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0字作文写景物《浮来山上的银杏树.》
在我的家乡有座小山,名字叫浮来山,这里是佛教圣地。
山虽然不算高大,但是在我们这里却远近闻名,不过最出名的还要属定林寺院里那棵银杏树了,光说它的粗度就我们也要十个人手拉手才能合抱过来。
专家考证,此树至少有3500年寿龄了,号称天下第一银杏树。
现高26.3米,树冠遮地2亩,树干周长15.7米,几千年来它岿然屹立,枝叶参天几千年来,这棵古老的银杏树,虽经历风风雨雨,但至今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枝叶扶疏,生意盎然,冠如华盖,繁荫数亩,阳春开花,金秋献实,年复一年,生生不已。
在炎夏之日,汗流涞背的游人,来到树下,顿感暑气尽消。
。
最好看的时候要属秋季了,那时的银杏树满冠金黄,地上也铺满了落下来的叶子,就像黄金地毯一样,漂亮极了。
近几年,在树的主干上,仍常见生叶结果。
蔚为古树奇观。
也有人管它叫“银杏之祖”,参天而立,远看形如山丘,龙盘虎踞,气势磅礴,冠似华盖,繁荫数亩,堪称生物界中的“活化石”。
有“五岳归来不看山,只因未到浮来山”之美宜。
浮来山虽无泰山之雄,华山之险,黄山之奇、庐山之秀,但却以它特有的清雅灵秀之丰姿和得天独厚的名胜古迹,吸引着众多的游人纷至沓来。
浮来山导游词
莒县是鲁东南旅游大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莒文化与齐文化、鲁文化并称山东三大文化,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地处海岱之间的莒城,为远古东夷土著先民重要文化中心,莒城曾是三代莒国的都城,被评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千年古刹定林寺始建于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晚年遁迹藏书校经之处,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为山东省现存最古老的寺院之一,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整个落面南背北,分前中后三院,南北长95米,东西宽52米,总面积为4940平方米。
院内古树参天,古碑林立,景观颇多。
前院中有“天下银杏第一树”一株,树高26.3米,树围15.7米,树龄在3500年以上,仍枝繁叶茂,生机勃勃,堪称生物界中的“活化石”,198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对其进行专题研究,并向全世界播放了其近影。
院内还有大雄宝殿等殿堂及众多石碑。
中院内有刘勰校经楼及十王殿,校经楼为二层小阁楼,横匾“校经楼”三字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为纪念《文心雕龙》成书1460周年所题。
由此拾级北上,便是后院,有三教寺一处,是山东省唯一的一处三教寺。
院内还有同根并茂的银杏树四株,大逾三围,名曰“公孙树”,为唐代所植。
浮来山导游词300字
