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导游词 > 沈阳故宫导游词小学生

沈阳故宫导游词小学生

时间:2015-09-27 18:32

故宫导游词怎么写

各位游客,大家好。

我是这次旅游的导游姜佳婷。

我很荣幸能够带领大家去故宫旅游。

希望我能带给大家最好的服务。

  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气势雄伟的古代宫殿—故宫了。

大家看这四面就是宫墙,而且宫墙四面都建有高大的城门,南为午门也就是故宫正门,北为神武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这宫墙四“门”的角楼都是风格独特、造型绮丽的。

  现在请跟我一起去故宫中最大的宫殿太和殿看看

这里是明、清皇帝召见百官、发号施令、举行庆典的地方。

全殿面阔11间,进深5间,外有廊柱,殿内外共立72根大柱。

殿高35米,殿内净空高达14米,宽63米,面积2377平方米,为全国最大的木构大殿。

  我再给大家介绍介绍其他的宫殿吧

  现在我们来到了中和殿。

中和殿是为帝王去太和殿途中的演习礼仪之地。

保和殿,是皇帝宴请外藩王公贵族和京中文武大臣之处。

我们再来看看文华殿。

它是明代皇太子读书处。

乾清门是故宫中外朝和内廷的分界处,由此向北便是内廷。

乾清宫是明、清皇帝居住和处理政务的地方。

慈宁宫就是皇上住的地方。

你们看过《还珠格格》这部电视剧吗

它就是在故宫里拍的。

  规划严整,气魄宏伟,极为壮观,这就是我国的故宫。

无论在平面布局,立体效果以及形式上的雄伟、堂皇、庄严、和谐,都属无与伦比的杰作。

它标志着我国悠久的文化传统,显示着500余年前我国在建筑艺术上的卓越成就。

  现在大家可以自由参观,可是我要提醒大家一定要注意保持故宫环境。

故宫坤宁宫介绍400字导游词

坤宁宫是北京故宫内廷后三宫之一,坤宁宫在交泰殿后面,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正德九年(1514年)、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两次毁于火,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重建。

清沿明制于顺治二年(1645年)重修,十二年(1655年)仿盛京沈阳清宁宫再次重修。

嘉庆二年(1797年)乾清宫失火,延烧此殿前檐,三年(1798年)重修。

乾清宫代表阳性,坤宁宫代表阴性,以表示阴阳结合,天地合壁之意。

  坤宁宫坐北面南,面阔连廊9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

明代是皇后的寝宫。

清顺治十二年改建后,为萨满教祭神的主要场所。

仿盛京清宁宫,改原明间开门为东次间开门,原槅扇门改为双扇板门,其余各间的棂花槅扇窗均改为直棂吊搭式窗。

室内东侧两间隔出为暖阁,作为居住的寝室,门的西侧四间设南、北、西三面炕,作为祭神的场所。

与门相对后檐设锅灶,作杀牲煮肉之用。

由于是皇家所用,灶间设棂花扇门,浑金毗卢罩,装饰考究华丽。

坤宁宫细节:正堂  坤宁宫改建后,即成为清宫萨满祭祀的主要场所。

坤宁宫的东端二间是皇帝大婚时的洞房。

房内墙壁饰以红漆,顶棚高悬双喜宫灯。

洞房有东西二门,西门里和东门外的木影壁内外,都饰以金漆双喜大字,有出门见喜之意。

洞房西北角设龙凤喜床,床铺前挂的帐子和床铺上放的被子,都是江南精工织绣,上面各绣神态各异的一百个玩童,称作“百子帐”和“百子被”,五彩缤纷,鲜艳夺目。

皇帝大婚时要在这里住两天,之后再另住其他宫殿。

如果先结婚后当皇帝的,就不能享受这种待遇了。

所以清代只有年幼登基的康熙、同治、光绪三个皇帝用过这个洞房。

康熙四年(1665年)玄烨大婚时,太皇太后指定大婚在坤宁宫行合卺礼。

同治皇帝、光绪皇帝大婚,溥仪结婚也都是在坤宁宫举行。

雍正皇帝以后,皇帝移住养心殿,皇后也不再住坤宁宫,坤宁宫实际上已作为专供萨满教祭神的场所。

  现为宫廷生活原状陈列。

清代改作祭神场所    坤宁宫  清朝皇室每年都要举行大大小小的祭祀。

这也是皇帝皇后的重要职责之一。

在这些祭祀中,有一些是要皇后进行的,而且地点就在坤宁宫中。

满族是一个极其敬重神明的民族,因此祭祀、祭神对于满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另外,满族的居住设计有着不同于汉族的特色,根据满族传统风俗,住房一般为西、中、东三间,大门朝南开,西间称西上屋,中间称堂屋,东间称东下屋。

西上屋设南、西、北三面炕,西炕为贵,北炕为大,南炕为小。

由于满族人以西为上,故西墙供神或祖宗牌位。

西炕一般不住人,南北炕以南炕为大,长辈住南炕,晚辈住北炕。

  由于以上的原因,在顺治十二年,清朝对坤宁宫进行了改建,除东西两头的两间通道外,按满族的习俗把坤宁宫西端四间改造为祭神的场所。

从东数第三间开门,并改成两扇对开的门。

进门对面设大锅三口,为祭神煮肉用。

每天早晚都有祭神活动。

凡是大祭的日子和每月初一、十五,皇帝、皇后都亲自祭神。

每逢大的庆典和元旦,皇后还要在这里举行庆贺礼。

每逢大的庆典和元旦,皇后还要在这里举行庆贺礼。

  自此以后,坤宁宫就成了专门的祭祀场所,也是一个十分神圣的地方。

当然,它还有另外一个功用,就是皇帝大婚的新房。

清朝皇帝大婚时要在这里住两天,之后再另住其他宫殿。

当然,如果皇帝在即位之前就已经结婚的话,就不能享受这种待遇了。

  因此说,清朝真正在坤宁宫里住过的皇后并不多,皇后们大多在东西六宫有自己的住所,比如说顺治孝惠皇后住在宁寿宫,乾隆皇帝的孝贤皇后生前住在长春宫等等。

朱家溍  坤宁宫是明清两代皇后的中宫。

明代皇帝住在乾清宫,所以坤宁宫是皇后的寝宫,1644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克北京时,崇祯的皇后(周皇后)就是在坤宁宫自杀的①。

