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孟子的名言
1、君子以仁存心,以心。
仁者爱人,有礼者。
爱人者人恒,敬人者人恒。
2、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於道路矣
5、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6、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7、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
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此又与于不仁之甚者也,亦终必亡而已矣。
8、仁义礼智,非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体现孔子智慧和主张的名言或短语 还有孟子的
孔子名言*、不愤不咎,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学而自习之。
*、敏于事而慎于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讷于言而敏于行。
*、德不孤,必有邻*、听其言而观其行。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敬鬼神而远之。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民无信不立。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君子成人之美。
*、其身正,不令而行。
*、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小不忍则乱大谋。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当仁不让于师。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匹夫不可夺志也。
*、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道不同,不相为谋。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
舍生而取义也。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孔子哲理名言:人生态度:1、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3、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4、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5、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6、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7、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
8、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做人格言:1、不学礼,无以立。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6、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孟子名句精选:1、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6、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9、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10、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名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告子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上》尽信书,不如无书。
——《孟子•尽心下》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孟子•离娄上》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下》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孟子•离娄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尽心上》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公孙丑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下》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尽心上》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为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孟子•滕文公》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下》故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其道。
——《孟子•万章上》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告子下》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其进锐者,其退速。
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
--孟子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
--孟子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事,孰为大
事亲为大;守,孰为大
守身为大。
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闻也。
孰不为事
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
守身,守之本也。
--孟子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
--孟子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
--孟子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孟子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孟子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孟子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
有关孟子的名言的感悟
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是出自孟子的一句名言。
原文是这样的: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告子下》) 这是说一个人要成就大事,一定要经历许多艰难困苦的磨炼,只有经历艰难困苦,经风雨,见世面,才能锻炼意志,增长才干,担当大任。
安逸享乐,在温室里成长,则不能养成克服困难,摆脱逆境的能力,会在困难面前束手无策,遇挫折、逆境则消沉绝望,往往导致灭亡。
所以他得出结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宋儒张载在其名篇《西铭》中也说: “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
” 富贵福泽可以使我们生活得更好,这是人所共知的常识,也是人们追求的愿望。