莒县是鲁东南旅游大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莒文化与齐文化、鲁文化并称山东三大文化,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地处海岱之间的莒城,为远古东夷土著先民重要文化中心,莒城曾是三代莒国的都城,被评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千年古刹定林寺始建于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晚年遁迹藏书校经之处,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为山东省现存最古老的寺院之一,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整个落面南背北,分前中后三院,南北长95米,东西宽52米,总面积为4940平方米。
院内古树参天,古碑林立,景观颇多。
前院中有“天下银杏第一树”一株,树高26.3米,树围15.7米,树龄在3500年以上,仍枝繁叶茂,生机勃勃,堪称生物界中的“活化石”,198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对其进行专题研究,并向全世界播放了其近影。
院内还有大雄宝殿等殿堂及众多石碑。
中院内有刘勰校经楼及十王殿,校经楼为二层小阁楼,横匾“校经楼”三字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为纪念《文心雕龙》成书1460周年所题。
由此拾级北上,便是后院,有三教寺一处,是山东省唯一的一处三教寺。
院内还有同根并茂的银杏树四株,大逾三围,名曰“公孙树”,为唐代所植。
写浮来山 作文
早听说莒县的浮来山风景优美、景色宜人,可一直没有机会亲自欣赏。
今年暑假爸爸终于带我来到了梦寐以求的浮来山。
我们一行六人走在浮来山平缓的山路上,爸爸以前来过浮来山,正兴致勃勃叙说着自己的见闻,可我们已被浮来山的美景吸引住了,雨后的浮来山苍翠欲滴、一碧千里,让人心旷神怡。
浮来山虽然没有我们五莲马耳山的险峻,没有九仙山兀然耸立的巨石,但它千变万化的怪石却更加引人注目。
“快看呀,这块石头像腊笔小新”,“那块像猪八戒”,“这儿还有一个天然的沙发呢……”我们几个孩子七嘴八舌地汇报着自己的发现,大自然真是鬼斧神工,奇妙无比。
我得意洋洋地坐在天然“沙发”上,悠闲地哼起了歌。
“快走呀,前面还有更美的去处呢。
”爸爸催促着,我恋恋不舍地从舒适的“沙发”上爬了起来。
“快看呀,于祺的尿裤子了
”妈妈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叫了起来,哎呀,可不是吗,我的屁股湿漉漉的,“这是天然沙发送给你的礼物呀
”叔叔风趣地说,逗得大伙哈哈大笑,我沮丧极了。
我闷闷不乐地前走啊走啊,隐隐约约看见寺庙的上空出现了一片浓郁的绿,特别引人注目,那一定是银杏王了
“快去看银杏王吧
”我兴奋地叫起来,把刚才的不快抛到了九霄云外。
爸爸他们还在后面边走边谈,我们三个小伙伴已经争先恐后地随着游人涌入院内。
哇塞,好大的银杏树呀,粗壮的枝干好象一组围墙,庞大的树冠好象一把天然的遮阳伞,不仅是偌大的寺院连四周也遮盖的严严实实。
听爸爸说,这棵银杏将近4000岁了,它树高26.7米,干围15.7米,遮荫覆盖面积900平方米,198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对它进行过专题研究并向全世界播放了它的奇观。
浮来山的银杏树真实名副其实的“银杏王”呀
“可惜银杏树不会说话,要不然4000年的见闻,它该有多少动人的故事呀
