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名言“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你怎么理解。
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进步的。
民族文化是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自然有精华和糟粕之分。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由欧洲发达国家以及以其移民为主的发达国家主导的,它们以雄厚的科学技术实力和大规模的资金为依托,正在积极地向其它国家宣传它们的文化和观念,希望将现在的世界改造成欧美化世界。
面对这样的形势,我们一方面要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另一方面要剔除和摒弃民族文化中的糟粕部分,尽力抵挡欧美国家发动的咄咄逼人的同化攻势,以独特的思路、坚定的信念和切实可行的措施推动国家积极、独立地向前发展。
对待传统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推陈出新。
对待其他民族文化或曰世界文化,要博采众长。
同时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句口号在而今眼下吼得着实响亮,我们诚然不能抛弃民族传统于现今之复苏,渐而受到重视的喜悦心情,然而又有谁来想一想其中更深的含义,又有谁来仔细咂摸这话中的各个方面呢?!首先,“民族的”,是指民族的什么?民族的纹样?民族的雕塑?民族的语言文字?还是民族的血统? 我们习惯称自己为“中华民族”,称自己国家为“中国”。
然而自己国家历史文化传承绵延了五千年之久,难道其精华就只是那些纹样、丝绸?!若用纹样一物而言,商朝青铜2S纹样的狞厉与汉朝瓦当的平和难道就只是A与B的关系,只是作为商朝与汉朝辨识的标签吗?看到了A,就知道是商朝,哦,中国;看到了B,就知道是汉朝,哦,中国。
那不也就是说以后“时尚”一词中包含了“中国风格”一词,而“中国风格”一词中又包含了“商朝风格”和“汉朝风格”了?!毕竟纹样的不同嘛!或许两种纹样还可以同时与一件牛仔裤合流,达到一种“中西文化的强烈碰撞”效果¨的确触目惊心。
难道从商到汉就没有一点内在联系了吗?!难道五千年的中国文化都只是这种种不同符号的堆砌吗?若宇宙万物有一个本体的话,这些中国的传统符号也有它的同一个来源的。
那就是精神,一个民族的精神。
这个民族的精神便是这些符号的本体动力,这些符号也只不过是它的各种形式的体现,是表面现象而已。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庄子说:“道通为一。
” 精神的形成才能驱使人类的有意识的行为,才能形成文化。
文化也只是精神物质化积淀的时空关系;而每个民族皆有其独特的精神,正如每个人都有其各自的性格、爱好一样。
所以,这个“民族的”不仅指的是那些古迹文物、纹样符号,更是指一个民族的文化,更深一层就是指的这个民族所特有的精神。
而因为其特殊性,才有不可复制性,也就是有唯一性,再加上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它具有“世界性”是当之无愧的。
这里,“世界的”也就是说世界各族的不同的璀璨文化,更深一层也就是他们的精神。
而在现今的中国设计里,我看不到那“中国精神”,我只能看到精神的尸体被肢解、悬挂、卖弄。
就象一只手离开了身体便失去了”手”的意义一样了。
而当今设计界将这句口号吼得如此响亮,我却深感忧虑。
“民族的”固然是“世界的”,却生出好多设计师贩卖起本民族的符号了。
东贴一个纹样,西拼一个绣片,甚至把唐卡、广东绣片和破烂的牛仔裤一并使用,仅仅为了追求一种视觉效果,并还发出“使东西文化碰撞至极”的令人发指的感慨。
于是“民族的”唯一性的好处就在这时体现出来了,因为中西文化必然是差异较大的两种文化,西方人的世界里对东方绚丽的文化还是感兴趣的,于是一件普通的牛仔裤在贴上了一块绣片后变得新奇起来,那是因为绣片本身就有神秘、传统的概念,所以西方人就觉得好奇,即便是真的觉得好看,那也是绣片的功劳。
也许十个设计师会把同一块绣片放在同一条裤子的十个不同的位置,而老外依然会对这其中的任何一条感兴趣。
他们笑了,我们于是就有人说,“民族的”就是好,使我们加快了国际化进程,打开了通往国际化的大门。
这是一个十分危险的观点。
因为,这种观点的目的是为了“国际化”。
我并不是要阻止中国文化飞扬于世界,而若是为了这个目的,必定会有取悦于彼的意思,设计师就不会站在本民族的立场上去想问题。
而会根据“国际”的喜好与口味来制作与定位,他们说好才是好,可是你怎么知道他们没有说好的就是不好,而他们说好的就真是好呢?纵然你用的元素是“东方”的,而也是用的“西方的”思维,是西方人眼中认为的东方,而最危险的便是自己也认为这西方人眼中的东方就是真正的东方!这最后的结果只能是使自己的文化渐渐消失,而成为附属在一条烂牛仔裤上的老绣片展现的历史的陈迹而已。
中国人为什么要这样的不自信,难道真如萨特的(东方学)的开篇语那样:“东方人不能由他们来言说自己,只能由西方人来言说他们。
” 难道中国的文化只能靠这种妥协的取悦来发展吗?!那要是有一天外国人对绣片不再感兴趣了呢?!我们是不是就不再“国际化”了呢?! 设计和语言文字一样。
用现代语言,可以表达深奥的佛学思想,而用古体文言文也同样可以叙述康德的哲学。
一种精神的存在,并不是在于它用了什么语言来表达,而是在于精神本身。
