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山石景区导游词
山风景区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
方山,因像一个巨大的印章又被称为天印山。
它是传说中南京第一个被人工改造过的山,秦始皇凿山通淮泄王气,晋宋时人就认为是在这儿。
传说往往是历史的影子,方山至少在东吴——六朝的第一个朝代,就被纳入“誓把山河重安排”的宏大工程之中。
南京被定为一国之都,作为中枢,它需要一个能够顺畅联结王朝各个部分的交通体系。
南人以舟为车,水路交通自然是首选。
南京向北,有天堑长江,同时也是黄金水道,再向北有邗沟和巢湖两条水路,一东一西沟通江淮;南京向南,则是水路交通的薄弱环节,金陵地势高于三吴的太湖流域,没有河流通航。
通过占天斗地的人工改造,将南京与太湖水系的河道串连成线,成为弥补天然缺陷的唯一选择。
吴人把工程起名为“破岗渎”,这个是真正的凿山断垄。
方山是破岗渎的终点,山南筑有方山埭。
埭就是横截河道的土坝。
破岗渎中间高,两头低,要通过沿途上下十四埭,太湖船才能层层抬升至句容,再下航方山,经秦淮河入城,最后走运渎入吴宫。
过埭时,用牛牵绳引船,要缴牛埭税,有点像现在的高速公路收费站,在方山设有津主一人负责管理。
所以古人相送,关系近、感情好的也就送到方山,由于方山距 城有四十里,大多还要住一晚才依依惜别。
迎来送往,客货中转,方山便热闹起来。
晋元帝时,南京老百姓因为大官张廷尉私建大门侵占民宅,到处打官司无人敢 理,后来听说另一个高大的官贺司空出城,便跑到方山拦住他告状,张廷尉吓坏了,赶紧拆掉大门,还亲自去方山请罪。
晋成帝逝世,名士阮裕自会稽晋京,千里赴 丧,不见京中名流,事毕了就打道回府,众人齐追至方山,不及而返。
这两件事都记在《世说新语》里,所以方山津是东南方向出入京城的必经之地,与著名的石头 津南北相对。
王彪之、谢灵运也都有方山送别诗为证:与诸兄弟方山别诗 晋·王彪之脂车总驰轮,泛舟理飞棹。
丝染墨悲欢,路歧杨感悼。
邻里相送至方山 宋·谢灵运祗役出皇邑,相期憩瓯越。
解缆及流潮,怀旧不能发。
析析就衰林,皎皎明秋月。
含情易为盈,遇物难可歇。
积疴谢生虑,寡欲罕所阙。
资此永幽栖,岂伊年岁别。
各勉日新志,音尘慰寂蔑。
谢灵运此去就任永嘉太守,其永嘉山水诗是中国诗风的一大转折。
“析析就衰林,皎皎明秋月”两句已见山水寄情之端。
过往的人多了,方山之奇便为人所注意,六朝人又爱山水泉林之幽隐。
元嘉末,尚书令何尚之退休后即僦居方山,还写了《退居赋》以明其志。
何尚之是“赞扬佛 教”的著名居士。
此后,孝武帝时,又有高僧释法瑗庐于方山,注《胜鬘》及《微密持经》。
这是方山与佛教搭上关系的最早明证。
方山这么好,于是皇帝也来凑热闹,齐武帝就梦想着要在这儿起离宫,大诗人王融、沈约都有《侍游方山应诏》诗,估计和此事有关: 王融巡躅望登年,怅饮临秋县。
日羽镜霜浔,云旗落风甸。
四瀛良在目,八寓婉如见。
小臣窃自嘉,预奉栢梁讌。
需要一下云南十个景点的导游词。
是暑假作业。
求助啊。
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的自然风光以峰称奇、以谷显幽、以林见秀。
其间有奇峰3000多座,这些石峰如人如兽、如器如物,形象逼真,气势壮观。
峰间峡谷,溪流潺潺,浓荫蔽日。
有“三千奇峰,八百秀水”之美称。
现主要有金鞭溪、黄狮寨、琵琶溪、腰子寨、砂刀沟、袁家界、杨家界等几个小景区游览线。
美国好莱坞曾到张家界来拍照取景,这些照片被卡梅隆导演看上,用在了电影《阿凡达》上。
推荐行程若游玩时间充分,从国家森林公园门票站进入后,第一天上午可游杨家界,下午游黄狮寨,住锣鼓塔。
第二天花半天的时间看金鞭溪,经砂刀沟,上袁家界,看天下第一桥、后花园,然后赶往天子山。
金鞭溪金鞭溪位于张家界,因流经金鞭岩而得名。
金鞭溪很长,沿线是武陵源风景最美的地界,从张家界森林公园门口进入后,往前步行300米左右就是金鞭溪的入口。
全溪穿行在峰峦幽谷间,溪水明净,跌宕多姿,小鱼游弋其中。
溪畔花草鲜美,鸟鸣莺啼。
途中会看到点歌台,金鞭溪一般游览时间在2个半到3个小时左右。
推荐景点:醉罗汉、神鹰护鞭、金鞭岩、花果山、水帘洞、劈山救母、千里相会、楠木坪、水绕四门等。
