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泉城公园导游词
大概就是以下这些,自己在加工加工吧. 泉城公园位于济南市区中部,千佛山西侧,经十路以南,是一座风景植物园,地理位置优越,自然环境优美。
泉城公园是按照科研、科普内容与园林外貌相结合的规划进行布局,实行植物科研、科普教育与游览参观三统一。
依照这一原则,公园分为植物游览区、观赏温室区和引种驯化区。
泉城公园前身为济南植物园,始建于1986年,1989年9月建成开放, 园区占地面积46.7公顷,植物分类采用克朗奎斯特系统进行植物配置,共有植物89科450种近20万株。
1997年9月根据市委市政府指示,免费向社会开放。
植物游览区位于园东部,分为裸子植物区、被子植物区。
该区按照植物进化过程中观赏价值较高的类群,建有松柏、牡丹、月季、竹、柳、菊、丁香等园,通过植物的分类向人们展现各种植物在不同季节中奇特的树姿、丰硕的花果和绚丽多姿的色彩。
观赏温室区位于该园西部,是由热带、亚热带、沙生多浆类植物温室和盆景园组成的大型建筑群。
温室是由三个互相衔接的大型立体三角造型建筑构成,室内种植了大王椰子、假槟榔、鱼尾葵、酒瓶棕、香蕉、龙眼、番石榴等珍贵的植物。
游人不出温室就可以观赏到不同气候、不同地理环境条件下生长的各种植物。
盆景园展出的盆景造型新颖、意境深远。
引种驯化区担负着引进外地植物和拯救培育珍奇濒危植物的任务,为绿化科研提供服务。
园内还设有茶点服务部、摄影部,并组织大型花展、盆景根雕艺术展,丰富群众的游览内容。
2004年3月济南市委、市政府决定对园区及其周边环境进行综合改造,总体方案由上海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规划设计,计划总投资7000万元。
项目主要包括:三个大门改造、三组服务建筑改造、新建生态栈桥、生态广场,并对园区的水系、道路、广场、绿化等进行全面改造,改造后的植物园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理念。
改造后新增了许多休闲、娱乐设施,进一步增强了植物园的健身、休闲、娱乐功能,其原有的植物科普、科研、示范功能逐渐弱化。
这样,植物园已由原来的“植物王国”逐渐转变成了城市中央公园。
由于这一性质的变化,济南植物园的名字已不再合适,无法准确传递出其现有的功能和定位。
济南植物园的新功能、新变化,迫切需要一个新的、能反映目前植物园功能、特点的名字来匹配。
在为期一周的植物园新名评选公众投票活动落下大幕,植物园征名办设立的五大投票平台共收到有效选票6801票,其中“泉城公园”以2677票的总得票数位列植物园五个候选名称之首。
改造建设的主要内容有: 1、三个大门:原有北门、东门、东南门拆除,新建具有现代气息的大门,以飘板式大门作为入口通道,大门广场设置大型景观灯柱,使夜景与城市主干道融为一体。
2、生态栈桥:总长820米,平均宽2.7米,主体为钢结构,西起植物园西南角玉绣河广场,东至东南角的生态广场,空间格局上呈“S”形,蜿蜒穿过植物园南半部。
生态栈桥所赋予的主题是连接园内南区各景点、设施和水系,补充和完善原有步行系统,扩大空间景观布局,起到移步换景的效果,即节省了地面空间,又保留原有绿化面积和园林景观,使城市生态更加完善。
3、三组服务建筑:主体均为钢结构,外观装饰是玻璃幕墙。