到了清代,因为皇帝办公地点从外廷移进内廷的乾清官,寝宫西移养心殿,所以坤宁宫也就成为形式上的中宫了。

皇后可以住在东西六宫随便选择一处居住,只有在皇帝大婚时才在坤宁宫和皇帝住上两天②。

清朝的皇帝在即位以后才举行婚礼的,有顺治、康熙、同治、光绪四朝。

而根据《大清会典》能肯定皇后曾经在坤宁宫住过的,只有康熙、同治、光绪三朝。

此外,辛亥革命以后,溥仪举行婚礼时也曾在这里住过。

坤宁宫  除了婚礼之外,清代历朝的皇后在元旦、冬至和她的生日(叫作千秋),率领贵妃等去朝见太后和皇帝礼毕在坤宁宫休息,再到交泰殿升座,受妃嫔们的朝贺。

坤宁宫经常的用途是祭神。

每日朝夕祭、春秋大祭、求福祭、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等④,都在坤宁宫的明间举行。

  坤宁宫虽然基本上是明代的建筑,但在清代有很大改动。

明代坤宁门在清代顺贞门的地方,今天的坤宁门在明代是一道围廊叫“游艺斋”,与御花园相接⑤。

至于清代坤宁宫的室内格局,则完全依照沈阳故宫里清宁宫的样子⑥,保存着一部分满民族的风俗习惯。

室内顺着山墙,有前后檐通连的大炕,窗纸糊在窗棂外面,在炕上祭神,在炕沿鼻柱上挂着弓矢,这些,和明代坤宁宫的室内装饰当然不会相同。

  1959年,坤宁宫布置了原状陈列,这里把布置经过和陈列依据,作一简单的介绍。

  坤宁宫共九间,除东西两间为过道之外,室内七间。

七间又可以分为三个单元,中间一个单元包括四间,是祭神、吃肉的地方;东面一个单元包括两间,即所谓坤宁宫东暖阁,是起坐的地方;西面一间是存贮佛亭的地方。

  这次布置的经过,是先研究资料,如1925年3月15日清室善后委员会刊行的《故宫物品点查报告》、内务府广储司所存的坤宁宫陈设档、乾隆年间纂修的《满洲祭天祭神礼》,以及《大清会典事例》《内务府办事则例》等等清代官书和清室善后委员会时期拍摄的一部分现场照片,并向曾经在坤宁宫吃过肉的老先生进行了访问⑦。

结合这些资料,对坤宁宫以往的收藏物品进行了研究之后,才进行布置。

  东暖阁的陈列  东暖阁最主要的用途是帝后合卺。

清代皇帝婚礼,极尽铺张浪费之能事,内务府对于婚礼所置办的物品,其费用往往几十倍于市价⑧。

室内的铺陈,最足以说明这个问题。

我们布置清代皇帝婚礼期间的原状时,首先对东暖阁的室内环境和固定的装置进行研究。

东暖阁为敞两间,前檐通连大炕一座,后檐落地罩木炕每间一座,落地罩上面仙楼二间。

据康熙四年礼部奏折,内有“……今奉太皇太后懿旨,中间合卺与神幔甚近,首间次间虽然间隔尚是中宫之正间内北炕吉”,显然,中间即指正中有“坤宁宫”匾额的一间,首间即指有煮肉锅灶的一间,次间的北炕,是指东暖阁靠西边的落地罩炕而言。

又查会典载同治、光绪大婚一切具照康熙四年成案办理,可见从康熙时起这一个北炕就是这个用途。

从清室善后委员会《故宫点查报告》第二册(坤宁宫部分)上面可以看出,在这个炕的范围内有“紫檀雕龙凤炕几二张,紫檀雕龙凤双喜字桌灯二对,红呢炕罩一件,黄氆氇炕垫一件”等物品。

双喜字桌灯应该是婚礼时用的,龙凤炕几应该是平时和婚礼时都有的陈设,至于黄氆氇炕垫则仅仅是平时的铺陈(这件炕垫早已不存在)。

根据清代宫廷陈设的惯例,每一处所的陈设品,有些是长期的,有些是逢年过节才安设的,包括一些缂绣织锦的炕垫座褥等等杯内,它们有的存贮在本宫,有的收贮在广储司所属的各专库内,至于不常用的地方,陈设物品根本不齐全。

《故宫点查报告》虽然是很好的参考资料,但也不能受它的局限,例如坤宁宫所有原存的物品中,根本没有适合这个北炕的炕褥,我们在库房中找出了与这个北炕尺寸正合的大红缎绣龙凤双喜字大炕褥一件,褥里有布条写着“东暖阁北大炕”字样,从质料图案风格等方面可以断定这件炕褥是清代晚期的制品,是为同治或光绪婚礼所特制的。

同时选择了与此同一风格的大红缎绣百子图大座褥两件,正适合前檐大炕在炕桌两边的尺寸。

这三件褥子,可以表现婚礼当时的举行情形。

  坤宁宫风光(2)(15张)  自道光十五年至宣统二年,共有七册时期不同的坤宁宫东暖阁陈设档,可以看出东暖阁的陈设,前后大致没有多大变化,只是在举行婚礼时加上一整份大红绣龙凤双喜百子等图案的座褥炕垫帐幔地衣及喜字灯笼等物品。

陈设档上所载的物品和清室善后委员会点查报告上的登录,大部分是相符的。

例如前檐大炕东西墙上蒋廷锡和顾铨的画、案上的白玉盘、珐琅炉瓶盒(底有乾隆年制坤宁宫第一份十字款)、紫檀木嵌玉如意(柄上乾隆隶书嵌金丝坤宁宫铭)、案下的潮州扇、玻璃四方容镜、雕漆痰盒、竹帚以及墙上挂的钥匙口袋,自道光至宣统,一直是这些摆设,它们都是乾隆年间制品,结合墙上乾隆的题诗,这个陈设形式可以上溯到乾隆时代,不过我们所能找到的档案依据,最早只能及于道光而已。

在点查报告上虽然这些物品不是像陈设档上那样集中而又有次序,但物品都还存在,这些陈列品都曾经对照过几种史料,彼此都没有矛盾。

  有时,材料之间也不尽一致,例如关于北墙的东一个炕,《故宫点查报告》和七册陈设档上的记载都不同,前者说是双座,后者说是“紫垣内正宝座”,但是我们认为原状陈列应当按照长时期陈设档上设正座的形式,所以虽然《故宫点查报告》上记载得很确切,还有溥仪占居宫内时拍摄的照片为证,可是为了符合比较长久的陈设情况,就仍设正座,并且在北墙上恢复了坤宁宫铭的挂屏和几部书以及陈设(根据历年陈设档,这里有《盛京舆图》《经史讲义》《敬胜斋法帖》等书帖和陈设。

