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凤凰旅游,导游介绍的卖银的店(说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卖的银子是真的吗
(999的30元\\\/克)
非遗讲解员都是假的,最后都会带去购物点,推荐当地的产品药材。
去旅游区买点吃的就好了,其他的千万别买。
所有说政府指点品牌,购物店的,没有明显标示牌的别信,基本都是假的
扬州运河导游词
【景观中国12月16日讯】 在纪念我国加入《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20周年之际 三位著名专家联手提出 “申遗“应将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大遗产同步规划 呼吁沿岸十八个城市(区)以新思路加快步伐 •京杭大运河沿岸各种遗产多得令人兴奋惊叹 •可有效促进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申遗可形成一条新的景观带 新年到来前夕,正执我国加入《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20周年。
为此,国内著名的三位城市规划建筑、文物保护和工艺美术专家联名致信给京杭大运河沿岸18座城市(区)的市(区)长,呼吁用创新的思路,加快京杭大运河在申报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大遗产领域的工作进程。
这三位专家分别是90岁的著名城市规划建筑专家郑孝燮,82岁的著名文物古建筑保护专家罗哲文,以及正在四川主持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峨眉山金顶修复工程的铜建筑工艺美术专家、61岁的朱炳仁。
三位专家在呼吁中说:“以我们的经验来看,京杭大运河可是个无价之宝呀
沿岸的文化遗产内容令人目不暇接,如果再加上还未被发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那就更令人兴奋。
” 罗哲文也是著名的长城保护专家,他认为,“如果将京杭大运河的历史价值、文化内涵和对中国历史发展的贡献相加,足可以与长城媲美。
” 罗哲文坚信,京杭大运河“申遗“的成功率非常大,甚至大过目前正在排队等待的许多申报项目。
自1985年,由侯仁之、阳含熙、郑孝燮、罗哲文等四位全国政协委员提出中国应该加入《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以来,至今已经经历了20个年头而且我们国家的收获甚丰。
中国已有三十一个项目名列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名录;并有三项口述和非物质遗产列入了名录。
专家们赞扬“这是国家的大好事,是民族的盛事,我们的后代将会感谢和铭记所有为此作出贡献的人。
” 三位专家都对目前大运河沿岸由于行政区划而产生的保护与发展规划不一致甚至相左表示忧虑。
专家们一致建议,沿岸的十八个主要城市(区)主管部门应该将申报自然文化遗产与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在一起通盘考虑。
专家们认为,只要方法正确,通过“申遗”,可有效地促进当地的可持续发展。
甚至可逐步形成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新的文化与自然景观带。
郑孝燮老人认为:“文化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象征。
站在历史的高度来看,京杭大运河的价值和风貌传承千万不能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断流”。
而更重要的是,与以往的文物景观不同,京杭大运河是一个流动的、还活着的遗产。
从这一点来说,它甚至仍还是个'孩子'。
所以必须保护要考虑发展,发展中要涵括保护。
这才是我们申遗的目的。
” “正因为此”,罗哲文特别强调:“我这个搞文物保护的人,才一定要把朱炳仁这个工艺美术界的专家请来,以一种新的联手思路来为大运河的'申遗'乃至未来百年发展尽份力
” 由朱炳仁担纲主持修复的峨眉山金顶工程,是峨眉山这一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按照遗产保护的要求修复的这一工程已初露风貌,主体铜殿金碧辉煌,原真再现。
“在郑孝燮、罗哲文这样中国顶级专家的带领下,一个以传承弘扬中华文化为已任、能够胜任世界文化遗产风貌保护要求进行设计的中国专家群正在形成”,朱炳仁说:“但是,怎么传承
什么还称得上是弘扬
这就是每个专家和设计者与政府主管部门都在每天思考和实践的问题。
必须有一个不同寻常的保护思路,也就是在保护的同时把发展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不但要保护好老祖宗留下的珍贵遗产,而且更要为后代留下我们这一代创造的传世瑰宝。
实际上,大运河的保护与发展规划,本身就可称的上是一次'新文物运动'。
” 三位专家认为:目前京杭大运河沿岸的经济发展高潮还未真正到来。
既然是一条活着的运河,那上面肯定有更多的标志性的建筑如桥梁、塔、亭、台、楼阁等等。
怎样才能既融合新的技术,又能体现大运河本身的独特风貌,给后人留下代表我们当代水平的作品
这不是一件小事
“朱炳仁这样阐述说。
三位专家呼吁,希望有更多的专家学者,利用各自的优势,共同为大运河创造一些有应用价值、符合世界遗产保护要求的标志性建筑和艺术作品。
罗哲文介绍说:“专家们考虑是否先从设计一座实用与标志性相结合的钢骨铜桥入手。
