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丛祠导游词
目的地简介 望丛祠坐落在距成都22km的郫县城南,祭祀对古代成都平原的繁盛作出过卓越贡献的望帝和丛帝。
望帝即杜宇,丛帝即开明,他们是四川最早的帝王和政治家,相当于中原的黄帝和大禹。
目的地导览 望丛祠约始建于南齐(5世纪),历代迭经修葺,奠定了今天的格局。
望丛祠仿会稽禹陵规则制而建。
建筑风格有别于蜀中其它祠庙。
其祠门偏东偏西,双向对称而开,红墙环绕之中,山水错落成趣。
楼阁亭榭,典雅别致;竹荫林茂,典径幽邃;鳖灵湖畔,垂柳依依;荷风亭前,莲叶泛碧。
望帝、丛帝二陵,巍然而立,宛若山丘。
相传:帝死后即葬于此。
二陵之前各有碑,均为辛亥革命元勋熊克武所立,但懋辛书。
分别题作“古望帝之陵”;“古丛帝之陵”。
望帝陵上,一百多棵古柏高大挺拔,葱笼茂密,枝繁叶盛,间有珍楠老桂,丛丛修竹,蓊蓊郁郁,仿佛碧云一片,罩护帝陵。
循石级登陵顶,可遥眺杜鹃城遗址。
内容小贴士 魔方豆花魔方豆花是郫县望丛祠、三源农庄餐厅的一道特色菜。
魔方豆花除了色泽洁白、口感细嫩、柔软、棉扎而且还有不易碎散的特点外,还在于它味碟的配制,即味碟的变换。
味碟佐料可达酸、甜、麻、辣、咸5个系列40多种,食客可自由勾兑味碟,产生出千变万化的味道和感觉,如同玩魔方一般,旋转、自由组合、怪味别出,妙趣横生,故名“魔方豆花”。
郫县旅游导游词
郫县,系全国乡村城市化试点县,成都市的卫星城,地处成都平原腹地,幅员面积437平方公里,辖19个镇,总人口47万。
成灌高速公路和国道213线自东向西横贯全境,县城距成都市中心仅18公里,距西南航空港25公里,是川西黄金旅游线的第一站,为西去世界级风景名胜区都江堰、青城山、九寨沟的必经之地。
在距今二千七、八百年以前的望帝杜宇时期,郫县即为古蜀国都邑。
秦灭蜀国初期(公元前314--前311年),郫县开始建县,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建县历史。
县城所在地郫筒镇,秦汉以来即为县治,因历史上盛产郫筒酒而得名。
作为古蜀文明的发祥地,郫县境内出土文物众多,历史文化遗存遍布全县,是成都市的重要文物保护区域。
据《蜀王本记》、《华阳国志》所载:在蜀立国先后有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开明,其间杜宇移治郫邑。
迄今已发现的古蜀文化遗存主要有:'96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古城遗址,杜鹃城遗址,德源镇境内的商周遗址。
而望丛祠、子云坟、何武墓、郫筒井、君平墓等胜迹保存完好。
解放后出土的重要文物有:战国铜戈、战国铜矛、蜀汉铜弩机、东汉画像石棺、东汉陶说唱俑等。
同时,由于蜀文化的长期积淀,郫县境内遗留的西蜀民风民俗十分浓郁,民间歌舞、民间工艺品类较多。
郫县素有 民歌之乡的美称,一年一度的望丛歌会更是誉满中外。
郫县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主要特点是: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常年平均气温16℃。
地处成都上风上水,工业污染少,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四川省全面绿化先进县。
境内除西北角有一小块浅丘台地外,均属一望无际的平原。
这里是都江堰上游灌溉区,水利资源丰富。
柏条河、徐堰河、走马河、清水河等河道自西向东贯穿全县。
境内农家小院星罗棋布,四季鲜花盛开,竹影婆娑,田园风光秀丽如画。
而今,郫县旅游以望丛祠、扬雄墓为代表的古蜀文化旅游, 世界乐园为代表的人造景观旅游,农科村为代表的农家乐旅游最具特色。
随着各项配套设施的不断完善,郫县已成为川西旅游大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