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茯茶镇写一篇导游词100字以内
记得去年几次跟媳妇回娘家时,都会听到她不停念叨着要去茯茶镇转转的想法。
或许正是应了“计划赶不上变化”这句俗语,总会因为临时发生的种种原因,让这个念头每每的化作还没有升空就破灭了的泡影,期间总会时不时感觉到与这茯茶镇在冥冥之中的不解之缘。
终于,趁着大年初三,我夫妇俩陪同着媳妇的奶奶,我们一行三人驱车二十多公里赶往这位于泾阳县的茯茶镇。
从下高速到看到茯茶小镇的引导牌,这一路上内心还不断庆幸着人应该不会很多,还乐呵呵的想着等会怎样享受这里的美食。
但是,刚一拐弯这个幻想就破灭了,不必说什么眼前的人山人海,不必说道路两旁停的满满如火车般的车,更不必说那一望无际的车海。
在忙活了一阵子后,刚踏进茯茶镇时,扑面而来的那一派熙攘攘的热闹景象,瞬时间就吸引了我的全部注意,之前的还零零星星出现的阵阵倦意也随着嘈杂的人群声四散而去,换之而来的是阵阵好奇。
露天一个接一个的摊位,一下子让我不由得想起,小时候在西仓周四、周六那当子里一个接一个的摊位里摆放着的各种各样的“古玩”和稀奇古怪的用具……跟随着人群,漫步在唯一一座小巧而又精致的石桥。
这座石桥虽然没有卢沟桥那样的壮观,但绝对与苏州园林里的石拱桥有着一样的韵味。
石桥两边还分别挂着锦旗,在风的吹拂下,一个个都昂首挺胸起来,无形中给形单影只的石桥增添了一些动感。
站在石桥上,不用远眺,直接映入眼帘的是集聚陕西特色的房屋样式。
正如“陕西八大怪”里描述的那样,都具有“房子半边盖”的特色,毕竟陕西属于西北缺少降雨的地区,对于着贵如油的雨水还是“肥水不流外人田”。
刚过石桥,不远处就传来了土乡土色的陕西戏曲——秦腔,台上艺人们各司其职的给台下的听众们演唱着具有着悠久历史背景的戏曲。
然而,在台下听戏,怎能少的了来一壶茯茶镇得以闻名的泾阳茯砖茶,此茶色泽黑褐油润,菌香四溢,品一口醇厚悠长。
真是没有品尝过这茯砖茶后,很难能感受老板所说的“宁可一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之说,当然也少不了买上一些,以备日后继续回味。
由于上了年纪的奶奶不胜脚力,加之又特别喜欢听秦腔,于是奶奶就一边休息听戏,一边帮忙看着大包小包。
戏台东边有一座仿古的木制灌溉水车,不时的传来阵阵人们的嬉笑声。
这灌溉水车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有如自行车踏板的动力装置,另一个如摩天轮式的给水装置。
虽然它现在只是供有了嬉戏的娱乐工具,但是在古代,它可是最先进的灌溉工具,它的应运而生完完全全展示着那时候劳动人们的智慧结晶。
试想一下,在耕作一天后,倚靠在椅子上,品上几口茶来润润嗓子,然后对着渐渐西行的夕阳吼上那么几句秦腔,那会是多么的惬意,多么的舒服,多么的解乏……在接到催促回家吃的电话后,仍有不舍的放下茶杯,踱步过石桥,离开茯茶镇。
行车时,媳妇问我临走前有没有拿椅子下边的茶时,我拍了拍脑门说给忘记了。
被留下的那茯砖茶,它也许并不单单只是茶而已,或多或少夹还杂着我的一些情愫,这或许就是那冥冥之中的留恋之情吧。
游泾阳茯茶小镇作文250字
说起泾阳可真是个好地方,位于关中平原中部(陕西省中部),泾河之北即下游,泾河、冶峪河、清峪河是三条养育泾阳两岸百姓的母亲河,八百里秦川的腹地,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地原点所在地,关中白菜心美誉。
东与三原、高陵区为邻;西隔泾河与礼泉相望;北依仲山、嵯峨与淳化交界;南与咸阳渭城接壤。
面积780平方公里(东西长37公里,南北长27公里),人口51万,呈南北高,中间低地形。
自然条件优越,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关天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西咸新区战略重地,泾河新城的全部,秦汉新城、空港新城的部分在县城境内,属西安一小时交通圈。
也是革命战争年代的红色热土。
这就是我的家泾阳。
泾阳是一个农、蓄、养、种较为普遍的大县。
矿产资源贫乏,水资源发达,农作物旱淖保收。
经济发展中等,文化教育、医疗卫生近几年来有所提升,交通便利,几条高速路直通县城、乡镇,火车站、飞机场近在咫尺。
构成现代城市发展的主要格局,是国际大都市—西安的主要组成部分。