最佳游览时间:最好是在雨过天晴之后进山,这时金鞭溪水涨得很高,景色格外优美。
黄狮寨 亦名黄石寨。
相传汉留侯张良隐居此地受难被其师黄石公搭救,故名黄石寨。
它位于森林公园中部,为一巨大方山台地,海拔1080米,为张家界森林公园最大、最集中的观景台。
寨顶西南稍高,东北略低。
周围则悬崖绝壁,绿树从生,伸出许多淩空观景台。
黄狮寨有南北两条步行登寨游道,还有后山车道自老磨湾通上山来。
俗话说“不上黄石寨,枉到张家界”。
推荐景点:天书宝匣、定海神针、南天门、南天一柱、摘星台、天桥遗墩、六奇阁等。
琵琶溪琵琶溪一带林木繁茂,岩峰嶙峋,是森林公园中一道精彩的风景线。
琵琶溪发源于枇杷界,名字由来有二:一说溪水常年丁冬不息,如拨金属琵琶而得名;二说小溪源头有成片枇杷树,故又称“枇杷溪”。
溪谷呈不对称“V”字形,局部谷地宽阔,流向变化很大,上游从三姊妹峰向北奔流直下,至中游龙凤庵突然急转,向东流去,于老磨湾处汇入金鞭溪。
推荐景点:夫妻岩、九重仙阁、望郎峰、朝天观等。
游览路线:从清风亭出发,上夫妻岩、田家台,然后上朝天观,再从朝天观绕一个大湾到达龙凤庵,在从九重仙阁、望郎峰、鞭子铺、山荷花(凹叶厚朴)到达“山里钟馗”等景观景点。
腰子寨腰子寨是张家界森林公园仅次于黄狮寨的第二条重要游览线,寨顶海拔1500米,形状就像一个腰子,故而得名。
寨顶有一个开阔的平地,是绝妙的天然观景台,四周悬崖深谷,非常险要。
据说明清和民国年间,这里是当地百姓躲避兵匪的地方,现存有石寨遗址。
腰子寨的景点多数都是直上凌空,适宜冒险者前往。
推荐景点:天桥、老鹰嘴、万水千山、梭标岩、巴东木莲、玉兔望月等。
袁家界袁家界位于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北面,它东邻金鞭溪、远眺鹞子寨;南望黄石寨,连接天波府;西通天子山;北距索溪峪,是张家界公园又一处风景集中地。
袁家界名称相传来源于后唐时期,黄巢起义失败后,朝庭为彻底肃清乱党,四处张榜,捉拿义军。
当时黄巢手下有一名将士,姓袁,为躲避追捕,便来到了这远离人世的深山野岭——青岩山隐居,他在这里结庐为舍,垦荒种粮,并以自己的姓氏为这里命名,起名“袁家界”。
推荐景点:天悬白练、天下第一桥、迷魂台、后花园等。
交通:自金鞭溪紫草潭左入杉刀沟可上袁家界;顺袁家界台地边沿,绕荒径小道亦可下至金鞭溪千里相会处;亦可从袁家界去天子山、杨家寨。
砂刀沟砂刀沟为“U”形深谷,沟的东、西口依次位于金鞭溪畔的“千里相会”、紫草潭。
该处奇峰兀立,林密苔滑。
从沟中观景,峰高天远,涧深水清,充满神话情趣,有“人间迷宫”之称。
推荐景点:五女拜师,龙宫舞女,金龟登天、童子拜观音、斜塔等。
小天门沟有武陵源第二号鸟的王国。
往返路程约14公里。
杨家界到武陵源旅游,是不能不去杨家界的。
杨家界景区位于张家界西北部,北邻天子山,是武陵源风景名胜区继张家界、索溪峪、天子山之后,新发现的一片神奇景区。
推荐景点:白鹤坪、杨家众将、天波府、香芷溪、乌龙寨、空中走廊、龙泉瀑布等。
天子山天子山原名青岩山,因宋代土家族领袖向大坤率领当地农民起义自称“天子”而得名。
它东起天子阁,西至将军岩,南接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绵延盘绕近四十公里,有“峰林之王”的美称。
这一带风光旖旎,尤以云海、石涛、冬雪、霞日最为壮观,有“凭栏览尽天上景”之誉。
黄龙泉黄龙泉游览线为天子山的西北门户。
仰视岿然挺立的岩峰,令人叹为观止。
主要景点有将军岩、黄龙泉等。
黄龙泉 坐落在泗南峪西边,日夜喷水,终年不息,色呈金黄,形如巨龙,因此得名。
黄龙泉的水被称为“有色水”、“金色水”,黄龙泉是天子山诸景中一大奇观。
将军岩 将军岩高90余米,拔地而起。
这位“将军”背手而立,身披大衣,身材魁伟,恰似出阵前的将军。
相传,他曾是向王天子手下的一名虎将,在镇守泗南峪战斗中立过大功。
他用过的利箭,如今还立在他身边不远,这就是将军岩附近那座形同利箭一样的山峰,当地山民都叫它“箭杆岩”。
茶盘塔茶盘塔形似巨大的土家茶盘的平台,身临其境,可饱览四周奇妙风光。
主要景点有仙人桥、一步难行、情人幽会、双合洞、舌子岩、天子峰等。
