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暑山庄和承德的大佛寺导游词
张掖大佛寺始建于西夏崇宗永安元年,就是公元1098年,踞现在已有900多年了。
它的名称几度更改,曾称作“迦叶如来寺”、“宝觉寺”、“弘仁寺”等,因寺内塑有著名的室内大卧佛,所以老百姓叫它“卧佛寺”、或“大佛寺”。
张掖古称“甘州”,从唐代安史之乱以后,一直是回鹘王廷——“牙帐”所在地,史称甘州回鹘。
北宋仁宗天圣六年,即公元1028年,以今天银川一带为中心建立西夏政权的党项人,攻下了甘州;八年之后,全面占领了河西走廊。
为了加强对河西的经营和管理,西夏政权积极推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政策,其中包括兴建寺院、翻译佛经的活动。
到崇宗李乾顺统治时期,西夏国力鼎盛,凉州的护国寺和张掖的大佛寺都是在这一时期修建的。
寺内安放有国内最大的室内卧佛,也就是佛祖释迦牟尼的涅磐像。
他安睡在大殿正中高1.2米的佛坛之上,佛身长34.5米,肩宽7.5米,耳朵约4米,脚长5.2米。
大佛的一根中指就能平躺一个人,耳朵上能容八个人并排而坐,可见塑像何等的庞大了。
民间传说,大佛寺建成之后,笃信佛教的西夏皇太后梁氏常到寺内朝拜、居住,在此设道场,大作斋会。
又传说蒙古别吉太后住在大佛寺,生下大元帝国的开国君主——元始祖忽必烈。
别吉太后死后,灵柩也停殡在大佛寺。
这些传闻,不见经传,是真是假,至今是谜。
卧佛长睡睡千年长睡不醒; 问者永问问白世永问不明。
这是大佛寺山门的副楹联。
大佛寺蕴涵有哪些秘密,令人疑问白世而不得其解呢
也许值得询问的问题太多了,不说别的,光涉及大佛寺的传说就扑朔迷离,不能不让人疑问。
从历史的角度写一篇巨野永丰塔的二三百字的说明文
千年文化的积淀,风采更为迷人走出巨野县汽车站西门,雄伟壮观的永丰塔首先映入眼前,与周围的石桥、永丰湖交相辉映,景色甚美。
永丰塔建于北宋·嘉佑年间,距今已有1000余年的历史,又称大佛寺塔,因座落于大佛寺内而得名(大佛寺现已无存)。
据《巨野县志》记载:塔原为七级,元末明初黄河泛滥淤积,巨野县城沦湮,塔没二级。
地面上现存五级,高30.3米,底部周长44米。
底层设有塔心室,由北门可入,室壁镶嵌六块宋代佛教石造像,原为大佛寺遗物,系1961年维修时嵌入。
关于永丰塔,还有一个古老的传说。
相传,古代有一条龙常在大野泽作乱,民不聊生。
哪吒将此龙镇住,大野泽渐涸变为千亩良田。
在龙王的状告下,哪吒被治罪。
后托塔李天王将制服哪吒的佛赐宝塔断之为三,掷下天门,塔身落在巨野。
后人为纪念哪吒,盼望年年岁岁五谷丰登,将塔命名为永丰塔。
据巨野县文物部门负责人介绍,永丰塔自建成后,先后经历多次修缮。
1979年,永丰塔被巨野县革命委员会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在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时,菏泽地区文物普查队对其作了重点调查,之后成立了永丰塔义务保护小组对其进行保护;2006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91年,全县人民捐资20万元,对该塔进行全面维修,在底部周围以大型石条垒筑出1.5米宽的平台以固塔基,塔身西侧又以钢筋铁板焊铸阶梯直通二层西门。
塔经维修后,风采更为迷人。
古老文明的象征,具有较高科学价值近观永丰塔,南北处各镶嵌一块永丰塔记,造型古朴浑厚,塔身简洁,收分得体。
该塔为八角七级楼阁式砖塔,共五层,三面环水。
塔身一、二层较高,第一层塔檐为砖叠涩出檐,檐下无斗栱,其他各层檐下施砖雕华栱两挑,塔檐层层内收。