”妈妈围着银杏树感慨地说,我也围着银杏树不停地欣赏着,银杏树老气横秋的主干仿佛是慈祥的老人的脸,每一条皱纹都隐含着深刻的道理;浓密的枝叶和隐约可见的银杏果,还有那树上随风摇曳的红丝带不都是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吗
寺院里香烟袅袅,恰似人间仙境,我仿佛看到白须飘飘的大文学评论家刘勰正安然自得地坐在大银杏树下,品着飘有淡淡清香的浮来青茶,挥笔而就完成了文学巨著《文心雕龙》。
我们畅游在浮来山的美景中,校经楼中丰富的资料珍藏使我们大开眼界;华人寻根馆中栩栩如生的根雕让我们流连往返;云龙崖错落有致,若蛟龙戏水,似云涛叠涌,令我们心旷神怡……不知不觉天色已晚,夕阳笼罩下的浮来山景色更加迷人,我们几个小伙伴争先恐后地说着浮来山的美,我说:“浮来山像个睿智的老仙翁。
”小明说:“浮来山像条腾飞的巨龙……”我们各抒己见,争得面红耳赤。
爸爸说:“你们今天只是看了浮来山一点皮毛,不用再夸张了吧,浮来山还有好看的去处还多着哩
”我们听了惊得目瞪口呆,还有更好的去处
就不约而同地缠着爸爸带我们去看看,可叔叔说:“再晚就赶不上车了。
”我们只好恋恋不舍告别了浮来山。
我们约定,下次再来浮来山,进一步领略浮来山的神韵。
描写秋天银杏树的古诗词
早时有地理传说《琅琊乡音》曾介来山的由远古时代,神仙浮驾鹤来到还是洪水泛滥的的莒地,适逢一山自东海而来,于是用道法定住。
因是水上漂浮而来,故名以“浮来山”,又唤作“浮丘”。
又有一片树林随波而至,也用仙法定住,唤作“定林”。
浮来山与老神仙道号相同,浮丘公认为有缘,便以此地为道场,修身养性。
后来有一条黑龙在浮来山附近为虐,被浮丘公移山而来,压在山下。
龙头再山前,化为卧龙泉(在今定林寺前),龙尾在山后,化为龙泉(在今朝阳观附近),以此向百姓谢罪。
这座山便被称为“佛来峰”。
再往后,又从南海飞来一山,即“飞来峰”,三峰鼎力,便成为现在的“浮来三峰”。
东海龙王与三太子 浮来山还有另一个传说。
莒地在很久很久以前是片汪洋大海,要不,浮来山上的石头里怎么样会有水生小虫化石呢
传说那时,凡是云游到这里的神仙,都看着这地方是一方宝地。
这一天,东海龙王扩建龙宫,嫌旁边一座山头碍事,就想把它挪个地方。
猛想起莒地近郊缺少山峦,何不将此山挪去,再把那里的水收回东海,让人类在那里繁衍生息,开创文明
想到这里,便命一老龟驮起大山漂浮到莒。
山刚刚放定,就听山上有一童子泼口大骂老龟。
老龟好生奇怪,便爬到山坡上想看个究竟。
等它来到山坡一看,原来是龙王三太子在山上玩银杏果,老龟没发现就连山加太子一起驮了过来。
老龟说:”你别急,我再把你驮回去就是了。
”说完,太子坐到老龟背上,又被驮回东海去了。
老龟回禀龙王:“山已安好。
”东海龙王面对莒地这片汪洋,只用鼻子一吸,水就没了,果然是一片平川。
一座山孤立在这片土地上,因为它是从水漂浮而来,所以人们叫它“浮来峰”;后来山上出了一棵银杏树,这是三太子玩银杏果丢落的种子长出来的。
这棵银杏树以后长成大树,年年结银杏果,为人们享用。
浮来山南海观音 再说南海观音一日云游到了莒地上空,看见东海龙王为这里赐了一山,大增了光彩。
可惜只有孤立的一座山,风淡景浅,我何不再赐一山,使其锦上添花
说办就办,观音回到南海,将菩陀岩下一秀山托在手中送来,依浮来峰北侧放定;因这山峰由佛地而来,故称“佛来峰”,为凡人世代流传,并点一寺院,后叫定林寺。
八仙 名山好水并不是一日形成。
又一日,八仙云游到莒,见浮来、佛来二峰平空而至,为此地增色不少。
议论之间,那铁拐李抬高声音说:“人说八仙神通广大,到处为民造福,可这里所造山景却没有我们的份,咱蓬莱仙山多得很,我们移来一座,为莒地做点奉献,不是很好吗
”那七仙欣然同意。
铁拐李挥动拐杖,口中念念有词,只见一座山峰从蓬莱仙岛飘飘飞来,稳稳当当地靠浮来峰以南落了下来,此峰即称“飞来峰”。