仙人桥 仙人桥为红砂岩构成,飞架于深渊之上。
仙人桥两端有巨石支撑似桥,桥面两端隆起的石块对称似堡。
桥下为万丈绝壁,云涌雾绕,惊心动魄。
一步难行 从仙人桥东行数百米,一座危崖断开,大小并出两块巨石,是极佳观景台。
但并非所有人都敢站上去一领天子风韵。
因为一道宽仅1米、深临100米的裂缝将二山隔开,唯胆大者可一步跨越前往,大部分游人至此,往往临涧却步。
故名“一步难行”。
情人幽会 距仙人桥约3公里旷谷之中, 一座秀峰自然分成两半,一高一矮,相偎而立,酷似一对男女躲在这深山僻静处幽会。
左侧密林里,一块山石半截露出林外,像是在窥探这情人的秘密,其景观奇特,饶有情趣。
双合洞 从一步难行绕道前行约500米,一溶洞高大宽敞,分旱、水两洞。
旱洞有石柱林立,钟乳倒悬,上有“天下太平”四字依稀可辨。
水洞幽深狭窄,有滩有潭,可行竹筏,涓涓流水,叮咚有声。
舌子岩 舌子岩在茶盘塔以东约200米处,向西海峡谷方向伸出三个天然观景台,中间一台宽仅10平方米,前伸则达100米,极像伸出的一根长舌。
天子峰 天子峰位于茶盘塔西南侧,海拔1262.5米,是天子山的制高点。
老屋场老屋场奇峰密布,村落处梯田重迭,山水相对,洋溢着醇浓的田园风光。
该游览线有神仙锁、神兵聚会、空中田园、鸳鸯瀑布等景点。
神仙锁 位于天子山盘山道旁,形状如同健身石锁。
神兵聚会 天子山景区的精华景点,汇聚着30多座形态各异的峰林,仿佛一支神兵天将,藏于深山密林之中。
空中田园 座落在天子山左侧2000米的土家寨旁,下面是万丈深渊的幽谷,幽谷上有梯形良田,登上“田园”,清风拂袖,云雾缠身,如临仙境。
鸳鸯瀑布 位于老屋场的西部,一条白练似的飞流从百余米的石崖顶泻下,中间因石头阻截,将水分成两股,然后流入水潭融为一体,故称鸳鸯瀑布。
凤栖山凤栖山位于天子山西面,因为山石的形状酷似凤头而得名。
这里异石林立,幽谷纵横,风光绮丽。
当地有民谣,“凤栖山,峰连天,峰像画,人似仙”。
若到天子山,不可不游凤栖山。
主要景点有屈子行吟、御书岩、孤柱独伞等。
孤峰独伞 凤栖峰下,有一石柱,柱上有奇松,形如巨伞,所以,命名为“孤峰独伞”。
相传是土家族起义领袖向王天子的满妹子(满即小的意思,方言)在撑着绿伞替婆婆守灵。
屈子行吟 凤栖山北面,可看到一座山峰,很象我国古代诗人屈原正站在那里吟诵诗句。
他头略抬,并戴有一顶玉兰做成的冠。
其他必游景点御笔峰 谁人识得天子面,归来不看天下山。
”天子山景观奇特,惊险万端。
峰高、峰大、峰多,是它的一大特色。
而御笔峰,正是峰林之王的代表,它的雄姿,已在国内外多家报刊上展现。
神堂湾 是一个凹形深谷,四面是刀切般的绝壁,终日雾雨霏霏。
传说这里是向王天子归天的地方。
逢阴雨天气,谷中有如战场厮杀般的神秘声响。
贺龙公园 坐落在1200米的千层岩左侧。
公园内主要游览点有贺龙元帅铜像、兵器馆、贺龙元帅陈列馆、将军碑林等。
屹立在“云青岩”上的贺龙铜像是我国近百年塑造的最大的一尊铜像。
索溪峪索溪峪西与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相连,北与天子山毗邻。
索溪峪,是土家语音译;这三个字按其意为:“suo”雾,“xi”大,“yu”山庄,连起来就是“雾大的山庄”。
景区内以军地坪为中心,开通了至各小景区和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的多条车行游道。
有绿喁山庄—天子山、十里画廊—卧龙岭—西海、天台宝峰桥、鹰窝寨—宝峰湖游船码头等步行游道。
景区呈盆地状,四周高,中间低,山、丘、川并存,峰洞、湖俱备。
峰秀、谷幽、水碧、洞奥为其景观的主要特征。
现已开发小景区8个,西海峰林、十里画廊、水绕四门、一线天等,共约200多个景点。
水绕西门位于索溪峪景区西部,距十里画廊谷口2公里。
金鞭溪、索溪、鸳鸯溪、龙尾溪四条溪流在这块山谷盆地里盘绕汇流。
四周峰岩奇秀,溪流潺潺,奇峰石壁间有一个芳草萋萋的绿洲,几条山溪切割出东南西北四道山门,人称“水绕四门”。
推荐景点:万岁牌、将军岩、笔架山等西海西海位于索溪峪景区的西部,为一盆地型峡谷峰林群。
西海白云一向被称为绝景,尤宜是登上通天门、天台观赏。
这一带还有数以千计的石峰。
步入西海,宛若置身于石林海洋之中。