这件作品可在北京,也可在杭州,更可以落在沿岸任何一个有代表意义的城市的适当位置,因为每个城市都是大运河的孩子,是大运河的明珠。
” 郑孝燮专家深情地表示:“千百年来我们都受益于这条河,我们有责任保护好它,为了这个目标,我们几个老人都愿作大运河上的一个纤夫。
” 关于加快京杭大运河遗产保护和“申遗”工作的信 郑孝燮 罗哲文 朱炳仁 (2005年12月15日) 各位尊敬的市长: 在纪念我国加入《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20周年及2006年新年到来之际,我们三位年老的城市规划与建筑、文物古建筑保护和工艺美术工作者,怀着急迫的心情,联名致信给您,呼吁用创新的思路,加快大运河在申报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大遗产领域的工作进程。
文化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象征。
以我们多年的经验来看,京杭大运河可是个无价之宝呀
沿岸的文化与自然遗产内容令人目不暇接。
如果再加上还未被发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那就更令人兴奋。
如果将京杭大运河的历史价值、文化内涵和对中国历史发展的贡献相加,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足以与长城媲美。
我们坚信,京杭大运河申遗的成功率非常大,甚至大过目前正在排队等待的许多申报项目。
自1985年,由侯仁之、阳含熙和我们中的郑孝燮、罗哲文等四位全国政协委员提出中国应该加入《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以来,至今已经经历了20个年头而且我们国家的收获甚丰。
中国已有三十一个项目名列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名录;并有三项口述和非物质遗产列入了名录。
这是国家的大好事,是民族的盛事,我们的后代将会感谢和铭记所有为此作出贡献的人。
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京杭大运河的“申遗”工作迟滞裹足不前。
这也造成了目前大运河由于行政区划而产生的保护与发展规划不一致甚至相左。
为此我们向您建议,这件工作不仅不能再拖, 而且,在大运河沿岸的经济发展高潮还未到来之际,务必还要使主管部门将申报自然文化遗产与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在一起通盘考虑。
这样才能作到全面。
站在历史的高度来看,京杭大运河的价值和风貌传承千万不能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断流”。
而更重要的是与以往的文物景观不同,京杭大运河是一个流动的、还活着的遗产。
所以必须保护还要考虑发展,发展中要涵括保护。
这才是我们申遗的目的。
可有效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通过“申遗”,京杭大运河完全可形成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新的文化与自然景观带;在保护和弘扬了中华千年文化的同时,还能够使京杭大运河沿岸人民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北京 郑孝燮 (90岁) 北京 罗哲文(82岁) 杭州 朱炳仁(61岁) 2005年12月15日 京杭大运河流经18个城市 京杭大运河流经北京、通州(区)、天津、杭州、镇江、清江、扬州、台儿庄、临清、苏州、湖州、宣城、淮安、徐州、聊城、济宁、德州、沧州、等18个市区。
经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等省,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河流。
写一篇黄陵黄帝陵里黄帝的脚印导游词
黄帝陵,是中华民族始祖黄帝轩辕氏的陵寝,是《史记》正史记载的唯一一个黄帝陵,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墓葬第一号”,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第一批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第一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号称“天下第一陵”,又称“华夏第一陵”,“中华第一陵”,位于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城北桥山。
黄帝陵古称“桥陵”,为中国历代帝王和名人祭祀黄帝的场所。
历史上最早举行黄帝祭祀始于秦灵公三年(前422年),秦灵公“作吴阳上畤,专祭黄帝”。
自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亲率十八万大军祭祀黄帝陵以来,桥山一直是历代王朝举行国家大祭之地,保存着汉代至现代的各种文物。
黄帝陵古柏群,是中国最古老、覆盖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柏群,共8万余株,其中千年以上3万余株。
位于轩辕庙内的“黄帝手植柏”,距今5000余年,相传为黄帝亲手所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柏树,被誉为“世界柏树之父”和“世界柏树之冠”。