这显然是为皇帝准备的)。

又有一部分物品是陈设档所未载,而点查报告上所记载的物品和它的部位,都合乎历中情况的,例如炕沿鼻柱的大铜钉上挂着一份弓箭撤袋,虽则不是为了实用,但和坤宁宫的很多从生活实用品变成的象征性陈设品是协调统一的,因而还是摆上去。

  明间的陈列  明间的原状陈列,可以有两个方向:一为表现白天无所活动的状况,一即表现各种祭神礼节中之一种,现在陈列的属于后一种。

在各种祭神礼中从所掌握的物品来考虑以表现每日朝夕祭为宜,但朝夕二祭不能同时进行,所以只表现朝祭。

而夕祭神位平时就在北炕上,陈设的物品也可以同时存在⑨。

  朝祭的布置:故宫博物院从前有一个时期所陈列的坤宁宫祭神状况有个总的缺点,就是既非白天的状况,又不是祭时的状况,现在的布置是根据乾隆十二年《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卷二坤宁宫常祭仪注、坤宁宫常祭祝辞、卷五祭神祭天器用数目、卷六祭神祭天器用形式图的记载,对原藏坤宁宫的物品和原祭神库物品加以研究核对,有些物品已残缺不堪无法修复,例如“镶红片金黄云缎神幔”和“背灯青绸幕”已经腐朽污损,则保存原件,用复制品陈列。

  还有一些陈设,如:省猪(既杀猪)包锡红漆大桌,按制度应为两件(因为每次同时杀两只猪),但藏品只发现一张,原因是辛亥革命以后,每次改用一只猪⑩,所以多年来只剩下一张包锡红漆大桌了。

朝祭神位所供的,据《满洲祭礼》载,为释迦牟尼(在髹金小亭内)、菩萨像、关帝像(画像轴挂神幔上),现在仅存关帝像一轴。

据《满洲祭礼》载,“礼毕司香太监撤菩萨像,位关帝像于正中”,这时才开始杀猪。

现在陈列的状况是炕前有两高桌,摆着盛猪的银里木槽盆,从供品前后次序说明猪肉摆上来之后,菩萨像当然是已经撤收了,所以现在朝祭神位的陈列中,只在神幔正中挂关帝像,和炕前的银里木槽是一致的。