有山无水称不上山明水秀,铁拐李好事做到底,拐杖照山坡通去,一下子通到了东海,等拔出拐杖来,清水哗哗喷了出来,天长日久,水流不断,有时东海龙子龙孙顺泉眼游玩到浮来山,卧龙泉则是他们停留的好地方
形容秋天银杏树的古诗词
莒县浮来山在莒国地上,有一座仙山上生长着具有3500年寿龄的第一银杏树.该树下鲁、莒国君曾结成友好同盟。
刘勰在此写出了世界上第一部文学评论巨著《文心雕龙》。
郭沫若曾来此山参拜,亲手题下“文心亭”、“校经楼”。
《左传》记载:“鲁隐公八年,(公元前715年)九月辛卯,公及莒人盟于浮来”。
可见,该树当时已成浓荫,成为名树。
专家考证,此树至少已有3500年历史。
树现高26.3米,树冠遮地20余亩,树干周长15.7米,须八人伸展双臂方能合围。
此古树乃冰川时代留下来的树种,有“活化石”之称。
经国家林业部专家鉴定,为“天下第一银杏树”。
此古银杏历尽沧桑,有诗曰: 蓦看银杏树参天,阅尽沧桑不计年。
秦柏汉松皆后辈,根蟠古佛未生前。
清顺治年间莒州太守陈全国立石碑题诗曰:大树龙蟠会鲁侯,烟云如盖笼浮丘。
形分瓣瓣莲花座,质比层层螺髻头。
史载皇王巳廿代,人经仙释几多流。
看来今古皆成幻,独子长生伴客游。
刘勰莒人,生活于南北朝时期,文学批评理论家,世界第一部文学批评理论著作《文心雕龙》作者。
浮来山又名浮丘。
位于日照市莒县城西,距县城8公里。
有三峰,北为“佛来峰”,西为“浮来峰”,南为“飞来峰”。
三峰鼎峙 而又拱围相连,唯东面略微开敞。
三峰名称的由来,有神话传说:远古时代,有位神仙云游到此,见沭河一带土地肥美,碧水长流,桃红柳绿,景色宜人,美中不足的是缺乏青山点缀。
于是,他便从远处挟来一山安放在此。
既“佛来峰”。
后来水神漂游到此,见独峰耸立,孤单无侣,也施展法力,从水上漂来一山与佛来峰相依为伴,即“浮来峰”。
两峰相联不成格局,一夜之间不知又从何处飞来一山,座落在两峰南面作为屏障,即“飞峰”。
于是,三峰耸峙,如龙蟠虎踞,迤逦连绵。
世代相传,人们把三峰统称浮来山。
神话传说,原不足信,但从山上多次发现三叶虫化石和其他海生动物化石来看,说明早在4.9一4.4亿年前古生代奥陶纪,浮来山确实曾淹没在汪洋大海之中,沉积了深厚的岩层。
由此可见,说浮来山由海上漂来,其实是不无根据的。
浮来山虽无泰山之雄,华山之险,黄山之奇、庐山之秀,但却以它特有的清雅灵秀之丰姿和得天独厚的名胜古迹,吸引着众多的游人纷至沓来。
[定林寺与天下银杏第一树] 从山东坡踏上蜿蜒起伏的入山大道,两旁苍松翠柏,参天蔽日,密密匝匝,幽深蓊郁。
顺道而上,便进入一个三峰环抱、幽密深邃的山坳。
在峰回路转、树林荫翳中,千年古刹定林寺依山傍水,雄居于佛来峰下。
顺石阶仰望,高高的山门上悬着一块黑色匾额,上书“定林寺”三个色大字,苍劲雄浑,庄严肃穆。
寺的右侧立着一通石碑,上刻“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镌“刘勰故居”四个大字。
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晚年循迹之地.定林寺始建于南北朝时代,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全寺南北长95 米,宽52米,总面积为4940平方米。
整个建筑分前、中、后三进院落,以“大雄宝殿”为主体向前后左右展开。
大雄宝殿建筑雄伟,飞檐螭首,殿内原有如 来佛和十八罗汉塑像,或立或坐,或仰或卧,各具姿态,栩栩如生。
进得寺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株“天下第一银杏树”。