1961年3月4日,黄帝陵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为“古墓葬第一号”。
1997年7月,被中宣部公布为第一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2002年5月,被列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2007年5月,被列为第一批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2006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黄帝陵祭典)活动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3年11月,陕西省全面启动“黄帝陵祭典活动”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工作。
2014年8月,黄帝陵列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
有一道语言运用题,有关成都最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的和李娜的。
各位游客大家好,今天就有我来带领大家共同游览颐和园。
希望我的讲解能够令各位满意,让我们共同度过这一美好的时光。
颐和园在北京西北部海淀区境内,是我国保存最完整、最大的皇家园林,也是世界上著名的游览胜地之一,属于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颐和园原是帝王的行宫和花园。
公元1750年,乾隆在这里改建为清漪园。
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
1888年,慈禧太后挪用海军经费3000万两白银重建,改称今名,作消夏游乐地。
到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的破坏,烧毁了许多建筑物。
1903年修复。
后来在军阀、国民党统治时期,又遭破坏,解放后不断修缮,才使这座古老的园林焕发了青春。
颐和园的面积达 290公顷,其中水面约占3\\\/4。
整个园林以万寿山上高达41米的佛香阁为中心,根据不同地点和地形,配置了殿、堂、楼、阁、廊、亭等精致的建筑。
山脚下建了一条长达728米的长廊,犹如一条彩红把多种多样的建筑物以及青山、碧波连缀在一起。
整个园林艺术构思巧妙,在中外园林艺术史上地位显著,是举世罕见的园林艺术杰作。
颐和园主要由昆明湖和万寿山两部分组成。
总面积290多公顷。
万寿山上依山而建的佛香阁、铜亭,临湖畔建的千米长画廊、昆明湖中的十七孔桥和石舫等都是游人必到的景点。
颐和园坐落在北京西郊,离城约10公里。
既可以坐郊区公共汽车,也可以坐专线游览车前往。
这座巨大的园林依山面水,昆明湖虽大,但水面并不单调,除了湖的四周点缀着各种建筑物外,湖中有一座南湖岛,由一座美丽的十七孔桥和岸上相连。
在湖的西部,有一西堤,堤上修有六座造形优美的桥。
颐和园里有许多景点是效法了江南园林的一些优点。
如谐趣园就是仿无锡寄畅园建造的。
西堤是仿杭州西湖的苏堤。
颐和园前山的正中,是一组巨大的建筑群,自山顶的智慧海,往下为佛香阁、德辉殿、排云殿、排云门、云辉玉宇坊,构成一条明显的中轴线。
在中轴线的两边,又有许多陪衬的建筑物。
顺山势而下,又有许多假山隧洞,游人可以上下穿行。
颐和园的后山,其设计格局则与前山迥然而异。
前山的风格是宏伟、壮丽,而后山则是以松林幽径和小桥曲水取胜。
关于古羌城导游词满意回答
中国古羌城位于茂县凤仪镇,地处岷江西岸金龟包、银龟包之间,占地3000余亩,坐西朝东,面向九顶神山,是茂县灾后文化恢复重建的重点项目,是加快推进羌文化保护实验区建设的典范之作,集文化传承保护、休闲体验、游乐观光为一体的羌文化浓缩展示地和人文景区。
“中国古羌城”的开城将使茂县成为名符其实的羌文化旅游之都
茂县是全国羌族最大聚居地,羌族文化传统保留最为完整的地区,是名符其实的中国“羌都”。
坐落在茂县的中国古羌城在保持羌族原有的建筑风貌、民风习俗、祭祀礼仪基础上,充分展现了羌族文化的原生态环境和羌民族的生息特点。
中国古羌城分为中国羌族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中心、羌文化广场、羌王官寨、羌圣山、炎帝广场、天碉、祭祀广场、羌文化主题酒店、演艺中心、萨朗广场、羌乡古寨等12个组团,其中,中国羌族博物馆拥有近万件珍贵文物藏品(其中,国家一、二、三级文物313件),是羌族悠久历史和文化源远流长的实证。
据悉,该博物馆已于2012年6月28日开馆。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中心是抢救、挖掘、保护、传承、弘扬羌文化的工作场所;羌文化广场是举行迎宾、集会、庆典的大型文化广场;羌王官寨是羌族上层文化集中体验展示区,也是游客的集中接待区域;羌圣山是羌民族祭祖祈福之圣山,羌圣祠坐落在羌圣山之巅,分别建堂安放炎帝、大禹、元昊三位羌圣羌祖的大型塑像,供游客祭祖、朝拜;炎帝广场为羌人大型祭祖广场;天碉是游客祭天、祈福、求运的区域;祭祀广场是体验感受羌族宗教文化魅力的绝佳场所;萨朗广场则是大型歌舞文化广场。
另外,演艺中心还提供大型羌族原生态歌舞——《羌魂》表演,其取材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重大保护项目“羌年”,是对数千年古羌经典文化的全面展示和艺术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