东门服务建筑位于植物园东侧,地下一层地上局部二层,建筑面积约2200m2 ;映日湖服务建筑是园内映日湖的滨水建筑,面积近2500m2,生态栈桥自建筑二层穿过,既是景观地又是观景地;西南角服务建筑是三层钢结构,面积约1200m2,西临玉绣河,通过六顺门到玉函路,把园区景观与玉绣河广场融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4、生态广场建设:新建的生态广场,是一处以绿色植物为主体的大型室外演艺广场,设计新颖,造型优美,六株大型塑树使人造景观与自然植物溶为一体,外围以厚重的绿色植物做背景以加重广场的生态比重,配套设施完备,能同时容纳5000余人,满足各种文艺演出,看台下附设了1200平米的商业铺面,不仅是整个园区最精典的休闲娱乐空间,也为我市增添了一处环境优雅的露天公共集会场所。
5、玉绣河介绍:2004年市政府决定对玉绣河进行改造。
中水站的建设是济南市玉绣河综合治理的重点项目,是济南市节水保泉的重要措施之一。
整个工程包括玉绣河沿岸景观改造和中水再利用工程。
玉绣河沿途分设四个中水处理站,采用国际先进的ETS处理系统分三级进行处理,除去水中的、氮、氨、磷、有害细菌及有机物等,日处理能力7500吨。
使处理后的污水能够重新用于喷泉、景观的布置,绿化灌溉,补充河道等,节约了大量的水资源。
玉绣河及其周边环境的改造,改变了玉绣河周边的自然环境,为市民提供了又一休闲、游玩的场所,成为济南新的风景线。
6、园林景观:主要包括经十路景观带、舜耕路景观带和园内水系改造:景观带平均宽25米,由大型林荫树组成主要骨架,营造城市大山水的概念,将树林、山丘、木质小品等原生态景观与开放公园相结合,达到人与自然统一。
水系改造主要包括映日湖、蔷薇池、荷花池三处水面,共扩大水面4500m2,铺设道路、广场近5000m2,使水系景观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图) 经过这次大面积的综合改建,与经十路拓宽、玉绣河综合治理及体育中心周边环境整治后的景致相映成辉,并成为泉城市民及国内外游客乐此不疲的又一处绝佳胜地。
7、植物园在综合改造后,其功能发生了一定的改变,由原来的科研科普与游览为重点的植物园转向市民游玩、休憩、锻炼身体的公共开放绿地,市政府决定在济南东郊新建植物园,为原植物园进行更名。
从2006年3月开始向广大市民征名,于9月22日,确定将济南植物园更名为泉城公园。
北京天坛公园导游词
福州西湖公园位于市区西北部,是福州迄今为止保留最完整的一座古典园林,至今有1700多年的历史。
据史载,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郡守严高筑子城时凿西湖,引西北诸山之水注此,以灌溉农田,因其地在晋代城垣之西,故称西湖。
五代时,闽王王审知扩建城池,将西湖与南湖相接。
后其子延钧称帝,在湖滨辟地建水晶宫(在今水关闸附近),造亭、台、楼、榭,在王府与西湖之间又挖设一条复道,便于携后宫游西湖。
西湖成了闽国王朝的御花园。
此后渐成游览区。
宋淳熙四年(1177年)、福州知州兼福建抚使赵汝愚在湖上建澄澜阁,并品题西湖八景:仙桥柳色、大梦松声、古堞斜阳、水晶初月、荷亭唱晚、西禅晓钟、湖心春雨、澄澜曙莺。
民国3年(1914年)福建巡按使许世英辟西湖为公园,当时面积仅3.62公顷。
解放后,政府多次拨款修善,扩建,特别是2001年,清淤挖泥,建截污管道,重建,扩建旧景点,经修复后的西湖,真正是山复整妆,湖复易容,神彩顿开。
西湖现在总面积约45公顷,水面面积约30公顷。
它通过柳堤桥、步云桥、玉带桥、飞虹桥,把西湖中的开化屿、谢坪屿与窑角屿连成一个完整的游览景区。
整治后的西湖景色愈见秀丽,遐迩闻名。