每层东、南、西、北四面设有券门,塔外有台阶数级,由此可进入塔内,顺塔内石级逐层盘旋,拾级而上可达塔顶。
置身塔顶,凭栏四望,全城之景,尽收眼底。
作为巨野古老文明的象征之一,永丰塔也是鲁西南地区时代较早、保存完好、具有代表性的佛塔建筑,对中国佛教建筑艺术的研究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巨野县文物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虽经多次地震,常年风雨剥蚀以及战争创伤,永丰塔至今仍巍然屹立,“足见古代巨野先民在建筑材料、施工、设计等方面已有了较高的技术,显示了古代人民高超的智慧和创造力。
”在塔外,记者看到不少游客进塔参观,或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或尚在幼龄的儿童。
较之于参观其他景点不同,进塔参观者少了些许嬉闹,多了一份庄严与虔诚。
置身塔顶,凭栏四望,全城之景,尽收眼底。
“每次来巨野办事,只要一出汽车站首先映入眼前的就是永丰塔,每次也均是从塔旁路过,从未身临其中体验它的奥秘,今天终于如愿以偿。
古老的建筑不仅能够让人回味远古的历史,作为文化的积淀,更有极大的研究价值。
”家住巨野县大义镇的马先生说。
见证更多历史, “让这种情感 流传得更为久远”已逾千年的永丰塔见证了历史,更早已在巨野人心中凝结成一种特殊的情感。
日前,永丰塔被评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加强对其保护和开发利用,巨野县文物部门针对永丰塔自身因素及周边环境的实际情况,作出了合理保护、管理及使用计划。
“由于永丰塔基础浸于水中,外加常年风化严重,造成塔身微向东北倾斜,我们计划将塔基周围的池水外排,加固基础,并将塔周边居民搬迁,以永丰塔为中心,建设文化广场。
”巨野县文物部门负责人表示,他们还将设立专门的永丰塔管理委员会,文管所指派专职人员负责永丰塔的日常维护工作。
作为巨野这座古城的代表性建筑,永丰塔在提高城市品位,丰富城市居民的文化生活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加强改造的同时,也要唤起人们对文物的保护,使永丰塔永存后世,见证更多的历史,让这种情感流传得更为久远。
以导游词(介绍大同悬空寺)写一篇日记150个字左右
悬空寺,位于恒山脚下,在浑源悬城城南五公里处的金龙峡内西岩峭壁上。
自古以来,这里一直被列为北岳恒山的第一奇观。
新加坡电视连续剧《莲花争霸》曾在这里取景。
悬空寺,悬挂在北岳恒山金龙峡西侧翠屏峰的半崖峭 壁间,始建于北魏太和15年(公元491年),始建初期,最高处的三教殿离地面90米,因历年河床淤积,现仅剩58米。
1957年列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整个寺院,上载危崖,下临深谷,背岩依龛,寺门向南,以西为正。
全寺为木质框架式结构,依照力学原理,半插横梁为基,巧借岩石暗托,梁柱上下一体,廊栏左右紧联。
仅152.5平米的面积建有大小房屋40间。
悬空寺的总体布局以寺院、禅房、佛堂、三佛殿、太乙殿、关帝庙、鼓楼、钟楼、伽蓝殿、送子观音殿、地藏王菩萨殿、千手观间殿、释迦殿、雷音殿、三官殿、纯阳宫、栈道、三教殿、五佛殿等。
殿楼的分布都对称中有变化,分散中有联络,曲折回环,虚实相生,小巧玲珑,空间丰富,层次多变,小中见大,不觉为弹丸之地,布局紧凑,错落相依,其布局既不同于平川寺院的中轴突出,左右对称,也不同于山地宫观依山势逐步升高的格局,均依崖壁凹凸,审形度势,顺其自然,凌空而构,看上去,层叠错落,变化微妙,使形体的组合和空间对比达到了井然有序的艺术效果。