贫贱忧戚,则是人们所不愿接受的。
但张载却说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是帮助你取得成功的机会。
人们都希望一帆风顺,万事如意,孟子却说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人们不愿贫贱忧戚,张载却说这是“玉汝于成”,帮助你成功。
二者思想是一致的,包含着深刻哲理,体现了中国人的人生智慧。
它告诉我们一个真理:人生不是康庄大道,总是会遇到种种艰难曲折,要在不断经历失败和挫折,不断克服困难的奋斗中前进。
正是这样的人生智慧,指引人们把困难和逆境看作激励自己奋进的动力,自觉地在困难和逆境中磨炼自己,愈挫愈奋,不屈不挠地去争取胜利,养成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险,自强不息的精神。
一部中国历史,处处渗透着这种精神。
司马迁在蒙受宫刑的奇耻大辱的情况下,发奋著述,完成了不朽巨著《史记》。
他在致友人任安的信《报任安书》中,曾列举了许多先贤在逆境中奋起的事例,如周文王被拘禁,推演了《周易》;孔子受困厄,作了《春秋》;屈原遭放逐,写了《离骚》;左丘明双目失明,著了《国语》;孙子受了膑脚之刑,修了《兵法》,等等。
他说,所有这一切,都是先贤在困厄中发奋作出的业绩。
司马迁正是以此激励自己,继承这种精神,完成了撰写《史记》的伟业。
今天我们国家处在安定发展的时期,这一代青少年多是独生子女,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关怀爱护。
安乐的成长环境,使他们中的多数人比较普遍地存在着对挫折困难的适应能力较差的弱点,有的甚至只因一些细小的挫折而犯罪以至自杀。
针对这种情况,牢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真理,提倡自觉磨炼的精神,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只有自觉经受艰难困苦的磨炼,才能担当起迎接伟大民族复兴的重任。
关于孟子的名人名言
孟子名言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仁者无敌。
君子之于禽兽,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下可运于掌。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持其志,勿暴其气。
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
仁且智,夫子即圣也。
治则进,乱则退。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
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彼一时,此一时也。
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吾何为不豫哉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也。
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
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
民事不可缓。
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无事而食,不可也。
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自暴者,不可与有言;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人不可以无耻。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天,俯不怍于,二乐也。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春秋无义战。
尽信书,不如无书。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取义者也。
关于孟子仁政的名言
孟子(公元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
他是战国时期的邹国人,出生在邹国(今山东省邹城市)马鞍山下的凫村(凫村1960年划归曲阜市)。
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代,约在祖辈时迁于邹。
三岁时,他父亲孟孙激去逝,全靠母亲仉氏教养。
史书中记有孟母三迁教子、断机喻学的佳话。
孟子从小立志学儒习礼,15岁左右,他入学读书,“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之门人”,上承孔子、子思之学。
孟子学成后居邹为士,收徒讲学。
门生中著名者就有18人,公孙丑、万章等都是他的高足弟子。
当时诸侯混战、七雄争霸,孟子便怀着实行“仁政”治国的政治抱负,游说诸侯。
约44岁时,他率领弟子,首次出游齐国,50岁时出游滕国,然后返邹。
不久又拜访了代理任国(今济宁)国政的季子;接着由任到梁(魏)见梁惠王,55岁左右,由梁再次到齐国。
据历史记载,孟子游说诸侯时名气很大,“凡出行,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
他曾在二次游说齐国期间在齐做客卿数年,并在齐国稷下学宫讲学。
但由于当时“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因而,对于孟子“行仁政而王天下”的政治主张“(齐)宣王不能用”,“梁惠王不果其言”,其它各国也都未采纳。
到公元前308年,孟子已年高65岁,其政治抱负仍然没有实现,只好停止自己20多年的游说生涯,象孔子晚年那样,退居邹国,从事教学与著述。
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言,作《孟子》七篇,以诏来世。
” 孟子的思想集中反应在《孟子》一书中。
“施仁政,行王道”是他政治思想的中心内容。
他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暴力治国,认为只有用“德”才能使人“心悦诚服”。
“重民轻君”是他“仁政”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把人民放在第一位。
在哲学上,孟子是一个性善论和唯心主义者,继承孔子的天命论,把人分为“先知先觉”和“后知后觉”,要求人们依“天命”行事,并提出“五百年必有王者兴”这一唯心史观。
在教育思想上,孟子非常重视培养贤才,认为“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尊贤使能,俊杰在位”是国家富强的根本,“不信仁贤,则国空虚,”“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最快乐的事。
孟子还十分注意人格修养,他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名言对于塑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性格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尤其对中国历代优秀知识分子的性格塑造,更是起到了直接的作用。
孟子大约活到84岁,他去逝之后,安葬在邹国境内(今邹城市城东北约12公里)的四基山西麓。
宋代以后,封建帝王不断赐予孟子封号,北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孟子被追封为“邹国公”,元文宗至顺二年(1331年),加封孟子为“邹国亚圣公”,明嘉靖九年(1530年),孟子被尊封为仅次于“至圣”孔子的“亚圣”。
同时,还建造了占地66亩的孟庙。
孟子是邹城市在中国历史和世界文化史上影响最大的人物。
《孟子》一书早已被中国学者和外国传教士介绍到世界各地,成为世界文明的瑰宝。
孟子的哪句名言体现了善良是博大的这一思想
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孟子有很多名言给我们一启迪体现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名句是什么