因此我为我的家乡感到骄傲
泾阳近几年旅游事业蒸蒸日上,全县文物景点有660处,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15处,是陕西省36个重点文物保护县之一。
有中国第一点——大地原点;第一渠——郑国渠;第一塔——崇文塔;第一班——安吴青训班,太壶寺大殿;汉景帝阳陵;文庙博物馆;李仪址纪念馆;张家山;龙泉公社、茯茶小镇等。
泾渭茯茶的广告词是什么
传世茯茶 中国创造
哈萨克族传统美食有什么
西安市长安区西长安街620号陕西师范大学长安校区内,途经公交:921路,268路;4-10路,324路,游9\\\/320路,无门票西安昆明池,昆明池是公元前120年汉武帝在上林苑,周、秦皇家沼池的基础上,扩建兴建的国内最大人工湖,绕城高速东 杨家庄村,斗门,通达的公交是405路,可以在科技路西口地铁站出来后乘坐,直接到达公园大门口下车;908公交车也可以到达。
单人成人票:42元\\\/人(1.2米以下免票、1.2以上成人票),赠送1盒茯茶,数量有限,赠完为止。
注意:特惠票请提前购买。
购票须知【开放时间】2017年9月21日-11月12日 8:30-18:00 【兑票时间】2017年9月21日-11月12日 8:30~17:00【取票地点】泾河新城智慧农业园菊花展售票处。
藏族的饮食
藏族食文化 藏餐是人们对西藏大藏区菜点的,具体一点应该是以拉萨藏餐为代表的藏族餐饮的总称。
藏族饮食文化的的发展历史 公元6世纪,藏餐的烹调技术第一次发生较大变化。
吐蕃因与中原内地和中亚各国通商,大量烹调原料和技法传入西藏,使西藏的烹调技术得到了发展,尤其是文成公主入藏,开辟了藏汉两族饮食文化交融的先河。
这时人们开始注重博食和养食。
博食,即烹调用的原料品种繁多,遍及粮食、畜乳、蔬菜、瓜果等门类;养食,“医食同源”,“药膳同功”。
这充分说明当时的西藏医药事业在食补方面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四部医典》给人们展示了西藏烹调原料的丰富资源,并从医学理论上阐述与饮食有关的上千种本土植物、动物、矿物细化药理功效。
通俗地说,就是告诉人们什么东西可以吃,什么东西不能吃,以及怎样吃;二是中西雅食文化的进入,使西藏药膳制作渐渐兴起,为西藏饮食烹调理论奠定了基础。
西藏第二次藏式烹调发展阶段是18世纪,这一时期是清朝光绪皇帝统治时期,清代筵席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其种类之多,规模之大,菜肴之丰盛,烹调之精美难以表述,当时出现了筵席之最——“满汉全席”。
后来随着经济文化交流,藏汉人员的往来,内地饮食文化不声不响地传入了西藏。
当时藏族人称“满汉全席”为“嘉赛柳觉杰”,意思是汉食十八道。
当时在拉萨、江孜、日喀则等藏区重镇街面上的各种蔬菜、瓜果,厨具、器具开始多了起来,一些比较简单的烹饪技术也流传到民间,有力地促进了西藏烹饪技术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西藏的融食、娱、游、乐于一体的饮食文化开始进入上层贵族家庭。
但是由于特定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地理、交通以及信息等诸多原因,不管是中原的美食佳肴或是从西方传到南亚、北亚、西亚的西方饮食文化的影响范围极其有限,只为少数西藏贵族及商人家庭所了解,而西藏广大农牧区的人们仍靠原始而简单的烹调方式打发漫长的岁月,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上世纪50年代。
西藏第三次藏式烹调发展阶段是上世纪80年代。
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西藏的旅游热,使西藏饮食、烹调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在吃什么,怎么做,怎么吃的最基本的问题上,开始朝着由简至繁,由粗至精,由低级到高级的方向发展。
新原料不断补充,厨师地位得到提高,烹调技术不断交流,甚至还出现了专门的烹调专著。
次仁群培所著的《藏餐菜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藏族常用饮食辞典》、西藏拉萨饭店厨师次仁群培所著的《拉萨地区藏餐菜谱》慢慢揭开了西藏烹调的新篇章,使西藏这一“绿色饮食王国”名扬全国,闻名天下,并逐渐形成一个全新的饮食文化、饮食科学、饮食艺术、饮食礼教和藏民族的饮食特色。