修复及新增的景点有仙桥柳色、紫薇厅、开化寺、宛在堂、更衣亭?quot;西湖美、诗廊、水榭亭廊、鉴湖亭、湖天竞渡、湖心春雨、金鳞小苑、古堞斜阳、芳沁园、荷亭、桂斋、浚湖纪念碑、盆景园等。
仙桥柳色(柳堤):进入大门,长堤卧波,垂柳夹道。
原堤建于1930年,宽8米,长139米,中段为桥,即仙桥。
1985年拓宽堤面为18米,堤边有石栏杆,并种植垂柳、碧桃及花灌木。
春来佳日,柳丝泛绿,桃花似火,远望如湖中锦带。
1994年改桥为拱桥,宽10米,长36米。
紫薇厅:在开化屿南,始建于1914年,以四周广植紫薇而得名。
1952年重修,砖木结构,现为公园服务部。
开化寺:位于开化屿(一名小孤山)中央,为公园最古老的建筑物,据传建于北宋景佑四年(1037年)。
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知府汪文盛捐资重建。
现有建筑为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总督金世荣重建,中为正殿,后为禅堂,两翼系钟鼓楼,又左为客寮,右为方丈室。
寺内昔有十八娘荔枝,颇负盛名。
宋蔡襄《荔枝谱》云:俚传闽王王氏有女第十八,好噉此品,因此得名。
今寺前尚有一株古荔。
寺在红花绿柳、碧波如镜的湖心屿中。
1986年整修后与盆景区相连浑然一体。
庭院内种植珍稀花木,花卉盆景、根雕等。
宛在堂:在开化屿东,系闽中诗人纪念堂,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诗人傅汝舟营建。
招诗友高濲等同来隐居。
宛在堂木构三楹,以诗名孤山宛在水中央为堂名。
一时诗人云集,传为佳话。
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改建为湖心亭。
乾隆十三年(1748年)黄任倡议复建,在堂中设立诗龛,作为福州诗坛同人吟诗聚会之地。
后来堂为洪水冲毁。
道光四年(1824年)重建。
道光七年(1827年),林则徐丁父忧归家,重浚西湖,借宛在堂为办公场所。
1914年,西湖辟为公园后,宛在堂修葺一新。
此后,春秋皆有雅集,名人墨客荟萃吟咏。
更衣亭:在开化屿东南,始建于五代,相传闽王王延钧每与王后金凤及宫娥乘船游湖时,在此更衣休息。
荷亭晚唱:为旧八景之一。
在湖西岸大梦山麓。
古时大梦山,一面衔山,三面环水,跨湖有一条长堤,自南迤北,接梅亭铺,直抵万安桥(洪山桥附近),系北上通京驿道。
堤的东西两侧盛植荷花,荷亭建在堤的突出地带。
亭三面临湖,视野广阔,池畔环植碧桃垂柳,夏夜凉风习习,荷香阵阵,古时为品茗赏荷听曲之所。
古时,亭北有皇华亭,亭东有迎恩亭,为接待皇使节的馆舍。
道光十年(1830年)林则徐重修荷亭,将亭北的皇华亭改建为李纲祠堂。
现存的四方形荷亭,为清代建筑物。
桂斋:在荷亭西北侧,占?000平方米,背靠大梦松声,紧邻荷亭晚唱,北与湖心春雨相望,东可望及仙桥柳色。
林则徐建李纲祠堂时,在祠堂架三椽,植桂两株,取李纲晚年在福州住所的名称,曰桂斋。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改称林文忠公读书处,后又在斋旁建室一间和禁烟亭一座,篆书石刻林则徐读书处嵌于墙上。
1985年,为纪念林则徐诞辰200周年,重建桂斋,移读书处于斋后。
开化屿是西湖的核心游览区。
开化屿往北、过玉带桥是窑角屿,有省博物馆,美术展览馆,西湖影剧院等建筑。
开化屿往西过飞虹桥,到谢坪屿。
谢坪屿是儿童娱乐园,有各种儿童游乐设施,往西南过步云桥,可去动物园。
宣汉县红军公园导游词哪个知道