据传很久很久之前这里是真正的大海,后来海水退去,这一带便形成了现今岩谷幽深、万石峥嵘的奇特自然风光。
春夏或秋初雨后初晴,则云如浪涛,极为壮观,是为“云海”。
西海的特色是“峰海”、“林海”、“云海”三海合一。
推荐景点:天台、卧龙岭、宝塔峰。
十里画廊位于索溪峪景区西北部。
为一狭长峡谷,谷深5.8公里,一溪中流。
峡谷两侧群峰凛然而列,造型各异,组成一幅幅生灵活现的天然雕塑画。
主要景点寿星迎宾 在十里画廊观光,第一个景点便是“寿星迎宾”。
那一座酷似老寿星的石峰,形同一个耄耋老人正招手示意。
采药老人 又名老人岩、老人峰。
这位采药老人,身背竹篓,佝偻而行。
有诗云:“采药老人应解语,当年何术慰苍生。
”仙女拜观音 看过“采药老人”一景以后,再行100米左右,在右侧的山峰上即是仙女拜观音。
海螺峰 游人行至画廊底时,便可见海螺峰,它下大上小,盘旋生长,酷似海螺。
两面神 这是十里画廊一绝。
它由一座孤峰构成,从南从北看,均构成人面。
连眼睛、鼻子和嘴唇都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猴子坡 这里猴子很多。
仅这一个地方就有猕猴四五群,两三百只。
在这里游览,随时都可以看到猴子。
仙女洞与仙女桥 仙女洞又名“仙侣洞”。
门额上还有斑驳的“仙侣洞”3个大字。
离仙女洞不远,便是仙人桥一景。
黄龙洞黄龙洞位于索溪峪自然保护区东部,索溪峪镇东7公里(索溪峪河口村)的一座山腰上。
洞内景观面积约20公顷,分旱洞和水洞。
最大洞厅面积12000平方米,可容纳上万人。
现分龙宫、水晶宫、石琴山、天仙水、响水河、迷宫等游览线。
龙宫是黄龙洞中的精华,“龙王宝座”位居中央,数以千计的石柱、石笋林立四周。
此外,洞中有水有山,尤其是洞中有山,在国内溶洞中实为罕见。
叩击洞中石琴山上的钟乳,便能发出动听的丝竹管弦之音。
宝峰湖宝峰湖地处张家界武陵源风景区的核心地带,以奇秀的高峡平湖绝景、“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宝峰飞瀑、神秘的深山古寺闻名。
宝峰湖是一座罕见的高峡平湖,电视剧《西游记》中花果山水帘洞外景就拍摄于“奇峰飞瀑”。
韩剧《九天洞》拍摄的湖水也是宝峰湖。
宝峰湖主要景点由宝峰湖和鹰窝寨两大块组成。
其中宝峰湖、奇峰飞瀑、鹰窝寨、一线天被称为武陵源“四绝”。
湖中有两座叠翠小岛,在湖中漫游,还可以见到湖心岛上的一些佳景,如“仙女照镜”、“高峡平湖”、“金蟾含月”等。
游船上还有土家山歌表演,值得欣赏。
梯玛神歌 宝峰湖的梯玛神歌是一台讲述土家起源、演变、战争、生产生活等内容的大型山水原生态歌舞史诗实景演出,真实演绎出湘西土家的神秘历史。
有黑夜版、月光版,烟雨版等三个版本。
节目共分“神之殇”、“神之韵”、“神之怆”、“神之天堂”等四个部分。
梯玛神歌梯玛,土语,俗称土老司,意为敬神的人。
土家族一年一度的“调年摆手”敬神祭祀活动,都由梯玛一手执掌,祭祀过程中梯玛演唱的敬神之歌就叫“梯玛神歌”。
梯玛神歌的音乐旋律源于远古土家部落的牛角号,其篇幅浩繁,长达数万行。
在唱述时,以土家语为主要表述语言,在形式上是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文学性很强。
天门山天门山古称云梦山,又名玉屏山,坐落在张家界市区以南10公里处,分为天门洞开、天界佛国、碧野瑶台、觅仙奇境四大景区。
它是张家界海拔最高的山,因自然奇观天门洞而得名。
公元263年,因山壁崩塌而使山体上部洞开一门,南北相通。
三国时吴王赐名“天门山”。
天门山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有“湘西第一神山”和“武陵之魂”之称。
山顶的千年古刹天门山寺也一度香火鼎盛。
登上天梯,拜天门的登天祈福习俗,已成为表达人们祈求吉祥平安的方式之一。
天门洞 位于海拔1260多米的绝壁之上,门洞高131.5米,宽50余米,南北对开于千寻素壁之上,气势磅礴,巍峨高绝,是罕见的高海拔穿山溶洞。
天门山索道 是世界上最长的高山客运索道,它以张家界市中心的城市花园为起点,直达天门山顶的原始空中花园。
