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像钟摆一样摇摆不定的英文怎么说
你好,这是叔本华著名的钟摆理论,出自他的著作《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1】,在叔本华《人生的智慧》一书中,叔本华对这句话又做了进一步的补充说明【2】。
【1】*该书一般被译为《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但目前国内翻译最为贴切的版本是韦启昌先生译的。
为方便广大读者阅读,韦启昌先生对叔本华最根本的、在这本书里重复出现的“意欲”一词作出简单的解释。
根据叔本华的理论,意欲是这个世界的本源,它超越于时间、空间和因果律以外,既没有原因,也没有目的;它盲目、不顾一切地争取客体化。
我们这个存在于时间、空间、遵循着因果律的复杂多样的现象世界就是意欲的产物和表现,是意欲在时、空中的客体化。
由于意欲在客体化的过程中遵循着个体化原理,亦即存在于现象世界中的具体、单个组成部分的意欲各自为战,为生存、发展而努力;在现象界中,这也表现在低一级的形态向着高一级的形态的争取、斗争之中,所以,意欲客体化的过程是一场永恒的、无目的的斗争和发展;它与痛苦和灾难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
中文对德语的意欲(wille)的翻译就是“意志”。
但韦启昌先生认为,“意志”一词在中文里是与人的认知,亦即与人为的具体目的、决定和计划有关的心理状态,和“毅力”一类的词同一种类,但叔本华概念中的wille”,其现象却是盲目,没有目的的欲望、意愿、恐惧等,与认知没有直接的关系。
所以意欲实为更加精确、贴切的中文译词。
【2】原文如下:“痛苦和无聊是人类幸福的两个死敌,关于这一点,我可以作一个补充:每当我们感到快活,在我们远离上述的一个敌人的时候,我们也就接近了另一个敌人,反之亦然。
所以说,我们的生活确实就是在这两者当中或强或弱地摇摆。
这是因为痛苦与无聊之间的关系是双重的对立关系。
一重是外在的,属于客体;另一重则是内在的,属于主体。
外在的一重对立关系其实也就是生活的艰辛和匮乏产生出了痛苦,而丰裕和安定就产生无聊。
因此,我们看见低下的劳动阶层与匮乏亦即痛苦进行着永恒的斗争,而有钱的上流社会却旷日持久地与无聊进行一场堪称绝望的搏斗。
而内在的或者说属于主体的痛苦与无聊之间的对立关系则基于以下这一事实:一个人对痛苦的感受能力和对无聊的感受能力成反比,这是由一个人的精神能力的大小所决定的。
也就是说,一个人精神的迟钝一般是和感觉的迟钝和缺乏兴奋密切相关的,因此原因,精神迟钝的人也就较少感受到各种强度不一的痛苦和要求。
但是,精神迟钝的后果就是内在的空虚。
这种空虚烙在了无数人的脸上。
并且,人们对于外在世界发生的各种事情甚至最微不足道的事情所表现出的一刻不停的、强烈的关注,也暴露出他们的这种内在空虚。
人的内在空虚就是无聊的真正根源,它无时无刻不在寻求外在刺激,试图借助某事某物使他们的精神和情绪活动起来。
他们做出的选择真可谓饥不择食,要找到这方面的证明只须看一看他们紧抓不放的贫乏、单调的消遣,还有同一样性质的社交谈话,以及许许多多的靠门站着的和从窗口往外张望的人。
正是由于内在的空虚,他们才追求五花八的社交、娱乐和奢侈;而这些东西把许多人引入穷奢极欲,然后以痛苦告终。
”
叔本华的名言
叔本华名言100句把人们引向艺术和科学的最强烈的动机之一,是要逃避日常生活中令人厌恶的粗俗和使人绝望的沉闷,是要摆脱人们自己反复无常的欲望的桎梏。
——叔本华·人类幸福的两大敌人是痛苦和无聊。
·没有人生活在过去,也没有人生活在未来,现在是生命确实占有的唯一形态。
·平庸的人关心怎样耗费时间,有才能的人竭力利用时间。
·庸人费心将是消磨时光,能人费尽心机利用时光。
·普通人只想到如何度过时间,有才能的人设法利用时间。
·单个的人是软弱无力的,就像漂流的鲁滨孙一样,只有同别人在一起,他才能完成许多事业。
·老年时最大的安慰莫过于意识到,已把全部青春的力量都献给了永不衰老的事业。
·读书越多,留存在脑中的东西越少,两者适成反比。
读书多,他的脑海就像一块密密麻麻重重叠叠涂抹的黑板一样。
·一种纯粹靠读书学来的真理,与我们的关系,就像假肢、假牙、蜡鼻子甚或人工植皮。
而由独立思考获得的真理就如我们天生的四肢:只有它们才属于我们。
?11.生命是一种语言,它为我们转达了某种真理;如果以另一种方式学习它,我们将不能生存。