远望悬空寺,像一付玲珑剔透的浮 雕,镶嵌在万仞峭壁间,近看悬空寺,大有凌空欲飞之势。
登临悬空寺,攀悬梯,跨飞栈,穿石窟,钻天窗,走屋脊,步曲廊,几经周折,忽上忽下,左右回旋,仰视一线青天,俯首而视,峡水长流,叮咚成曲,如置身于九天宫阙,犹如腾云皈梦。
悬空寺不仅外貌惊险,奇特、壮观,建筑构造也颇具特色,形式丰富多彩,屋檐有单檐、重檐、三层檐,结桅构有抬梁结构、平顶结构、斗拱结构,屋顶有正脊、垂脊、戗脊、贫脊。
总体外观,巧构宏制,重重叠叠,造成一种窟中有楼,楼中有穴,半壁楼殿半壁窟,窟连殿,殿连楼的独特风格,它既融合了我国园林建筑艺术,又不失我国传统建筑的格局。
悬空寺内现存的各种铜铸、铁铸、泥塑,石刻造像中,不少风格,体例具有早时期的特点,是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珍品。
悬空寺是历代文人墨客向往之处,古代诗人形象的赞叹:飞阁丹崖上,白云几度封,蜃楼疑海上,鸟到没云中。
公元735年,诗仙李白游览后,在岩壁上写下了壮观二个大字。
明崇祯六年,徐霞客游历到此,称之为天下巨观。
李铁映同志1989年来恒山视察时,挥毫写下了伟哉神工四个大字,当人们感概之余,不竞要问,建悬空寺的初衷是什么
为什么历经1500多年,能够保存完好
悬空寺由于科学的选址,是建在崖壁凹回去的部分,且两边突出的山崖缓解了风势,东边天峰岭遮挡了太阳,年平均日照时间为2小时,风侵,雨蚀、日晒都对其损害不大。
公元398年,北魏建都平城(今大同市),北魏天师道长寇谦之(公元365-448)仙逝前留下遗训:要建一座空中寺院,以达上延霄客,下绝嚣浮。
换句话来说,就是让人们上了这处寺院,感到与天上的神仙共语,而将人世间烦恼抛掉。
从天师仙逝到始建的43年间,他的弟子们多方筹资,精心选址设计,乃至寺庙宗教内容的构思都超出了常人的智慧,将陶宏景(公元456-540)明确提出三教合流的思想,巧妙地体现在一处空中寺院内,并将三教殿建在寺院的最高处,使三位教主共居一殿,他们神态各异。
殿内正中端坐佛主释迦牟尼,慈和安祥,左边是儒家始祖孔子,微笑谦恭,右边是道教主老子李耳,清高割达,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对话,三教殿内的宗教内容,佛、道、儒的和平共处,体现了儒家思想和为贵、仁者爱仁、智者见智以及道家的无量度人,礼度为先和佛教普渡众生的思想,是三教思想融恰升华的展示,为指点世人化解矛盾纷争作出了榜样。
因此,悬空寺始建至今,地处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的恒山,不但没有遭到破坏,而且历代都加以维修、完善,(悬空寺的现貌是保存了金大定18年修缮后的基本原貌),足以说明天下渴望和平的无穷力量。
悬空寺原名玄空阁,是取道家之玄,佛家之空,形貌楼阁而得名,后称悬空寺,是因“悬”与 “玄”的谐音,以及寺院象悬挂在半崖之上,习惯地称作悬空寺。
总之,悬空寺的选址之险,建筑之奇,结构之巧,丰富的内涵,堪称世界一绝。
它不但是中华民族的国宝,也是人类的珍贵文化遗产。
正如,联邦德国的一位建筑专家说:悬空寺把力学、美学和宗教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我真正懂得了毕加索所说世界上真正的艺术在东方,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了。
英国的一位建筑学家写道:中国的悬空寺把力学、美学和宗教融合为一体,做到尽善尽美,这样奇特的艺术,在世界上是罕见 的,通过这次参观游览,才真正看到这个古老民族的灿烂文化艺术和文明历史。
悬空寺不仅是中国人民的骄傲,也是世界人民的骄。