四大藏餐风味 藏餐菜品不多,不分菜系、菜派,但不同地方的菜点风格各异。
细细研究藏餐,大致可分为四大风味:以阿里、那曲为代表的羌菜;以拉萨、日喀则、山南为代表的卫藏菜,也叫拉萨菜;以林芝、墨脱、梓木为代表的荣菜;以过去王家贵族及官府中的菜肴为代表的宫廷菜,共有200多种。
羌菜,指高寒牧区的饮食,为高原牧区风味,其菜系风味特色是注重原汁原味,取料单一,重于咸、淡、鲜、酸、香。
具有调理适应高山寒凉气候之功效。
以奶酪、牛蹄、酸奶、酥油等为主要原料。
卫藏菜,指拉萨、山南、日喀则等地区使用的饮食。
主要是农区或半农半牧区风味,其特色是:取料广泛,除了奶制品、牛羊肉外,还有各种农作物,因此荤素配合得当,工于火候,调味以鲜咸,淡爽。
制作手段也比较丰富,重于煮、炒、烧、闷、炸。
如:萝卜炖牛肉、手抓羊肉等,以秋瑞(奶豆腐)、生牛肉酱而著称。
荣菜,指低海拔的藏东南地区饮食。
取材于高山森林,以菌类野生药材为主,制作原始、风味清鲜、咸中带甜、浓而不腻、淡而不薄,尤以烤制香猪见长。
宫廷菜:指在原有的各种藏餐的基础上,精工细做,博采各家之长而形成的综合菜肴,材料都取之本土,选料严谨、制作精细、技法全面、色泽美观、滋味清鲜,是藏餐中的精品,各地方的人都能接受。
特色食品 酸奶 西藏的酸奶是由牦牛奶为原料的,酸奶又有两种,一种是奶酪,藏语叫“达雪”,是用提炼过酥油的奶制作的;另一种是没提过酥油的牛奶作的,藏语称“俄雪”。
2002年在旧金山举办的冬季食品展销会上,来自世界各国的“大厨”对展销的各种奶酪进行了品评,最后,西藏的牦牛奶酪被评为最受欢迎的奶酪之一。
西藏牦牛奶蛋白质的含量比一般牛奶高,特别适合制作奶酪。
一般10公斤牛奶可制作1公斤奶酪,而同样数量的牦牛奶能制出1.5公斤奶酪,口味也相当不错,而且是纯绿色天然食品。
特色食品 那曲的退(酥酪糕)、普兰的尼雾汁(醪糟煮油汁)、山南的鸡蛋、亚东的鱼、拉萨的糌粑、林芝的藏鸡烧香菇、昌都的蜂乳酱菜等。
藏式面点 巴差玛尔库(酥油浇面疙瘩)、秋尔退(奶酪糕)、卓退(人参果糕)、玛尔森(酥油面糕)、扎卡森(藏式薄饼)、米聂菠萝(奶酪包子)、夏八差(肉炒面疙瘩)、加热(酒饼)、夏馍(肉包子)、夏八列(肉饼)、比西(汤心面)、馍东(藏式窝头)、听吐(拉面)、蕃吐(藏面)、列吐(扁面)、巴吐(面疙瘩汤)、败塔(带面)、塔尔细(四角面)、卓吐(打卤面)、耐吐(青稞打卤面)、仲吐(青稞粥)、莎吐(荨麻糊)、岗木吐(青豆糊)、糌吐(糌粑糊)、秋瑞(奶酪糊)、观胆(青稞酒奶酪红糖汤)等。
语文题急急急急急急急
1 汉族。
其它少数民族有:阿昌族、白 族 、保安族 、布朗族 、布依族 、朝鲜族、达斡尔族、傣族、德昂族、侗族、东乡族、独龙族、鄂伦春族 、俄罗斯族、鄂温克族、高山族、仡佬族、哈尼族、哈萨克族、赫哲族、回族、基诺族、京族、景颇族、柯尔克孜族、拉祜族、黎族、傈僳族、珞巴族、满族、毛南族、门巴族、蒙古族、苗族、仫佬族、纳西族、怒族、普米族、羌族、撒拉族、畲族、水族、塔吉克族、塔塔尔族、土族、土家族、佤族、维吾尔族、乌兹别克族、锡伯族 、瑶族、彝族、裕固族、藏族、壮族。
蒙古族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
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子”。
2 张海迪 5岁的时候,因患脊髓血管瘤造成高位截瘫,但她身残志坚,勤奋学习,热心助人,被誉为 当代保尔。
3师旷,李龟年4诗中柳 : 1.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韩雄《寒食》)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 3.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志南:《绝句)) 4.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5.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杜甫:(绝句)) 6.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