15句关于孟子的名言:德治篇(怎样以德服人)孟子的名言精选之:德治篇(原文及翻译)孟子,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孔子第四代弟子。
继承并发扬孔子的思想,批驳杨朱、墨翟。
孟子一生名言无数,下面精选孟子经典名言供广大孟子爱好者欣赏。
(梁襄王)“……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吾对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
’”“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之
’”“对曰:‘天下莫不与也。
’”(梁惠王上)【译文】 “(梁襄王)突然向我问道:‘天下要怎样才能得到安定
’我回答说:‘天下统一就会安定。
’他又问:‘谁能够统一天下呢
’我回答说:‘不喜欢虐杀人民的国君,就能够统一天下。
’他又问:‘那谁会来归服他呢
’我回答说:‘普天之下的人民没有不会归服的。
’”【原文】孟子曰 :“得百里之地而君之,皆能以朝诸侯,有天下;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
是则同。
”(公孙丑上)【译文】 ( 孟子说)如果取得方圆百里的土地,并且(由他们来)统治这里,他们都能够使各国诸侯来朝见、统一天下;要他们去做一件不道义的事、杀死一个无罪的人而换取天下,他们都不会去做的。
这就是他们相同的地方。
更多孟子的名言敬请关注的相关文章。
【原文】孟子曰:“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瞻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公孙丑上)【译文】 (孟子说:)采用强力去压服别人的,不能让别人心悦诚服,他们只是力量不够而已;运用仁德去使别人自愿归顺的,他们就会心悦诚服地追随你。
【原文】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公孙丑下)【译文】 孟子说:得到天时还不如得地形便利好,得了地形便利还不如得到和顺的人心好。
三里见方的内城,七里见方的外城,敌人包围并攻打它但不能取得胜利。
但是仍然包围并攻打它,那一定是得到了合乎天时的战机;如果仍然不能战胜的话,那就是这个战机不及地形更为有利。
城墙并不是不高大,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盔甲并不是不坚硬锋利,备用的军粮也不是不充足;守军弃城逃走,那是因为地形虽有利但不如人心一致更有力呀。
【原文】孟子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公孙丑下)【译文】 孟子说“……获得道义的人帮助他的人也多,失去道义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亲戚朋友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民都会归顺他。
用天下人民都顺从的力量,去攻打亲戚朋友都背叛的人,那么,君子要么不打仗,打仗一定会取得胜利。
”(【原文】孟子曰):“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万。
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
巨屦小屦同贾,人岂为之哉
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
”(滕文公上)【译文】 (孟子)说:“各种货物质量不一样,这是事物的本性;有的相差十倍到百倍,有的相差千倍甚至万倍。
您硬要卖相同的价钱,这是要搅乱天下啊。
让粗糙的鞋子和精美的鞋子卖相同的价钱,人家怎么会做这种蠢事呢
按照许先生的道理,那等于是带着大家都去做虚伪的人呀,还怎么能够治理好国家呢
”(【原文】孟子曰):“城郭不完,兵甲不多,非国之灾也;田野不辟,货财不聚,非国之害也,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丧无日矣。
”(离娄上)【译文】 (孟子)说:城墙不坚固,军备不充足,这不算国家的灾难;田野土地不开发,货物财产聚敛不多,这也不是国家的祸害;国君不讲礼义,人民缺少教育,盗贼乱民多起来,亡国的日子就不远了。
【原文】孟子曰:“人不足与适也,政不足间也;唯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
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一正君而国定矣。
”(离娄上)【译文】 孟子说:“君主用人有不当不必于指责,君主行政有不当也不必过于非议;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能纠正君主思想上的错误。
君主如果讲仁爱,人民没有不仁爱的;君主如果讲道义,人民没有不道义的;君主如果端正,人民没有不端正的。
国君一旦端正国家也就会安定了。
”【原文】孟子曰:“无罪而杀士,则大夫可以去;无罪而戮民,则士可以徙。
”(离娄下)【译文】 孟子说:“君主无辜地滥杀士人,那么卿大夫就可离开这个国家;君主无辜地杀害人民,那么士人就可以移居别处。
”【原文】孟子曰:“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以善养人,然后能服天下。
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
”(离娄下)【译文】 孟子说:“拿自己的德行去制服别人,这就不可能使别人心服;拿自己的德行去教育别人,这就能使天下人民信服。
天下人民内心不服而能够统一天下的事,是决不会有的。
” 更多孟子的名言敬请关注的相关文章。
【原文】孟子曰 :“禹恶旨酒而好善言。
汤执中,立贤无方。
文王视民如伤,望道而未之见。
武王不泄迩,不忘远。
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
”(离娄下)【译文】 孟子说:“大禹不喜欢饮美酒却喜欢听人家有益的话。
商汤坚持中庸之道,但举荐贤能却不拘常规。
周文王看待人民,好象他们受了伤一样关心,按道理在做却向没看见一样还要努力。
周武王不侮慢身边的臣属,也不忘怀派到外地的臣属。
周公旦希望同时学习夏、商、周的君王,用以实践禹、汤、文、武四位君主的事业;遇到和他们做法不相符的地方,就抬着头认真思考,日夜不停地推敲;偶然之间想通了,(唯恐忘记)就坐着等待天亮去实行。
”【原文】孟子曰:“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
”(离娄下)【译文】 孟子说:大禹觉得天下那些被洪水淹没的人,就向是自己推他们下水去的;稷觉得天下那些挨饿的人,就向是自己使他们挨饿一样,所以他们对拯救人民如此急迫。
【原文】孟子曰:“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
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尽心上)【译文】 孟子说:“仁厚的言辞不如仁德的声望那样深入人心,良好的政治不如良好的教育获得民心。
良好的政治,人民敬畏它;良好的教育,人民喜爱它。
良好的政治获得人民的财产,良好的教育获得人民的心。
”【原文】孟子曰:“周于利者凶年不能杀,周于德者邪世不能乱。
”(尽心下)【译文】 孟子说:“平时注意积累财富的人到荒年就不会窘迫,平时注意修养道德的人到乱世也不会感到迷惑。
”【原文】孟子曰:“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
宝珠玉者,殃必及身。
”(尽心下)【译文】 孟子说:“诸侯应珍视的三件宝贝是:土地,人民,国家政务。
如果去重视珍珠宝玉,灾祸就会降临到他身上。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
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著有《孟子》一书。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孟子或孔子名言,并写出体现的品德 好的加分
1.三,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表孔子不耻下问的美好品质2.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孔子体现了孔子不知难而退,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的精神。