新刘海砍樵 《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取材于湖南传统花鼓戏《刘海砍樵》,以此基础进行了艺术再创造。
剧中,山寨吊脚楼的木门在晨曦里推开,劳作的汉子、打情骂俏的婆娘、快乐单纯的樵夫猎人、美丽多情的洗衣少女、动听的桑植民歌,一幅幅男耕女织的生活画面等构成美丽湘西的风情画卷,使观众恍若身临其境,融入其中。
天门未解之谜天门翻水天门洞右侧绝壁之顶,会在旱季晴天忽泻洪水,而出水之处并无任何水源,本地人基本都多次目睹过这一奇特现象。
更为神秘的说法是,出现翻水的年份总与发生重大历史事件或自然灾害的年份吻合。
天门转向当地居民几乎都很肯定地认为,天门洞的方向近几十年来在悄悄转动,以前在市内几处能清楚看见天门洞的位置,现在却因方向不对,见山不见洞,只有天门洞从北向西北方向发生转动才会如此。
龙王洞龙王洞是张家界旅游核心景点之一,被溶洞专家称赞为“世界溶洞奇葩”,是中国最大、最古老的溶洞之一。
龙王洞总长约30公里,洞中石笋、石钟乳、石幔、石花遍布,琳琅满目。
更有“天下第一柱”之称的龙王宝柱,顶天立地、气势磅礴,令人叹为观止。
在龙王洞洞口右下方87米处有一深潭名曰“龙王潭”,潭水深度至今还是一个迷,无人探知。
龙王潭一年四季保持水位不变,在季节、气候变化中时有涨潮现象,人称“阴海”。
潭中早晚雾气朦胧,时而隐约可见游鱼游弋、野鸭戏水、白鸽起落,让人感觉如梦似幻。
方山石林导游词
该峡谷起于郑家榜,终端为天柱山,全长16公里,是湖北省内最长的峡谷之一。
峡谷中的石柱溪、钟家溪,溪水清澈见底,两侧的谷壁呈阶梯状,石柱高耸如林,高低错落,逶迤连绵,此起彼伏,形态各异,鸟语花香。
最深处800米,顶宽2至6公里。
谷底宽小于1公里,窄处仅120米。
谷底水面不足4米宽,夏季冰雪融水下注,水深增至1.8米。
山石多为石灰岩,自谷底到北壁峰顶分成4个各不相同的气温层与植物带。
千年古道纵穿其间,从谷底到谷顶步行需3小时。
自冰河时代开始,直到今天,在无数世纪间,峡谷内溪水不断地侵蚀大地,终致形成这一大峡谷。
从谷底至顶部沿壁露出从前寒武纪到新生代各期的系列岩系,水平层次清晰,岩层色调各异,并含有各地质时期代表性的生物化石,故有“活的地质史教科书”之称。
两岸绝壁上明显呈现出被侵蚀后的各时代的地层。
云南方山望江岭作文300字
今天,我们怀着愉悦的心情来到方山。
一路欢歌,一路笑语,我们来到了传说中清爽宜人的方山。
那里有山林1.07万亩山主峰四方平正,宛若广阔的平台,所以取名方山。
山上,如织的松林,如吼的松涛,使人感到无比的心旷神怡。
其间有诸葛营、望江岭、七星桥等十三个景点。
我们先驱车来到诸葛营。
四周吹来的徐徐秋风,旅途的劳累一下子抛在脑后。
我们观看着四周,各种各样的农家乐、民宅呈现在眼前。
他们的房屋上挂着牛头、虎头,还有各式各样的圆盘、四周墙上的壁画,体现了他们纯朴的民风;类似于板报的廊画,更体现了他们党的意识十分坚固,不可动摇
走了许久,我们来到了“量身门”,他不仅量身,而且还量心,许多同学都进去了,想试试,可是“谁能过”那道门只有邓淑文能过,其他人只能混个“魔鬼身材”。
12点整,饥肠辘辘的我们来到了餐馆。
因为我们是第一个进去的,所以我们被分到了一班,跟他们吃。
可我们进去一看,着实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地上铺满了松针,上面有碗筷,导游说让我们在这儿吃。
菜一上来,不到三秒钟时间,盘内的食物一扫而光,我边吃边想:大概奶奶那一辈人也是这样的吧
今天,我才体会到“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的来历了。
我们路过松林的时候,正处正午,太阳正火辣呢
可一进松林,什么火辣,什么劳累,一举抛在脑后。
大家都一起拾松子,捡垃圾,即使再苦再累,我们也会会心一笑。
最后一站是雷达兵的营地,在表演的节目中,最精彩的应该是表演军姿,齐刷刷的动作,无人不惊叹;洪亮的口号,无人不佩服。
我们随导游去看所谓的雷达,它传递的光波速与光速相同,主要用来控制飞机用的。
我们满怀欣喜地回到家,在路上还回味着刚才的一幕幕。
此刻我的心情只能用一首清道光年间广南府训导王安延慕名游历方山之后作的《苴却怀古》来表达:绝塞蜻蛉汉著名,当年问路此南征。