——叔本华·我们读书时,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犹如儿童启蒙习字时,用笔按照教师以铅笔所写的笔画依样画葫芦一般。
我们的思想活动在读书时被免除了一大部分。
因此,我们暂不自行思索而拿书来读时,会觉得很轻松,然而在读书时,我们的头脑实际上成为别人思想的运
叔本华关于现在的名言,没有人生活在过去,也没
人生实如钟摆,在痛苦与倦怠之间徘徊。
人类幸福的两大敌人是痛苦和无聊。
没有人生活在过去,也没有人生活在未来,现实是生命确实占有的唯一形态。
普通人只想到如何度过时间,有才能的人设法利用时间。
单个的人是软弱无力的,就像漂流的鲁滨孙一样,只有同别人在一起,他才能完成许多事业。
老年时最大的安慰莫过于意识到,已把全部青春的力量都献给了永不衰老的事业。
读书越多,留存在脑中的东西越少,两者造成反比。
读书多,他的脑海就像一块密密麻麻重重叠叠涂抹的黑板一样。
一种纯粹靠读书学来的真理,与我们的关系,就像假肢、假牙、蜡鼻子甚或人工植皮。
而由独立思考获得的真理就如我们天生的四肢:只有它们才属于我们。
我们读书时,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犹如儿童启蒙习字时,用笔按照教师以铅笔所写的笔画依样画葫芦一般。
我们的思想活动在读书时被免除了一大部分。
因此,我们暂不自行思索而拿书来读时,会觉得很轻松,然而在读书时,我们的头脑实际上成为别人思想的运动场了。
所以,读书愈多,或整天沉浸读书的人,虽然可借以休养精神,但他的思维能力必将渐次丧失,此犹如时常骑马的人步行能力必定较差,道理相同。
从根本上说,只有我们独立自主的思索,才真正具有真理和生命。
因为,惟有它们才是我们反复领悟的东西。
他人的思想就像夹别人食桌上的残羹,就像陌生客人脱下的旧衣衫。
人的面孔要比人的嘴巴说出来的东西更多,更有趣,因为嘴巴说出的只是人的思想,而面孔说出的是思想的本质。
财富就像海水,饮得越多,渴得越厉害;名望实际上也是如此。
具有伟大心灵的人,相对于他的心灵来说,永远是王。
人只有按照自然所启录的经验来生活。
愚昧无知如果伴随着富豪巨贾,那就更加降低了其人的身价。
人类所能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拿健康来换取其他身外之物
事物本身是不变的,变的只是人的感觉!要么是孤独,要么就是庸俗。
做学问是目的不是手段。
小人常为伟人的缺点或过失得意。
世上的每一朵玫瑰花都是有刺,如果因为怕刺扎手,就此舍之,那么你永远也不能得到玫瑰的芬芳。
我们的不幸往往由于我们对于幸福的追求
我们做事之初喜欢抱着一种信念:我们一定能在世间找到某种幸福。
智者,总是享受着自己的生命,享受着自己的闲暇时间;而那些愚不可耐的人总是害怕空闲,害怕空闲带给自己的无聊,所以总是给自己找些低级趣味的游戏,给自己一点暂时的快感。
幸福是存在于心灵的平和以及满足中的。
健康的乞丐比病笃的国王更幸福。
既不屈从爱,也不屈从恨;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信。
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
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
如果你自己的眼神关注的是整体,而非个人的一己的生命的话,那么你的行为举止看起来会更像一个智者而不是一个受难者。
叔本华钟摆理论的出处是哪本书
爱与生的苦恼 。
第一卷第一句。
叔本华: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
你怎么理解
每个人都有欲望,一些人所谓的试图控制自己的欲望并达到“空”和“无我”的境界不太现实
在无私活动的实践瑜伽和爱心服务瑜伽中,目的不是消灭或者停止欲望,相反,目的是使欲望纯净化,并把他引导向正途。
例如:一个要为私己服务的人有欲望,而一个要为整体服务的人也有欲望。
一个人的欲望是为自己服务,另一个的欲望则是为整体服务。
这两种情况欲望仍然存在
一个人以不求名利或无私地精神来做自己的工作,就会体验到内心的满足。
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不明白,正是自私让他们无法体会真正的快乐。
换言之,他们相信自私地活着才会快乐,但事实上自私自利只会换来空虚和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