  夕祭所供的神根据《满洲祭礼》卷二夕祭仪的记载:“穆里罕神,自西按序供奉架上,画像神安奉于神幔正中,设蒙古神于左,皆于北炕南向。

”从卷六“器皿形式图”供奉古神连靠黑漆座的图式和各种文件上都记载着蒙古神列于最末,可以断定原存北炕的连靠黑漆座上的两个绸制偶像就是蒙古神。

《清史稿》礼志第四解释坤宁宫夕祭祝辞中“喀屯诺延为蒙古神”,所以这两件偶像现在就定名为喀屯诺延。

在供夕祭神位绘花黑漆抽屉桌中原有画像一轴,当即是画像神。

内容为七个盛装女子端坐椅上,上有飞鹊二只,下有清代服装的供养人二人。

夕祭祝辞中有“纳丹岱珲”,《清史稿》礼志和《国朝宫史》解释纳丹岱珲为七星之祀,这个画像神是七个女子,可能就是纳丹岱珲。

至于穆里罕神,估计原来可能是牌位而不是画像,在藏品中尚未发现此项物品。

  煮肉蒸糕锅灶部分的布置:这一部分在正间之东的首间(即对着门的一间)向南的隔扇内。

灶上有大锅三个,两只猪各占一锅,另一锅蒸切糕。

  灶的北窗棂上挂着煮猪用的铁钩、铁勺、铁铲,窗台上放着照明用的铁板灯、木板蜡台。

东墙上设着“东厨司命灶君之位”的木牌。

隔扇外靠东墙设着“盛净水瓷缸”二件,放在红漆缸架上,两缸架之间放着一块圆形石头,叫作“打糕石”。

据《满洲祭礼》卷五解释,打糕是“以稷米蒸饭,置于石,用木榔头打烂”,是粘糕一类的食物。

  关于宝座的布置,《啸亭杂录》载:“大内于元旦次日及仲春秋朔,行大祭神于坤宁宫。

钦派内外藩王、贝勒、辅臣、六部正卿吃祭神肉。

上(指皇帝)面北坐……”《啸亭杂录》的作者是乾嘉时代的人,可以知道在那个时代以前,皇帝坐在南窗大床,而朝北。

又据《曝直纪略》:“每年坤宁宫吃肉三次,枢臣皆与(按:指的是大祭,这和每日常祭只有少数侍卫参加吃肉的情况不同)。

两宫祭神毕,太后坐北床,皇上坐南床,如太后不御坐则皇上坐北床。

”从这个材料知道到了同、光年间,除了南床上安设座褥靠背隐枕一份宝座以外,在北床上又增设一份。

这次陈列是按这种形式来布置的,坐北面南的一份最初曾经设在正间,后来经过文史馆衡亮先生提供照片核对后才改陈在西一间。

还有南北两份宝座各安设铜座牛角灯两个于座褥左右,也是参考照片布置的。

  总言之,坤宁宫原状陈列所表现的时间是包括清朝整个朝代的。

在东暖阁内具体地表现同治、光绪婚礼期间内的状况,但并不排斥乾嘉以来遗留下来的陈设品。

在明间内具体地表现举行朝祭的状况,这是坤宁宫从有祭神活动以来的原状,同时也不排斥同治以后南北对面设两份座位的状况。

我们从一切能够找到的可靠史料中选择适当的内容,把原地点历史上积累下的室内陈设面貌,重新复原了。

这次布置故宫中路的原状陈列自太和殿至坤宁宫都是在这种情形下进行的,这种陈列的方法,是否正确,希望得到各方面的指正。

  ① 见《明季北略》。

  ② 见《翁文恭公日记》。

  ③ 见《国朝宫史》。

  ④ 见《大清会典事例》。

  ⑤ 见《垣宸识论略》。

  ⑥ 见乾隆《御制诗集》坤宁宫铭。

  ⑦ 我们曾经特请文史馆的衡亮先生到院参加意见。

衡先生曾经当过清朝的御前侍卫和都统等职,当年他每隔几天在月华门值宿。

他说:“每逢值宿的日子到五更天的时候,就听见乾清门有太监喊‘请大人们吃肉’,当时的习惯语是‘叫肉’。

所有乾清门的侍卫进来到坤宁宫门口领肉。

那时候我是伊立答(满语即站班的头目),还有几个御前的和卓钦(即侍卫中管理蒙文翻译事)、太医院值班的,共六人。

进门来,从南窗下每人拿一块毯垫(白心红边),地当中有一灯架子(现在尚在坤宁宫),在灯前放下垫子,向西一叩首,坐下。

有太监给拿出一盘整方的肉,另有一人给盘内撒一把细盐,用手来撕吃,吃完把盘子一举,就有太监接过去,倘愿意再要也可以。

”这是他谈每日吃肉的情况。

  ⑧ 据衡亮先生谈:同治大婚时,内务府堂郎中文索曾经把价值不过数千两的紫檀龙柜,开价十万两。

  ⑨ 有些器物是举行祭祀时才陈设出来,平时则撤收,有些器物则是固定的。

  ⑩ 据衡亮先生口述。

  编辑本段相关故事  在明代,坤宁宫是皇后的寝宫。

面阔九间,原来是正面中间开门,有东西暖阁。

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打进北京 坤宁宫  时,崇祯皇帝的皇后周氏就是在坤宁宫自缢身亡的。

  清代重建时,除东西两头的两间通道外,按照满族的习俗,将正门开在偏东的一间,改菱花格窗为直条格窗,殿内西部改为三面环形的大炕,使此殿的内外装修都不同于其他宫殿。

坤宁宫西端四间改造为祭神的场所。

从东数第三间开门,并改成两扇对开的门。

进门对面设大锅三口,为祭神煮肉用。

每天早晚都有祭神活动。

凡是大祭的日子和每月初一、十五,皇帝、皇后都亲自祭神,所祭的神像包括释迦牟尼、关云长、蒙古神等画像15—16个。

每逢大的庆典和元旦,皇后还要在这里举行庆贺礼。

  清代,坤宁宫的东端二间是皇帝大婚时的洞房。

房内墙壁饰以红漆,顶棚高悬双喜宫灯。

洞房有东西二门,西门里和东门外的木影壁内外,都饰以金漆双喜大字,有出门见喜之意。

洞房西北角设龙凤喜床,床铺前挂的帐子和床铺上放的被子,都是江南精工织绣,上面各绣神态各异的一百个玩童,称作“百子帐”和“百子被”,五彩缤纷,鲜艳夺目。

皇帝大婚时要在这里住两天,之后再另住其他宫殿。

如果先结婚后当皇帝的,就不能享受这种待遇了。

所以清代只有年幼登基的康熙、同治、光绪三个皇帝用过这个洞房。

  皇帝大婚极为豪华,挥霍十分惊人。

同治十一年(1872年),同治皇帝载淳大婚,共耗费白银一千一百万两;光绪十五年(1889年),光绪皇帝载湉大婚,在国家极为贫困的条件下,仍然耗费白银五百五十万两。

现在洞房内的装修和陈设,是光绪皇帝大婚时布置的原状

导游词200字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导游——王导,今天就由我来给大家讲解颐和园的风景名胜。

请大家随着我走。

现在,我手指的这个是著名的长廊。

这个长廊可不一般。

它全长700多米,分成273间。

大家可以看到,每间的横槛上都有许多五彩图画,画得各式各样,有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难怪被称为“世界第一廊”。

大家往前看,这就是碧波荡漾的昆明湖。

这片湖静得像一面镜子。

游船经常从这里经过,大家可以听到船上游人们的欢歌笑语。

在昆明湖的上面,就是闻名遐迩的万寿山。

站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颐和园的全部风景。

站在这里看,整个颐和园真可谓是无比壮观。

郁郁葱葱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这就是古香古色的佛香阁。

大家快随我看看这美丽的石桥吧

这座石桥有17个桥洞,叫十七孔桥。

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姿态不一的活灵活现的小狮子。

这座在历史上为帝王建造的古典园林,现已成为中国最著名的旅游参观热点之一,每年接待游客数百万人。

1986年,颐和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大家听了我的介绍,也心动了吧

那就亲自到颐和园看看吧

帮我写一篇关于介绍故宫的英语作文(带翻译)简单点的 初二水平 30到40词

The Palace Museum is also called the Forbidden City, which started to be built in 1407. It took 200,000 people fourteen years to build it. It was finished in 1420. There are 9,999 rooms in all the palaces. In China, nine is regarded as a lucky number traditionally. At present, it is free for Chinese students to visit every Tuesday.The Palace Museum has treasures of over 5,000 years' history.

按一定顺序观察一处景物写一篇作文

春天来沉睡的大地苏醒了。

姐把大地装饰得五彩缤纷,还给大地母亲织了一件绿衣裙,在这美好、祥和的季节里,人们相互邀约:“春天来了,春天来了,快到公园踏青吧。

”我也随着妈妈去踏青,一路上,我一直追问妈妈:“春天是什么样子的呢

”妈妈指着四周那蓝蓝的天,白白的云,清清的流水,暖暖的风,轻柔地说:“这不就是春天吗

”我顺着妈妈手指的方向望去,青山绿水好不迷人,真的是风景如画啊

一走进公园,便有一阵清凉之中带着淡淡花香之气飘了过来,让我陶醉……放眼望去,处处洋溢着春天的气息。

湛蓝的天空中,喜鹊们欢快地演奏着“春之曲”。

大地上,小草顽皮地探出了头,在春风的鼓舞下,东瞧瞧,西望望,时不时地摇晃着小脑袋。

花坛里许许多多漂亮的花儿,一个个争奇斗艳,你不让我,我不让你。

各个红的像火,粉的似霞,白的如雪,柳树上柳枝叶被春风春雨两兄妹在天空中春的调色板给染绿了。

一个个嫩芽悄悄地爬满了枝头,在春风的吹动春雨的滋润下,仿佛是一个阿娜多姿的少女,春风好似一把剪刀,把它理得更加美丽,此情此景,我不禁想起那句诗:“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就是我发现的春天,你找到了吗

60岁的人去晋祠门票多少钱

天呢,都再这胡说八道,晋祠去年9月就涨价了,门票78元

60岁以上的老人有优惠,你去如果想买便宜票,去找门口前面照相的,他们都倒票,我是山西的地接导游,相信我说的。

还什么导游30,胡说,导游免票

全国上下只有三个地方导游证不免票,分别是北京故宫,沈阳故宫,山东孔府

有关世界遗产的资料 50字

1.明清皇陵  2.天坛  3.颐和园  4.孔庙  5.周口店遗址  6.故宫  7.长城  8.高句丽壁画墓  9.沈阳故宫  10.云冈石窟  11.平遥古城  12.承德避暑山庄  13.秦始皇陵  14.莫高窟  15.龙门石窟  16.都江堰  17.大足石刻  18.苏州古典园林  19.皖南古村落  20.庐山国家公园  21.武当山  22.丽江古城  23.拉萨布达拉宫  长城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间:1987年12月  中国的长城始建于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秦朝统一中国后联成万里长城。