宣汉县,始建于东汉和帝8年(公元96年),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
位于四川盆地东北大巴山南麓,川、渝、鄂、陕结合部,幅员4271平方公里,总体地貌“七山一水两分田”。
辖55个乡镇、497个村、50个社区,人口117万。
是川陕革命老区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宣汉,红色资源,得天独厚。
宣汉县是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徐向前、李先念、许世友、张爱萍、王维舟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生活和战斗过,孕育了王维舟、向守志等10位将军。
英勇不屈的宣汉人民在中国革命史上创造了“四个之最”、“四个第一”和“一个唯一”。
即一个县参加红军的人数最多,近10万名优秀宣汉儿女参加了红军,在党的领导下转战南北,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重大贡献;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王维舟是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1920年加入朝鲜共产党上海支部,1927年春转为中共党员;第二次国内革命战斗期间牺牲的人数最多,有近3万宣汉儿女在战斗中英勇牺牲,为红军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牺牲;遗存的红军文物在川东最多,红军遗址16处,红军石刻1000余处、标语3000余幅。
1923年王维舟在清溪场创建了川东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1929年创建的中共宣汉县委是四川第一个县级地方党组织;1928年,王维舟等人创立了川东第一个革命武装—川东游击军;创办了第一所红色学校;1933年10月,红三十三军在宣汉县成立,一个县独立组建一个军在中国革命史上是唯一的。
主席曾亲笔书赠王维舟“忠心耿耿,为党为国。
”王维舟纪念馆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宣汉,巴人祖源,文化璀璨。
东汉和帝8年置县,距今有1900多年历史。
汉朝大将樊哙囤兵樊哙店,三国名将张飞智取瓦口隘,巴山秀才袁廷蛟为民请命,白莲教首领王聪儿血染白秀山等历史故事流传千古。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罗家坝巴人遗址”,世人赞誉为“巴国三星堆”,距今有3000—4700年的历史。
宣汉,风光秀丽,旅游胜地。
天然成韵的自然风光同千年人类文明交相辉映。
境内群山环绕,峰峦叠翠,森林覆盖率达48%。
国家AA级旅游区百里峡雄奇峻秀,婀娜多姿,不是三峡胜似三峡,峡中漂流被誉为“川东第一漂”;省级风景名胜区、川东最大人工湖江口湖,仙鹤闲飞,水天一色,旖旎浩瀚,蓄水量达3.2亿立方米,回水100余公里;七里水晶宫晶莹剔透,美不胜收;峨城竹海清秀挺拔,一碧万顷;马渡石林平地突兀,千姿百态;明月九条沟溪流湍急,瀑布飞溅;香炉山、四望山、文山、峨城山雄奇险秀,前河、中河、后河清柔相依,令人心旷神怡。
宣汉,物华天宝,资源宝库。