意大利威尼斯考古专家尼诺先生认为:悬空寺及它象征的一切,体现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文化成就,是中国人民智慧的杰出体现,仅仅是为了这座奇特的寺庙,就值得到中国来一趟。
甘谷县大象山作文
甘谷大象山是一处石窟艺术与古建筑文化完美结合的胜地,殿宇窟龛错落有致、疏朗自然,亭台楼阁、斗拱飞檐,是传统古建艺术珍品;雕塑自然、书画壁画充分体现了古代造型艺术的独特风格,自古闻名遐迩。
石窟东距著名的天水麦积山石窟100公里,西去武山水帘石窟40公里,三处石窟由于地理位置的邻近和长期的历史背景相同,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形成了甘肃东部佛教石窟寺艺术的特有风格和体系。
甘谷大象山,位于天水市甘谷县境内距县城五华里处。
那里有一座正看如旗,横看似龙的山峦拔地而起,旧名文旗,现名大象山。
山上松桧丛生,丁香溢彩,亭台楼阁依山而建,雕栋画廊绿树掩映。
山中悬崖间,峭壁上有大洞窟一个,洞内坐石胎泥塑大佛一尊。
据考证,甘谷塑佛造像可远溯北魏,先后共经历了四个朝代,300多年。
甘谷有着十分丰厚的文化积淀。
据甘谷县文化局工作人员介绍,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人面鲵鱼彩陶瓶所表现出的中华民族图腾——龙的雏形以及被列为“四大汉简”之一的甘保汉简、精美的北魏石造佛像、造像塔到华贵浪漫的唐三彩风首壶;从万民敬仰的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七十二贤之一的孔门弟子石作蜀、蜀汉大将军姜维到“行完而洁”的翰林学士巩建丰等名贯千古的陇上先贤,无一不反映甘谷文化历史的源远流长,映衬出甘谷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这里自古商贸活跃,汉唐时期为古丝绸之路商旅重镇,宋有“茶马大市”之盛名,明享“商旅之家”的美誉。
三大景观 据《甘谷史话》记载:甘谷境内的文化景点大致可分为石窟景观、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三大类,按其分布,可用“一廓两线”来概括,即:古冀文化长廓、石鼓山风景旅游线和礼辛镇古遗址旅游线。
“古冀文化长廓”主要包括以大象山为中心,沿渭河一线分布的蔡家寺、渭水峪遗址、南山寺及毛家坪遗址等多处遗址。
石鼓山风景旅游线包括尖山寺森林公园、古坡海潭寺、九墩牧场及石鼓山等多处自然景观。
礼辛镇古遗址旅游线包括新兴姚仲纪念址、贯寺青砖牌坊和礼辛镇遗址等。
文旗山是秦岭山脉西端的一条余脉,东西走向。
山体挺拔,毓灵峻秀,巍峨多姿。
文旗山与东侧的簸箕山遥相呼应,统称旗鼓山。
文旗山因其巅悬崖上开凿塑造的一尊通高27.3米的释迦牟尼大佛像,而称作大佛寺,为甘谷县八景之一。
有民谣说:“佛乡有个大佛寺,顶得蓝天咯吱吱。
”甘谷县八景中称之为“悬崖大象”。
大佛洞窟两旁,依山附势修有长长的走廊,如同一条腰带。
廊上窟龛相连,巍峨壮观,现存二十二个窟龛,大都平面近方形。
正壁开大圆拱龛和设高坛基,并有僧人修行的禅窟,这是大象山窟龛特殊之处,在全国也很罕见。
“乘象入胎” 大象山横岭之上楼阁鳞次,祠宇相望。
自山脚攀登而上,经韦陀殿,再穿越飞栈阁道直上至最高处三圣殿,上有石刻:“白云封处”。
山上楼阁殿宇建筑,依山就势,密布山岭,层层楼阁,座座殿院,逐台登高。
有墨翟殿、伏羲殿、鲁班殿等。
相传鲁班殿为大象山建筑全部竣工后用所剩零块木料拼凑为梁架而建造,殿宇结构奇巧,玲珑剔透,独具匠心,充分显示了精湛的建筑技艺。