它岿然屹立,枝叶参天,经国家林业部专家鉴定,此树实为“天下第一银杏树” 。
几千年来,这棵古老的银杏树,虽经历风风雨雨,但至今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枝叶扶疏,生意盎然,冠如华盖,繁荫数亩,阳春开花,金秋献实,年复一年,生生不已。
在炎夏之日,汗流涞背的游人,来到树下,顿感暑气尽消.最近几年,在树的主干上,仍常见生叶结果.蔚为古树奇观。
古老的银杏,从古到今倍受推崇,《十万个为什么》一书讲到了它。
印度尼西亚的刊物,对它进行了描述,并刊登了照片。
1982年,联合国科教组织还向全世界播放了它的近影。
巍巍银杏树,可谓身历古今,誉满中外。
[刘勰校经楼] 从银杏树下,进月洞门,有一所清雅小院,便是定林寺的中院。
院内垂槐罩地,青桐参天。
桐槐深处,有一幢二层小楼,玲珑有致,造型古朴。
门匾上镌刻“校经楼”三字,为郭沫若1962年题;据《南史》载,定林寺经藏,勰所也”。
此楼乃为当年刘勰校经藏书之处。
刘勰于此,晨钟暮鼓之余,埋头校经,直至圆寂,埋骨塔林。
浮丘塔林,不只代代相传,且有资料可证。
据《高僧传》:“隋仁寿中岁,昙观奉敕送舍利于本州(莒州)定林寺。
”明嘉靖《青州府志》、清嘉庆《莒州志》均有此类论述。
可惜塔林为清康熙七年(公元l668年)大地震毁坏。
后人哀悼,题咏崖壁:“铁佛悯莒归地府,彦和碑碎遗荒坟”。
当年定林寺最后一位住持僧佛成(卒于1942年前后),在世时曾多次指点他的墓塔遗址就在寺西。
每年清明节,和“浴佛节”(农历四月初八),佛成总要至遗址前做佛事,以示纪念。
校经楼现辟为“刘勰生平陈列馆”。
馆内悬挂着黑白龙、王小古等著名画家创作的刘勰肖像,两边是著名文学史教授陆侃如撰写、蒋维崧手书的《刘勰生平》和《刘勰年表》,还陈列着《文心雕龙》的各种版本和当代研究文献及纪念文章。
古今文人墨客来山瞻仰者,面对这位世界级的文学大师莫不肃然起敬。
触景生情,追思怀古,写诗以颂者代代有人。
1978牢,中国文联副主席陶钝专程前来瞻仰,思古感今,挥毫成联:“为寻古迹留鸿迹,几见文心向佛心。
”字字凝炼,掷地有声,寓意深刻,耐入寻味。
这确是符合刘勰提出的“衔华佩实”、“文质相称”的文学创作宗旨的。
出校经楼院落,沿石阶北上,便来到第三进院落,即“三教堂”;三教者,儒、道、佛也。
当年曾供有孔子、老子、释迦牟尼三人牌位,现辟为《文心雕龙》学术讨论专题陈列。
〔救生泉与卧龙泉] 定林寺南去数十步,有一山泉名“救生泉”,据莒志记载:清朝咸丰年间,捻军过莒,官兵迫杀,附近乡民入山避难,因水源不足,掘地尺许得此甘泉,故名。
今在泉畔立有石碑,镌有“救生泉”三字。
在柳桥西面的石壁之阴,还有一泉,泉畔石碑,镌“卧龙泉”三个大字。
泉口呈方形,泉的内壁砌一石雕龙头。
当年所以如此修砌和命名,是根据一则民间传说。
据说昔年有条恶龙,能呼风唤雨,伤害浮来百姓。
浮丘公怒,乃将恶龙压在浮来山下,此泉为头.朝阳观“龙泉”为尾。
浮丘公勒其永远吐水,造福山民。
[朝阳观和莒子墓] 出定林寺沿盘山路西行东北折,可到达“朝阳观”。
朝阳观原名“龙泉寺”,因旁有龙泉而得名。
据说唐代初年,僧道相争,道教得胜.便改名朝阳观。
此观三面环山,一面向阳,是一藏风聚气的山坳。
传说此观当年香火旺盛。
观东有“龙泉”,因百姓在此祈雨得名。
泉水清沏旺盛,干旱不涸,泉下砌一水池,用以蓄水。
从朝阳观北去里许,有一座山丘似的坟墓,系用黄土层层夯成。
墓呈方形,边长150米,高30米,占地34亩,这就是莒子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