天然气储量达1.5万亿立方米,位居全国第二;富钾卤水储量达1.3亿立方米;煤炭储量1.6亿吨,境内有大理石、石灰石、硅、铁等20余种可供开采的地下矿产。
有动植物资源3000多种。
宣汉黄牛系国家地方优质牛种,被载入世界和中国牛种志;桃花米自唐朝武则天以来,一直被列为皇家“贡米”,新中国成立后被评为“中国名贵大米”;宣汉还是全国产粮大县和优质油菜生产基地,全国第二大油桐基地,全省的肉牛、奶牛、饲养大县。
“川驰”牌牛肉、“西塔”牌乳品、“川宣”牌菜油、“九顶雪眉”绿色食品多次荣获国家级金奖。
气候 自然气候 年均温16.8℃,1月份平均气温5.6℃,8月份平均气温27.6℃,年平均降雨量1230毫米,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平均海拔780米。
住宿 宣汉县住宿 富苑大酒店、八仙楼宾馆、九龙饭店、汇源宾馆、四海宾馆、宣汉宾馆 富苑大酒店 地址:宣汉县熊家湾商业小区 电话:5205666 联系人:匡美忠 宣汉宾馆 地址:宣汉县城东街102号 电话:5222196 联系人:李进川 交通 宣汉县交通 成都火车北站、重庆菜元坝火车站每天有若干列车经过或抵达宣汉县火车站,从达县乘出租车或大巴车约半小时即达宣汉。
根据不同车次:成都至达县票价50元、70元、140元不等,行车约5~7个小时;重庆至达县票价28元、40元、80元不等,行车约3~5个小时;达县至宣汉票价8元、15元。
全县通车里程1824.8千米,其中国道50千米、省道85千米,县道744.2千米,乡村道769.9千米、砖厂专用公路176.7千米,实现了乡乡通公路。
1999年修建县乡标公路40.5千米,新建乡村道24条154千米,宣(汉)双(河)路、宣(汉)南(坝)路二级公路改建工程全面竣工。
目前正在改建南(坝)城(口)公路,整修宣(汉)罗(江)公路。
美食 宣汉县餐饮 富苑大酒店、宣汉宾馆、汇源宾馆、九龙饭店、八仙楼宾馆、人民饭店、四海宾馆 购物 宣汉县土特产 盛产黄连、天麻、红花、黄柏、厚朴、杜仲、麝香等几百种中药材,有九顶雪眉系列富硒茶、西塔系列乳品、川驰系列牛肉制品、麻辣鸡、云蒙大米、桃花米等名优土特产。
宣汉山羊板皮 宣汉山羊板皮系闻名国际市场的“四川路”羊皮。
它质地细致柔韧,张幅适度,光泽度好,拉力强,尤以黑羊板皮的质量特优而名扬中外,是制作高级皮革制品的优质皮料。
桃花米 桃花米产于宣汉县桃花乡刘家沟,属带糯性籼型稻米,米质色泽洁丽,煮饭不断腰,呈油浸状,入口有糯滋性,浸润滑脂芳香,故有“香米”之称。
自唐代武则天以来,四川地方官每年以桃花米贡奉皇上,有“贡米”之誉。
“九顶”系列茶叶 早在1000多年前,宣汉就有白秀茶、金花茶、天龙茶、鸡鸣茶等品种。
“九顶”系列高中档茶叶分绿、红、青3个茶类40余个品种,高级名茶“九顶雪眉”、“九顶翠芽”先后获首届巴蜀食品节金奖、1995年中国食品博览会金奖、1995中国双新技术博览会金奖、1995年第二届农业博览会金奖;红碎茶、工夫红茶、贡熙茶、两茶、普洱茶、珍眉茶等10个品种出口,远销东欧、东南亚地区。
宣黄连 宣黄连因形如鸡爪,又名鸡爪黄连。
中国医科院注释称“四川宣汉县生产的黄连称宣黄连”。
宣黄连主产于渡口、龙泉、自由、鸡唱等山区,全县现有种植面积40公顷(600亩),年产8000公斤,畅销全国各地。
西塔乳品 该产品以天然牧草饲养的西本杂交牛乳为主要原料精制而成,含有高蛋白及人体必需的各种营养成分和微量元素,是理想的营养健身绿色食品。
三木药材 国家专利产品厚朴、杜仲、黄柏名贵药材,年产量30万千克。
麻辣鸡块 选用本地土鸡为原料,辅以花椒、辣椒等十来种佐料精制而成,麻辣可口,回味无穷。