汉、明两代又曾大规模修筑。

长城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丰碑和智慧结晶,象征着中华民族的血脉相承和民族精神。

  长城位于中国北部,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全长约6700公里,通称万里长城。

从公元前7世纪楚国筑“方城”开始,至明代(1368~1644年)共有20多个诸侯国和封建王朝持续了两千多年修筑过长城,今天所见到的主要是明长城。

  长城大都建在山岭最高处,沿着山脊把蜿蜒无尽的山势勾画出清晰的轮廓。

在万里城墙 上,分布着百座雄关、隘口,成千上万座敌台、烽火台,使高低起伏的地形更显得雄奇险峻,充满巨大的艺术魅力。

  西藏布达拉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间:1994年12月  布达拉宫在中国西藏拉萨西北的玛布日山上,海拔3700多米,始建于公元7世纪,是历世达赖喇嘛的冬宫,也是过去西藏地方统治者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

依山而建的布达拉宫是著名的宫堡式建筑群,现占地4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宫体主楼13层,高115米,全部为石木结构,5座宫顶覆盖镏金铜瓦,金光灿烂,气势雄伟,体现了藏族古建筑迷人的特色。

  宫殿的设计和建造根据高原地区阳光照射的规律,墙基宽而坚固,墙基下面有四通八达的地道和通风口。

屋内有柱、斗拱、雀替、梁、椽木等,组成撑架。

铺地和盖屋顶用的是叫“阿尔嘎”的硬土,各大厅和寝室的顶部都有天窗,便于采光,调节空气。

宫内的柱梁上有各种雕刻,墙壁上的彩色壁画面积有2500多平方米。

宫内还收藏了西藏特有的、在棉布绸缎上彩绘的唐卡以及历代文物。

  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间:1987年12月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龙骨山,距北京城约50公里。

1929年中国古生物学家裴文中在此发现原始人类牙齿、骨骼和一块完整的头盖骨,并找到了“北京人”生活、狩猎及使用火的遗迹,以后陆续在龙骨山上发现一些猿人使用的石器和用火遗址。

周口店遗址是世界上迄今为止人类化石材料最丰富、最生动、植物化石门类最齐全、而又研究最深入的古人类遗址。

  北京人的平均脑量达1088毫升(现代人脑量为1400),据推算北京人身高为156厘米(男),150厘米(女)。

北京人属石器时代,是最早使用火的古人类,并能捕猎大型动物。

北京人的寿命较短,据统计,68.2%死于14岁前,超过50岁的不足4.5%。

  通过对这些考古资料的研究,证明北京猿人距今约69万年,其创造出颇具特色的旧石器文化,对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文化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北京猿人的发现,还将用火的历史提早了几十万年,他们居住过的洞穴里留下了很厚的灰烬堆。

  云南丽江古城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间:1997年12月  丽江地处云南金沙江上游,历史悠久,风光秀美,自然环境雄伟,是古代羌人的后裔纳西族的故乡。

丽江古城海拔2400米,是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的中心城市,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丽江建城始于宋末元初。

直至清初的近五百年里,丽江地区皆为中央王朝管辖下的纳西族木氏先祖及木氏土司(1382年设立)世袭统治。

  依山就水的丽江大研镇,既无高大围城,也无轩敞大道,但它古朴如画,处处透出自然和谐。

镇内屋宇因地势和流水错落起伏,人们以木石与泥土构筑起美观适用的住宅,融入了汉、白、藏民居的传统,形成独特风格。

当地常见的是“三坊一照壁”式民宅。

  丽江一带迄今流传着一种图画象形文字“东巴文”。

这种纳西族先民用来记录东巴教经文的独特文字,是世界上唯一活着的图画象形文。

如今分别收藏在中国以及欧美一些国家图书馆、博物馆中的2万多卷东巴经古籍,记录着纳西族千百年辉煌的历史文化。

  云冈石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间:2001年12月  云冈石窟始建于公元460年,由当时的佛教高僧昙曜奉旨开凿。

石窟依山而凿,东西绵延约1公里,共有大小石窟53个,佛雕51000多尊,是我国最大的石窟之一,与敦煌千佛洞、洛阳龙门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

  整个石窟分为东、中、西三部分,石窟内的佛龛,像蜂窝密布,大、中、小窟疏密有致地嵌贴在云冈半腰。

东部的石窟多以造塔为主,故又称塔洞;中部石窟每个都分前后两室,主佛居中,洞壁及洞顶布满浮雕;西部石窟以中小窟和补刻的小龛为最多,大多是北魏迁都洛阳后的作品。

石窟雕塑的各种宗教人物形象神态各异。

在雕造技法上,继承和发展了我国秦汉时期艺术的优良传统,又吸收了犍陀罗艺术的有益成分,创建出云冈独特的艺术风格。

  武当山古建筑群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间:1994年12月  武当山位于中国湖北省西北部丹江口市西南,又名太和山、玄岳山,是中国著名的道教圣地。

武当意为“非真武不足当之”。

名胜区面积为321平方公里,有众多的自然胜景和人文胜景,武当山不但风景秀美,而且是一座重要的文化宝库,山上古代建筑中规模宏伟、工程浩大的道教宫观,称得上是世界古代建筑史上的奇迹。

山上人文景观丰富,唐、宋、元、明、清各代在此均有构筑。

如今山上现存的大量古建筑多为明代所建。

  作为一座道教名山,武当山今日香火依然,那历经沧桑的宫观,悠扬的道家音乐,丰富的神话传说,连同那些虔诚的香客,传递着古老的文化气息。

  北京颐和园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间:1998年11月  颐和园坐落于北京西郊,是中国古典园林之首,也是世界上最广阔的皇家园林之一,总面积约290公顷。

  这个由慈禧太后挪用海军经费建造的园子,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环绕山、湖间是一组组精美的建筑物,全园分三个区域:以仁寿殿为中心的政治活动区,以玉澜堂、乐寿堂为主体的帝后生活区,以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的风景游览区。

  颐和园的建筑风格吸收了中国各地建筑的精华,41米高的佛香阁是颐和园的象征。

万寿山下昆明湖畔,共有273间、全长728米的长廊将勤政区、生活区、游览区联为一体。

东部的宫殿区和内廷区,是典型的北方四合院风格,一个一个的封闭院落由游廊联通;长廊以精美的绘画著称,计有546幅西湖胜景和8000多幅人物故事、山水花鸟,1992年以“世界上最长的长廊”列入吉尼斯世界之最。