因此,这种一味倾向“国际化”的误解,结果只能是用文言文来讲康德的哲学,虽然之乎者也,却依然换汤不换药,并不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长期的益处。
然而,“民族的”不是“世界的”吗?! 我们只要换一种角度来想一想这个问题便可以了。
既然民族的都是世界的,我们就只用考虑怎样将民族的再发展了。
而要发展民族的文化却既不能脱离当前国际的环境,又不能失去民族的根本,更不能有违历史的洪流。
也就是说要把重点放回到对自身文化的重视,这种重视是真正的重视,可以说是一种爱,而必知之深才能爱之切,才不是商业性之爱,是一种深入的关怀,他会去了解中国文化的来龙去脉,就象了解他的知己、爱人一样的仔细、真诚。
只有这样,才愿意为其发展贡献最真诚的力量,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成为中国文化的脊梁,为民族文化之发展作出贡献。
而欲对自身文化真正开始重视,必要打破“国际化”的神化,我们应当相信,我们可以作得更好。
“国际化”固然重要,而民族之文化精神不灭则更为重要,民族文化不灭,才能永远做到“国际化”。
所以我们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而要把握“民族的”,必先了解其历史。
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从根本上来说是不一样的:一个强调人与自然之和平之和谐,另一个却强调征服的快感;一个讲究用心来体验,一个却讲究抽离的实验。
而当西方人之坚船利炮将世界搞的乌烟瘴气之后,其思维意识也就成了“主流意识”。
就设计而言,西方之审美则成为主流的审美。
他将各民族的文化用“元素”二字组合本身就是很霸道很唯我独尊的。
因为元素必然要靠一定的结构方能组合成物质之具体形态,而一件衣服用“中国元素”一词势必表示其主要结构、思维模式还是用的西方思维模式,而中国那么源远流长的文化也不过是元素。
若不是这种模式,钻石还是钻石,煤却还是煤。
若硬要以结构与元素的关系来说的话,我们中国设计师为何不去穿那些“渐欲迷人眼”的纹样而去深入了解中国文化,了解其思维模式呢?当我们重新掌握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思维模式之后,是不是就该轮到杂志上大篇幅的出现“西方元素”一词了呢?身在那时的中国设计师若看到西方各设计师也为了“西方元素”这个词高兴不已,又会作何感想呢? 我深信那一天是会有的,正如我深信“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一样。
最后想以两句话来结束:“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
请写几句名人名言并感受~
1 我们应在为人民服务中去提升生命的价值。
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奉献。
2 人生如蜡烛般,必须先付出,先牺牲,方能收获最后的光明。
3 运用比喻的修辞,告诉我们,人需要真理的重要性,犹如瞎子需要引路人般,追求真理,是人生的过程。
4 成功的前提是努力,要有恒心,不轻言放弃,要有经验,不武断,要有当心,提防不测,要有希望,增强自信。
5 将人生中几个转折点相比较,告诉我们,学而少年始,把握时机,不要到老才后悔。
6 巴金先生的名言,同样,付出不要求给予。
付出,不要求回报。
人生最高境界。
求应该是一句名人名言,大意是:你以为只是平凡日子做的普通决定,却不知道那些决定使人生巨变
当你老了,回顾一生会发觉:什么时候出国读书,什么时定做第一份职业、何时选定了对恋爱、什么时候结婚,其实都是命运的巨变。
只是当时站在三岔路口,眼见风云千樯,你作出选择的那一日,在日记上,相当沉闷和平凡,当时还以为是生命中普通的一天。
——陶杰 《杀鹌鹑的少女》
名言....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苏东坡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白居易未成出土先有节,纵凌云处也虚心——郑板桥
歌颂母爱的名言或诗句很多,请你写出几句
不知道是不会
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 ——罗曼罗兰 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 ——米尔 女人固然是脆弱的,母亲却是坚强的 ——法国 在孩子的嘴上和心中,母亲就是上帝 ——英国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妈妈你在哪儿,哪儿就是最快乐的地方 ——英国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 (雨果) 母爱是多么强烈、自私、狂热地占据我们整个心灵的感情 ——邓肯 成功的时候,谁都是朋友。
但只有母亲-----她是失败时的伴侣 ——郑振铎 没有无私的,自我牺牲的母爱的帮助,孩子的心灵将是一片荒漠 ——英国 母爱是人类情绪中最美丽的,因为这种情绪没有利禄之心掺杂其间 ——法国 人生最美的东西之一就是母爱,这是无私的爱,道德与之相形见拙 ——日本 记忆中的母亲啊
最心爱的恋人啊,您是我所有的欢乐,所有的情谊 ——法国 世界上一切其他都是假的,空的,唯有母亲才是真的,永恒的,不灭的 ——印度 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 ——纪伯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