豆腐干 选用优质黄豆,采用传统工艺精制而成,回味极佳。
价格:26元\\\/千克。
川驰牌香油牛肉 宣汉县黄牛列入世界优良牛种名录,肉质特佳,分别在1992年首届巴蜀食品节和1993年长江流域五省七方新产品技术交流会上荣获金奖。
有五香牛肉干、麻辣牛肉干、香油牛肉片、牛肉松等23个产品。
“川宣”牌二级菜油 宣汉种植的油菜籽质量优,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它具有降低血压、增进食欲等多种功能。
是商业部优质产品;曾4次被四川省粮食厅评为优秀产品;1989年参加中西部评比获全国同类产品第一名。
兰州新区石门露营公园导游词
水车园 水车园位于市滨河路西段,东邻中山桥,西邻“黄河母亲”雕塑,北望白塔山公园,南近白云观,是滨河路旅游线上的重要一景。
水车历史悠久,外形奇特,起源于明朝,是兰州市古代黄河沿岸最古老的提灌工具。
兰州水车,又叫“天车”、“翻车”、“灌车”、“老虎车”,水车园是兰州市旅游局为再现这一古老的灌溉工具,专门设计仿建的游览参观公园。
水幅直径达16.5米,幅条尽头装有刮板,刮板间安装有等距斜挂的长方形水斗。
水车立于黄河南岸,旺水季利用自然水流助推转动;枯水季则以围堰分流聚水,通过堰间小渠,河水自流助推。
当水流自然冲动车轮叶板时,推动水车转动,水斗便舀满河水,等转至顶空后再倾入木槽,源源不断,流入园地,以利灌溉。
水车园再现了水车这种古老的水利机械,可以使中外游人一睹为快。
水车园建成于1994年,占地14500平方米,由靖远县特级木工高启荣建造。
公园由双轮水车、围堰、水磨坊服务室和游乐区组成。
五泉山公园 位于兰州市区南侧的皋兰山北麓,是一处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旅游胜地。
五泉山海拔1600多米,占地26万平方米,因有惠、甘露、掬月、摸子、蒙五眼泉水而得名,史有鞭响泉涌传说。
蒙、惠东、西二泉,在五泉山两侧,有水从缝中流出,形成瀑布,俗称东、西龙口。
五泉山中峰高处为古建筑群,庙宇建筑依山就势,廊阁相连,错落有致。
游五泉山最好由西路而上。
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山上举办庙会,除浴佛和法事活动外,还设有花卉展览和各种民俗文化活动,每年春节期间还举办灯饰展览,五泉山现已成为兰州人休闲旅游的首选去处。
五泉山因有甘露、掬月、摸子、惠、蒙五眼清澈甘美的泉水而得名。
相传汉武帝元狩三年(公元前20年)霍去病征西,曾驻兵于此,士卒疲渴,霍去病手著马鞭,连击五下,鞭响泉涌,遂成五泉。
这虽属神话,但五泉山“五泉”的神奇绝妙确为世人瞩目。
五泉山中峰高处为古建筑群。
从山门沿中间通道直上,有蝴蝶亭、金刚殿、大雄宝殿、万源阁、文昌宫、地藏寺、千佛阁等古庙宇依山就势排列,层层相叠,以石阶亭廊相连。
中峰两翼为东西龙口,五泉沿东龙口——文昌宫——西龙口一线呈弧形排列,悬于山腰。
各泉间又以石阶栈桥和亭阁四廊相连。
五泉山可分西、中、东三路游览,三路均有楼台亭阁、长栈虹桥、清泉飞瀑,但布局各异,自成体系,各有独到之处。
若从西路前行,第一个风景点为“翠幽新圃”,圃内有梅花洞,洞内有几汪清池,几丈回廊,一座凌波轩,一座八角亭,一座地下游艺场。
池中飞檐红柱的倒影,和青幽山色相映,景致优美迷人。
循西长廊而上,有一形似一轮初上新月的小亭,名“半月亭”,穿半月亭即到企桥,五泉之一的“惠泉”就紧依在企桥边。
泉圆形,四周绿树掩映,芳草环绕,泉水清澈见底,味甘甜,宜于烹茶,且有灌溉之利,非常实惠,故名“惠泉”。
