瓷人称神奇珍品,雕塑瓷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品。
◆郑和下西洋与景德镇瓷器 据有关史书记载,古代东南亚、阿拉伯、非洲及欧洲地区的人十分喜欢中国瓷器,特别是景德镇的瓷器。
公元1405年 (明永乐三年)开始,郑和七次下西洋,携带了大量瓷器,特别是景德镇瓷器,促进了中国陶瓷远销海外,扩大了中国陶瓷的声誉,也极大地推动了景德镇的陶瓷国际贸易。
这些情况在《明史》和郑和随行翻译费信著的《星搓胜览》都有记载。
郑和下西洋对发展中国的陶瓷生产 , 特别是发展景德镇的青花瓷来讲,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由于郑和七次下西洋,景德镇青花瓷、浙江青瓷、福建白瓷,扬名海外,并由东非传及欧洲,使中国瓷器,特别是景德镇青花瓷,名声大振,海外需求大量增加。
当时不但海外商船相继到泉州,并派人到景德镇、杭州贩运瓷器绸缎等商品,而且明代国内不少大商人如李锦、潘秀、郭震等,大量装载瓷器等物出海销售,满足海外需求。
当时巨商郑龙芝兄弟,拥有商船百艘,海员千余人,常到景德镇采购青花瓷、茶叶,去浙江采购绸缎,然后派遣海船运到东南亚、阿拉伯、东非各地销售,深受欢迎。
后来,日本著名陶瓷考古学家三上次男率学者在东南亚、非洲考察了中国古代陶瓷输出亚非各国的大量碎片,著有《陶瓷之路》一书,称海上丝绸之路为陶瓷之路,也是古代景德镇陶瓷的国际贸易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