南部的湖泊区是典型杭州西湖风格,一道“苏堤”把湖泊一分为二,十足的江南格调;万寿山的北面,是典型的西藏喇嘛庙宇风格,有白塔,有碉堡式建筑;北部的苏州街,店铺林立,水道纵横,又是典型的水乡风格。

  都江堰-青城山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间::2000年11月  都江堰  都江堰位于四川都江堰市城西,建于公元3世纪,是中国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是我国科技史上的一座丰碑,是世界水利工程史上的一大奇观。

  都江堰水利工程最主要部分为都江堰渠首工程。

渠首主要由鱼嘴分水堤、宝瓶口引水工程和飞沙堰溢洪道三大工程组成。

李冰根据水流及地形特点,在坡度较缓处,凿开一道底宽17米的楔形口子。

峡口枯水季节宽19米,洪水季节宽23米。

飞沙堰是中段的泄洪道,有排泄洪水和沙石的功能,宝瓶口具有引水和控制进水的作用。

因而,都江堰水利工程科学地解决了江水的自动分流、自动排沙、自动排水和引水的难题,收到了“行水灌田,防洪抗灾”的功效。

  青城山  青城山,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古称丈人山,方圆100余公里,高峰海拔1800多米,山林青翠,景色清幽。

青城山分青城前山和青城后山。

前山景色优美,文物古迹众多;后山自然景物神秘绮丽如世外桃源。

  青城山是我国道教发源地之一,属道教名山,主要风景名胜有建福宫、天然图画、天师洞、上清宫等。

建福宫是游山的起点,始建于唐代,现尚存二殿三院;天然图画西距建福宫1000米,是清光绪年间建造的一座阁;天师洞是青城主庙,洞中有“天师”张道陵及其三十代孙虚靖天师像,其主殿——三皇殿中供有唐朝石刻三皇,殿内现存历代石木碑刻中最著名的有唐玄宗旨书碑、岳飞手书的诸葛亮前后出师表等。

  出天师洞,过访宁桥,是祖师殿,北面有朝阳洞、上清宫。

上清宫始建于晋代,现存庙宇为清同治年间所建,上有“天下第五名山”、“青城第一峰”等摩崖石刻。

  重庆大足石刻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间:1999年12月  重庆大足石刻中的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五处摩崖造像,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大足石刻位于四川省重庆市,是大足县境内主要表现为摩崖造像的中国唐、宋时期的石刻造像艺术的总称。

大足石刻群有石刻造像70多处,总计10万多躯,其中以宝顶山和北山摩崖石刻最为著名,其以佛教造像为主,儒、道教造像并陈,而且“三教”、“两教”合一的雕刻也很多。

大足石刻,“凡佛典所载,无不备列”,在艺术上“神的人化与人的神化”达到高度统一。

大足石刻是中国晚期石窟造像艺术的典范,具有很高的文物、雕刻和旅游价值,是一座难得的文化艺术宝库,被国内外誉为神奇的东方艺术明珠。

  安徽古村落:西递、宏村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间:2000年11月  宏村  宏村位于安徽黟县城西北角,距屯溪65公里,距黟县县城11公里。

该村始建于北宋,距今已近千年历史。

古宏村人独出机杼开“仿生学”之先河,规划并建造了堪称“中华一绝”的牛形村落和人工水系,统看全村,就像一只昂首奋蹄的大水牛,成为当今“建筑史上一大奇观”。

全村现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有140余幢。

从村外自然环境到村内的水系、街道、建筑,甚至室内布置都完整地保存着古村落的原始状态,没有丝毫现代文明的迹象。

  西递  西递村东西长700米,南北宽300米,居民300余户,人口1000多。

因村边有水西流,又因古有递送邮件的驿站,故而得名“西递”,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称。

  村中各家各户的富丽宅院、精巧的花园、黑色大理石制作的门框、漏窗,石雕的奇花异卉、飞禽走兽,砖雕的楼台亭阁、人物戏文,及精美的木雕,绚丽的彩绘、壁画,都体现了中国古代艺术之精华。

且“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造之精,文化内涵之深”,为国内古民居建筑群所罕见,堪为徽派古民居建筑艺术之典范。

  北京天坛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间:1998年11月  天坛位于北京城南端,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天地之神和祈祷五谷丰收的地方。

它严谨的建筑布局,奇特的建筑结构,瑰丽的建筑装饰,是中国古建筑中的明珠,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

  天坛东西长1700米,南北宽1600米,总面积为273万平方米,相当于紫禁城的四倍。

天坛包括圜丘和祈谷二坛,围墙分内外两层,呈回字形。

北围墙为弧圆形,南围墙为方形。

这种南方北圆,象征古代“天圆地方”之说。

  主体建筑是祈年殿,每年皇帝都在这里举行祭天仪式。

祈年殿呈圆形,直径32米,高38米,是三重檐亭式圆殿,宝顶鎏金,碧蓝琉璃瓦盖顶。

大殿结构十分独特,不用大梁和长檩,檐顶以柱和枋桷承重,中央的四根立柱代表一年中的四季,外围两排各有12根柱子,分别代表十二月和十二时辰。

大殿建于高6米的三层汉白玉石台上,使大殿产生出高耸云端的巍峨气势。

  北京故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间:1987年  故宫,又称紫禁城,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宫。

故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木结构建筑群,为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

它始建于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历时14年才完工,共有24位皇帝先后在此登基执政。

  紫禁城占地72万多平方米,共有宫殿9000多间,都是木结构、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饰以金碧辉煌的彩画。

这些宫殿是沿着一条南北向中轴线排列,并向两旁展开,南北取直,左右对称。

这条中轴线不仅贯穿在紫禁城内,而且南达永定门,北到鼓楼、钟楼,贯穿了整个城市,气魄宏伟,规划严整,极为壮观。

它显示着中国五百多年前匠师们在建筑上的卓越成就。

  游览故宫,一是欣赏丰富多彩的建筑艺术;二是观赏陈列于室内的珍贵文物。

故宫博物院藏有大量珍贵文物,有文物约100万件,占全国文物总数的1\\\/6,其中有很多是绝无仅有的国宝。

  敦煌莫高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间:1987年12月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位于甘肃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崖壁上,是敦煌石窟的代表。