离开惠泉,踏着一道道青石阶回旋而上,就到了久负盛名的“嘛尼寺”。
这里古槐浓郁,寺院清幽,一排悬楼横压寺门,东为瞰霞楼,西为延月楼,楼下前方有依依径、仄仄门、重重院、叠叠园、曲曲亭,小巧玲珑,曲折有致。
出嘛尼寺,向高处继行,只见一面削壁上有涓涓清瀑直泻壁下一汪清潭中,这便是西龙口。
这里距甘露泉很近。
“甘露泉”是五泉中最高的一眼泉,地处文昌宫西边,孤亭掩护,源流纤细,久雨不淫,大旱不干,饮之犹如甘露。
相传此泉合“天下太平,则天降甘露”之意而得名。
官滩沟 官滩沟位于兰州市东10公里处的榆中县境,属马衔山系,古代为甘肃施政官员的养马基地,有明肃王“牧马官滩”界碑一座。
沟内现建有度假山庄,有蒙古族、藏族和裕固族式接待帐篷五座,周围自然风光优美,为重要的避暑旅游地。
官滩沟的景致山大沟深、翠色流碧、幽静无限,沿途欣赏到的景色田畴错落、阡陌纵横、柴扉小院、疏影横斜,一派纯朴恬静的田园风光。
行至谷底,眼前豁然开朗,但见远山覆雪,近岭含翠,山泉澄明,林海叠浪,心旷神怡。
官滩沟有难以数计的山泉涌流,而从覆雪的南山飘来的山风,更会令您感到爽心惬意。
官滩沟气候湿润,随时都有山珍野味等你任意品尝。
这大自然馈赠的绿色山珍,那种甜、酸、涩的味道让人五腑生津、耳聪目明。
躺在树下的长椅上,沏一壶泉水泡出的香茶,聆听着鸟儿的叫声,看着迷人的山色,要上几盘当地新鲜的松花、蕨菜、木耳、蘑菇、老龙头、嫩荨麻、花苜蓿、百合,再小酌二杯,那种奇妙的感觉令人顿觉自己如身处世外桃源。
补充: 白塔山公园, 我去过,可一览兰州市区全貌,超级壮观,门票大约6元,记不清了,想玩多久就玩多久;在中山桥上走走,看看黄河也不错;春天桃花开时可去仁寿山,不用门票;要不来我们兰州交大吧,欢迎你
对不起,最后不得不说兰州实在没好玩的地方。
我想自己去发现的地方才是最好的吧
求桂林七星公园华夏之光导游词。
越详细越好。
特急。
各位大家好,欢迎您来到桂林七星公园,愿您在这里开心,看的.下面我来为大家讲解的七星公园.七星公园在漓江东岸,是桂林市面积最大、风景最美的综合性公园。
在解放桥往东望去,可以看见七座山峰,排列得很像北斗七星,而被称为七星山。
七星公园因山而得名。
斗魁的北四峰叫普陀山,斗柄的南三峰,组成了月牙山。
它荟集了山、水、洞、石、庭园、林木、文物等精华,主要景观有花桥、驼峰、普陀山、七星岩、月牙山以及桂海碑林等,是人们的必游之地。
花桥横跨灵剑江与小东江的会流处,是七星公园西面的入口。
它原名嘉熙桥,始建于宋代,明朝时重修两次,并在桥西增建旱桥七孔,用于汛期排洪。
该桥在当时地处城郊,每年春夏,花开烂漫,落英缤纷,“满溪流水半溪花”,所以称之为花桥。
现桥是1965年依原式重修的四孔桥,青石所砌,汉白玉栏杆,桥顶盖有琉璃瓦,可供游人避雨观景。
远眺花桥,桥孔与倒影,就像四轮明月,映入江中。
桥上赏景,可见水光山色,绮丽幽雅。
“四轮明月伴芙蓉,半入澄江半化虹。
花好月圆情缱淃,长亭恰似广寒宫。
”这首诗写的就是“花桥映月”之景。
普陀山位于七星公园的中心,由七星山西北的天枢、天璇、天矶、天权4峰组成。
因山上有洞供奉观音菩萨,而按佛教习俗称之为普陀山。
山的西麓有元风洞,盛夏酷暑,此处却凉风习习,所以明代诗人俞安期写诗赞道:“深洞贯阴崖,寒飙生不绝。
悬泉石謼垂,炎月吹成雪。
”从这里沿桂花林荫道北行不远是普陀门,门内右侧有护碑亭,直立两块碑石,一书“逍遥楼”,为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手笔,碑的背面是宋代李彦弼的《湘南楼记》,另一碑是明代包裕的《重修广西省城碑记》。