荒营处处埋铜鼓,野菜家家种蔓菁。
天谴一江争险要,户存十马验兹生。
风流我欲瞻遗像,那得词堂似锦城
有关寿阳县景点的导游词300字左右
各位游客,欢迎来到方山风景区参观游览。
方山风景区位于南京市江宁区的中部,总面积约6.5平方公里,海拔209米。
从远处看,方山风景区山体呈方形,山顶平坦,所以被称为方山。
在古代,方山也被称为天印山。
方山由于四角方正,四四方方,就像一枚玉印从天而降,所以也叫“天印山”。
关于“天印山”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
据说,有一天,天上的玉皇大帝闲暇无事,正在无意识地把玩自己的金印。
谁知一不小心,金印掉到脚下,未等弯腰拾起,金印又骨碌碌落下凡尘,不偏不倚正掉在今方山这个方位上,化为一座大山。
玉帝本想派天兵天将将这颗金印收回,但转念一想,自己贵为天帝而丢了大印,若传了出去,岂不惹人笑话
他于是将错就错,传下圣旨说:“而今天下太平,金印闲置无用,朕赐金印下凡,为水乡泽国增添一个山景吧。
”同时,他又派殿前侍卫青龙、黄龙下凡看守,防止金印被人偷去。
金印下凡形成天印山,双龙下凡使天印山上长出一个圆圆印纽,纽上盘着两条龙,一南一北,昂首窥视着过往行人。
而山外四周仍是水乡泽国,这就是人们所说的龙藏浦,也就是今天的秦淮河,再说这天印山以外的大片土地都是黑泥灰土,唯有这山脚周围却是红色土壤。
据说那就是粘在印底下的红印泥。
南京周边多山,但像方山这样孤立地立于平地之上,且如此正正方方的却是绝无仅有。
传说方山的形成和秦始皇有关,当年秦始皇统一天下后,途径秣陵,也就是今天的南京,发现这里是一块难得的风水宝地,具有帝王之气,为了防止南京诞生帝王威胁到自己的帝位,秦始皇决定凿方山,断长陇,引淮水以破帝王之气,于是抽出腰间的神鞭,对准方山,使劲拦腰猛抽了一鞭。
只听轰隆一声巨响,惊天动地,飞沙走石。
只见方山齐腰断裂。
上半截向东南飞去30多华里,落一大湖之中,因山通体赤色,后人叫作“赤山”。
说来也怪,鞭后的方山顶上平平整整、四四方方,就像一冲田,可以栽茶种粮。
那赤山脚与方山顶正好一样大小,正是鞭飞出去的上半截方山以及顶上的龟形印纽。
而且在方山与赤山这两个红土山之间,黑肥田土中还有一条若断若续的红土带,那正是当时顺鞭洒落下来的。
再说秦始皇回鞭时,鞭梢上又带回一些土石,较大一块落在方山西北约10华里外,成为今
导游词怎么写300字
山西有名胜古迹--五台山。
晋祠.解州关帝庙.榆次城皇庙.乔家大院。
王乔家大院.曹家大院.渠乔家大院.丁村民居应县木塔.平遥古城。
双林寺.云冈石窟-绵山。
壶口瀑布.五老峰.桓山.北武当山.灵空山.姑射山.安国寺.浑源悬空寺.藏山.代县靖边楼.芮城永乐宫.临汾尧庙.华门.汾阳杏花村.庞泉沟.历山.蟒河.方山.晋城棋子山.王莽岭....天龙山.芦芽山.洪洞大槐树等...山西山西省位于黄河中游,黄土高原的东部。
其间高山峻岭,丘陵纵横,山环水绕,地形复杂,地貌多样,气候适中,四季分明,大自然神工鬼斧般地造就了一处处绚丽多彩的景色。
山西又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素有“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文献之邦”的美称,保留有全国百分之七十的地面古代建筑,旅游界因此说:“十年中国看深圳,百年中国看上海,千年中国看西安,五千年中国看山西名胜古迹太多
索溪峪的导游词怎么写
太常见了.索溪峪自然保护区,位于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东北方向,与天子山紧密相连,总面积147平方公里。
保护 区内200多个景点星罗棋布,主要有宝峰湖、黄龙洞、百丈峡、十里画廊、西海等景区。
索溪峪,因溪水状如绳索而得名。
这里洞穴奇异,峡湖倚天,飞禽走兽多,植物种类全。
景观独特,可以连片 纵观,也可以分园细览,可谓景中有景,园外有园。
索溪峪,西南紧连张家界,西北毗邻天子山,面积一百四十七平方公里,有景点二百多处。
索溪峪山、水、洞自成一体。
山,奇峰起伏,交错成趣;水,泉清瀑美,千姿百态;洞,幽深神秘,其妙无比。