  莫高窟上下五层,南北长约1600米。

始凿于公元366年,后经十六国至元十几个朝代的开凿,形成一座内容丰富、规模宏大的石窟群。

现存洞窟492个,壁画45000平方米,彩塑2400余身,飞天4000余身,唐宋木结构建筑5座,莲花柱石和铺地花砖数千块,是一处由建筑、绘画、雕塑组成的博大精深的综合艺术殿堂,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为研究4~14世纪的中国古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苏州古典园林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间:1997年12月  苏州私家园林始建于公元前6世纪,至明代建园之风尤盛,清末时城内外有园林170多处。

为苏州赢得了“园林之城”的称号。

现存名园十余处,闻名遐迩的有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网师园、怡园等。

  苏州园林占地面积小,采用变换无穷、不拘一格的艺术手法,以中国山水花鸟的情趣,寓唐诗宋词的意境,在有限的空间内点缀假山、树木,安排亭台楼阁、池塘小桥,使苏州园林以景取胜,景因园异,给人以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创造出具有诗情画意的景观,被称为是“无声的诗,立体的画”。

在园林中游赏,犹如在品诗,又如在赏画。

为了表达园主的情趣、理想、追求,园林建筑又有匾额、楹联之类的诗文题刻,有以清幽的荷香自喻人品(拙政园“远香堂”),有以清雅的香草自喻性情高洁(拙政园“香洲”),还有表现园主企慕恬淡的田园生活(网师园“真意”、留园“小桃源”)等等,使园林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均能产生出深远的意境。

  龙门石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间:2000年11月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区南面12公里处,是与大同云岗石窟、敦煌千佛洞石窟齐名的中国三大石窟之一。

它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4年)前后,历经东西魏、北齐、北周,到隋、唐、宋等朝代达400余年之久。

密布于伊水东西两山的峭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共有97000余尊佛像,1300多个石窟。

现存窟龛2345个,题记和碑刻3600余品,佛塔50余座,造像10万余尊。

其中最大的佛像高达17.14米,最小的仅有2厘米。

  龙门石窟不仅佛像雕刻技艺精湛,而且石窟中造像题记也不乏艺术精品。

龙门石窟还保留着大量的宗教、美术、书法、音乐、服饰、医药、建筑和中外交通等方面的实物史料。

因此,它堪称为一座大型石刻艺术博物馆。

  明清皇家陵寝  明显陵、清东陵、清西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间:2000年11月  明显陵  明显陵位于湖北省钟祥市城东7.5公里的纯德山,是明世宗嘉靖皇帝的父亲恭睿皇帝和母亲章圣皇太后的合葬墓,始建于明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陵墓面积1.83平方公里,是我国中南地区唯一的一座明代帝王陵墓,是我国明代帝陵中最大的单体陵墓。

其“一陵两冢”的陵寝结构,为历代帝王陵墓中绝无仅有。

  明显陵的建筑格局,从整体看,宛如一个巨大的“宝瓶”,分内外围城,外围城高6米,宽1.8米,长3500余米,红墙黄瓦,随山势起伏,雄伟壮观。

外围城南端为两重陵门,称新、旧红门。

明显陵布局巧夺天工,工艺浮雕精美绝伦。

  清东陵  清东陵位于河北省遵化市西北30公里处的马兰峪,界于京津、唐山、承德之中。

陵园大小建筑580座,是葬有顺治、康熙、乾隆、咸丰和同治五个清朝皇帝,再加上孝庄、慈禧和香妃等161人的大陵园。

  清东陵四面环山,是清王朝帝王的主要陵寝之一,建筑面积113万平方米,由217座主要单体建筑组成,比中国最大的古建筑群——北京故宫还大10万平方米。

  清西陵  清西陵位于河北省易县城西15公里的永宁山下,是清代帝王陵寝之一,与河北省遵化县东陵东西相对而称西陵。

这里埋葬着雍正、嘉庆、道光、光绪四位皇帝及他们的后妃、王爷、公主、阿哥等76人。

共有陵寝14座,还有配属建筑行宫、永福寺,这里风景秀丽,环境幽雅,规模宏大,体系完整,是一处典型的清代古建筑群。

  其中崇陵位于泰陵东侧、是光绪皇帝和隆裕皇后的陵墓,是中国最后一座帝陵。

  北京明十三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间:2003年7月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麓,东、西、北三面环山,是世界上保存较为完整和埋藏皇帝最多的墓葬群。

陵区面积约120平方公里。

群山之内,各陵均依山面水而建,布局庄重和谐。

明成祖朱棣的长陵建于明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是陵区第一陵,位于天寿山主峰前。

  此后明朝营建的仁宗献陵、宣宗景陵、英宗裕陵、宪宗茂陵、孝宗泰陵、武宗康陵、世宗永陵、等11陵分别坐落在长陵两侧山下。

陵区中部长达7公里的长陵神道(总神道)与各陵,相通。

明崇祯帝朱由检的思陵是最后一陵,此外,陵区内还建有明代妃坟7座、太监墓1座,并曾建有行宫、苑囿等附属建筑,周围曾筑有10个关城。

  明末清初,陵区的部分建筑受到战争破坏,此后其他建筑也不断残坏。

为此,于乾隆五十到五十二年(公元1785~1787年)对十三陵的主要建筑进行过一次规模较大的修葺,民国后,北平市政府又于公元1935年修葺了长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对长、献、景、永、昭、定、思7陵和神道建筑进行修茸,并成功地发掘了定陵地下宫殿。

  明孝陵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间:2003年7月  明孝陵位于南京市东郊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及皇后马氏的陵墓。

建陵工程始于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前后历时30余年之久。

规模宏大,周围22.5公里,是中国现存古代最大的帝王陵墓之一。

  孝陵历经沧桑,屡遭破坏,现存建筑包括碑亭(俗名四方城)、神道、碑殿、享殿(孝陵殿)、方城、明楼和宝顶等。

从起点下马坊到金水桥为导引部分,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历经600余年依然保存完好的神道石刻和金水桥以北的陵墓主体部分。

  陕西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间:1987年12月  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以东35公里的临潼区境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陵园,于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营建。