从普陀门上山,左入“超尘静境”,过拥翠亭和小蓬莱长廊,便到普陀石林。
这里奇石峥嵘,石骨嶙峋。
唐太宗李世民曾派李靖来此取瑞石回长安,刻制欧阳询写的《九成宫酚泉铭》碑。
李靖曾在这里修建庆林观,相传“庆林观”三字是唐太宗亲笔所题。
傍山有普陀楼,登楼可以远眺桂林风光,楼后有观音洞,是供奉观音菩萨的地方。
普陀楼旁就是普陀岩,但岩的左壁却刻有篆书“碧虚岩”。
这是明代道士潘常静的错刻。
碧虚岩就是七星岩,此三字本应该在七星岩口,却因潘道士耳聋听不清而错刻在此。
穿过普陀岩,登上玄武阁,在阁左窗外的崖壁间有“龟蛇合一”的浮雕。
红龟青蛇,形象逼真,这也是潘道士的杰作。
普陀山的天矶峰上有摘星亭,登亭极目四望,便可以看到宋代大诗人刘克庄所写的“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的壮丽景色。
“驼峰”是骆驼山的简称,因其酷似一只蹲在地上的骆驼而得名,又因像一只古代的酒壶,也叫他作壶山。
明代末年江南名士雷鸣春避战乱而隐居于此,遍种桃花,著书立说。
他为人好饮,醉必长啸,自号“酒人”,死后葬于山脚,山上刻有“雷酒人之墓”。
每年春天,桃花红遍,仿佛给骆驼山披上赤霞,景色极其优美,古人因此称之为“壶山赤霞”,即驼峰赤霞。
这是桂林十六景之一。
游人至此,必与之照相留念,以纪游兴。
该山在普陀山后,两侧有动物园、盆景场、花圃和茶室。
月牙山是由七星山的玉衡、开阳、瑶光三座山峰组成,因山腰有一岩石,远望酷似一弯新月,故得名。
又因山中有龙隐洞,龙隐岩,也叫龙隐山。
在山北的山腰上,有一剑柄石,它屹然独立,笔直峭拔,高达数仗,形似剑柄。
沿山麓小道西南而行,过玉兔岩,即可到伴月亭。
在这里看花桥倒映于清澈的小东江中,极富诗意。
再往前行数十米是月牙岩,它前临小东江,三面是悬崖峭壁,琼花盛开,石乳倒垂。
过去此处曾有一月牙寺,1963年改建为古雅清幽的二层楼阁,取名小广寒。
在其右侧,依山傍崖处还有一襟江阁。
登阁远眺,景色迷人。
出阁顺山南下,就到丹桂岩,它因传说以前附近有一丹桂树而得名。
这里是新石器时代的遗址,至今已有约六千至一万年了,现在岩壁上仍嵌有贝壳的遗物。
出丹桂岩不远便是龙隐洞。
该洞南北通透,洞的一壁插入小东江,洞顶有蜿蜒的石槽,槽壁上被剥蚀的均匀斑痕,极像龙鳞。
整个石槽就像一条神龙飞去后所留下的全身痕迹,所以人们称之为龙隐洞。
相传这里是神龙隐睡的地方,头南尾西,神龙飞走后,人们就在石壁上题刻了“神龙遗迹”、“破皮而飞”的大字。
明代诗人周进隆写道:“飞腾不知几千载,至今点点龙鳞存。
”龙隐洞不远就是龙隐岩,据说这也是老龙居住的地方,因岩洞像个布袋子,又叫布袋岩。
它高明宽敞,冬夏宜人,是个很好的游览之地。
龙隐岩最大的特点是题刻颇多,明代人就说它“壁无完石”。
在100多件的石刻中,宋刻就占了一大半,其中最著名的是《元祐党籍碑》。
宋代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宰相蔡京将司马光、苏轼等309人列为元奸党,由宋徽宗下令全国刻石立碑,次年又下诏尽毁。
龙隐岩的这一块是被列为元党人之一的梁焘之曾孙梁律在时隔93年后重刻,是全国仅存最完整的一块。
碑的右侧是清末康有为的《观元党人碑记》。
此外,这里还有宋代黄庭坚书写南北朝诗人颜廷之的《五君咏》和宋代米芾、程节和诗石刻等。
1964年在龙隐岩口建成了“桂海碑林”陈列馆,展列了分散在市内各处碑刻的拓片,供人欣赏,被称赞为“古代书法艺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