那恍若仙境的地下宫殿黄龙洞,天然浮雕罗列、充满诗情画意的十里画廊,碧波荡漾的宝峰湖,充满传奇色彩的百丈峡,以及太虚幻境般的西海云雾,一刚一柔、形态风格迥异的鸳鸯瀑......无不令人流连忘返。
远在明代中叶,就有人在岩壁题诗赞曰:“高峡百丈洞云深,要识桃源此处寻。
”
关于风景名胜的解说词
灵岩寺解说词 灵岩寺,始建于东晋,距今己有1600多年的历史。
该寺历史悠久,佛教底蕴丰厚,自唐代起就与浙江国清寺、南京栖霞寺、湖北玉泉寺并称“海内四大名刹”,并名列其首。
灵岩寺,现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泰山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全国首批4A级旅游区。
驻足灵岩胜景,你会看到,这里群山环抱、岩幽壁峭;柏檀叠秀、泉甘茶香;古迹荟萃、佛音袅绕。
这里不仅有高耸入云的辟支塔,传说奇特的铁袈裟;亦有隋唐时期的般舟殿,宋代的彩色泥塑罗汉像;更有“镜池春晓”、“方山积翠”、“明孔晴雪”等自然奇观。
故明代文学家王世贞有“灵岩是泰山背最幽绝处,游泰山不至灵岩不成游也”之说。
景点介绍: 辟支塔,始建于宋淳化五年(994年),竣工于嘉佑二年(1057年),历时63年完工。
“辟支”出于佛教,音译为“辟支迦佛陀”,略称“辟支佛”,辟支塔,意即辟支佛塔。
辟支塔为一座八角九层楼阁式砖塔,塔高55.7米,塔基为石筑八角,上有浮雕,镌刻有古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皈依佛门等故事。
塔身为青砖砌就,各层皆施腰檐,下三层为双檐,二至四层檐下置平座。
塔檐与塔径自下而上逐层递减,收分得体。
塔内一至四层设塔心柱,内辟券洞,砌有台阶,可拾级而上,自第五层以上砌为实体,登塔须沿塔壁外腰檐左转90度进入上层门洞。
塔身上置铁质塔刹,由覆钵露盘、相轮、宝盖、圆光、仰月、宝珠组成,自宝盖下垂八根铁链,由第九层塔檐角上的八尊铁质金刚承接,在塔内延续到地下,起避雷作用。
辟支塔气势雄伟、造型美观、结构复杂、比例适当,呈典型的宋代风格,为灵岩寺标志性建筑。
宋代文学家曾巩有诗赞曰“法定禅房临峭谷,辟支灵塔冠层峦”。
千佛殿,因殿内供置众多佛像得名。
此殿始建于唐贞观年间,(627一649年),宋嘉佑和明嘉靖、万历年间重修,现存木结构为明代建筑。
千佛殿依山建于高大的台基之上,其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单檐庑殿顶,举折平缓,出檐深远。
檐下置疏朗宏大的斗拱,木棱彩绘华丽,檐角长伸高耸,有展翅欲飞之势。
前檐下立有八根石柱,柱础皆雕刻有龙、凤、花、叶、水波及莲瓣、宝装荷花等纹样,雕工精美,凸显唐宋之风。
殿内正中塑有通体贴金的“三身佛”。
中为“法身”,指佛先天具有的佛法体现于自身,名为毗卢遮那佛,由藤胎髹漆塑造,宋治平二年(1065年)从钱塘运至灵岩。
东侧为“报身”,名卢舍那佛,为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用2500公斤铜铸成。
西为“应身”,名释迦牟尼佛,也为铜质,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铸造。
佛像头顶有螺形肉髻,体态雍容,眉骨高凸,目光凝重。
三尊佛像皆结跏跌坐,仪容端庄,衣纹流畅,服饰简洁,极具艺术感染力。
千佛殿最受广大游客和专家们称道的是四十尊彩色泥塑罗汉像,其中有三十二尊塑于宋治平三年(1066年),八尊补塑于明万历年间(1573一1620年)。
这些塑像皆坐于80公分高的砖砌束腰座上,罗汉像顶距座面高度在105至110公分之间。
古代艺术家们在塑造这些罗汉像时,打破传统的佛教造像模式,侧重于写实,具有浓郁的世俗气息和现实生活情趣,以形写神,以神表情,以情现心,重在体现每尊罗汉的个性与特点,重在刻画出罗汉的内心世界,使之真实、生动,更接近于生活。
观其形态,或端恭、或柱杖、或合掌、或趺坐,或口讲手指、或侧耳细听,无不准确生动。
察其神情,有的勇猛、愠怒,有的和善、老成,有的据理力争,有的闭眸沉思,有的笑容可掬,有的俯首低吟,有的纵目远眺,无不细致入微。