窟龛以大象窟为中心向左右罗列,西侧紧倚飞云岩,有七窟,东侧攘连松花崖,有十四窟,大佛洞窟两旁依山势建有长长的走廊将窟龛相连。
大象山自从以大佛闻世更名后,世人一直沿称大像山。
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根据释迦牟尼“乘象入胎”的传说,认为起名大象山更为确切。
虽仅一字之差,且同音,但意义深远,从此正式命名为大象山。
大象山是历代文人墨客前往览胜,赋词作诗赞颂之地。
每年农历四月八日有庙会,游人络绎不绝,热闹不凡。
登山屹窟北望,渭水烟波东泻,铁路、公路横贯渭川、通济渠水畅流,渭北山丘莽莽,景象秀丽壮观。
1981年9月10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将大象山石窟正式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拨专款进行维修。
建寺久远 凿窟习禅,流行于我国北朝时期,大象山石窟至少能为研究我国北方佛教宗派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线索。
据史料记载,甘谷大佛石窟造像可远溯至北魏,具体年代已经无从稽考。
现存释迦牟尼大佛像始凿于北魏,一直到盛唐才趋完美。
大佛石胎泥塑,身高23.3米,腰阔10.4米,高大魁梧,温顺善良,坐于30米高的石窟内,栩栩如生。
据史料记载,大象山石窟大规模开窟造像大约始自姚秦,佛事活动盛行于北朝以后,鼎盛于唐。
甘谷大象山永明寺设戒碑有云:“陇右密迩关中,襟带五凉,当姚秦北周之际佛教盛行于禹城。
而大陕西来吾陇甘谷为必经之地。
窟像设之胜若麦积崖,大象山直遥应敦煌而无逊色,而2000年来高僧大德传胜衍绪亦不亚东南。
” 大象山不但因大佛、古建筑群而闻名,更为独特的是每至古历四月八“浴佛节”前后,满山遍野的紫丁香花争相怒放,香味益人。
寺院里,梵钟声声,香烟袅袅,木鱼笃笃,佛号声声,神光赫赫。
商贾游人慕名前来,为陇上名山增添了又一道风景。
宋代《太平寰宇记》载:“悬崖有大象一躯,身长九丈。
自山巅至山下一千二百三十丈,有阁道可蹬,盖自古为胜迹矣。
”明清时期,大象山的宗教活动更为兴盛,佛、道、儒三教并存,各凿洞窟,各建庙宇。
游客四时不断,特别是每年四月八日的浴佛节,数以万计的游人,参加春游盛会,热闹非凡。
大象山石窟以其丰润优美的自然景观和华夏的人文景观,成为甘肃省东南部三个主要石窟群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悬崖大象” 和国内诸多石窟雕刻不同的是,大象山石窟群都凿于高出地面约300米的悬崖峭壁上。
包括大象库、睡佛窟等。
大象窟即6号窟,亦称大佛殿,是大象山石窟的主窟。
窟内石胎泥塑大佛像是全国大型造像中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物。
从造像技法圆润流畅、丰满细腻的特点看,当为盛唐时期作品。
宋、明、清各代都有维修和重妆、挂彩。
大窟周壁有小龛70余个,龛前有金刚、白鹤童子、人面鸟等悬塑小像。
大象窟檐原为木结构三重檐楼阁建筑,经年久风雨侵蚀已坍塌,现拱型龛楣为1985年国家拨款建成;同年还补塑了大佛的手足和膝下衣纹等残损部分。
如此巨大的造像,在甘肃东部地区所有石窟中仅有此例,是渭河流域唯一的唐代大佛,也是全国大佛开凿相对高度最高的造像。
填补了这一地区唐代造像的不足。
其余石窟大多为平面近方形,不少洞窟都是带有僧房的禅窟,这些以僧人为主的佛窟,在内地的各石窟中比较罕见。
睡佛窟位于三星福、禄、寿洞东侧。
北向,平面长方形。
前壁紧靠小禅窟右上角辟明窗。
清代重塑莲叶观音像,以高度夸张手法,塑造了一尊宁静善良而又悠然自得、半卧莲叶之上的观音菩萨。