其巨大的规模、丰富的陪葬物居中国历代帝王陵之首,是最大的皇帝陵。

  秦始皇陵陵区分陵园区和从葬区两部分。

陵园占地近8平方公里,建有外、内城两重,封土呈四方锥形。

秦始皇陵封土原高约115米,陵基近似方形,状如覆斗。

顶部平坦,腰略呈阶梯形。

现存高76米,东西长345米,南北宽350米,占地120750平方米。

  陵墓地宫中心是安放秦始皇棺椁的地方,陵墓四周有陪葬坑和墓葬400多个,范围广及56.25平方公里。

主要陪葬铜车、马坑、珍禽异兽坑、马厩坑以及兵马俑坑等,历年来已有5万多件重要历史文物出土。

1980年发掘出土的一组两乘大型的彩绘铜车马——高车和安车,是迄今中国发现的体形最大、装饰最华丽,结构和系驾最逼真、最完整的古代铜车马,被誉为“青铜之冠”。

  1974年以来,在陵园东1.5公里处发现从葬兵马俑坑三处,成品字形排列,面积共达2万平方米以上,出土陶俑8000件、战车百乘以及数万件实物兵器等文物,引起全世界的震惊和关注,这些按当时军阵编组的陶俑、陶马为秦代军事编制、作战方式、骑步卒装备的研究提供了形象的实物资料。

兵马俑的发现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20世纪考古史上的伟大发现之一”。

  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间:1994年  避暑山庄又名承德离宫或热河行宫,位于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北部,是清代皇帝夏天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

它始建于1703年,历经清朝三代皇帝:康熙、雍正、乾隆,耗时约90年建成。

  避暑山庄分宫殿区、湖泊区、平原区、山峦区四大部分。

整个山庄东南多水,西北多山,是中国自然地貌的缩影。

  园内建筑规模不大,殿宇和围墙多采用青砖灰瓦、原木本色,淡雅庄重,简朴适度,与京城的故宫,黄瓦红墙,描金彩绘,堂皇耀目呈明显对照。

山庄的建筑既具有南方园林的风格、结构和工程做法,又多沿袭北方常用的手法,成为南北建筑艺术完美结合的典范。

  在避暑山庄东面和北面的山麓,分布着宏伟壮观的寺庙群,这就是外八庙,外八庙以汉式宫殿建筑为基调,吸收了蒙、藏、维等民族建筑艺术特征,创造了中国多样统一的寺庙建筑风格。

  文化自然双重遗产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间:1999年12月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位于福建省西北部武夷山市境内,在市区以南约15公里,处在武夷山脉北段的东南麓,景区面积约70平方公里。

这里是典型的丹霞地貌,亿万年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形成了奇峰峭拔、秀水潆洄、碧水丹峰、风光绝胜的美景,古人说它“水有三三胜,峰有六六奇”,被誉为“奇秀甲东南”。

  武夷山还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山,南宋理学家朱熹在此居住40多年,设帐授徒,著书立说,被誉为“道南理窟”。

而古越人的架壑船棺、汉代的古城墟、宋代的古瓷窑遗址和元代的御茶园等,使武夷山更成为人们访古探奇,寻幽览胜之地。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是我国现存面积最大、保留最为完整的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区内峰峦林立,原始森林茂密,景色融雄浑、古朴、隽秀于一体,而且有着极为丰富的生物资源,被纳入联合国“人与自然”保护区。

  泰山风景名胜区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间:1987年  泰山古称岱山,又名岱宗,春秋时改称泰山。

泰山位于山东省中部,有“五岳之首”、“天下第一山”之誉。

  泰山风景以壮丽著称。

累叠的山势,厚重的形体,苍松巨石的烘托,云烟岚光的变化,使它在雄浑中兼有明丽,静穆中透着神奇,成为中国山水名胜的集大成者。

泰山是天然的历史、艺术博物馆,泰山中轴线上现存各种石刻1800余处,泰山岱庙天贶殿,与北京太和殿、曲阜大成殿并称为中国三大宫殿,殿内有著名的《泰山神启跸回銮图》,是一幅模拟封建帝王封禅巡狩的大型古壁画。

灵岩寺千佛殿内的40尊宋代罗汉塑像也很有特色。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崇拜泰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之说,从秦皇汉武,到清代帝王,或封禅,或祭祀,绵延不断,并且在泰山上下建庙塑神,刻石题字。

文人雅士更对泰山仰慕备至,千百年来,纷纷前来游历,作诗记文。

  黄山风景名胜区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间:1990年12月  黄山雄踞风景秀丽的安徽南部,是我国最著名的山岳风景区之一。

风景区内重峦叠嶂、争奇献秀,有千米以上高峰77座。

“莲花”、“光明顶”、“天都”三大主峰,均海拔1800米以上,鼎足而立,高耸云外,称为“三天子都”。

山中林木茂密,古树繁多,森林覆盖率达86.6%,有植物近1500种,动物500多种。

  黄山美在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

黄山的历史文化沉积丰厚,历代遗留的寺庙、亭阁、盘道、古桥和摩崖石刻共200多处,散布在名峰秀水之间,增添了不少古雅意趣。

黄山脚下的歙县、屯溪等地古迹繁多,尤以明代徽派古典建筑艺术著称于世。

  峨眉山—乐山大佛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间:1996年12月  峨眉山  峨眉山以优美的自然风光、悠久的佛教文化、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独特的地质地貌而著称于世。

被人们称之为“仙山佛国”、“植物王国”、“动物乐园”、“地质博物馆”等,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美誉。

  峨眉山也是一座佛教名山,相传是释迦牟尼身旁的普贤大菩萨显灵说法的道场。

它与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并称为中国佛教的“四大菩萨”道场。

由于历史变迁,现在峨眉山景区内尚存十余处古寺,如报国寺、万年寺、仙峰寺、洗象池、金顶等。

  乐山大佛  乐山大佛位于峨眉山东31公里的乐山市,依凌云山栖霞峰临江峭壁凿造而成,又名凌云大佛,为弥勒坐像,是乐山最著名的景观。

乐山大佛开凿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公元713年),历时90年大佛终告完成。

佛像高71米,是世界最高的大佛。

大佛头长14.7米,头宽10米,肩宽24米,耳长7米,耳内可并立二人,脚背宽8.5米,可坐百余人,素有“佛是一座山,山是一尊佛”之称。

  大佛依凌云山的山路开山凿成,面对岷江、大渡河和青衣江的汇流处,造型庄严,虽经千年风霜,至今仍安坐于滔滔岷江之畔。

乐山大佛具有一套设计巧妙、隐而不见的排水系统,对保护大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大佛头部共18层螺髻中,第4层、第9层和第18层各有一条横向排水沟,分别用锤灰垒砌修饰而成,远望看不出。

衣领和衣纹皱折也有排水沟,正胸左侧有水沟与右臂后侧水沟相连。

两耳背后靠山崖处,有洞穴左右相通;胸部背侧两端各有一洞,但互未凿通,孔壁湿润,底部积水,洞口不断有水淌出,因而大佛胸部约有2米宽的浸水带。

这些水沟和洞穴,组成了科学的排水、隔湿和通风系统,防止了大佛的侵蚀性风化。

  731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