看其气质,有的清姿秀骨,有的寒伧潦倒,有的雍容华贵,无不形象传神,可谓是栩栩如生,呼之欲动。
此外,人体与衣饰的关系处理也非常得当,线条的曲直、虚实与起伏,动作瞬间的衣褶变化,织物的质感,都表现的准确而生动,节奏感极强。
一位医学界人士说,透过罗汉的袈裟,能看出古人对人体解剖学的准确把握。
另外,1982年维修时还发现,这些彩塑罗汉还像人体一样有腹腔,腹腔内有用丝绸做的五脏六腑,此外还有五铢钱、开元通宝和宋代前三朝的铜币及宋代铜镜、墨书题记等文物。
1912年,清末学者梁启超来此游览,赞誉千佛殿泥塑罗汉像为“海内第一名塑”,并亲笔写下了碑碣。
1987年,贺敬之来灵岩参观千佛殿后写下了“传神何妨真画神,神来之笔为写人。
灵岩四十罗汉像,个个唤起可谈心”的诗句。
艺术大师刘海粟来灵岩观后,挥笔写下“灵岩泥塑,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灵活现”的赞语。
墓塔林 灵岩寺历代高僧的墓地。
塔林中现有北魏、唐、宋、金、元、明、清历代石质墓塔167座,墓志铭、石碑81通。
墓塔一般由塔座、塔身、塔刹组成,塔座呈方形、圆形、八角形,有浮雕装钸。
塔身较高大,上刻僧人法名年号。
塔刹则有相轮、覆盆、仰月、宝珠、花卉、龙图等图案造型。
墓塔旁通常有墓碑,记载着高僧的经历,它见证了灵岩寺的历史沿革,是研究佛教发展史的珍贵史料。
墓塔林中部为一南北甬道,其北端建有砖石结构、单层重檐式北魏祖师塔(法定墓塔),甬道两侧列峙全石结构群塔,依塔身形制分为方碑形塔、钟形塔、鼓形塔、穿堵婆塔(喇嘛塔)、经幢式塔、亭阁式塔六种。
墓塔林,是一座积淀丰厚的古代石刻艺术博物馆。
墓塔,造型各异,结构细腻,布局合理;雕刻,内容丰富,技法多样,精美绝伦。
如塔座束腰,雕有各种艺术形象,有承重的力士,在重压下咀巴大张,面部扭曲,四肢与腰背曲弯,全身肌肉突起,给人以力的夸张和负重的艰辛;有的雕骑士身跨雄狮,手执曲棍击打马球的场景;有的雕嬉戏玩耍的幼狮,憨态可鞠;还有的雕衣带飘逸、长绸舞动的娱乐场景等,一幅幅浮雕,无一不显现出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高超的雕刻技艺。
卓锡泉、白鹤泉、双鹤泉 位于千佛殿东侧崖壁下,三泉相临,俗称“五步三泉”。
泉水从石涧中冒出,泉水甘冽,终年不竭,注入一石池中,宛如明镜,“镜池春晓”即出于此。
卓锡泉,亦名锡杖泉,世传为法定禅师用锡枚敲击山石,水随锡杖飞涌而出得名。
白鹤泉,亦名双鹤泉,旧传法定禅师寻水时,经山中樵夫指点,于双鹤呜处见泉,故名。
卓锡泉为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
甘露泉 位于寺院东北里许,有“灵岩第一泉”之称。
于悬崖壁立、杂木丛生处见一石窦,泉水以露珠般泄出,叮咚作响,清冽甘美,故名“甘露泉”。
僧人常于此汲水煮茶为炊,入夜,也常于此说法论经,“清凉境界”为灵岩八景之一。
袈裟泉 位于转轮藏遗址东侧崖壁下,名列金《名泉碑》。
因泉旁立一形似袈裟的铸铁块而得名。
泉源旺盛,泉水四季不断,为寺院主要饮用水。
该处危崖峭立,袈裟伴泉,池鱼戏游,曲廊环绕,别有情趣。
袈裟泉为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
檀抱泉 位于寺院西南数里处,因泉旁长有千年青檀树而得名。
它南依大山,北临村落,檀因泉润,泉因檀名,泉水旺涌,终年不息,为灵岩村民生产、生活主要水源地。
檀抱泉为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
飞泉 位于灵岩寺崇兴桥南里许,因泉水从崖壁缝隙中泄出,故名。
又因泉水沿壁滑下,石润水滴,又称此处崖壁为“滴水崖”。
因每遇霞光照来,颗颗水珠流光溢彩,乾隆帝取其名为“雨花岩”,并写有“未见飞空天女散,落来岩际尽天花”的诗句。
由于景色壮美,古时列为灵岩八景之一。
灵岩寺景区石中含窍,地下藏机,泉水飞瀑不胜枚举。
除卓锡泉、袈裟泉、檀抱泉被列入济南七十二名泉外,双鹤泉、白鹤泉、甘露泉、饮虎泉、上方泉、飞泉、黄龙泉、朗公泉亦被载入济南名泉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