造像超越佛教规范,失履半卧。
艺术家用泥巴塑造了一尊栩栩如生的劳动人民所敬仰的神尊。
甘谷县大象山作文
甘谷大象山是一处石窟艺术与古建筑文化完美结合的胜地,殿宇窟龛错落有致、疏朗自然,亭台楼阁、斗拱飞檐,是传统古建艺术珍品;雕塑自然、书画壁画充分体现了古代造型艺术的独特风格,自古闻名遐迩。
石窟东距著名的天水麦积山石窟100公里,西去武山水帘石窟40公里,三处石窟由于地理位置的邻近和长期的历史背景相同,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形成了甘肃东部佛教石窟寺艺术的特有风格和体系。
甘谷大象山,位于天水市甘谷县境内距县城五华里处。
那里有一座正看如旗,横看似龙的山峦拔地而起,旧名文旗,现名大象山。
山上松桧丛生,丁香溢彩,亭台楼阁依山而建,雕栋画廊绿树掩映。
山中悬崖间,峭壁上有大洞窟一个,洞内坐石胎泥塑大佛一尊。
据考证,甘谷塑佛造像可远溯北魏,先后共经历了四个朝代,300多年。
甘谷有着十分丰厚的文化积淀。
据甘谷县文化局工作人员介绍,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人面鲵鱼彩陶瓶所表现出的中华民族图腾——龙的雏形以及被列为“四大汉简”之一的甘保汉简、精美的北魏石造佛像、造像塔到华贵浪漫的唐三彩风首壶;从万民敬仰的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七十二贤之一的孔门弟子石作蜀、蜀汉大将军姜维到“行完而洁”的翰林学士巩建丰等名贯千古的陇上先贤,无一不反映甘谷文化历史的源远流长,映衬出甘谷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这里自古商贸活跃,汉唐时期为古丝绸之路商旅重镇,宋有“茶马大市”之盛名,明享“商旅之家”的美誉。
三大景观 据《甘谷史话》记载:甘谷境内的文化景点大致可分为石窟景观、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三大类,按其分布,可用“一廓两线”来概括,即:古冀文化长廓、石鼓山风景旅游线和礼辛镇古遗址旅游线。
“古冀文化长廓”主要包括以大象山为中心,沿渭河一线分布的蔡家寺、渭水峪遗址、南山寺及毛家坪遗址等多处遗址。
石鼓山风景旅游线包括尖山寺森林公园、古坡海潭寺、九墩牧场及石鼓山等多处自然景观。
礼辛镇古遗址旅游线包括新兴姚仲纪念址、贯寺青砖牌坊和礼辛镇遗址等。
文旗山是秦岭山脉西端的一条余脉,东西走向。
山体挺拔,毓灵峻秀,巍峨多姿。
文旗山与东侧的簸箕山遥相呼应,统称旗鼓山。
文旗山因其巅悬崖上开凿塑造的一尊通高27.3米的释迦牟尼大佛像,而称作大佛寺,为甘谷县八景之一。
有民谣说:“佛乡有个大佛寺,顶得蓝天咯吱吱。
”甘谷县八景中称之为“悬崖大象”。
大佛洞窟两旁,依山附势修有长长的走廊,如同一条腰带。
廊上窟龛相连,巍峨壮观,现存二十二个窟龛,大都平面近方形。
正壁开大圆拱龛和设高坛基,并有僧人修行的禅窟,这是大象山窟龛特殊之处,在全国也很罕见。
“乘象入胎” 大象山横岭之上楼阁鳞次,祠宇相望。
自山脚攀登而上,经韦陀殿,再穿越飞栈阁道直上至最高处三圣殿,上有石刻:“白云封处”。
山上楼阁殿宇建筑,依山就势,密布山岭,层层楼阁,座座殿院,逐台登高。
有墨翟殿、伏羲殿、鲁班殿等。
相传鲁班殿为大象山建筑全部竣工后用所剩零块木料拼凑为梁架而建造,殿宇结构奇巧,玲珑剔透,独具匠心,充分显示了精湛的建筑技艺。
窟龛以大象窟为中心向左右罗列,西侧紧倚飞云岩,有七窟,东侧攘连松花崖,有十四窟,大佛洞窟两旁依山势建有长长的走廊将窟龛相连。
大象山自从以大佛闻世更名后,世人一直沿称大像山。
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根据释迦牟尼“乘象入胎”的传说,认为起名大象山更为确切。
虽仅一字之差,且同音,但意义深远,从此正式命名为大象山。
大象山是历代文人墨客前往览胜,赋词作诗赞颂之地。
每年农历四月八日有庙会,游人络绎不绝,热闹不凡。
登山屹窟北望,渭水烟波东泻,铁路、公路横贯渭川、通济渠水畅流,渭北山丘莽莽,景象秀丽壮观。
1981年9月10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将大象山石窟正式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拨专款进行维修。
建寺久远 凿窟习禅,流行于我国北朝时期,大象山石窟至少能为研究我国北方佛教宗派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线索。
据史料记载,甘谷大佛石窟造像可远溯至北魏,具体年代已经无从稽考。
现存释迦牟尼大佛像始凿于北魏,一直到盛唐才趋完美。
大佛石胎泥塑,身高23.3米,腰阔10.4米,高大魁梧,温顺善良,坐于30米高的石窟内,栩栩如生。
据史料记载,大象山石窟大规模开窟造像大约始自姚秦,佛事活动盛行于北朝以后,鼎盛于唐。
甘谷大象山永明寺设戒碑有云:“陇右密迩关中,襟带五凉,当姚秦北周之际佛教盛行于禹城。
而大陕西来吾陇甘谷为必经之地。
窟像设之胜若麦积崖,大象山直遥应敦煌而无逊色,而2000年来高僧大德传胜衍绪亦不亚东南。
” 大象山不但因大佛、古建筑群而闻名,更为独特的是每至古历四月八“浴佛节”前后,满山遍野的紫丁香花争相怒放,香味益人。
寺院里,梵钟声声,香烟袅袅,木鱼笃笃,佛号声声,神光赫赫。
商贾游人慕名前来,为陇上名山增添了又一道风景。
宋代《太平寰宇记》载:“悬崖有大象一躯,身长九丈。
自山巅至山下一千二百三十丈,有阁道可蹬,盖自古为胜迹矣。
”明清时期,大象山的宗教活动更为兴盛,佛、道、儒三教并存,各凿洞窟,各建庙宇。
游客四时不断,特别是每年四月八日的浴佛节,数以万计的游人,参加春游盛会,热闹非凡。
大象山石窟以其丰润优美的自然景观和华夏的人文景观,成为甘肃省东南部三个主要石窟群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悬崖大象” 和国内诸多石窟雕刻不同的是,大象山石窟群都凿于高出地面约300米的悬崖峭壁上。
包括大象库、睡佛窟等。
大象窟即6号窟,亦称大佛殿,是大象山石窟的主窟。
窟内石胎泥塑大佛像是全国大型造像中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物。
从造像技法圆润流畅、丰满细腻的特点看,当为盛唐时期作品。
宋、明、清各代都有维修和重妆、挂彩。
大窟周壁有小龛70余个,龛前有金刚、白鹤童子、人面鸟等悬塑小像。
大象窟檐原为木结构三重檐楼阁建筑,经年久风雨侵蚀已坍塌,现拱型龛楣为1985年国家拨款建成;同年还补塑了大佛的手足和膝下衣纹等残损部分。
如此巨大的造像,在甘肃东部地区所有石窟中仅有此例,是渭河流域唯一的唐代大佛,也是全国大佛开凿相对高度最高的造像。
填补了这一地区唐代造像的不足。
其余石窟大多为平面近方形,不少洞窟都是带有僧房的禅窟,这些以僧人为主的佛窟,在内地的各石窟中比较罕见。
睡佛窟位于三星福、禄、寿洞东侧。
北向,平面长方形。
前壁紧靠小禅窟右上角辟明窗。
清代重塑莲叶观音像,以高度夸张手法,塑造了一尊宁静善良而又悠然自得、半卧莲叶之上的观音菩萨。
造像超越佛教规范,失履半卧。
艺术家用泥巴塑造了一尊栩栩如生的劳动人民所敬仰的神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